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九年級語文《飲酒》教學設計(通用5篇)

九年級語文《飲酒》教學設計(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2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九年級語文《飲酒》教學設計(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九年級語文《飲酒》教學設計(通用5篇)

九年級語文《飲酒》教學設計 篇1

【學習目標

1.在詞句的品析中強化文言語感,體味本文素淡的描述中蘊涵的悠然遐思以及詩人鄙棄官場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在逐次遞升的誦讀要求及經歷中強化良好閱讀習慣和方法。

3.在朗讀品味作品欣賞中獲得審美的情趣。

【教學重點】

1.閱讀方法引領,幫助學生遷移運用;

2.朗讀品味,領略本文的意趣。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從素淡的描述中發現豐厚的意蘊。

2.學生文言語感的培養。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好,今天第一次給大家上課,也沒準備什麼禮物,讓大家猜個謎吧。

你從哪些地方知道這人是陶淵明?

同學們這麼聰明,那再送大家一個故事吧:陶淵明做彭澤縣令的時候,準備把所有的田都種上可以釀酒的粘高粱,並且得意地說:這下我可以盡情陶醉在酒中了。可是,他的妻子堅持要種稻子,最後,陶淵明讓步,一半種高粱,一半種稻子。對陶淵明來說,飲酒是件很舒服的事,小飲小舒服,大飲大舒服,飲多了就醉過去了。今天我們就一起去體會他飲酒後的感受。

二、一讀課文,初步感知

1.自由讀兩遍

2.指名讀,正音

3.指名讀,注意節奏、語氣

4.譯讀,用自己的話來描繪

5.齊讀

三、二讀詩歌,深入領會

1.理解“見”

探究“見”的讀音,說說原因

(從動作、詩人的心境、詩歌的意境等角度進行比較)

動作:無意看見與有意找尋

心境:悠然,喜悅

意境:欣賞與被欣賞

朗讀這四句詩

2.理解“悠然”

從“悠”的讀音出發,悠是第一聲,在古詩中我們稱之爲“平聲”,讀得時候應該怎樣,用手比劃一下,慢、長,體會“心靜如水”,與大自然相親相悅。

3.理解“結廬在人境”

①詩人與自然相親相悅的悠然心境,是置身在怎樣的環境中產生的?(人境),什麼意思?(人羣聚集的地方)

②爲何不結廬在深山、在老林……反而要在人境呢?(隱居山林只是形式上的,關鍵在於自己的心靈)

③身處人境,如何才能沒有車馬之喧呢?(心遠)心遠離了什麼?

心離 遠了,就離 近了。

4.理解“辨”

我們都悟到了“此中有真意”,陶淵明爲何卻“欲辨已忘言”呢?(再精妙的語言也不足以傳達人們複雜的感受。)

《說文解字》,比較“辨”與“辯”的區別。

配以音樂,試着背誦

四、品酒,感受文化

我們再來回頭看今天的題目:板書飲酒,你覺得陶淵明飲酒只是爲了飲酒嗎?

這《飲酒》裏有 !

真好,古來詩人愛飲酒,你能說說嗎?

知道詩人爲什什麼愛飲酒了吧?醉翁之意不在酒,酒是一種寄託,沒有了酒,中國文化不知要遜色多少!

五、閱讀期待

齊讀,最後一句重複。同學們,《飲酒》讓我們領略到了陶淵明的悠然與脫俗,讓我們期待在高中時欣賞他的《歸去來兮辭》。

六、作業

《飲酒》詩序中說:“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然復醉。既嘴之後,輒題數句自娛。”請查閱《飲酒》組詩,體會體會。

九年級語文《飲酒》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悟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悠然灑脫的心境,讀出詩歌的情感。

2.將誦讀與傳統吟誦相結合,通過品讀詩句,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

3.體悟陶淵明擺脫世俗名利的羈絆,迴歸自然田園,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以品帶讀,引導學生讀出詩歌的情感。

難點:理解陶淵明遠離世俗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態度。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吟誦法、品析法、小組合作法。

四、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

以酒引入本詩。

2.初讀感知,“酒”意微醺。

(1)學生自由誦讀。

(2)全班齊讀。

3.品析感悟,“酒”後心聲。

(1)【小組合作交流】品析詩意,思考如何讀出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朗讀技巧:語氣、語調、重音、語速。)

預設:悠然_____南山(換字品析)。

描繪寫景句的畫面,感悟意境及情感。

(2)拓展思考:請結合理解,爲本詩再擬一個題目。

(根據學生回答,歸納擬標題的方法。教師簡單講解“飲酒”爲題目的妙處,落腳朗讀要讀出酒後的逍遙自在,無拘無束,語速舒緩,語氣輕鬆愉悅。)

4.吟誦品味,“酒”韻悠長。

【小組合作讀】設計一個誦讀或吟誦展示。(個人及小組形式均可)

(幾位同學展示其他詩歌的吟誦。)

教師指導吟誦本詩方法:依字行腔,依義行調,入短韻長。

(小組合作展示誦讀或吟誦。)

全班一起吟誦。

五、板書設計:

唐令西

九年級語文《飲酒》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瞭解山水田園詩人陶淵明

2、通過朗讀體會詩的意境美

3、背誦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朗讀體會詩的意境美

2、理解陶詩的思想內蘊

三、教學方法

通過誦讀法、小組討論引領學生步步深入學習本詩

四、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導入:酒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酒,更是一種文化,注入了我們很多的喜怒哀樂,承載着人類豐富的精神世界。詩與酒,自古就結下了不解之緣。翻開我們的歷史,只怕大部分的酒都讓詩人喝去了。酒,可以催發詩的靈感;詩,可以增加酒的韻味。

(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有關酒的詩詞,並分析作者抒發的情感。)今天學習的陶淵明的這首《飲酒》,我們一起感受一下,詩人抒發的什麼情感。

(二)走近詩人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受詩歌。

2、結合對詩歌情感的理解,再讀全詩,然後請兩名學生朗讀並點評

3、教師範讀

4、聽配樂錄音

(四)詩文賞析

1、用自己的語言把詩改寫爲現代文

2、學生質疑,教師解疑

(五)合作探究

1、在詩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被視爲陶詩意境、風格的名句 ,那麼請找出句子中的兩個重要的動詞,並加以分析。

2、有人提出把“悠然見南山”改成“望”,你認爲怎樣好?爲什麼?

(六)課堂背誦

九年級語文《飲酒》教學設計 篇4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1)誦讀古代詩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2)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3)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

2.教材分析

《飲酒》是陶淵明棄官歸隱後陸續寫成的一組五言古體詩,爲酒後即興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實際上是借“飲酒”的話題,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這組詩共20首,以這一首的格調最爲閒雅有致。本詩內容理解難度不大,但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不易爲學生接受。因此,應在查找相關資料的幫助下,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詩歌寄寓的情感。

3.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在語文知識的積累,淺層次的詩歌理解方面已經有一定的基礎。但是詩句的賞析,作者情感的理解,對於學生來說,一直是一個難點。因此,要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在讀中理解詩歌內涵,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

目標

1.通過誦讀,能夠體會本詩的韻律;

2.通過批註賞析,能夠品味詩句中生動傳神的字、詞、有意味的句子;

3.通過結合詩人生平及創作背景,能夠理解本詩的思想情感。評價任務

1.針對目標1,設計一個活動,讓學生在朗讀中,讀準字音,注意停頓,把握語氣、語調、語速,通過和不同詩歌的比較,體會不同詩體不同的韻律特點,以此檢測學生的朗讀能力。

2.針對目標2,設計一個活動,讓學生抓住詩句中的關鍵字詞,品味其中的含義,理解詩歌大意。給學生一個例子,體會關鍵字詞所傳達的情感,隨後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賞析,感受詩歌用字的精煉傳神。同時,在活動中檢測學生品讀、賞析詩句的能力。

3.針對目標3,設計一個活動,讓學生根據課前自己查找的相關資料,瞭解陶淵明的生平及創作背景,探究本詩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以此檢測學生利用資源,探究詩歌主旨的能力。

教學過程

環節一:情境導入,引入新課。

師生一起談一談與酒有關的詩句,由此引出陶淵明及陶淵明的《飲酒》(其五)一詩。

環節二:初讀詩歌,體會韻律。

活 動: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詩歌,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詩歌的韻律。

朗讀指導

1.齊讀,要求讀準字音;

2. 學生自讀並展示,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本課七言律詩《雁門太守行》和詞《漁家傲》中的句子,進行比較朗讀,體會不同體裁詩歌的韻律特點;

3. 學生聽讀並展示,注意把握語氣、語調、語速。

(評價學生讀準字音,正確停頓,語氣、語調、語速恰當的能力)

環節三:批註賞析,品味詩句。

活 動:請同學們選出自己覺得生動傳神的字、詞、有意味的句子,用批註的方法進行賞析。

賞析指導

1. 給學生一個具體的批註賞析示例,使學生了解批註賞析的角度、內容和形式;

2. 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批註,小組共享、展示、點評;

3. 老師及時反饋點評,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引導學生優化批註。

(評價學生品讀、賞析詩句的能力)

知人論世,探究主旨

活 動:請同學們交流課前自己查找的相關背景資料,探究本詩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探究指導

1. 學生小組交流、探討,將自己查找的資料和組員分享;

2. 教師引導,學生探究

(1)通過結合陶淵明的身世遭際和本詩的創作背景,瞭解到他生活貧困但“不爲五斗米”折腰,保持高潔傲岸、淡泊名利的節操。歸隱田園,追求田園生活的悠然自得。

(2)閱讀詩歌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必須從詩歌的本身出發,體會作者想要傳達的“真意”。

3. 帶着對主旨的理解,有感情地誦讀全詩。

(評價學生利用資源,探究詩歌主旨的能力)

拓展延伸

活 動:同學們,今天,我們已經距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有千年之久,你對陶淵明的田園生活有什麼看法,你有什麼話想對他說嗎?請同學們以第一人稱的口吻,運用本課所學詩句,聯繫自己的生活,寫一段話,談談你的看法。

附:

所需條件:多媒體設備,教師自制PPT;打印《飲酒》(其一),人手一份。

作業設計(課後使用):閱讀陶淵明《飲酒》(其一),結合本節課所學知識,自學《飲酒》(其一),出一份手抄報,系統地整合陶淵明的生平及創作背景,詩歌情感等。

九年級語文《飲酒》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習得語感;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3、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4、理解詩句寓意,思考現代人生。

【教學重點】

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寓意,思考現代人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往今來,爲了爭名奪利,爲了升官發財,有人不惜泯滅自己的良心,打擊迫害他人,甚至殘害親人,如李林甫、秦檜、武則天等。但也有人厭惡官場,辭官遠居田園,如陶淵明。這一類人我們稱之爲隱士。

那麼什麼樣的地方纔能吸引這些隱士們,什麼樣的生活纔是他們所追求的生活呢?

陶淵明曾經在《桃花源記》中給我們描繪過這麼一幅美好的生活畫面: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髻,並怡然自樂。

這裏環境優美,遠離塵世而沒有爭鬥,小孩可以快樂成長,老人們可以頤養天年。但是,當時真的存在這麼一方淨土嗎?——對,這只不過是作者虛構出來的世外桃源,用來表達他對這種美好生活的嚮往罷了。

當理想與現實發生衝突的時候,作者是怎麼來調和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飲酒》,看他是怎麼做到在現實的環境中,過上理想的`生活的。(課本第212頁)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自號五柳先生。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田園詩派的創始人。他與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被合稱爲“陶謝”。主要作品有:《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

三、誦讀

1、全體朗誦(一首好詩需要我們細細品讀,那麼我們先讀再細品)。

2、根據註釋理解本詩的意思,並根據自己的理解練習朗誦(停頓、感情)。

3、聽音頻泛讀(聽的過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頓、押韻)。

四、解題:

《飲酒》是陶淵明在歸隱之後,陸續寫成的20首詩,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這些詩都是他在飲酒之後突然來了興致而寫成的,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抒發對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讀詩句

(都說酒後吐真言,但有時也會胡言,既然是酒後寫成的詩,我們就來看看到底是真言還是胡言?)

1、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難道詩人真的醉了?怎麼詩句一開頭就好像前後矛盾了?)

① “人境” :(課文註釋③)人聚居的地方。

(都說人多熱鬧,沒有喧鬧聲似乎是不可能的。到底可不可能,我們還是到東晉去看一看。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麼?——雙腳。車馬——達官顯貴。)

②“車馬喧” :代表官場繁瑣的應酬和功利性極強的交往。“無車馬喧”即沒有這種應酬和交往。

(爲什麼能夠做到這樣呢?作者用了哪個詞來回答?)

③ “心遠”。即心志高遠。“遠”,有遠離的意思,遠離官場,遠離名利,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脫塵世。可知他心志高遠、淡泊名利。

小結:由此可知,作者雖然身居鬧市,但因爲他心志高遠、淡泊名利,並沒有被那些喧鬧困擾,彷彿是生活在幽靜的田園中一樣。

(那麼作者過的是怎樣的田園生活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2、“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你喜歡哪一個字,哪一個詞或哪一句詩?爲什麼?)

①籬笆、菊花、南山、夕陽、飛鳥、人。——優美、寧靜、愜意——一幅恬淡悠閒的田園生活圖,使人心生嚮往。(與《桃花源記》中的畫面相似)

②“採菊”:“採”,是因喜歡而採,從中我們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悅的,心靈是自由的(公園裏的花是不可以亂摘的)。 “菊”,讓人想起了周敦頤的“菊,花之隱逸者也”,“採菊”可見作者的歸隱之心,超脫塵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歸田園,當置身於大自然當中時又滿懷着喜悅,可知他對大自然的熱愛。

所以,“採菊” 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了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體現了作者心靈的自由。

(那麼此時作者的心境是怎樣的呢?詩中那個詞語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③“悠然”:悠閒的樣子。作者的心境是悠閒自得的。說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

④問:“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可否改爲“看”、“望”等字?

明確:不能。“見” 表現出詩人是在採菊之間無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簾,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這正好與詩人採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盛開的菊花讓詩人流連其間,時不時摘下一朵細細欣賞,正當他沉浸在採菊的愜意時,不經意的一回頭,哦,原來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可見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親近,儼然已經成爲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即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則將人與物拉開了一段距離,是心中先有南山,纔有意去望,少了田園生活的閒適趣味。

⑤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飛鳥,都顯得那樣美妙,詩人從中體會樂趣。而飛鳥歸巢自然勾起了詩人辭官歸隱的聯想。鳥飛倦了,也知還家,那麼人呢?也應該返歸這寧靜的大自然,享受田園生活的愜意,不要再爲名利奔波勞累。

⑥“相與”:成羣結伴,說明作者不光在勉勵自己歸隱,還在規勸他人丟棄對名利的追逐,迴歸自然。

小結:由此可見,作者雖然身居“人境”,卻能夠享受到田園生活的愜意是因爲:居住的地方有着田園美景,生活悠閒自在,而他能夠看到身邊的美景,享受生活的樂趣,是取決於他的心:心志高遠、淡泊名利。有了這樣的心態,他不必跑到幽靜的山林或者不食人間煙火的廟宇隱居,卻能過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這纔是真正的大師級隱士,所以有句話叫“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 。

聯繫實際: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淨化的,在一定條件下,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就可以改變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比如不要總是想着飯堂的飯菜不夠好吃,作業太難,同學難相處、在學校很心煩,你應該多去關注那些美的東西,比如小草有多綠,花兒開得多美,小鳥的叫聲多麼動聽,哪位同學曾經幫助過你,哪位老師曾經關心過你等等,你會發現,你的生活充滿了美,充滿幸福。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這裏邊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我卻不知道該怎樣表達。世界上美好的東西往往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只能用心靈去感受它。就是說,再精妙的語言,也不足以傳達人們複雜的感受。語言的盡頭就是音樂,就是舞蹈,就是無聲的沉默。

即:此時無聲勝有聲;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六、主旨把握(總結)

作者通過田園生活的描寫,表現了詩人遠離世俗生活的悠閒自得的心境。表達了詩人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七、結束

1、看視頻朗誦

(讓我們在視頻朗誦中再次體會詩人的悠閒自得與淡泊名利,體會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2、集體朗誦《飲酒》

(最後,讓我們在朗朗的書聲中再次品味詩中的意境及詩中的情,結束我們這次的詩歌之旅。)

八、板書設計

在人境

第一層  (果)←心遠地自偏(因)

無車馬喧

悠然 → 超脫塵俗,熱愛自然、高潔

第二層   飛鳥相與還→人、“呼籲”歸真還樸

有真義→歸隱乃人生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