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讓陽光灑滿每個角落散文隨筆

讓陽光灑滿每個角落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7W 次

5月20日,我有幸參與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採風活動,一行20餘人一起去郾城區李集鎮陳東村,瞭解當地的精準扶貧工作。陳東村位於李集鎮東北部,轄橋東和陳灣兩個自然村。同時,這個村又是臨潁、西華、郾城三個縣的交界處,俗稱“三不管”,印象中這樣的地方都是交通不便、經濟落後的窮鄉僻壤之地。

讓陽光灑滿每個角落散文隨筆

從李集鎮政府出發,驅車前往,不到半個小時我們就來到了目的地。站在陳東村村委會門前,舉目四望,鄉村道路全然不是我所想象的樣子,雖不寬敞,倒也整潔,無論主幹道還是小巷都是水泥鋪就。路旁,門口空地被勤勞的村人們利用起來,有的種菜,有的種上各色小花,在陽光的照耀下,這些花開得燦爛、熱烈。

聽村幹部介紹,這些道路都是區、鎮駐村幹部來到後,按照上級要求進行“整村推進”的成果。所謂“整村推進”,就是要求駐村幹部到村後必須達到“三通”,即水通、電通、路通。現在,陳東村不僅路通了,街道兩旁還安裝了節能又環保的太陽能路燈,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說完這些,村支書還指着村委會門前的小廣場自豪地說,每到夜晚,幹完農活,大家也和城裏人一樣在這裏跳廣場舞,先派人去城裏學,學會後再教大家,豐富了農村的精神文化生活。

郾城區發改委的駐村幹部告訴我們,2016年,他們共幫助陳東村45戶、172人脫貧,剩餘貧困戶25戶54人。爲了更好地瞭解該村的精準扶貧工作,我們隨機拜訪了村裏的一戶貧困戶。來到這戶人家後,淳樸的老兩口熱情地和我們打招呼。映入眼簾的主屋是一座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瓦房,院子西邊是兩間老舊的平房,東邊是一間簡陋的廚房。進主屋之後,我環視了一下四周,兩塊花布作遮擋,把屋子分割成三個空間,東邊老兩口住,西邊一間12歲的孫子住。屋子正中放着一張老式條櫃,櫃子正中的玻璃碎了,家裏的兩張牀和僅有的幾件傢俱看上去都還是二十多年前的.,屋裏由於不通透,光線昏暗。

眼前的老人拄着單拐,穿一件藍色短袖襯衣,胸口印有一行小字,就是那種常見的廣告衫,下穿一件深藍色的褲子,身上沾着些許泥土。一隻腳穿着棕色圓口布鞋,另一隻腳腫着,穿了一隻棉拖鞋。他自我介紹說,他叫陳俊峯,妻子叫潘蓮英。十多年前,他幹農活時電動三輪車出現意外側翻,把他的腿砸斷了,腳踝處粉碎性骨折。因爲看病,花光了家裏的積蓄,欠了不少外債,還落下殘疾,失去了勞動能力;兒媳婦身體有缺陷,一家五口人的生活重擔只能依靠兒子打工掙錢,生活捉襟見肘。

駐村幹部瞭解到他們家的情況後,想盡辦法幫他們脫貧。陳老伯告訴我們,他們家雖說還有三畝多地,但是老的老,小的小,兒子常年外出打工,無法耕種,去年通過土地流轉,一畝地每年可以拿到400元的承包費。駐村幹部潘華傑對我們說:“村裏流轉的土地,在村委會牽頭下,利用當地做粉條的傳統手藝,成立種植專業合作社,把土地集中起來種紅薯,合作社對紅薯種植統一管理、銷售,統一生產環節,統一原料供應,通過出售紅薯和“三粉”產品實現經濟效益,採取入股分紅、提供就業等形式助推貧困戶脫貧。像他們這樣的貧困戶每人每年入股500元,年底每人可以分紅1290元。此外,潘蓮英大嬸還可以去地裏打零工,比如拔草、鬆土這樣的農活,一天可以掙50元錢。”陳老伯有些遺憾地說:“要不是我的腿,現在黨的政策這麼好,說啥我也不能在家閒着。你們看,家裏的冰箱、電視,還有這電飯煲,都是扶貧組來到後,我們這兩年買的!”

聽着陳老伯爽朗的笑聲,我不禁有些好奇地問同行的駐村幹部:“你們這個村脫貧的標準是什麼?”駐村幹部介紹說,2016年國家規定是家庭純收入超過3026元,且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只有達到這個標準纔算完全脫貧。我又問:“那貧困戶是怎麼統計出來的?”駐村幹部說,我們是根據全鎮推行的“陽光三權”(釐權:職權清單化;履權:用權程序化;監權:結果透明化)來運作的,一戶一戶當面計算他們家的純收入,根據國家制訂的標準來進行統計,然後公示,不合理的地方整改,爭取讓大家心服口服。

聽了他們的介紹,我似乎明白了爲什麼李集鎮被評爲“三無鄉鎮”(連續三年無上訪)。正是因爲權力的陽光、透明,才能讓人人信服。

人常說:“不患寡而患不均”,只要公平公正,黨的政策自然會貫徹得暢通無阻。李集鎮的“陽光三權”讓黨的陽光灑滿了每一個角落。

今天,陳東村的貧困戶脫貧了;相信不久的將來,奔小康的路上一定會有他們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