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提高小學生對語文興趣三種方法

提高小學生對語文興趣三種方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3W 次

一、努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生活元素

提高小學生對語文興趣三種方法

語文來源於生活,運用並服務於生活,更是在生活實踐中發展和不斷豐富着。同樣道理,語文教學絕不能侷限於基礎教材,要切實注重它與生活之間的相互滲透、有效融合、彼此支撐。只有這樣,才能讓生活元素來涵養和滋潤語文,才能從中贏得實實在在的綜合效果。

一是把校園生活融入語文教學。學校環境以及校園內發生的點點滴滴,都可成爲語文教學的良好素材。比如課堂教學中發生的事情,每週一次的“升國旗、唱國歌”儀式,大課間五彩繽紛的體育類活動,各類興趣小組活動、節日慶祝與比賽場面等等,都可讓小學生說說、議議、寫寫。二是把家庭生活融入語文教學。教學時激勵並引導學生在回憶和想象的基礎上,充分體會發生在家庭環境中的溫馨場景和生活畫面,能讓他們產生內心的漣漪和心靈的.震盪,較好地實現語文教學的情感目標。三是把社會生活融入語文教學。比如,在教學《九寨溝》等課文後,筆者讓小學生先在學習小組內練習,後以“小導遊”身份向家人或親友介紹美妙風景和風土人情。既深化了學習效果,又鍛鍊了語文說寫能力。

二、努力在生活背景下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

生活是一本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鮮活版教科書,正因爲如此,語文教師善於把教學活動投放到社會生活這一大背景下,既有利於拓寬和深化教學內容,又有利於在學用結合中培養小學生的實際經歷和情感實踐。

一是要善於在觀察生活中不斷地積累語文。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善於把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環節,從中獲取汲取豐富多元的生活元素,並且引導學生觀察並感受現實生活,非常有利於調動並激發他們的感知潛能。如教學《石頭書》等內容後,激勵學生課後自主尋找更爲豐富的“天書”和“文字”,讓他們通過相互合作形成“手抄報”“黑板報”,在資源共享中增長知識。二是要善於在再現生活中不斷地學習語文。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淺顯、生活感悟簡陋,有鑑於此,語文教師應通過引入或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再現課文中所潛藏的生活畫面,努力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學習與感悟。三是要善於在體驗生活中不斷地感悟語文。教學《海倫·凱勒》時,筆者讓學生做一天“盲人”,切身感悟盲人生活的艱辛和不易,努力體會他們的勇氣和毅力。

三、努力在迴歸生活中實現語文教學目標

在“核心素養觀”引領下,語文教師應當努力摒棄“固步自封”的傳統教學模式,並且通過各類途徑和方式,不斷地注入豐富多元的生活元素和“時代活水”,積極開展“自然田野”式的生活迴歸教學,努力實現語文與生活的交融與共榮。

一是採用生活化教學策略。比如“複述課文”,意在訓練“說”的能力,這對於小學生而言確有一定難度。教師可把之轉換爲“講故事”形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達成練“說”目標。二是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且對“情趣化”教學有着依賴性,教師要迎合並利用這一特點,合理巧妙地創設情境,把文本內容通過直觀形象的畫面反映出來,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元素學習、體會和感悟,從而在化靜爲動、化難爲易中引發情感共鳴,點燃思想火花。三是設計生活化作業。設計以“作業超市”“動手製作”和“課外調查”等爲形式的生活化作業,可把學生不斷地引向社會生活。四是開展生活化課外活動。積極開展各類生活化語文學習活動,有利於從厚積薄發中培養語文學科基本素養,實現一定的附加增值。

綜上所述,語文始終離不開生活元素的豐富涵養和有效滋潤。我們應堅持以“生活教育”理論爲指導,把“活水源頭”接連不斷地引向語文,才能切實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基本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