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素材 > 經典人物寫作素材大綱

經典人物寫作素材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W 次

  孔子

經典人物寫作素材

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知其不可爲而爲之。 (周震宇)

孔子在做魯相的日子中,其能大展其才,但因國君不明,只得周遊列國。或而謂之遊,可此絕非遊說之路———諸侯無一納其言。但其在天下紛爭中,爲天下奔走,爲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覺得“禮”已不會富國強兵之時,其卻矢志不渝:東方諸國遍佈了他的足跡,中華大地散滿了他的喟嘆。聖人居於天地間,絕非呼天搶地地狂號,只是留下一片靜默,一片永恆。“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靜默中蘊含了無窮的力量。(何君源)

孔子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孔子創立了以仁爲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準則。 (阮倩瑩)

孔子‘仁者愛人’思想成爲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極有價值的精神財富,是應該繼承和發揚的寶貴財富。當今世界,和諧穩定、共同發展體現了孔子“和”的思想的精髓。中國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繼承和發揚了孔子“和”的思想,表明中國對外是和平發展,對內是和諧發展。

孔子的“天人合一”,是整個宇宙與人的和諧。科學地處理天、地、人的關係,是“天人合一”的核心,從現代意義上理解,“天人合一”就是發展推進和諧,和諧保證發展。“天人合一”這個古老的命題,在當代社會仍然閃耀着智慧的光芒,對於我們今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譚錫堅)

  屈 原

靈動飄逸的屈原在風起雲涌的年代像一隻孤獨的小船,飄飄蕩蕩靠不了岸。他生活在楚國,在這個戰亂紛呈、風雨飄搖的國度。作爲宗室貴族的一員,也曾顯赫一時,一度得到楚王的信任。怎料天危難測,不久就因爲讒言而被漸漸疏遠。到頃襄王時,他更是被放逐了,人言可畏啊!國家混亂,危亡在即,悲憤的屈原在江邊一次次地迂迴徘徊,他真的困惑了:爲什麼美麗的“鸞鳥鳳凰”被人們疏遠,而那可惡的“燕雀烏鵲”卻佔據了高堂暖巢?爲什麼美麗的露申花和辛夷樹,死在了荒蠻的不毛之地,而那荒疏的雜花亂草卻倍受人們的寵愛。滿腹經綸的他被這問題糾纏着。最終,詩人絕望了,也許江水能帶走這些煩惱吧,於是在最孤獨的時候,他把自己交給了江水。後世的人們,仰望和膜拜他偉岸的身影,企盼着那份可望而不可及。滔滔的江水奔流不息。江水在等待,江水中的屈原也在等待。這一等就過去了千年。 論述屈原的無奈、困惑、命運的悲慘 (麥鍀城)

屈原既不是宗族觀念極重的在朝貴族,也不是一個只愛楚國而目無“天下”,心胸狹窄的蠢人,他至死都沒有離開楚國,是用實際行動強化了“熱愛父母之邦”這一美好情操。或許有人覺得他好傻,可難道你會對粘滿自己民族血腥的劊子手搖首乞憐嗎? 論述屈原的愛國 (麥鍀城)

詩人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遭到楚國一夥奸佞的阻撓,連楚懷王也疏遠了他。但是,詩人的決心從未動搖。他反覆強調: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獨立不遷,橫而不流,百折不撓,寧死不屈,是其人格崇高的很好體現,也是其人格魅力的核心。論述屈原人格魅力 (麥鍀城)

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爲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箇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捨也”;

他明知自己面臨着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可與日月爭光。他對自己的政治理想與人生理想有堅定的信念,爲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與自身所屬社會集團的大多數人對抗,寧死不渝。 (黎嘉雯)

投水以明志,以剖心跡。正是這種精神品格使得屈原的精神達到了一個理想的高度,成爲詩人人生放達和恢弘氣勢的心理展示。不然活着會更加痛苦,那就潔身自好,不與污濁同流,就以芷蘭之香抵禦世間污穢之氣。 (樑景陽)

在衆人皆醉的麻木空氣中,你選擇了清醒;在衆人皆濁的惡濁世道上,你選擇了清白;褪去了華服,你選擇了荷葉製成的衣裳;逐出了京城,你選擇了汩羅河的波濤。

於是你用生命代價作出了自己心靈的選擇,而且從未有過悔意。你披髮行吟、形容枯槁,一聲悲嘆“舉世混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就已經全無遮掩地宣泄出你的任性和倔強。那“鸞鳥鳳凰,日以運兮”的無奈,“燕雀烏鵲,巢堂壇兮”的憤懣,令你只有選擇以死亡來樹立良知的威嚴與人性的雍容氣度。你不管別人詫異的眼光,你只一心一意地構築那個神祕的美麗幻境。 可用於“選擇”、“尊嚴”、“不隨污濁”等話題(盧健潮)

  項 羽

項羽有一班賢士良將在身邊,包括范增、項梁和族弟項莊等,可惜他剛愎自用,不納諍言,結果忠良漸去。相反,劉邦知人善任,推心置腹,韓信、張良、蕭何及樊噲等都願意爲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黃浩暉)

項羽,一代霸王。然而他只會治軍,而不能治國。成就了霸業的項羽乃以武力經營天下,卻不知天下最需要的是休養生息。項羽的霸業開始衰落,最終弄得是四面楚歌,烏江自刎。天亡項羽,項羽怎能不敗,但這天並不是神,而是百姓、是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項羽反秦之時,是民心所向,因而得以成功;項羽滅秦之後的所爲,是民心所背, 怎會不敗?(黃靜君)

項羽最終失敗了,但他並不是一個失敗者,他的英雄的魄力,征服了無數的人。他勝得豪邁,敗得壯烈。"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橫刀吻劍,何等壯懷激烈!這一劍,使他最終塑造了壯美的自我;這一劍,使他在歷史時空裏給後人留下了萬代仰視的終極英雄造型;這一劍,在多少個世紀之後還讓血性男兒血脈賁張、心潮澎湃。英雄不惜死,惜死非英雄。項羽死了,一座崑崙山崛起了。項羽死了,沒有留下失敗與悲傷,只有蓋世風流。他雖然失敗了,但他仍是英雄中的英雄。他雖然失去了江山和肉體,但卻贏回了自己,雖死猶生。寧肯舍其身而成其心。項羽者,天地之間真英雄也!

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英雄末路,即使“四面楚歌”,你顯示的也仍然是大英雄的本色。“力拔山兮氣蓋世”,英雄的數行清淚,動情吟唱,讓天地動容,令山河變色;虞姬揮向粉頸的劍鋒,了卻了你的百轉愁腸,你又可以了無掛礙的馳騁沙場;你的身影只要在漢兵眼中出現,他們就已經嚇破了膽!身陷重圍,你要爲部下突圍去拼殺。你說你可以“斬將,刈旗”,“必三勝之”。果然你身上雖然九處被創,然而取漢將首級仍如探囊取物,獨身“殺數十百人”!垓下血流成河,天昏地暗,哀怨繁急的《十面埋伏》,遂成絕唱!東城慘敗,你把烏騅馬贈給好心要渡你過江給你勸慰的亭長;慚愧之心,讓你不肯渡過江東,卻執意要和隨你出征的八千江東子弟共眠疆場。即使在生命的最後一息,也要把你英雄的頭顱用來成全“故人”的爵位。對愛人對朋友對江東父老哪怕就是對自己的死敵,你也講究做人的坦誠!真風告逝,大僞斯興;在以背叛僞詐爲時尚,以出賣尊嚴坦誠爲榮耀的時代,更顯出你的可歌可泣!——英雄項羽,你真正是大仁大義有誠有信有情有意的堂堂男子漢!頂天立地的英雄!(李敏岸)

  蘇 武

蘇武在出使時因受到牽連,被扣留下來,並被要求背叛漢朝,臣服單于。蘇武嚴辭拒絕了,單于命人斷絕提供食品和水,但瀕臨死亡的蘇武仍然沒有屈服的表示。他被流放到了人跡罕至的地方去牧羊,但是心裏總想着要回到自己的國家去。

好一個永遠的蘇武,他用睿智,銘記下對大漢忠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風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禿禿的旌節昇華爲一段千古的驚奇,書寫了一段銘傳千古的悲歌。

好一個永遠的蘇武,他用勇氣,忘卻了單于榮華富貴的引誘,在大漠黃沙中漸行漸遠,把那羣枯瘦的羊羣定格爲一段不朽的歷史,揮灑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歷史不能忘記,在浮華與堅守之間,北海的蘇武,那流放於荒山野原的鐵血男兒,用不屈與錚錚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詮釋,忘卻富足,成就氣節;銘記祖國,造就偉大。(周震宇)哀嘆,當漢使謀反事敗;正氣,當蘇武拒絕折節叛敵;驚詫,當單于面對這個寧死不屈,不爲富貴所動的鐵血男兒;執著,蘇武舉起羊鞭,選擇作高山雪蓮那執著而聖潔的守望。我明白了,在忘卻與銘記之間,在享受與堅忍之間,那行於枯草寒冰之上的蘇武,用執著與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貴,只不過過眼雲煙,忘卻,便是它的最好歸宿;忠心,方纔是歷史永恆,銘記,是它的精神家園。(觀點;愛國,民族精神;人怎樣,世界就怎樣)(黃軍博)

揮一揮羊鞭,錦帽貂裘,他將其扔進雲霄深處;弄一支禿筆,矮紙斜行,他鐫刻出對大漢最深切的眷顧。一邊是高官厚祿,一邊是赤膽忠心:站在忘卻與銘記之間、站在逸豫與憂勞之間,他選擇了忘卻富貴,選擇了銘記忠心給人性塗上最濃重的一筆。 自古以來,中國就爲流亡者設定了一種永世垂範的模式--蘇武。漢朝蘇武,出使匈奴,因故被扣。蘇武拒不歸從匈奴,矢志忠於漢室作爲流亡者,蘇武是忠誠的象徵,蘇武的使節棒標示着忠君氣節的極致,這種堅持氣節與操守,始終不忘自己職責的人,正是我們中國歷史上的脊樑,他的精神已深深滲入我們民族的血脈之中.他要用挺直的脊樑,駕起橫亙天山,溝通中原的飛虹,他與冷月作做伴;他與孤冢爲伍;他用睿智,銘記下對大汗(漢)忠貞不渝的`信念。(陳曉茵)

  廉頗和藺相如

語言,有時是化解誤會的良藥。趙國的大將廉頗妒忌被趙王器重的藺相如,揚言要使他難堪,而藺相如卻處處避免與之發生衝突,衆人不解,藺相如的一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道出了他的用意。這句話亦使廉頗瞬間消除了對藺相如的偏見,他負荊請罪,最終與藺相如成爲刎頸之交。藺相如的那句擲地有聲的話化成了一座橋樑,使兩位大臣的心得到溝通,使廉頗瞭解到藺相如高尚的人格。可見,語言,是信息的載體,通過語言,許多誤會得以消除,不少心靈的隔閡能被衝破。 論述語言的力量 (麥鍀城)

漫步於歷史的沙灘,撿拾一枚枚成功的貝殼,上面寫滿了‘雙贏’。春秋的征戰,戰國的紛鳴,羣雄爭霸,逐鹿中原。面對強秦的進攻,是雙贏的智慧使廉頗和藺相如和諧相助,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二者相互配合,救趙國於水深火熱之中,拒強秦於國門之外,同時,也使二人爲後人銘記,使‘將相和’的美談流傳至今。” 論述雙贏(麥鍀城)

  司馬遷

儘管你也曾悲傷,爲一個堂堂太史令竟淪落成階下囚而哭泣;儘管你也曾孤獨,在不見天日的高牆鐵柵內,沒有一個人去撫慰你心中的傷痛;儘管你也曾委屈,在受盡宮刑的時候,還要忍受別人的冷嘲熱諷;你也曾絕望,在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下,你不知這樣的日子何時是盡頭但是,你沒有墮落,沒有倒下,而是堅強地、勇敢地站了起來!爲了自己的理想,

又重新提起筆,著成了流芳百世的《史記》,被近代文學家魯迅稱之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論述理想(麥鍀城)

司馬遷是漢武帝的史官,在父親死後,爲了實現父親的遺志,他開始正式寫作《史記》。然而正當他專心著述的時候,災難降臨了:因爲李陵事件,他遭受了腐刑,心理上和生理上都遭到了摧殘。他想到了死亡,然而在囚室中,他從“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的遭遇中獲得了自己新的生命動力,他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給了《史記》的創作。 論述生命的意義(麥鍀城) 死,可以明志;生,則可以踐志。司馬遷受累於李陵一案,就算死,也不枉一個錚錚諫烈之臣。司馬遷握着那杆沉甸甸的鐵筆走來。他那依然矯健的身姿,依然從容的步履,絲毫沒有帶着對人生的不公與苦痛。他選擇了生,讓朋友親人都感到難堪的生。有些驚訝,那種肉體的折磨和精神的屈辱竟沒能在他身上留下一點痕跡?不,留下了,留下了燦爛輝煌的第一部記傳體通史,也許只有那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才能證明這一行爲的價值。雖斗轉星移,仍不失與日月爭光的鴻著巨篇。可用於“選擇”、“轉折”、“堅持自我”等話題。(盧健潮)

有一種苟且偷生是高尚的,它叫忍辱負重;有一種低頭彎腰是無奈的,只爲高尚的追求。爲了《史記》,司馬遷拋開塵世的繁瑣,放下了個人榮辱,獻出了自己的一生。他讓人們明白了什麼叫堅忍,什麼叫崇高。他記錄了歷史,歷史也將他永遠銘記。(馮鑌華)

  曹 操

“破黃巾,滅袁紹,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切無不表現出曹傑出的軍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釃酒臨江,橫槊賦詩”,高唱“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更是表現出他廣闊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懷。

曹操是一個強人,有巧取豪奪的能力,橫衝直闖的勇氣,抑強扶弱的智慧。他的產生既是個人際遇,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縱觀整部《三國演義》,哪個人及得上曹操這樣軍事、政治、勇氣、謀略、才氣集於一身呢?(何君源)

曹操,一位偉大的軍事家和詩人,真實的他何嘗不是一個性情中人。儘管他在書中說出了“燕雀焉知鴻鴣之志”和“寧可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的放誕之言,但他在現實中卻是一個文采飛揚,一個歷史上不可或失的偉大詩人。他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激勵了多少喪志的人,他在赤壁之戰前期“釃酒臨江,橫槊賦詩”是怎樣的沉着與冷靜。是歷史使他成了一個奸雄,但他卻使自己成爲一個偉大的詩人和軍事家。他不是奸雄,他是一個英雄,一個歷史的英雄。(樑允泰)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爲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在人才任用方面向來都是求才若渴,知人善用。用人唯才,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譚錫堅)

  陶淵明

陶公安在?伴着一路菊香走去,才發現菊並不是執意要與名利決裂,只是願在“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中不失自己的真性而已。

陶公的菊,永遠是此花開盡更無花,不是爲了標榜自己與衆不同,而是在那黑暗無序的統治中,唯有孤掌,如何鳴擊?獨存只雁,怎來齊飛?料想茫茫人海、芸芸衆生,卻都羈絆在這塵世中,又有誰會將真情真我看得比功名利碌、榮華富貴還重要呢?要有,也是虛僞的矯情而已。

無人應和,那就好,不再去找人應和,我有我的清菊一枝,任你世間繁華,我自曠野留香;管他宦海沉浮,我仍傲立風霜。雷打不動,電閃不驚,富貴於我猶如浮雲。我所要的,只是願做自然的友人,隱居於山林間,珍惜好我與菊間的友情而已。(何清雯)

他嚮往的社會是和平安 寧、自耕自食、無競逐無虛僞、沒有相互壓迫和殘害的社會;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樸真誠、 淡泊高遠、任運委化、無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愛的生活環境,也是恬靜而充滿自然 意趣的鄉村。由於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數田園詩呈現出沖淡平和、曠潔悠遠的外貌, 此即前人所言“靜穆”。但在這背後,卻充滿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惡與不安,對人生短促 深感無所寄託的焦慮。 在失望之後陶淵明並沒有泯滅自己的理想,沖淡平和之中,包藏着熾熱的愛與恨。“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聘”,便纔是詩人的真正的人生追求。(張紫茵)

“安貧樂道”是陶淵明的爲人準則。努力保持品德節操的純潔,決不爲追求高官厚祿而玷污自己。他並不鄙視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業,又要功成身退。他的晚年很貧窮,到了捱餓的程度,但是並沒有喪失其爲人的準則。潛嘆曰:‘我不能爲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黃靜君)

  李 白

他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沒有被人的心智造成阻隔的天地,追求完美的不容有絲毫卑屈的人格,因而在他筆下,一切高山大川都像是這種內心世界的外化,他眼裏的黃河,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他眼裏的長江是"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里動聲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彭日立)

雖然經過了一千多年的滄桑,我仍能清晰地體察到李白當年的痛苦與掙扎。爲了一生的追求與夢想,也許他想到過妥協,畢竟生命是短暫的啊,而側身長安天子身旁又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千載難逢的機遇。繁華沉寂的深夜裏,仗劍醉酒的李白讓目光投向月明星稀的杳深的蒼穹。此時,驚懼的颶風橫掃着痛苦與掙扎:怎能讓如此短暫高貴的生命,沉溺在庸俗中、禁錮在牢籠裏!我李白怎能當一個搖尾乞憐的弄臣!長安的街道幻化爲捆人的繩索,長安的宮殿已成牢獄。於是在中國知識分子的羣體中,終於出現了一個偉大的叛徒。李白用自己傲岸獨立的人格,爲後來的知識階層樹起了一個雖然險惡卻藏着無限人生樂趣、通向無限風光的大境界的路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