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魯迅VS中學生散文隨筆

魯迅VS中學生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8W 次

魯迅VS中學生散文隨筆

我在中學就不怎麼喜歡讀魯迅,面對魯迅,就是面對一大段一大段的背誦,就是那些生澀難懂的詞義。中學時光,轉瞬即逝,魯迅給我的意義,只能看考試時能不能回答上。我喜歡上魯迅的文章,恐怕要在大學以後,面對身邊的世俗和人情,一幕一幕的如魯迅文章裏的再現,再去重新讀起中學課本若干文章,也不用老師專門去講,自己都有少許的感觸,而且常讀常新。

從我自己的經歷來說,面對中學課本里要刪除魯迅的文章,我反而覺得沒有什麼大不了。中學生到底能讀懂魯迅多少呢?魯迅是一個立體的人,對小說的研究,對拓片的研究,對電影的研究,還有美術領域,但如今整體朦朧的感覺,似乎魯迅就是一個憤青,是民國時代憤青的領袖,代表破壞力,那麼在那些少不更事的中學生裏會引起什麼樣的波瀾呢?

如今憤青不是在崔健那個時代的憤青,憤青含金量也是越來越低,真是一代不如一代。而且這些憤青往往還帶有表演性,借魯迅發泄對社會的不滿,鼓勵個人的反叛,有的反叛還有幾分“我是流氓我怕誰”的愣頭青模樣,更奇怪的是我們現實獨立意識如一潭死水,到網絡裏竟然可以遍地輝煌。

中學時代算是一個追星時代,魯迅又是哪些學生頭上的明星呢?你看看追捧郭敬明的粉絲,還有崇仰快男超女的學生,對比一下就能看出來,魯迅在中學生課本里到底能有多少人歡迎,恐怕在魯迅文章上學點文采,不如找林夕、方文山的歌詞上更容易些。都說信仰缺失,人心浮躁,在追星裏沉淪會成爲老師的心頭病,在魯迅裏沉淪就成爲老師眼中的獨立釘子戶,前者是不好學,後者是不服調。如果沒有政府在當年給魯迅做推手,如今魯迅在那天幕上恐怕早就隕落了。

刪除魯迅的若干文章,也許李紅豪可能說對了,他大聲呼叫中學課本缺少魯迅,喊出“不是怕我們不懂,而是怕讀懂了”,言外之意,不說自明。但是從他的高考作文來看就是一個另類,魯迅在民國作家也是一個另類,所以李紅豪代表不了所有的中學生。

魯迅不想製造偏激憤青,但是偏激憤青往往很難說和魯迅沒有關係。如今上網多方便,似乎各個角落都有以“魯迅精神”存在的網友。他們也許網上是“魯迅”,現實裏卻是“餘秋雨”。

  四

誰敢說自己完全就讀懂了魯迅?誰又敢說沒有魯迅,中國就沒有了批判?如今魯迅給我的感覺,依舊是一個側面,甚至只是模糊的形象,稍有不慎扭曲成一紙的抱怨與牢騷,變得很不合羣。

我想問在讀懂魯迅之後,我們要幹什麼?只怕是一種無奈的利用,作爲一個現在不公平的發泄口。因爲這些人在現實裏沒有發言權,也沒有影響力,面對現實裏的`不公,沒有力量和勇氣去打破這個鐵屋子,也只有在疑似魯迅的韓寒博客裏尋找一種寄託。

易中天在鳳凰衛視被何東採訪的時候說,“最敬畏的,恐怕還是命”,看來生命比魯迅要重要的多,那麼在中學裏延伸出來的意義就是,考試提綱決定了魯迅。

當下魯迅學和紅學一樣,養了不少讀書人,他們說魯迅代表了對黑暗勢力的憤怒反抗,他們說魯迅代表了對天下弱者的同情憐憫,他們說魯迅

代表了不倚仗權勢的人格獨立。名下,他們賺了大把大把的津貼;雜誌,他們浮出一塊一塊的豆腐。這些豆腐一塊一塊轉帖到網上,和那些網絡上訪的帖子成了相互不干擾的風景線,我就很納悶,怎麼那麼多人,包括教授、律師、記者,他們總結出那麼多魯迅的意義,卻很少去幫助掙扎在現實裏的痛苦人呢?

魯迅死的時候,郁達夫曾說:“一個民族沒有英雄是可悲的,一個民族,有了英雄卻不知道尊崇,這樣的民族將永遠只能深墮於奴隸之邦。”郁達夫的話被無數人引用,或者是用不同文字來表達同樣的意思,但是說的越多我反而越覺得沒有什麼意思。

我說“沒有什麼意思”的意思就是,知道魯迅意義的太多了,落實到實處的太少了;幫魯迅來打旗的人太多了,聽魯迅去行動的人太少了。

我看魯迅精神會慢慢淪爲一種考題上的概念,而不是一劑救世良藥,更談不上是中學生的鈣片。魯迅文章在中學課本的有和沒有,都不會有太大的實際意義,至多也是書本意義。最後說句題外話,作爲一個雜文愛好者,能寫出解氣的雜文,也鍘不到該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