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誰有中考語文文言文試題的答案?

誰有中考語文文言文試題的答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8W 次

  朱竹君先生傳

誰有中考語文文言文試題的答案?

□〔清〕姚 鼐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興人,字美叔,又字竹君,與其弟石君,少皆以能文有名。先生中乾隆十九年進士,授編修,進至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讀學士,督安徽學政,以過降級,復爲編修。

先生初爲諸城劉文正公所知,以爲疏俊奇士 。及在安徽, 會上下詔求遺書。先生奏言翰林院著有《永樂大典》,內多有古書世未見者,請開局使尋閱,且言蒐集之道甚備。時文正在軍機處,顧不喜,爲非政之要而徒爲煩,欲議寢之,而金壇於文襄公獨善先生奏,與文正固爭執,卒用先生說上之,四庫全書館自是啓矣。先生入京師,居館中,纂修《日下舊聞》。未幾,文正卒,文襄總裁館事,尤重先生。先生顧不造謁,又時以持館中事與意迕,文襄大憾。一日見上,語及先生,上遽稱許朱筠學問文章殊過人,文襄默不得發,先生以是獲安。其後督福建學政,逾年,上使其弟代之,歸數月,遂卒。

先生爲人,內友于兄弟,而外好交遊。稱述人善,唯恐不至;即有過,輒復掩之。後進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嘗無客,與客飲酒談笑窮日夜,而博學強知不衰,時於其間屬文。其文才氣奇縱,於義理、事務、情態無不備,所欲言者無不盡,尤喜小學,爲學政時,遇諸生賢者,與言論若同輩。勸人爲學先識字,語意諄勤,去而人愛思之。所欲著書皆未就,有詩文集若干卷。

姚鼐曰:餘始識竹君先生,因昌平陳伯思。是時皆年二十餘,相聚慷慨論事,摩厲講學,其志誠偉矣,豈第欲爲文士已哉!先生與伯思,皆高才耽酒。伯思中年致酒疾,不能極其才。先生以文名海內,豪逸過伯思,而伯思持論稍中焉。先生暮年,賓客轉勝,入其門者,皆與交密,然亦勞矣。餘南歸數年,聞伯思亦衰病,而先生歿年才逾五十,惜哉!當其使安徽、福建,每攜賓客飲酒賦詩,遊山水,幽險皆至。餘間至山中崖谷,輒遇先生題名,爲想見之矣。

  【譯文】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興人,字美叔,又字竹君,和他的弟弟石君珪,年少時都以會寫文章而出名。先生於乾隆十九年中進士,授官編修,後升至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讀學士,督安徽學政,因過降級,又重爲編修。

先生起初受到諸城劉文正公賞識,被認爲是疏朗俊偉奇特之士。後來到安徽,遇到皇上下詔搜求散佚的書籍,先生上奏說翰林院著有《永樂大典》,裏面有很多當世見不着的古書,請成立一個專門機構來搜尋校閱,並且陳述的蒐集方法也十分完備。當時劉文正公在軍機處,卻不高興,認爲不是緊要的政事而徒增煩惱,打算建議讓這事停下來,而唯獨金壇文襄公認爲先生的奏議很好,跟劉文正公堅決爭執,最終採用先生的意見上奏給了皇上,四庫全書館從此啓動了。先生進入京城,住在館中,纂修《日下舊聞》。不久,文正公去世,文襄公任四庫館事務總裁,特別看重先生。先生卻不去拜訪,還不時因主持館中事跟他的意見牴觸,文襄公感到十分遺憾。一天見到皇上,談及先生,皇上便稱許朱筠學問文章遠超別人,文襄公默然不能發話,先生因此而安然無事。其後督理福建學政,過了一年,皇上派他弟弟接替他,回來幾個月,就去世了。

先生爲人,在家與兄弟友善,而在外喜好交遊。稱讚別人的好處,唯恐沒有說到極致;若有過錯,就總是掩飾。後進之士多因他的稱許而得名。先生房中從早到晚不曾沒有客人,整日整夜跟客人飲酒談笑,博學強記卻不衰減,還時常在這期間寫文章。他的文章才氣新奇豪放,對於義理、事務、情態,無不具備,想要說的話無不窮盡,尤其喜愛小學(文字音韻訓詁之學),當學政時,遇到賢能的生員,跟他們說話談論就好像同輩人一樣,勸別人爲學要先從識字開始,語意誠懇殷勤,離去之後人們都愛戴思念他。他想要寫的書都沒有寫成,有詩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說:我開始認識竹君先生,是靠了昌平陳伯思的關係。當時都二十幾歲,聚在一起慷慨激揚縱論時事,相互磨練探討學問,志向實在偉大啊,哪裏只是要作一個文人學士而已呢!先生與伯思,都是卓越人才而沉溺飲酒。伯思中年因酒致病,不能完全發揮他的才華。先生以文章名揚海內,豪放俊逸超過伯思,而伯思持論稍微中和一些。先生晚年,來訪賓客更爲繁盛,入了他門的,都跟他密切交往,這樣也就很勞累了。我回到南方這幾年,聽說伯思也衰老病重了,而先生去世時年紀才過五十,令人痛惜啊!他在安徽、福建任上時,常常帶領賓客飲酒賦詩,遊玩山水,幽深險要處都到過。我間或來到山中崖谷,便遇見先生題名,是可推想而知的啊。

  【演練】

1.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會上下詔求遺書 會:適逢

B.且言蒐集之道甚備 備:齊全

C.所欲著書皆未就 就:靠近

D.先生與伯思,皆高才耽酒 耽:沉溺

2. 下列語句編爲四組,全都表現朱竹君“才華橫溢”的一組是()

①與其弟石君,少皆以能文有名

②先生初爲諸城劉文正公所知,以爲疏俊奇士

③後進之士多因以得名

④其文才氣奇縱,於義理、事務、情態無不備

⑤先生以文名海內,豪逸過伯思

⑥餘間至山中崖谷,輒遇先生題名,爲想見之矣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3. 下列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概括,錯誤的一項是()

A.朱竹君年輕時就以善於寫文章而聞名,考中進士後先後擔任過編修、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讀學士、安徽學政和福建學政等官職。

B.朱竹君建議開局搜尋古籍,得到軍機處大臣劉文正公、於文襄公的大力支持,朝廷因此開設四庫全書館,朱竹君也參加了四庫全書的編撰。

C.朱竹君喜好交遊,朋友衆多;爲提攜後進之士,常常稱道他們的優點,掩飾他們的缺點。他時常在與朋友飲酒談笑之間寫文章,而這些文章又寫得很好。

D.作者在二十多歲時就認識了朱竹君,並在一起慷慨談論。他認爲朱竹君不幸早逝,一是過於喜歡喝酒,二是朋友衆多,交往甚密而導致過度勞累。

4. 把上面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爲現代漢語。

(1)先生初爲諸城劉文正公所知,以爲疏俊奇士。

(2)與文正固爭執,卒用先生說上之

(3)爲學政時,遇諸生賢者,與言論若同輩 。

  答案

1.C(應是“成功、寫成”之義)

2.A(②寫朱竹君先生被劉文正公認爲是疏朗俊偉奇特之士,不一定是“才華橫溢”;③寫朱竹君先生獎掖後進;⑥寫作者對朱竹君先生的思念)

3.B(根據原文,“得到軍機處大臣劉文正、於文襄公的大力支持”錯)

4.(1)先生起初被諸城劉文正公了解,被認爲是疏朗俊偉奇特之士。(給分點:爲……所:表被動;以爲:認爲)(2)跟劉文正堅決爭執,最終採用先生的意見上奏給了皇上。(給分點:固:堅決;卒:最終)(3)當學政時,遇到賢能的生員,跟他們說話談論就好像同輩人一樣。(給分點:爲:當,擔任;諸生賢者:賢能的生員;言論:說話談論)

(2015•威武中考) 閱讀【甲】【乙】兩文,完成16-21題

【甲】亮躬耕隴畝,好爲《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爲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山東省平邑縣興蒙學校李傳鵬

【乙】蔡洪赴洛,洛中人問曰:?幕府初開,羣公辟命①,求英奇於仄陋②,採賢俊於巖穴③。君吳、楚之士,亡國之餘④,有何異才而應斯舉?”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於孟津之河⑤;盈握之璧⑥,不必採於崑崙之山。大禹生於東夷,文王生於西羌。聖賢所出,何必常處⑦。昔武王伐紂,遷頑民於洛邑,得無諸君是其苗裔⑧乎?”(選自《世說新語》)

【註釋】①辟命:徵兆、任命。?仄陋 :指地位底下的人。③巖穴:指隱士。④亡國之餘:亡國的遺民。蔡洪爲三國時吾人,魏滅吳,所以這樣說。⑤孟津之河:黃河。⑥盈握之璧:一手握不過來的`美玉。⑦何必常處:何必一定產生在固定的地方呢?⑧苗裔:後裔、後代。山東省平邑縣興蒙學校李傳鵬

16.用“”爲下面的句子劃分朗讀節奏。(劃兩處)

漢 室 傾 頹 奸 臣 竊 命 主 上 蒙 塵

漢 室 傾 頹 / 奸 臣 竊 命 / 主 上 蒙 塵

17.?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D )

A.每自比於管仲。 採賢俊於巖穴。

B.先主器之。 君吳、楚之士。

C.而智術淺短。 有何異才而應斯舉。

D. 將軍豈願見之乎。 得無諸君是其苗裔乎?

18.解釋句中加點詞。

⑴凡三往,乃見。( 總共 ) ⑵先主遂詣亮。( 拜訪 )

⑶欲信大義於天下。(通“伸”,伸張 ) ⑷昔武王伐紂。(討伐,征討 )

19.翻譯【甲】文中畫線句。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這個人值得登門拜訪,不應該委屈他前來。將軍應該屈尊親自前去拜訪。

20.下列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B )

A.【甲】文在諸葛亮出場之前,先對其進行了側門描寫。

B.“夜光之珠,不必出於孟津之河盈握之璧 ,不必採於崑崙之山。”用了對比的寫法,就像《陋室銘》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C.“諸葛孔明者,臥龍也。”是一個判斷句。

D.“大禹生於東夷,文王生於西羌。”用了舉例論證的方法。

21.劉備爲求賢而三顧茅廬(填一成語 ),由此可知,在對才人的認知上他與蔡洪是有共識的。蔡洪的主要觀點是英雄不問出處(或“聖賢所出,何必常處?”)。由此我們進一步想到了瞬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還有“舉於海”的孫叔敖,“舉於市”的百里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