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2016觀看鐵血殘陽觀後感

2016觀看鐵血殘陽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8W 次

《鐵血殘陽》這部反映二戰盟軍瀋陽戰俘營的作品,以宏闊的視野、新穎的形式,切實的內容、深入而獨到的思考,使我們始而眼前一亮,繼而沉浸其中,終而思緒萬千。下面是小編收集的2016觀看鐵血殘陽觀後感,歡迎大家參考!

2016觀看鐵血殘陽觀後感

  【2016觀看鐵血殘陽觀後感1】

本片以70多年前設立在瀋陽的"奉天盟軍戰俘營"爲切入視角,通過二戰盟軍戰俘的故事,將採訪親歷者,再現他們的經歷與史料相結合,力圖通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與東方主戰場的特殊關聯,構建出與衆不同的二戰全景,並將其中鮮爲人知的故事告訴觀衆。

抵禦外辱,自強不息,弘揚愛國主義一直以來是影視作品中現實主義創作主旋律,其中抗戰題材更是振奮民族精神,宣傳英雄主義,既寶貴又特殊的創作源泉,是我們民族記憶中無可替代、可歌可泣、濃墨重彩的一筆,其自身所具有的現實性將隨着時間的推移一次次被重新挖掘,不斷地發揚光大,凝聚成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隨着中國的不斷崛起,近些年來,國際上試圖改變戰後秩序的種種企圖不斷浮出水面。處在改革開放關鍵期的中國,不但要抓住深化改革的重大歷史機遇期做好自己的事,還要審時度勢,在提升文化軟實力上敢於"亮劍",講好中國故事,鮮明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作爲影視導演,能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時,投入到這一題材的創作中,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機遇。

有了重要的創作機遇,接下來要解決"二戰"這個命題。二戰的歷史背景格外龐雜,解釋起來容易枯燥,畢竟是在電影院給觀衆看,引人入勝是必須的。能否以小見大,通過某一個歷史着眼點"撕開"這道歷史背景龐雜的"大幕",確實是擺在創作者面前的難題。創作初期,瀋陽市相關負責同志在談及這部影片時曾經提到,瀋陽是二戰肇始地,拍攝意義重大。這句話引起沈好放的關注,併爲此查閱了大量資料。

1931年,在中國瀋陽,即當年的奉天,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這個時間點距中國的全面抗戰爆發,即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提早了整整6年。經過查閱歷史資料沈好放意識到,這一重大事件,不僅是日本帝國主義以武力征服中國的開始,也標誌着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序幕的揭開,日軍於1931年9月18日在中國北大營打響的第一槍,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

在此之後發生的一系列對華侵略和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悍然發動的太平洋戰爭,不單促成美英荷對日宣戰,也促成了26國發表共同宣言,以抗擊德、意、日法西斯聯盟。日本的倒行逆施終於促使歐亞兩大戰場合流,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全球拉開大幕。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前六年日本軍國主義試圖以武力征服中國與後八年中國的全面抗戰,加在一起共十四年,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接受《波茨坦公告》,宣佈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在長達十四年的抗擊法西斯侵略的戰鬥中,極大地牽制了日軍,並阻止其"南下"最終與德國法西斯會師中東的圖謀。

爲此,國力薄弱的中國不僅付出了巨大民族犧牲,也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也正是這十四年的拼死抗爭,使長期處於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中華民族達到了空前團結,極大地凝聚了全民族奮起抗爭的力量,並一改任人宰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舊貌,迎來了中華民族近現代史上最偉大的覺醒。

反映長達十四年,跨越歐亞非的二戰歷史全貌,必須找到合適的切入點,以獨特的視角,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入手,在短短90分鐘之內,給觀衆一個清晰而全面的認識。毫無疑問,日軍當年設置在瀋陽(奉天)的盟軍戰俘營陳列館正是最好的選擇。

這裏曾經關押過美、英等國高級將領在內的很多戰俘,無論是日本在"以戰養戰"策略,從千里之外的菲律賓將戰俘們轉移押送到中國,還是公然違反日內瓦公約對戰俘進行奴役和虐待,包括動用731部隊對歐美戰俘進行的生化試驗,亦或是投降前祕密銷燬證據,準備滅殺戰俘,這座戰俘營裏發生的每件事,都與二戰風雲變幻有着或多或少,這樣那樣的聯繫,說這座戰俘營是二戰的"晴雨表"真是再貼切不過了。

用確鑿的"史實"剖析這些聯繫,用赴美赴日採訪的第一手素材, 用權威史藏影像資料,將"二戰肇始地"瀋陽及設立在瀋陽的"二戰盟軍戰俘營"與二戰的發生,發展,以及中國人民堅持抗日持久戰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包括從僵持到轉折,從全面反擊到最終勝利,鮮明地介紹給觀衆,使走進影院的觀衆能站在整個二戰歷史的宏觀視角,以小見大地回顧並思考中國的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內在關聯,這纔是開啓這部紀錄片"講述"功能的關鍵所在。

有了寶貴的"機遇"和特殊的"視角",還要有相應的"格局",而且是反映二戰歷史的大格局。沒有這樣的大格局,就不會從沉思和苦難中警醒。就不可能看到二戰勝利後70年的今天,世界格局又在發生怎樣的變化。深入開挖這個題材本身所具有的現實意義,把它交待給觀衆,纔是這部紀錄電影的創作主旨。

記得美國採訪結束,即將赴日採訪的間隙,有領導同志談到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關係時,特別闡述了東方主戰場對二戰作出的貢獻。出於對這部題材的敏感,爲此本片導演做了很多功課。發現原來在影片中比較看重的揭密731、控訴日軍虐待戰俘等,如果沒有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大格局"作背景,會覺得有些單薄,覺得缺少面對國際化語境的說服力。

在接受專訪時兩位導演提到,爲了將這些很難說清的問題說明白,講清楚,他們在劇中緊緊抓住對於"投降"的不同認識,先從美菲聯軍總指揮溫萊特中將在被俘前後的人生變化,再到其被解放後回到美國的待遇;從爲了鼓吹軍國主義,大肆叫囂爲天皇"玉碎"的戰爭狂人東條英機,再到這個怕死鬼東條英機對待投降上的兩種態度的鮮明對比;從一名日軍普通士兵面對失敗即將來臨時的複雜心理,再到戰後日本普通民衆爲了效忠天皇的集體自殺,在"大格局"的梳理下,這些原本沒有什麼聯繫的個體事件,紛紛變得真實合理且相互關聯起來。特別是聯想到日本右翼分子,至今不對戰爭進行反省和道歉的現實,就有了從歷史角度清醒而客觀的認識。比起一般性的人格對比,文化差異對比,這是更大視野下正義與邪惡的對比,是多麼難得的創作收穫呀!

  【2016觀看鐵血殘陽觀後感2】

今年是建黨95週年,讓我們向歷史致敬!爲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一批抗戰題材電影作品聯翩而出。有的是宏大敘事全景式表現我中華民族奮起抗戰痛殲日寇的史詩圖景,有的是淋漓盡致地呈現我抗日戰場的某一場戰鬥。而紀錄電影《鐵血殘陽》則發現了二戰時期一段塵封歷史,用影像見證日寇令人髮指、滅絕人性的罪行。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1942年4月,日軍圍攻駐守在菲律賓克雷吉多爾島上的美軍,久圍之下,美軍被斷水斷糧,物質極其短缺,幾乎完全喪失了戰鬥力。美菲聯軍總指揮溫萊特中將爲了保護9萬美軍官兵的生命,犧牲自己的榮譽向日軍投降。美軍俘虜不被當人看待,而把他們當作爲日軍生產軍用物資的機器,盡興對其折磨,隨意施暴毆打,像牲畜一樣完全喪失了人性。《鐵血殘陽》呈現了美軍戰俘不堪回首的歷史記憶。這在中國的影視作品中從未涉及,連美國的影視作品也未表現。發現、表現這段歷史不是爲了揭祕,而是爲了歷史見證。

影片客觀呈現美國的英雄觀念也給人留下饒有意味的印象。溫萊特中將在絕境中不選擇血戰到底而選擇投降,他獲救回國後不受冷遇不被追究,反被總統 和國民當作英雄來歡迎。這表現了美國人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英雄觀。作爲當代青年,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爲祖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貢獻我們的力量,不要怕失敗,要勇於創新,敢於接受新事物、新觀點、新態度。特別是懷揣創業夢想的青年人,古人云“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因爲有夢想,人生纔有了不懈努力的目標。對於國家而言,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只有通過奮發有爲才能破解;對於個人而言,生命力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努力奮鬥才能鑄就。給夢想一點時間,給理想一把梯子,只要堅持,當13億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匯聚成不可戰勝的磅礴力量,歷經苦難而又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一定能夠抵達夢想的彼岸。做一個經濟、軍事、科技上的大國強國,只有這樣我們纔不會被欺負,我們纔有能力和力量去保衛和平、維護和平。

《鐵血殘陽》敘事大氣,呈現冷峻而深刻,具有氣勢感和力量感,同時兼具歷史感和現代感。讓歷史事件本身說話比平庸的編造故事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用了環式結構,影片的開頭和結尾都選擇日本投降儀式,那是1945年9月2日,在太平洋東京灣美軍戰艦密蘇里號上舉行的投降和受降儀式。在這個歷史勝利的 框架下,見證和回憶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不是爲揭精神傷痛,而是爲了吸取歷史教訓,反對軍國主義、反對侵略戰爭,是爲了警示後人,遠離戰爭,永遠捍衛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