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精華】高考語文作文錦集七篇

【精華】高考語文作文錦集七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9W 次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考語文作文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高考語文作文錦集七篇

高考語文作文 篇1

雄鷹接受了天空的遼闊,所以它俯瞰大地;雨兒接受了小溪的叮咚,所以嬉戲於水間。人也一樣,有時只有接受了他人的幫助才能達到我們的目標。

王安石曾說,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人生要向前看。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難免會有困難,有的可以自行解決,可有的棘手的問題就需要他人的幫助。有的人分得清幫助和施捨,接受幫助拒絕施捨。可有的人自負,把別人的好意當做憐憫、同情,不接受。試問自己,你真的有那麼大的能力走出困境嗎?如果有就最好不過;如果沒有,就放下你的自尊,誠心接受他人的幫助。

接受也不是一味接受,沒有人願意讓別人一直在自己這裏索取。我們接受了別人的幫助,反過來有一天,別人有困難時也會接受我們的幫助。這樣才能架起人與人之間的橋樑,讓溫暖走在每個人的身邊。

當然,我們也應明白接受怎樣的幫助。對於一簞食,蹴爾而與之,是對自尊的一種踐踏。沒有人願意接受這樣的幫助。這是一種施捨,而且明顯帶着一種輕視。這時,我們要豎起自己的自尊,寧可餓死也不接受這樣的施捨。

一位富人爲三家窮人捐錢,一家欣然接受;一家表明會償還;而另一家人認爲這是一種施捨,不接受。後面會發生什麼我們無法預料。我最贊成的是第二家,他們沒有認爲這是一種施捨接受了別人的好意,也沒有認爲這是靠山,表明有一天會償還。他們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接受。

隨着人類文明的進步,“團隊精神”“合作精神”等詞不斷涌現。有團隊,有合作,不就是在前行的道路上接受他人的幫助嗎。接受別人的幫助不代表你弱,沒有能力。而不接受別人的幫助也不代表你很強大,不需要。所以要正確理解什麼是接受,該接受什麼。把別人的幫助作爲自己達到彼岸的有力工具。

作爲年輕氣盛的中學生,在成人成才的道路上,我們需要太多外物來輔助讓我們懂得更多的人生道理。所以,學會接受。

高考語文作文 篇2

中考時立下的凌雲壯志在楊奇函首次參加高考時並沒有實現,他在去年的高考中僅得了610分,報考上海復旦大學,落榜了,寫給北大的自薦信也石沉大海。

“我當時相當上火,但我並沒有灰心,決定復讀,現場又作了一首詩:霞光碧照七彩開,龍吟虎嘯聚英才。我先乾得一杯酒,金榜題名我再來。”

“痛定思痛,我的缺點究竟在哪?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制約我成績提高的一個大困難,我是個左撇子,平時在家都是左手拿筷子吃飯,右手寫作業,眼睛還看電視,這可能直接影響到學習成績。”楊奇函首次高考後進行反思。

“我轉戰到大慶實驗中學復讀,剛開始成績不理想,我的心裏有些亂,我是不是真的沒有實力衝擊清華大學了?我在心裏開始畫問號。”楊奇函說,那時一個關鍵人物起了重要作用,他的班主任羅老師。羅老師在一次給同學們集體調整心態的課堂上說:“學習就應該像楊奇函這麼腳踏實地。”“當時老師說這話時我有點吃驚,因爲從初中到高中,老師普遍認爲,楊奇函太浮躁了。而認真思考老師的話也的確如此,我不再是小學時的那個頑皮的問題少年,已經具備一個優秀的高中生的品質。”

“接下來的日子就是沉下心來學習,我還認真讀了《道家箴言錄》。復讀最後階段,我的外語成績連續11次得了126分,就是提高不上去。老師說,只要把單詞都背會了就能提高,當我把單詞全背會了之後,奇蹟出現了,我的外語成績提高了一分,得了127分。實踐證明,單詞的威力的確是無窮的,我的外語成績由去年高考的126分提高到今年的141分。”

曾有過高考失利經歷的楊奇函已經能正視人生中的起落,爲了勉勵自己進入清華大學以後能夠繼續刻苦學習,他又送給自己一首詩:“雄心一抖天波碎,英豪舍我問乾坤。蒼茫殘雲虛席待,明朝清華我至尊。”

高考語文作文 篇3

只要心情是晴朗的,人生便沒有雨天。給生命一個笑臉,迎接屬於你的生命晴空。——題記

沒有嫣然綻開的花蕾,便沒有四季宜人的溫馨;沒有潺潺流過心田的微笑,便沒有人生的灑脫。我們雖然哭着來到世上,但應該用微笑面對人生,給生命一個堅強、勇敢、自信的笑臉,創造一個獨一無二的精彩人生。

一、印度洋海嘯:敬畏生命——堅強的笑臉

當狂風襲捲海岸,摧毀了房屋和農田,吹不走的是人們求生的必勝信念;當暴雨肆虐港灣,沖垮了堤壩和建築,衝不散的是人們敬畏生命的堅強微笑。

忘不了當地人民手拉手,肩並肩地向洪水抗爭時的團結,忘不了來自世界每一個角落前來援助的仁人志士的友愛。儘管膚色不同,種族各異,不變的是人人臉上深蘊的那一縷微笑,如陽光般燦爛溫暖,驅走災區人們內心的嚴寒。

給生命一個堅強的笑臉,沉着冷靜地去面對,去迎對、去解決暫時的障礙,去迎取雨過天晴的那一天。

二、閭丘露薇:舉重若輕——勇敢的笑臉

她,鳳凰衛視的一個戰地記者,一個弱女子,卻用肩膀扛起了衆人矚目的重擔。在那些道貌岸然卻臨危退縮的人面前,她用生命和誓言承受了常人認爲不該承受的重壓。硝煙瀰漫,戰火沖天,閭丘露薇冒着生命危險,一次又一次地向全國觀衆展現了最新最真實的新聞資料。她用鏡頭直面現場,用勇敢直面危險……

當她站在“全國十佳青年”的領獎臺上,人們又看到了那熟識的笑臉,一個詮釋着勇敢、執着的微笑,一個舉重若輕的纖纖身影!

給生命一個勇敢的微笑,敢爲人之不敢爲,去化解心中的那團迷霧,爲自己,爲他人開拓一條平坦寬闊的新路。

三、劉翔:超越極限——自信的笑臉

劉翔,一個黃皮膚黑頭髮的中國青年,一個懷揣着光榮與夢想的炎黃子孫,他創造了奇蹟,實現了幾代人的夙願。

當五星紅旗伴着雄偉的《義勇軍進行曲》隨風飄揚在雅典的上空時,全世界的華夏兒女雙眼噙着激動的淚水,因爲就在劉翔衝過終點線的那一刻,我們的心也飛了┢鵠矗—

他高喊着“中國有我,亞洲有我”,他敢用“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鬥志去迎接挑戰。他身披國旗,代表一個民族站在世界的前列。

給生命一個自信的笑臉,敢於超越自我,超越極限。自信的微笑回報給一個民族以驕傲,升騰起一團熊熊的希望之火。

給生命一個純真的笑臉,無論你是在成功的頂峯還是在失敗的低谷,無論你是爲愛興奮還是爲恨傷懷,純純地笑,笑看人生起伏,笑着花開花謝,笑看生命每一個┧布洹*

給生命一個笑臉,笑納百川,用寬容和理解,用自信與豁達,用堅強與灑脫,向命運抗爭,向困難招手,向生命挑戰!

讓我們笑看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走豐富多彩的人生旅途,創造絢麗多姿的人生!

高考語文作文 篇4

一、從命題形式看,標題作文、新材料作文和話題作文各領風騷:

在所有18道試題中,標題作文9道(分別是:上海卷“必須跨過這道坎”、湖南卷“詩意地生活”、福建卷“季節”、天津卷“有句話常掛嘴邊”、安徽卷“提籃春光看媽媽”、江蘇卷“懷想天空”、江西卷“語文,心中的一泓清泉”與“語文,想說愛你不容易”二選一、遼寧卷“我能”、四川卷“一步與一生”),新材料作文4道(全國卷Ⅰ、卷Ⅱ、新課標卷以及北京卷),話題作文4道(分別是:廣東卷“傳遞”、山東卷“時間不會使記憶風化”、重慶卷“酸甜苦辣說高考”及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題意作文1道(湖北卷;所謂“題意作文”,即提供一則材料且材料中暗含某個話題,要求考生根據對材料的“理解和體會”,“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題目”作文)。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幾種命題形式間呈現出“互相滲透”的趨勢:部分“標題作文”套用“話題作文”的格局,在前面加上一段引出標題的文字(如江蘇卷、江西卷、遼寧卷);“新材料作文”則套用“話題作文”的規定,在後面加上“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的“三自”要求。命題專家的意圖非常明確:標題作文、新材料作文和話題作文都只是考查形式,其考查功能實際上是一致的。

二、從思想內容的指向看,突出了三個方面:

一是關注青年學生的成長,引導考生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比如全國卷Ⅰ的試題,提供了一幅題爲“摔了一跤”的漫畫,漫畫旨意在於家庭、學校和社會都要積極培養青少年獨立自主的意識與能力,讓他們大膽迎接人生風雨的考驗;四川卷的“一步與一生”,意在強化考生的責任意識,鼓勵年輕一代邁好生活中的關鍵“一步”以及走好人生每“一步”。上海卷、遼寧卷等也是如此。

二是注重引導考生從社會現象中體察人生,並在思考過程中澄清自己的靈魂。比如全國卷Ⅱ關於“記住別人對自己的幫助,學會幫助別人”的材料作文,直面了社會上存在忘恩負義的人這樣一種現實,要求考生就“知恩圖報”“和諧互助”“愛心傳遞”等展開思考,其內涵富有深意;而安徽卷的“提籃春光看媽媽”,重在提醒考生回報母愛、表達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倡導良好的家庭關係,同樣與公民道德建設中關於“孝”“感恩”“回報”的內容緊密相關。此外,北京卷的試題看似極富詩意,其實也暗合時代潮流,因爲題目給出的對詩句的“體會”之一是“這裏的情趣已不適合當今的世界”。

三是重視對創造性思維的考查,強調論理中的思辨能力。比如全國卷新課標卷的考題,引導考生關注、思考“創造”與“發現”;浙江卷的話題“行走在消逝中”,既延續了前三年試題“人文素養與發展”“一枝一葉一世界”“生有所息/生無所息”的核心內涵(以人文理念爲核心,分別向“社會”“世界”“自我”三個維度延伸),又進一步強調以“反思”的視角涵蓋上述三個維度——這些都體現出高考命題的開放視野與人文色彩。

三、與前幾年相比,最突出的傾向是強調寫“自我感受”:

今年的命題,特別強調學生作文要貼近自己、貼近生活。從題目本身看,像湖北卷的“感受母語,學習母語,運用母語”,着意促進考生認真學習母語、正確而規範地運用母語;天津卷、江西卷、山東卷、重慶卷的試題,幾乎零距離地接近考生,都適宜於寫自我感受。而試題提示語或“要求”中,更明確提出考生應當寫自己的經歷與體驗。像上海卷的“必須跨過這道坎”,一個“這道”,容易“誘使”考生選寫記敘文;湖南卷要求“聯繫自己的生活與感受”、江西卷提示“在你記憶的深處”、遼寧卷要求“聯繫你的感受和認識”、重慶卷提出“親愛的同學,也許你……有許多經歷和見聞要記錄,有許多感悟和認識要訴說”等,最典型的當屬浙江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還記得你的童年嗎?隨着年齡的增長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麗的夢想、單純的快樂似乎在一步步離我們遠去。

蒼茫叢林間,瑪雅文化湮沒了;絲綢之路上,高昌古國消逝了。人類在消逝中進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悵惘,也有“誰道人生無再少”的曠達……

讀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請以“行走在消逝中”爲話題寫一篇作文,可講述你自己或身邊的故事,抒發你的真情實感,也可闡明你的思想觀點。

注意:①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範圍之內。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選,題目自擬。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④不少於800字。⑤不得抄襲。:

無論話題材料還是提示語中,都集中突出一個“你”字(如“你的童年”“你有何感想”“你自己或身邊”等等)。這樣的明確指向、反覆提醒是前所未有的(故而面對此題,胡亂地編述故事,寫諸如科幻小說、故事新編、寓言、童話等是理應杜絕的)。以上各題,命題的出發點無不在於引導考生在真情中感悟生活,檢測考生主體感情的體驗、對自我生活(包括學習生活)的感知領悟能力。難怪有重慶考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寫這道題(指‘酸甜苦辣說高考’),我自己準備的、老師準備的現成的材料,都沒有用上。”

四、從文體選擇看,相對前些年的“文體不限”已增加了限制性:

比如北京卷、上海卷、福建卷、天津卷、江蘇卷、遼寧卷、重慶卷、廣東卷、浙江卷等,都規定不能寫成詩歌;湖南卷則限定“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議論文或記敘文”。而山東卷在“要求”中特別提出“自選文體,且文體特徵鮮明”。事實上,即使是沒有明確作出限制的,也強調文體特徵。就是說,“文體自選”對體裁還是有要求的,只不過不限定某一種,便於考生自己選擇。

高考語文作文 篇5

在去年作文題受全國好評的影響下,今年我省作文題更是引起巨大關注,褒貶不一。而在此文中,孫紹振教授也作出了中肯的點評。

20xx年的高考作文題引發了許多議論,負責任的和不負責任的批評與讚揚,都停留在感覺上,與深刻的分析不沾邊,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歷史意識,爲了把研究引向深層,本文試從簡略的歷史的回顧開始。

從主題限制到無主題命題

統一的高考作文命題應該始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半個多世紀以來,變幻多端,起伏跌宕。從歷史的趨勢來看,限制性呈遞減之勢,而自由發揮的程度則日益增強。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限定性主要在政治方面,從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期,政治化轉向道德化,八十年代中期間或有思想評析(如《毀樹容易種樹難》《近墨者未必黑》)的題型出現。根本性的突破是基礎教育改革展開以後,如1998年的《假如記憶能夠移植》和1999年的《答案是多種多樣的》。

這樣的命題大概可以叫做“無主題命題”。

到了20xx年,自行命題的省份增加到15個,題型更加異彩紛呈,端的是百花齊放。湖南卷“跑的體驗”(先走好,還是先跑好),四川“忘記與銘記”,廣東卷“紀念”,北京“說‘安’”,浙江“一葉、一枝、一世界”,山東“用自己的長處彌補別人的短處”,黑龍江“位置與價值”等等,幾乎全部是不設主題限制的。

命題作文提供的主題,不但是現成的,而且是公共的,他人的,而不是學生自己從真切的體驗中概括出來的。無主題命題的最大優點,就是把確立自己獨特的、與衆不同的立意放在第一位,立意是爲文的前提,立意的難度在於,必須在紛紜的現象和錯綜的感受中進行提煉,能否從中構成情感和邏輯的單純線索,能否防止思維平面滑行,主題徘徊,能否在有效地推動思維層層深入的同時,控制跑題、離題的潛在危機,成了考查的重點。要通過這樣的考查,光憑文字工具的華麗是不行的,對自己思維具有靈活調控的能力纔是制勝的法寶。

這一切正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精義。

作文仍重感性輕智性

總體來說,各種命題,對於感性層次是看重的,最明顯的是今年江西卷的“臉”和重慶卷的“筷子”。要把臉和筷子這樣很感性的文章做好,起碼要從感覺層次深入到人生的情感層次去,從而進一步,在情感基礎上進行智性和理性的概括。江西和重慶的命題,好處很明顯,就是完全開放,沒有現成主題的暗示。但是,缺點更爲明顯:缺乏情智的深度誘導,既然是命題,絕對沒有任何深化的指向性(情感和智性的指向性),可能誤導學生光在感性層次上徘徊而流於膚淺。另外一些省市的命題,以提供話題和材料爲主幹,帶着很強的感情色彩,如北京的“說‘安’”,浙江的“一葉、一枝、一世界”,都提供了一些向智性昇華的要求,顯然更有利於檢測考生感受的和思緒的縱深層次。

這樣的題型中,上海命題又最好。命題提供的感性的材料是複合的,各不相干,處於無序狀態,命題的旨意正是要求考生從無序的現象中發現統一的線索,這就不但需要獨特的情感,而且需要獨特的智慧,題幹中提示:“對你成長的影響”,這就明顯地防止了流於感性,突出了智性和理性提升的要求。江蘇的“鳳頭豬肚豹尾”,全國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湖北“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都顯示出超越感性表面的指向性,爲考生從具體的感性向抽象的思辨提升留下了巨大的空間。這種傾向無疑是可喜的.。

但是這些命題仍流於粗淺感性,不能爲智性提供足夠基礎的情況。可以20xx年的全國卷爲代表:題旨是出人意外和情理之中的矛盾,理性是明顯的,但是所提供的感性材料卻是薄弱的。

本來,波爾的回答並不太深刻,甚至有點故意大題小作。不怕在學生(或者普通人)面前顯露自己的弱點,不可能是波爾成功的全部、或者根本的原因。“大家都感到詫異和不解”是理所當然的。命題者並沒有在波爾的邏輯空白中提供補充性的闡釋,就唐突、武斷地得出了“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結論。

感性材料和理性論題之間的脫節並不僅僅出現在全國捲上,而且出現在其他省市的卷子上。如江蘇卷,本來,鳳頭、豬肚、豹尾是文章學的一種特殊的抒情話語,把它和學習生活、事業人生無條件地聯繫起來,十分牽強。從邏輯學上說,是犯了無類比附的錯誤。造成錯誤的原因是作者把詩化的抒情當作了理性,不但感性沒有啓發性,而且一點智性也沒有。這樣的命題,表面上是無主題的話題作文,實質上把命題者人生完美的詩化主題強制性地塞給考生。這樣的失誤也許還要不斷地重複下去。

對福建作文題的不同看法

下面具體談談今年福建省的高考作文題。雖然網上有各式各樣的議論,但是,我覺得出得是比較好的。它繼承了去年作文題的自主性和提示性統一的精神,而且還有所變化。把兩個比較抽象的材料放在考生面前,讓學生自主地構想主題。有一定的難度,但是,這樣的難度,是必要的。因爲,進入大學,有一個最根本的變化,就是所有專業課程的理論性抽象性都大大提高。沒有一定的抽象思維的能力,停留在感性的平面上,很難適應大學所要求的以抽象的理性、抽象的思維進行獨立思考的根本要求。所謂抽象,就是從個別的圖形,上升到普遍的事物的共同屬性。這個題目所要求的抽象度其實是比較粗淺的,充其量不過是考驗學生以兩個不同的圖形進行概括。圓形和帶有棱角的“圓形”均有其明顯的優長和侷限。從感性層次來說,這是具體的圖形,從抽象的層次來說,這也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包括自然和社會,動物和植物,人類的生活和思想都莫不具有這樣的兩面性。二者是互相矛盾的,又是互相補充的。描述兩個圖形的屬性的話語,都是成對的,周長和麪積的大小標準和有棱角,穩定和多變,都是矛盾的,同時又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抓住這樣的關鍵,從具體感性上升爲抽象的普遍性,是既不太容易,也不是太困難的。但是,出題者可能低估了考生的能力,文字提示過分繁瑣,過分坐實,反而限制了學生的自由思考,有些表述可能又不太嚴密,可挑剔的餘地比較大,引起了網上一些議論。(作者:孫紹振)

高考語文作文 篇6

觸景生情,引出回憶

事情發生時的某一情景往往會定格在你的腦海中,因此,在追憶往事之前,不妨運用“觸景生情”法

先描述眼前與事件發生時那相同的一幕情景,這樣既便於自然引起下文,又避免了開頭的空洞說辭,並且因爲用了描寫的表達方式,所以會給人生動形象之感。

例:涼風徐徐,把渾身充滿倦意的我從睡夢中吹醒,望着周圍黑黑的夜色,我又不由想起了那個在火車上的不眠之夜。/

1. 每當記憶的畫冊讓風兒翻到最初的一頁,總有一架小風車停在那兒,彩色的風車。風吹過來,小風車就呼嚕呼嚕地叫着,興高采烈地打起轉來。

那情景就像一條帶子,將我拉到了那段刻骨銘心的時光......

2.生活是一列疾馳的火車,它載着我的歡笑、憂傷,以及所有的記憶,毫無猶豫地駛往下一個站臺。

當我輕輕地打開記憶的相冊,那些美麗地黑白鏡頭便魚貫而入地衝進我地腦海,它們的淳樸和快樂,一次又一次地感動着我。

3. 歷史被如沙的時光悄悄地掩埋,當我們回首時,已了無痕跡。然而當我們真正回首去聆聽和撫摸這塵封的記憶時,卻總有那一串串姓名在大漠的鳴沙中突兀,迴盪。

技巧點撥:中考中,常有追憶式文題出現,需要考生追述過去發生的某一件事。此時不妨聯想回憶,引發思緒。這種開頭,洋溢着一種濃郁的情感氛圍,利於抒發情感。

高考語文作文 篇7

年少時曾拜讀過川端康成先生的《禽獸》一書,對這樣的描寫唏噓不已:

“少女躺在那裏,母親爲她穿上和服,慘白的臉上抹了兩抹嫣紅,如同新娘一般美麗。”

是什麼樣的人用這樣不帶一絲嘆息的語句描寫出如花生命的逝去?在當時的我眼中,這一切過於殘酷了。

多年之後,隨着閱歷的增長,我終於有了新的理解,川端先生只是仰望星空之後,發現了星空的浩瀚與大地的束縛吧。有人指責說文學家是最脫離實際之人,他們存在於幻想與虛無之中,無所事事。我認爲在這個講求“腳踏實地”、追求實際利益的年代,文學家是將夢想與實踐結合得最好的人,他們仰望星空得到天穹的召喚,以夢想領航,在前進的路上,他們發現了地面泥濘不堪甚至還有鐵索牽絆,於是他們放棄了實體,選擇在自己夢想的路上朝自己的星空一步步走去……

在著名畫家古賀春江自殺之後,川端先生曾這樣說:“我不贊成自殺,死從不爲死而死。”誰能指責這樣的人是脫離實際,不腳踏實地,生存於虛幻的呢?我想,川端先生曾經努力嘗試過,與世事相融,與時代相合,但戰後社會的支離破碎,夢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那片星空的強烈召喚,這一切的一切使得川端先生放棄了我們——1979年的一個春日,川端康成打開煤氣,自殺於公寓內。這裏的死亡已經不是逝去的意味了,川端先生解脫了,他無所牽掛地朝他曾經仰望的星空走去,一步一步,越來越接近……

死亡這種行爲彷彿對文人有着特殊意義,屈原、芥川龍之介,以及我們今天的詩人海子、麥地……都選擇了這條路,去追尋自己的星空。

世人,你還要嘲笑他們嗎?你可曾想過他們也曾在你們的泥潭嘗試過?你可曾想過他們纔是在仰望星空之後發現大地束縛的人?你可曾想過,當你自以爲腳踏實地地在這裏掙扎,被利益驅使的時候,他們正在接近星空,接近夢想的地方俯視着你,看你在渾濁不見星空的地方泅遊?你可曾想過他們纔是堅持本真的人?

——你呢?

誠然,我並不贊同自殺這種行爲,我同樣堅信一個生命的逝去,必會帶來缺失與遺憾。我只是想提醒你,在你自以爲腳踏實地的時候,你頭頂可曾真有那份你曾經堅信的天空?你是忘了它?還是已使它混濁不堪?

請記得仰望那片星空,請擺脫泥潭,真正地腳踏實地朝夢想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