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思鄉情更怯抒情散文

思鄉情更怯抒情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5W 次

又是一年端午節。前天堂弟從老家打來個電話,說母親讓我端午節帶兒子回去玩,她要給孫子包好吃的糉子。屈指一算,我已經離開家鄉20年,已經20年沒能吃上母親親手包的糉子。但是我卻常常懷念在老家過端午節、吃糉子的日子。

思鄉情更怯抒情散文

老家在那七仙嶺腳下,一條清澈的小河從村前流過,村口那株不知歲數的見血封喉,象一把撐開的巨傘,每次回家遠遠就可以望見它,宛如母親撐着傘在村口盼着遊子歸來一般。偉岸的椰樹、婀娜的檳榔樹、婆娑的刺竹,把小山村環抱起來。

小時候由於家裏兄弟姐妹多,生活異常困難,小小年紀就開始幫家裏幹活,什麼拾柴火、打豬菜、種菜、餵豬、放牛等等。我記得在生產隊那陣,只有過年和端午節的時候才能填飽肚子,其它日子大多是餓着的。母親是典型的賢妻良母,她話不多,但過日子挺會打算的`。不管多困難,每年的端午節前,母親都會提前備好糯米,上山採回糉子葉,然後把平時省吃儉用留下來的那點錢,拿去買些五花肉回來給我們包糉子。一般都是在農曆五月初四下午包好糉子,晚上生火煮,第二天早上我們一起牀就有糉子吃了。每次母親在煮糉子的時候,我們兄妹幾個是最難睡覺的,躺在牀上,腦海裏想的全是糉子,迷迷糊糊的睡着了,夢見的是煮熟的糉子被哥哥、姐姐、弟弟搶光了。有一回我半夜驚醒,連忙下牀到竈旁看還有沒有糉子。很多年後,母親說到這件事時,臉上還會出現一絲別人不易發現的苦笑。

我問過母親:爲什麼那時都是在農曆五月初四包糉子?提前一兩天不行嗎?母親說,提前煮的話,那端午節就沒有糉子了。

離開家鄉後,我就很少回去,心裏總想幹出點樣子後,把年邁的雙親接出來城裏住,不能讓他們在那窮山溝裏受苦了。後來,成了家,爲人夫,爲人父了,也沒有幹出什麼名堂,心裏更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只是想家的念頭卻與日俱增,有時在萬簌俱靜的夜晚,在那月明星稀的晚上,腦海裏便浮現兒時在家的一幕幕,那時很苦、很累、很餓、很艱難,但卻很開心,兄弟姐妹繞着母親膝下嬉戲,偶爾還能聽到母親的幾聲笑罵,那段日子似乎還沒走遠。每念至此,我就覺得自己是在放飛思念牽引着母親那遙遠的等待。我想家,想母親的時候,母親也肯定在想我,我想一定的。

我曾經和大哥商量:是不是把母親接出來?但每次大哥回去跟母親提這事時,母親都不同意,說城裏住不慣。另外,她要是聽不到雞鳴狗叫,看不到牛、羊什麼的就睡不好。家鄉的老人常說:母親的愛就象牛身上的毛那麼多,孩子的思念卻只象牛毛那麼長。一點都沒錯!

是啊,在外邊闖蕩久了,心裏會不由自主的產生“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怕鶯聲似故山”的幽思。“常回家看看”那歌唱得好,父母健在的時候,幹嘛不常回家看看,跟父母聊聊呢?何必事後常追憶、懷念、遺憾呢?我得馬上打電話給堂弟,讓他轉告母親,無論怎麼忙,這個雙休日,我得帶着兒子回老家,回去看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