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回家近鄉情更怯的散文

回家近鄉情更怯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8W 次

再過幾個小時k73又要來接我了,而我就像是生命鞦韆上的那個無知的孩童,不知不覺間經歷了這短暫的原點,又將搖向遠方。回家,這個樸實無華的詞彙,隨着我生命的流逝而變得那麼厚重,那麼遙不可及。一生中會遇到無數的起起落落,而家始終是那個時時與我們擦肩而過卻又彌足珍貴的原點。小時候總是聽人家說,某個在外面功成名就的人物在死之後都希望葬在故里,當時就想何必呢,難道家鄉的土香些?或是真如那些老學究所說,埋在那裏永遠不會長草?後來才明白,這叫落葉歸根,中國人都有一種故土情節,這是深入民族骨髓裏的精神,是一個民族的魂。

回家近鄉情更怯的散文

從小到大,我都過慣了一個人漂泊的生活,很喜歡這種獨立的感覺,回家便成了一種例行公事。每次打電話回家,媽都問我,“想家了嗎”,我總是莞爾一笑,然後反問母親:“您覺得呢”。媽總是笑而不答,末了,說道:“還年輕就在外面多闖闖,你不想家只是還未到想家的年齡.”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到了想家的年齡,每次放假回到家的前兩天我都會感到一種強烈的不適應,而每次開學時自己又會明顯地流露出戀家的感情,人就是這樣,明明心裏已經屈服,但嘴上卻從不肯認輸。

我把這種不適應感概括爲惶恐。古人常說,“近鄉情更怯”,到現在,自己終於明白其中的些許含義了。我不敢附庸古人的感情,但是,這句話能夠流傳千古,總不至於是一句廢話吧。惶恐,是源自隔閡所衍生的空虛感,離家越遠,時間越長的人就越是感到惶恐。人總得長大,長大了就得離家,離家了就必然和記憶中的家產生了隔閡。當我滿懷希望再一次蕩着鞦韆回到魂牽夢縈的原點,卻再也找不回那個曾經的家鄉。我不在的日子裏,有人走,有人來,有人生,有人死,明明知道自己學過辯證法,知道事物是發展的,但就是不願相信家鄉的改變,更不願相信自己的改變。

每次回家,都能遇到已身爲人母或是身爲人父的兒時玩伴,大家見面本來沒什麼,我反倒尷尬得不行。看着人家領着孩子在我面前叫我叔叔的時候,我總是感覺臉頰發燙,耳腮奇癢,末了,乾笑兩聲算是答應人家了。事後,我總是慨嘆人生際遇的不同,二十幾歲,大家一樣的年齡,卻因爲路不同而變得格格不入,彼此的隔閡越來越深。想到這裏,總會萌生出一種悲觀的念頭,自己已經不屬於家鄉了,似乎是一個外人了,其實,本就是一個外人了。

這一點倒不是最重要的,最讓我感到惶恐的是,在外漂泊得太久以至於家鄉的那種精神都已經快要消磨殆盡了。家鄉的剽悍和血性影響了我的整個童年,看看現在的`自己,委曲求全,得過且過。我開始懷疑自己骨子裏的那股韌勁到底還在不在,現在妄下結論,不敢,其實也不想。莫言在他的《紅高粱家族》裏總是試圖以前輩的英勇和血性來反襯後輩的懦弱和無能,我想這也是源於對故土精神日漸淪喪的深切控訴吧。每次離家,都會依依不捨,但只要一登上火車,自己就會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感。與其說是離家,還不如說是逃離。我彷彿就是《追風箏的人》裏的阿米爾,他愛故鄉阿富汗,但他卻選擇了逃離。而我,其實也是愛故鄉的,然而逃離了原點,卻陷入了無盡的精神逃亡。

人總是把在外流浪看成是一種浪漫的事。漂泊江湖,浪跡天涯,人人都想過那種浪漫的生活,但諷刺的是,最後,當日子完了,我們還是選擇了落葉歸根。逃離了故鄉,卻永遠帶不走故鄉的魂。年輕的我就這樣在外面行屍走肉般的漂泊着,等到哪天我累了,走不動了,我想我也將不再惶恐了。到那時,我將揹着重重的行囊,蕩着生命的鞦韆,滿心歡喜的回到原點。因爲,我深信,到那時我是真的想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