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關於鐵血殘陽觀後感精選

關於鐵血殘陽觀後感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4W 次

70多年前在瀋陽曾經爆發918事變的北大營有一處關押二戰盟軍戰俘的地方,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被俘的軍階最高的美軍菲律賓戰區司令、中將喬納森·溫萊特,英國駐香港總督、新加坡戰區司令、中將帕西瓦爾等,共計6個國家2000多名戰俘被關押在這裏。下面是小編收集的關於鐵血殘陽觀後感精選,歡迎大家參考!

關於鐵血殘陽觀後感精選

  【關於鐵血殘陽觀後感精選1】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的諸多影視劇中,由北方影視集團出品的紀錄電影《鐵血殘陽》值得一看。這部反映二戰盟軍瀋陽戰俘營的作品,以宏闊的視野、新穎的形式,切實的內容、深入而獨到的思考,使我們始而眼前一亮,繼而沉浸其中,終而思緒萬千。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1942年4月,日軍圍攻駐守在菲律賓克雷吉多爾島上的美軍,久圍之下,美軍被斷水斷糧,物質極其短缺,幾乎完全喪失了戰 鬥力。美菲聯軍總指揮溫萊特中將爲了保護9萬美軍官兵的生命,犧牲自己的榮譽向日軍投降。事件從這裏起始,影片深入探究日軍虐待美軍俘虜的罪行。美軍俘虜 中的1500餘人包括溫萊特中將輾轉到中國奉天(瀋陽)盟軍戰俘營,最初關押在北大營。1931年日軍就曾炮轟北大營,導致了令中國人刻骨仇恨的“九一 八”事變。《鐵血殘陽》呈現了美軍戰俘不堪回首的歷史記憶。這在中國的影視作品中從未涉及,連美國的影視作品也未表現。發現、表現這段歷史不是爲了揭祕, 而是爲了歷史見證。《鐵血殘陽》讓歷史事件本身說話。電影製作者勾沉出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讓今日的我們看到,戰爭不分國界不分種族,日軍虐待美軍俘虜的 暴行令人髮指。9萬餘人的美軍俘虜隊伍,在轉移中被日軍打死折磨死病死餓死的就有一萬多人。日本的盟軍戰俘營裏,看守美軍俘虜的日軍以摧垮美軍俘虜精神爲 快慰,對英語文化的蔑視,對美國人的蔑視,得到觸目驚心的呈現。美軍俘虜不被當人看待,而把他們當作爲日軍生產軍用物資的機器,盡興對其折磨,隨意施暴毆 打,像牲畜一樣完全喪失了人性

《鐵血殘陽》的創作者牢記作品的文化身份——紀錄電影,在嚴格遵循呈現真實歷史事件的前提下,十分注重藝術表達。影片將小角度切入和大背景呈現 結合起來。小角度切入,呈現瀋陽的盟軍戰俘營虐待俘虜事件;同時呈現歷史大背景,從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到日軍偷襲珍珠港直至太平洋戰爭 爆發再到日軍戰敗投降。在這個大背景下呈現了中國的抗日持久戰,呈現了同盟國對德日意全面開戰。戰俘營裏,日軍的精神也隨之變化,從狂妄到喪心病狂到絕 望。影片以歷史真實影像爲主,以真實文字爲據而進行的情景再現爲輔。真實感形成強烈的代入感,情景再現和細節再現增強了藝術魅力和表現力。影片中大量運用 對比手段,戰俘營裏日本軍曹佐藤感受到日本不可挽回的戰敗,精神崩潰而自殺,他的死是軍國主義對他的毒害,也是軍國主義不可挽回的必然的潰敗。相比之下, 用軍國主義毒害日本國民的首相東條英機鼓動日本軍民爲帝國獻身、爲天皇獻身,他自己則貪生怕死,幾次自殺而不敢,最終被判絞刑。

影片客觀呈現美國的英雄觀念也給人留下饒有意味的印象。溫萊特中將在絕境中不選擇血戰到底而選擇投降,他獲救回國後不受冷遇不被追究,反被總統 和國民當作英雄來歡迎。這表現了美國人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英雄觀。在美國人看來,溫萊特爲保護部下9萬餘官兵的生命而選擇投降,這就是英雄。這和我們的觀念 有差異。不同價值觀的呈現,特殊角度的切入,特殊的歷史事件,讓這部影片既充滿歷史感,也充滿鮮活感和人文精神。影片的結構非常值得稱道,《鐵血殘陽》選 用了環式結構,影片的開頭和結尾都選擇日本投降儀式,那是1945年9月2日,在太平洋東京灣美軍戰艦密蘇里號上舉行的投降和受降儀式。在這個歷史勝利的 框架下,見證和回憶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不是爲揭精神傷痛,而是爲了吸取歷史教訓,反對軍國主義、反對侵略戰爭,是爲了警示後人,遠離戰爭,永遠捍衛和 平。

《鐵血殘陽》敘事大氣,呈現冷峻而深刻,具有氣勢感和力量感,同時兼具歷史感和現代感。讓歷史事件本身說話比平庸的編造故事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

  【關於鐵血殘陽觀後感精選2】

今年是建黨95週年,讓我們向歷史致敬!爲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一批抗戰題材電影作品聯翩而出。有的是宏大敘事全景式表現我中華民族奮起抗戰痛殲日寇的史詩圖景,有的是淋漓盡致地呈現我抗日戰場的某一場戰鬥。而紀錄電影《鐵血殘陽》則發現了二戰時期一段塵封歷史,用影像見證日寇令人髮指、滅絕人性的罪行。

此種感受,首先得力於作品宏闊的視野與國際性的視角。影片不僅使我們看到戰俘營的來龍去脈,也使我們看到了戰爭的規律性的進程:侵略者可以猖狂一時,但最終難逃覆滅的命運。此種感受,還得益於作品形式的新穎與藝術化的“突圍”。創作者以歷史資料、實地採訪、情景再現三類電影語言構築起自己的電影大廈。影片從二戰結束日本無條件投降開始,回溯戰爭的全部過程,種種艱難困苦,悲欣交集,都使觀衆如親歷一般。黑白的色調,不僅強化了歷史感,也增添了歷史氛圍的滄桑與厚重感。實地採訪,則使我們彷彿親臨其境,倍感真實與親切。採訪對象或者是70年前的當事人,或者是他們的親朋,或者是專家學者,都是最有資格與權威的人物,由他們來敘述與評價,具有毋庸置疑的真實性和無可辯駁的說服力。

情景再現在作品中無疑屬於比例最高,難度最大的部分。據瞭解,它佔據了作品全部影像的一半以上。以直觀的功能論,它顯然是對於史料影像、採訪影像的延伸與補充。有了情景再現,片中所有的敘事,都成了可觀、可聽、可感、可觸的聲光影像。戰俘們的悲慘命運歷程,也由此得到了具體、形象的電影呈現。從藝術的角度論,情景再現可能更具匠心,突破了以往傳統的紀錄電影的侷限,融入了情景化、戲劇化、象徵化的藝術手段,使之具有了故事片的魅力。它爲擴展電影類型疆域的突圍作出了貢獻。

此種感受,也得力於作品內容的充實與多角度的關照。控訴苦難,無疑是作品的主題。從成爲戰俘的那一天開始,駐菲律賓等地的近十萬美軍,就成了日軍刀槍皮鞭下的奴隸。只經過六天的巴丹死亡行軍,美軍就有15000多人死亡。到了戰俘營以後,除了飢餓、寒冷、體罰、死亡的折磨與迫害之外,還有對人的尊嚴的剝奪與文化的虐殺。作品的另一主題則是抗爭,在戰俘營,有人抗命,寧死不從日軍看守的種種凌辱與虐待。有人拒絕爲日軍制造槍彈,以免它們在戰場上殺害自己的同胞。有人破壞工廠的機器,藏匿零件,使之無法開動去生產殺人的武器。更有人精心策劃,周密安排了出逃計劃,並如願逃出了戰俘營。不幸的是,他們還是被日軍抓了回來。幾經嚴刑拷打,他們沒有出賣同伴,沒有供出爲他們提供地圖的中國勞工。最終,他們三個人全部被處死了,然而他們不屈抗爭的形象永遠地留在了我們的心上。

此種感受,更得力於作品見解的獨到與思考的深入。溫萊特將軍之所以成爲作品首尾貫串的人物,絕不僅僅只是因爲他是戰俘事件的當事人與二戰後日本無條件投降簽字儀式的見證者。更重要的,是在他的身上,體現了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對生命的高度尊重。以溫萊特將軍作爲首尾貫串的人物,顯然是影片令人驚歎的神來之筆。這折射出創作者對於二戰的獨到的見地。他們沒有把戰爭僅僅作爲歷史事件來描述,而是把思考對準了戰爭與和平、戰爭與人性、人道、人格尊嚴的現代性課題。

創作者稱這是一部爲歷史作證的作品。他們沒有停留在戰爭與戰俘營的表象上,也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是非善惡上。他們證明了日軍的侵略,也證明了日軍的野蠻與殘忍。他們證明了日軍的罪行,也證明了日軍反人道、反人性、反人類的本質。他們證明了反法西斯戰爭的正義性,也證明了反侵略戰爭必勝的規律性。他們證明了歷史,也證明了未來。我們知道,否定歷史的人沒有未來。未來必將屬於牢記歷史、珍愛和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