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推薦】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W 次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語文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推薦】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理解並積累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等詞語。

2、理解小說內容,體會標題的含義。

能力目標:

1、 理清故事情節 ,把握課文主題。

2、體會小說中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說精美傳神的語言。

情感與價值觀:

感悟人物的成長曆程,擴展視野,豐富情感體驗,樹立堅定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二、教學設想

1、抓住小康的心理活動組織教學,要學生從自己的視角理解小康的心理,這樣更切合學生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鳴。例如當時假如是你會怎樣想?怎樣做等。

2、要注意環境描寫的作用。鴨羣的活動、蘆蕩的描寫、風雨的描寫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是教學的 一個重點。不僅要理解,最好安排一些片段訓練,使學生也能有意識的運用這些寫法。

3、課外引導學生閱讀《孤獨之旅》全文。

三、教材分析

《孤獨之旅》節選自曹文軒的長篇小說《草房子》。課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鴨生活中,戰勝恐懼和孤獨而成熟、堅強的成長曆程。小說命名爲孤獨之旅,蘊涵深刻意味。文中杜小康的人物形象, 是在成長過程中豐滿起來的。而小說中出色的自然環境描寫又爲人物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背景。學習這篇課文,既能擴展學生視野、豐富情感,又能激勵學生對比自己的生活形態,樹立奮進的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體驗成長的感受。

2、理解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難點:

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五、教學方法

1、誦讀法:小說的語言平白、樸實,沒有過多修飾,符合主人公單純、簡單的生活。文中的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和主題起着重要的作用。引導學生反覆誦讀,進入作品情境,理解課文內容。

2、點撥法:教學中通 過設置疑點,引導學生質疑思索,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自主探究,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如對文題孤獨含義的深層領悟。

六、教學過程

(一)、以“昨天的杜小康”話題導入

師:同學們,這節課老師要帶着大家進入一個60年代初的男孩的世界。這個男孩,他曾經可是一個人物。他的.年齡和大家差不多,是個班長,而且還是班上成績最好的一個學生。除此之外,他家還是當地最有錢的人家,當別的同學穿着單衣哆嗦着進入冬天時,他卻擁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別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級也只能用草繩當褲帶時,他在一年級的時候就擁有了一條油汪汪的皮帶;當別人幾乎還沒有見過自行車是啥樣子的時候,他已經騎上了專屬於他自己的自行車。這個男孩,大家知道他是誰嗎?(杜小康) 師:是的,他就是小康,是昨天油麻地少年中那個呼風喚雨的杜小康。不過,今天我們要去認識的杜小康好像不是這樣的了。接下來,讓我們跟着杜小康,去走一趟孤獨之旅。

(二)、跟着杜小康走孤獨之旅

(一) 無奈。

(屏顯。)

人離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個廣大無邊的世界。二是出於無奈。三是人的眼中、心裏,總有一個前方在召喚着他。

——曹文軒《前方》

師:杜小康就要離家了,請同學們關注課文第1段,看看他離家的原因是曹文軒講的哪一點?並說說你是從哪個詞讀出來的。他爲什麼會感覺無奈呢?

齊讀第1段,感受杜小康此刻的無奈之情。

(屏顯,請一生讀。)關於父親的放鴨計劃,《草房子》裏是這樣介紹的。

夏天,杜小康跟着父親,趕着那羣已經一斤多的500只鴨子離開油麻地一帶的水面。船是被加工過的,有船篷,有一隻燒飯的泥爐。船上有被子、糧食和一些生活必需品。他們要將鴨子一路放到三百里外的大蘆蕩去。因爲,那邊 魚蝦多,活食多。鴨子在那裏生活,會提前一個月下蛋,並且會使勁下蛋,甚至會大量地下雙黃蛋。那時,就在蘆蕩圍一個鴨欄,鴨蛋就在當地賣掉,到明年春天,再將鴨一路放回油麻地。

師:這就是杜小康父親爲挽救家道而設計的宏偉藍圖,於是,年少的杜小康在被命運拋出原來的生活軌道的時候,即使一 萬個不願意,最後,也只能是帶着對“明年春天”的等待,帶着對這個藍幽幽的大“鴨蛋”的期盼,無奈地“離家”去放鴨了。等待他的將會是什麼呢?接下來,讓我們跟着杜小康,一起踏上這趟“放鴨之旅”。

(二)恐慌。

(屏顯。)

“命運把人拋到了路上,人們藉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還是無邊的曠野呢?”

——曹文軒《前方》

師:杜小康就這樣跟着父親趕着鴨羣向“前方”流浪。下面,請大家關注課文第二部分,也就是第2到27段,看看在離家去蘆蕩的路上和到達蘆蕩的頭兩天,杜小康有怎樣的心理感受?請大家一起找出直接表明他的心理狀態的詞語。

生(七嘴八舌):恐懼、害怕、膽怯、恐慌……

(師選擇“恐慌”板書。)

師:這就奇怪了,杜小康是和父親一起外出去放鴨的,而且那裏的風景好像也不錯哦,這又有什麼好恐慌的呢?帶着這個問題,請大家結合課文和自己的理解思考片刻,然後全 班交流。 師:是的,這個時候,他害怕了。還有什麼原因讓他真正害怕呢?再想想看,爲什麼是真正害怕?難道先前的害怕都是假的嗎?

一起來讀一下第21段 ,感受一下杜小康的那份恐慌之情。

(生配樂齊讀。)

(三)孤獨、驚喜。

(屏顯。)

“前方充滿艱辛,充滿危險……”

——曹文軒《前方》

師: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如果說之前困擾杜小康的主要是恐慌的話,那麼後來,他的前方出現了更大的艱辛和危險,那是什麼? 師:是的,孤獨。下面我們請一個同學來朗讀第28到31段,其他同學思考,你能從哪些字詞句中讀出杜小康的孤獨來?

(一生朗讀。 ) 師:那你說說看,你爲什麼從中感到了孤獨?

一方面是情感世界的孤獨,一方面是自然環境給他造成的孤獨。

師:是嗎?你能跟我們說得再具體些嗎?

齊讀第33段。

(生齊讀第33段。)

(小結):現在,杜小康因爲接受了孤獨,他慢慢地學着去適應“浮雲、蘆蕩、炊煙”這些極具有孤獨感的景色了,這些在他的眼裏變得不再那麼可怕了,因此,恐慌也少了。但隨之而來的卻是一場更大的磨難,那是什麼?接下來,請你研讀文章暴風雨來臨後的段落,結合預習,說說在這部分文字中,你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杜小康?

(小結):暴風雨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壯大了發展了的杜小康,他勇敢,堅強,冷靜,有責任心,他面對孤獨已不再逃離,他勇敢地直面,並且後來甚至似乎開始享受孤獨了。於是,他所有的感官都復甦了。接下來,讓我們齊讀第44到48段,美美地感受一下暴風雨後的那個晚上,感受一下杜小康感官復甦後的那份美。

(生配樂齊讀。)

師:杜小康長大了,那麼,我們說,這僅僅只是一趟放鴨之旅或者孤獨之旅嗎?

師:還是什麼之旅?

成長之旅。而暴風雨就成了展示杜小康成長的舞臺。

(師播放杜小康用雙手捧起溫熱的鴨蛋時的影片片段。)

師:當杜小康用雙手捧起那溫熱的鴨蛋的時候,他不再是杜小康了,更不再是杜放鴨或者杜孤獨了,他成了杜收穫了。而回望成長背後那串深深淺淺的腳印,杜小康最應該感謝 的是什麼?(孤獨)。

(小結):是的,孤獨啊,或者說是那個以孤獨爲底色,由天空、蘆蕩、大水、狂風、暴雨、小船、鴨子、生病、寒冷、飢餓、憂傷、恐慌等所構成的荒無人煙的世界。曹文軒他是這樣評價孤獨的,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這句話。

(屏顯。生讀。)

“有些孤獨,其實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一些無法迴避的元素。我們要成長,就不能不與這些孤獨結伴而行。”

——曹文軒《感動》

師:現在,我們知道這篇文章的題目爲什麼取名爲“孤獨之旅”,而不是“放鴨之旅”、“成長之旅”,更不是“無奈之旅”、“恐慌之旅”,或者“驚喜之旅”了嗎?是的,孤獨是文章的主旋律,也是杜小康這趟放鴨之旅的生活底色,是他成長的主要原因。接下來,讓我們齊讀文章最後兩段,在深情的朗讀中結束這趟孤獨之旅。

(生齊讀。)

三、以“明天的杜小康”話題結束

孤獨之旅 走完了,而我們的小康他還得接着不同的路向前流浪,明天,他還有無數個未知的前方在等着他。後來啊,他的前方出現了很多比孤獨更可怕的敵人,他的鴨子都沒了,鴨蛋也泡湯了,父親又病重了。但我們的杜小康卻變得越來越坦然,越來越堅強了。當他穿着破爛的衣服重新出現在油麻地時,他面容清瘦,但一雙眼睛卻出奇地亮,並透出一種油麻地的任何一個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幾個月後,他甚至不帶一絲卑微地在自己曾經就讀的“油麻地小學”門口擺起了地攤。同學們,我們不要忘了,杜小康曾經可是油麻地最具有優越感的孩子啊。因此,把這些變化看在眼裏的油麻地小 學校長桑喬最後說了這麼一句話:“日後,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許就是杜小康了!”

板書:(略)

七、教學反思

《孤獨之旅》是一個小小少年成長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長源自家境的“一落千丈”後,他跟隨父親到遙遠的蘆蕩放鴨時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難以承受的孤獨。因此在教學本課文時,我依據課文的內容,設計了通過反覆誦讀和小組合作交流來學習課文。按整體感知-—明確故事情節的內在聯繫—明確主題,進而培養奮進、勇敢的精神情。

上課時,我讓學生獨立思考,以獲取極爲珍貴的對文本的第一感受和體驗。能夠理清故事的情節,並在此基礎上覆述課文,感悟主人公的成長曆程。我認爲閱讀教學的理想狀態應該是學生帶着課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與感受走進師生的對話,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相一致。因此我以爲任何問題提出之前都有一定的時間給學生自由閱讀文本。也就是讓學生帶着他們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的體驗直接與文本進行對話,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靈,觸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但在上課時,因安排的內容過多,一節課的時間教完太倉促了。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還是顯得太少,甚至有些學生想回答都沒有給予機會。做老師的,還是不能放開手腳讓學生盡情揮灑,對於本文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很多值得一一欣賞,但爲了教學程序的有條不紊和教學主題的鮮明突出,我放棄了這些精彩描寫。

總之,這一堂課學生把握了故事情節,理解了人物形象,感悟了小說的主題。但對環境的描寫的作用理解得不夠深刻。相信下一次我將會教得更好。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1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是: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

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

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一思想貫穿於初中語文的六冊書,三個階段。《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品,也是“五四”以

來的散文名篇,是表現父子間相憐相愛的感人之作.2 這篇文章講述了多年前父親在浦口車站送兒子北上讀書的情景 ,卻永遠

的烙印在讀者的心中,永生揮之不去。

學情分析

優勢 :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學習積極性高。

弱勢:課堂聽講精力集中不會超過15分鐘,回答問題較少通過大腦思考。

措施:精講多練,講課時間不超過15分鐘,練習以讀爲主,穿插口語、書寫訓練。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抓住通過“背影”這樣感情聚焦點,展現人物心靈的寫法。

能力目標: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培養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悟本文表現的父子情深,聯繫自身,淨化心靈,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透過文章細緻的人物描寫,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情。

難點:品味樸實無華的語言,體會深情無限的意蘊。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絕大部分的人對自己的父親是有相當深厚的感情,天下最親的莫過於父母與子女之間。每個父母對子女都具有真摯的寵愛之心,精心養育子女,殷切盼望他們長大成才,望子成龍是每一個父母的心願,他們對子女的愛具有無比高尚的情懷。由此,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父母印象是深刻無比的。那麼,作家朱自清先生對自己父親印象最深的是什麼呢?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描寫父親的散文《背影》,看他是怎樣刻畫其父親形象的。

《背影》作於1925年10月間,屬於一篇回憶性散文,他介紹了八年前與父親在浦口火車站分別時的情景,表現了父親愛護兒子的深摯感情,抒發了自己在生活貧困、精神壓抑的境況下,對父親的倍加懷念之情。

(二)學習正文

1.打開課件,放範讀錄音,然後再讓學生自讀課文

聽讀要求:

(1)放錄音時,學生注重聽課文抑揚頓挫的變化,特別是“父親”說的話。

(2)讓學生自讀課文一遍,要求學生把自己扮成作品中的“我”想象父親當時的言語、行動、神態,體會“我”的心情(悲痛、自責、感動、懷念),在朗讀中將此景此情表現出來。

2.師生共同活動,分析文章結構

學生在朗讀課文後,分組討論文章結構;學生回答後,教師進行明確。

第一部分:寫自己懷念父親,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這一部分只有一句話,直抒胸臆,開宗明義。

第二部分:回憶往事,追述與父親在火車站離別的情景,表現父親愛護兒子的真摯感情。

第三部分:寫自己與父親分別後對父親的懷念之情,與開頭相照應,直抒胸臆,表達情懷。

3.學習第一部分(討論式)

提問:本文開頭爲什麼說“我最不能忘懷的是他的背影”呢?學生思考後作答。

明確:

文章開篇點題,開宗明義。作者對自己的父親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背影。“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這說明父親的背影印記着其一生的勞碌,他一生的奔波都從其背影上展現出來。父親爲兒子前前後後地忙活,體現了父親對兒子的愛護之情,蘊含着千絲萬縷的父子溫情。全文從這個“最”字上引發故事,追述了作者對父親終生難忘的往事,給人印象較爲深刻。

4.學習第二、三部分,這是全文的重點(採用講析式與討論式)

這兩部分是全文的主體部分,首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默讀課文,分組討論,然後教師進行點撥總結。

(1)提問:文中所刻畫的那個肥胖的、穿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行路蹣跚的父親的背影,給人留下深刻的難以磨滅的印象。用語不多,爲什麼會有這樣強烈的藝術效果呢?這主要是作者善於捕捉特定情景中最富有表現力的細節來刻畫形象,抒發感情。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後請同學們畫出文中四次寫到的背影、四次寫到的流淚及兩聲的唉聲嘆氣的句子。

四次背影:

第一部分中我與父親不相見已兩年有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我看見父親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羣裏去,再也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四次流淚:

那年冬天,我從北京到徐州見着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

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下來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羣裏去,再也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兩次唉聲嘆氣:

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

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2)提問:講析四次描寫到的背影、四次流淚、兩次唉聲嘆氣的意義。

探討:四次描寫背影的意義

第一次,開宗明義,引起下文,懷念父親的濃重氣氛籠罩全文。第二次,在車站送別的場面,細緻具體描繪背影,着力突出了真摯深厚的愛子疼父之情。第三次,是父子分別時,望着父親的背影而生悲哀不捨之情。第四次,讀父親的信,浮現父親的背影,進一步抒發對父親的真摯情感,照應開頭,結構嚴謹,使文章顯得完美極致。

探討:四次流淚的意義

每次流淚的境況不同,作者的心情不同,抒發的感情也不同。層層深入,把感情一步步推深,更進一步增強了其感染力。第一次,徐州見父,祖母去世,父親交卸了差使,家境貧困加劇,禍不單行。流的是悲痛的淚。第二次,目睹父親爲自己買橘子,年老體笨,步履蹣跚,衣着寒傖,爬上攀下,情真意切,流的是感動的淚。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時,難捨難分,悲痛難言,難過得流下淚,流的是悲哀不捨的淚。第四次,北平讀信,想念父親,浮現出父親的背影,流的是懷念的淚。四次流淚,四次抒情,輕輕加深,逐步推進。

探討:兩次唉聲嘆氣的意義

第一次,敘述父親反覆叮囑我要小心並好好注意自己的處境,“我”認爲父親有點迂。並且用了一句反語,其目的是欲揚先抑,更好地展現了父親對自己的關愛之心。第二次,懷念父親之情較急切,不能控制自己。更進一步抒發了對父親的懷念之情。

(三)總結

從全文來看,父親處境淒涼艱難,內心悲痛難過,苦不堪言。但仍沉着平穩,還勸慰兒子不必難過,卻偏要到車站送兒子,他體笨蹣跚,樣樣事情還要自己幹。心甘情願爲兒子做一些瑣屑之事,老境頹唐卻惦念兒孫。作者起初對父親缺少理解,抱怨並暗笑他有點迂,後來才轉變到對父親的理解,認識到父親對自己的疼愛,進而抒發了對父親的真摯感情。

【板書設計】

背 影

朱自清

四次寫背影:

一次:懷念父親,總領下文。

二次:車站買橘,表現愛子疼父之情。

三次:車站分別,表現對父親眷戀之情。

四次:北平讀信,表達懷念之情。

四次寫流淚:

一次:悲痛之淚。

二次:悲哀不捨之淚。

三次:感動之淚。

四次:懷念之淚。

兩次唉聲嘆氣:

一次:對父親認識的變化。

二次:對父親倍加懷念。

明線:到徐州見父親──回家奔喪──南京分別──北平讀信。

暗線:思想感情的變化。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3

教材簡析:

課文借一個寧可相信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用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啓迪,耐人尋味。

課文分兩層,先陳述這個人從量尺碼準備買鞋到後來“遂不得履”的全過程;然後用簡單的對話點明他沒買到鞋的原因。前後兩部分的內在聯繫都很緊密。用對話來作爲點睛之筆,用人物自己的話來點明寓意,引發思考。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藉助工具書和課後註釋,理解故事內容,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過程與方法:

1、對課文的內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問,並能結合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探討疑難問題,能將全文譯爲白話文。

2、結合圖畫,能講鄭人買履的故事。

感態度與價值觀:

1、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

2、剖析生活中類似的事例,淨化學生思想。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字義,將文言文譯成通順、完整的白話寓言故事;

2、理解兩則寓言故事內容,懂得其中的道理。

教學策略與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交流文中字、詞、義,理解句子意思,把全文譯成白話文。

教學時間:

一課時

課前準備:

課文朗讀錄音;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 導入:

同學們都喜歡猜謎語,下面請同學們猜一猜這是什麼?“稀奇古怪兩隻船,沒有漿來沒有帆,白天載人四處走,夜晚橫臥在牀前。”(出示課件1)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一下,好嗎?

生:鞋

師:你們真聰明!那誰知道鞋在古代叫什麼?

生:履

師:今天,我們就學習一則與履有關的寓言故事——《鄭人買履》(板書課題)。

二、板書課題,指導書寫。

“履”指導書寫:“第三筆要長一點,這雙鞋才能蓋住腳”“最後一筆是捺,和第三筆的撇相呼應,這樣平衡,這雙鞋穿起來才走得穩”學生寫寫練練,師巡視。板書“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是兩千多年前法學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寫的,韓非子大家瞭解多少?都可以說說。(出示課件2)鄭人就是古時候鄭國的一個人,那麼從題目上你知道這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什麼事嗎?(一個鄭國人買鞋的故事)

三、質疑課題,讀通課文。

1.故事如此普通,竟然會千古流傳。看到這個課題你最想探究什麼樣的問題呢?(學生質疑)看來,我們得好好讀讀寓言,把這些問題弄個水落石出。我們先一讀寓言,大家認爲初讀寓言應該讀幾遍?應該達到什麼樣的要求?(學生回答)師肯定要求:不管幾遍,只要把寓言讀正確,流利,也就是讀準字音,記住字形,讀通寓言就可以了。聽明白了嗎?現在我們先一讀寓言,開始。

2.學生讀課文,師巡視。

3.師檢查一讀情況:讀的過程當中有沒有問題?如果沒有,師提出“度”的讀音問題。大家看文中有幾個“度”,分別讀什麼能辨別出來嗎?(學生先交流讀音)師告知讀音規律:這是個多音字,在表示“動作”的時候,它讀“duó”,在表示尺度的時候讀“dù”,誰願意讀課文幫大家把這個字音區別開來?指名讀書,檢查讀音和節奏,指導學生把書讀正確。

四、理解寓意,讀懂課文。

1. 看來大家一讀寓言做得很好,但是光把寓言讀通是不夠的,我們還得二讀寓言,把書讀懂,這是一篇文言文,不太好理解,大家現在做個選擇題:你們讓老師當服務員還是講解員?講解員就是一句一句講解,幫助大家理解課文:服務員就是你們自己結合註釋理解,遇到不懂的問題舉手示意,我這個服務員隨叫隨到。(學生回答)看來你們的自主意識很強呀,老師喜歡你們這樣的學生。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註釋理解寓言:

2.學生二讀寓言,師巡視和學生一起解決問題。

3.交流彙報。你理解了哪一句,哪一個詞,或發現了什麼問題都可以和大家交流彙報,“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相信連老師在內我們這麼多臭皮匠一定會賽過幾個韓非子的。(出示課件3)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在交流彙報的同時指導朗讀)

交流回報的`時候引導學生理解“之”的含義,(點擊課件4)並指導學生說說寓言的大致含義。交流完畢再讀寓言,師引導學生抓住寓言中的對話指導朗讀,讓學生讀出自己的不同理解。師:同學們,這則寓言故事雖然很短,但描寫準確,生動,尤其是文中的人物語言描寫得生動傳神,並且給我們了極大的想象空間,大家找一找文中有幾句人物語言的描寫?對了,總共3句,我們先來看第一句怎麼讀?大家讀的時候要結合全文去讀。

(1)第一處:“吾忘持度!”可用遺憾後悔的語氣,也可用突然想起的語氣,還可以用心急如焚的語氣,指導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

(2)第二處:“何不試之以足?”可用好心提示的語氣,也可用旁觀嘲笑的語氣,還可以用氣憤責備的語氣,指導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

(3)第三處:“寧信度,無自信也。”可用執拗可笑的語氣,可用傲慢無禮的語氣,可用懊惱生氣的語氣。指導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

五、三讀寓言,表演再現。

1.大家都讀懂了寓言,接下來老師希望同學們把這個寓言故事變成自己的故事,你們可以選擇講故事給別人聽,還可以幾個同學組合,把這個故事用課本劇的形式表演出來,表演的時候,可以用自己的話說,也可以用文言文說。下面就請同學們開始準備,待會兒我們來彙報,看看哪個同學故事講得生動,哪組同學創作的課本劇最有創意,合作得最愉快!現在開始。

1.學生活動,師巡迴指導。

2.指名學生上臺表演,師生共同評價。

六、談思說解,昇華感悟。

師採訪表演鄭人的同學:這位鄭人,請你從兩千多年前回到21世紀,此時你最想對所有的人說些什麼?(學生髮言)那麼在座的各位同學你們最想對這位鄭人說些什麼呢?(學生交流感受)同學們,鄭人買履的故事許多人看了這篇寓言,大概都覺得這個買鞋的鄭國人傻得實在有點可笑。但笑過以後仔細一想,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並不少見。比如在生活中,有的同學明明自己能做的事情,卻讓父母幫助做。在學習上,應該自己做的數學題,卻不動腦而去抄襲同學的作業。相信習慣、理論、成規而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根據實際得出的體會與結論,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個別現象,而是程度不同地存在於許多場合、許多人身上。

最後,老師想用歌德的一句話送給大家,和大家共勉:(出示課件5)

歌德說得好:“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長青。”

這句話是說,具體的現實永遠高於理論的教條。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裏,下課!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4

一、教材說明、分析:

本篇課文爲初中語文第五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本節課的講授內容是第二課時的內容,着重講授"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該篇作爲魯迅的短篇小說名篇,具備了寫作賦形思維訓練中"起、承、轉、合"的寫作思路,作爲短篇小說的典範之作。該課書首先要求學生進一步掌握小說的相關知識及對小說的簡單鑑賞分析,學會併力求掌握從人物分析推知小說主題的鑑賞原則,再通過後面幾課的學習,構建小說鑑賞的基本框架,具備小說鑑賞的基本能力,爲以後學習、鑑賞,乃至創作小說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該篇小說中多次用到"重複"和"對比"的手法,熟練掌握這兩種手法對於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的提高勢必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瞭解、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

(2)情感目標:理解人物形象的`複雜感情。

(3)重點:人物形象特徵及其形成原因。"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

(4)難點:從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題的思維訓練。"重複"、"對比"手法在實際寫

三、程序設計說明:

1、回憶舊知識,導入新課:

問題1:我所認識的魯迅。(幻燈展示)

問題2:什麼是小說?小說鑑賞應注意些什麼?(幻燈展示)

2、點明學習目標和重點,進入新課。

3、講解"重複"和"對比"的含義。(不要求學生背下來)

重複: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對比: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反、相對、相背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4、找出《故鄉》中運用反覆與對比的地方。(看前四個自然段)

問題3:前三個自然段分別講什麼?

問題4:"我初到故鄉看到了什麼?想起了什麼?"(教師示範分析圖表的前一小部分,重複、對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學生獨立完成。)

問題5:試根據剛纔的分析方法自己從文中選取材料分析"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教師根據學生情況做針對性指導)(旨在讓學生獨立體會、理解重複、對比手法。)

4、檢查、實際操作:問題7:請根據自己的

體會,自選內容,運用"重複"、"對比"手法寫幾句話(可以運用其中一種或兩種綜合運用)。(教師巡迴指導、點評)

5、小結:通過上面的講解分析和操作,我們瞭解了重複和對比手法的正確運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達效果,關鍵是在運用時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體立意和主題內涵,選擇好要運用的材料對象的本質和主題內涵的相關、相似或相反、相對。這更多的是在以後的寫作實踐中加以運用,並在運用中仔細揣摩、體會。

6、作業佈置:(旨在把理論知識轉變爲實際運用能力。)

分析下面這一幅對聯中重複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5

[教學設想]

一、教學目標

1、《雨的訴說》是新課程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本單元以抒寫大自然的詩爲主題,讓學生從欣賞詩詞作品中更好地體味自然的詩意,感受人生情趣。

2、讓學生去傾聽大自然的雨聲,感受雨的韻律,品味雨的詩意,並在此基礎上,以雨爲對象,寫一篇抒情文章。

3、活動前要求做好充分的準備,運用電腦製作課件,使課堂活動情感化、藝術化。

二、課時安排:1課時

三、活動準備

1、學生:這篇綜合性學習的文字敘述很美,四個部分的內容一氣貫穿,很有詩意。以第一人稱的手法,訴說雨的心曲。活動前,讓學生認真研讀,感受雨的詩情。獨自傾聽、體味雨的韻律,可以帶着錄音機或攝像機,錄下雨的音符,記下自己的感受;蒐集有關雨的詩文佳作和歌曲,瞭解雨的奇特現象以及給人類帶來的`災難。

2、教師:設計聽雨的要求、內容;蒐集整理有關雨的音像文字資料,製作課件;指導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將自己蒐集整理的資料進行編輯,裝訂成冊。

[教學實錄]

師:(多媒體播放一幅幅雨的圖畫)春雨細輕柳絲長,夏日暴雨曬高陽,秋雨梧桐鎖清秋,冬雨纏綿心愁涼……雨,是一種最普遍的自然現象。它滋潤萬物,給自然萬物帶來生機;它,快樂而沉靜,伴着歡快的足音;它,和着自然清新的空氣,將溫柔的胸脯輕輕地貼近土地。“我來了,我來了就不再回去。”這是雨用靈動的聲音、奇異的形體和清透的心靈向你訴說。今天,讓我們來傾聽《雨的訴說》,請同學們翻第第18頁《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雨的訴說》,並飽含深情地齊讀第一段(多媒體顯示課題)。

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課

雨的訴說

一、聽聽雨的足音

生(一齊朗讀):我是快樂而沉靜的雨,我從天空中飄落,伴着我歡快的足音,花草盪漾出陶醉的笑意……

師:雨歡快的足音怎樣?讓我們來聽聽吧!把你收集到的雨韻播放給大家聽,並講講過你聽雨的感受好嗎?

生1(把磁帶放到錄音機播放,是一陣震耳欲聾的雷雨):我喜歡聽暴風雨,因爲它給我力量,給我面對挫折的勇氣,(伸出雙手)“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學生熱烈鼓掌)

生2:我錄的是小雨,我喜歡聽那“沙沙沙”的聲音,它充滿了夢幻,充滿了期待。

生3:我喜歡雨中散步,雨中聽雨,身臨其境,我自己彷彿也化作了雨。

師:“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我也和你們一樣深愛着雨,我喜歡夜深人靜的時候聽雨,那麼安詳,那麼靜謐,那麼富有詩情畫意。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讚美過雨,抒寫過雨。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雨的詩意,體味雨的詩情吧!

(展示學生編輯的雨的詩集,並作簡評)

二、感受雨的詩意

意境:幽深的小巷,一把油紙傘

字幕:杏花、春雨、江南

音樂:伴着悠揚的笛音,學生朗誦“雨”詩

生1:杜甫的《春夜喜雨》:隨風潛入液,潤物細無聲。……

生2:陸游的《臨安春雨初霽》: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生3:白居易的《夜雨》:早蛩啼復歇,殘燈滅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聲。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誦讀、美讀,領會湖山空靈之意,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與反思。

2、遊湖、看雪,揣摩文章寫景之筆。

3、說人、話情,見識人物閒雅之趣。

[教學重點]:誦讀、美讀,疏通文意,體驗西湖夜雪的空靈境界。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

一、創設情境:

由西湖湖心島的乾隆題字碑——風月無邊設疑導入,請學生欣賞杭州西湖風光四季代表景觀圖片---春:蘇堤春曉 夏:麴院風荷 秋:平湖秋月 冬:斷橋殘雪

學生吟誦關於西湖的詩句,

師配樂朗誦:是啊,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讓我們步入張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瞭解湖心亭

多媒體摘要顯示: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學家。出身仕宦世家,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清兵南下滅亡了明朝,他入山隱居、著書,作品中時時流露出明亡之後懷舊的傷感情緒。教師補充介紹其著作。

多媒體摘要顯示湖心亭介紹:位於杭州西湖之中,據說是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山,成爲一島,是西湖三島之一,後於山上建成亭閣,叫湖心亭。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

三、反覆誦讀 整體感知

1、聽:教師播放朗讀錄音學生小聲跟讀,把握字音及停頓,師提醒學生注意錄音中的錯誤讀音。

2、讀:學生給生難字注音並自由朗讀課文。

3、譯:學生齊讀課文,小組合作疏通文句,並就疑難文句向他組質疑。

4、比:結合給定譯文比較自己的差距,學習文言文翻譯之法。

四、細讀品悟 探究課文

1.一讀課文 自主學習1.教師示範提問,引導學生從文中獲取有效信息,對課文內容提出問題,並用原文作答。

教師示範: “看雪”的時間是 。地點是 。

2.二讀課文 質疑問難(說景) 搜尋文中寫描寫雪景的文字加以品析。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體會全景和特寫景物各自的特點,並引導學生關注在本文在寫法上的特點。

教師點撥並舉例講解: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爲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

3.三讀課文 合作探究(說情)湖心亭巧遇是敘事但重在抒情。你能體會到張岱怎樣的感情變化?

1.讀“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驚喜到傷感,喜極而悲。

師點撥:作者之所以選擇更定後獨往觀雪,是因爲不願見人,也不願被人看見,也因爲此時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雖是敘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兩個賞雪人而驚喜,短暫的相遇都很暢快,隨之而來的分別不免傷感,但天涯遇知音的愉悅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緒。

2.品味舟子的話,解讀“癡”的內涵: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師點撥:所謂“癡”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懷。

張岱癡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於世俗之外的雅情雅緻。

五、教師寄語:小結並引導學生關注古人寄情山水託物言志的情趣之所爲,教案《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與反思》。

六、延伸練習

請學生欣賞幾組圖片談談圖中景物的特點並賦予自己獨特的情感。

教師點評。

六、佈置作業

背誦文中書寫西湖夜雪的文字。

附:板書設計

湖 心 亭 看 雪

張岱

寫景 西湖夜雪

湖心亭看雪 雅情雅緻

敘事 亭中偶遇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設計者:武原中學 姚曉萍

[教學目標]:1、誦讀、美讀,領會湖山空靈之意。

2、遊湖、看雪,揣摩文章寫景之筆。a

3、說人、話情,見識人物閒雅之趣。

[教學重點]:誦讀、美讀,疏通文意,體驗西湖夜雪的空靈境界。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西湖詩詞。

創設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圖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學習張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隨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

二、誦讀:疏通文字。

(一)讀:第一步,讀順:請一兩位同學嘗試讀文,同學點評。

第二步,讀齊:集體嘗試齊讀,讀準確,讀出節奏。

第三步,閱讀:自由朗讀,逐字逐句地仔細閱讀。

(二)理:第一步,理出要點:把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等要素設置成問題投影出來。要求學生在自由讀的過程中找答案,然後探討,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會要點:要求同桌配合,一學生美讀,一學生翻譯。隨意抽取同桌組合,彙報讀與譯的情況,重點字詞作特別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請兩位同學分別串譯課文一二兩節,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三)再讀:再次齊讀全文,讀出抑揚頓挫之勢,讀出聲情並茂之感。

三、賞景:寫景技法。

多媒體特寫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1、說說此寫景之語妙在何處?學生自由發表自己意見。

參考:A、妙在扣景之特徵。 B、妙在用樸素之語。(可酌情穿插白描特色:自然質樸,不事雕琢。) C、妙在構悠遠意境。

2、拓展:顯示異曲同工的詩:清朝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體味、感悟。詩如下: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3、學生背誦西湖雪景的文字。

四、說人:閒雅之趣。

1、找關鍵字“獨”、“癡”,把握人物的品性。

2、補充:張岱《自題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

五、結篇:復讀鞏固。

六、作業:蒐集其他寫雪的名句或名篇。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感悟古今不同內涵。

2、反覆誦讀,品味文章語言,感受孟子酣暢淋漓、靈活而豐富多彩的論辯藝術。

3、掌握文言詞彙,加強基礎積累。

課前準備

1、查閱相關資料瞭解孟子生平。

2、根據預習導學,自主釋疑。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播放《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視頻,從歷史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出,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以摧枯拉朽、排山倒海的氣勢於四日內成功橫渡長江,取得了解放戰爭中決定性的勝利。這一震撼人心的壯舉再次證明了人心向背在戰爭勝負與治國成敗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正應了亞聖孟子所闡述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觀點。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經典美文。

二、簡介作者

(幻燈片展示有關孟子生平的填空題)

孟子是儒學大家,名軻,字子輿,鄒(現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後世常以“孔孟”並稱。與弟子著有《孟子》一書,該書長於言辭,其文氣勢磅礴,論證嚴密,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對後來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三、明確學習目標

本文是一篇精悍短小的文言議論文,本節課我們打算完成以下任務。(幻燈片投影展示學習目標)

1、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2、學習文章逐層深入的論證方法,領悟文章思想內容,繼承傳統文化之精華。

3、品味文章語言,感受孟子酣暢淋漓、靈活而豐富多彩的論辯藝術。

四、整體感知,誦讀訓練

(此環節以學生自學爲主)

1、教師配樂示範讀課文,在教師示範讀課文的過程中,要求學生畫出課文中自認爲重要的字詞,並聽清楚教師朗讀時的語氣、語調、停頓、節奏等。

(多媒體配樂示範讀課文)

2、學生展示所畫字詞,並講解畫那些字詞的理由,同時其他同學注意做好標記。

3、學生嘗試模擬教師,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吟哦諷誦課文,朗讀時要求注意以下問題:讀準字音、把握好節奏、嘗試讀出氣勢並能結合書下註解大致貫通理解文句的意思。

4、學生展示朗讀(多媒體配樂),並請同學加以評點。

5、教師歸納以後,師生共同吟哦諷誦課文,注意朗讀節奏與氣勢。

五、深入文本,品讀賞析

(此環節重在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理解、把握課文)

第一步:合作探究、疑難字詞釋義。(多媒體展示疑難字詞句)

目前仍在使用的相關成語或詞語。(教師注意點:學生對“兵”的古義可能出現疑問,《說文解字》中說,“兵”,械也,“械”器之總名。可以藉助“兵”的'篆體字來加深理解,成語中作兵器講的詞:兵不血刃、短兵相接)d、能夠理解“之”的意思,並要求能夠指出文中其他“之”的用法。(例如:①作“的”講,“三裏之城,七裏之郭”,與“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例如“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e、找出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畔”同“叛”,背叛)

第二步:探究文章主旨,賞析論證藝術。

孟子長於辯論,其文邏輯嚴密,言辭犀銳,氣勢磅礴,領略其文采,需注意思考以下問題:

(1)本文就戰爭問題展開論述,戰爭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你是如何看出來的?孟子關於戰爭勝負的觀點是什麼?

(明確:戰爭的要素是“天時”、“地利”、“人和”;孟子所持的觀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孟子是如何論證自己的觀點的呢?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明確:逐層深入論證,用了舉例論證的手法。論述“天時不如地利”,從攻方的角度加以論證,論述“地利不如人和”從守方的角度加以論證)

(3)孟子寫作此文的目的,僅僅是爲了論述戰爭的勝敗要素嗎?更深層次的目的是什麼呢?

(明確:不是!作者更主要的目的是爲了勸誡當時的統治者在治國的過程當中認識到“人和”的重要,認識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論述範圍由戰爭而擴大到治國)

(4)學生四人一組合作研討第四小節,探討孟子是如何深入論述其深層次目的並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論斷的;“道”具體指的是什麼?

(明確:從反面論證,運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手法來強調“得道”的重要。“道”指的是施行仁政,重視人民的生存權利,爭取人心;也就是要求君主以仁愛之心,來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百姓的道德與文化水平,以便爭取民心,作爲富國強兵的基礎)

(5)小結歸納:通過學習,我們共同探討了課文,明確了中心論點,學習了孟子逐層深入論證的方法,懂得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內涵。

第三步:吟哦諷誦,積累經典。(此環節重在誦讀欣賞,及時鞏固,加強積累)

六、歸納總結

同學們,通過短暫的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初步領略了孟子文章氣勢磅礴、邏輯嚴密的風采,而且對“和”這一傳統文化精華有了新的感悟,“和”的思想內容隨着社會發展不斷豐富,現在“和”包括了和諧、和睦、和平、祥和、和善與中和等含義,蘊涵着和以處衆、和衷共濟、政通人和、內和外順等深刻的處世哲學和人生理念。這種思想對處理國際關係、人與人之間關係、商業關係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幻燈片展示“和”的新意)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能夠多多汲取民族的智慧與精華,早日成才。最後讓我們一起來高聲諷誦全文吧!(師生共同諷誦全篇)

教學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鑑於是誦讀欣賞篇目,在設計教案時,注重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在備課中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同時,以誦讀爲主線,採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採取誦讀、點撥、討論、質疑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整節課的教學實施過程由幾個板塊內容構成:第一板塊“整體感知,誦讀訓練”;第二板塊“深入文本,品讀賞析”,具體又分合作探究、疑難字詞釋義,探究文章主旨、賞析論證藝術,吟哦諷誦、積累經典;第三板塊“古爲今用,拓展遷移”,設計一道開放性思考題談談“和”的新意,力爭讓學生學會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和運用現代觀念的角度來理解和評價文章內容,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培養學生主動閱讀文言經典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吸取民族智慧;豐富學生傳統文化積累,積澱傳統文化底蘊,應當成爲所有教師在教授經典文言文時的終極追求。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材、敘事有詳有略的寫法。

2.學習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等來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徵的寫法。

3.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4.瞭解農家少年高尚純樸的優秀品質和聰明才幹,瞭解課文所表達的對勞動人民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敘事有詳有略,圍繞中心選材。

2.刻畫人物形象。

3.景物描寫與中心的聯繫。

教學難點:

課文最後一段的含義及在全文的作用。

教學過程:

本文爲現代文學作品中的精品,在充分備好課,把握教學重點,難點的基礎上儘量把課上得生動。

課前提示:

閱讀課文,查閱《新華字典》,給生字詞注音。瞭解作品的時代背景。

第一課時

側重點:

1.熟悉課文,理清結構。

2.記敘的詳略。

過程:

1.簡介作品時代。(因對魯迅的有關常識已有所瞭解,講此課時可讓同學們回憶,重溫,以求加強鞏固)

2.朗讀課文。(本文爲文學的精品。課文用第一人稱敘述“我”看戲前後的一些事情,魯迅把這些事情寫得十分生動有趣,使人讀後印象深刻,難以忘懷。因此第一次接觸課文,一定要強調朗讀效果,或教師範讀課文,或找朗讀程度好的同學來讀。可播放錄音。)

3.從情節入手,理清本文結構。

作者用筆講究濃淡疏密,即敘事有詳有略的寫法,值得我們認真學習。老師可引導學生體會,巧妙設題,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4.看戲全過程(包括看戲前的風波),按着事情的發展過程,可以分爲幾層?

5.文中有幾處景物描寫,你喜歡哪一處,爲什麼喜歡。(引導學生掌握景物描寫與表現中心的關係和景物描寫的方法。)

第二課時

側重點:

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行爲的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徵。

對結尾一段的理解。

過程:

1.本文成功地刻畫了衆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你最喜歡哪幾個人物?他們具有怎樣的`品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同樣是吃豆,爲什麼文章最後二段寫當天的豆沒有昨夜的豆好,又爲什麼說“我實在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

3.《社戲》按題目所示似乎應該寫戲,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寫了戲外的天地,是不是離題了?

4.歸納中心思想。

5.圍繞中心選材。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社戲》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選材進行比較。)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將詩歌意象與生活情景的聯想相結合,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

2.抓住這首詩“真摯的感情、鮮明的形象和優美的韻律”這三個明顯特徵,初步培養學生分析現代詩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深入理解詩歌的內容,深切感受詩人的思鄉愛國之情。

2.培養學生分析現代詩歌的能力。

[教學難點]

感受並理解詩歌優美的韻律。

[教學方法]

以多媒體教學爲輔助手段,綜合運用反覆誦讀、師生互動和教師總結歸納的方法。

[教具]多媒體課件、flash動畫。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結合學生剛剛學過的《靜夜思》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兩首詩,指出“鄉愁”在中華兒女的身上代代相傳,而臺灣人民的思鄉之情更深切、更感人,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一、反覆誦讀,整體感知

先齊讀,再聽配樂朗誦,找出差別,然後請一兩位同學有感情地朗誦,聽後師生一起評價,特別注意朗誦時的語氣和節奏。

提問:作者通過哪些具體可感的形象來抒發鄉愁?(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

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比喻)

作者是如何安排這些形象的?(以時間爲順序)

二、師生互動,想象構圖

1.教師範讀詩歌的第一節。

(1)讓同學們聯繫自己在外上學、思念母親的實際情況理解詩歌內容。

(2)請同學說出自己的聯想。

2.請同學朗讀詩歌的第二節,教師進行指導。

(1)構建生活場景理解內容。

(2)補充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加強同學們的語文知識積累。

3.請同學深情地朗讀詩歌的第三節,教師進行指導。

(1)讓同學們想象三五十年之後,母親去世後自己的內心感受,加深對詩歌第三節的內容理解和情感體味。

(2)回顧前三節意象選擇的典型性,加深學生對作文選材典型性的認識。

4.第四節是全文的點睛之筆,也是同學們在內容理解上的重難點。

(1)首先應對學生進行引導:作者思念故鄉、想念親人,那爲什麼不回到他們身

邊呢?僅僅是由於有一道臺灣海峽嗎?

(2)再從作者生世和寫作背景出發,結合生活中的事例,使同學們真切體會詩人

的思鄉之情和企盼祖國早日統一的強烈願望

三、指導朗讀,體會情感

[課堂練習]

結合自己的真情實感,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模仿造句。

鄉愁是一杯濃濃的酒

鄉愁是一輪圓圓的`月

鄉愁是故鄉那條永遠流淌的小溪

鄉愁是別離時媽媽不斷的揮手

鄉愁是遠走時父親在車站久久的站立

[課堂小結]

正是由於具備了真摯的感情、鮮明的意象和優美的韻律,余光中的這首小詩才會成爲海峽兩岸廣泛傳頌的名篇,這也正是我們分析不少現代詩歌的重要途徑。

[課後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鄉愁》和《夜雨寄北》這兩首詩。

★板書設計

時間 空間鄉愁

小時候母子異地郵票

長大後夫妻分離船票真摯的感情

後來墳墓內外墳墓鮮明的意象

現在海峽兩岸海峽

鄉愁是…… 數量詞 疊詞

我在這頭  ……在那頭 優美的韻律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0

人的愛,是大自然的賜予;最終,人的愛又將回歸於大自然之中去。這就是真正獲得了生命的人生之愛的歸宿。這是穆旦對自然、愛的讚美。穆旦的詩歌以濃烈的抒情性,意義的密度,語言的陌生化和內心開拓的深度見長,但他的傳統的抒情的功力也非常深厚,有點像田徑場上的十項全能運動員,在詩歌這個領域簡直無所不能。

1.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2.結合具體內容,體會詩歌的'情感。

一、新課導入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是古人的寫景。作爲“九葉詩派”的代表人物穆旦又是怎樣寫景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穆旦的一首詩歌。(板書課題、作者)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積累生字詞

(1)請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豐潤(rùn)紅暈(yùn)憂戚(qī)枉然(wǎnɡ)

諧奏(zòu)飄逸(yì)坦蕩(tǎn)搖曳(yè)

(2)解釋下面的詞語。

憂戚:憂傷煩惱。戚,悲傷。

枉然:白白地。

飄逸:漂浮,飄散。

流盼:轉動目光觀看。盼,看視。

搖曳:搖盪,晃動。

2.作者鏈接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生於天津,祖籍浙江海寧,與金庸(原名查良鏞)同一家族。中國著名詩人、翻譯家,“九葉詩派”成員之一。20世紀80年代之後,許多現代文學專家推其爲現代詩歌第一人。代表作有《探險隊》《穆旦詩集(1939-1945)》《旗》《冬》等。翻譯代表作有:《普希金抒情詩集》《歐根8226;奧涅金》《唐璜》《英國現代詩選》等。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1.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並嘗試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

2.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應該用怎樣的語調誦讀詩歌?

【交流點撥】用明快、輕鬆、酣暢的語調誦讀。

(二)深層探究

1.“我看”領起的四句,描繪出了一幅怎樣的圖畫?

【交流點撥】描繪了一幅春天的北方原野的美麗圖畫,如波浪一般起伏的青草,在天空滑翔至遠空深處,逐漸消失不見的飛鳥,夕陽染紅的流雲,組成一幅美麗的夕陽落照圖。

2.說說你對第三節詩歌的理解。

【交流點撥】這一段出現轉折:這麼美好的景象,卻枉然在你眼前掠過;而你的生命、如同這美好景象的鮮活的生命,短暫而又寶貴的生命,只能在“寂靜”裏“勃發”。這如何不叫人悲哀。然而詩人隨後並沒有陷入傷感之中。熱愛生活、忠於生命,讓詩人唱出了“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飛奔,叫天風挽你坦蕩地漫遊”這樣浪漫、瀟灑的旋律。我們的心也彷彿一下子變得輕快起來。

3.請結合全詩,賞析最後一節。

【交流點撥】在自然中感悟、尋找生命的真諦,是很多古代文人的追求和寄託。但詩人出新,在“像鳥的歌唱,雲的流盼,樹的搖曳”那樣自由、瀟灑、快樂時,又“像季節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這不僅增加了詩的韻律和美感,更使我們對生命有了深刻、真切的體驗——“熄滅”也是一種自然,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如同盛開一樣)。

四、拓展延伸

課後找出穆旦的其他詩作誦讀,和同學們一起討論你對這些詩歌的理解和感悟。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知識目標:品味排比句式的節奏、氣勢與激情。

2、能夠借鑑本文的寫作方法,並把它們運用到平常的寫作當中去。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二、學法引導:

安塞腰鼓是產生於北方黃土高原上的—種民間藝術,充滿原始的意味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對於生活在南方現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對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採用多媒體教學,效果會好些。教這樣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調動學生的情緒,調動學生的想象力,一旦學生進入角色,教起來就輕鬆多了。

三、教學重難點

本文用寫實的筆觸描繪了氣勢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觸可感的藝術形象,但文中更多的是重在寫意。如何引導學生藉助文字描繪再現形象領略意境是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品讀描繪形象、揭示內涵的排比句,從不同角度、側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並通過聯繫生活,加深對生命的思考認識即教學的重點。

四、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通過讀能感受到語言的節奏、氣勢與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動。

2、揣摩法:對描繪形象、揭示內涵的關鍵語句,應當仔細揣摩品味。

五、媒體設計

1、腰鼓表演片段。

2、課件。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七、教學流程

課前,我播放了一段關於安塞腰鼓的視頻,讓學生感受雄渾壯闊的場景。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剛纔大家所看到的就是壯闊的安塞腰鼓,請同學們端起書,齊讀課文,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那份激情吧!

1、學生齊讀課文。

2、請學生從字音、停頓等方面,對自己的朗讀進行點評。

探求新知

1、請同學們,用我感受到了——的安塞腰鼓,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2、課文中,作者多次運用相同的句子來反覆讚美安塞腰鼓,同學們找一找,看是哪一句?”

明確:

好一個安塞腰鼓!

好一個安塞腰鼓!

好一個黃土高原!好一個安塞腰鼓!

好一個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3、這些句子反覆出現,除了抒情的需要以外,還點示了課文的層次,使得課文結構清晰,請自由朗讀課文7—24節,用//劃分層次,並且在每一個層次中,尋找一個詞語,作爲這個層次描寫的主要內容。”並分男女兩組,派代表上黑板板書。

明確:舞蹈、響聲、後生、舞姿

3、品析文章中語言美。

作者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展示安塞腰鼓的美,試用美,你看。”句式來說。並說說這些句子爲什麼美?例句:蓄勢待發的後生美,你看,他們身後是一片高梁地。他們樸實得就像那片高梁。噝溜溜的南風吹動了高梁葉子,也吹動了他們的衣衫。他們的神情沉穩而安靜。

4、主旨探究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的資料表明:黃土高原是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

安塞腰鼓有什麼內涵?

安塞腰鼓是黃土高原上生命的激昂和宣泄,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小結:

1、排比反覆旋律美

文中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和反覆,形式上力求多樣,富有變化。排比又有句內的、句之間的、段之間的。

2、短句短語激昂美

3、節奏明快雄渾美

反思提升

我們要進行一個演讀活動,要求讀出氣勢,讀出節奏,讀出情感。

我給同學們發了一份演讀稿講義,大家推薦男領由於越同學擔任,女領由單昕哲同學擔任,花三分鐘左右熟悉了各自角色需要演讀的內容。

演讀開始:

看!——

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麼壯闊、多麼豪放、多麼火烈的舞蹈哇!好一個安塞腰鼓!

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後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

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四野長着酸棗樹的山崖上,只聽見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遺落了一切冗雜的'觀衆的心上,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一個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變幻。每一個舞姿都使人顫慄在濃烈的藝術享受中,使人歎爲觀止。

好一個安塞腰鼓!

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衝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

它使你從來沒有如此鮮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那消化着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麼奇偉磅礴的能量!

好一個黃土高原!

好一個安塞腰鼓!

作業。

1、將精彩的語句抄在積累本上。

2、完成活頁和試題優化。

八、板書設計

1—4:的腰鼓

安塞鼓5—27:的腰鼓5—13:宏偉的場面14—17:雄壯的

18—22:擊鼓的

23—27:奇麗的

寂靜28—30:的腰鼓

九、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上,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我不去講,學生自己看書能回答的問題,我不回答。同時,我也十分注意情境的創設,先在課前播放安塞腰鼓的視頻,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並讓學生在感性性對安塞腰鼓有所瞭解。此外,本節課,我還重視學生的讀。有全班齊讀,有男女生分角色讀,有領讀,更有對文本深入理解的回讀。

當然,任何一節課都不是完美的,在本節課上,還存在着不少缺點需要我今後改進的:

1、教學的目標的確立,還有不明確的地方,對教學內容的安排也有與教學目標不符的地方,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有待提高。

2、播放的視頻,沒有經過嚴格的篩選,視頻還不夠典型。而且播放的順序還可以更靈活一點。如放在品析語言後面。

3、學生的參與度還不夠,對個別學生的提問次數過少,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無論如何,這一次研究課,對我來說,都是一次寶貴的成長財富,我都會好好的總結,認真的反思,以便於我今後的教學之路能有更大的進步。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2、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體會字裏行間蘊涵的情味。

3、細心品味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2、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體會字裏行間蘊涵的情味。教學難點

賞析這首詩歌並體會字裏行間蘊涵的情感。

 教學課時:一課時

一、導入

在上課前請同學們先聽老師朗讀一首詩(杜牧<<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1、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杜牧是什麼朝代的詩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詩人呀?最著名的兩位詩人是誰呀?(李白、杜甫)後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稱爲“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還有“小李杜”,你們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兩位詩人嗎?(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長寫情詩的唐代詩人李商隱。爲了有別於“大李杜”,後人把李商隱和杜牧一起合稱爲“小李杜”。杜牧生活於晚唐時期,這時的唐王朝內憂外患,戰亂不斷,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條河的名稱。有誰知道這條河在哪呀?(江蘇省)秦淮河由城中穿過,流入長江,兩岸酒家繁多,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遊宴的地方。《後庭花》據傳是南朝陳後主所作,由於陳後主整日尋歡作樂,不理朝政,最終丟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後庭花》也就成爲了亡國之音。

如今詩人杜牧夜泊秦淮,在這樣的一種情形下又聽到此曲,他的心情應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欣賞杜牧的《泊秦淮》。(板書:泊秦淮)

二、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整體感悟。

三、學生示範朗讀再全班齊讀。

四、誦讀

五、教師範讀,學生比較點評;

借學生點評之機,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穿插介紹詩歌寫作背景;

六、賞析詩歌。

1、賞析一、二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這兩句是寫什麼的?(寫景)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給你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寫詩人夜泊秦淮所見的景物:淡煙寒水,夜幕朦朧的悽迷景象。)

誰來把這兩句話的意思說一說?(如煙的水汽籠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邊的沙岸。寧靜的夜裏把船停在岸邊,靠在酒家。)“籠”是什麼意思?(籠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麼?(天氣寒冷,表明這是深秋時節)除了季節的冷?有沒有別的方面的冷?(心的冷)2、賞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商女,請同學們看一下註解。(指以賣唱爲生的歌女。)

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誰來說一說?(這時,從江對岸傳來歌聲,這是不知亡國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樹後庭花》。

“猶唱”就是“還在唱”。這些無知歌女連亡國恨都不懂,還唱這種亡國之音!最後二句作者是在斥責歌女嗎?(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賣唱爲生,既然是賣唱,就要有聽衆,有點歌者。沒有聽衆,歌女也無意唱這個曲子。

大家想一想,這些聽衆可能是哪些人?(在內憂外患的情形下,還有金錢、有時間、有心情聽曲子應該是些豪門貴族)

這些豪門貴族明知是亡國之音,卻偏要聽,而且是在國難當前的情況下,可見他們是一羣怎樣的`人?(沉湎酒色,尋歡作樂,過着醉生夢死,燈紅酒綠的生活)作者面對這樣的一番景象,這樣的一羣人,他的心情應該是怎樣的?(感慨、鄙視、憂傷、悲憤)

所以“商女不知亡國恨”,表面是說賣唱的女子不懂亡國之恨,實際上是借題發揮,批評豪門貴族,表現了詩人對他們這種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陳後主醉生夢死,亡了國,這些豪門貴族不以爲鑑,一樣會

步陳後主的後塵,除了憂傷、悲憤、鄙視外,從作者對歷史興亡的感慨中,我們還可感受到作者那顆憂國憂民的心。

七、齊讀並背誦全詩。要求:讀出憂傷、悲憤。

八、積累:.

藝術手法:泊舟秦淮,見朦朧月色,聽靡靡之音,由是詩人既弔古,又諷今;由南朝統治者的醉生夢死,聯想到晚唐統治者的紙醉金迷。主題:對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和對歷史興亡的感慨。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能分角色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對話。

2、發揮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學重難點:

發揮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學程序:

一:複習導入

1:同學們,咱們一起來背誦識字四里的成語,好嗎?

2:識字四里有一個成語叫坐井觀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成語故事。

教師板書課題:坐井觀天

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請同學們一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好嗎?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問題

(1) 這篇課文寫的是誰和誰的故事?

(2) 他們爲什麼事情而爭論不休?

3:請同學們看61頁插圖,說出青蛙坐在( ),小鳥落在( )

4:教師板書

小鳥

青蛙

三:再讀課文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在文中用 線劃出青蛙認爲天有多大的句子,用~~~劃出小鳥認爲天有多大的句子。

2:指名讀青蛙的話 教師板書:井口大

3:指名讀小鳥的話 教師板書:無邊無際

4:無邊無際是什麼意思?你能用它說一句話嗎?

5:同樣都是看天,青蛙認爲天只有井口那麼大,而小鳥認爲

天無邊無際,他們的看法相差那麼大,爲什麼?

爲了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來做個實驗。

學生拿一本書,捲成圓筒狀,然後透過圓筒看天花板,學生說

說自己平時看到的天花板與今天看到的天花板有什麼不同。

6、大家觀察得很仔細,也善於動腦筋,那你們想想坐在井裏的

青蛙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學生說一說。

7、指名最後兩段,教師指導進行感情朗讀。

8、青蛙認爲自己不會弄錯,它錯了嗎?我們怎樣才能讓青蛙

知道自己錯了?

學生說一說。

9、假如你是青蛙,有一天突然跳出了井口,它會看到什麼?

會說些什麼?

學生說一說。

四:分角色朗讀課文

咱們都喜歡分角色朗讀課文,下面咱們來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

好不好?

同桌互讀,男女互讀。

五:總結

如果讓你選擇,你會做哪一個小動物?是在天空中飛翔,見多識廣的小鳥,還是整天自以爲是的井底之蛙?爲什麼?

教學反思:

《坐井觀天》這則寓言,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過對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爲是。這一寓意,對於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因爲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這一課內容較簡單,因此,我決定讓學生自己讀讀課文,自己來處理相關問題。學生動手畫相關句子,在學生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感情。這種感情不是單靠單純的模仿和朗讀技巧的訓練得到的,而是在學生入境入情、充分閱讀、感悟的基礎上,自悟出來的,有了語感讀出來的'。因此,在本節課上,我讓學生多方式朗讀,目的是讓學生讀中感悟。在本節課上,我對每一個問題進行了精心的設計,每一個問題的設立要達到既要有思考價值,又要能引起學生興趣。改變了簡單的問答式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互相釋疑,合作釋疑,培養他們勤思善問的習慣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4

教材分析

鄉愁作爲人類普遍的一種情結,是詩歌創作歷久常新的主題之一,文學史上留下了許多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鄉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長動人的一曲,因爲他抒寫的不是一般遊子的思鄉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於海峽阻隔而產生的對大陸的思 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詩人從平凡的生活中提煉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一組意象,層層推進,生動形象地抒發了鄉關之思、故國之戀。全詩構思精巧,復沓手法以及疊音詞的運用更增強了詩的音韻美。

 教學目標

1. 通過朗讀品悟,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愛國之情。

2. 通過比較賞析,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意象美。

3. 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鑑賞能力,激發學生表達情感的慾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去感受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和把握詩中的`四種意象。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比較法。

 教學過程

一、 聽一聽: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間多媒體播放音樂)

導語:同學們,你們從剛纔的音樂中聽出了一種怎樣的情感呢?(鄉愁)是的,遊子思鄉、故土難忘,這是人類的普遍情感。由於政治原因,臺灣海峽將臺灣與大陸阻隔半個多世紀,臺灣人民對大陸故鄉的思念與日俱增,對兩岸和平的渴望日趨強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詩作——《鄉愁》。(板書課題、作者,多媒體顯示全詩)

二 、 讀一讀:感受詩味,體會詩的情感美。

⒈ 教師示範朗讀。 (多媒體配樂)

⒉ 學生自由朗讀,師指導、解疑。

⒊ 學生試讀課文。

⒋師生點評指導。

板書: 母子別 新婚別 生死別 故園別

⒌ 把握詩歌主題。

⑴設疑:大家讀過不少抒寫鄉愁的詩,與一般鄉愁詩相比,這首詩在情感上有什麼突出的地方?從哪兒可以看出?這一處該怎樣讀?

⑵補充資料圖片,進一步體會兩岸同胞渴望祖國統一的愛國情懷。

⒍深情齊讀詩歌。

三.議一議:比較鑑賞,體會詩的意象美。

1.出示改詩,引導學生比較、品評。(多媒體顯示)

設疑:⑴鄉愁是一種大家都可能曾經體驗過可又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讀了原詩,你覺得余光中是怎樣將鄉愁形象地展現出來,使你對鄉愁有了一些具體的感覺?(運用了幾種具體的事物來表現)

⑵鄉愁怎麼是郵票、墳墓?這些事物會使你產生怎樣的聯想?老師改寫的詩有沒有這種效果?

2.學生思考、交流、發言。

⒊引導學生理解何謂意象。

明確:詩歌一般是通過創設意象來抒發情感的,創設意象就是藉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託於 其上加以表達的寫作手法。在這首詩中,作者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寄託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事物上,使說不清道不明的鄉愁變得具體可感了,並且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

⒋美讀:想象情景,體會情感,讀出韻味。

四.寫一寫:拓展遷移,體驗人生的情感美。

1.請根據以 下情境,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仿照詩句,用具體的事物來抒寫鄉愁。

①情境:中秋月圓之夜,作爲一名住宿生,當你獨處寢室,這時,鄉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學生自創。

2.學生思考、創作、交流,師生共同點評。

五.佈置作業。

1. 背誦這首詩。

2. 仿寫詩歌。

板書設計

鄉愁 (余光中)

母子別 郵票

新婚別 船票

生死別 墳墓

故園別 海峽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5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 瞭解《論語》和孔子,掌握常用的文言詞語

2、 理解前五則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3、 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

由《論語》和孔子直接導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

 二、誦讀感知

1、 學生範讀,讀畢師生評點,明確文言文的朗誦要求

2、 教師範讀

3、 學生齊讀

 三、研讀分析

1、“學而時習”章

(1)“學”指的是孔門弟子要學的功課——詩、書、禮、樂等,學這些科目,只懂道理行嗎?

不行,還要“時習之”,“習”是實踐,是練習,《〈論語〉十則》簡案,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論語〉十則》簡案》。拖得太久也不行,還要經常、按時練習。這裏的“學”與“習”有什麼區別?

好比游泳,先學道理,然後下水,等到學會了,會有什麼感覺?(說,高興,同“悅”)

(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從遠方來,爲什麼會感到快樂呢?(自由作答,適當引導與學習聯繫起來)

孔子有門徒三千,來自全國各地,來的時間也不一樣,有早的有晚的,孔子這句話是對門徒說的,有什麼用意?

(3)“君子”指的什麼人?孔子認爲,什麼樣的人才配稱作君子?

(4)這段話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譯時要譯做“不也……嗎”

(5)這一則談的`是什麼問題?

2、“吾日三省”章

(1)這段話是誰說的?“曾子”是什麼人?

(2)曾子說,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講了三件事,同學們能把三句話翻譯一下嗎?(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來)

(3)學生翻譯,教師糾正問題

(4)講述“曾子殺彘”的典故,問,這個故事大致能照應哪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