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包糉子的日記

包糉子的日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7W 次

忙碌而又充實的一天又過去了,我相信大家都是有收穫的,不如趁現在好好寫一篇日記。怎樣寫日記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包糉子的日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包糉子的日記

包糉子的日記1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又是包糉子的時候了。

其實在我的家鄉茂名,端午節包糉子的人不多,記憶中家裏也從未糉子,市面上也很少箬葉買,因此我也是無從學起,直到在江門生活後才學會包糉子。在江門,端午節吃糉子幾乎是遍及每家每戶 ,因爲江門的市民一般都在家裏設有神位,每到五月初一初二和初五,都要拜神,所以很多市民都會分兩次包糉子,這段時間包糉子就成了江門市民最關注的話題,見面都會問:“包糉了嗎?”我家也 入鄉隨俗,包起了糉子。

江門包糉子的材料很多,我家主要是按傳統的材料去包:糯米,豬肉,綠豆,花生。鹹蛋黃本來也是當地人不可缺少的,但比較貴,還要浪費那些蛋白,所以精打細算的公公就把它排除在計劃之外啦!

婆婆不會包,拿着糉葉在那比劃來比劃去,包出來的糉子——哈哈!不可說,不可說也!經我的一再示範,還是學不會,平時要強的她自嘲“是世上最傻的人,學不會的了,做後勤去”;公公包 糉嘛,感覺就象在編織籮筐,很認真很帶勁,那糉子綁得很結實,只是弄斷了不少繩子,包的糉子一頭大一頭小,夠特別!他說他包的自已吃,包了一半就累得停工啦;沒辦法,我這個懶媳婦這回可當 了回巧媳婦——靠我啦!近二十多斤的材料啊,我坐不住了,乾脆站起來包,只見材料在我手中翻飛,我包得越來越快,只用幾十秒就包好一個,這是前所未有的速度!包出來的糉子模樣自我感覺非 常不錯! 想想以後若沒工做了我就包糉子賣去,應該不愁兩餐,哈哈!

包糉子的日記2

6月9日,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人人皆知的端午節。它來源於幾千年以前的楚國,一個叫屈原的大夫,因爲受了沉重的打擊,跳入汨羅江自盡了。當地的人一開始就很敬重屈原,知道他跳江自盡後,就紛紛趕到汨羅江,打撈他的屍體,可是幾乎找遍了整個汨羅江,還是沒有一點線索,人們就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把米裹成一個近似的三角形投入江中,意思就是讓魚兒別吃屈原的屍體。以後人們就將每年的五月初五定爲端午節。

今天,我就要跟奶奶學習包糉子。因爲我是初學者,所以要包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的,那就只有小腳糉子了。它的材料是由蘆葦的葉子做的,煮好時總會撲來一陣清查,米也是糯米,吃的口感會比較好。一開始,我信心滿滿地做着,可是一到後來,因爲有一步錯了,米全灑了,我只好又重做,可是又散了,我氣急敗壞,把糉葉一丟,然後,奶奶說:“包糉子必須得要有耐心,來,我教你。”我勉強回到陽臺,奶奶一步一步地教我。我終於裹了一個我人生中的第一個糉子,雖然做的不好看,可是這對於我是一個巨大的成就。

“紅紅火火過端午,快快樂樂健身心!”今天,是我最快樂的一天!

包糉子的日記3

“糉葉買好了嗎?”“買好了。”“糯米買好了嗎?”“ok了。”“蜜棗買了嗎?”“當然買了”。

今天呀。可是端午節哦。我終於快要吃到香噴噴的糉子嘍。但是奶奶說要我親手包糉子。“哎。真倒黴。”

我跑進廚房,望着盆子裏綠油油的糉葉不知所措。只見我拿起一個超大號使它成爲一個“漏斗”,再把一些糯米放在裏面,接着拿出一個紅彤彤的蜜棗放在中間,下一步就是包紮糉子了。我隨便拿幾片糉葉一插,蓋在“漏斗”上,結果由於糉葉太小,蓋不滿。於是,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跟糉子“硬鬥”最後糉子灑了一地,“身體”也全軍覆沒了。

“哎。”我只好重頭再來。和前面一樣把糉葉包成“漏斗”,再把糯米和一顆鮮紅的蜜棗放入“漏斗”裏。又把中號糉葉插到“漏斗”裏,終於蓋住了。我接着用最小號糉葉做底,用線一捆,這樣糯米和糉葉“搖身一變”成了胖乎乎的“糉子小姐”。再過兩小時就可以吃到自己親手包的糉子嘍。想到這裏我心裏甜滋滋的。

這就是包糉子的過程

包糉子的日記4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一起到梅灣街看包糉子比賽,那真是人山人海。

參賽的選手都是各個糉子廠中的精英,包糉子速度特別快。我看到有的是“五芳齋”的,也有的是“真真老老”的,還有“昌記”的······總之五花八門,有好多都是我沒請說過的。

只聽主持人一聲令下,選手們都拿起糉葉包了起來,那速度沒親眼見到真的是難以想象啊!只見他們先拿起糉葉折成一個漏斗狀,然後放入米,再把糉葉合上,最後用繩子把它捆起來就行了。雖說看起來很簡單,但我自己做過,既要控制好米的多少,有要抓緊糉子,以免做到一半散架了,難度相當大。那些哥哥姐姐阿姨們,不愧是練過的,沒有一個失誤,且包的糉子十分漂亮。時間在一分一秒中過去,這是隻剩下半分鐘了,我在心裏體選手們加油鼓勁,希望他們來個最後衝刺,拿下冠軍。其他觀衆和我一樣也心急如焚,好像比賽的是我們,有的竟扯開嗓子選手們加油鼓勁。選手們聽到加油聲,包得更起勁了,速度也更快了,都在做着最後衝刺。就在這時,主持人喊了一聲:“停!”選手們無奈的放下了糉子,接下來就是裁判出場了。

只見裁判把糉子都稱了一遍,其他的我也記不太清了,我只記得一個大哥哥是16個糉子,而一位大姐姐是13個糉子,總之都速度好快,個數好多。

我的心裏不免對他們產生了一種敬佩之情,真希望我也行!

包糉子的日記5

我從小到大經歷過許多大大小小的事情,它讓我學到了許多知識,懂得了許多道理,體會到了生活的樂趣,更加珍惜生活。

每年端午節都是我最期待的日子,因爲那天,奶奶就會包糉子給我吃。奶奶包的糉子可好吃啦,清香的糉葉、糯軟的米粒、多種口味的棕餡,想想就讓人流口水。

記得剛上一年級的那一年端午節,我趴在奶奶身邊看做糉子,奶奶笑着對我說“蔚啊,是不是願意學包糉子啊,奶奶今天教你”。我當然願意,樂呵呵地拿起了糉葉學包糉子。開始,我覺得包糉子很容易,可又不知道怎麼搞的,我這雙靈巧的手在包糉子的時候就不聽使喚了,糯米都像在玩滑滑梯一樣,從糉葉的縫隙間一個一個滑下來……好不容易把糯米搞定了,準備包紮時,由於我用力過猛,糯米又像爆米花一樣爆出來,狼狽的樣子讓奶奶邊搖頭邊笑。幾經失敗後總算包成了一個讓自己滿意的糉子,青青的黛葉、清香的氣味,看着聞着就讓人垂涎三尺。那天的糉子特別美味,爸爸媽媽吃了都說好,我心裏可高興了,像吃了蜜一樣甜滋滋的。

學包糉子是生活中極其普通的一件事情,但很多普通的事情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變得彌足珍貴,如果童年往事是一顆顆珍珠,那麼回憶就是串起這一顆顆珍珠的線,我喜歡回憶,美好的回憶讓我的生活更加精彩。

包糉子的日記6

每一個人一出生就有許多不會做的事情,而我每在端午節時,卻一直不能爲家人出點力,心裏總癢癢的..這下好了,有外婆教我包糉子了,終於能爲家人出點力了。

我學着外婆的樣子,準備着材料:昨晚浸泡好的糉葉、外公做了的鮮肉餡兒和五彩線.一切準備就緒,等待外婆來教我了.

首先,取兩張糉葉一頭一尾的反方向重疊;接着,放入一小碗米,大概125克差不多;然後,用食指在米中間輕輕地劃一字,放入外公做的鮮肉餡餡兒;下面,右手先把外端糉葉往裏摺疊並向後折去,摺好後,再以同樣手法完成另一端;接着,要綁糉子了,要先在中間綁一次後才從一端逐一綁向一端以防變形,繩子緊度不能過緊,不然會煮爆的,如果過鬆,就會進水過多,所以以輕扯不移動即可.最後,把綁好的糉子放入鍋中,讓糉子慢慢地煮1一小時就可使用.

我聞着自己親手包的糉子發出的陣陣清香,品嚐着自己的糉子的美味,心中比吃了蜜還要甜.

這就是我學包糉子的過程,那糉子真是太美味了.我驕傲,我學會了包糉子!

包糉子的日記7

端午節到了,我們一家開始包糉子。

首先,爸爸去菜場買了糯米、糉葉。爸爸一買回家,我就迫不及待地說:“快點開始,我等不及了。”我和爸爸負責包糉子,媽媽負責把包好的糉子用繩子綁起來。

爸爸先準備好了一個盆,接着,就開始包了。爸爸非常熟練,包的糉子像模像樣,我呢,有的像曲奇餅,還有的像只有一塊橡皮那麼大,那麼扁,不是糯米太少,就是包的太小,媽媽就像傳送帶一樣,接一個捆一個,漸漸的盆裏的糉子越來越多,堆得就像座小山。但是我偶爾也會包一個好糉子。我又趁爸爸媽媽不注意又包了一個空糉子,還好媽媽沒察覺到。

終於,糉子包完了,該煮了,我時不時地向媽媽問:“好了沒?好了嗎?”好不容易糉子煮好了。媽媽拿起一個糉子笑着說:“好了,小饞貓,可以吃了”。我急切地拿一糉子撕開糉葉一看,是我包的顏色還有點發亮呢。我一嘗大叫:“嗯,好吃。”看着我狼吞虎嚥的樣子,爸爸媽媽都笑了。

啊,這個端午節過的真有意義啊。

包糉子的日記8

奶奶是個包糉子高手。週末,她來我們家,我讓她教我包糉子。

我們準備包鹹蛋黃肉糉,首先準備了包糉子的材料:鹹蛋黃、五花肉、箬竹葉和糯米。接着,我學着奶奶的樣子,把箬竹葉擺成圓錐形,再把糯米、鹹蛋黃、五花肉依次放進“錐形”裏。下一步,要把糉葉封嚴實了。可惜手一滑,麻繩不聽使喚,剛擺好造型的糉子散架了。我有點泄氣,剛想放棄,想起媽媽之前說過的話——失敗乃成功之母,我又靜下心來,耐心地包起來,在奶奶的幫助下,我的第一個糉子包好啦。

包完糉子後,我們就要煮了。高壓鍋小火壓了半個小時,整個屋子瀰漫着一股清香。打開糉葉,我想起了這學期課文裏的一句話,“糉香艾香滿堂飄”,現在我算是親身體會到了。我垂涎三尺,狼吞虎嚥地吃起來,自己包的糉子又香又好吃。奶奶看着我那迫不及待的樣子,教了我一首老家兒歌。“清水雞,活剝皮,調料蘸蘸真好吃。”

這個週末,我不僅學會了包糉子,還學會了一首兒歌,而且還把課文裏的知識溫習了一遍,更是明白了不要輕易說放棄的道理。

包糉子的日記9

每一個人一出生就有許多不會做的事情,而我每在端午節時,卻一直不能爲家人出點力,心裏總癢癢的.這下好了,有外婆教我包糉子了,終於能爲家人出點力了。

我學着外婆的樣子,準備着材料:昨晚浸泡好的糉葉、外公做了的鮮肉餡兒和五彩線.一切準備就緒,等待外婆來教我了.

首先,取兩張糉葉一頭一尾的反方向重疊;接着,放入一小碗米,大概125克差不多;然後,用食指在米中間輕輕地劃一字,放入外公做的鮮肉餡餡兒;下面,右手先把外端糉葉往裏摺疊並向後折去,摺好後,再以同樣手法完成另一端;接着,要綁糉子了,要先在中間綁一次後才從一端逐一綁向一端以防變形,繩子緊度不能過緊,不然會煮爆的,如果過鬆,就會進水過多,所以以輕扯不移動即可.最後,把綁好的糉子放入鍋中,讓糉子慢慢地煮1一小時就可使用.

我聞着自己親手包的糉子發出的陣陣清香,品嚐着自己的糉子的美味,心中比吃了蜜還要甜.這就是我學包糉子的過程,那糉子真是太美味了.我驕傲,我學會了包糉子!

包糉子的日記10

今天是端午節,每一家都要包糉子,吃糉子。在這天,我不僅包了糉子,還領會了一個道理。

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屈原而設定的節日,爲了不讓屈原的屍體被魚吃掉,人們會向河裏扔糉子。

包糉子需要用新鮮的蘆葦葉,潔白的糯米,還有一些紅棗、葡萄乾之類的配料。

我先等糯米等配料泡好之後,把它們從水中取出。我拿了一片大大的糉子葉,用左手捏着總也的一角,右手將糉葉的另一角往裏卷,下面用點力氣拉緊,上面鬆一點,輕輕一卷,卷好了一個如同碧玉一般的圓錐形糉葉。

接下來,我把一些糯米放入糉葉,可是我對用量的掌握不到位。有時把糯米倒得多,把糉葉給衝散開,有時又太少,才填滿了糉葉的三分之一。我只好用勺子,一勺一勺地把一點點的糯米放下,還在糯米中放下紅棗和葡萄乾。就像在一片潔白的雪地裏放下了一塊巨大的橙色瑪瑙和一塊紫色的玉。放入配料之後,我把糉葉合上。進入最後一道工序,那就是——捆繩!

我雙手把糉葉捏緊,用繩子在糉葉的尖兒附近纏了三圈,再繫上一個小蝴蝶結,大功告成!我掌握了技巧,有包了幾個糉子。

吃飯的時間到了,吃着自己包的糉子,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

在包糉子的過程中,我不僅掌握了包糉子的技巧,還領悟了一個道理:吃自己的飯,流自己的汗!

包糉子的日記11

端午節快要到了,家家戶戶都忙着包糉子,我家當然也不例外了。

今天一大早,奶奶就準備了糯米、蜜棗和繩子,還採來了新鮮的蘆葉作糉葉。奶奶把糉葉放進水裏煮透,據說煮透的糉葉包起來更柔軟。開始包糉子了,只見奶奶拿起四片糉葉搭在一起,然後用手指熟練地把它捲成一個圓錐形,並往裏添上糯米、蜜棗,再放一些米蓋住,最後把翹起來的糉葉按下,並用繩子紮緊。就這樣,一隻小巧的糉子在奶奶的手裏輕輕鬆鬆地誕生了。

原來包糉子這麼簡單,我有點躍躍欲試了。於是,我學着奶奶的樣子也包了起來。真沒想到,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僅僅是卷一個圓錐形就費了我好大的勁。放糯米和蜜棗也不簡單,糯米像調皮的小孩似的一點兒也不聽我的話,接二連三地蹦出來。我一着急,手一鬆,糯米撒了一地。奶奶見了,有點不耐煩了,讓我一邊玩去。一向不服輸的我哪肯低頭,掃好米粒後接着包。終於在奶奶的指點下,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包成了一個奇形怪狀的糉子。一回生,二回熟,後來我又成功地包了幾個糉子。

奶奶把包好的糉子放在水中煮,一小時後,整個屋子都瀰漫着糉葉的清香,真讓人垂涎三尺。終於熟了,我迫不及待地品嚐自己的勞動成果,白白胖胖的糯米中間包着甜甜的蜜棗,吃入口中不僅有嚼勁,而且回味無窮。

通過這次學包糉子,我又懂得了一個道理:學一樣本領,一定要有恆心,有毅力,這樣才能成功。

包糉子的日記12

今天的竹君園熱鬧非凡,因爲今天要包糉子過端午節。

首先是周粥老師教我們怎麼包糉子。包糉子首先要用糉葉做成一個小鬥,接着再把米倒進小鬥裏,然後用手把米按緊,再把糉葉蓋上,再是用手把糉葉捏緊,再扳過去,到了最後,也就是包糉子的最後一個步驟,用線把它系起來,一個完整的糉了就包好了!接下來輪到我們來包糉子了,我也學周粥老師教得方法包起糉子來,可氣的是糉葉總不聽我的指示,我想讓糉子葉往東,可是它不聽偏偏往西,有時米還會漏出來,在我的努力下終於包好了一個.我看了看邊上的同學,他們有的已包了五、六個,可我才包了一個,我不甘落後,又開始包第二個,這次比上一個快多了,可等我把了第二個包好之後,糉子葉已經被別的同學搶光了。雖然這次我只包了兩個糉子,但我同樣很開心,很快樂,因爲今年的端午我學會了包糉子。名師點評:端午包糉子是中華民族的一項傳統,小作者能夠在老師的教導下學會包糉子,值得表揚。

總的來說,小作者對包糉子的過程描述得詳細具體,內容雖多但顯得有條不紊、井然有序,體現了作者清晰的思路與謀篇佈局的能力。

包糉子的日記13

今天下午,是我期盼已久的。因爲在今天下午,我們全班將會舉行包糉子的活動。

雖然沒有準備,但是,還是借到了很多東西。比如蘆葦葉子,繩子。

周多的奶奶也來當家長志願者。戴老師發完言,我就問周多的奶奶該如何包糉子。奶奶說:“把兩頭有些黑的地方用剪刀剪掉。”這個還不容易?一會兒就剪完了。“現在,拿好糉子粗的一頭,左邊。另一個手抓住糉葉粗的那一頭的右邊,往內翻。”奶奶一邊說,一邊演示給我們看,“加上米,這樣,糉子的一個角就成型了。”只可惜,我沒有包糉子的天分。糉子不是最底下的洞太大,漏了出來,就是太慢,把糉葉裝爆了。米就像水花似的噴了出來。看來,糉子沒有想象的那麼好做啊!奶奶又講解:“一定要把糉子底下的角包緊,不然,糉子會漏出來。米也不能裝的太多,否則會溢出來。”終於,在奶奶的耐心講解之下,我終於費勁九牛二虎之力,把糉子的一角包了出來。“現在,把糉子沿着剛剛我們這好的角飯。注意,邊上一定要封緊,摺好以後,要在邊上約好,一個角就封緊了。按上面的方法,再折另一個角。”我們一會兒折,一會約,一個糉子就已經成型了。“最後一步。”奶奶說,“把繩子紮在上面,一個糉子就好了!”我按照方法,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終於完成了這個糉子。

吃着香噴噴的糉子,我心裏覺得無比的自豪。因爲,這是我第一次用自己的雙手做出來的食品,我爲我自己的成就而感到驕傲。

包糉子的日記14

端午時間回家看望老人,正好到家時婆婆在包糉子,是清水糉,純糯米的,不包任何東西,這樣的清水糉是家鄉的習慣。我從小到大吃清水棕,所以現在嚐到超市買的速凍肉棕啊蛋黃棕啊非常不習慣,口感太不好了,大家不要覺得奇怪哦,中國大了,確實各個地域風俗不同,理解至上哦!

話說我看到婆婆很嫺熟的將泡的白胖的糯米和糉葉卷在一起,差不多半分鐘不到一個有棱有角的糉子就出現了,一邊驚歎一邊冒出了學習的念頭。我是個好學的好孩子吧,其實是從小媽媽工作就忙,家裏從來沒包過糉子,今天有機會,我想體驗學習下,會了就回家像她炫耀下。

婆婆對我要學包糉子很高興,一個動作一個細節的分解給我看,嘿嘿,那就開始吧。首先,選兩片糉葉錯開並列拿好,在根部卷出一個小漏斗,然後填入糯米,壓壓緊,再將糉葉蓋上,延漏斗卷緊。別看我這個首先然後說的簡單,實際是一點也不輕鬆啊,不是在卷的過程中糯米漏了,就是糉葉被我拉破,囧啊。

在認真的分解多次動作,在我浪費了十多片糉葉後,在半個小時快過去時,婆婆終於忍不住說:“我前幾天做的米酒好了,你要不和**去嚐嚐吧?”嗚,不是我笨手笨腳啊,實在是糉葉不好,不老實的聽我指揮。只好乖乖的去找吃的,失敗啊。

學藝不成,只好發泄在食物上,婆婆做的米酒很清甜,吃了很多,走時還捎帶了一罐頭瓶,當然少不了難包的糉子了,一起帶走!幸福啊。

包糉子的日記15

明天是端午節,今天姥姥要包糉子,我和媽媽吃完早飯就趕到姥姥家準備幫忙包糉子,剛走進門就看見姥姥已經把所有材料都已經準備好了。

我們坐下看姥姥包,姥姥嫺熟的包着,一會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我也拿起三片葉子可是怎麼也卷不好,姥姥看見了就告訴我:“第一步,葉子正面朝上,把它完全重疊在一起後細的朝上不能分開,下面寬的部分再分開向上捲成漏斗狀;第二步放入少許米;第三步放入一個蜜棗和花生;第四步再放入一些米;然後用手給米整平;最後一步非常難,就是用糉葉把上面蓋上,然後用線把糉子捆好。

等我們捆好以後一看我們包的和姥姥包的相差很多,姥姥包的四角糉子鼓鼓的像個神氣的大將軍,我們包的扁扁的像個四角飛鏢。

等糉子全部包好以後,姥姥把所有的糉子放到一個大鍋裏,等了將近兩個小時糉子終於煮熟了,看着飄着清香的糉子我迫不及待的剝開一個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吃着自己包的糉子感覺比姥姥包的還要好吃。

端午節到了提前吃到自己包的糉子感覺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