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五單元教材分析

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五單元教材分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5W 次

一、教材總體分析:

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五單元教材分析

這一組有四篇課文:講讀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和《革命烈士詩二首》,閱讀課文《幸福是什麼》,獨立閱讀課文《燈光》。本組課文側重於寫的訓練。訓練重點是“展開豐富的想象”,與這個訓練項目相聯繫的重點課文是《賣火柴的小女孩》。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童話,講了一個悲慘的故事。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作者充分運用了想象。這些想象和小女孩的處境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突出了小女孩命運的悲慘,更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和對勞苦人民的同情。《革命烈士詩二首》中的想象,很好地表現了烈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閱讀課文《幸福是什麼》中的“智慧的女兒”,就是作者想象出來的。她的出現,她的語言,很好地解答了課題提出的問題。獨立閱讀課文《燈光》中那位戰鬥英雄的想象,就是他對未來的憧憬,就是他爲之奮鬥的理想,有強烈的感染人的力量。學生通過上述課文的學習,要逐步學會作文時不光能具體敘述所表現的事物,還能展開合理的想象,來豐富自己作文的內容,增強作文感染讀者、教育讀者的效果。

二、重點、難點分析(一)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麥作家安徒生寫的一篇童話故事。它成功地運用了豐富的想象描寫,使這個故事感人至深。我們學習這篇文章的重點和難點,是理解文章第二部分寫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和她在火光中看到的幻景,也就是作者的·想·象,還要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故事的內容並不複雜:一百多年前的丹麥,在寒冷的大年夜,當富人們都在溫暖的家中歡度除夕之時,一個窮人家的小姑娘卻爲生活所迫,在街頭賣火柴。她光着頭赤着腳,蜷縮在一座房子的牆角里,賣不掉火柴,掙不了錢,不敢回那個又破又冷的家。她又餓又冷,終於靠擦燃火柴來得到一點點溫暖。第二天,也就是新年的早晨,這個可憐的小女孩,終於凍死在街頭。很明顯,這個故事反映了在資本主義社會裏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揭露了那個社會人剝削人的罪惡本質。但是,如果只像上面所敘述的那樣,向讀者敘述那些實實在在的事物,它的效果就顯得平常。安徒生爲了讓作品更能說明在人剝削人的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溫飽和歡樂只能是一種幻想,最後只能離開人間這個中心,就是在小姑娘每劃一次火柴時,安排一次美好的想象。使每次想象中的幸福情景與殘酷的現實形成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更能對小姑娘產生極大的同情和憐憫,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殘酷和不平等產生極強烈的憤慨之情。想象與聯想有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必須以實在的事物爲基矗小女孩家裏很窮,一般情況下浪費一根火柴也是捨不得的,但在那寒冷的雪夜,“她的一雙小手幾乎凍僵了”,她渴望得到溫暖,哪怕是一根火柴所發出的那點光和熱,也是無比珍貴的。

極度渴望得到溫暖,是小女孩面前產生幻景,也就是作者展開想象的事物的基矗所以,在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之後,作者用了一句:“這是一道奇異的光!”開始了想象的描寫:她極度寒冷,想得到溫暖,在第一次擦燃火柴的火光中出現了暖烘烘的火爐;她無比飢餓,想得到美餐,在第二次擦燃火柴的火光中出現了香噴噴的烤鵝;她感到孤苦,想得到歡樂,在第三次擦燃火柴的火光中出現了美麗的聖誕樹;她無人疼愛,想得到親人的愛撫,在第四次擦燃火柴的火光中出現了最疼愛她的奶奶。她想留住奶奶,與奶奶同享幸福,在最後一次擦燃一把火柴的火光中,奶奶抱着她飛走了,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然而,幻景終究不是現實。第二天清晨,人們發現這美麗的小女孩手裏捏着一把火柴梗,坐在牆角里被凍死了。作者就是這樣,運用奇妙的想象手法,把窮苦的孩子們在人間得不到的起碼要求,安排在美好的想象中去實現。這就使我們更體會到那個社會的殘酷,在人吃人,人剝削人的社會中,窮苦的孩子是得不到溫飽、歡樂和幸福的。

(二)學習課文《幸福是什麼》,重點是弄明白這個童話故事所闡明的道理並且去實踐它。怎樣才能得到幸福?爲什麼說那位姑娘是“智慧的女兒”?那位神奇的姑娘引導三個孩子勞動,使他們在勞動中理解了幸福的含義,啓發他們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所以說她是“智慧的女兒”。

其實,她就是智慧的化身。作者要說明的道理很簡單:要靠勞動,儘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才能得到幸福。作者不用空洞的說教,而是運用豐富的想象,通過生動的童話故事,把這個道理包含在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學習課文《革命烈士詩二首》,重點、難點是理解詩歌的中心思想和詩中的詞語的比喻義。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弄清這二首詩的作者是誰,在什麼情況下寫的,然後讓學生通過反覆誦讀體會詩意。然後,讓學生仔細聽教師講解,特別是詩句中那些運用比喻的詞語,更要細心體會想象在其中的妙處。在此基礎上,再熟讀全詩,理解詩的中心思想就容易了。

(四)《燈光》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我們讀的時候,要注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他熱愛祖國,聯想到人民也熱愛祖國,因爲祖國和黨給了人民光明與自由。作者因此懷念起爲創立新中國用生命換來今天光明和自由的戰友。當年的郝副營長,在戰鬥打響之前,在交通溝裏看着那本畫有電燈的書,展開了他對未來的想象:“趕明兒勝利了,咱們也用上電燈,讓孩子們在那樣的燈底下學習,多好啊!”今天,在燈火通明的天安門廣場,作者又聽到“多好氨這一聲讚歎,喚回了他多年前的回憶。這是一種很神聖的感情,需要我們今天的少年讀者細心體會。

三、教學總體設計本組課文主要憑藉不同類型、不同體裁的文章進行“展開豐富的想象”的讀寫訓練。

想象和聯想有區別,又有共同之處,在教學中不要強調二者的區別,要與第四組課文的訓練重點“分辨事物和聯想”聯繫起來抓共同點,要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閱讀時能分辨事物和聯想(包括想象),作文時能展開合理的想象(包括聯想)上。因此在訓練目標上應抓住以下幾點:

(一)讀文章,要分辨哪些是具體的事物,哪些是由具體事物引起的想象。

(二)寫文章,要展開豐富的想象,這是爲了充實文章的內容。

想象必須以事實爲根據,以事實爲根據的想象能真切地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賣火柴的小女孩》先寫小女孩悲慘的現實,後寫美好的幻想。她“寒冷”所以幻想“火爐”;她“飢餓”所以幻想“烤鵝”;她“孤苦”所以幻想“聖誕樹”;她“孤獨”所以幻想見到了奶奶。作者四次寫小女孩擦燃火柴,四次展開想象,這些想象是通過小女孩的幻覺表現出來的。想象的內容逐步深化。最後一次寫她擦着一整把火柴,爲的是留住奶奶。這一回奶奶把她抱在懷裏飛走了。她在幻覺中飛到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這些想象緊扣小女孩現實中的處境形成強烈的對比,更襯托出小女孩生活的悲慘。本文在教學中要注意突出對比的手法。除了幻想與現實的對比,還要注意時間對比:除夕是人們閤家歡聚的幸福時刻,小女孩卻孤苦地流落在街頭。還有環境對比:一邊是飄出烤鵝的香味,另一邊是“只有房頂……風還是可以灌進來。”人物形象對比:“大”拖鞋與“斜女孩對比,光頭、赤腳與美麗的金黃長髮對比,美麗的外貌與痛苦的內心對比。結局對比:新年的美好快樂與小女孩凍死對比,溫暖的陽光與小女孩凍僵的屍體對比。

《革命列士詩二首》每節都有中心句,多用富有想象的比喻句,採用層層深入最後揭示中心的寫法,增強詩的感染力。《燈光》是一篇想象藝術情趣濃郁的散文。作者在文中三處展開想象,將郝副營長爲代表的先烈們英勇戰鬥、不怕犧牲的高尚情操昇華到了新的高度。教學本組教材要充分注意到這四篇課文中關於想象的內容。在訓練方法上要遵循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的獨立能力爲宗旨,由易到難,逐步放手。在前後銜接上注意吻合,讓學生在朗讀、品味中體會想象內容所表達的意境,進一步認識在文章中依託具體事實展開想象的作用。在《基礎訓練5》第六題作文練習中要抓住事物特點,展開豐富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