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中秋節主題手抄報的素材

中秋節主題手抄報的素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3W 次

  中秋節主題的素材:“團圓文化”是中華民族走向世界的胎記

中秋節主題手抄報的素材

月亮的盈虧晦明,循環不斷孕育了中國哲學對生命不息的精神追求。月亮的柔和與寧靜,模糊了人們的視線,但卻爲中國文化提供了含蓄、清逸、淡遠、寧靜的藝術境界,塑造出中國人性格和感情上的陰柔。儒家文化的溫﹑良﹑恭﹑儉﹑讓實際上就是民族內向性格的表象,它在用含而不露﹑溫文爾雅去塑造君子的理想人格的同時,也爲中國文化注入了月亮盈缺循環的超穩定因子,也成爲中華民族因循守舊、固步自封、落後捱打的思想癥結。

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文化的交融主要表現在各種民族對普世價值觀的認同和吸納。我們盤點中國傳統文化不能脫離這個前提,我們在強力吸納現代文化的精髓的同時,還要推介和輸出自己民族獨有的、具有人類共享意義價值理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最能體現儒家文化精髓的“天人合一”理念,已將人性中最具本源意義上的血緣相親,深深地浸透於中秋月圓之時,血緣團圓文化成爲中華民族的文化“胎記”,也是對人類本性文化的貢獻,它將有力地促進人類和諧與進步。

傳統節日是民族生活和民族精神的典禮和儀式,它承載着民族文化的血脈延綿不斷,流淌出民族獨具的、寧靜致遠的精神氣質,雖然它沒有太多的驚人之舉,但它卻深深嵌入民族的血液之中,支配着人們的思想與行爲。唐代大詩人李白通過月亮抒發了人生的短暫和自然的永恆的感嘆,“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以及衆多文人墨客對月亮的吟唱,爲“中國月亮”賦予厚重、幽遠的文化內涵,它能讓中國人感慨千年,至今仍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市場穿透力,恰恰印證了血脈相思的人類普遍認同,預示着“團圓文化”將由中國走向世界,成爲構建和諧世界的文化預設。

中秋節的手抄報圖片

在民間營造“中秋望月,闔家團圓”血緣的祥和文化。在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的、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爲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要恢復已中斷百年的千年文脈,當務之急是營造家庭團圓的法定的節日環境;在民間營造“中秋望月,闔家團圓”血緣的祥和文化; 通過現代科技的力量和市場運作的手段,創造出滿足人們血親相思的產品和象徵團圓的特色服務,孕育出強大的團圓經濟載體,喚醒民衆對血緣相親的自覺意識。

在民族之間、區域之間塑造“中秋賽月,民族團結”和諧文化。有人論證現代工業文明是民族文化生存與發展的大敵,但韓國現代化程度比我們高得多,可是人家的端午龍舟賽搞出世界水平,引起世界關注。香港和澳門原來是西方的殖民地,也比內地“現代化”、西化得多、但是他們對中國的傳統節日重視的程度非我們能比。在香港、澳門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和重陽節五大傳統節日,被規定爲法定假日。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要立足於開放的市場文化的基礎上,在民族之間、區域之間塑造“中秋賽月,民族團結”和諧文化,使民族文化在多元文化的競爭中顯示出足夠的市場活力。

國家每年中秋舉辦以“中秋慶月,國家統一”爲題材的“華夏團圓大典”,彰顯華夏民族繁榮,國家昌盛之聲威。無數海外遊子每當中秋月圓卻不能與親人團圓時,吟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就會遙看那荒涼大漠的上空,高懸的一輪溫情脈脈明月,呼喊出千里之外壯美豪邁的激情,把對親人思念都寄託給那如水溫柔的月光。“月是故鄉明”是母體文化對血緣遊子的自然引力,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人民祥和像一個巨大的團圓磁場,溫暖着漂泊在外的遊子心,呼喚華夏的團圓與迴歸。

中秋節是濃縮了幾千年儒家文化現代非物資遺產的活化石。我們只有站在經濟、文化全球化的高度,把傳統文化中最具有傳承活力的文化精髓,根植於市場多元文化的沃土之中,不斷創新儒家文化的表現形式。我們還要發揮文人墨客的自有創作熱情,以藝術的手法不斷賦予“中秋望月”時代內涵,幫助人們找回“中秋望月”現代感覺。我們也只有把傳統節日儀式與民族文化、市場文化、國際文化的傳播方式接軌,才能在市場文化的平臺上,培育出具有民族文化印記的、具有強大市場輻射能力、具有人類普世價值的“中華團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