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精選】高考作文集合8篇

【精選】高考作文集合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4W 次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考作文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高考作文集合8篇

高考作文 篇1

戰鬥機防護,於大多數人看來,必定要加強中彈多的部位,而一位統計專家卻推翻常理,堅持加強中彈少的部位。真理永遠站在敢於反對的人身邊,事實爲他的智慧燃放亮麗的煙花,點點星光排列出真理——不惑於表象,不迷於潮流。

一位智者曾說:“翻閱崇山峻嶺,跨過巨浪怒濤,隱藏於海市蜃樓之後的,是真理。”自古人民崇尚真理。卻僅僅只侷限於表象的程度。按照常理判斷,參照潮流分析,根據表象決定,最終的出來的是真理嗎?不是!只有看清事物的本質,全面分析,真理的光芒纔會閃爍眼前。

佛家有言:“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道家有言:“道可道,非常道。”儒家有言:“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古代各家聖人早已揭示這個道理:若困於表象,終爲愚鈍;若求於本質,方成智公。想呢農夫與蛇的故事,倘若農夫想到蛇的天性,而不是趨於本能盲目施救,他會中毒而死嗎?如果他不侷限於蛇的憐態,看清他惡毒的本性,他會善始惡終嗎?這一血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它的鮮血警醒着我們:不惑於表象,不迷於潮流。

有人說,唯有隨波逐流方能趨福避禍,而許多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那這到底是不是真理呢?不!不能因爲太多次的無疾而終而忽視呢少數的後悔莫及。就像呢著名蹦極專家湯姆,他帶着興奮的女兒來到268米的大峽谷上。由於測量過數據,他用265米的繩子送女兒走進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蹦極。因三個月前的山體滑坡,大峽谷現深263米......豆蔻年華的少女就這樣去世,身爲人父的湯姆更是悲痛欲絕。一次相信表象的判斷,一種跟隨潮流的直覺,一位妙齡少女的喪生,一位父親無限的悔恨。

芸芸衆生,數不盡的生命消逝於表象潮流;滾滾紅塵,說不清的直覺常理禍害人間。倘若於表象中尋求本質,何懼找不到真理而迷茫?倘若於潮流中敢於質疑,何懼尋不到真理而憂傷?

尋多少而棄少數,尋捷徑而棄險途,看似真理,實則不然。當本質綻放光彩,表象便變得虛幻模糊;當真理戰勝潮流,人們便能看清那至理的光芒——不惑於表象,不迷於潮流。

高考作文 篇2

緊緊張張的高考,在這個早來的炎炎夏日裏結束了,同每一年經歷高考一樣,總要引來很多新的話題。因爲每一年的高考和每一天升起的太陽一樣總是新的,總要有新的考題,這些新的考題每一次都向社會傳傳遞着什麼……讓人們受到感悟和啓示。

雖然,今年的高考也被社會各界重視和關注,但是人們發現國人越來越務實了,導致高考熱降了不少溫度。

首先是在報考人數上銳減,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象淡了,曾幾何時只要考上大學,從高牆出來,就能順理成章地捧上鐵飯碗,已經成爲了歷史;

再就是源於當今的大學生就業難,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已經理智地不再只是把大學生等同於人才了。他們需要的是那些有真才實學人才。有了文憑不一定是人才,掌握了專業知識和技能,並創造性地對社會做出貢獻,纔可稱爲人才。多數用人單位接受了大學生,發現這些走出學校門的大學生所學知識和用人單位要求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相差甚遠,他們不再以擁有多少大學生爲榮了;

還有不少院校所開專業,和社會需求不着邊際,這樣的大學生社會不需要,不是有不少大學畢業生,辛辛苦苦多了幾年大學,又回爐去學職業學校,學習專業技能嗎!實踐是檢驗的一切標準,越來越深入人心。社會越來越不注重光環,而是重視解決實際問題。

仔細審視一下今年的全國I作文考題:根據漫畫“有魚吃還捉老鼠嗎?”餐桌,許多貓吃魚,就一隻貓捉老鼠,別的貓說,有魚吃還捉老鼠?是否直指當下大學生的現狀那!

前不久公佈的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前言中對人才的定義是這樣表述的:人才是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並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

因此,拿今年的高考作文題說當下高考和人才豈不更恰當,大學生就像貓一樣,不但要會吃魚,更要會捉老鼠……

高考作文 篇3

話題:“憂患意識”“知己知彼”

爲失敗做準備在美伊戰爭中,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揚言,他已擺好城市遊擊巷戰的陣勢恭迎美國大兵。在摩加迪吃過巷戰苦頭的美軍不敢掉以輕心,他們在苦練怎麼打勝仗的同時,也在苦練打敗仗後如何當俘虜。戰俘訓練課程的名稱是“超壓力灌輸”,包含四大科目——野外生存、躲藏逃脫、積極抵抗、保命要緊。訓練以近乎殘酷的方式進行,但卻是必要的。它可提高人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一旦身臨絕境,就可以從容應付。

分析:“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無數事實說明,誰能爲失敗做準備,誰就能化險爲夷,反敗爲勝。 話題:“憂患意識”“成功的因素” 愛迪生的災難1914年12月,愛迪生的實驗室在一場大火中化爲灰燼,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萬美金,他多年的科研成果也在大火中付之一炬。

大火最兇的當兒,愛迪牛24歲的兒子在濃煙和廢墟中發瘋似的尋找他的父親。他最終找到了:愛迪生平靜地看着火勢,他的臉在火光搖曳中閃亮,他的白髮在寒風中飄動。愛迪生在災難面前,表現出了驚人的冷靜。他看着一片廢墟說道:“災難自有它的價值,瞧,這不,我們以前所有的謬誤過失都給燒了個一乾二淨。感謝上帝,這下我們可以從頭再來了。”火災剛過去三個星期,愛迪生就開始着手推出他的第一部留聲機。

分析:①災難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它能給人帶來巨大的痛苦,也能給人帶來創新的動力,關鍵在於你應該怎樣對待它。②不幸,是天才的晉升階梯,信徒的洗禮之水,弱者的無底深淵。 ③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顧城④只有經歷地獄般的磨練,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

高考作文 篇4

世界總是這樣豐富多彩。有人野心勃勃勤勤懇懇卻仍然過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也有人生來坐享榮華富貴從來不必爲衣食住行而擔心。但是你有你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我有我的琴棋書畫詩酒花,各得其所也會有各自的幸福和歸宿。同時在不同的地方過着不一樣生活的大多數人在年輕時都做着一個叫高考的夢。但生活不僅僅是高考這座高築的空中樓閣,高考之外,我們仍然可以悠然自得地耕耘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高考之外,我有一個夢想,夢想着成爲一個真正的詩人,懷揣一支筆和希望,浪跡天涯。

我有一個夢想,夢想像海子一樣,穿過寂靜長夜將火把高高舉起;像李白那樣仰天大笑出門去高歌一曲浪漫主義的極致與癲狂;像杜甫一樣把苦難譜寫成一首又一首的詩歌記錄下一個時代的壯闊與斑斕;像北島一樣,告訴這世界我不相信,不相信夢是假的,不相信沒有前路,不相信坎坷曲折的經歷換不來雲開和月明。

馬爾克斯說,詩歌是平凡生活裏的神祕力量,可以烹煮食物,點燃愛火,任人幻想。它爲我們打開了一扇門,外面的世界那麼寬廣那麼美。“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的閒適愜意;“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柔腸百結;“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的坎坷悲壯;也有“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寂寞惆悵;“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豪邁不羈。所有的歡笑哀愁都藏在詩裏面,具有着這樣感動人心的力量。

所以生活不僅僅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我曾經覺得世界上不應該存在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它並沒有實際的意義。可是事實上如果我們沒有夢想,我們的明天就只能是原地踏步的現實,我們會失去所有拼搏的動力。在每個追逐繁星的夜裏,夢裏的詩賦予我堅持下去的勇氣。沒有人可以拒絕夢想,就算經歷像詩人顧城死在太平洋上孤立無圍的新西蘭島裏的寂寞與絕望;海子把自己困進無法掙脫的枷鎖裏的痛苦和悲歌;餘秀華被排擠時的掙扎與落魄,也不可以。歲月把苦難寫成一首又一首的詩讓我們一步步走過,每一步的坎坷都是荊棘後的一無所有洪水猛獸。沒有人能斷言未來會怎麼樣,就算是青史留名的詩人,或者是碌碌無爲的夢想家們,也不可以。

高考其實也並沒有辦法讓莘莘學子一步登天。所以高考之外還要努力還要拼。這並不是一個看臉的社會,用雙手賺不到的也許只有愛情和生命。做了一場夢就可以信誓旦旦說高考之外也很充實嗎?所有讀過的書看過的字只是沙盤推演和一幅看起來美好得不得了的藍圖,但是然後呢?詩與遠方會在看不到的地方陪着我流浪,但是我的未來還是要自己一步步走過去。高考之外我有一個夢想,我會爲了它拼命,就像……

就像詩裏說的那樣。

所以我有一個夢想,它是我在高考之外賴以堅持的動力。我會擁有這世界,就像我曾經許下的諾言一樣。夢想着抵達我的遠方,夢想你的未來與我有關,夢想着這個世界因爲我而有一點點的不一樣。

我九歲的小表妹看着我問:“姐姐,高考是什麼?”

高考也是一首詩,而它寫着高考之外的世界,像你澄澈的眼睛裏所映照的那樣。它是那樣不完美,可是又被我們這樣地深愛着。它有時候很殘酷很奇怪,告訴我們說,對啊,人與人之間就應該分出個高下,能力有高低沒有能力就不能堪重任,但是它又告訴我們不管怎樣我們都沒有被劃分成三六九等。然後你擁抱過的高考以外的生活和夢想最終都會變成你真正感謝的好時光,因爲你也是這樣的執着而且深愛着。

但是面對她的眼睛,我仍然無言以對。

就像你不知道爲什麼要彈鋼琴,既然它與高考無關,爲什麼有五花八門的樂器都只是爲了表現同樣的音符一樣。你曾經告訴我你希望喜歡的一切都觸手可得不需要花費任何努力,可是固然窗戶外面飛過的蝴蝶,池塘裏的蟲鳴蛙叫讓你心神盪漾,你還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你會去到另外一個地方,會有一個飽滿又充實的理想,會在終於下定決心要成爲一個什麼人的時候不至於一籌莫展。你會有應該做和必須做的事情,你會像我一樣發現自己是這樣愛着這個世界,愛它的山川湖海,愛它的高樓林立,愛它的廣袤無垠,愛它的神祕莫測。然後最終有一天我們還是要面對高考以外的世界,這時候你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你笑着說出口的那一句,我有一個夢想。

我有這樣的一個夢想啊。它代表了遠方,愛和希望,是午夜夢迴時的囈語;一沓沓的練習冊;裝訂了翻閱了無數次的模擬卷;是所有淋過的雨流過的淚,還有長途跋涉以後迎接到的第一縷晨光所接近的高考之外的那個美麗新世界,因爲努力過,所以才珍貴得閃閃發亮。在跋涉過千山萬水後,也才終於發現,我是這樣地熱愛着這個世界——就像詩裏說的那樣。

高考作文 篇5

去黃山旅遊,總會對那怪峯孤鬆遐想萬千,等到我親眼見識到了,不免心潮澎湃,大呼壯麗——那孤鬆,曲曲折折,似老者的脊背;那危峯,亦崎嶇險峻,有欲傾之勢。兩個個體本身都算不得美,卻在相融中構造出了清雅高絕的圖景!

一些個體,它們本身或許有特點,略有不足,但他們未曾勾心鬥角過,未曾針鋒相對過,在如斯的統一中,倘若你以總體之角度觀之,竟是別樣和諧。走下黃山,我不禁陷於了思考。

是的,如果你是求個體的方正,那麼最終所得可能僅僅只是一潭死水,茫然而無趣。君不見,明清王朝盛行的八股文嗎?八股文根本不講求相融,不講求文章總體的韻味,它只求聖人之氣,只求體制規範,每一字的方方正正,這種是偏安一隅的排他性,最終讓文字失去了它原有的重量與美感,更讓明清王朝裹足不前。

我想,真正的大美,絕不應該如此!它應當是支點的尋覓,是元素的交融,是單一的顛覆,更是和諧的統一。

個體的波瀾不驚,甚至旁逸斜出,卻是在同一後成就整體的雲蒸霞蔚,別樣風采。鄭板橋先生曾說:“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他也正是這樣詮釋自己的書法。用隸書參以行楷,成就了和諧的同一,成就了“板橋體”的藝術高度。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以前讀何立偉先生的《日月鹽水豆》一文,不僅爲他文章中的文白兼用所歎服。文言,精巧而意賅;白話,又不失抒情之美。也許僅取一者,會令文章或大腹便便,或詞肥意瘠,但兩者的兼用卻令整篇文章彰顯了別樣的韻致。

非獨文學如是。榮格說:“文化最終沉澱在人格上。”我想,我們的內心中或許也要依靠無數不調和因素的融合,才能更爲飽滿。“我的心裏又猛虎在細嗅薔薇。”這是詩人薩鬆的詩句。猛虎不免生猛,薔薇過於柔韌,倘若兩者並參,方爲豐滿而浪漫的人性啊!就像李易安,既有“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女兒情態;亦有“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氣貫長虹。她的人格,非婉約,非雄健,而是兩者兼具的浪漫,是令人懷想千年。

道與萬物參,萬物的和諧統一,方早就世間大美。回首,我再看向那抹遒勁的孤鬆,再看向那面絕然的峭壁,在夕陽下它們長久地融爲一體,錯落有致。我釋然。

高考作文 篇6

神中之神分出自己一小片心靈,使它如野花一般芬芳,月色一般柔和,微風一般清新。給它斟上一杯喜悅,說:“喝吧,把過去的一切忘個乾淨!” 給它斟上一杯煩惱,說:

“喝吧,嘗一嘗什麼叫歡樂的生命!” 賦予它那來自天國的睿智,把正義的路子挑定。賦予它能洞察一切奧祕的聰明。賦予它在夢境中才流露的和理想結伴的情感。爲它穿上天使

們用彩虹和流霞織成的激情的錦衣。給它蒙上懷疑的陰影——光的幽靈。給它從仇恨的熔爐取來的火,從粗暴的沙漠喚來的風,從利己主義的'海邊撿來的沙子,從永恆的腳下采集

的灰塵。給它以盲目的力量,讓它在歇斯底里中咆哮,在狂熱中膜拜;給它以生命——死的幻影。神中之神終於把自己的心靈同人類連結在一起了,懷着包容一切的愛的感情,他

不由露出了微笑,帶着滿臉淚痕。

高考作文 篇7

從高考考場傳出的第一道試題,從來都是作文題。高考結束後的社會輿論,也多半在作文。就連評價高考是否科學,考題是否優良,也往往用作文來說話。究其原因,除了作文是考卷中分值最大的題之外,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在試題評判中,作文是評分誤差最大的題。記得高考之前,很多學生拿着自己的作文來問我:“老師,我這篇作文高考能得多少分?”這樣的問題應該是每個有過高三語文教學經歷的老師都遇到過的。有時候我真想回答一句:“看你的試卷碰在哪個閱卷人手裏啦。”可是爲了避免給考生帶來對高考不必要的不信任感,我欲言又止。“要我給的話……”,每每回答這個問題時,我都習慣性地在分數前加上這麼一個狀語。看着學生離去的背影,我只有在心裏祝他好運。

事實就是如此。

當然,說作文評判誤差問題,絕不是否定或懷疑閱卷人的水平或良心,而是感慨“文章”本來的紛繁蕪雜——文學主張不一,創作流派繁多,審美趣味多元。我們似乎真的很難將作文的評判統一爲一個標準,但是,這絕不是我們迴避探究作文評判標準的藉口,也不應該是我們給作文評判誤差問題披上的遮羞布。

本文不談文學創作本身的優劣評判問題,那涉及的是文學理論的責任;我只想談談除此之外,我們可以改正,或改良,或探討的幾個觀念問題,供語文工作者思考。

 一、作文可以給0分嗎?

我是主張作文可以給0分的。

不過,我的這一主張迄今爲止只要說出,其後果就是自找沒趣。得到的反對理由是:“語文是母語教學,一個高中生的作文倘若得了0分,豈不意味着他連母語都不會說了嗎?豈不全盤否定了他的母語能力?”於是,我們可以看見的現象是,無論某考生的作文寫得多麼糟糕,只要夠了字數(甚至是隻要寫了幾個字幾句話),總是能得到些分數的。這分數被戲稱爲“辛苦分”,美其名曰“母語表達能力基本分”。意思是說,該考生雖然無法寫出像樣的文章,但是,他起碼還是能夠使用漢語進行書面表達的;雖然文意不合題目要求,但起碼所寫的文句還是表達出了一些自己的意思的。

笑話!

考題的目的是考查考生的能力水平。如果在一份高考試卷中,考生呈現出的水平只是初中甚或更低,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評判?一個小學生憑藉他背誦的“九九乘法表”答高考數學試卷肯定是0分,可爲什麼他到高考語文考場裏,就能憑藉幾個常用漢字拿上可觀的“辛苦分”?

比如高考第一題字音題,題型爲選擇。一考生錯將A選成了B,於是肯定是得了0分。

奇怪,這時候怎麼就沒有“辛苦分”一說了呢?這個時候怎麼就可以因爲考生對某個或某幾個字音的誤判,用0分來否定該考生所掌握的其他多得多的字音了呢?你也許會說,那是選擇題,屬於客觀題,只有滿分和0分兩種評判,實屬無奈。那麼請問,閱讀題裏的主觀問答題考生得0分的不是大有人在嗎?爲什麼能因爲他對某一詞某一句某一段某一篇的理解有誤,就用0分來否定該考生的全部閱讀能力呢?

再說考卷不止作文一題,考生完全可以通過別的題來展示他的“母語基本能力”嘛。

按照考場作文評判準則來看,如果有一篇這樣的文章:嚴重偏離題意、中心絕對不明、內容非常空洞、感情明顯虛假、顯然不合文體、結構十分混亂、文句極不通順、語病很多、字跡難辨。——想來幾百萬考生答卷中應該是有這樣(或接近於這樣)的文章的,不知道它在閱卷場中是否真的被按照標準得了0分。

實在是找不到不能給0分的理由。

記得我在大學英語六級考試中,寫作部分得了0分,因爲沒太看懂題目要求。可是,我是會說“how are you”的啊,我是曾通過了四級考試的啊,怎麼不給我一點“辛苦分”啊,哪怕就一點點呀!——然而我從沒覺得委屈——我連題都沒審明白,堆砌了幾個單詞就給我分?我還覺得害臊呢。

  二、作文評判中的“平均主義”

這裏所說的“平均主義”有兩層意思:1.平均分先行;2.區分度過小。

先說說第一個問題。

多數老師在評判作文的時候,習慣性地先給自己定一個分數標準,也就是先確定班級(年級或是總體考生)的平均得分,之後所給分數便“有計劃”地在這個平均線上下波動。於是,各班作文得分基本相同,並美其名曰“標準統一”“評判科學”。於是,作文得分,在班與班之間成了一件“沒有可比性”的東西。可是,教過書的老師們自己心裏很清楚,就作文水平而言,不同的班級原本相去甚遠(起碼是有差距的)。難怪很多學校在統計分數的時候,都要將語文總分拆分成“基礎”、“作文”兩個部分單獨計算。某班作文分高,那肯定是老師“手鬆”了;某班作文分低,那肯定是老師“手緊”了。

究其原因,似乎沒有答案。不過,在反思該問題的過程之中,腦海裏卻掠過這樣令人悚然的一幕:

年級統考,試卷判完,分數昭然。

我班作文得分比其他所有班級都低。輿論譁然:“故意壓分,居心叵測。”

這還好,倘若——

我班作文得分比其他所有班級都高,並因此在總分上也縮小了與別班的差距,甚或顯現了優勢。輿論驚然:“暗地擡分,沽名釣譽。”

在中國,凡事一旦與道德掛上鉤,就沒有理由可辯了。即便是事實,在面對道德輿論的時候,往往也只能閉嘴。

再談談第二個問題。

我沒有參與過高考作文閱卷工作,沒有切實體驗,也就沒有發言權。總覺得判作文是件難事。不過,一個多年參與此項工作的好友一語道破:“其實很簡單,別出風頭,明哲保身即可。”我不解地問,判卷子和“明哲保身”有什麼關係?對曰:“別給高分,別給低分。如此,領導不找你麻煩。”我恍然大悟。

平時教學中的作文評判雖無“保身”之苦,但似乎又礙於“不要助長好學生的自滿心,也不要增添差學生的自卑心”,於是,也紛紛“平均主義”起來。高的50來分,低的40來分。題目本身區分度明明是60,硬是在評判的時候被活生生地改成了10。如此分差,倒也的確有助於“打擊驕傲,保護自尊”,但是,學生對於寫作水平的自我認識以及由此而生的進取心,是否也一同被泯滅了呢?學生們平時向老師請教問題的時候,寧肯問你某字的讀音,也很少問一問寫作的問題。一道分值最高的題,就這樣被遺忘在“平均主義”的旗幟下,這不就是很鮮活的證明嗎?

“謙受益,滿招損。”這的確是真理。不過,不顧事實、自欺欺人地追求的所謂“真理”還是真理嗎?

  三、作文評判可以“分項肢解”嗎?

“分項肢解”的作文評判方式的誕生,毋庸置疑,其初衷是爲了降低評判誤差。的確,當一個獨立項的分值限定在5分左右時,其誤差自然是要比60分更小的。於是,這便被作爲一個“進步”而被公認了。

只是我們沒有想過,我們肢解得是否科學合理。請看評分標準:

(圖略)

倘若一考生的作文正好表現爲“切合題意、中心突出、內容充實、感情真摯”,當然是篇好作文,那也很好辦,依照標準,給21~25分的內容分。或者正好表現爲“不符合文體要求、結構混亂、文句不通順語病多、字跡難辨”,顯然是篇差文,那也好辦,依照標準,給0~10分的表達分。可是,真正的評定實踐中,這樣的作文是少數中的少數,多數作文是優缺點並存且各異的。比如,如果有這麼一篇作文:切合題意,中心明確,內容單薄,感情虛假。請問,怎麼給分?“內容”如此,“表達”也一樣。寫作實踐中,許多優點和缺點是可以共存在一篇文章中的。孰重孰輕?似乎從表格中難以得知。

正因爲以上表格難以體現作文評判標準中的項目權重問題,所以,面對各式各樣的作文,閱卷者自然也無法清晰地進行“分項肢解”。因此,實際閱卷過程中,閱卷者不會也沒法按照“分項肢解”的方式去賦分,而所給分數仍然是“總體印象”分值。

事實上,我認爲,作文的評判方式裏,給“總體印象分”是最科學最合理的。

寫作是一種創造藝術美的活動,那麼,作文評判實際上也就是一個審美判斷的活動。對於一個藝術品的美學價值判斷,是無法也不應該進行肢解的。斷臂的維納斯很美。然而,倘若按照“分項肢解”法,那麼它將在“結構完整”上被扣除相當的分數,因爲它竟然連胳膊都沒有。如此評判,那當然是藝術笑話了。因此,許多“分項”是無法接受獨立評判的。對於作文來說,內容和表達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之間,也是不可截然分割的。

與其難以分開,不如不分。

高考作文 篇8

在愛丁堡城區的格瑞範爾教堂外,有一隻小狗的青銅雕像。它塊頭不大,渾身毛茸茸的,目光平靜地凝視着前方,彷彿在等待主人從集市上回來。印象中,是很少爲狗立雕像的,對吧?即使是有,也是高大威猛,或是曾高功救主。可這條狗這麼看也不高大威猛,它非常可愛,甚至有點可憐。我對這尊雕像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經過多次問當地人,終於瞭解到一個看似卻有感人的故事:這條小狗叫做波比,主人是19世紀中期的一位普通的牧羊老人約翰·格瑞。每個星期的星期三,約翰都會帶着他的愛犬到愛丁堡的集市上去做買賣,然後到格雷爾酒吧去吃午飯。酒吧裏的人都很喜歡波比,每次格雷爾先生都會給一個甜麪包給波比。

1858年時,約翰老人不幸去世了。他被埋葬在格瑞範爾教堂的墓園裏。在葬禮後的第三天中午,波比突然出現在獨自特雷爾酒吧,它顯得疲憊、憂傷,渾身髒兮兮的。特雷爾很可憐它,照例送上一個甜麪包。飢餓的波比並沒有當場吃,只是衝特雷爾搖了搖尾巴,然後低着頭叼着麪包離開了。

第二天、第三天……波比此後每天中午都會出現在酒吧,每一次都是低着頭叼着麪包離開了。好奇的特雷爾決定跟蹤波比,結果他發現波比去了格瑞範爾教堂的墓園,趴在主人的墓碑旁吃了那份少得可憐的午餐。原來,約翰去世後再也沒有人照顧波比,而波比也從沒有離開多年相依爲命的主人。它每天都趴在那兒爲主人守墓,只有下雨時纔到教堂邊上找個地方避一避。它所有的食物就是特雷爾酒吧的那塊麪包。

每個認識約翰的人都爲他的愛犬感動。不少人試圖收養它,將它帶離墓園,可都遭到了波比的拒絕。每個人看着它嘆了聲氣,都搖頭走了。1872年的一天,人們發現波比死在了墓地上,它在此陪伴了它的主人達十四年之久。人們破例將波比埋在了教堂,並建了雕像來紀念它的“忠義”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