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散文《山中訪友》優秀教學設計模板

散文《山中訪友》優秀教學設計模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3W 次

  【創意說明】

散文《山中訪友》優秀教學設計模板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衆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文在敘述方式上也獨具匠心。閱讀本文,學生既可感悟到自然的美麗、童心的可貴,從中得到美的薰陶,又可認識一種全新的寫景方式,指導自己的寫作。

設計本課時,我將情境創設、知識領悟和方法指導並重,讓學生在美的情境中學會並會學。首先設置情境,引出課題,然後入境賞文。我將賞文的三大境界作爲三大板塊,第一板塊爲整體感知,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主要內容,引領學生進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境界。第二板塊爲研讀質疑,引領學生進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的境界。這一板塊又由三部分組成:讀與品、讀與思、讀與悟,朗讀貫穿整個散文教學的始終。讀與品是讓學生通過朗讀、品析,感知文章的景美、語美、情美;讀與思則讓學生通過朗讀,自主發現,探究質疑;讀與悟是讓學生深入理解後感悟,是由形到神的昇華。這三部曲是由學會走向會學的必不可少的環節。第三板塊爲遷移拓展,引領學生進入衆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教師讓學生展開聯想,進行交流,知、情、意、行在此得到完美的結合,實現了美的領悟、美的延伸、美的再塑。

  【教學目標

1、通過聽讀和朗讀整體感知,發現美。

2、通過讀與品、讀與思、讀與悟進行研讀質疑,鑑賞美。

3、通過聯想與交流和課餘練筆進行拓展和遷移,昇華美、創造美。

4、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樹立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觀。

  【教學步驟】

導語:同學們,你看到過晨曦穿越層林,在枝條上跳躍嗎?你欣賞過落葉飄零到水上又在漩渦中起舞嗎?你感受過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的清新嗎?你靜聽過午夜夢迴花開的聲音嗎?如果你沒有,就讓我們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吧,讓我們一起去山中訪友吧!(板書課題、作者)

  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1、教師配樂範讀,學生欣賞畫面,靜聽範讀,思考:作者到山中都訪問了哪些朋友?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下列詞語,注意加點字的讀音,並標出精彩的詞句與段落

設計意圖:學生們是一羣在城市水泥鋼筋叢林里長大的孩子,森林裏的一切對他們而言是陌生的,但他們骨子裏有着對自然的嚮往,音樂、畫面與語言的完美結合喚醒了他們的潛意識,營造了一個美好情境,把他們帶入了山中,初步感悟作者所訪之友,整體感知課文。

  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1、讀與品:

⑴ 學生討論: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鑑賞美文?

設計意圖: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考怎樣學的問題,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⑵ 討論明確:鑑賞美文可以從以下角度着手:詞語、句式、語段描寫的角度,修辭、意境構思等等。

⑶ 小組交流:

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是哪一位?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並試着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品析:

我認爲最妙的詞語:

我認爲最妙的修辭:

我認爲最美的句子:

我認爲最細膩的描寫:

我認爲最精彩的段落:

我認爲描寫角度最豐富的段落(觸、嗅、視等)

設計意圖:對學生提出的鑑賞文章的角度進行總結歸類,找出最接近他們的中國,引導他們深入探究,並且明確各小組分工,確保討論紮實、有效,不是浮於表面。

⑷ 小組彙報,班級交流。

⑸ 閱讀下面這段文字,再對比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評評哪一段文字更優美,並說明理由。

走進樹林,青翠的樹枝,隨風搖擺,上面有鳥兒在歌唱,隨風搖擺,露珠在樹葉上閃閃發亮。大樹的根鬚深深地扎進了泥土和岩層,吸取地下的水分和養料。

設計意圖:有比較纔有鑑別,通過對比閱讀,讓學生更深地品味本文景物描寫的栩栩如生、靈氣飛揚,文筆的生動活潑,字裏行間的詩情畫意。

2、讀與思:

⑴ 請生再次朗讀質疑。

⑵ 學生提問──討論──交流──解決。

設計意圖:提出問題本身比回答問題更重要,給學生一個自主探究的時間,再在班上交流,師生互動,完成知識的深化與學習能力的提升。

3、讀與悟:

作者從山中衆朋友身上領悟到了什麼?閱讀本文,你從中得到了什麼啓迪?

設計意圖:架設課本與生活的橋樑,在語文學習中得到生活的啓迪。

  三、衆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1、積累與拓展:你還知道哪些描寫風景的詩詞或散文?

設計意圖:課內與課外知識的整合,知識的歸類與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2、聯想與交流:

美好的時光總是匆匆而過,清晨踏着露水進山,而此刻夕陽已塗抹了小路,該回家了,請閉上眼睛想一想:此時此刻,山中的朋友會對我們說些什麼?你又想對山中的朋友們說些什麼?

設計意圖:生活本身就是童話,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與表達能力,在美的情境中再塑美!

3、結語:

喧囂塵世,碌碌人生,在工業文明越來越發達的今天,在水泥與鋼筋日漸密集的層林裏,我們已距離大自然越來越遠。可是,飛鳥、游魚、老樹上的一抹新綠、石縫裏的一顆嫩芽和我們人類都是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是我們永遠的精神家園。別忘了用純真的雙眼去發現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的美麗;別忘了我們和大自然有一個約會;別忘了,我們相約爬山去;別忘了,我們相約看海去(薦讀汪國真的《看海去》畫面、字幕、配樂。)

設計意圖: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讓學生將目光由課本轉向浩瀚的書海,將思維由山中投向廣袤的大自然,實現知識與情感的延伸與昇華,讓語文課堂有情境而無窮境。

4、佈置課外作業:

假設自己是家鄉的岳陽樓,寫一段與遊人互訴心聲的文字,寫法自由、字數不限。

設計意圖: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讓學生用心去發現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美,讓學生自己動筆用文字描繪美,再塑美,讀寫結合,實現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結合。

  【設計反思】

《山中訪友》通篇洋溢着作者對大自然發自心底的愛,感情飽滿。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說詞以境界爲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即意境,也就是詩情畫意。散文和詩詞的情形不同,但富於詩情畫意、境界鮮明的散文,一定是好散文,而本文就成功地營造了一個物我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童話般的意境。教學本文時,可着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引導學生髮現美、感受美、創造美,陶冶其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操。

《山中訪友》裏所描繪的景物充盈着躍動的活力和生命的靈氣。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融情于山中,山中的萬物都成了我的兄弟姐妹,宇宙的人情化(朱光潛先生語)在本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在教學中要巧妙地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特點,並探究取得這種效果的藝術手法,例如擬人手法的運用、人稱的變換等。

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感受美,又能輕鬆地自主、合作、探究美的根源,成了教師在教學中重點考慮的問題。我將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審美層次相結合,將學習過程劃分爲三種境界,三境界既是知識深度與廣度的漸進又是給學生搭建幾個認知的平臺,還讓學生在得魚的過程中學會漁,整個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力圖構建一種新型的充滿民主、張揚個性、激勵創新的對話式和板塊式相結合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