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漫記故鄉的屋散文

漫記故鄉的屋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5W 次

我很小的時候生活在農村,那時家家的生活大多處於貧困狀態。所以在農村,村裏住瓦房的人家比較少,一個村莊六十多戶人家,其中五十來戶人家住的都是茅草房。

漫記故鄉的屋散文

說起那時茅草房屋,其實建得也各不相同,就其牆身的差別也是不一樣的。好的茅草屋的牆是用磚砌,一般的是用蘆葦和竹子編織的,最差的是用泥巴和稻草壘砌的。就屋樑而言,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屋樑是用毛竹搭建的,有的是用杉木或樹幹搭建,但房子屋頂上所蓋的大都是一樣的,是用小麥杆或者稻草鋪成,然後再用稻草搓成的繩在屋面拉成交叉的密密麻麻的菱形,這樣的茅草屋不僅不怕風吹雨打,而且又顯得好看,遠看像是屋上戴上了一頂大草帽。江南的茅草屋手藝活幾乎每家的男子都會幹,大家通過在左鄰右舍的相互幫忙後,幾次下來也就很快學會了,鋪蓋稻草時只要一個稍有經驗的茅草匠師傅指點一下就行。

聽我母親說,我們這個村莊早年家家戶戶大多是住瓦房,只是大小不一罷了。那時的房屋造得也很漂亮,特別是瓦房屋頂屋脊的兩頭高處,大多塑有吉祥的動物,象徵農家人追求美好和心中藏有的夢想。

解放前,我們家是個大家庭,從祖父一輩開始,我們就和堂叔們愉快地住在同一院內,相處得也和諧。早先的住宅是由牆門圍圈着四周的瓦屋組合,瓦屋是由一排九間加東西各五間廂房組成。老宅是清朝年間留下的,在村裏是比較有氣派的。特別是屋頂上的瓦脊兩頭還連同廂房南面左右,都塑有高近半公尺左右的圓弧形的觀音墩,就像是觀音菩薩坐像後的那個弧形圖。據說住在這樣的屋子裏會有觀音菩薩常年保佑。村裏人家有錢的,乾脆在屋頂的屋脊兩頭上塑上頭型,霸氣十足;有人家在屋頂兩頭塑兩條騰躍的大鯉魚,寓意是鯉魚跳龍門,企盼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也有人家在屋頂屋脊上塑兩個圓球形的,似十五的月亮,寓意是團團圓圓;當然也有人家在屋脊塑展翅欲飛的雄鷹……這些屋的塑脊材料都是用石灰加磚屑和煮熟的糯米制成的,日子一長,堅如石頭。

然而好景不長,抗日戰爭爆發,日寇像野狼似的入侵上海,他們一上長江岸就實行三光政策,不僅殺我無辜同胞鄉親,搶完了屋中所有的東西,還用汽油澆在屋門上,然後點火,整個老宅成爲了一片火海……日寇不僅燒掉了附近村裏所有的房子,還連一隻雞也不放過,犯下了滔天罪行……

抗戰結束,村裏外出逃難的人們相繼回到家鄉,他們找不到自己家裏的房子,站在破瓦碎磚堆上嚎啕大哭,心中充滿了對日本鬼子的無比仇恨。飽受苦難的村民面對焦土,無力再建造瓦房了,大家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因陋就簡地搭起了茅草屋。於是,一間間茅草屋從廢墟上站立起來。當時,在上海做生意的父親突然得了重病,他需要回到故鄉養病,看到村裏人都在建屋,自知病情嚴重得不行,又怕母親一個女人家以後無力回來搭建房子,便省下了看病的錢,託人在宅基地上建造了一幢房子,這就是他留給我們的惟一家產。父親生前留下的老房子與衆不同,它是用杉木打造的,十分堅固,幾間瓦房的木豎柱和木樑相牽處,竟然沒有一個鐵釘。當時,附近只有幾家是瓦房的,我家也是其中之一。

解放後,隨着農村經濟的逐步好轉,故鄉的茅草屋先後經過了多次更新,有許多人家把竹木架柱子的茅草屋換成了磚牆,茅屋在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過程中舊貌換新顏。從五十年代中開始,鄉村裏的房子又開始發生了新一輪變化,生活的變化和農村房屋的變遷總是同步,許多人家把茅草屋頂換成了瓦屋頂。有的人家雖然仍住的是茅草屋,但茅草屋的形狀已是大爲改觀。暫時還不想換瓦屋頂的'幾戶人家,別開生面地在茅草屋的頂上妝飾一番,於是,這些茅草屋頂上出現了充滿藝術魅力的用稻草製作的動物圖景,茅草屋脊的兩頭,有用稻草紮成的雙魚跳龍門、龍鳳呈祥、金雞報曉等,栩栩如生,成爲當時農村茅草屋上的一道風景。

農村的茅草屋和瓦屋相比,其實各有特點,茅草屋的性質是冬暖夏涼。只要沒有暴風雨鞭打,住幾十年都沒問題,當夏天高溫的時候,住在茅草屋裏,只覺得有一股股自然的涼爽拂過身旁,擺一張桌椅在茅草屋裏休息一會兒,就會幽靜入夢;到了冬天,屋內比較暖和,即使是一場大雪把茅草屋頂堆得潔白如銀,即使外面的溫度已經零下幾度,但茅草屋裏的溫度依然像是下雪前一樣,要比瓦屋裏的溫度要高。茅草屋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是牽引力強,不怕地震。那時人們還不大清楚什麼是地震,只知道地震就是天搖地動了。記得有一次南黃海發生地震,靠長江口的地方有震感,住瓦房的人家就有瓦片飛落地上,嚇得幾天都不敢住在屋裏,而茅草屋卻安然無恙,人們不怕它會壓塌了倒下。就這些優點來說,瓦房是不能和它相比的。

到了七十年代初,人們對茅草屋進行了徹底改造,村裏的瓦房就普遍了,茅草屋就越來越少,後來就自然絕跡。爲什麼一定要建瓦屋?因爲瓦屋是江南傳統的民居。此種房屋建造的方法,或牆或木柱,屋面上一種是上瓦,弧形瓦凹部向上,另一種是下瓦,凸部向下,層層相壓,在兩瓦交界處,再以石灰和泥將瓦封實。瓦房的優點是比較高清,一般建好後不用大的維修。在瓦房建築的式樣上,當時一些人家帶着懷舊的心理,想在房頂屋脊上裝上形態萬千的形如鳥獸魚等的飾物,但這東西當時被定爲四舊,那些建好了的美觀大方、頗具中國傳統文化氣息的塑品就被拿了下來,所以只能是蓋平屋脊。瓦屋一旦被雨淋過,就會叮叮噹噹地跳躍起來。雨和瓦的親密接觸,使它們互相親吻着。但瓦房也有缺點,比如下雨的時候,走在屋檐下,如不打傘,一不小心就會遭到瓦楞裏的水流襲擊,身子也會被澆溼。還比如地震了,磚瓦掉下,嚇得不敢住。

住瓦屋也有它的煩惱。就我家來說,由於老屋的屋頂都是瓦片蓋的,所以每到春天麻雀發情期,這些小傢伙常常會不顧一切地推開屋頂瓦片的一角,躲在裏面做個窩,然後產蛋卵孵小麻雀。然它們隱蔽得再神祕也會被我們知道,因爲凡麻雀做窩的地方,裏屋的薄模擱磚上就會漏出羽毛或茅草葉,或者是小麻雀的吱吱叫聲傳下就會聽到,凡瓦片下面有麻雀的地方,一到下雨還會滴漏不止,所以非要清除它們。那時的麻雀被列爲害鳥,所以捕捉它也成爲一件光榮的事情。

每到這時,母親就會找來一架梯子,讓我爬上屋頂去。因爲我年輕,爬在瓦片的屋頂尋找麻雀比較靈活,所以我曾不止一次地爬到自家的屋頂上去捉那些搗蛋麻雀。記得第一次爬到屋頂上時,我的心跳得慌,一是怕把瓦片踩壞了,二是怕抓不到麻雀,三是怕一不小心滾下來,所以雙腳似乎總是不聽使喚,雙腿也直打哆嗦。爲了克服恐高這壞毛病,母親讓我儘量學着將眼光向上和遠處望,身旁和腳板底下的東西儘量不看。

剛出生的小麻雀不會飛,我會拉開瓦片用袋子在上面罩着,即使有老麻雀也被罩得脫不了身。捉到了麻雀我們就把它們放進袋子裏,常常會成爲家裏人的一頓美餐。記得有一次,我在屋脊下面的瓦片旁捉小麻雀,忽然看到一隻大老鼠從瓦楞裏面竄出來,嚇得我一屁股坐在傾斜的屋頂上差點滾下來,真是驚險啊……後來才知道,原來麻雀也是益鳥,所以人們用幾根細長的竹竿綁在一起,竹竿上扎幾張紙,一看到麻雀來做窩,就在瓦片上面滾動,膽小的麻雀就不敢來了。

七十年代後期,隨着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故鄉村莊的茅草屋大多改造成了瓦房,有的人家比較新潮,不用木樑和瓦,而是蓋起了由水泥鋼筋澆築的平頂屋,有條件的人家還蓋起了小樓,人們開始崇尚建屋的新式樣,村裏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平頂屋建成後有個好處,頂上可以曬稻穀、玉米、花生、大豆等糧食作物,不曬農作物時可以曬衣服、被子,一時曾成爲農村蓋屋的新鮮事。又後來,人們凡造房,就開始選擇平頂的,只有少數是江南式的斜頂。屋頂的上面像塊平整的場地,站在上面眺望遠方,視野清晰,可以看到春天村莊的小河,還有麥子、油菜田等。每到秋天收穫的季節,那些平頂屋上就會看到有人拿着竹耙,在房頂上翻曬生產隊分的稻穀,或者是曬自留地裏收來的老玉米,在陽光下就會泛着橙黃的光澤,屋頂也就變成了金燦燦。

有條件的人家還在平頂屋頂一角進行綠化,屋頂綠化一般以種植小葉黃楊、紫藤、月季、丁香、桃樹、葡萄、海棠等,屋頂綠化的好處就是能讓人在工餘後有一個安逸的享受,澆澆水,賞賞花,樂在其中。

我家建的第一幢小樓,說起來也是故事多多。那時候,看到村裏富起來的人家蓋起了平頂或小樓,對我來說也很羨慕,但當時的財力不夠,磚瓦廠亦很少,要買磚必須到供銷社進行登記後等待分配,沒有登記的農戶就不會有磚頭,有的農戶排了一年隊仍沒着落。怎麼辦?於是我就動腦筋想辦法,在朋友指點下,利用附近農具廠棄倒在河邊的煤屑,請人把這些廢物挖了運到家的院子裏,然後和着水泥黃沙做成了一塊塊大型磚,還專門設計了制磚塊的鐵殼子,每天一有空就幹,一連整整做了五個月的水泥煤屑磚,手上磨破了多少血泡無法計數。經過這樣的努力,我家的小樓通過泥水匠和木工的施工終於建成了。記得那天上樑開始壘屋脊的時候,母親忽然提出要在屋脊上做個觀音墩,但當時這種塑品是不宜推出的。怎麼辦?後來經過思考,決定在屋脊的兩頭用石灰和水泥塑成兩個四方形的亭子,亭子做得十分優雅,裏面還有珍貴的吉祥小動物,它是出於一位鄉村高級泥工之手。新屋建成,擡頭看去,那遙對的亭子很有詩情畫意。

登上小樓上看看四周的風景,是一種說不出的愉悅。秋高氣爽,一個人坐在陽臺上,泡一壺碧螺春,看前面就覺得視野特別寬廣,天空是那樣的高和那樣的藍,那朵朵飄逸的雲兒,彷彿是在浮下來,要和地面上盛開的棉花一起親吻。田野上送來水稻成熟的香,醉了一顆希冀的心。在蟬聲鼓譟的秋天傍晚,坐在陽臺上可以看到天空中佈滿的繁星,還有樓下場院子裏飛翔的螢火蟲,它們像拎着小燈籠似的,在小樓四周飛上落下。那一刻,我像一個孩子,遙對湛藍天空中的星星,尋找着童年生活中的一個個夢。重溫北斗七星、牛郎星、織女星等在天空中的位置,然後帶着甜蜜的微笑入夢,這就是鄉間小樓和城市高樓不一般的感覺……

隨着時代的發展,七年前,鄉村拉開了城鄉規劃的小康生活序幕,故鄉家家戶戶開始拆除舊樓建別墅,於是建別墅房蔚然成風。一開始,鄉村的別墅形狀比較簡單,除了平頂外,就是斜坡屋頂,或者是屋頂帶點微式馬頭牆色彩的黑色小瓦,後來就用上了咖啡色或者是紫紅色的洋瓦和琉璃瓦,色彩和風尚很別緻。

再後來,新建的別墅越建越好,既有中國特色的、也有歐美風格的,各種式樣的別墅似鶴立雞羣般地矗立在故鄉四周的村宅上,盡展新農村的特色和魅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家原來的小樓已經成爲人們眼中不屑一顧的矮子,經和家人商量後決定,也要跟上時代的節拍,小樓必須拆了重建,要建成符合時代特徵的自己心中最美的別墅,融合在時代的節拍中。經過鄉鎮部門批准,小樓終於被拆除重新翻建。經過三個月的施工,一幢暫新的別墅矗立在老宅的大路旁,由於我們的別墅融合了中西結合特點,設計美觀大方,所以村裏好多人前來觀賞取經,並模仿建造。

這就是我所知道的故鄉的房屋,它的變遷和時代的發展同步,我用親身經歷慢慢記下所有記得的往事……

前不久,我從城裏回到故鄉的別墅,忽然發現西側不遠的河畔,建起了時尚的鄉村農家樂。十分奇怪的是,農家樂中所建的許多房屋大多是四十年前人們居住過的茅草屋,還有的是小平頂房、小瓦屋和舊式小樓。特別是茅草屋最引人注目。農家樂中最典型的有度假村茅草別墅、休閒涼亭、熱帶風情旅遊景點茅草傘、農家樂茅草休閒超市、茅草娛樂中心,就連小橋流水畔建立的亭子也是茅草所蓋,設計建築與自然和諧共生,造就純天然的和美感受……

這是不是也是一種懷舊?對此我百思不得其解。後來,茅草屋風景區的管理員告訴我:在如今喧囂的都市生活中,每個人都顯得忙忙碌碌,疲憊與厭煩會在生活中自然產生,他們需要有一個淨化身心的地方,從鬧市來到農村的農家樂度假,以河爲鏡,以草爲伴,以樹爲伍。轉一個身迴歸到舊時的大自然中,感受茅屋的情懷就成爲快樂的首選。另外,鄉村的鉅變也引起了人們的懷舊心理,在農家樂建一些這樣的房屋,其實也是一處農村房屋歷史演變的寫真,是一座鄉村房屋發展的露天博物館,也是鄉人對下一代人進行生活和傳統教育的全景圖,其意義不在眼前。這裏沒有奢華的裝飾、沒有亮麗的色彩,但它所擁有的都是大自然的清爽,在這樣清涼的地方休閒,用任何美妙的詞語去形容也不會過分……

回到故鄉,通過走訪農家樂,我明白了一切。登上自己家建的別墅,坐在三層的陽臺上,泡一杯清茶,欣賞遠近不同的多姿多彩的鄉村別墅羣,發現它們被農田包圍着,在陽光下越來越美麗了,綠樹濃重,別墅連着時尚的農家樂,似在對望中講述故鄉房屋的幾多歷史,一起追憶和講述一個時代的輝煌!

啊!鄉村的屋是一道永遠抹不掉的色彩斑斕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