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8W 次

作爲一名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人教版語文九年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精選10篇)

語文九年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 篇1

一、初識課文,自然導入:

孟子認爲,人才是艱苦環境中造就的,有了艱苦環境的磨鍊,才能使人的性格堅韌、頑強,才能擔負重大的使命。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是怎樣論述這個問題的。

板書課題,理解課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可翻譯爲“憂患可以使人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可以使人萎靡死亡。”

出示學習目標:美讀課文、理解文意、評價手法

二、自學指導

1、聽讀,掌握句子節奏。

2、自由朗讀,讀順課文。

3、結合課後註釋和有關資料,疏通重點字詞意思、文意。

4、初步讀懂了什麼內容?並將自己的學習體會與同桌交流。

5、開頭這一段列舉了6位名人,這六個人有什麼共同點?

6、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三、展示交流

1、讓一名學生朗讀課文,加強朗讀指導。

2、齊讀課文,重點指導重點句: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其所不能。

3、檢查學生對文章字詞、句子、文意的理解。

4、開頭這一段列舉了6位名人,這六個人有什麼共同點?共同點:出生貧賤、歷經磨難、終有成就

5、由此,我們得到的人生感悟是:苦難是人生的一種磨礪,我們只有戰勝苦難才能取得成功。

6、文章開頭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排比句)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道理。

7、請舉一個現代人經過逆境磨鍊成才的典型事例。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在遭受兩耳失聰的情況下寫出了不朽的《歡樂頌》等音樂作品。

8、請概括回答"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類人。上述六人和與此相似的其他人。(經得起考驗的有志人士、有才能、可以擔當大任的人)

9、由他們經受磨難而成就大事業的例子歸納出“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結論,增強論證的說服力。

10、再讀: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等到曾益其所不能。

11、這一大句闡述的道理是什麼?成就大業,必須先經受苦難磨練。

其中闡述在思想上磨練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動上受磨練的句子是: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行爲。

在生活上經受磨練的句子: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其結果才能動心忍性,(受磨練的益處)增益其所不能。

12、最後一段講人的主觀因素對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發人的鬥志

寫人心理狀態的變化,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寫人面部表情的變化。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13、最後一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經受磨練的好處,從正面講磨練激發人鬥志(個人)。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從反面提示國家滅亡的原因(國家)。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14、孟子對治理國家提出的論斷是: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孟子認爲國家要長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敵國外患。

15、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16、成語"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都告誡人們要有憂患意識。

17、文章的論據思路是怎樣的?(從個人到國家、從小到大、從點到面)

18、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說明了什麼道理?

(要有憂患意識、逆境成就人才、苦難是對人生的一種磨練,只有戰勝苦難,才能取得成功。)

19、本文和第一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比,它們提出闡述論點的方式有什麼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相同點:都是議論文,都運用了道理論證,都屬於治國理想的議論文。

不同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屬於道理論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既有舉例論證,又有道理論證。

四、挖掘美點

文章有不少美點,美在哪裏呢?(排比美、對稱美、結構美、論據美、思想美,美在詳略得當、美在短而精闢)

五、拓展延伸

1、溫總理在四川發生地震的時候,說過“多難興邦”,你認爲這句話與什麼有關?(憂患意識)

2、辯論:

辯題⑴:是否有憂患意識

正方——我方認爲不管從個人、集體乃至於國家,都應該有憂患意識。

反方——我國地大物博、國富民安、軍力強大,不應該有憂患意識。

辯題⑵:環境與成才(選這一論題辯論)

正方——逆境對成才更有利反方——順境對成才更有利

4、分組準備,教師指導結合名人和生活中的例子做論據。

5、展開辯論。

6、今天我們以“環境與成才”爲辯論題目,贊成和反對的雙方都說出了各自的理由,認識到了不管順境還是逆境都能出人才,關鍵在於人自身的主觀願望和努力。

六、總結

學了課文,你打算怎樣面對生活或學習中的困難、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開得更燦爛、更美好,使未來的日子更幸福?(培養不怕吃苦、勇於吃苦的精神,增長才幹,有所作爲)提示:其實同學們不畏嚴寒,不怕酷暑,每天堅持來上學,這種恆心與毅力讓人佩服,你們在老師眼裏就是最優秀的。

語文九年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 篇2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知道古代科舉考試考什麼內容嗎?對了,四書、五經。能具體說一說四書、五經指的是那些書嗎?(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非常正確,同學們很博學,今天我們學的這篇文章就是選自兩千多年以來莘莘學子們讀的《孟子》一書。

二、文章簡介、作者簡介

《孟子》是一部什麼書呢?哪位同學簡單介紹一下?(《孟子》這本書是孟子與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撰寫的,文章氣勢磅礴、論證嚴密,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今天要學的這篇文章,就能看出這些特點來。)

大家對孟子這個人瞭解嗎?誰能把孟子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被尊稱爲“亞聖”,後世以“孔孟”並稱。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我們先整體感知一下課文內容

1、聽錄音範讀:聽讀注意:讀音停頓重音節奏

2、齊讀一遍。

3、自由讀,思考本文的中心是什麼。學生髮言(明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四、翻譯全文

下面我們翻譯課文看文章具體寫了什麼。

明確翻譯步驟:結合課下注釋以及其他資料分兩步翻譯完全文,

(1)①第一步第一自然段

②倆人到講臺上指着黑板上的課文翻譯

③我重複翻譯一遍並重點強調一些詞語。

(2)①第二步第二自然段

②倆人到講臺上指着黑板上的課文翻譯

③我重複翻譯一遍並重點強調一些詞語

(3)學生通篇翻譯全文一遍

五、研讀賞析

疏通了文意,我們就應該分析文章。

1、文章開頭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排比句)

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道理。

2、這六位古代賢能的人所處的時代不同,但是他們的經歷什麼共同點?

出身卑微、歷經磨難、終有成就

3、由他們經受磨難而成就大事業的例子歸納出什麼結論?(背誦)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起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其中闡述在思想上磨練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在生活上經受磨練的句子:勞起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在行動上受磨練的句子是:行拂亂其所爲,受磨練的益處: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那幾句是從個人角度正面進一步論述經受磨難的好處的?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愈。

5、那幾句是從國家角度反面進一步論述論點的?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6、文章的最後一句有什麼作用?點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7、總結:文章開頭列舉古代六位聖君賢臣起於微賤的事例。(擺事實)這些事例暗示:逆境對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緊接着就歸納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說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講道理)

第2段:從個人和國家的角度進一步闡發上述結論。(正面)和(反面)

最後點明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優越的條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蝕人的健康肌體,使人喪失成功的上進心;而艱苦的環境,坎坷的經歷,卻能磨練人的意志,增強人的上進心。文中也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練。請查找相關資料,補充一些例子,說說你的看法。

請查找相關資料,補充一些例子,說說你的看法。

屈原放逐,乃賦《離騷》;仲尼厄而作《春秋》;韓非囚秦,《說難》、《孤憤》.;馬遷受腐刑而作《史記》;歐陽修兩歲喪父,篤而成才。司愛迪生小時候一邊賣報一邊作化學試驗。有一次,不慎在火車上引起了火,被車長打聾了一隻耳朵。由於他的刻苦努力,終於成爲舉世聞名的發明家。

(蓋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爲作也。)

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擴寫《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寫了《離騷》;左丘明失去視力,纔有《國語》;孫臏被截去膝蓋骨,《兵法》才撰寫出來;呂不韋被貶謫蜀地,後世才流傳着《呂氏春秋》;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出《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都是一些聖賢們抒發憤懣而寫作的。

六、作業:

背熟並默寫全文

七、結束:

我們這節課是從四書五經開始的,就讓我們用朗朗的背書聲結束這篇課文吧,實在背不過的地方可以看一下課文。

語文九年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詞語舉、空乏、拂、所以、曾益、恆過、作、徵、喻、恆的含義。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義,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

教學重點:

1)理解詞語舉、空乏、拂、所以、曾益、恆過、作、徵、喻、恆的含義。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義,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

學情分析:

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經典議論文,且部分語句比較晦澀,學生首次接觸此類文章,對文體理解上必然存在困難,且初中學生對孟子的思想不可能過於透徹,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結合教材和學生特點,適當引導,把重點放在“疏通文意,積累重點字詞;反覆品讀,體會作者思想,把握主旨”上,文體解讀上可簡單帶過。

教學過程:

一、前置學習質疑問難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

一讀,讀準字音;

二讀,讀對停頓;

三讀,讀出氣勢和感情;

四讀,讀出疑問。

二、設置情境激趣導入

有一隻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鍋裏,恰好水已經開了,青蛙嚇壞了,使勁一跳,逃離了險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樣的錯誤,又掉進了那口鍋中,同樣的鍋裏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這次水還沒有煮開,青蛙覺得還挺舒服:這個熱水澡好哇!結果呢?——青蛙熟了!青蛙在開水裏逃生,青蛙在溫水裏死亡,給我們什麼樣的啓示呢?——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三自主學習整體感知

1、譯讀:

a疏通文章的重要字詞的含義,生生互動,探究解決,不會的交全班討論。

b在理解主要字詞的基礎上試着翻譯全文,自主翻譯,學生藉助課下注釋,逐詞逐句把文章翻譯成現代漢語。

C引導學生歸納課文重點詞語質疑問難。

d小組交流,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解決疑難詞句。

通假字:曾=增衡=橫拂=弼

詞類活用:苦:使……受苦;勞:使……勞累;餓:使……經受飢餓之苦;

動:使……驚動空乏:使……受到貧困之苦;:使……堅韌

古今義:發:古義:被任用;今義:送出;

舉:古義:被舉用;今義:舉起;

徵:古義:徵驗;今義:出征;

喻:古義:瞭解;今義:比喻。

虛詞:於:

①在;

②從;

③給;

④由於

2品讀

本文中作者闡述了什麼樣的人才觀?

反覆品讀,讀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深刻思想。

四、合作探究理解內容

1、孟子這篇文章論述了生活中的什麼問題?他的觀點是什麼?

2、課文是怎樣論證中心論點的?

3、學習了課文,你從中得到了什麼啓發?請談談自己的看法。

五拓展延伸成就人生

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過艱苦的磨鍊。請查找相關資料,補充一些例子,說說你的看法。

2、你還知道哪些與課文觀點相似的名言?試寫一兩句。把你喜歡的名句寫在積累本上。

六、學有所獲智慧背囊

生活上要培養不怕吃苦,勇於吃苦的精神,學習上遇到困難,要迎難而上,學習退步了,不必灰心,積極進取。

人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經歷困苦。

要在解決困難的過程中及時總結經驗教訓。

困難是鞭策自己前進的最好的老師。

成功之後還要不斷的開拓創新,取得更大的成就。

永遠要記住所有的成功都是暫時的。

七中考鏈接當堂訓練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着重號的詞語。(2分)

①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是:_

②所以動心忍性所以: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舉:被選拔)

B、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任:責任,使命)

C、入則無法家拂士(拂:通“弼”,輔佐)

D、人恆過,然後能改(過:過去)

3、下邊句中加着重號的字不屬於通假字的一項是()

A、舜發於畎畝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

C、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D.入則無法家拂士

4、下列加點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爲B、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出淤泥而不染C.舜發於畎畝之中宋何罪之有

D.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賢於材人遠矣

5、下列句子朗讀停頓/標示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B、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C.行拂/亂其所/爲D.入則/無法家/拂士

6、下面是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主要講了兩個問題: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國家。

B、文章開頭先用六位名君賢臣的事例來引出論題。

C、第三段先反面論述磨難對人生的意義,再從正面論證沒有憂患的危害性。

7、請概括回答“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類人。(2分)

答:

8、爲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作者開篇運______的論證方法,因爲六人的經歷相似,都是先_________又都_____。本文主要論述了()和()兩個方面的問題。

八、板書設計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列舉六位聖賢事例(舉例論證)

個別

一般

擔當重任必先經過一番磨練(道理論證)

身處逆境須努力奮發國無憂患易滅亡(正反論證)

個人(正)(反)國家

(中心論點)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九、課後作業鞏固提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於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大任”指什麼?“是人”指哪種人?

2.用橫線標出“是人”需要經受哪些磨鍊?

3.通過這些磨鍊能帶來什麼好處?(用原文回答)

4.概括本段主要內容。

5.翻譯下面的句子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有人說:“逆境能成才”,“順境也能成才”,請你舉例談談對此說法的看法。

語文九年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 篇4

一、學情分析

學生已在第三單元學過議論文,並且在平時的課外閱讀中做過議論文的練習,懂得議論文三要素,能說出議論文的主要論證方法,但是論證思路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說,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來,還是比較難的。

二、教材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語文1)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獲得創造的智慧。”孔孟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歷代傳誦的議論文名篇,全文邏輯嚴謹,層層推進、步步深入的論證,使結構非常清晰,富於辭采,富有說服力。文章所說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強的歷史意義,是傳承和弘揚人類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找出本文的論點、論據、論證,補充事實和道理論據。

過程與方法

繼先賢之絕學——理清全文的論證思路,品味文章的論證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啓學子之智慧——理解論點的現實意義,樹立正確對待苦難和安樂的人生態度。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的論證思路、理解論點的現實意義。

教學難點:理清文章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的論證思路。

五、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節一

1)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讓學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勸說一位想轉學的同學留下,以此引出勸說能力極強的一位古代聖人——孟子。

2)教師活動

羅老師遇到一個難題,請你們幫老師解決:昨天七年級有一位新生找到我,說在重點學校學習壓力很大,想轉學。身爲學姐學長的你們,能用你們的親身經歷來說勸說該同學留下嗎?

3)預設學生行爲

學生會說:“雖然壓力很大,但是可以和很多優秀的同學競爭”、“如果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等。

4)設計意圖

學生能用事實論據或道理論據去勸說別人。

教學環節二

1)教學過程

熟讀課文,通過辯論賽,填寫《辯論攻略卡》理清文章的論證思路。

2)教師活動

我們的孟子隊長未能來到現場,但是他留給我們一份辯論攻略,祕訣在語文書上200頁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請同學們朗讀一邊,仔細研究,填寫好《辯論攻略卡》。

3)預設學生行爲

學生研究課本,藉助填寫《攻略卡》理清論證思路,通過合作學習,使思路更準確、清晰。

4)設計意圖

直觀,形象,生動有趣的《攻略卡》很容易被學生接受,從而能調動起學生積極的學習興趣。辯論的形式,更能促進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去尋找孟子的辯論策略,從而理清文章的論證思路。教師摒棄了繁瑣的分析,抽象的說教,機械的“問答”形式,並且擺脫文言文課堂枯燥乏味的印象,把閱讀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

教學環節三

1)教學過程

補充論據,拓展延伸

2)教師活動

你們覺得拿着這份攻略去辯論,成功指數有幾顆星?既然勝算不大,那麼運用你們的知識儲備,補充你們的論據,使這個辯論賽成功的指數升高。

3)預設學生行爲

學生會補充事實論據,道理論據,自由發言。

4)設計意圖

《課程標準》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這一環節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口頭組織表達能力,更能拓寬學生知識空間,讓學生懂得要多方面收集論據,才能更有力的論證論點。

教學環節四

1)教學過程

錄音朗讀《那些年,我們的內宿生活》,內容爲上屆內宿班學姐畢業後給學弟學妹的話。

2)教師活動

①你們剛畢業的學姐讓我給大家帶來一段話,請你們聽一聽,看看這位學姐在初中經歷了哪些困難,又收穫了什麼。

②請你用“通過……(遇到的挫折),我收穫/明白了……”的格式說說你收穫的財富。

3)預設學生行爲

學生進入情境,小組討論。

4)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到初中生活的回憶。從而鼓勵他們多講自己逆境自強的親身經歷。

六、板書設計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語文九年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掌握詞類活用現象,理解文意。

2.熟讀成誦,積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標

1.合作探究學習,培養文言文自學能力。

2.理清論證思路,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

德育目標

增強憂患意識,滋養樂觀態度,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

教學重點:

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教學難點:

當堂成誦,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

教學方法:

誦讀爲主,學生爲主,合作探究爲主。

教學板塊:

朗讀——解讀——賞讀——背誦。

教學過程:

序曲:資料激趣,簡介作品

1.多媒體展示二則資料

爲什麼?

[美國康乃爾大學做過一次有趣的實驗。他們將一隻青蛙丟進沸騰的開水中,青蛙奮力一躍跳出來了。將青蛙放入溫和的開水中,青蛙樂於呆在其中,溫度越升越高,青蛙渾然不覺,最後竟被煮死了。]

[著名作家畢淑敏曾講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在某醫院,一名新護士值班,看到衰竭的病人呼吸十分困難,用目光無聲地哀求她——請把氧氣瓶的流量開得大些。出於對病人的憐憫,又加是夜半時分。於是她想,對病人有好處的事,醫生也該同意的,就在不曾請示醫生的情況下,私自把氧氣流量表擰大。氣體通過溼化瓶,汩汩地流出,病人頓感舒服,眼中滿是感激的神色,護士就放心地離開了。那夜,不巧來了其他的重病人。當護士忙完之後,捋着一頭的汗水再一次巡視病房的時候,發現那位衰竭的病人,已然死亡……]

這是爲什麼呢?其實兩千多年前,孟子早已對此作了詮釋,那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青蛙在滾燙的沸水中能逃生,在慢慢變熱的溫水中自由自在、遊哉悠哉,最後喪生了;稀薄的氧氣讓病人無恙,高濃度的氧氣卻讓病人在安然享受中喪失了自主呼吸的能力,悄無聲息的逝去了)(展示課題和解釋:憂愁患難能極激勵人奮發,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受能使人死亡。)我們不僅讚歎古人的智慧,能將事理闡釋的這樣精確,孟子是什麼人呢?

2.作者作品展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他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民爲貴,君爲輕”,被稱爲“亞聖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於孔子。思想事蹟大都見於《孟子》一書。課文選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幾位弟子共同撰寫的,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接下來我們就欣賞《孟子》中的這篇千古奇文。

本篇課文的學習分四大板塊進行

一、自主散讀,初步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誦讀課文3遍。第一遍結合課下注釋讀準子音,第二遍結合課下注釋讀順語句,第三遍試讀出抑揚頓挫的美感。

2.請一位同學讀課文。(學生根據字音、停頓、抑揚頓挫的美感三個方面評價同學們的朗讀。)

3.老師示範吟誦課文。

4.學生大聲齊讀課文。(儘量讀出文言的美,體會古文言的美)

二、理解細讀,合作釋疑。

1、學生默讀課文,圈點勾畫,自由討論交流釋疑。

2、小組提出遺留問題,集體合作解決疑難。

(第1、2步中穿插解決字詞,注意對重點字詞尤其是活用的詞的準確把握和積累)

三、深入賞讀,探究思路。

1.自由讀課文,找一找文中你覺得有特點的段落或喜歡的句子,讀一讀並試着說說喜歡的原因。(可從內容、論證方法及效果、修辭等方面談。)示例:

①第一段運用排比句式,列舉了歷史上6位名人的事例,(師:你認爲他們有什麼共同點?)他們雖然出身卑微,歷經了苦難的磨練,但最終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爲。(師:這是什麼論證方法?)舉例論證。(師:讀一讀,感受6個事例放在一起有什麼好處?)很有氣勢,不僅琅琅上口,也很有說服力。

②第二段是振聾發聵的名句,它的著名,緣於勵志作用。它告訴人們:所有將來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必然要在內心和身體經受一番痛苦與曲折的磨練,並以此來增長才幹。第二段歸納出了第一段的結論。

③第三段也是名句,它論述了人處於困境才能夠奮發,國無憂慮則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師:這是什麼論證方法?)正反對比論證。

④第四段點出了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學生合作,試理出本文論證思路(此過程中老師引導學生理解層層推進、步步深入的論證特點)

3.小結:(媒體展示文章思路)

本文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鍊而終於身負“大任”的人物爲例,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爲,成就大業,就必須經受一番艱難痛苦的磨鍊,這談的是造就人才的問題。接着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因素一樣,最後推出論點。

4.學生按文章思路圖試背課文。

5.(媒體展示)七嘴八舌談收穫:學了本文後,在議論文寫作方面,你學到了什麼?請以“我學會了……我知道了……我瞭解了……我感受了……”開頭說一句話。(從論證方法、論證思路、語言等方面談)示例:

我學會了層層推進、步步深入的論證方式,這種論證方式可以使文章結

構清晰,富有說服力。

我知道了排比概述的多個事例的連用,既能增加文章氣勢,又給人美不勝收之感。

我感受了孟子散文句式工整、表意蘊藉、富含哲理的特色

四、背誦涵詠,積累提高。

1.自由背誦,同時在筆記本上積累喜歡的句子

2.齊背課文(儘量背出孟子散文特有的氣勢,背出文言美感。並感受這種美。)

尾聲:拓展延伸,情感昇華。

1.你覺得孟子說的有道理嗎?如果有,你能舉出古今中外類似的事例證明他的觀點嗎?

2.在以後的生活中,你打算怎樣面對生活或學習中的困難與挫折?

語文九年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朗讀翻譯,積累文言詞彙。

2、理清論證思路,把握文章觀點。

教學重點:

朗讀翻譯,積累文言詞彙。

教學難點:

理清論證思路,把握文章觀點。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直入課題(教師板書)

二、揭示目標幻燈出示,學生齊讀。

三、朗讀課文。

1、抽一個同學讀。師生正音。

2、教師範讀。明確停頓。(幻燈)

3、學生齊讀。

四、疏通文意。

1、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己疏通文意。疑難處,做上記號。(不能借助參考資料)

2、學生小組內解決疑難。

3、小組代表在全班提出疑難,其他學生幫助解答。答對的學生,請他說出理由。如果都不會,教師解答。教師引導總結文言文詞語常用推斷方法(板書)結構分析法成語聯想法新舊聯繫法語境推斷法等

4、逐句翻譯。

5、運用常見推斷方法,嘗試回答中考課外文言題。(幻燈)

五、理解分析

學生根據幻燈顯示,觀察與書上有何不同。這樣劃分可以嗎?

學生思考,討論請學生回答理由

最後,幻燈明確文章觀點和思路、

六、拓展延伸

請你從古今中外人物中,選擇一個事例,證明生於憂患的觀點。

語文九年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古今義不同的實詞的用法和判斷句式。

2.大聲誦讀課文,默寫課文。

3.理解課文蘊含的深刻道理。

教學設想:

1.指導學生預習、自學,理解生字、難詞。

2.在預習的基礎上了解課文大概內容,然後進行課文分析。

3.結合課文向學生進行在學習上事業上要想成功,就要經歷磨難或者挫折。

4.教學時數: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以“發”“舉”的意義解釋引入

先從“發”“舉”兩個詞義該怎樣解釋這一問題引入,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一開始就緊扣課文,激發學生思考,旨在啓發學生調動自己的思維,訓練和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

待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答案之後,我又話鋒一轉:同學們表現不錯。“發”“舉”的意思,我們可以從今天要學習的課文(板書)《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找到答案。

(二)讀全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默讀,找疑難,老師輔導

在這段時間裏,引導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找出自己的疑問,老師走下講臺,隨時發現學生的疑問,隨時給予輔導解答。

2.讓學生齊讀課文

(1)老師在讀課文前明確讀的要求:

a.讀準字音;

b.讀出停頓;

c.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學生齊讀。

(3)老師引導學生根據以下三個要求,自己評價同學們的朗讀情況,糾正朗讀中的錯誤。

3.老師範讀,尤其應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4.再次讓學生齊讀全文

讀的環節相當重要,它是學生感知課文內容的前提和基礎,而放聲朗讀則是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使他們心無旁騖的最好方法。通過這幾輪讀,學生對全文的內容已基本上有了一個整體的輪廓,爲隨後的“知”作了較爲充分的準備。

第二課時

(一)教讀第1段

第1段的內容和寫法前面已有分析,教讀的程序是:

1.指定讓一個男生讀,其他同學認真聽,看是否符合老師所提出的朗讀要求,後進行評價。

2.齊讀,讀出排比句的氣勢,從中悟出文章列舉6位名人的意圖。

3.讓學生提問,引導啓發學生解答。

4.老師歸納性提問,引導學生抓本段重點。

開頭這段作者一下子列舉了6位名人,是不是太多了?這6個人有些什麼共同點?讓學生漸漸明確:

①他們出道之前都曾遭受過艱難困苦的磨練,吃過不少苦頭;

②排比的句式使文章顯得很有氣勢,讀來琅琅上口,好讀易記;

③爲下文的議論提供了充分的論據;

④給我們寫作議論文提供了範例概述。

(二)教讀第2段

這一段是名句,反覆地讀、熟讀成誦是重點,而熟讀成誦了,就收到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之效。

1.指名一位學生讀,其他同學認真聽,後發表評論。

2.全班女生讀,依然要讀準字音,讀準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讀出古文的美感。

3.老師引導男生進行鼓勵性評價。

4.提問,培養髮現問題(質疑)的能力。共3頁,當前第2頁123

5.老師啓發性板書:(附文後)

6.讓學生合上書本,看黑板,讀出課文第2段,共二遍。

7.老師擦掉板書,讓學生背誦第2段。

8.師:以後,每當我們在學習上、在人生道路上碰到了困難,都要怎麼樣去做?(引導學生背)“故天將降大任於斯(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

(三)教讀第3段

教法同第2段,抓住從個人到國家、從小到大、以點到面的思路,啓發、引導學生去讀、去思、去悟、去說,最後熟讀成誦。(具體過程略)

整堂課書聲琅琅,學生陶醉其中,享受到了讀書的樂趣,悟到了讀古文的美感,明白了:以後面對困難一定不能泄氣,而要勇於面對,並設法克服;無論是個人還是單位、國家,若要生存發展,都必須有憂患意識,適度的憂患意識;同時也漸漸懂得:誦讀,是學習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

語文九年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瞭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2.反覆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3.理解掌握重點實虛詞;瞭解課文層層推理得出結論和從歷史事例歸納出結論的寫法。

4.認識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觀點,懂得人處於困境能奮發有爲,國無憂患往往走向滅亡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掌握文中實、虛詞的用法。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及其特點。

難點:

引導學生結合實際領會文章論點蘊涵的深刻哲理。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戰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併戰爭日益激烈。爲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一)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遊說於齊樑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爲貴,君爲輕”,稱暴君爲“一夫”,認爲人性本善,強調養心、存心等內心修養的工夫,成爲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後,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爲鄒國亞聖公,明嘉靖九年定爲“亞聖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於孔子。思想事蹟大都見於《孟子》一書。

(二)《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於對當時執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願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於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範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三)學習生字:

舜(shun)歌畝(quan)傅說(yue)膠高(ge)百里奚(xT)孫叔敖(a0)法家拂士(bi)

(四)教師示範讀,學生自由地讀課文,注意重音、停頓。

三、默讀課文,理清條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全文共兩段。

第一段:舉例論證人才必須在艱苦的環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一層:擺事實。舉出六位有成就的歷史人物,擺出他們在取得成就之前都是歷經磨難的事實。

第二層:古往今來成大業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經歷種種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折磨,從而鍛鍊意志,增長才幹。

第二段:從正反兩個反面論述人處於困難境地才能奮發,無憂懼則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

三、教師小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本文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先列舉六個卑微到顯赫的人的事例,再講其中道理,由人及國,最後得出結論。說明了憂患可以使人生存發展,安樂可以使人萎靡死亡,激勵人們要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要勇於進取,獲得成功。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大家都熟悉“臥薪嚐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於打敗了吳國,重振越國;然而在此以後,“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於安樂中的越王重蹈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麼樣的啓示呢?

二、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三、利用工具書,疏通文義。

四、古漢語知識

(一)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2.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同“橫”,梗塞,不順。)

3.入則無法家拂士(同“弼”,輔佐,輔弼。)

(二)詞類活用:

1.芳其筋骨(形容詞活用爲使動詞,使……勞累。)2.餓其體膚(形容詞活用爲使動詞,使……飢餓。)

3.空乏其身(形容詞活用爲使動詞,使……窮困缺乏。)

4.所以動心忍性(動詞使動用法,使……驚動,使……堅強。)

(三)一詞多義:

1.於:舜發於默畝之中(從);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給);徵於色(在);生於憂患(由於,在)。

2.而:而後作(承接連詞);而死於安樂也(並列連詞)。

3.發:發於聯畝(舉,被任用);發於聲(表現)。

4.拂:行拂亂其所爲(阻撓,違反);拂士(同“弼”,輔佐,輔弼)。

五、整體感知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者從個人、國家兩方面論證。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歷練而終於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爲例來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爲,成就大業,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爲等方面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歷練。接着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因素相仿,最後推出論點。

六、合作探究:

(一)課文連舉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

明確:都出身貧賤,都經歷了磨練,最終都大有作爲。

(二)作者舉例是想說明什麼?

明確:說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經歷磨練;只有經過磨練纔能有所作爲。

(三)請你舉出古今中外同類型的事例。

明確:韓信受胯下之辱成將軍;愛迪生經歷上千次實驗發明了電燈;諾貝爾發明炸藥,實驗中多次被炸傷;貝多芬耳聾後寫出《命運交響曲》;居里夫人發現了鐳元素;張海迪高位截肢自學了四國外語。

(四)“故天將將大任於是人也”一句起什麼作用?“必”字說明什麼?

明確:起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必”字說明經受磨難是成就人才的必然途徑,這是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

(五)人才須經歷哪幾方面的磨難?又有怎樣的好處呢?

明確:經歷三方面磨練: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爲(行拂亂其所爲),好處是: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六)文章的第二段分別從哪兩方面論述了什麼道理?

明確: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人處逆境才能生存發展,國無憂患必將滅亡的道理。

(七)人爲什麼會常犯錯誤?爲什麼這樣以後就會改正?

明確:字宙是無限的,奧祕是無窮的,人在字宙中是極其渺小的,人受時空的限制,不可能無所不及。所以在認識事物時,必然要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人在犯錯誤的過程中,要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就會糾正錯誤認識,接近真理,走向成功。“失敗是成功之母”即在於此。

(八)“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是具體論述人在困境中思想行爲的表現。“徵於色”是指表現在神態上,“發於聲”是指表現在談吐上,都不同於從前,異於別人,顯示出非凡的氣質、修爲,從而被別人所瞭解,所任用。“而後喻”句照應了第一段中所指出人才被舉用的現象。

(九)“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是從國家存亡的反面來論述人受磨礪的好處。“法家”“拂士”是什麼意思?起什麼作用?有敵國外患爲什麼對國家有利?請同學舉歷史上的事例加以說明。

明確:“法家”是起着約束國君,限制國君的作用的。封建君主,天下惟我獨尊,“法家”

勸諫君主不去聲色犬馬,心繫國事。“拂士”是輔佐君王,爲君主出謀劃策的。有敵國外患,就會有恐懼意識、憂患意識,不斷地找出本國的弱勢,努力提高本國的國力水平,從而增強對敵鬥爭的優勢,使敵人不敢覬艦,也侵略消滅不了。歷史上商紂王、隋煬帝等事例都足以證明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這句話的正確性。

七、總結昇華

本文除了例證外,還用了什麼方法論證了這一道理?怎樣論證的?

明確:作者除了例證,還善於從個別到一般,講道理分析。並從正反兩方面對比分析論證磨練的必要性:作者先列舉了三個哲理性很強的事實:“人恆過,然後能改;困與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從正面闡述即使作爲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經受磨練,方能發奮進取的道理。接着,作者從個人的成長推論到治理國家,如果沒有法家拂士、敵國外患,往往會導致國家的滅亡,這是從反面論證。

文章通過兩方面論述,水到渠成,得出結論;“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八、教師小結:

學習《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你獲得了怎樣的啓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兩個問題,對我們仍具有可貴的啓發意義:一是關於人才的造就問題。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強調入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歷練中形成的,增長的。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纔會有所作爲。一是關於國家的治理問題。孟子指出擁有賢臣,採納諫誡,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的極端重要,這關係到國之存亡。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的意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奸邪當道,佞幸弄權,沉湎安樂,喪失警覺,那麼其前途命運是可想而知的。

語文九年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 篇9

內容預覽:

26.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闡述的道理――人才要經過艱苦磨鍊,才能夠造就。

2、理解課文說理的方法――舉事例、提觀點、作闡述、得結論。

3、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教學目標1、2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題並板書:《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二、投影簡介作者: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大師,被推尊爲亞聖,記錄他的言論、活動的《孟子》一書,是儒家經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述《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

三、明確學習目標

四、放錄音範讀課文

1放錄音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隨時點撥。

教師強調某些句子節奏和作用:

這篇文章大量使用結構整齊的駢句,朗讀時要注意它們的節奏,讀出氣勢。如用了排比句式的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學好文言文的關鍵是要多誦讀,讀出文章的節奏和氣勢。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採用了排比的句式,用於本段的議論,增強了論辯的氣勢。

五、指導學生結合註釋理解梳通文意

六、反覆朗讀,體會文意,爲分析理解課文做好充分準備。

第二課時

一、分析課文

1、指名讀第一段

提問:(1)、本段列舉了六位聖賢的典型事例,思考:這六位聖賢的共同點是什麼呢?這在論證中屬於什麼論證方法?

教師小結:第一段運用排比句式,列舉了六位由卑微到顯貴的歷史人物,說明擔負重任的人,事先必經受一番艱苦的磨鍊,爲下文將要說到的觀點提供了事實根據。

2、指名讀第二段

(1).理解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這句話的作用?

(故收束上文,歸納論證。也表句中停頓,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

(2)、請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這是從哪些方面來概述其艱難困苦的狀況的?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佛亂其所爲。這是從思想、生活、行爲三個方面來概述其艱難困苦的狀況的)

(3)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

(歸納:一是能培養堅強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發展一個人的才能)

過渡:文中在亮明瞭觀點(人要擔當大任,應當先受艱苦磨鍊)之後,作了進一步的闡述,看第三段。

3、指名讀第三段

提問:爲什麼人在犯錯以後才能改正?(經過了主觀思想鬥爭)

文中哪句話是形容這種鬥爭的情形的?(用於心、衡於慮)

這種思想鬥爭的情況可以通過什麼來了解?(色、聲)

教師歸納:由引可見,孟子關於造就人才的觀點,不僅重視客觀環境的影響,也強調人的主觀因素。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

可以設想:一個國家,國內如果沒有嚴格執法,直言敢誎的臣子,那國君就會怎樣?(胡作非爲,獨斷專行)國外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那國君就會怎樣?(安於享樂,驕奢荒淫)如果這樣,那國家必將怎樣?(滅亡)所以,國君想把國家治理好,就得怎樣?(苦其心志所爲,即經過艱苦的磨鍊)

過渡:經過以上分析論證,作者推出最後的結論,齊讀第四段。

二、反覆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並達到背誦的程度。

三、作業

1、結合現實生活,談談你對生於憂患的理解?

2、現代人認爲順境也能成才,你有什麼看法?

板書設計:

舉實例 六位聖賢(排比)

提觀點

苦 勞 餓 空 行拂

心 筋 體 乏 亂所

志 骨 膚 身 爲

艱苦磨鍊

作闡述 個人→國家

得結論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語文九年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 理解詞語舉、空乏、拂、所以、曾益、恆過、作、徵、喻、恆的含義。

2) 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 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義,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

教學難點:

1)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 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義,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 導入新課:

大家都熟悉“臥薪嚐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於打敗了吳國,重振越國;然而在此以後,“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於安樂中的越王重蹈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麼樣的啓示呢?

二、資料簡介:

孟子與《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遊說於齊樑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爲貴”君爲輕”,稱暴君爲“一夫”,認爲人性本善,強調養心、存心等內心修養的工夫,成爲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後,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爲鄒國亞聖公,明嘉靖九年定爲“亞聖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於孔子。思想事蹟大都見於《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於對當時執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願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於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範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 學生齊讀課文。

3、 學生個別朗讀課文。

投影顯示:

讀準下面加點字的讀音:

畎畝( ) 傅說(  ) 膠鬲(  )行拂( )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頓:

(1)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2)……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四、再讀課文,理解課文。

1) 學生自讀課文,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2) 小組交流,討論,解答翻譯中的疑難問題。

3) 學生講解課文大意。

4) 師生共同補充。

五、佈置作業:

1) 抄寫解釋2遍、課文1遍。

2) 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名句2句和事例1個。

第二教時

一、檢查複習:

1)註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③入則無法家拂士

④所以動心忍性

2)背誦課文。

二、分析課文內容:

1)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作者從個人、國家兩方面論證。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鍊而終於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爲例來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爲,成就大業,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爲等方面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鍊。接着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因素相仿,最後推出論點。

2) 這篇文章在論證方法上有什麼特色?

這篇短論採用了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如把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類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羅列,如把成就偉人與國家滅亡對比,如先分析論證,後歸納觀點等等。

三、內容拓展:

(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你知道有哪些名句與此意思相同?請列出

兩句。

(2)哪些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道理?請列舉幾例。

四、比較閱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把握《孟子》散文的邏輯性和文采。

1.邏輯性——層層深入的論證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從戰爭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結構形式“總起——分承——闡述——結論”,體現了作者由點到面,由個別到一般的邏輯思路,使文章極富說服力和感染力。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先列舉六位歷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與此相似的“是人”,從個別到——般,闡述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磨鍊的,接下來從個人作爲推論到治國,最後歸結出全文論點。作者論述的邏輯思路,外化爲一種“層進式”結構。

2.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明確:這兩篇短文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感染力,這與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辭不無關係。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雙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國不以……威天下不以……”層遞排比,更有氣勢。章二開首列舉歷史人物,自然用的是並列排比;而“人恆過……”用的則是句式排比。足見孟子說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形式多樣,既給文章平添了氣勢,又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

兩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蘊藉。閃爍着哲理的光華。

五、談談學習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你獲得了怎樣的啓示?

六、佈置作業:

寫一篇讀後感。談談在物質生活日漸豐裕的今天,該如何認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