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推薦】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推薦】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W 次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

一、教材特點和重點分析:

《說“木葉”》這篇課文是新教材高中語文第二冊第四單元第三課,本單元所選都是文化隨筆,在寫法上,它們往往旁徵博引,這個單元的學習導言就提到:“要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提煉作者的主要觀點。”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比較單純集中,圍繞古詩中的意象“木葉”深入到“木”的藝術特徵談詩歌的精微之處的表達效果,本文看似繁瑣,其實內容並不多,在結構疏理上可簡單化。爲何用“木”不用“樹”是全文的關鍵,這是重點。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課外同類文學現象,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鑑賞的能力,只把教材作爲一個例子。本課教材淡化的處理體現爲課外的內容將要佔到課時的三分之一多。

二、學生情況的分析:

學生的古典詩歌的積累不多,詩歌的鑑賞能力也不高。課文中的具體詩句學生不容易完全掌握,但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篩選出文中主要的信息,並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及“樹葉”和“木葉”、“落葉”和“落木”的不同意味。課外延伸的詩歌意象的分析,需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考慮,任務不能太多。可以每一大組分析一首,先讓學生獨自分析,然後四人學習小組交流形成書面的文字表達並在全班進行交流,學會舉一反三。

三、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弄清文章由“木葉”所闡釋的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理論。

2、理解詩歌意象在詩歌表達中的重要作用。

3、能夠初步學會古典詩歌意象鑑賞的一般方法。.

四、教學重點:

1、理解“樹葉”和“木葉”、“落葉”和“落木”的不同意味。

五、教學難點:

1、課外延伸,通過分析具體詩歌從而瞭解意象在表達情感和營造意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課前預習:

1、掌握重點字詞;把文中涉及的詩歌名句摘抄到積累本上,並理解主要詩句的意義。

2、結合課後練習一預習課文。

八、教學過程設計:

(一)詩歌導入,提出疑問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是被稱爲“古今七律第一”的杜甫的名詩,可是其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句我有疑問,“落木”是不是漫天的木頭從天而降呢?今天我們就從著名學者林庚的《說“木葉”》中尋尋答案。(板書題目)

(二)分析課文,理解觀點

1、在概念上說,“木葉”是意思?

明確:從概念上說,“木”與“樹”的意思幾乎相同。那麼爲什麼在古典詩歌中,出現單獨的“樹”但爲何單單幾乎沒有“樹葉”一詞呢?因爲只要是“樹葉”在古典詩歌中都簡化爲“葉”。(這三個小問題是一個承接一個的,文中的信息非常的明顯)

2、“木葉”不簡化爲“葉”,這就說明了“木”和“樹”在藝術形象領域是不同的。古代詩人們如此鍾情於“木”,那麼“木”肯定在表達情感和營造意境方面有獨特的魅力。我們先來了解“樹葉”和“木葉”有怎樣的不同?

明確:“樹葉”:因爲“樹”與“葉”的形象之間十分一致,樹是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葉子的。因此,“樹葉”可簡化爲“葉”。

“木葉”:“木”具有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的影子,常使人想起樹幹,很少想起葉子。“葉”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所以“木”就含有落葉的因素。

(請學生體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和“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進一步形象化理解“木”與“樹”的不同。)

3、既然“木葉”含有落葉的因素,那麼“落葉”與“木葉”的意味是一樣的嗎?(答案明顯是否定的)那麼,“落葉”與“木葉”有什麼不同呢?

明確:以曹植《美女篇》爲例,“落葉”是春天和夏天之交飽含着水分的繁密的葉子。即便是“黃葉“也是在濛濛的陰雨中溼潤的落葉。而“木葉”則是有落葉微黃的顏色但又必須是乾燥的。

4、“木葉”和“落木”有怎樣的不同呢?

明確:“落葉”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淨了。雖然“木葉”也有疏朗的意味。

5、所以,現在我們就能解開剛上課時提到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的.疑惑了。那麼我們現在來小結一下“木”的藝術形象。

明確:“木”是含有落葉的因素,在顏色上是透着黃色,在觸覺上是乾燥的,感覺很乾爽的,意境空闊。

(這是課文的主要觀點的提煉,只要把握住這些基本的信息。學生就能明確“木”在藝術形象領域與“樹”的截然不同的意味。進而能夠明白意象的把握對詩歌的分析與鑑賞有着怎樣的作用。)

教師小結: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告訴我們對於文學作品的“句式”、“繁簡”和“字眼”等方面要抱着嚴謹的態度。樹,是我們常見的客觀事物,它有自己的形狀,有顏色等屬性,但當詩人把它寫進作品就需要融入自己的喜怒哀樂和志趣,那麼樹就不再是物象,爲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緒,經過情感提煉和藝術創造,於是選擇“木”。那麼今天林庚先生就告訴我們在詩歌鑑賞中要非常注意對意象的細細體會。

(三)文章啓示,糾正誤區(教師提醒)

看了這篇課文,有些同學覺得分析詩歌很容易了。只要看到“木”就認爲是寫疏朗的清秋,剛剛發下來的《古代詩歌常見意象小整合》也對常見意象的一般寓意作了介紹。只要記住常見意象的基本寓意,那麼就可以遊刃有餘地鑑賞詩歌了。的確,在我國詩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內蘊,但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詩人或語境中所表達的情感是不同的。同學們在具體的詩歌的分析中還是要考慮具體的語境的。

(四)課外延伸,訓練能力(課後練習二結合補充材料)

1、先請學生談談對梅花品質的認識。

2、在教師的引導下,來分析王安石的《梅花》。

指導學生抓住意象的基本特點,從“凌寒”、“暗香來”等詞體會梅花的高貴品格。

3、請學生自主分析陸游和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比較“梅”這一意象在這兩首詩中的所表達出的不同品質和情感。

(五)佈置作業:課後請同學們通過查閱書籍和上網再找一些有關“梅”的詩歌,結合補充材料上的詩歌,寫一篇對“梅”意象的分析和鑑賞的隨筆。(這個單元學習文化隨筆,可以讓學生嘗試)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2

三維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理清課文層次結構,體會科普說明文描寫和說明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2.注意說明文文體的特點,還要注意科普文自身的特點。

二、過程和方法

1.巧妙生動的說明文寫作方法。

2.注意將科學與生活聯繫起來,增加科普文學習的樂趣。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勤於探索、勇於鑽研的科學精神。

2.領悟文中蘊含的豐富的人文內涵,形成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重點體會科普說明文描寫和說明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難點巧妙生動的說明文寫作方法。

教學方法、手段討論法、點撥法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內容個性設計

一、談話引入,建構話題

黑板上書寫“遊戲”。同學們,兒時你玩的遊戲有哪些呢?你從中收穫了什麼呢?大家喜歡遊戲嗎?爲什麼那麼喜歡遊戲呢?(學生齊聲回答)

看來,遊戲讓我們的童年充滿了快樂,那麼,動物呢?他們會遊戲嗎,它們的童年又是怎樣度過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動物的王國,去探尋動物遊戲的祕密。

二、介紹文體特徵及科普文的閱讀方法

學生回憶說明文的有關知識:

說明順序:時間空間邏輯

說明文結構:總分式並列式遞進式

科普說明文:介紹科學領域某方面的探索、研究的文章。語言準確、全面。在宣傳科普知識的同時,注重激發人們對科學知識的興趣,培養人們的科學探索精神。

閱讀步驟

1.略讀課文,整體把握:

瞭解信息:從語句,語段中找出事物的特徵;明確說明順序,簡析課文結構。

2.品讀課文,深入感知:

篩選、概括信息:分析文章重點內容,從文章中概括,提煉出事物的特徵,掌握說明文所介紹的知識。分析說明方法,體會語言特徵等。

3.深入探究、拓展視野

運用、組合信息:探究文中蘊含的科學精神,感受科學思維,培養我們追求真理的思想。

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科學研究的思維過程一般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請同學們快速瀏覽文章,看本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怎樣一個問題,從文本中找出。

【明確】動物爲什麼遊戲。

2.通過閱讀,看看文章寫了哪些主要內容呢?圍繞下列問題理清文章結構。

①文章開頭列舉了哪些動物遊戲的事例?

②科學家認爲,動物的遊戲有幾種類型?

③科學家對動物遊戲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

④文章最後對動物遊戲之謎是什麼下了結論嗎?

學生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

①文章先寫了動物的各種遊戲行爲,然後再寫各種假說,最後再總結。

②文章按照總-分-總,先說動物遊戲,再說動物爲什麼遊戲,最後得出結論。

3.簡析結構

課文遵循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安排結構。課文的結構形式是“總—分—總”,先總結歸納,然後分項述說,最後再總結歸納;在內容上,先提出動物的各種遊戲行爲,引發讀者的思考:動物爲什麼要進行遊戲?然後分述各種假說,提供給讀者對比思考,最後總結。

科學思維過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形式:總→分→總

演習說

內容:動物爲什麼遊戲自娛說還有待更深入研究

學習說

鍛鍊說

4.那麼這些內容遵循什麼順序?邏輯順序。

四、品讀文章,深入探究

1.在回答動物爲什麼遊戲之前,作者向我們展示了動物遊戲的方式,請同學們結合我們身邊的動物找出動物遊戲的幾種方式。

【明確】動物遊戲的方式有單獨遊戲、戰鬥遊戲、操縱遊戲。

2.文章的題目就是《動物遊戲之謎》,主要內容就應該是解說“謎”在哪裏。所以,文章列舉了各種假說。那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找出關鍵句,篩選出“假說”的根據和結論。

第一小組:演習說根據:黑猩猩掌中戲水的遊戲

結論:遊戲是生活的演習

第二小組:自娛說根據:河馬玩浮葉渡鴉滑雪梯

結論:通過自得其樂的遊戲,使動物的緊張

生活得到調劑和補償,心理上保持平衡,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撫和自我保護。

第三小組:學習說根據:黑猩猩玩棍子,動物捉迷藏和追逐遊

結論:遊戲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學習行爲。

第四小組:鍛鍊說根據:羱羊奔跑跳躍、北極熊夏季進行的遊戲。

結論:動物通過遊戲來鍛鍊自己的身體和生存能力。

3.你同意或不同意哪種學說呢?爲什麼?你有自己的觀點嗎?

①我同意自娛說,因爲,遊戲本來就是娛樂的一種方式,動物也應該有一種自己的娛樂方式來放鬆自己。

②生物的思維方式較簡單,他們遊戲就象吃東西一樣純屬一種本能,所以我提出本能說。

③認爲應該是“鍛鍊說”和“學習說”的結合,因爲自然界的生存法則就是“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所以動物們爲了生存當然要鍛鍊自己的技能,提高自己的本領。

4.學們各持己見,很難有統一的結論,所以文章說真是一個謎,既然是研究動物遊戲之謎,爲什麼說仍然是一個謎呢?課文爲什麼沒有確定的結論?

①生物的遊戲行爲是很複雜的,不同的動物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同時人類對動物的研究還不夠,所以仍是一個謎。

②科學就應該注重實事求是,假說永遠是假說,不能貿然下結論。

③就應該提出各種各樣的看法,來引起爭鳴,真理總是越辨越明。

教師小結:同學們的看法都很寶貴,對啊,科學要實事求是同時注重爭鳴,希望同學們也參與到爭鳴中來,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拓展視野,合作討論

作者說“動物在遊戲行爲中”,表現出超出估計的“智力潛能、自我剋制能力、創造性、想像力、狡猾、計謀、豐富多彩的通信方式”,你能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例證嗎?

智力潛能:動物們的遊戲,“與人類兒童的遊戲行爲有着相似特徵”,這說明動物在遊戲中蘊含着智慧。具體如給黑猩猩棍子,它會用棍子做各種遊戲,等等。

自我剋制能力:戰鬥遊戲,“看似激烈,其實極有分寸,它們配合默契,絕不會引起傷害。”“動物嚴格地自我控制,使遊戲不會發展成真的戰鬥。”

創造性和想像力:北極熊玩棍子或石頭;野象“踢”草球等。

狡猾、計謀:葉猴在樹上互相推搡,攻守嬉鬧。

豐富多彩的通信方式:動物羣體的遊戲活動,必定有各種形式的交流通信方式,才能保證遊戲的組織、進行。如北極渡鴉排隊滑雪,沒有溝通是不可能井然有序的。

動物遊戲中必然包含以上所說的各種能力,是綜合性的能力,並不是說一種遊戲只包含一種能力。

六、挖掘內涵,引發思考

①人類是如何看待動物的這些遊戲行爲的?

【明確】'遊戲'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爲:1、娛樂活動,如捉迷藏、猜燈謎。某些非正式比賽項目的體育活動如康樂球等也叫遊戲。2、玩耍,幾個孩子正在大樹底下游戲。

傲慢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曾認爲,只有人類纔是有智慧的生命體,而其他動物不過是受制於條件反射、具有生理反應的簡單生命。只有人類纔會思考、纔會有超出生理反應以外的各種行爲。現在動物學家注意到動物具有遊戲的天性,雖然還沒有確定的答案,但是承認動物在遊戲,承認動物具有一定的智力潛能、創造性和多樣的交流方式,承認動物也是具有智慧的生命體,這本身就是認識上的進步。這種進步帶來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在生命倫理和生態環境等多領域具有重要意義。人類將因此重新定義動物,重新審視和動物的關係,進而重新認識自己。

②如何對待與我們同處在一片藍天下的生靈?

【明確】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③請同學們擬寫“保護動物”公益廣告詞,要求:1.印象深刻,2.新穎別緻,3.簡潔明瞭。

例示:①“保護動物就是保護我們的家園”

②“動物和人類共有一個家”③“保護動物,人人有責

④“爲了子孫後代留下藍天碧水綠地”⑤“動物也有靈魂”

七、課堂小結:

學習了這篇文章之後,我們應該重新審視動物,審視自己,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真正懂得,地球不是人類獨有的,動物一樣是地球的主人。“讓我們和動物和諧相處,共同邁向美好的明天。”

八、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寫一篇短文談談我們應該怎樣與身邊的動物和諧相處?

教後記:

三維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引導學生聯繫實際,瞭解解說詞的特點。

2.引導學生了解一些有關宇宙的基礎知識。

二、過程和方法

1.引導學生藉助文中精闢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瞭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並引發自己的思考。

2.擴展學生的思維層次和文化素養。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

重點1.瞭解解說詞的特點,品味語言特點。

2.引導學生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並引發自己的思考。

難點引導學生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並引發自己的思考。

教學方法、手段自讀學習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內容個性設計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你知道太空有多少星系、行星和恆星嗎?

你知道最遠的星星離我們有多遠嗎?

你知道恆星爲什麼會散發出不同的光芒嗎?

你知道彗星爲什麼拖着尾巴呢?

天文奇觀使人類睜大了好奇的眼睛,宇宙的奧祕等待我們人類用智慧去不懈探索。今天就讓我們隨卡爾薩根一起去領略宇宙的魅力。(激發疑惑導入課文,增強學生的求知慾望)

二、明確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聯繫實際,瞭解解說詞的特點。

2.引導學生藉助文中精闢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瞭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並引發自己的思考。

三、作者及解說詞特點簡介

卡爾薩根(CarlSagan,1934—1996),美國人,曾任美國康奈爾大學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稱爲“大衆天文學家”和“公衆科學家”。他以對科學的熱忱和個人巨大的影響力,引導幾代年輕人走上探索科學之路。他對人類將無人航天器發送到太空起過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學、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諸多成就。他主持過電視科學節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書籍,其《伊甸園的飛龍》曾獲得普里策獎,電視系列節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熱烈反響。主要作品還有《宇宙聯結》《宇宙》《布盧卡的腦》《被遺忘前輩的陰影》《暗淡藍點》《數以十億計的星球》等。

解說詞的文體特點:

課文是一部電視片的解說詞,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解說詞要根據解說對象的特點,有明確的主題和說明重點,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關鍵,即使是拓展性內容,也不能遊離解說的主題。如課文解說的'對象是宇宙,那麼就要緊扣宇宙的組成來介紹,不能隨意生髮其他問題。

(2)解說詞補充和增加解說對象的相關信息,主要是知識和情理的擴展,使讀者接受到畫面和實物本身無法傳遞和難以表達的涵義。如課文中對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紹(知識擴展),將宇宙比做大海,激發讀者對宇宙的想像(情理擴展)。

(3)解說詞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各個部分又有相對的獨立性。課文從宇宙整體到星系的組成再到太陽系,雖然每個部分緊密相聯,但又各有側重,各有中心。

四、理清思路,整體感知

1.師:作者卡爾薩根如同一位導遊,帶我們在廣袤的宇宙中遨遊。邊讀課文邊思考: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來介紹宇宙的?

從說明順序上看,採取的是空間順序:

宇宙星系(星系羣、子星系)恆星太陽系行星

這樣的說明順序,好處在於:

(1)雖然我們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們跳出宇宙之外,將它作爲純客觀的說明對象來解說,這樣能夠更清晰、直觀地介紹。

(2)空間尺度由大到小,讓讀者從整體上有所瞭解之後,再深入局部瞭解細微,這樣順序清楚,層次分明,符合讀者的思維習慣。

(3)由廣闊的宇宙,穿過無盡的空間,最終回到人類的家園,這是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表現了人類對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們自己的命運”的熱情。“人類的未來取決於我們對這個宇宙的瞭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觀地球,就是人類的未來之路,說明的順序和作者的思想達到某種契合。

2.理清思路,概括要點。

第一部分(1-4)探索宇宙的奧祕

第二部分(5-10)宇宙中的星系及其特點

第三部分(11-13)宇宙中的恆星及特點

第四部分(14-17)我們的星系及地球

(引導學生自學,讓學生走進文本,通過理清思路,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培養學生整體感知的能力。)

五、合作探究,突破難點

1.【提問】課文題目《宇宙的邊疆》,宇宙是無窮的,文題是否矛盾?

【明確】目前所探測到的最遠的世界是總星系,總星系的半徑爲100億光年,也是目前我們心中宇宙的大小,但100億光年以外還可能有數不清的星系和星系團,它的邊緣在哪裏,至今仍是天文之迷,因此,文題的以宇宙的邊疆僅指目前所探索到的宇宙的範圍,文題不矛盾。

2.【提問】人類認識宇宙,是從地球開始的,爲什麼作者的解說,不沿着人類認識發展的軌跡進行呢?

【明確】當然,按人類對宇宙認識的歷程來介紹,也未嘗不可。課文的介紹順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規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恆星,再有行星,這樣介紹便於知識的梳理;其二,這是電視片的解說詞,由攝影的角度來看,先整體後局部便於把握,而先局部後整體,表述上容易混亂,視覺畫面也不好協調。

3.【提問】本文運用了大量的議論與抒情,有什麼作用?是否干擾了對宇宙的說明?

【明確】課文補充了許多相關知識,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議論和抒情。如開始的三段文字和結尾的兩段文字,強烈的議論和抒情色彩,融說理和抒情爲一體,而且和說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傳達了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認識。語段中的議論和抒情也是隨處可見的,如“假如我們被隨意擱置在宇宙之中,……可見天體是多麼寶貴”等。

【明確】作爲電視片的解說詞,不僅要讓觀衆瞭解宇宙的客觀構成和相關知識,還要表達人類對宇宙的主觀認識和人類探索宇宙的意義,這樣才能感染觀衆,激發他們對宇宙的興趣。所以,議論和抒情不僅沒有干擾介紹,反而使介紹更具科學意蘊和人文內涵。

4.【提問】作者對宇宙有怎樣的認識?

【明確】宇宙遼闊無垠,神祕莫測。而人類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滄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僅僅對我們有意義”。宇宙不因爲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而存在,而人類的未來,卻取決於對宇宙的瞭解程度。

5.【提問】作者對人類有怎樣的認識?

【明確】人類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過是晨窗中飛揚的一粒塵埃”;人類關心的大多數問題,對宇宙來說更是微不足道、毫無意義;但是人類又是勇敢、光榮的,他們以渺小的身軀,來探索廣闊的宇宙,人類在渺小之中進發出宇宙般的偉大。

6.舉例說明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⒈列數字。一束光在一年之內穿過10萬億公里(相當於6萬億英里)的空間,這個長度單位——光在一年裏所通過的距離——稱爲1光年。

⒉下定義。星系是由氣體、塵埃和恆星羣(上千億個恆星)組成的,每個恆星對某人來說都可能是一個太陽。

⒊打比方、作比較。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恆星即使在兩個旋臂之間,也像流水一樣漂浮在我們的四周——氣勢磅礴的自身發光的星球,有些雖然象肥皂泡一樣脆弱,卻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萬個太陽或1萬億個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卻比鉛大100萬億倍。

六、品讀語句,體味特點

本文屬科普小品,教學時,可引導學生從品味語句中體會其語言特色。

1.海水纔剛剛淹沒我們的腳趾,充其量也只不過濺溼我們的踝節。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們召喚。……我們還鄉心切。

(人類現有的知識大部分是從地球的陸地上來的,人類對大海的探索初具規模,但也僅僅是開始。海洋做爲可利用資源還有許多仍待人類的開發、利用。“充其量也只不過濺溼我們的踝節”,形象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並且闡述了人與海洋的密切關係:海洋是生命的誕生之地。)

2.有些恆星穩重端莊地轉動着,有些恆星狂熱地旋轉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圓形。

(有的恆星旋轉平穩均衡,有些恆星是因快速旋轉而變了形。作者以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描述,彷彿向我們展示了不同恆星的性情:有的穩重沉靜,有的急切躁動。讀來生動有趣,妙趣橫生。)

3.我們探索宇宙的時候,既要勇於懷疑,又要富於想象。想象經常能夠把我們帶領到嶄新的世界,沒有想象,我們就處處碰壁。懷疑可以使我們擺脫幻想,還可以檢驗我們的推測。

(對於未知領域的探索是需要懷疑和想象的,想象是科學的翅膀,敢於想象,並不斷地探索驗證,所謂“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懷疑否定舊知,產生新知。作者以簡潔的語言闡述了想象和懷疑看似矛盾的兩者在宇宙探索中的相輔相成,和諧統一。作者不囿於介紹宇宙知識,還發表自己的見解。)

4.我認爲宇宙裏很可能到處都充滿着生命,只是我們人類尚未發現而已。我們的探索纔剛剛開始。

(雖然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已取得了豐碩的出乎意料的成果,但這也僅僅是一個起步。更何況宇宙間可能到處存在着生命,而我們依據目前的科技,仍沒有發現怎樣才能探測他們的存在,這將是人類宇宙探索史上歷史性的一步。作者語言嚴謹,“可能”表達很有分寸感,“只是”,“而已”“才”“剛剛”用詞準確,有尺度,足見人類宇宙探索之長路漫漫。)

(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揣摩作品的語言文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達技巧,體味語言特點,培養審美能力。)

七、拓展延伸,培養情感

學習了《宇宙的邊疆》你有哪些感觸和思考,同學互相交流。參考:

(1)宇宙對於我們似乎是個很遙遠的概念,學習了本文,我們進一步知道我們和宇宙只密不可分的。我們所見的奇異的天象和宇宙發生的壯觀事件相比,微不足道,宇宙更深處的奧祕和奇觀還有待人類去探索發現。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只是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宇宙無涯,探索亦無境。

(2)人類是幸運的,因爲我們擁有地球,我們棲居在目前所發現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上,並在這裏生存繁衍,生生不息,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文明。人類在一邊創造着地球美景,一邊留下越來越多的環境災難,自然資源日益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加劇。一系列環境和生態危機全面爆發,正使人類面臨空前的挑戰。人類狂妄自大地主宰地球只能自食其果。珍愛家園,保護家園,刻不容緩。

(3)在宇宙中地球是渺小孤弱的,人類更加渺小脆弱,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奇蹟,我們是宇宙中的幸運兒。熱愛生命,熱愛家園。

(結合課文,各抒己見,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家園的情感及必要的憂患意識。)

八、佈置作業

作者領我們遨遊宇宙之後說:“人類返回家園的長途旅行已經開始。”那麼,請你做解說員,向大家介紹一下地球的情況。

教後記:

三維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瞭解科學、認識科學。

2.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爲重點,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內涵。

二、過程和方法

讓學生概括教育家的教育歷程,把握文章基本內容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體會科學精神。

重點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爲重點,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內涵。

難點“教育歷程”所表現的思想內涵,在材料處理上的特點

教學方法、手段自讀學習法、問題法、點撥法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內容個性設計

一、導入新課

成爲一位科學家是無數有志青年的夢想,對物理的探究更是許多年輕的學子孜孜以求的,我們來看一下加來道雄的成長道路,或許能得到一些啓發。(板書)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

二、明確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瞭解科學、認識科學

2.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爲重點,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內涵。

三、走近作者

加來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學家,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哲學博士學位,後任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理論物理學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愛因斯坦》(與特雷納合著)《量子場論》《超弦導論》。

四、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理清結構

文章的題目是“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因此,敘述的順序主要是歷時性的。但是,作者開頭就說“童年的兩件趣事……走上成爲一個理論物理學家的歷程。”而“童年的兩件趣事”作爲文章的主要內容,又是共時性的敘述。這樣的結構安排,使文章既脈絡清楚,又重點突出。結構如圖:

童年青年(成年)

鯉魚世界的幻想(想像)

實驗(理論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故事(理論)

2.概括基本內容

①人人都對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愛的形式尋求自然的“謎底”,但是大多數人一般直接探尋自然本身,而作者卻由人的觀察角度,反思人類對宇宙的認知。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並且保持了這樣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對高維空間理論探究的基礎。

②作者少年時接觸到愛因斯坦的“未竟事業”,激發了他的探究興趣。另外,“我決定要對這一祕密刨根問底”,也表現了他有毅力有恆心的性格,這是成爲科學家的基本素質。

③高中時代,自己動手建設實驗室,驗證愛因斯坦理論,探究反物質。作者進行這樣艱苦枯燥的工作,體現了他對科學的熱愛,以及踏實的性格,顯露出一個科學工作者的潛能。

由①②到③,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教育歷程”和“教育內容”。

五、質疑探究,解讀課文

1.【提問】本文在材料處理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本文佈局謀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在整體上,作者並沒有從童年到小學到初中到高中,按時間順序敘事,而是通過童年的兩件趣事和高中時建立實驗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長爲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並不旁及其他成長的經驗;在局部上,如高中階段,作者看了許多統一場理論方面的書,並常常去斯坦福大學的物理圖書館,相關的理論書籍是怎樣啓發、引導他研究的,這裏肯定有許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筆帶過,重點放在製造“自己的原子對撞機”上,其中具體的數據敘述得很詳盡,讓人體會到作者嚴謹、踏實的性格,以及內在的成爲物理學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質。

2.【提問】本文體現了怎樣的科學精神?

【明確】本文三個主要部分,並不是簡單地敘述成長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學精神內涵,可以從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對成爲優秀科學家最爲重要。

(1)想像力:科學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帶來創造力。作者正是從對鯉魚世界的想像中,認識到人類觀察空間的侷限性,間接感悟到高維空間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創造,體現了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

(2)樂趣:科學不應該是枯燥的,而是應該充滿樂趣的。探尋自然的奧祕,對真正的科學工作者來說,是和自然做的近似於捉迷藏的“遊戲”,也是人生的“境界”。“遊戲”使他們樂此不疲,充滿激情,不受外界的誘惑和干擾;而“境界”使他們不顧功利,不畏強權,只求真理。

(3)實驗精神:丁肇中說過:“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樂趣,那只是成爲科學家的最基礎的因素,不去踏踏實實地做實驗,就不能得到基本數據,假說就不能確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礎工作,不可能達到真理的彼岸。作者從事的高維空間理論,雖然還停留在紙面上,但是科學家們已經在做許多基礎的實驗工作,努力使理論得到證明。即使如科學家霍金靠睿智的頭腦創建黑洞理論,也要有數學和天體物理學的實驗基礎,也不是空想出來的。

3.【提問】“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是怎樣的?

【明確】主要有以下幾點:

(1)“水池之外看不見的世界沒有科學意義。”

(2)“它們爲睡蓮自己能夠運動而困惑不解”——它們以神祕的“力”來掩蓋自己的無知。

(3)“鯉魚科學家”的“消失”和“重現”——它們認爲是“奇蹟”,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鯉魚科學”的“傳奇故事”,真實地證明另一個世界的存在,而它們卻認爲“胡說八道”,荒謬絕倫,違背它們的“自然規律”。

4.【提問】作者想通過“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說明什麼?

【明確】說明“自以爲是”的人類和“鯉魚科學家”有相似之處。(1)人類“一生就在我們自己的‘池子’裏度過”,只要“超出我們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們就“拒絕承認”。

(2)“科學家發明像力這樣一些概念……”,是因爲他們只願意承認“那些看得見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變思考問題的方式。

(3)“不能在實驗室裏便利地驗證”的理論,他們就加以“鄙視”,表現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執。

5.【提問】課文中閱讀多維空間歷險故事和統一場理論書籍兩小段內容,對“教育歷程”的敘述有什麼作用?

【明確】課文的重點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實驗室,這三個事例已經把“教育歷程”完整地勾畫出來。而夾雜在其中的兩個小事例,主要起補充和銜接的作用。歷險故事加深作者對高維空間的想像,激發興趣;而閱讀統一場理論書籍,既表現高中階段作者求知的熱情,也銜接起由理論到實驗的探究過程。

6.【提問】作者說“我決定要對這一問題刨根問底,縱然爲此而必須成爲一名理論物理學家也在所不辭。”在作者心中“理論物理學家”應該是怎樣的人?

【明確】理論物理學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實驗條件的限制,自己的學說很難得到實驗的證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這樣的人必須耐得住寂寞,必須有奉獻精神。“在所不辭”意味着“理論物理學家”道路的艱辛。

7.【提問】作者建立實驗室的事例,對我們現實生活有怎樣的意義?

【明確】科學是建立在基礎實驗之上的,科學理論要經過實驗的檢驗才能得到論證。實驗不是簡單的操作,要有理論指導,要有實驗的設計,要有策劃組織能力,要有耐力和恆心等等,實驗考驗的是實驗者的綜合能力。而我們當前存在的問題是,重視理論,輕視基礎實驗,表現爲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對教育而言,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很普遍。這些都是一名理論物理學家重視實驗給我們現實生活的啓迪。

六、佈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

教後記:

棟棟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3

認識高中語文(開學第一課)

目標:

1、 瞭解——高中語文學習與初中語文學習的聯繫和區別

2、 瞭解——學科的特點和高考的要求

3、 瞭解——語文學習的習慣和老師的學習要求

4、 明確——語文學習的意義和應有的態度

講授要點:

一、開場白和自我介紹

二、理解“語文”

1、語文——語言、文字

(1)聽(會聽課,聽懂別人的話,別人說話自己能夠專心聽)

(2)說(大膽說話,大聲說話,說得條理明白)

(3)讀(表情朗讀,理解閱讀)

(4)寫(會寫各種文體的文章,達到表達的目的)

2、初中語文和高中語文的聯繫與區別

高中語文學習需要初中語文學習的基礎;高中語文學習比初中語文學習要求更高:

(1)初中固定一塊教材,高中不固定教材,高中教材分爲固定部分叫“必修”,不固定部分叫“選修”,還有校本教材叫“自修”,共三塊構成;

(2)初中學習只要閱讀理解,會寫600字作文,高中是“閱讀賞析,表達與交流,會寫不少於800字或1000字的文章”;

(3)初中學的文體不完全系統,高中完全系統——小說與戲劇,詩歌與散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

(4)高中實行學分式學習。

三、語文學科的特點

1、最難學好,因爲主要靠自學,老師的作用小;

2、積累要求高,記憶的東西要求多,瞭解的東西要求多,要記性;

3、語言文字的領悟力難以形成,要悟性;

4、好作文難寫,要靈性;

5、個人成績會時高時低,進步緩慢,不能迅速達成;

6、高考三樁之一,成績160——200分。

四、學好語文需要好的學習習慣

語文學習的習慣你養成了嗎?

語文學科的特點是:知識信息量大,自修實踐性強。這就告訴我們:第一學好它不容易,第二依賴於學習者自身努力。語文考試在五個層級上考學生——識記,理解,分析綜合,表達運用,賞析評價。中考也好,高考也好,說到底,就是考學生的記性和悟性。而記性和悟性絕不能在短時間內速成,需要長時期的積累和良好習慣的養成。怕記怕背,懶於動手,是學語文的大忌。要學、會學、堅持學,養成良好的習慣,是語文教學的方向,更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對學生這個主體的一個根本性的要求。“一切皆從習慣開始”沒有良好的習慣,語文教學必無效率;沒有良好的習慣,何談記性、悟性的生成和發展?沒有良好的.習慣,哪來知識的積累和技能的形成?

那麼,學好語文應該要有哪些良好的習慣呢?

(一)放聲朗讀的習慣。這個習慣現在小學生還做得比較好,中學生就差多了,而且隨着年級的升高,習慣越差。高二、高三的學生你就很少聽到他們自覺地放聲朗讀了。有早讀課的地方,早讀聽到的基本是外語的朗讀,而語文的朗讀只在一種情況下出現,那就是有老師當面督促或是有課文背誦將要檢查時,這種朗讀帶有明顯的應付性。探其原因,主要是學生以爲考試不考有聲朗讀,不必費勁地發出聲音。

其實朗讀自有好處。古人說:“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這裏說的是文言文的學習,那麼現代文呢?現代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認爲朗讀可以“從字句中抓住聲音節奏,從聲音節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他還說即使是自己寫的作文,也要拿出來讀,“才見出聲音是否響亮,節奏是否流暢”。這就是說現代文的學習仍離不開朗讀。朗讀與默看比,更容易讓人身心俱入,專注集中。避開學習這個功利層面,朗讀還能從美學的感受上產生心理的愉悅,體驗出語文學習的樂趣。

(二)預習新課的習慣。老師教新課前,學生一定要先預習,做到:1、能流暢地讀出課文;2、圍繞課後練習,做出基本思考;3、找出難懂的地方,準備質疑;4、可以根據課文查閱有關參考資料。有了預習,才能提高聽課效率,才能學得主動。

(三)記筆記的習慣。首先做好課堂筆記,老師講的要點,一時還弄不懂的問題答案都要先記下,這將有助於自己課後複習理解和總結積累。其次做好讀書的筆記,可以寫在書上(自己的書),也可以寫到筆記本上。可以是抄錄的詞語運用或美言警句,也可以是自己的賞析點評。俗話說得好“好頭腦子,不如懶筆頭子”,有時聽過、看過,卻不如“記過”。筆記可以長自己的記性。

(四)勤用工具書的習慣。《現代漢語辭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作爲中學生這兩本工具書應必備,條件好的還可以置辦一些其他的工具書。遇到陌生的或模糊的字詞,要勤查,不要想當然。例如高中語文課本《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有一處:“荔枝殼表面有細小的塊狀裂片,好像龜甲,特稱龜裂片。”這裏“龜”是個易讀字,“龜裂片”一詞,結合實物,雖帶模糊,好像也能懂。如果放過去,錯讀產生了!查一下工具書就知道,這裏“龜”有兩個讀音,前讀“guī”後讀“jūn”,又認識了一個古地名“龜池”的讀音。俗話說“平時學習懶一懶,考試分數減一減”,你容易錯的,也是考試容易考的,爲什麼不勤用工具書呢?

(五)思考和說話的習慣。課堂上,有的同學懶於思考,怕回答問題,總是等老師最後“真情告白”。有的同學雖然對答案有所知,卻怕當衆說話。口語訓練本身就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現代社會離不開交際,說話既可以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又可以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一個經常在公衆場合說話的人,其口頭表達能力一定優於那些公衆場合說話少的人,這也是“用進廢退”的道理。農村中學的學生多不愛講話,有的即使說話聲音也小,語文課常處於沉悶狀態,這是一定要改變的。

(六)課外閱讀的習慣。要學好語文,僅靠《語文》書遠遠不夠。像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就規定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比如規定一個高中生三年的閱讀總量不少於300萬字,並開列了課外閱讀的書目。高中語文教材還配備了《語文讀本》給學生課外閱讀。幾年下來,我們發現不少學校、不少同學並未好好利用,基本上是處於放任式、束之高擱式。可以說,缺少課外閱讀,很難形成語文的悟性。

(七)勤寫勤練的習慣。多寫,手不生疏;勤練,熟能生巧。完成課內作業後,適當做點課外練習,對於提高自己閱讀和寫作能力是大有補益的。

(八)整理積累的習慣。這是要求學生對自己學習的知識,或是課堂筆記,又或是做錯的題進行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識庫。比如,整理文言文“爲”的讀音:1、wéi①當動詞用,②表被動,③句末語氣詞;2、wèi當介詞,表示“爲了”或“替”講。經過總結整理,形成深刻的印象,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積累。

(九)總結得失的習慣。一篇課文教學結束後,一個單元教學結束後,一個專項訓練結束後,一次作文評講後,一次考試後,都要總結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得失體會,這樣可以鞏固、強化自己已經學到的知識和能力,也可以藉此來改正自己的錯誤,彌補其不足。

(十)書寫清楚的習慣。凡是寫給別人看的東西,都要養成書寫清楚、文面整潔的習慣。讓看的人一目瞭然,不能讓人家難辨認,看得煩躁。中考閱卷、高考閱卷,書寫馬虎、文面不清的,都是吃虧的。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並非目的,而是手段。這樣做的指導思想是“自主學習”的意識,同學們在習慣養成中走向“要學、會學、堅持學”的路子,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最後達到“不教自會”的境界。

五、語文學習的境界

(1)要學——態度問題

(2)會學——方法問題

(3)能學——持衡問題

六、具體要求:

(1)工具書齊全(《現代漢語詞典》《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不能少);

(2)早讀天天讀,一半時間不能少;

(3)課前先預習,不預習不聽課;

(4)課上認真聽,身心投入勤用腦;

(5)課堂記筆記,課後看筆記;

(6)作業天天做,不等老師佈置自覺做;

(7)晚自修的語文課計劃安排有效率;

(8)每週週記一小篇,每週大作一大篇;

(9)硬作業硬完成,軟作業也要硬完成;

(10)給人看的東西書寫要清楚。

七、學好語文的意義

學好語文,高考有門;

學好語文,事業有成;

學好語文,人上之人;

八、總結

語文能力聽說讀寫

語文三性記性悟性靈性

語文境界要學會學能學

語文學習習慣十個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4

一、導入:

在秋高氣爽的秋天,人古登高望遠,飲酒作賦。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到:“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們學習的也是一首關於“登高”的詩,就是杜甫的《登高》。板書課題

二、教學目標

1、瞭解登高文化及杜甫生平和本詩的寫作背景,背誦全詩。

2、從意象入手,賞析本詩情景交融等手法的運用。(重點)

3、理解杜甫在本詩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憂思以及憂國憂民的思想(難點)

三、瞭解登高文化

1、登高之由來登高就是登臨高處,主要指登山、登樓、登臺、登塔等。登高本是我國古代文化中一種別具特色的民俗現象,推其源頭,一是來自古代宗教祭祀活動,也就是“望祭山川”,另一個是“重九登高”的節日習俗,所以重陽節也叫“登高節”。登高在歷代詩人的筆下卻是一個不老的話題。(登高在歷代詩人的筆下都是一個不老的話題,東漢時期曹操的《觀滄海》、初唐時期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唐代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王安石的《登飛來峯》還有崔顥的《黃鶴樓》等等)

2、登高詩作的特點登高詩不是簡單的登高寫景、吟詠唱和,往往託物言志、觀物反思,藉助大自然和自身的物我關係對社會和人生作廣泛而深沉思考的,其主旋律主要表現家國之恨、身世之痛、滄桑之感。

四、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因遠祖杜預爲京兆杜陵(今陝西長安縣東北)人,故自稱“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創作從不同的側面真實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變遷和社會面貌,因而被譽爲“詩史”。他是我國古典詩歌的集大成者,諸體兼擅,無體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爲“詩聖”。主要作品有:《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秋興》(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登高》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譽爲“古今七言律第一”。

五、寫作背景

杜甫的最後10年,是在巴蜀和荊湘的流離漂泊中度過的,中間由於蜀中長官嚴武的接濟,在成都草堂過了幾年稍微安定的日子,不料765四月,嚴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憑依,不得不在五月裏率領家人離開草堂,乘舟東下,於次年到達夔州瞿塘峽。杜甫一家在夔州滯留兩年,作這首詩時已是第二個年頭(767)了。此時“安史之亂”已結束4年,但地方軍閥乘機爭奪地盤,國家仍是一片混亂,民不聊生。杜甫的鬱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裏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雲一樣壓在杜甫心頭,他是爲排遣抑鬱而抱病登臺的。

六、聽讀詩歌,感知全詩

1、正音、斷句;

2、初步感受詩歌情感基調。

3、①自由讀②指名讀③全班齊讀

4、簡單翻譯詩歌內容(同學們,課前我已經讓大家藉助參考資料翻譯了本詩,現在我找一位同學試着翻譯一下)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秋風急切天空高遠猿鳴悲涼,水清沙白的小洲上鳥兒在飛舞盤旋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無邊無際的落葉蕭蕭飄下,望不到頭的長江流水滾滾奔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常年到處漂泊,作客他鄉,於秋天更添悲涼,晚年多災多病,今天又獨自登臨高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歷盡艱難,非常遺憾兩鬢又增添了白髮;窮困潦倒,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七、探究文本

1、首聯、頷聯共寫了幾種景物?風——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鳥——飛落木——蕭蕭長江——滾滾

意境:蒼涼、雄渾、沉鬱而悲壯。

2、重點意象賞析: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鳥,各給人什麼感覺?(小組探究找出你最喜歡的詞加以分析)首聯:風急:秋氣逼人,天氣寒冷,內心淒涼天高:天地高遠廣闊,更顯人渺小孤單。猿嘯哀:爲景物蒙上了一層悲愴、淒涼的色彩渚清沙白:冷色調上給人一種清冷的感覺鳥飛回:在空中盤旋,急風猛烈,無處停息,詩人處境與在急風中低徊盤旋的鳥相似(孤獨無依)。

3、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這一句是千古名句,寫出了秋天肅穆蕭殺、曠遠遼闊的景色。一句仰觀,一句俯視,有疏宕之氣。“無邊”放大了落葉的陣勢,“蕭蕭下”又加快了飄落的速度,傳達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這一聯不禁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恆。生命短暫,時間無窮,歷史長河永不停息。上下兩句互相對比,相互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作爲一個現實主義詩人,雖有無奈,他仍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有一種宏大的氣勢。

4、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爲何而悲?(小組討論)明確:離家萬里,漂泊他鄉晚年多病,孤苦無依顛沛流離、困頓潦倒。詩中反映的雖是詩人的個人遭遇,但我們從中卻可以窺見戰亂時代廣大人民的苦難。

5、南宋著名文學評論家羅大經認爲此詩頸聯有八悲,曲盡人生之悲懷。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一悲:萬里,地之遠也二悲:秋,時之慘也三悲:作客,羈旅也四悲:常作客,久旅也五悲:百年,遲暮也六悲:多病,衰集也七悲:臺,高迥處也八悲:獨登臺,無親朋也語言精煉高度濃縮。

6、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艱難”“潦倒”二詞形容的是國家還是個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艱難、潦倒:既指國家,也指個人。國事艱難,人生潦倒。客觀上,“國破”與“家亡”是因果關係;主觀上,詩人憂國憂民,爲國家破亡憂心如焚。苦恨:從詩句的對仗關係看,“苦恨”與“新停”相對,應是副詞加動詞。“苦”是副詞“很”的意思,“恨”是動詞“遺憾”的意思。詩人很遺憾過早的白了雙鬢,不能爲國效力。詩人恨國家動盪不安,恨自己人到暮年,不能爲國家效力,恨自己壯志難酬!

7、尾聯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杜甫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忠君愛國、關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爲秋風所破歌》))“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詩聖”杜甫無論窮達,都心懷天下,憂國憂民。

八、小結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恢弘的七言律詩。前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後兩聯抒登高感觸之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而格調卻雄壯高爽,慷慨激越,盡顯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九、板書設計:

十、朗誦

十一、當堂檢測: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潦倒(liáo)多財善賈(gǔ)傳記(zhuàn)杳無音信(miǎo)

B.雙鬢(bìng)前後相屬(zhǔ)伺候(cì)潔身自好(hǎo)

C.蕭條(xiāo)人才濟濟(jì)靜謐(mì)博聞強識(zhì)

D.混淆(xiáo)渚清沙白(zhǔ)徜徉(cháng)穩操勝券(quàn)

1、D點撥:A中“杳”讀“yǎo”;B“鬢”讀“bīn”“好”讀“hào”;C“濟”讀“jǐ”。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臨摹度假作客他鄉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B.濁酒旋律渙然冰釋鞠躬盡悴,死而後已

C.呼嘯寂寥要言不繁人爲刀俎,我爲魚肉

D.協迫邂逅窮困潦倒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2、A點撥:B“悴”應爲“瘁”C“繁”應爲“煩”D“協”應爲“脅”。

3.對下列詩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當的一項是()

A.渚清沙白鳥飛回渚:水中小洲(陸地)

B.無邊落木蕭蕭下蕭蕭樹葉被風吹落的聲音。

C.萬里悲秋常作客萬里這裏指到處漂泊,居無定所。

D.潦倒新停濁酒杯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3、D點撥:指年老因疾病困頓。

4.對本詩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首聯寫詩人登高的見聞。詩人對風、天、猿嘯、渚、沙、鳥飛等具體的景物,進行了生動具體細緻的刻畫。

B.頷聯也是寫景,但手法與首聯不同,如果說首聯是一幅工筆畫的話,那麼頷聯就是一幅寫意畫。詩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蕭蕭的落木,滾滾的流水,加以渲染,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C.頸聯詩人點明詩旨。詩人登高望遠,由無邊的落木,不盡的江水,聯想到自己漂泊萬里,暮年多病,抒發了怨天尤人的牢騷,這是孤獨者的慨嘆。

D.杜甫是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對人生有大悲憫。“艱難苦恨繁霜鬢”是他關於現實觀照的結果。

4、C點撥:“怨天尤人”與“孤獨”錯。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是一貫的,他並不孤獨。

5、“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的“無邊”“不盡”二詞能否刪去?爲什麼?不能。因爲這兩個詞擴大了詩的意境,有了它們,後面的“蕭蕭”和“滾滾”纔有附着點,才能更顯出秋之悲涼廣曠。點撥:詞語的作用只有放在大的語境裏,與整體聯繫起來才能凸顯其作用。謝謝大家,授課完畢!

杜甫《登高》審美藝術賞析《登高》是杜甫於公元767年在夔州所作。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時代的不幸,個人的多病,加上壯志未酬,使杜甫內心極爲苦悶與憂愁。爲了排遣心中的鬱悶,詩人帶病登臺的,想借此排解苦悶與憂愁。在中國古代詩歌中,“登高”或者“登臺”都有着思鄉寄情之意,表達志向之感。《漢樂府民歌悲歌》中寫道:“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意思是說,想回家沒有辦法,心中悲痛,因而暫時用悲歌代替哭泣,用遠望代替回鄉。可以說,這首詩歌通過登高對所見所聞的秋江的描寫,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單之愁。

其審美藝術特點如下:首先,情隨境生,情感深沉在古代詩歌中,情隨境生是常見的手法。情隨境生就是詩人在生活中遇到了某種物境,突有所悟,情緒滿懷,於是,詩人藉着對物境(“境”即孕育詩人心中的主觀情感和外物景的統一)描寫,把自己現實的情意表達出來,從而達到意與境和諧統一的一種表現手法。正如朱熹說過:“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慾也。夫既有欲,則不能無思;既有思矣,則不能無言;既有言矣,則言之所不能盡而發於諮嗟詠歎之餘者,必有自然之音響節奏,而不能已焉。此詩之所以作也。”這其中的“情”往往是極爲深沉的、甚至表現出凝重感,也許是早已孕育心中的情感等。

就《登高》這首詩歌來說,前四句寫登高所見。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着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着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詩人面對這樣的境象,後四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懷”就由此而生,抒寫了“登高”的感慨其中,頸聯中“萬里”和“百年”從時空兩方面着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懷”又從白髮日多,因病無法喝酒,最後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悲秋多病、潦倒不堪的根本原因。這樣,運用情隨境生的手法,不但使詩歌具有較強的形象感,使詩歌具有了濃郁的抒情氛圍,而且詩人觸境生情,憂國傷時之情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其次,對仗工整,境界開闊對仗是指用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兩個短語或者句子對稱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對仗手法的運用不但便於展開空間描寫,便於空間跳躍,形成詩歌的審美境界,而且給人在視聽覺上以整齊美、勻稱美,從而提高詩歌的審美表達效果。就杜甫這首《登高》來看,從首聯到尾聯全詩都對仗,而且顯得流暢自然,所以後人推此詩爲唐人七律第一。

比如,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不僅上下兩句相對,“風急天高”對“渚清沙白”,“猿嘯哀”對“鳥飛回”,十分工整,而且還有句中自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有表示天象的,有表示名物東側,有表示色彩的、也有表示物態的。這樣,短短兩句,不但形象生動、自然和諧,而且審美意境開闊,更增加了詩句的情感的審美張力。

再次,言簡意豐,意蘊深刻我們都知道,古代詩人特別注重“煉字”和“煉句”,做到“言簡義豐”,即洗煉而內涵豐富。這樣,使詩歌語言達到形象逼真,活潑生動,在富於動態中,實現以少勝多的要求。所以,“言簡義豐”是中國古代詩歌的特點之一,也是杜甫詩歌的主要特點。

在《登高》這首詩中,可以說每一句都表現出言簡義豐的特點。就千古傳頌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一聯來說,宋人羅大經說這兩句具有八層意思。其大意是說,“萬里”,離家之遠,“悲秋”言秋天讓人感到悲涼;“作客”點出了羈旅之愁,“常作客”說明了半生飄零;“百年”喻指有限的人生,“多病”指百病纏身;“登臺”登高遠眺,表示思鄉情懷,“獨登臺”表示孤獨的境遇。上下兩句一共才十四個字,就蘊含着八層意義,如果再從整體上看,也許意義更爲豐富,意蘊更爲深刻,足見這首詩歌”言簡義豐”的特點,也可以看出杜甫詩歌意象的密集性特徵。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識別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時代意義,認識沙皇專制統治的反動與黑暗。

2、學習領會作品中幽默諷刺手法和細節描寫的運用。

【教學設想】

1、要引導學生從別里科夫這個可笑怪誕的外表逐步深入認識其可憎的內心,透過可笑的行爲舉止認識人物所代表的保守腐朽思想。從“笑──思──悟”的過程來引導。切不可停留在表面膚淺的笑上。

2、本文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係單純,學生一拿到新教材就瀏覽了一遍,作爲新授課再學時,已覺得興味索然,但對於小說的內容及主題,卻並不能準確深入地瞭解和把握。因此,教學時,以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爲目的,嘗試打破常規,力求創新,激發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

【教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老掌櫃”難捨芭蕉扇》:

要我換電扇,且慢復且慢。

不怕花錢多,就怕擔風險: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觸電;

倘若螺絲鬆,飛來大刀片。

重則削腦袋,輕則上醫院。

還是穩妥點,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搖,照舊能解汗。

點撥:

這位難捨芭蕉扇,懼怕電風扇的老掌櫃,僅是一位老實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光窄,接受新事物遲鈍。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與他相似。詩人“幽他一默”,希望這些人思想解放一點,別老捧着那本老皇曆不放。詩人對老掌櫃的典型心態的形象揭示,尤其是“倘若螺絲鬆,飛來大刀片”一語,簡直叫人拍案叫絕。從這位老掌櫃害怕新事物這點上,我們想起嘴邊總掛着“一帶不如一代”的九斤老太(魯迅《風波》),想起只要鎮上有點什麼動靜就憂心忡忡地擔心“不別出什麼事啊”的奧楚蔑洛夫(契訶夫《變色龍》)。今天我們就來繼續學習契訶夫的另一篇小說,領略一下他筆下的另一個典型得讓我們永遠不能忘卻的形象。

二、自主、合作、探究

[互動設計1]作者簡介

請同學簡要介紹一下作者。

點撥: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1860—1904),俄國19世紀末期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以短篇小說和戲劇著稱於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對人民的殘酷壓榨和剝削,諷刺庸俗腐朽的市儈習氣,同情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小人物”。他八十年代開始創作,九十年代是他創作的

盛期。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說《第六病室》,短篇小說《小公務員之死》《變色龍》《帶閣樓的房子》《裝在套子裏的人》(又譯爲《套中人》)劇本《櫻桃園》等。

與美國的歐?亨利、法國的莫泊桑並稱“世界短篇小說三巨匠”。

[互動設計2]閱讀課文

學生快速閱讀,理解課文的內容,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

[互動設計3]總體把握

第一部分:介紹別里科夫的特徵

第二部分:介紹別里科夫的婚事

開端:準備結婚

發展:漫畫事件、騎車事件

高潮:交鋒

結局:婚事告吹

第三部分:介紹別里科夫的死

[互動設計4]分析人物形象

1、套子

學生默讀,劃出關鍵語句,並加上簡批。思考:別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無形的套子?從中可以看出什麼思想性格特點?

點撥:其身上有有形的和無形的套子。

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即衣、住、行方面寫有形的(具體見課文)。作者是用“形”顯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醜惡的思想,讓讀者在笑聲中看清別里科夫醜陋的靈魂。所謂無形的,是指起思想上的,他有套子式的思想,套子式的論調(具體見課文),其愛情的過程,最集中、畫龍點睛、突出了他“套子式的論調”的愚昧和反動。例如:“如果教師騎自行車,那還能希望學生做出什麼好事來?他們所能做的就只有倒過來,用腦袋走路了!”這荒唐的別里科夫的邏輯說明了他的思維方式和性格特點。再如,他從樓上跌下來的時候,“情願摔斷脖子和兩條腿,也不願意成爲別人取笑的對象”,這種奇特的心理狀態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點。

2、思考兩個“怕”

(1)別人“怕”別里科夫

提問:別里科夫是個中學的希臘文教員,爲什麼“全城都受着他的轄制”?

點撥: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協,(課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個“不敢”,“全城人戰戰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讓學生咀嚼體味)是因爲他的言行與思想都是與沙皇專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覺維護着舊制度舊思想。周圍的人還沒有勇氣敢與他鬥,所以都怕他,受他轄制。別里科夫的可恨在於,他不但要把自己裝在“套子”裏,而且還想把周圍的一切也裝進“套子”裏。這兩種“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們結合當時的情況想一想,就會發現總根源都是沙皇專制制度。別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統治,一方面是極力加強反動統治,在全國造成了沉重壓抑的氣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將滅亡,搖搖欲墜。革命的風暴還未到來,大多數人還感到迷茫,不敢起來鬥爭,所以別里科夫還能“轄制”全城。

(2)別里科夫“怕”別人

提問: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他怕的是什麼呢?請找出文中對別里科夫臉色的多處描繪,說說其意義。別里科夫結婚的喜劇轉眼間變成死亡的悲劇說明了什麼?

點撥: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六神無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會變革,害怕動搖了舊秩序。

對別里科夫的臉色有多處描繪。靜態的肖像描寫中,有“他的臉也”“戴黑眼鏡”;懲罰學生情節中有“他那蒼白的小臉上的眼鏡”;晚上通宵做噩夢,早晨到學校的時候“沒精打采,臉色蒼白”;看到促狹貴畫的漫畫“他臉色發青,比烏雲還要陰沉”;看到華連卡騎自行車。

這臉色的變化,正說明他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會變革。也說明他的外強中乾,不堪一擊。

在結婚這個問題上,課文深刻揭露了別里科夫從未透露過活人感情的靈魂。這個滿腦袋是“套子”思想,滿口是“套子式論調”,處處是“套子式”舉動的角色,教師們怕,校長怕,城裏許多人都怕的別里科夫,卻怕結婚,這正說明別里科夫是僞善的、腐朽的、脆弱的,實際上是個丟失了生活權利的人,同時,也說明別里科夫固然可憎,但他畢竟還是專制制度的犧牲品。

(附帶)提問:從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華連卡姐弟是怎樣的人?從人物身上我們可以體會到什麼?

點撥:在小說中,華連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說敢爲的年輕人,代表了一種新生的進步的力量。柯尼連科和別里科夫的衝突,展示了新舊兩種思想的矛盾鬥爭,而且淋漓盡致地鞭笞和諷刺了別里科夫腐朽反動的本質。儘管別里科夫的死並不等於反動腐朽勢力的滅亡,但華連卡姐弟的出現,卻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互動設計5]別里科夫的意義(主題)

學生個別朗讀最後兩段,學生畫下關鍵語句,並思考其含義。

提問:別里科夫死後,大家有什麼反應?

點撥:“大快人心”,從心裏感到自由。

提問:可是我們卻爲什麼“露出憂鬱和謙虛的臉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謙虛”是什麼意思?可是爲什麼一個禮拜沒完生活又恢復舊樣子了呢?課文最後一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

點撥:只要沙皇專制度沒有推翻,就會在這塊土壤上不斷滋生出新的別里科夫,所以生活還是老樣子。作者啓迪人們,沙皇專制統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剷除,就永遠存在着別里科夫這樣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須從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動的統治。這就揭示了別里科夫的社會時代的典型意義。

三、小結

十九世紀末期,在俄國正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工人運動逐漸展開,馬克思主義已在全國傳播,工人階級的.政黨正在形成,一場革命風暴即將到來。沙皇政府面臨着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形勢,極力加強反動統治,瘋狂鎮壓人民,在全國造成了陰沉鬱悶的氣氛。沙皇政府的忠實衛道者,也極力維護沙皇的反動統治。他們死守着舊有的陣地,仇視和反對一切新鮮事物。這種人不但出現在官場上,而且也出現在知識界。小說裏的別里科夫正反映了這些人的靈魂。現在,別里科夫已成爲頑固守舊,害怕變革,阻礙社會發展的人的代名詞。最後讓我們看看他的尊容吧(讀蘇聯著名畫家庫克雷尼克斯的插圖)。

四、作業佈置

準備寫好《“別里科夫之死”專案組調查報告》系列文章:調查一:案發背景;調查二:現場勘查;調查三:本人檔案資料;調查四:有關人士採訪。

第二課時

一、激趣導入

《裝在套子裏的人》一文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係單純,大家對小說的內容及主題已經有了認識,卻未必深刻。這節課,我打算以促進大家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爲目的,嘗試打破常規,力求創新,激發大家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搞個“別里科夫之死”專案調查報告會。

自殺?他殺?

——“別里科夫之死”專案組調查報告

二、導入報告會情境

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在一所中學的男性職工宿舍裏,發現一具中年男屍。據查,死者爲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個世紀以後,20xx年新春時節,東平明湖中學高一(21)班學生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調查。

三、具體操作過程

調查涉及的幾個方面:調查一:案發背景;調查二:現場勘查;調查三:本人檔案資料;調查四:有關人士採訪。

要求:四人一組,討論決定該組選題。然後小組討論,一人執筆,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15分鐘後,確定組內一人宣讀。

(學生認真研讀課文,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同時適當生髮聯想想象,互相激發,共同探討。)

(課堂進程至此,教師再順勢推向一個高潮)思考:寫出本案“結案報告”。5分鐘完成。

本案引發的思考:創新求活,守舊必死。

示例:各項調查報告

一、案發背景

1898年。沙皇統治下的俄國。由於受歐洲進步文明的影響,俄國人民要求自由民主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沙皇政府爲鞏固其統治,卻採取一切手段進行鎮壓,禁錮人們的思想言論,全國警探遍佈,告密者橫行,人們生活在沉悶乏味和憂懼之中。

這年夏季的一天,人們在一所中學的男教工宿舍裏,發現了一具死屍,死者爲男性,中年,屬非正常死亡,死亡原因疑點很多。死者生前爲該校希臘文教師,平時行爲古怪,謹小慎微,但又刻板古舊,以他的思想轄制着全城。在這年的五月初突然病倒,大約一月後死亡。死前正處於戀愛中,甚至於打算結婚。

二、現場勘查

死者僵直仰躺在牀上,被子矇頭,頭髮蓬亂,臉色蒼白,眼球突出,一臉恐懼,似乎生前正遭受某種恐嚇或痛苦。耳內塞有棉花球。身穿羊毛衫,牀頭堆放有黑眼鏡、棉大衣,牀邊放有雨鞋、雨衣、雨傘。房間裏沒有任何打鬥的跡象。一張女士照片扔在地下,一張漫畫揉成一團。最令人奇怪的是,房間的大箱子裏幾乎存有政府多年所有的公告和文件,並標註着具體發佈日期。

三、本人檔案資料

姓名:別里科夫

性別:男

出生日期:年月日

生前職務:某中學希臘文教師

住所:校男教工宿舍

婚配情況:未婚

口頭禪:千萬別出什麼亂子

特徵:晴朗的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帶雨傘,穿棉大衣,豎起衣領,戴黑眼鏡,穿羊毛衫,用棉花團堵着耳朵眼兒。

人際關係:無密友,但卻轄制全城,曾與女友密哈益?沙維奇?華連卡之弟柯瓦連科有過沖突,於死前一個月被其推下樓梯,但彼此沒造成大的傷害。

死前狀況:鬱鬱寡歡,閉門不出達一月之久。

死亡日期:1898年6月底或7月初。

四、有關人士採訪

採訪對象1、華連卡

問:請問您與別里科夫關係如何?

答:由於校長太太的竭力撮合,我們差一點結了婚。

問:差一點兒?爲什麼最終沒結成呢?

答:他生病前的一天到我家,從樓梯上滾了下來,那實在是太可笑了。(忍不住想笑)問:那他怎麼會從樓梯上滾下來呢?

答:這個我不太清楚,您還是去問我弟弟吧。

採訪對象2、柯瓦連科

答:那天晚上他來我家,亂七八糟地說了一些奇怪的話,令我非常氣憤,於是就讓他走,他卻威脅我,說要把我們的談話內容報告校長,我一氣之下,就推了他一把,沒想到他居然滾下去了。

問:那麼他說了什麼讓您如此生氣呢?

答:他總是有那麼多奇怪的想法干擾我的私生活,什麼不許騎自行車,不能在大街上拿着書走,甚至不能穿繡花襯衫,簡直荒謬透頂。我本來就不喜歡這個人,這一來更討厭他了。

問:那麼這件事會不會成爲他死亡的原因呢?

答:噢不,這絕對不可能。因爲他當時安然無恙地爬了起來,離去時步伐也很穩健。但他當時看到我姐姐,好像十分尷尬。

採訪對象3、“我“(布爾金)

問:您覺得別里科夫是個怎樣的人呢?

答:一個怪人。您要是見過他一面,就決不會忘記他。因爲即使在暖和的天氣裏,他也裹着棉大衣。還有,他總是說“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

問:您認爲華連卡的笑對他有什麼影響嗎?

答:噢,他一定想不開的,要知道,他這種人最害怕出亂子了,眼下就要跟華連卡結婚,卻自己鬧出這麼個亂子,他心裏一定受不了的。

問:有什麼人和他結過怨嗎?

答:沒有。但實際上每個人都討厭他,不會有人會爲他的死亡悲傷。但也決沒人會冒着危險去殺他,全校甚至全城的人都受着他的轄制,什麼事都怕呢。

五、結案報告

本小組通過對別里科夫一案的調查與分析,得出結論:

別里科夫之死既屬於他殺的範疇,又屬於自殺的範疇。一方面,從別里科夫日常穿着與習慣,我們不難看出他的思想是極爲保守的,僅僅是看到華連卡兄妹騎自行車,他便無法接受,而華連卡並無惡意的笑就足以讓他想不開,以至鬱郁而死,因此,本小組裁定,思想的保守和頑固,是促使別里科夫自殺的原因之一,或者說,正是這種極端保守頑固的思想殺死了他。另一方面,別里科夫的死亦屬他殺。華連卡的一笑是別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因,但從根本上說,原因卻是沙皇統治者採取的高壓政策,可悲的是,別里科夫本人甘當統治者的鷹犬,心靈僵化死亡,這纔是殺害別里科夫的罪魁禍首。綜上所述,本小組做出最終裁定:可憐的沙俄人民應當奮起推翻沙皇的殘酷統治,從根本上解除人們思想保守之源,而保守的人更應該張開開放之眼,明眼看世,摒棄一切腐朽的舊制度,讓思想重現生機。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司馬遷和《史記》的知識,瞭解相關背景。

2、瞭解和掌握文言實詞活用的一些規律和有關特殊句式

的知識。

3、學習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並通過個性

化的語言和動作予以刻畫的寫作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反覆誦讀,探討研究,賞析人物性格特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客觀評價項羽,探究其悲劇結局的原因。

[教學重點]

1.分析“項羽”這個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誦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學難點]

1、瞭解和掌握文言實詞活用的一些規律和有關特殊句 式的知識。

2、學習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並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和動作予以刻畫的寫作方法。

[教學方法]

誦讀、提問、講解、質疑、討論、探究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預習要求:

1、通讀課文,讀準字音,注意點讀。

2、藉助工具書,結合註釋,翻譯課文,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並提出疑問。

3、瞭解故事情節,整體把握,注意刻畫人物形象的語言。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誦讀課文,範讀正音。

三、疏通文意,落實實詞、虛詞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以學生解讀爲主,教師點撥爲輔,掌握以下文言知識

(一)通假字、異體字

1.距─拒: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2.內─納: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

3.要─邀:張良出,要項伯。

4.倍─背: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7.桮─杯:

8.杓─勺: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

9.坐─座:置之坐上。

(二)古今異義

1.山東 古:指崤山以東地區。今:指太行山東邊的一個省。

2.常 古:意外的變故。今:程度副詞,很不一般。

3.北 古:黃河以北地區。今:黃河北部的一個省。

4.河南 古:黃河以南地區。今:黃河南部的一個省。

5. 壽 古:敬酒。今:長壽。

6. 古:小人的讒言。今:詳細地講

(三)一詞多義

1.謝 謝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感謝:噲拜謝,起,立而飲之。辭謝、告別:乃令張良留謝。

2.辭 推辭: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辭!告別:今者出,未辭也,爲之奈何?

3. 故舊、交情:君安與項伯有故?固此:故聽之。特意: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4. 將:且爲之奈何?況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辭!

5.幸 寵幸、親近:婦女無所幸。幸虧、幸而:故幸來告良。

6.之 到: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代詞,這:爲之奈何?取消句子的獨立性: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結構助詞,的:今者有小人之言。助詞,襯字,無義:珍寶盡有之。

7.去 距離:相去四十里。離去,離開:脫身獨去。

8.於 向,對: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比:長於臣。在:復得見將軍於此。

9.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就、於是:項王即日固留沛公與飲。趁勢、趁機:固擊沛公於坐,殺之。

10.爲 任,做:使子嬰爲相。替,給:旦日饗士卒,爲擊破沛公軍!被: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作爲:軍中無以爲樂。是: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句末語氣詞:何 辭爲?

(四)詞類活用

1.名詞用如動詞:沛公軍(駐軍,動詞)霸上。沛公左司馬使人言(告訴,動詞)項羽曰:……沛公欲王(爲王、稱王,動詞)關中。不可不語(告訴,動詞)。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動詞)之。籍(登記,動詞)吏民。范增數目(使眼色,動詞)項王。刑(施加肉刑,動詞)人如恐不勝。道(取道,動詞)芷陽。

2.形容詞用如動詞:素善(友善、交好,動詞)留侯張良。

3.意動、使動: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以之爲王,稱王,意動)。項伯殺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動)。沛公旦日從(使……跟從,意即帶領,使動)百餘騎來見項王。交戟之衛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動)不內。

4。名詞作狀語:君爲我呼入,吾得兄(用對侍兄長的禮節)事之。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像鳥用翅膀)蔽沛公。

(五)句式

1.數詞作謂語: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賓語前置:客何爲者?(何爲─ 爲何)大王來何操?(何操─ 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3。判斷句: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

4.省略句:欲呼張良與(省略“之”)俱去。毋從(省略“之”)俱死也。奉厄酒爲(省略“之”)壽。旦日(省略主語“沛公”)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將軍戰(省略“於”)河北,臣戰(省略“於”)河南。加彘肩(省略“於其”)上。

(六)成語凝集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人爲刀俎,我爲魚肉)

四、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把握故事情節。完成“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2、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第二題。

3、找出有關人物描寫的文字。

  第二課時

一、抽查部分學生,看文言知識掌握情況。

二、分析鑑賞,合作探究

提問三個學生,讓他們梳理本文的結構,概況各部分的內容。

明確: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鴻門宴”的前後過程, 分爲宴前、宴會上與宴會後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寫宴會前劉、項兩軍駐地、力量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後活動。

第二部分(第3、4段)宴會上。寫鴻門宴上雙方的尖銳鬥爭。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情節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後。寫劉邦脫身逃走,張良入謝與劉邦誅殺內奸。這是情節的結束與尾聲。

三、能力提升(教師質疑,學生解答)

宴會上的鬥爭是故事的高潮,試作具體分析,表現何在?(分組討論,集思廣益,代表作答)

明確:這一部分是課文重點,情節高潮所在。名爲宴會,實爲一場變幻莫測的心智較量。宴會上的情節可概括爲“三起三落”。

三起:開始很和平,劉邦卑詞“謝罪”,項羽說出告密人,可見怒氣全消,有和解意,且設宴招待劉邦。但范增蓄意殺死劉邦,於是氣氛陡然緊張,“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項羽下決心除掉劉邦,這是一起;范增見項羽“默然不應”,怕失去時機,乃叫項莊以舞劍爲由,趁機刺殺劉邦,宴席間充滿殺機,形勢極爲嚴峻,這是 二起;樊噲持劍盾闖帳,怒視項羽,並予以斥責,情節發展到高潮,緊張氣氛達到了極點,這是三起。

三落:一落是項羽對樊噲闖帳,不僅不怒,反而稱爲“壯士”;二落是項羽讓樊噲喝酒,賜生彘肩,被樊斥責一頓後還賜坐;三落是劉邦以“如廁”爲名,脫身回本營,項羽並沒有追究。

這一部分共寫了四件事:劉邦謝罪,范增舉玦,項莊舞劍,樊噲闖帳。這些事既反映了劉項雙方的矛盾,又反映了劉邦集團能上下一心,共同應對危機。矛盾錯綜交織,有張有弛,波瀾起伏,驚心動魄,扣人心絃。

四、合作探究

從文中找出有關項羽和劉邦的描寫片段,先反覆朗讀,然後討論:兩人各有什麼樣的性格特點?並作具體分析。

項羽的性格特點是政治上無知,自大輕敵,剛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帶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聽到曹無傷密報與范增的勸說後,大怒,決心消滅劉邦。可是聽到項伯說的“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等話後,又改變了主意,答應項伯“善遇之”。等到劉邦到鴻門,說了一番謊話後,他聽了洋洋得意,不僅原諒了劉邦,請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報的來源也說了出來,以表明自己原來對劉邦並無成見。宴會上范增多次示意殺劉,他都置之不理;項莊舞劍,項伯護衛劉邦,他也熟視無睹。到了樊噲闖帳,怒目而視,將他訓斥了一番,他不僅不怒,反而稱之爲壯士,賜酒,賜彘肩,賜坐。其實樊噲的話是劉邦前邊說的話的重複與補充,只是換了一個角度來說而已。而他在這些虛僞的言辭面前,卻感到劉邦與樊噲的話全是對的,自己反而有內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劉邦脫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劉邦逃後,張良奉璧給他,他隨手置於座上,沒有什麼反應。文章寫他的細節與對話雖不多,卻很能表現他的性格特點。

劉邦的'性格特點是善於用人,能言善辯,善於應變。他入關後即“籍吏民封府庫”“遣將守關”“欲王關中”。而當他聽到項羽要擊破他時,既驚呼“爲之奈何”,虛心向張良請教,又將自己的錯誤推到別人頭上。接着又低聲下氣地拉攏項伯,又是祝酒,又是“約爲婚姻”,使項伯爲他所用。到鴻門後,他抓住項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語來哄騙項羽,說自己和項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又說自己“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項羽,以滿足項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着又把項羽要“擊破”他的事,轉到“小人之言”上去。他既稱臣謝罪,又把欲王關中的野心否認得乾乾淨淨,從而得到了項羽的好感,於是在危機四伏的鴻門宴上躲過殺身之禍,趁機逃脫了。

五、佈置作業

板書設計

一、宴前 1、曹無傷告密,項羽大怒(范增說項羽)

2、(1)項伯告密,劉邦大驚(張良出主意)

(2)項伯許諾

項羽坐失良機

二、宴中 3、(1)劉邦謝罪,項羽說出內線

(2)范增舉玉,項羽默然不應

(3)項莊舞劍,項伯翼蔽沛公

4、範噲闖帳,項羽邀樊入宴

項羽再失良機(解除思想戒備,內部矛盾產生)

(項羽:主動——被動;劉邦:被動——主動)

三、宴後 5、劉邦逃歸漢營

6、項羽糊塗受禮 范增指桑罵槐

7、曹無傷被殺

項羽縱虎歸山

  第三課時

一、抽查學生的背誦情況

二、分析鑑賞

1、具體對比分析張良和范增、項伯和項莊的性格特點

張良和范增都是眼光銳利的謀臣,但性格也有差別。張良深知劉邦肺腑,提出見解,能夠剖析利害,啓發劉邦醒悟而予以採納。范增急躁易怒,不能針對項羽心理狀態爲之出謀劃策,因而即使有正確的主張,也難以實現。一旦計謀不成,徒作憤激譏誚之言,不但於事無補,反而觸犯了項羽的忌諱。樊噲粗獷而又機智,宴會上的一番慷慨陳辭,似乎義正辭嚴,實際上是隱瞞真相,巧言善辯。表面上聲色俱厲,嚴加指責,暗中卻把項羽擡舉到了至尊的高位,迎合了項羽驕橫自大的心理,所以能爲項羽所賞識,從而緩和了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又如項伯、項莊,都是項羽的部將,一個徇私情泄露機密,保護劉邦,反以爲是在成全項羽有度量的美名;一個執行任務時,遇到干擾就放棄鬥爭,毫不覺察問題的嚴重性。

2、具體分析樊噲的性格特點。

忠誠。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勇武。“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一個威風凜凜的武士。難怪項王都得“按劍而跽”,驚呼:“壯士!”大斗飲酒,大塊吃肉,粗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辯,慷慨陳詞,痛責項王,說來頭頭是道。有勇有智。罵得項羽,“未有以應”,只好賜坐。

三、拓展探究

分組討論:本文人物描寫生動形象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討論,代表發言,或教師作結)

明確:

(1)作者善於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動作來表現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例如對樊噲的刻畫,他在危急關頭,不顧衛士阻攔,闖入中軍帳,表現了極大的勇氣。但入帳後的種種行爲都是有理有節的。“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以引起項羽注意;項羽賜酒,他先拜謝,然後站着喝下,隨後連生彘肩也吃了;他藉機譏諷項羽,卻又替劉邦求賞,暗寓尊崇項王之意,很投項羽居功自傲的脾氣。在極緊張的矛盾衝突中刻畫了樊噲勇猛、豪爽、粗中有細的性格。

(2)善於運用對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點更加鮮明、突出。例如項羽在優勢下恃勇驕橫,毫無遠慮;劉邦則在劣勢下能忍辱負重,善於保存自己。項羽剛愎自用,粗疏麻痹,拙於應變;劉邦則善於採納意見,心眼很多,能隨機應變。項羽任人惟親,致使謀臣不能施其謀,將士不能效其力;劉邦則知人善任,謀臣能從容定計,將士能見危受命。項羽養奸貽患,又自絕敵營內應;劉邦則有奸必肅,又能爭取敵營的人爲自己效勞。這樣的對比、映襯,使人物性格更加鮮明,並揭示了劉勝、項敗的必然趨勢。

四、課堂小結

作者善於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通過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動作來表現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語言精練生動,寥寥數語就能突出地刻畫人物個性,我們應認真學習。

五、作業設計

我心目中的項羽(角度自選,字數300字左右)。

板書設計

性格對比:

[主要人物]

項羽:直率,自大輕敵,剛愎自用,不善用人

劉邦:謹慎,慮事周密,虛心下問,多謀機詐

[次要人物]

范增:老練而兇狠 張良:圓滑而多智

項伯:忠厚而老實 項莊:粗直而笨拙

樊噲:魯莽而能言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7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重點分析小說所描寫的“邊城”的風土人情,體會沈從文的小說風格。

2.把握對人物的描寫,分析主要人物重點是翠翠的形象。

3.結合人物分析,領會作者的創作目的,小說的主旨。

教學重點:

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沈從文的小說風格。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方法:

品讀法。

第一課時

一. 教學導入:

投影:

1.“美字筆畫並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認識,愛字雖人人認識,可是真懂得它的意義的人卻很少。”

2.“我崇拜朝氣,歡喜自由,讚美膽量大的,精力強的……這種人也許野一點,粗一點,但一切偉大事業,偉大作品就只這類人有份。”

情學生談談這兩句話的體會(略)

這位追求美愛與自由,熱愛青春與美的作家就是現代小說家——沈從文。

二.介紹作家作品。

沈從文(1902-1988),我國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嶽煥,筆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鳳凰人。苗族。1918年小學畢業後曾入本鄉土著軍隊當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開始在《晨報副鐫》、《現代評論》《小說月報》《新月》上發表作品,並與胡也頻編輯《京報副刊》和《民衆文藝》週刊。1927年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等編輯《紅黑》雜誌,並參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島大學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編《大公報》副刊《文藝》及天津《益州報》副刊。抗戰爆發後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回北京後任北京大學教授,並繼續辦原刊物,以此爲陣地,集合許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羣”。1949年後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館工作,在中國古代服飾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績卓著,有許多專著。197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員。其文學創作宏富,數量驚人,有小說、散文、文論、自傳、通信等集子七十餘種,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鴨子》《蜜柑》《神巫之愛》《虎雛》《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湘西散記》《邊城》《長河》等。其中短篇小說《丈夫》《貴生》《三三》,長篇小說《邊城》《長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學貢獻在於創造了一種描寫特殊民情的鄉土文學,並受廢名影響,取其抒情筆調,發展了新文學中抒情小說的文學形式。大部分小說是以湘西生活爲背景,對故鄉人民懷有不可言狀的同情和溫愛。以其特異的“生命形式”,熔生動豐富的社會風景畫和優美清新的風情風景畫於一爐,展示其民情的粗獷強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反樸歸真的牧歌情調。這種鄉土抒情體的美學風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會理想,也對後來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三.識字與解詞:

1.給加點的'字注音:

喁喁( )黑黝黝( )燜菜( )竹篁( )碧溪 且( )儺送( )涎皮( )甬道( )莞爾( )濱水( )蒿艾( )角隅( )胡謅( )嗤笑( )茨灘( )碾坊( )茶峒( )

四.整體感知,把握情節:

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通過以下步驟把握小說情節:

1請學生複述小說的情節

2提問:這篇小說的情節,前後有許多照應,請找幾個例子

點撥:

(1) 翠翠夢中摘虎耳草。

——父母對歌相戀的故事翠翠問外公“萬一我跑了呢?”

——翠翠想“坐船下桃源縣過洞庭湖”翠翠夢中聽歌“像跟了聲音各處飛

——外公講翠翠父母唱歌相戀,“就是這歌唱出了你”翠翠說:“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翠翠夢見摘虎耳草,“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祖父所唱的歌,原來便是那晚上聽來的歌。

——儺送唱了一夜的歌。

3理清小說思路

(1)黃昏看景,幻想出走 (2)無人理解,內心悲傷 (3)月下故事,埋下陰影 (4)夢中聽歌,感情清晰 (5)兄弟比歌,天保闖灘 (6)夜晚等歌,祖父暗示 (7)吹笛談心,感情明確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通過小說的語言、心理、環境描寫,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2.結合人物分析,領會作者的創作目的,小說的主旨。

3.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樹立愛世界、愛人類、愛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學重點:通過小說的語言、心理、環境描寫,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教學難點:沈從文的小說風格。

教學方法:品讀法。在小說中,翠翠是一個情竇初開的天真少女形象。情竇初開的少女的心思和行動往往給人以一種難以琢磨的感覺。翠翠作爲也不例外,你能否找出幾處?

 明確:

(1)翠翠看着天上的紅雲,聽着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兒薄薄的淒涼。

(2)翠翠爲何要“胡思亂想” ,產生出走的念頭?

(3)翠翠坐在溪邊,爲什麼就“忽然哭起來了”後來心中又“很覺得悲傷”?

(4)在聽父母的故事是,翠翠爲什麼要“間或籲一口氣”?

(5)翠翠爲什麼要做那樣的夢?爲什麼平時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輕而易舉摘到了?

(6)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蘆管,爲什麼“覺吹得不好”?祖父長長的曲子,爲什麼“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

(7)最後,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爲什麼自言自語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1) 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閒坐下來。看着天上的紅雲,嗅着空氣中殘留着的白天熱鬧的氣息。不覺寂寞惆悵涌上心來,看世上萬物都那麼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覺得“好像缺少什麼”。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卻不能像雀子、杜鵑、泥土、草木、甲蟲那樣,熱烈勃發。和周圍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淒涼”。

(2) 翠翠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麼”,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並不當真地胡思亂想着自己出走以後帶給爺爺的懲罰。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嚐嚐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後面,只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着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彷彿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其實,翠翠此時心裏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或一件具體的事情,她就是那麼“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虛心情鬱悶,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因爲無法言說,所以沒人能幫助你;因爲確實存在,所以它總在折磨你。這就是孤獨感。

翠翠這清醒的白日夢,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祕的內心情感託現給讀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哀怨的心理。 翠翠懷着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說。渡船上人們悠閒地過渡,又有誰能瞭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閒和翠翠內心的波動,形成動與靜的對比,表現出翠翠那看似無來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無來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竇初開的朦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這樣閉塞但人情質樸的環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會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樣。翠翠的夢寫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動心理。翠翠情竇初開,聽到外公講父親和母親浪漫的愛情故事,不由得聯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夢見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時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內心裏以前對儺送朦朧的感情,現在明確起來了。“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表現出她內心的忐忑不安。 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卻沒有來。“一片草蟲的清音復奏”,更使翠翠的心亂,連蘆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長長的曲子,婉轉的曲調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溫柔起來。翠翠最後聽祖父唱歌,就是儺送昨晚唱的歌,心裏踏實了,她知道儺送也像自己愛他一樣,愛着自己。她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這時她已經 知道虎尾草要交給誰了。 朦朧 清晰 明確

5.作爲翠翠世上唯一的至親,祖父對翠翠的感情是如何看待的?他的心情怎樣?又是如何去做的?

明確:

心情:既憂愁又快樂

明確:天保和儺送突然發現兩人愛上的竟是同一個姑娘,眼看兄弟要變成情敵,他們沒有反目成仇,也沒有像流行小說寫的那樣,其中一個慷慨“出讓”,他們懂得,姑娘不是財產,感情沒有價格,你必須接受姑娘的選擇,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選擇。於是他們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競爭,哥哥走了車路佔了先,就一定讓弟弟走馬路先開口,結果一唱定乾坤,這裏沒有裁判,沒有評委,沒有公證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濃於水的手足深情。爲了成全弟弟,哥哥帶着失戀的憂傷遠走他鄉……

7.翠翠是一個怎樣的形象,爺爺又具有怎樣的性格,天保和儺送又是怎樣的人?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複着悲塗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1.識記文章中的關鍵文言詞語並理解特殊句式的用法,掌握文章大意並梳理文章思路。

2.學生通過朗讀法和小組討論,學習本文的中心論點和修辭手法,掌握論證技巧。

3.學生體會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及其對於治國安邦的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通過朗讀法和小組討論法,學習本文的中心論點和修辭手法,掌握論證技巧。

教學難點:學生體會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及其對於治國安邦的意義。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講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複習導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問學生其中名句仍然在耳畔迴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也成爲後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即使是在今天,它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這些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後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於國也》。(板書:寡人之於國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文章並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解決文言字詞的意義和用法。如:“之”字的取獨用法、“兇”“加”等字的意思和用法。

2.學生再讀文章,梳理文章的內容層次。

明確:點明主題——“民不加多,爲何?”孟子針對疑問,巧用比喻進行答疑,解決“民不加多”的疑問。再次,解決“民加多”主要包括:農糧生產、水產養殖和林木種植。最後,根本措施:施行仁政和王道。而君王應有的態度是“王無罪歲”。(板書:民不加多?)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1.孟子在說明梁惠王與鄰國政策無本質區別時,爲什麼不直接說明,而是“以戰喻”?

明確:(1)梁惠王好戰,對於戰爭十分熟悉,這樣說,具有啓發性,便於接受;(2)運用比喻論證,且十分恰當和貼切,使話語和論證充滿邏輯,文字的生動和從容,體現孟子的機智和風趣。(板書:比喻論證:戰喻)

2.請同學們思考,以現代眼光審視孟子的'“王道”思想具有哪些內涵?(板書:王道)

明確:

(1)解決溫飽問題,有糧吃,有房住,不飢不寒,養生喪死無憾。

(2)進行思想教化,興辦教育,敬老愛幼,文明之花盛放。

(3)嚴於律己,多多自我反思,不怪罪客觀條件。現代生活的意義:啓示我們要維持生態平衡,增強環保意識,解決經濟快速發展而來的日趨嚴重的環境惡化、生態失衡問題。

3.本文論辯藝術的技巧有什麼?(板書:論證技巧)

明確:

(1)恰當地運用比喻、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如“五十步笑百步”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運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強氣勢。對偶的手法使句式在整齊中具有參差之美,增強了語言的音樂性。

(2)層次分明,結構嚴謹。由“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到“斯天下之民至焉”,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環環相扣。

(3)口語化,生動多趣。辯論說理講求方式方法,循循善誘,爭取主動,易於接受。(板書:修辭:排、偶)

(四)拓展延伸

補充說明有關於孟子的思想主張和治國策略。

明確:

(1)“民貴君輕”的安邦之策;

(2)提出和荀子不同的“性善論”;

(3)延續了孔子的“仁政”思想;

(4)不同於莊子的“恣肆汪洋”的浪漫主義,孟子風格是闡論明理的現實主義。

(五)小結作業

小結:通過回顧文章的條理和思路,並結合深入研究部分提出的三個問題,鞏固知識要點。

作業:請同學想一想,你如果是梁惠王的謀臣,將會用什麼方法使帝王明白治國策略的欠妥之處呢?(要求:字數不限,要有條理,符合實際情況。)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文言文教學要注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在理解基本內容後,剖析深層思想和現實意義。因此教師要以讀爲主線,安排朗讀和誦讀,帶領學生翻譯文本並理解文意。本文凝結了孟子的論辯技術和治國安邦之策,因此,要結合孟子所處時代進行教學。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分析項羽的性格特徵,欣賞本文的寫人藝術。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項羽的性格特徵,提高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對於歷史人物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項羽的人物形象。

【難點】欣賞本文的寫人藝術。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小組討論法、圈點勾畫法、情境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上課之前老師給大家播放一段影片(給學生們播放電影《鴻門宴》的視頻片段),看完影片之後大家覺得過不過癮,老師注意到大家在看影片的時候都目不轉睛地盯着大屏幕,看得是相當地認真啊!這部影片叫《鴻門宴》,有沒有同學知道這段影片講述的是什麼時候的故事,對,講的就是楚漢爭雄時劉邦與項羽的一個故事,相信大家剛纔已經注意到電影中劉邦和項羽的人物形象了,那麼真實歷史中的項羽和劉邦又是什麼樣的?今天咱們就一起學習課文《鴻門宴》。【板書標題】

(二)學習新課

分析項羽形象

1、生默讀全文,勾畫出描寫項羽的句子,自主思考項羽的性格特徵。【板書:項羽】

明確:

(1)政治上幼稚:曹無傷告密,立即決定進攻;項伯遊說,便放棄進攻。脫口出賣曹無傷,經劉邦一番貌似心誠的話語吹捧,便放棄進攻,對武士樊噲的態度更是如此。【板書:政治上無知】

(2)自大輕敵:謀士范增獻計,先納計後食言。宴會上范增舉玦,項王不應。【板書:自大輕敵】

(3)不善用人。對項伯不辨親疏,對范增置若罔聞。【板書:不善用人】

2、老師用多媒體展示歷代名人對項羽的評價,並適當補充課外知識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評價語。

陳平:項王爲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劉邦: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爲我擒也!

朱元璋:項羽南面稱孤,仁義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遜,濟以寬仁,卒以勝之。

相信大家看完了歷代名人對項羽的評價之後,對項羽的認識也更加深刻、全面了。

(三)深入研讀

分析寫人手法。

1、《鴻門宴》這篇課文選自司馬遷的《史記》,而《史記》更被魯迅先生評價爲“無韻之離騷”,說明它在文學藝術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在瞭解項羽的人物形象之後,我們再來看看司馬遷又是如何塑造項羽的人物形象的呢?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作者在塑造項羽形象時,手法上有何高妙之處?生默讀全文,自主思考,之後進行小組討論。

明確:

(1)抓住典型細節對人物進行刻畫,如曹無傷告密後,項羽的表現是“大怒”,表現了項羽的暴躁易怒。

(2)善於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形象。文章在“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開情節,尖銳的衝突中,項羽、劉邦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2、聯繫自己看過的`小說和電影,思考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形象有何好處?學生獨立思考作答,老師可以給予適當提示。

明確:在激烈的矛盾衝突中,人物的個性特徵表現得最爲鮮明。面對美味佳餚時,大家的表現是一致的,但在面對危險時,則表現迥異。有人驚慌失措,有人沉着冷靜;有人損人利己,有人捨己爲人。可見,在矛盾衝突面前,人的表現也各不相同。

(四)鞏固提高

學完了本篇課文,相信大家對項羽的人物形象有了更爲深刻理解,我們都知道項羽最後敗給了劉邦,那麼同學們如果當初在鴻門宴上項羽沒有放走劉邦,情況又會不會有所不同呢?老師想請同學以項羽失敗的原因爲主題進行一個辯論,看看項羽究竟是因爲放走劉邦導致了自己失敗,還是因爲自身性格的原因導致了失敗?

正方觀點:是因爲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劉邦是當時唯一可以和項羽匹敵的人,殺掉劉邦,項羽便可一統天下。

反方觀點:是由於自身的性格原因,即便項羽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但由於自身的性格原因,也難以戰勝其他各路豪強,其內部也會四分五裂。

(五)小結作業

本堂課我們一起學習了《鴻門宴》這篇課文,認識了真實歷史中的項羽,大家對項羽最後爲何敗於劉邦也有了自己的看法,那咱們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裏。課下請同學們繼續分析劉邦、樊噲的性格特徵。

五、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0

一、設計理念

當前,高中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普遍不濃,常常應付了事。因此,我的教學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爲原則。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的“期待效應”理論,我把《林黛玉進賈府》的第一課時設計成“穿越”形式的閱讀體會課,讓學生在上課前就有所期待。本課時以閱讀分享法、情境教學法的模式,讓學生圍繞“林黛玉進賈府後的見聞”的論題展開,從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紅樓夢》第一回至第五回猶如全書的“序幕”或“縮影”,小說從第六回纔開始展開故事情節。曹雪芹安排前五回的目的,是將自己的創作意圖、作品的主題、作品的主線、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其歸宿等,作或明或暗、或詳或略的提示,使讀者一開始就能大致瞭解全書,不致讀來漫無頭緒。課文《林黛玉進賈府》節選自第三回,通過榮國府的女主人對來自蘇州的第一次見面的十三歲的外甥女林黛玉的接待,極其自然地介紹了榮國府的環境、人物。《林黛玉進賈府》是全書序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屬於經典名著中的精彩片段,所以細讀文本、仔細體味應該成爲教學的首選方法。同時,在《林黛玉進賈府》中儘管有幾個主要人物登臺亮相,主要故事情節初見端倪,但從整個小說來說,它只是前五回“大序”中的一部分,主要作用還是爲以後的人物活動和情節展開典型環境。因此,我們以環境描寫及其作用爲重點進行教學,並以此帶動對人物心理的分析來鑑賞人物形象。

二、教材分析:

《林黛玉進賈府》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一單元小說第一課。本單元是小說單元,是訓練文學作品閱讀欣賞能力的重點篇目。本單元的三篇課文兼及古今中外,本課屬於中國古典小說,意在激發學生閱讀我國古代小說的興趣,談談環境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學情分析:

多數學生對《紅樓夢》的瞭解多來自電視劇,對於文字讀本的《紅樓夢》的博大精深不甚瞭解,加上快餐文化的影響和學習任務重等原因,要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深入文本,由體會古代文學作品的語言魅力而生髮閱讀興趣,有一定的困難。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賈府。

2.能力目標:掌握通過分析人物的心理、言行舉止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美感,領會人物的美。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掌握通過分析人物的心理、言行舉止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2)欣賞精彩的人物對話

2.教學難點:

掌握通過分析人物的心理、言行舉止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六、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閱讀分享法、情境教學法、情景還原法等

(二)學法:預習、自主學習、討論、信息提煉歸納法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

20xx年2月20日上午9點,**同學枕着語文老師的奢華富貴的賈府,進入夢鄉。“小姐,小姐!”頭好暈,誰在說話?“小姐,,你好點了嗎?頭還暈嗎?”只見一個一團孩子氣的小丫頭向我扇着扇子關心的問。“你是誰?這裏是哪裏?”我打量着陳舊船艙中的褐色桌子,低聲問道。“小姐,我是雪雁。我們在去您外祖母家賈府的路上……”原來,我這一睡竟化身爲黛玉了……棄船登岸,榮國府的轎子和拉行李的車輛已經侯在邊上了。進入賈府後,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請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用黛玉的雙眼和雙耳,完成後面的內容。

(二)認識外婆家——賈府

1、初遊大觀園(預習安排)

問題:速讀課文,帶同學們參觀大觀園。

老師牽頭,黛玉進賈府前所見所感:很“大”:三間獸頭大門的左右各蹲着一個大獅子,正門之上有一匾,匾上書寫着“敕造榮國府”五個大字,正門的東西兩頭各有一個小門。進入賈府後,看到了……

(同學們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合理添加想象力,向同學們介紹大觀園)

2、初識賈府人(請同學們任選下面一個話題完成賈府人物介紹活動)(預習安排)

(1)向同學們介紹我的外婆(賈母)

(2)向同學們介紹我的表嫂(鳳姐)

(3)向同學們介紹我的表哥(寶玉)

(4)跟外婆家的人說說我的情況

(三)感知名著《紅樓夢》語言的魅力,品鑑人物形象

1、對比四位同學收集的課文信息給賈母、鳳姐、寶玉和黛玉的.人物介紹辭與課本的具體描寫,誰寫得更精彩?爲什麼?

2、品析人物心理,鑑賞人物形象

(1)鳳姐爲什麼一會兒笑一會兒哭?

(2)黛玉“步步留心,時時在意”“惟恐”“被人恥笑”的心理是“好面子”的表現嗎?

(3)我們應該怎麼看寶玉的“摔玉”行爲?

 八、作業設計:寫人,突出其形象特點。

任選一個人(①我的老師②我的同學③我的親人)來寫;根據其性格特徵安排適當的場合讓其登場亮相,通過外貌、動作描寫顯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點。

九、反思

《紅樓夢》節選的《林黛玉進賈府》一共有9頁,怎樣在短短的40分鐘,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閱讀古代小說的興趣,讀出趣味讀出個性?要把《紅樓夢》講好,有關文學常識不得不講,作者介紹,社會背景等等也要爲學生理清楚。但一開始整理這些內容,學生或許會厭煩,所以我把這些內容安排到最後一個課時再講。

爲強化語言的影響作用,我在上課前並沒有組織學生觀看《紅樓夢》的電視劇,也沒有向學生展示與《紅樓夢》有關的圖片資料,而是充分利用語言文字的間接性和感染力,通過閱讀分享、情境還原等方法,引導學生儘可能地走入文字,與文字親密接觸,領略文字的博大精深:感受形象,感受大師的高超技藝,以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爲節約篩選信息的時間,我事先安排了兩項預習任務:1、勾畫課文中描寫賈府環境的內容,並用自己的話概括;2、勾畫描寫賈府主要人物的內容,並用自己的話概括。這一項預習安排爲學生進入文本,進入黛玉的角色節約了不少的時間。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1

【教學目的】

1、瞭解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思想基礎及歷史進步性。

2、瞭解孟子答問過程、論辯藝術及其“好辯、善辯”的主客觀原因。

3、瞭解並掌握“數”“發”“直”“兵”“勝”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對應今譯。

4、在綜合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並延展閱讀閱讀《仁者無敵》《出爾反爾》兩個選段。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的論辯過程及藝術。

2、難點:

《孟子》的思想內容,也就是“仁政”的具體內容。

【教學過程】

一、解題無須說,重要的是導入

教讀本文而用舊課導入,既簡便可行,又有溫故知新、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當先讓學生復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後提問:

1、教師口述:“取勝之道有三:曰天時,曰地利,曰人和──人和爲取勝之本。”問:這個意思孟子是怎樣表述的?(開頭兩句)好在哪裏?

(自由作答。)

提示:讀孟子文章要注意語言的氣勢。

2、“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中的“君子”指什麼人?

能行仁政的諸侯國君。

補充問:“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中的“君子”各指什麼人?

有修養的人──丈夫。

提示:學文言要注意詞的`多義性,要據語境判斷詞的意義。

3、試用孟子話說明君子“戰必勝”的原因。

“得道多助”,“多助”是得“人和”的表現。

提示:“道”,就是新課文裏說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謂“得道”。

過渡問:根據預習印象,說說新課文裏哪幾句是描寫孟子理想中的“王道樂土”的。

“五十者”“七十者”“數口之家”“頒白者”四句。

哪句話跟“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的意思相同?

“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學生試讀課文兩遍:先指定五位同學接讀;後齊讀

三、教師範讀全文並略作解說,重在掌握文章理路

1、畫示意圖(標明秦、魏、齊的相鄰位置;指出河內、河東所在),並簡介談話背景:

魏在戰國初期曾是軍事大國,至梁惠王在位後期,西畏秦逼,從安邑遷都於樑;東敗於齊,“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所以特邀孟子來樑,問強國之道。事在惠王35年(前335)。本章記梁惠王問“民不加多”之故,正是此意。

2、分層示範誦讀並作解說:

第一層:

⑴ 兇──象地穿交陷其中之形,引申爲歉收。

⑵ 移──本義是禾長相扶倚之狀,後代爲遷移之義而本義廢。由此至彼之謂。

⑶ 大意是,惠王問“民不加多”之故。

第二層:

⑴ 鼓──會意字,左中爲鼓,上象鼓飾,下象鼓架;右象手持槌擊鼓動作。後引申爲所擊之物。古時以擊鼓代進攻令。

⑵ 大意是,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爲喻,含蓄作答。

第三層:

⑴ 數罟──古法,魚不滿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

⑵ 是使民──是,有“如此則”之義,這樣(就)使人民……

⑶ 大意是,論王道之始,即“使民養生喪死無憾”。

第四層:

⑴ “無失其時”與“無奪其時”──“失”字輕,寓“提醒”義;“奪”字重,寓國君無以勞役苦民之義。

⑵ 大意是,論王道之成,先制民之產(五畝之宅、百畝之田)而後行教化。

第五層:

⑴ 發──本義是將箭射出去,引申爲由內向外的動作,故在本句中有開倉放糧之義。

⑵ 檢──今語“檢點”,亦有約束義。

⑶ 斯──虛詞有通用之法,這裏通“則”。

⑷ 大意是,保民才能使民歸順。

3、解說全文理路(見本文開頭),要求學生記住每層的結句,用它們作爲記誦全文的支撐點。

4、學生齊讀全文一遍後,檢查背誦上述五句話,即各層的結句。

四、學生分層練習背誦全文

(下面只寫出指導誦讀的要點,過程及練習方式從略。)

第一層:

1、在示意圖上標出河東、河內的位置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梁惠王的救災辦法。

向災區調運糧食,從災區遷出部分人口。

2、“河東兇亦然”一句是省文,試用文言作完整的表述。

河東兇,則移其民於河內,移其粟於河東。

3、“無如……者”意思是“沒有像……的人”,能否換一種表達方式?

其君皆不及寡人之用心。

4、試品味首句,說說惠王有無抱怨意。

從“焉耳矣”的疊用可見有抱怨勞而無功之意:勞者,移民、移粟也;無功者,鄰國之民不至。

5、再品味末句,說說“何也”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

何哉”,問中兼嘆,多用於設問;“何故”,一般詢問語氣;只有用“何也”才能表達梁惠王困惑而急於求解的心情。

第二層:

1、孟子此問的答案是事前即可料定的,試作仿問便知:某次考試,甲生得50分,乙生得30分,以50分得30分,則何如? 請用文言作答。

不可,直不30分耳,是亦不及格也。

2、此問照應上文哪一句?

“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妙在哪裏?

惠王據事理作答,卻不料墜入孟子彀中,把自己跟鄰國之君放在同一水平上。

3、試代孟子作答:“王之好戰殘民,與鄰國之君無異,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雖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較後,說說比喻作答的好處。

從容,含蓄,讓對方反躬自省。

第三層:

1、開頭用排比句法連述三事,都有關人民生活,試用兩個字概括這樣的生活水平。

溫飽。

2、爲什麼說這是“王道之始”?

王道以得民心爲本,溫飽可以使民“養生喪死無憾”,則得民心矣。

3、本層連用五個“也”字,擬刪去前四個,改用“……,則……”這種句式,如“不違農時,則谷不可勝食”,好不好?

不好,用“也”才能表達出孟子堅信不疑的語氣和讚美之情,使行文如連珠,頗有聲勢。

第四層:

解釋:“五畝之宅”“百畝之田”,係指井田制而言。井田者,田區劃分如“井”字形之謂也。古法: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爲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

1、問:王道體制下有哪兩件大事?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

⑴ 農業生產,先說家庭副業,後說糧食生產;

⑵ 教化,先說設校,後說教學內容。

2、孟子在描寫“王道樂土”時全用“矣”字作結,表現了怎樣的意味?

讚歎;將理想圖景說得如在眼前。

3、本層煞尾如用“王道之成也”替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效果如何?

失去主觀色彩,缺乏咄咄逼人之勢,說服力減弱。

第五層:

1、本層文字不多,但波瀾起伏不窮,說說你的體會。

一揭,語氣嚴厲;二批,措辭尖刻;三勸勉,語調溫和。

2、本層是怎樣照應開頭的?

“罪歲”照應“河內兇”“河東兇”;“斯天下之民至焉”照應“寡人之民不加多”。

3、結句是否有省略?

不“罪歲”,則當行王道,因上文已詳論行王道的步驟和基本方法,此處不再提;完整的表述應是“王無罪歲而行王道,斯天下之民至焉”

五、檢查背誦──連貫背誦全文

六、內容點撥

(見“基本設想”第二段)。

七、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同學互查);

2、預習新課。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

1、學習《詩經》的有關常識,培養學生結合註釋理解詩作的能力。

2、反覆朗讀並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變化,初步培養鑑賞作品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

1、熟背本詩,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

2、比興手法的運用,及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女主人公情感的變化。

教學課時:2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放錄音)讓學生聽歌曲《在水一方》。

提問:誰知道歌詞的出處? [明確]《詩經》中的《蒹葭》,

教師:今天我們再來學習《詩經》中的其他作品。

二、 簡介《詩經》

《詩經》是我國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記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間的社會生活。

原本只稱《詩》,共305篇,所以又稱“詩三百”。

《詩經》按其表現內容可分爲“風”“雅”“頌”三部分。

“風”又稱15國風,共160篇,大都是民間的歌謠,最富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成爲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宮廷樂曲歌詞。它是一種正統音樂。

“頌”分周頌、魯頌、商頌,共40篇,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詩經》表現手法來分可分爲賦、比、興三類,與 風、雅、頌合稱爲《詩經》六義。

三、 引入《氓》

在春秋時期,隨着私有財產的形成和父系社會的確立,愛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漸產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給女性造成的巨大創傷。

四、 指導誦讀

放錄音:第一遍,提醒學生注意 字音和節奏(二二節拍)

指名兩位學生朗讀,並讓其說明這樣讀的理由。

集體朗讀(要求讀出詩歌的語氣 語調,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五、 詞彙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於—籲 無—毋 說—脫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異義的詞語(至於 以爲 泣涕 子 賄 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詞語並解釋

其黃而隕:黃,名詞活用作動詞,變黃。

士貳其行:貳,數量詞作動詞,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數量詞作動詞,經常改變。

4、匪:fēi 愆:qiān 將:qiāng 載:zài 於:xū 說:tuō

徂:cú 湯: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六、小組討論 理清思路(用兩個字概括詩歌大意)

明確:戀愛 婚變 決絕(板書)

七、自主 合作 探究

《氓》是一首敘事詩。敘事詩有故事情節,在敘事中有抒情,議論。作者用第一人稱“我來”敘事,採用回憶追述和對比手法,請一位同學說說故事情節。

1. 學習“戀愛”部分(一二章)

⑴學生集體朗讀此部分後 ,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內容。

明確:相見 定情 送別 約期 (佈置作業:將這一部分改寫成現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約送別”場景中的語言,概括兩人性情。

明確:氓:急噪 任性

姑娘:溫柔 體貼 癡情 遷就男子 這也預示兩人今後的悲劇婚姻生活。

[3] 從“子無良媒”到“秋以爲期”,女子的思想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討論) 明確:女子先言“子無良媒”,是出於對“禮”的一種遵從,古禮認爲女子嫁人,須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後又言“秋以爲期”,說明女子衝破了“禮”

的束縛,勇敢地與“氓”私訂終身。

[4]朗讀第二章,請學生展開想象,女子思念男子的具體表現是什麼?讓同學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當時女子的心理細 微變化。(“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

提問:從這兩章中我們能不能對當時的社會風俗習慣有所瞭解?

明確:

A、當時的商業活動是物物交換—“抱布貿絲”

B 、占卜文化—“爾卜爾筮,體無咎言”

C、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2. 學習“婚變”部分(三 四五章)

n 朗讀第三章,提問:

① 本章講述了什麼內容?(明確:勸誡女子不要癡情。)

② 既然是勸誡女子不要癡情,爲何又要說“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是否多餘?以及第四章中“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也同樣提到了桑葉,有何特殊含義?

明確:

不多餘。使用的是比興手法。以桑葉新鮮潤澤的自然情狀喻女子年輕貌美之情狀,也指兩人戀愛時情意濃密;以桑葉枯黃掉落的自然情狀比喻女子年老珠黃之情狀,也指氓變心感情枯竭。同時由桑樹引發對自己年長色衰,慘遭遺棄的敘述,這是“興”。整體看有以桑葉由鮮嫩而枯黃來比喻愛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興手法可以激發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⑴ 請一學生朗讀,提問:開頭幾句用了什麼藝術手法?試舉例說明。

[明確]比興,“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⑵文中的比興有何特點?

[明確]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又桑葉鮮嫩,不要貪吃桑葚。這與後面六句勸說“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形成對照,詩意是相連的。

n 朗讀4、5兩章,提問:

① 女子婚後生活如何?(明確:女子嫁給男子后辛勤勞作,任勞任怨,盡妻子的職責,而男子卻“至於暴矣” “二三其德” “士貳其行”,且女子家人“咥其笑矣”。)

② 兄弟爲何嘲笑她?(學生討論)

總結:(情景想象,女子回家後會對兄弟說什麼話?)

a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終身,違背當時禮節。

b兄弟認爲女子不懂得順從丈夫。

③ 推測當時社會女子的地位和命運?(由於社會政治歷史原因,女子將一生所有的幸福 寄託在愛人身上,這本身就是一個悲劇。聯繫現實,不要喪失自我個體的獨立性。)

④ 面對男子的背棄,女子是否是忍聲吞氣,苦苦哀求男子回心轉意?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3

◆設計意圖

將古代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並序)》改編爲小話劇《劉蘭芝與焦仲卿》並在課內演出。對這首詩歌的教學,通常的做法是:從詞句的理解到層次分析;從人物形象把握到主題的提煉以至於藝術手段的分析。本設計擬突破這一傳統程式,將靠抽象思維來理解的詩歌改編爲直觀性很強的舞臺藝術,着眼於詩歌與話劇的特點,在不同藝術形式的轉換中,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人物性格和藝術特徵,同時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鑑賞能力。

◆設計提要

1、基於這首詩歌的故事情節和矛盾關係,可以改編爲戲劇衝突激烈的劇本。

2、導學生對話劇知識有一定的瞭解,具備編演的能力。

◆設計實施

1、改編要求。

(1)每位同學都要進行改編,然後分組討論,各組選出組內的優秀劇本,並集思廣益加以修改,作爲演出的底本。(2)準確理解詩歌內容。除了把握詞句意義外,對詩歌涉及到的偏義複詞、文化禮俗、賦比興手法等也需透徹瞭解。(3)戲劇衝突和戲劇語言是戲劇文學的兩個重要內容,改編時要準確把握原詩的矛盾關係來構成戲劇衝突,改編後的戲劇語言要有個性化特徵,符合原詩中人物的身份。對場景等的交代可用舞臺說明。

(4)劇本的改編要忠於原作,而且在劇本的佈局謀篇。人物語言的潤色上,都對寫作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因而改編是寫作能力的檢閱。

2、表演安排。

演出前對欣賞表演的同學提出要求,不能光看“熱鬧”,而應看出“門道”,進一步對原詩進行思考,同時對詩歌、話劇這兩種不同藝術手段在表現同一內容時所產生的效果進行比較。

(1)演出設主持人一人,負責演出進程的主持;由一名同學負責朗讀舞臺說明。

(2)劇本分爲兩幕四場。蘭芝在焦府爲第一幕,回到劉家爲第二幕。按劇情分組表演。

(3)結尾部分的處理;配樂朗誦。詩歌原作中蘭芝舉身赴清池和仲卿自掛東南枝的情節,以及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結尾,由於舞臺的限制,學生不可能做惟妙惟肖的表演,而這一部分是戲劇衝突的高潮部分又不能草率,因而採用二胡演奏《化蝶》樂曲爲背景音樂,殉情的劉、焦二人採用虛擬的表演動作來象徵。對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結尾部分,由一位朗讀富有感情的同學在背景音樂中用低緩、壓抑的語調來朗誦: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爲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東南飛,飛天去不回,誠願有情人,共飲一江水。

用《化蝶》樂曲來移花木,使這首詩很難在舞臺上表現的浪漫主義色彩濃厚的結尾,得到了很好的處理。朗誦的最後四句是借用歌曲《孔雀東南飛》裏的句子,既吻合原詩開頭的佳禽失偶,又表達出人們的美好願望。朗誦時應儘量放慢節奏,配合好音樂的速度。如泣如訴的配樂朗誦,自然地將劇情推向高潮,讓學生沉浸在音樂裏,忘情於故事中,收到“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藝術效果。

演出結束後,教師提出如下問題,啓發學生思考並回答。

提問:剛纔演出的小話劇中,主要人物有劉蘭芝,焦仲卿,焦母,劉兄。那麼,同是感情深厚、愛情專一、敢於反抗的劉蘭芝和焦仲卿有何不同?同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表,焦母和劉兄的思想性格有何差別?

明確:劉蘭芝對封建家長制有清醒的.認識,不抱任何幻想;而焦仲卿對封建家長制抱有一定幻想,性格比較軟弱。焦母體現的是封建家長的冷酷自私、專制暴戾和不講道理;劉兄貪財慕勢,是一個勢利小人,體現了封建家長的庸俗和醜惡。

點撥:人物是主題的載體。對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思考、準確把握,隨之深入理解主題: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劇是封建家長制的罪惡造成的。對這各同類型的藝術形象,作者在塑造時注意了個性上的差異,這正是作品的藝術魅力之所在。

說明:該問引導學生進行同中有異的比較,以養成其細微之處留心的習慣,並進而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意義和藝術特徵。

提問:從詩歌中看,焦母“遣歸”劉蘭芝的理由是“無禮節”和“自專由”,但劉蘭芝的表現並不是這樣的,可見這只是焦母的藉口,你能推測一下焦母“遣歸”的根本原因嗎?

明確:詩中說焦、劉二人“共事二三年”,可是尚無孩子,在“不孝有三,無後爲大”的封建時代,“無後”可能是“遣歸”的最根本的原因。

點撥:焦母爲封建家長制的代表,她的立身行事,顯然以封建禮教爲準則,這樣就能更深刻地認識封建制度的罪惡。

說明:這一問的社會意義似較深廣,即使在當今,這樣的封建觀念仍然存在,這在思想教育上很有意義。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4

一、教材簡析:

1.整體課文分析

《趕海》是蘇教版三年級的一篇課文,文章以倒敘的方式爲我們回憶了“我”在童年時代跟舅舅趕海的“趣”事。

2.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藉助具體語言,感受“我”童年趕海時的樂趣,激發熱愛大海、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學重點及難點:藉助具體的語句體會趕海的樂趣,積累運用語氣詞,動詞。

二、設計思路及理念:

《趕海》一文雖然文字輕鬆、語言活潑,但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如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融入到課文描繪的情境中去,就成了我們最值得研討的地方。因此,在執教這篇課文時,我緊扣“趣”字,設計問題:這麼多有趣的事,你最感興趣的是哪件?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營造出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另外,通過欣賞歌曲《大海啊,故鄉》、圖片展示形態各異、五彩繽紛的海星、海螺,拉近學生與大海的距離,讓學生很快的融入到課文中。整節課的實施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們去讀趣、找趣、品趣、說趣、演趣、寫趣,使課堂氣氛和諧,充滿了生命活力,教師鼓勵下的`學生敢說、敢評、敢演、敢問,真正做到了師生互動、課堂靈動。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板書:追浪花)

1.課前播放<大海啊,故鄉>.閉眼邊欣賞邊想象畫面.

2.你腦海中浮現了什麼樣的畫面?(學生髮揮想象)

3.美妙的歌聲彷彿又把我們帶到蔚藍的海邊.這節課就讓我們再次跟着小作者一起去趕海.(板書課題,齊讀)

[設計理念]情境導入。鼓勵孩子插上了翅膀在優美的旋律中想象大海的畫面,喚起了學生對大海的嚮往,自然地引入課題“趕海”,這樣做既豐富了學生思維,又爲學習課文作了鋪墊,同時也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二、初讀課文——找“趣”

過渡:潮退了,告別了可愛的浪花,小作者又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

1.打開課文,快速地讀一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總結,相機板書:抓海星 捉螃蟹 捏大蝦)

2.默讀你最感興趣的事情,畫出讓你覺得有趣的字詞,句子甚至是標點符號!然後再大聲地讀一讀最喜歡的片段。

三、品讀課文,體驗“趣”

(一)、抓海星

1.引導學生讀好“摸呀摸呀”。

以讀代講:你爲什麼把“摸呀摸呀”讀那麼慢啊?

這樣摸會把小海星嚇跑的.

2.想看看可愛的小海星嗎?(出示圖片)

3.指導感情讀出喜愛之情。

鼓勵性的評價: 你笑着讀這個”嘿”這句話,讀得真棒

4.讓我們學學他,邊笑着讀邊加上你的動作,一起來感受下摸海星的樂趣!齊讀

小結:這短短的一句話,我們從一個動作”摸呀摸呀”、一個語氣詞“嘿”、甚至一個不起眼的小感嘆號都感受到了一幅生動有趣的畫面。我們文中像這麼有趣的畫面還有很多呢,你還覺得哪件事特別有趣呢?

(二)、捉螃蟹

1.指名讀覺得有趣的句子.

質疑:那個低着頭的小夥伴在尋找什麼? ---捉螃蟹

2.同學們,螃蟹好捉嗎?

從文中哪兒看出來這傢伙一點兒都不好對付? ---東逃西竄

3.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表演東逃西竄.

4.爲什麼要東逃西竄呢? ----不願意乖乖地被人捉住。

順勢理解“不甘束手就擒”的意思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的:

1、瞭解本文在矛盾衝突中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掌握一些文言詞的詞義。

2、正確認識荊軻刺秦王的行動。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對人物性格的刻畫。

2、難點:學習評述荊軻這一歷史人物。

三、教學時數:

三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語:

我們學過《戰國策》中的《觸龍說趙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

齊王納諫》。

《戰國策》是漢代劉向編訂的,共33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

魏、韓、宋、衛、中山十二策。它記載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

一些活動,記錄了各國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它語言流暢,寫人記事真切、生動。

讀這本書真是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風格,鋪陳偉麗,叱吒雄

豪,藝術上有很高成就,對後代文人的影響不小。

背景簡介: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六年。當時,秦於公元前230年滅韓,又於公元前228年破趙(滅趙是公元前222年),秦統一六國的大勢已定。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爲了結好於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於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爲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爲報“見陵”之par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或者刺殺秦王贏政,使秦“內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後聯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荊軻刺秦王失敗之後,秦大舉攻燕,於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