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素材 > 談最遙遠的距離作文素材

談最遙遠的距離作文素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5W 次

導語:人生最重要的應該是情,茫茫人海,芸芸衆生,如若無情,心靈間的距離恐怕連光年都無法丈量。下面是小編爲您整理的談最遙遠的距離作文素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談最遙遠的距離作文素材

  談最遙遠的距離作文素材1

什麼是最遙遠的距離?天文學家說,無邊的宇宙,是最遙遠的距離;社會學家說,生離與死別,是最遙遠的距離;心理學家說,對面不相識,是最遙遠的距離。

宇宙是浩瀚無邊的,但是隻要肯去探索,宇宙的距離就不會遙遠。古人說天圓地自方,那只是窺得地球的一隅;哥白尼的日心說告訴人們地球是圓的,宇宙才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然後是太陽系、銀河系……雖然宇宙還在不斷擴大、無邊無際,但是人們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止。我們就在宇宙當中,宇宙並不遙遠。

離別是撕心裂肺的,但是隻要學會牽掛,離別的距離就不會遙遠。就像余光中的那首《鄉愁》,不管是郵票還是船票,不管是墳墓還是海峽,離別的距離,就是這頭到那頭的距離。牽掛的人就在心底,不論千山萬水。離別阻隔不了我們的牽掛,離別並不遙遠。

孤獨是無處訴說的,但是隻要懂得豁達,孤獨的距離就不會遙遠。“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晏殊是孤獨的,可是他並不停留在“心事誰人知”的怨艾中,而是吟詠出“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千古名篇。不是眼前的人不懂你的心思,把心思說出來,總會有人傾聽。孤獨,其實並不遙遠。

那麼什麼纔是最遙遠的距離呢?其實距離只不過是一個客觀的存在,沒有遠近的區別,遙遠的只是人心。

浩渺的宇宙,深邃的空間,讓人望而卻步,所以宇宙是遙遠的。然而,每個人都曾有過遨遊太空的夢想,於是,阿波羅11號載着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邁出了第一步,從此,我們的腳步從未停歇。心有多大,宇宙就有多大。所以,宇宙從來不曾遙遠。

痛苦的離別,長久的思念,讓人難以釋懷,所以離別是遙遠的。然而,即使是少小離家老大回,也仍然帶着那不改的鄉音,這樣的生離又怎麼會遙遠;不必上窮碧落下黃泉,只需舉杯邀影共此月,雖是死別,遑論遙遠。相聚之後纔會有離別,離別之後纔會有重逢。所以,離別從來不曾遙遠。

對面不相識,心事無人知,讓人無所適從,所以孤獨是遙遠的。然而,“有什麼比和自己的思想進行交流,與上帝溝通更有意思呢?”魯賓遜就是這樣在孤島生活了十年,心有所依,所以他並不孤獨。用心去交流,你就會發現遠方關心你的眼睛。打開心扉,不愁別人不懂你的心思。所以,孤獨從來不曾遙遠。

什麼是最遙遠的距離?沒有什麼最遙遠的距離。山不過來,我就過去,路是用腳走出來的,邁開大步向前走去,距離就近在咫尺。

  談最遙遠的距離作文素材2

拿到這個題目,我想了很久很久。沒人知道最遙遠的距離有多遠。曾記得泰戈爾說過: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而在我看來,距離的遠近決定於個人的感情。當你想得到某物卻無法得到時,當你失去某物卻無法挽回時,你纔會知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的含義,你才能體會得到“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悲哀。

對於這個問題,一千個人可會有一萬個答案。但是無論他的答案是什麼,所回答的必定是他渴望的。也正是由於這段距離,給予了人們走向成功的動力,正是由於哥倫布的渴望,使得歐美大陸間漫長的距離被征服,正是阿姆斯特朗的渴望,使得地月間那一線的距離被串聯。在中考臨近的日子裏,在申奧臨近的日子裏,大大小小的計時牌都在提示着我們距離越來越近。它爲什麼會給我們壓力,給我們動力,給我們那滿懷的激情,不是這段距離,不是我們心急,而是我們對距離背後那成功的渴望。

老人們坐在搖椅上,把着草扇,唏噓着當年的歲月,那是對青春的渴望。病人們臥在牀榻中,捧着熱茶,承接着明媚的陽光,那是對健康的渴望。我們坐在這教室裏,捧着課本,讀書學習,就是爲了和自己的目標減少距離。

我們的答案都不相同,卻各有各的道理。古有“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的愛情。近有“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的鄉情。而對現在的我來說,最遠的距離是當一名生物學家。這是我從小的夢,並一直沒有放棄。談到這我不免要感嘆幾句:人們總是隨着見識的廣泛而修改自己的目標,因爲覺得自己達不到那段距離。小時候人人都想當科學家,人人都想上清華北大,但又有幾個人堅持到底?其實本沒有最遠的距離,不要自己嚇唬自己,目標很近也很遠,但是我堅信它很近。

在距離的路上,鋪滿了勤奮的磚。作爲年輕一代的我們,有充沛的體力,有靈活的頭腦,還有用不盡的汗水,磨不滅的毅力。最遠的距離,可能……只在你的腳下!

  談最遙遠的距離作文素材3

最遙遠的距離,是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卻隔着一堵厚厚的心牆。——題記

什麼是最遙遠的距離?航海者說:“最遙遠的距離是在海洋裏看不見海岸,找不到歸途的方向。”攀登者說:“最遙遠的距離是山頂到山腳的距離,因爲這一路的攀登是艱辛困苦的。”,面對親人的別離,有人會說:“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生與死的永別。”但是,我認爲,最遙遠的距離是心靈間的距離,是人心隔着一堵厚厚的牆。

古今往來,有多少像這樣的例子。你看,着名作家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一個活生生的科舉制度下的知識分子,就是在那樣的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下,像孔乙己這樣的讀書人也不免成爲窮困潦倒的下等人。生活在孔乙己周圍的那些人,缺乏同情心,漠視他人,不同情可憐之人。當孔乙己偷盜別人財物而被追打時,周圍羣衆只是冷冷地站着笑,不時又指手畫腳地對孔乙己冷嘲熱諷。這種麻木不仁、冷漠無情、入木三分的人際形態便劃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我想,如果當時的人能多一點同情心,多一點憐憫之心,多幾句關懷安慰的言語去關心孔乙己,那麼,也不至於他後來無故的離開人世。孔乙己和周圍羣衆的距離便是最遙遠的距離,是一道劃開人與人之間互愛互助的距離。

2008年的那場汶川大地震的災難中,便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患難見真情,當巨大的石塊壓在受難者的身上,我們國人的心如刀絞,解放軍展示也義不容辭的站在抗震救災的第一線上,幫助無數受難羣衆脫離苦海。此刻,人們血溶於水,用團結友愛的力量鑄就鋼鐵般的長城,距離近了,陌生的面孔不再陌生,不同的言語不再是障礙,只因你我心連心。

說到這裏,我便想高聲的讚揚那駐紮在災情第一線的解放軍和志願者,是他們挽救了一條條可愛的生命,是他們衆志成城的勇氣緩解了災情。然而,該批評的是那羣封建科舉制度下的人們,是他們腐朽的心靈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孔乙己和他周圍的人們。最親近的距離,莫過於災難下人們團結一心的精神。

最遙遠的距離,是一條劃不開的隔膜,是一道隱形的線條,是一根連接愛心、同情心和友愛之心的繩索。讓我們打破這遙遠的距離,用雙手送給他人溫暖,用行動去拉近彼此間的距離,讓人與人之間形成一種和諧友善的情感!

  談最遙遠的距離作文素材4

看到這個題目,我就想到了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夙慧篇》中的一則故事:

當初晉元帝突發奇想,想要考一考身爲太子的晉明帝司馬紹。於是,他把司馬紹叫到榻前,問他:“長安、太陽哪個更遠?”他想了想,答道:“太陽。我聽說過有人從長安來,卻沒聽說有人從太陽來。”晉元帝大爲詫異:“這個孩子的回答真是出人意料地與衆不同。”後來,晉元帝在朝廷上和大臣們提到了此事,又問司馬紹:“太陽、長安哪個更遠?”司馬紹不加思索地說:“長安。我擡頭就可以看見太陽,環顧四周卻看不見長安。”

作爲一個有科學常識的人當然知道:太陽離他的距離要遠遠大於長安理他的距離。所以他在第一次回答時答了“太陽”。但他的第二次回答的答語更富哲理——長安看似比太陽離他更近,實際上在他的心裏,長安是重要城市,地位比太陽要重得多,可望而不可即,因此他纔會說太陽近而長安遠。

其實,沒有所謂的“最遙遠的距離”。最遙遠的距離是物與心的隔閡(當然也包括心與心的隔閡)。

《莊子·齊物論》中有這麼個故事:有一次莊子睡覺,忽然做了個怪夢。在夢中,莊子變成了一隻漂亮的蝴蝶。它一忽兒飛東,一忽兒飛西,在草叢花枝間翩翩起舞。要說快樂呀,那真是快樂極了!莊子所變成的這隻蝴蝶,只是一個勁兒地飛來飛去,完全忘了自己是莊子。它玩得正起勁,忽然醒了。莊子一看自己還躺在牀上,這才明白原來那隻蝴蝶不是自己,自己是人,是莊子。可是莊子忽而又感覺到這未必對:自己或許本來就是一隻蝴蝶!是做夢,夢中才變成莊子的!接而又想,這恐怕是錯了:自己明明是莊子,剛剛肯定是在做夢!就這樣,莊子一會兒這樣想,一會兒那樣想,想來想去,總是搞不清自己究竟是莊子還蝴蝶。就像莊周夢蝶一樣,人與蝴蝶本是毫無瓜葛的兩樣事物,它們看上去相差甚遠。但在莊周心裏,物我之間,已經到了相互依存的地步了。正如道家所言:“萬物即我,我即萬物”。這樣,遙不可及的兩件事物通過心與心的交通,最終劃上等號了。而就連莊周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莊周還是蝴蝶了。其實在這時,莊周與蝴蝶之間毫無差別,他們之間的距離不存在了。

有人說:“還在不斷擴大,無從探測邊界的宇宙,就是最遙遠的距離”;有人說:“最遙遠的距離,就是生與死的永遠分別”;更有人說:“最遙遠的距離,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的心思。”我要說:“都不是!”倘若你心繫宇宙,無垠的宇宙就在你心裏;倘若你心繫逝者,你就可能幻想他/她就在你身邊,哪還有什麼距離可言呢?抑或你能夠理解一個人,即使他/她不理解你,早晚有一天,他/她也會明白的,又怎能成爲最遙遠的距離?我覺得: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心與心的隔閡。

心與心的隔閡,並不是指某一方不理解另一方,而是指彼此之間的不理解。比方說:你的心裏想着一個人,你能夠理解他/她的心,但他/她卻不能理解你的心,這不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我不能理解你,你也不能理解我,兩個人沒有絲毫的共同語言(或者說兩個人剛認識,對對方什麼都不知道),這樣的兩個人就算面對面的站着,心中也充滿着冷漠。假如這兩個人在聊天中不知不覺地產生了一個共同的話題(或者說心靈逐漸相通),距離也就逐漸縮短。最後,距離有可能就消失了。其實,自然本身並沒有所謂的“最遙遠的距離”,距離就在你的心中。

當年,蔡邕哭董卓得罪了司徒王允,被捕入獄。蔡邕知道這次倖存的可能性很小了。他捧出了寶貴的焦尾琴,彈了起來。蔡文姬從琴聲中聽到了父親有死難當頭,傷慟五內,五臟欲裂。蔡邕事先並未告知文姬其死難,但憑藉着父女之間特有的心靈感應,她還是聽出來了。她們之間沒有距離,心靈相通,所以沒有什麼祕密瞞得住。

總之,距離是具有可變性的。沒有最遙遠的距離,只有心與心的隔閡。最遙遠的距離就是物與心的距離。只要心靈相通,距離自然也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