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仲秋閒談散文

仲秋閒談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4W 次

談音樂

仲秋閒談散文

自學習音樂以來,一直以爲音樂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可以很強力地喚一起一個人深層的情緒和情感,因爲音樂本身就是一種情緒:閉上雙眼沉浸在無邊黑暗,那時你只需要用耳、用心去聆聽,讓呼吸、心跳與音樂的旋律節奏自然合拍,那時你就能觸一摸一到音樂真正要表達的情緒,還有音樂獨有的光線色調和飄浮於空中的一精一魄。

欣賞音樂需要一定的學識和修養,最重要的是,要有生活中歷練來的豐富情感。情感是春芽,音樂是雨露。

據報道,某國著名樂一團一來我某大城市舉辦音樂會,在樂曲段落出現一個長長的休止符時,臺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以爲演奏已經結束。這是一個值得尋味的現象

在許多發達國家或特定地域,男一女老少,讀(樂)譜就象我們識字一樣普遍。與之相較,我們的整體音樂素養還相對落後。我們很難象德國、俄羅斯那樣培養出一批優秀的作曲家,創作出較多有博大思想一性一的音樂作品。特別是目前這個人心浮躁、爲名爲利是圖的時代,這種企望似乎是一種奢求。

音樂一直伴隨着人類的成長和文明的進步,撫一慰着人類受苦受難的心靈。值得關注近代兩個關於音樂與國家命運例子:肖斯塔科維奇在衛國戰爭期間的重要作品《第七交響曲》(1941),是用交響樂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首個範例。這部作品在戰爭最關鍵的時候,極大鼓舞了蘇聯人民的抗敵意志。與之相應的是二戰時的《德國裝甲師的軍歌》,它在戰爭中也起着相同的作用。

在我國,伯牙摔琴謝知音,高漸離擊築刺秦王,更是帶有傳奇色彩的,關於中國古代音樂的千古絕唱。

在衆多的優秀作品中,最喜一愛一的還是柴科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和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每在深夜沉湎於此,都能給自己全新的感受和觸一動。

現實生活難免有糾結和鬱悶的時候。在只屬於自己的時間裏選擇音樂和閱讀,是一部分希望安靜下來並關注內心感受的人,較爲傾心的選擇。音樂可以讓你在寧靜時感悟生命的曼一妙,在唯美中充實自己不太完滿的靈魂。閒時的一杯清茶、一首美曲、一本好書,這就是與一般人不一樣的生活。

有云:下棋不如觀棋,彈琴不如聽琴。那是世道境界的問題。能用適合自己的樂器表達自己的情感,是聽琴者不能取代的。小孩子學習一種器樂可以平復躁氣,卻也需要一些天份。我在師範校辦過三期古典吉他培訓班,能很快入門並有所悟一性一的也就十之一二。小兒一歲兩個月已能記憶電腦中播放的協奏曲、交響曲,併合拍指揮;四歲時由我教授他古曲吉他演奏;今年五歲,除了每天堅持練習指法,已能很好地演奏《哈尼姑一娘一》、《一愛一的羅曼斯》,以及第四級的曲子《斯卡布羅市集》。孩子每天黃昏都會主動提醒我陪他練琴,他懷裏抱着吉他時,會比平日沉靜、成熟許多。

學習並懂得音樂,熟悉某種樂器,並不等於以後定要成爲表演藝術家。生活中有音樂,懂得音樂只是爲了讓自己生活更充融豐潤,讓自己的靈魂更輕一盈寧靜,讓自己的品味更潔淨優雅。

談閱讀

最近讀過一些近代學者關於治學的散文和隨筆。這些學者中有理論家、科學家、作家和藝術家,涉及學術研究、藝術創造等多個領域,如我們熟悉的:季羨林、周汝昌、徐悲鴻、楊振寧等。讀罷,受益頗深。

從今天看來,前輩學者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很多。說條件,他們那時多逢戰亂,信息落後,居無定所,在缺少物質基礎和書本的時候,仍然能夠勤奮、嚴謹、一精一細地治學;而目前我們創造的物質空前豐富,網絡信息已經覆蓋到了生活的每個角落,但是象前輩們那樣認真學習、閱讀、做學問的人卻正在減少。這也許是物質時代的理想、信念、目標和信仰的暫時迷失吧!我們多了物質積累起來的表面繁華,卻少了人類需要不斷豐滿的一性一靈。如果從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長遠進步來看的話,不得不讓人憂慮。

現在一部分讀書不多的人,靠忽悠、賣弄和人際公關沽得了名利,成了“大師”;另一些人已寄情他物不讀或少讀書了;還有些想讀書的人卻在浮躁的表象下,已不知何去何從。現實讓人迷茫,而清醒思考着將來和結果的人也變得沉默。

談點個人讀書心得。當年參加自修考試時,列過一個長長的書目,每次考完試就獎勵自己讀幾個月的文學作品。那時只注重讀書的數量,少了思考,少了自己應該總結的得與失。

讀書要拒絕過多的名利,但一定要有閱讀的目的。要明白自己喜一愛一的書類,自己需要補充和擴展的知識,自己需要涉獵的其他不足。書生原來有個觀點:生命有限,時間有限,要讀就讀一些好書。有前輩學者卻認爲,讀些差點的書也不是壞事,這樣纔有比較,知道好書好在什麼地方,差的差在哪方面。

關於什麼是好書,古今中外能夠選擇的範圍比較寬泛,取決於讀者的喜好和閱讀目的。一個時代的優秀作品,如果經得起時間和多數讀者檢驗的並不太多,可以將這類作品納入自己的閱讀書目。

分類的.書目可以用幾種方式閱讀:文學、哲學類的經典作品可以一精一讀,可作摘錄、批註、點評並寫下讀後心得;有些作品可以閒讀,但要用心去體悟作品的現實思想,以及對人類、對社會、對人一性一所作的一些思考,甚至要學習一些文章的佈局結構和章法。

歷史類,建議藉助一些工具書,如《歷史紀年表》之類,梳理出時間和事件的線條。若不是做課題的專業研究,可以讀些普及綜合類的教材(歷史著作浩如煙海,只我國明史就可以讀上幾年十幾年);自己感興趣的歷史,可以隨時翻看,隨意翻閱。書生經常駐足於書架前隨意一抽一取一本,讀到喜歡的章節,就多讀、細讀,然後再一抽一取另一本。“以史鑑今”,這樣可以對歷史知識進行積累和鞏固,既擴展了知識面又對交叉的知識有所比較判斷,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

關於哲學類讀物,一般讀者會感覺枯燥難懂,不感興趣。個人建議還是應該對中外經典著作作些瞭解。哲學最大的作用在於,讓自己的思維得以澄清,形成一些思考的方法和習慣。除了讀一些優秀的中西哲學史外,諸子百家、尼采、叔本華、羅素、海德格爾的有些作品都不太難懂,可以選擇涉獵。書生師範校初讀《近代西方哲學思維方式》時,一天只能學習和理解數行半頁。在鄉下教書時,最喜在泥地球場放置一椅,默讀《莊子》一精一彩篇章,讓思想隨一心一所一欲,得以放飛。

閱讀最終的追求是獲得淵而博的知識。一般閱讀還應擴展到政治、經濟、社會學等諸方面。關於音樂、繪畫、書法、美學等藝術類,可以學着吸收一些理論和鑑賞知識。藝術門類一脈相通,對個人有所幫助自然不言而喻。唐代書法家張旭從公孫大一娘一舞劍中,悟出了狂草筆意,作家王蒙從一場音樂會中,悟出了正在創作的一篇小說的結構。

我想閱讀就是這樣,多讀、多思,定會讓我們對人生、對現實、對歷史、對自己看得更清、更遠,也會讓我們有限的生命豐盈許多。

談幸福的心態

前段時間一句:“你幸福嗎?”到最後,成了我們這個時代鬧劇般的玩笑。名高利厚者有他不可言說的苦惱,身無分文者也有他享受生活的獨特方式。幸福與否是一種綜合一性一情感體驗的複雜結果,它包括了物質和一精一神的雙重需要,以及生存環境、狀態和自己與社會的認同感。不是一句:“你幸福嗎?”說得明白的。

幸福感在不同人身上差異巨大。而一個人的心態,對一愛一的感觸和理解,決定着對幸福感的最終趨衡和認同。卡德勒.胡賽尼在作品《羣山回唱》中說,“有些人感覺不到幸福是因爲別人一愛一的方式:祕密地、熱烈地、無助地去一愛一。”這是人類深層的共同情感,值得體味。

更多人的幸福感,來自於一種同類同量或不同類不同量的比較。一種較淡定的心態是往下比,如一首古詩所云:“世人都說路不齊,別人騎馬我騎驢,回頭看看推車漢,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另一種心態是往上比,高不可攀的也要固執比對。這種心態很容易表現爲另一種心態,不滿、嫉妒和牢一騷一。可以說,沒有一個適度的心態,就不可能感覺到幸福並與幸福結緣。

當然適度的心態不是自欺欺人,更不是對社會公平、公正表現出的世故和冷漠。幸福取決於一種感受生命的可貴,體驗人生的多姿多彩,發現自然、親情、創造之美的積極心態,不必有求必應,不必十全十美。從人一生的過程來看,其實留一些缺憾可能是一種幸運,得到未必幸福,失去未必不幸。古人一則《塞翁失馬》已經把禍福、得失講得十分透徹。

用淡定的心態去發現幸福、追逐幸福、珍惜幸福纔會感受到幸福的眷顧。幸福就在身邊,同樣的空氣,同樣的收入,同樣完整的家庭,同樣公正或不公正的生活環境,有人感覺幸福,有人卻怨天尤人。

追逐幸福,要先弄明白需要的幸福標準是什麼,然後纔可以積極地付出你的努力。幸福得到的方式和過程也是幸福結果的一部分,不要把這種幸福建立在損人利己和別人的痛苦上。

最不幸的人也有感覺幸福的時候,只要你懂得珍惜已經擁有和曾經擁有過的幸福。

其實,一個人能來到這世上走上一遭已經是最大的擁有。也許你沒有足夠的金錢,但你有豐富的學識,懂得從點滴生活中感受人生之美;也許你居無定所、四處流一浪一,但你比別人看得更多世間萬象,人情冷暖;也許你沒有情一人也沒有車子,但你有體貼關一愛一你的丈夫或妻子;也許你無官無職,但懂得孝順父母,擁有天倫之樂;也許你身帶殘疾,但你靠自身堅強戰勝了痛苦和自卑,你今天依然笑對人生……

也許你現在失去了很多、很多,也許你到現在什麼也沒有,但你依然是這世上獨一無二的燦爛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