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關於高考語文作文集錦六篇

關於高考語文作文集錦六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6W 次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考語文作文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高考語文作文集錦六篇

高考語文作文 篇1

通過20xx年全國一卷的高考語文難度看出,題目並不簡單。以山東作爲基點,這套題超出了大部分山東考生以及老師的預料。因此,有的題大部分學生是連見都沒見過的。

有的山東題在全國一卷裏被刪掉,有的多出一些新題型來。20xx年高考語文全國一卷平均分91分。如此低的分數,差點沒有及格,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有人便會沮喪說,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三,12年的語文越學越爛,到頭來白學了。可是真的是這樣嗎?真的是苦讀12年寒窗,到頭來一無所獲嗎?顯然,不可能,也不符合常理。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高考語文越來越難了。中考時,語文考上120分,那也很正常,但是,高考語文能考120分,那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如此,照應出3年前的中高考的改革一個說法,那就是“得語文者得天下。”語文難度必須提升,而相對的數學英語學科,難度需要降低。並且其中英語學科給予多次考試機會,拿最高分作爲高考成績。看來,這種說法是真的,即將就要實現了。

隨着中國科技水平的快速發展,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因此,中文也越來越重要。

並且通過衆多考生反應,20xx年高考,數學學科十分容易,語文卻很難。其中語文第一個題,“諸子之學”議論文,便讓很多考生目瞪口呆,顯然,難度真的不小。並且今年的高考全國一卷的語文作文,也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料,可是這也不能證明,真的所有人都覺得難。

早在高考前,山東濟南市濟鋼高中的一名語文老師,便壓中了這篇作文:《寫給20xx年》。

從此可以看出,高考語文很多東西都已經進行大變了,與20xx和20xx年的題型不同,所以,今後如果不出意外,還會更難,但是這也說明,數學和英語的難度會下降,好事壞事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是不一樣的,只能拭目以待。

高考語文作文 篇2

分值比重很大的作文是高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一直受到考生、家長、教師的高度重視。教師在日常作文的教學中必須時刻關注高考命題的趨勢與規律,學生在作文學習和練習中也應針對性的訓練,高中語文作文具有目的性,本文探討歷年江蘇高考命題與高中語文作文之間存在的聯繫,提出作者的幾點建議和思考。

普遍的觀點認爲江蘇的教育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是有足夠的能力進行高考自主命題的,全國統一命題的主要原因是因爲各個省份命題人員的水平參差不齊,而江蘇省是自主命題的省份,是由於根據近幾年的命題來看,命題的質量都得到了保障和認可,淺析江蘇高考命題規律和作文“教”與“學”之間的必然聯繫,僅供參考。

1.江蘇高考命題的規律性

1.1從立意的角度來看作文命題

高考作文並不是單純性的知識技能考查,更多的是對學生的價值觀的考查,因此在命題的選擇上一般會符合主流思想,具有一定的教育與針對性,語文作文會着重關注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把一些思想性的東西添加在題目或者材料當中。基於這個規律性,教師在作文的教學中可以加強此類材料的練習和熟知度,積累思想道德品質方面的例子。那麼學生在寫起作文來就會比較得心應手。早年江蘇高考就有一篇看材料寫作的話題作文,登山者必須立馬找到避風處的時候在路途中遇見凍僵者,救還是不救的話題,以心靈的選擇爲話題。這就是典型的一個思想道德品質的命題。教師在教導的過程當中,要注意日常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這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另外比較熱門的命題會以當下熱點爲原材料的依據,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與社會的關係都是比較受到關注的生本意識。

1.2反應出高中作文教學的走向與趨勢

作文可以反應一個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應變能力,提高作文的寫作水平與日常的學習是分不開的,高考作文命題一般是需要反映出高中作文教學的大致方向的[1],江蘇高考作文前幾年都是以話題作文爲主,話題作文可以使得學生的發揮比較自由,可以充分的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與創新能力,這也能夠體現人性化高考的要求。話題作文都是以一則材料爲基礎,教師和學生要注重材料的理解,基於這個大背景之下,高中作文教學的走向不妨超市話題作文,命題作文死板生硬,話題作爲已經成爲了一種趨勢。

2.作文的教學本質

高中作文的教學本質是讓學生體驗到個性化的社會活動,高考命題往往也是從作文本質出發,但是在日常的教學活動當中,教師重視表明面上的和普遍的寫作體系的訓練,關於寫作手法的應用,而往往忽略了寫作是以學生爲主體的,是表述生命獨特的社會活動和體驗活動的過程。在寫作的教學當中教師把學生變成了知識體系的努力,華麗的辭藻、背誦的事例都成爲了重點,這種模式是偏離社會現狀的,是不健全的教育模式。許多名著的誕生都是因爲寫作主體的社會經歷,有感而發的思想。因此在作文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多進行社會活動的體驗。例如江蘇高考作文有一年的高考題目是綠色生活,教師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的組織課外的活動,增加學生的體驗,着眼於寫作主體的發展,而非一味關注寫作課客體的應用。

3.淺談一點高中語文作文的技巧

作文的寫作離不開作文素材的積累,作文素材的積累大部分來源於閱讀。一般文章有常態的閱讀和教學的閱讀兩種[2]。對於學生而言閱讀首先是常態的閱讀,常態閱讀的文章一般是某一個新的領域中的陌生知識,這類的閱讀可以普及新知,這個過程就是學生了解作者介紹的新知識、新觀點,看懂文章最基本的觀點,這就是常態閱讀。但是在把閱讀當做一門學習的手段時,常態閱讀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教學閱讀,教學閱讀要求學生不單單是要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更加要了解文章的格式、佈局等,在閱讀中掌握此類文章的策略,教學閱讀即是以教學內容爲依據,通讀文章你能夠學到什麼,下次寫作能不能運用自如,帶着思考進行閱讀,訓練思維,最終提高寫作的水平。教學閱讀的難度是大於常態閱讀的,提高作文寫作水平需要技巧性的閱讀。筆者認文提高寫作能力必須遵循多改、多讀、多寫的三大原則,其中閱讀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是“改”,修改是爲了發現自身的寫作的短板在哪裏,發現問題並且解決問題。前兩者都做到了,最後纔是多寫,寫作的時候要適當的站在讀者的角度,自己所寫能夠給改卷老師提供什麼,而非自己想宣泄什麼就寫什麼,高考作文往往比日常寫作更加具有目的性和技巧性。其實寫作的開端是問題意識,帶着問題意識明確方向去搜集資料(生活素材、書本知識)[3],如當下比較熱門的男號問題、農民工問題、奧運等等,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對資料進行初步的整合,形成自己的觀點後再加以提煉,完善觀點結論和邏輯主線,然後不斷去細化和明確自己的觀點和論據。

【結語】

總而言之,高中作文的寫作與高考命題之間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教師在訓練學生的時候要貫穿整個過程,題目、寫作手法、中心思想等等全部都要囊括其中。高考作文在某種程度上是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江蘇省一直是自主命題。命題的情況每年都有所不同,學生要做到應時而變,結合實際情況進行作文的訓練,提高學生的寫作應用水平。

高考語文作文 篇3

說紐帶

合作才能共贏的道理,如今可謂人所共知,但人類掌握這個道理,卻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小到人際間的.往來,大到文明間的交融,紐帶關係始終是無法割裂的,它也在歷史的演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國家還沒有產生的時候,他認爲人類的網絡已經開始編織,其渠道便是語言。遠古先民通過交談、信息和物品的交換,實現了羣體間最古老的交往與互相影響,美國曆史學家麥克尼爾稱其爲“第一個世界性的網絡”。人類從走出非洲開始,儘管在征服新的土地的過程中喪失了對古老起源的記憶,但相似的生活方式和一定區域內的密切往來,讓我們的祖先懂得了合作的必要性,也意識到了合作中競爭乃至衝突對自身帶來的影響。

數千年以來,文明間的融合讓各自“一榮俱榮”。“條條大路通羅馬”,當羅馬帝國將地中海包攬爲“內湖”的時候,歐洲文明開始了第一次交融,同時也孕育出內在的多元性。當大漢使者張騫第一次踏上西域的土地時,中華文明的影響力也開始超越中原,在中亞、西亞乃至更開闊的世界舞臺上發揮影響力。即使如東晉十六國、蒙元時期,客觀上也起到了通聯諸國、各民族文化交融的作用。更不必說,鄭和的大名船隊駛向浩瀚無際的大海,將中華的威名和富裕播撒到了南洋、印度洋,文明的紐帶接住和平的商貿活動愈發緊密。

然而,思考歷史,不只是爲了記錄過往,更在於反思當下與想象未來。不言而喻,人類文明的確在不斷進步,其依賴的便是這張不斷擴充而又不斷更新的大網,它將人與人、國家與國家、文明與文明連接起來。但在有的時候,只有歷經教訓,人們才知道若利用不好紐帶關係,也會造成歷史的創傷。正如在哥倫布踏上新大陸第一片土地時,他沒意識到眼前陌生的土著與他有着共同的祖先,在經歷血與火的殺戮後,人們才更向往和平,深知聯手合作的收益勝過零和式火併。

紐帶關聯的雙方,只有在雙方實力相當的情況下才更穩固,這符合當代經濟學的邏輯。但並不是所有的關聯都要服膺於資本,更具人道情懷的關聯往往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不論是拯救非洲疫病患者和饑荒罹難,還是在印度洋海嘯、海底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帶來的戕害裏救援傷者,聯合國維和部隊都在第一線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對於國內的經濟落後地區,也持續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展開定點支援與精準扶貧。這樣的紐帶關係是血濃於水的情誼,強者幫助暫時的弱者,符合的是人道的邏輯,折射的是紐帶關聯中人性的光輝。

進而言之,歷史的進程從來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不論西方學者愛講的“世界是平的”還是“歷史終結論”能否繼續維繫,從長遠來看,全球化的趨勢與合作一體化的浪潮不可逆轉。而關聯緊密後,風險的傳播也會更快、影響更大,這就需要人們在合作共享的同時,共同擔起責任和義務,協力地域可能存在的挑戰與風險,盡力維繫和睦的紐帶關係,這纔是紐帶關聯造福人類的關鍵所繫。

高考語文作文 篇4

學富五車

春秋戰國之交,是中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基礎的變革,政治的動盪,引起了學術文化的變化和進步,私人講學也開始興起。私人講學,把知識傳授給統治階級的下層以至民間,打破了貴族和史官對於知識的壟斷,這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大進步。隨之而來的,是私人藏書的出現。最早致力於私人講學的的孔子,他那裏就有《詩》、《書》、《禮》、《樂》、《易》、《春秋》等書籍。戰國時學術空氣十分活躍,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出現了新的著作。相傳蘇秦有書數十篋,著名的哲學家惠施“其書五車”,形容學識豐富的成語“學富五車”就是由此而來

而竹簡始於公元前十一世紀的周代,流行至公元三世紀的東晉。

是中國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圖書。在春秋戰國時代, 出現了學術上百家爭鳴的局面,竹簡成爲各家著書說的主要形式,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如:老子、莊子、孟子、孔子、孫子等。

成語“學富五車”中的五車其實就指五車竹簡書。

學富五車”和“才高八斗”都是稱譽學識淵博的。學識怎樣用車載量呢?原來這裏有兩個典故。

我國古人已開始用竹片或木片作爲信息載體。用以書寫的竹片叫做“簡”,又稱“策”;用於書寫的木片,叫做“方”,又稱“犢”。

“學富五車”語出《莊子·雜篇·天下》篇:“惠施有方,其書五車。”惠施是戰國時哲學家,很有才學,是名家的代表人物。這裏是說惠施是個有學問的人,道術很多,他讀的書要用五輛車子拉。後來人們便以“五車”、“五車書”、“書五車”、“五車竹簡”、“惠車”等來表示對飽學之士的稱讚。王安石《贈外孫》:“年小從他愛梨慄,長成須讀五車書。”用“學五車”來表示讀書多或學問大。

“學富五車”的典故,反映了在相當一個歷史時期內所使用的傳播手段。這麼多的簡冊,運輸、存放都很麻煩,人們常形容說:“汗馬牛”、“充棟宇”。因而形成了“汗牛充棟”的成語。

“八斗”是南朝謝靈運稱頌三國魏國詩人曹植時用的比喻。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見無名氏《釋常談》)看來,謝靈運對自己的才學也是相當自負的。以後,人們便把“才高八斗”這個成語喻作文采高超的人。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在《可嘆》詩中寫道:“宓妃愁坐芝天管,用盡陳王(即曹植)八斗才。”在這裏,詩人借用了“才高八斗”這一典故。

【出處】《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高考語文作文 篇5

語文,是一個既廣博又狹隘的詞語。說它廣,是因爲它是一種民族文明的代表與縮影;說它狹,是因爲有時它僅僅被當作一種應試的工具,僅僅作爲一個學科。但是,不管從哪一個角度來看,語文,都具有獨特的魅力。

語文之美,體現在景之美。觀塞下長河落日,聽小橋流水潺潺,賞荷塘月影斑駁,這是物之景;江渚小洲之上的窈窕淑女,春日花影之中的桃花人面,接天碧葉之間的採蓮稚女,此乃人之景。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遠古的詩人,今朝的作家,用筆將物之景、人之景永遠定格,用文字建立一個奇異瑰麗的世界,紀錄下世界各種各樣的美景。景也許是短暫的轉瞬即逝的,可是語文所再現的景之美卻是靈動的,永恆的。

語文之美,體現在意之深。意,是意境,是境界。周國平認爲,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既爲擺脫外在虛名浮利的誘惑,並且擁有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對於語文亦是如此,安靜,是因爲真正的、本質上的語文往往是人的靈魂在鉛華洗盡之後的純粹的寄託,而不是一幅虛僞的面具,所以它展現的是恬淡,寧靜,淡泊與誠摯,這是它的純度。而豐富,則是源於它的廣度與深度。正是因爲它包含了各種來自生活的智者們的對生活的觀察與透視,涵蓋了不同思想的結晶與精神境界,才讓它變得廣博,變得深刻,變得美麗。

語文之美,體現在氣之偉。氣,是士氣,是志氣,是義氣。如果說意的境界是人對外界事物的態度與認知,那麼氣就是人對自己本心的認識與判讀。語文不僅體現美景的風流韻致,境界的誠摯深遠,也着重展現人的精氣神。李白的豪放瀟灑之氣,莊子的飄逸超然之氣,魯迅的尖銳剛直之氣……這些,無不體現着內心的方向與真摯。恢宏意氣,爲語文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語文之美,浩瀚並且豐富,廣闊並且深邃。在廣闊和深邃的背後,它的美有着更強大、深沉的支柱,那就是整個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積澱。它的美,在某種意義上是文明的傳承,精神的傳遞,是一種偉力的生生不息。

高考語文作文 篇6

白坤峯

那幅照片、那個人、那輛車,因爲曹文軒的散文名作《前方》而更加有名:“他們去哪兒?歸家還是遠行?……那位男子手託下巴,望着車窗外,他的眼睛裏流露出一個將要開始艱難旅程的人的……茫然。”我之所以永誌不忘,因爲那輛車承載着遠方的夢。

童年時代,在封閉的魯西南農村,急馳而過的貨車、難得一現的客車,它會猝不及防之間粗暴而凜冽提醒我們:遠方,你去嗎?你去得了嗎?於是,那個其爸爸是貨車司機的同學讓我遐想;於是,那個坐車去縣城讀初中的同學讓夥伴們羨慕,甚至有人清楚得記得,她上車的時候,穿着紅色的新皮鞋。

今天見車而厭、坐車即煩的人,可能無法理解當年的孩子見汽車而心動眼熱,見火車經過常擲石塊的心理扭曲——只因遠方不屬於自己。

我理解美國小說家托馬斯沃爾夫的《遠與近》中的偏遠小鎮的那對母女爲什麼一見準時經過的火車就跑出來揮揮手,她們是向到不了的遠方致意吧。

後來,我讀過一位朋友的散文,他說一聽到火車汽笛聲,心就到了遠方。後來,我也終於坐車來到了江南,——人生中最艱難的一次上車。那天,客車在午後過了淮河進入南方,突然驚風亂颭,密雨斜侵,前方不辨。

你問我:爲什麼不能生於斯、長於斯、老於斯,正如一隻鳥在一棵樹上終生做巢、一棵樹在一塊土地上永遠扶疏?你爲什麼選擇了遠方的車?況且那輛車不是帶你高就……

我可能無法回答你,也許是造化弄人尋常見,心如流水總無主。我一直沒有對你說,其實那一次我上的是一輛“套牌”假車,它開不到桃花源它只開到沼澤邊,我所寫的“登程自斟一杯酒,好暖人生萬里霜”不是豪壯而是擔憂,一杯酒暖不化萬里霜。不是每一輛車,都把你帶到夢中的地方,很可能的情況是,車門打開,前方是陌生的廣大。

車,代表前方,前方代表未知,未知引發迷茫或恐慌。車的這一層意蘊,你可能不懂。我羨慕你的不懂。你最好永遠不懂。選擇遠去的車可能是艱難的,尤其你不知道前方“到底是家,還是無邊的曠野”的時候。然而,回首那天的登車,我更想對你說:很多人沒見乍來煙雨與斜照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