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彙編15篇)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3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語文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彙編15篇)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

教師設計教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爲教學活動制定藍圖的過程。通過教學設計,教師可以更好地組織課堂教學,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成功的教學設計方案中凝聚着教師個人的經驗、智慧和風格。在教學設計中,要創新教學設計方案,在已有的豐富的知識積累的基礎上,積極汲取和吸收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成果,使得教學設計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即具有科學性,又具有藝術性。創新教學設計對於我們剛起步的教師而言,可以簡單理解爲“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設計”。那該如何進行創新教學設計呢?

一、設計教學環境,給學生輕鬆愉快的氛圍

學生是有情感的,只有積極、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得到發揮,學生的思維才能活躍起來。營造和諧的師生關係,師生之間的思維才能夠產生共鳴,師生之間的動靜搭配才能恰到好處,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學生的靜心聆聽與主動思維才能處於同步發展之中。嚴謹的課堂上不乏歡歌笑語,緊張的學習中也有活潑互動,課堂上的民主氣氛是促進學生創新思想成長的陽光和雨露。

帶着師生民主的教學理念,設計一段創新導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大大活躍課堂的氣氛,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科學知識。

如學習詩歌《漁歌子》,我事先叫學生準備好畫筆、顏料。正課開始後,我就說:“同學們,今天我們來比賽畫畫,請根據詩歌《漁歌子》內容,畫一幅畫,看誰畫得又快又好。”學生一聽,可來勁了,勾描的勾描,塗彩的塗彩,忙得不亦樂乎,整個課堂氣氛被調動起來,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青少年的思維活動往往是從動作開始,經常動手,可以刺激他們的思維發展,提高智力水平。

二、設計教學手段,給學生積極創新的慾望

教法靈活,引導學生創新。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首先要有創新意識,學生的創新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來源於教師的創新意識。教師能靈活地運用教學機制,在教學中敢於提出種種“假設”,敢於“冒險”,教學手段有獨創性、新穎性,自然而然地就會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有一次,我在上《五人墓碑記》起始課時,拿了一架托盤天平走進教室,學生大惑不解,語文老師又要搞什麼新花樣?上課一開始,我在天平兩端各放上一張白紙,天平保持平衡。接着,我問學生,如果在左邊紙條上寫上週順昌等五人的名字,在右邊紙條上寫上衆多凡夫俗子或高爵顯位卻貪生怕死者,天平仍能保持平衡嗎?

學生各抒己見。這樣,就有效地啓發學生研究課文,學生不僅很快掌握了教學內容,而且從教師這一富有創新意識的教法中領悟到許多有益的成分,萌發了創新的種子。

三、設計教學流程,給學生大膽質疑的時機

學生敢於提出問題的行爲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學生的質疑水平是在老師的鼓勵中不斷提高的'。“你要提倡什麼,就讚美什麼”“好孩子是誇獎出來的”。

在學《〈論語〉十則》時,同學們因解釋“何有於我哉?”而爭論了起來。有的說:“它是孔子的自謙之辭,意思是‘哪一樣是我能做的到呢?’”有的說:“其意是孔子說,哪一樣我做不到呢?是說孔子全都做到了。”兩種解釋截然不同,我鼓勵學生去查閱完資料後,大家再共同探討。令人欣喜的是有一位同學查閱各種資料後,專門寫出了一篇題爲《“何有於我哉”之論》的小論文。

這充分說明了學生中蘊藏着何等可貴的潛力,而我們的教學缺少的就是對學生質疑水平的鼓勵和珍愛。有了學生大膽質疑的課堂,將會是高質量的課堂,充滿活力的課堂,它能培養學生學會思考,善於思考,觀察力、想象力,聯想和頓悟等各種能力,尤其是創新和求異的能力。此處,它還會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會變得越來越善於提問,勇於提問,創造性地提問;而且,學生不但會質疑,還會獨立解決問題,尤其是會在諸多問題中發現它們聯繫,尋找到新的突破口。

四、設計教學方式,給學生親身實踐的空間

課堂上教師們必須千方百計地爲學生創設各種有利於實踐、體驗的環境,還要關注實踐的結果,但不要很在乎學生最後“作品”“成果”“彙報內容”的質量高低,更重要的是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們要及時瞭解學生在開展研究活動時將會遇到哪些困難,會提出哪些問題,需要怎樣的幫助,需要怎樣的指點……針對這些來提供信息、啓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引導學生探索和創新,而不是將學生的研究引向結論,更不能將自己的主觀經驗和已有經驗強加給學生。

如:《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節課我們將換一種方式來學習課文。大家有興趣嗎?是什麼方式呢?在這之前,大家有沒有嘗試過“編演課本劇”,自己當編劇、導演、主演呢?(沒有,那今天我們就牛刀初試;有過,那今天我們再一展才華。)

……

請同學們注意,剛纔老師寫出的這個場景,只是老師結合課文內容編寫的一個例子,同學們可以借鑑它,但更需要大家去創新,在編寫中要結合課文內容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寫出我們自己的個性風采來。

在語文課堂實踐中,解放了學生的頭腦、眼睛、嘴巴,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讓孩子們在自由、自主的環境中學習、創新,讓學生們在實踐活動中健康成長。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2

20xx年11月我參加了在我校舉辦的語文教研活動教學研討會,感觸很多,收穫頗多。

在這次教學研討會上,我們首先聽了我校語文教師雷幫才的《散步》。我被於雷老師語文課深深吸引了,他知識淵博,熱情洋溢,雷老師語言的運用這堂語文課教給我上課的一些方法和技巧。首先考慮對象,其次考慮場合,再次考慮目的,最後考慮表達方式。雷老師通過實戰演練、仿寫句子教給了我們做題的方法、技巧。明確了以後的語言教學一定要和生活緊密結合,引導學生設身處地想一下,並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要得體。

最後我總結了自己的教學方法,並提出了下一步計劃。特別是重點強調了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啓發學生的想象力,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傳遞量,彌補教師自身不足,完善課堂教學結構。給我們以後的教學提出了合理的意見,今後的教學一定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以人爲本。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手段要與傳統手段結合。在今後教學楊主任要求我們一定要注意語言的表達要得體。

總之,通過參加這次研討學習,讓我不僅拓寬了知識視野,還豐富了我的教學經驗,更讓我的思想得到了昇華,使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新的認識,更加熱衷於教育事業。今後,我會更加努力學習,把在這次學習中學到的知識和經驗運用到語文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努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施俊峯

  觀風海中學

  20xx年12月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3

預習要求

1、充分預習,瞭解珠穆朗瑪峯的有關知識,蒐集與課文有關特別是劉連滿後來情況的資料。2、熟讀課文,能概括內容。

3、掌握字詞(課後、文中)

4、圈點好詞句。

教學目標

1、提高速讀課文、概述課文內容的能力。

2、敘事要注意詳略,選材要有典型性。

3、體會探險隊員表現出的強烈的團隊合作精神與崇高的奉獻精神。

4、體會環境的描寫的作用

教學重點

提高複述的能力,感悟登山勇士的優秀品質和獻身精神。

教學難點

體會環境的描寫的作用。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出示喜瑪拉雅山和珠峯的相關圖片。

在上課之前,請同學們看看屏幕,這就是世界最高峯,被稱爲地球之巔的珠穆朗瑪峯,請一位同學來給我們介紹一下有關這座山峯的具體情況。

珠穆朗瑪峯的神奇、美麗是人類的嚮往,其北坡被許多登山家認爲連飛鳥都無法越過,是一條充滿死亡的路線。1960年5月,中國人把鮮豔的五星紅旗插上了地球之巔,那激動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悅,在今天的課堂上,我們依然可以領略,讓我們共同欣賞《登上地球之巔》這篇文章。

二、檢查預習

1、解決字詞問題

(1)課後生字詞一人領讀

砭骨履踐崔巍養精蓄銳齊心協力頭暈眼花腰痠背痛勇往直前

(2)文中生字詞峯巔滯留繚繞窒息匍匐迸散斬釘截鐵

(3)解詞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覺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劇烈。

履踐:踩踏。崔巍;形容山高大雄偉。

養精蓄銳:養,休養。蓄,積蓄。養息精神,積蓄力量。

齊心協力:衆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進。

2、師:同學們都預習了課文,你能在題目前加上一些信息來概括課文內容嗎?

生:中國登山隊員王富洲、屈銀華、貢佈於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巔珠穆朗瑪峯。

三、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請大家快速默讀課文,把登山隊員突擊主峯的經過劃分成幾個階段,在原文中畫出相關語句。然後講述這是一個怎樣激動人心的過程。

明確複述重點:

(1)5月24日9時30分,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登山隊員王富洲、劉連滿、屈銀華、貢布出發。

(2)巖壁陡滑,第二臺階擋住了去路。他們冒着嚴寒,劉連滿甘作人梯,幫助其他隊員登上第二臺階。用了五個多小時。

(3)天漸黑,由於缺氧,劉連滿留下,其餘人衝頂。

(4)劉連滿將救命的氧氣留給他人,寫下遺言信。

(5)夜已黑,在8830米左右的地方無氧攀登。

(6)凌晨,登頂成功。

師:同學們對課文內容很熟悉了,我們在讀課文的過程中,非常真實地感受到了那種艱難,但是,隊員們卻克服了重重困難,成功登上了頂峯。

四、合作探究,分析人物

師:反覆誦讀剛纔大家提到的內容。思考:我們的隊員能夠登頂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

學生的回答可能有:

(1)他們有堅強的毅力。

如第五段但他仍咬着牙堅持前進和第七段劉連滿的眼前冒着金花,兩腿顫抖,呼吸也變得沉重。但是,劉連滿一直堅持着。還有第十四段:他擔心自己在昏迷中停止了呼吸,戰友們不知道他的氧氣筒裏還保存着氧氣,他又掙扎着坐起來,用鉛筆在日記本上給戰友們留下了一封短信。掙扎一詞體現了他的艱難與毅力。

(2)他們頭腦冷靜,想出辦法克服困難。

第七段劉連滿想出做人梯的辦法,幫助其他隊員登上第二臺階。

(3)隊員們團結協作的精神,特別是劉連滿那種崇高的獻身精神。

如:他毅然蹲到巖壁前,讓別人踩在他的肩膀上,然後慢慢地站起來,讓別人的雙手能抓住巖壁頂端的支撐點攀登上去。在這樣的高度上,做任何一個細小的動作,身體都有嚴重的反應。劉連滿的眼前冒着金花,兩腳顫抖,呼吸也變得沉重。毅然表明劉連滿已經做出犧牲的準備;慢慢地站起來,眼前冒着金花,兩腳顫抖,呼吸也變得沉重這些動作描寫都體現了他自我犧牲的精神。

還有第十三段:他決定,寧願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脅,也要保最後一點氧氣留給戰友。劉連滿將救命的氧氣留給他人,並寫下遺言信。

師:我們每一個人最終都會面臨死亡的恐懼,可是最可怕的是去選擇死亡,有多少人有這樣的勇氣呢?劉連滿也有對生的渴望,但是他選擇了死,他的偉大就在於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坦蕩的面對死神。我們想想,是什麼力量讓他作出這樣的選擇呢?

生自由回答:是強烈的愛國精神,堅定的信念……

教師小結:正是這樣的精神力量使他們在大自然對人類生命極限的挑戰中贏得了勝利,爲祖國贏得了榮譽。所以文章表現的不只是三人登山的勝利,或是他們四個人的勝利,而是集體的勝利和祖國的勝利。希望同學們從本文學習探險隊員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崇高奉獻精神,從而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五、質疑討論,各抒己見

師:課文中有不少寫景的句子,請在書上勾畫出寫景的句子,討論一下這些句子在文中有什麼作用?請前後四位同學討論分析。

朝着雲霧茫茫的珠穆朗瑪峯巔勇敢地邁進,冒着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在陡滑的巖壁上登攀,……從這些都可以看出登山過程環境惡劣,非常危險,同時更好地體現了登山隊員們不畏艱險,勇於和環境作鬥爭的精神。除盡力渲染惡劣的自然環境外還描寫了珠穆朗瑪峯的景色。如:陽光燦爛,珠穆朗瑪峯尖錐形的頂峯聳立在藍天之上,朵朵白雲在山嶺間繚繞不散,夜色濃重,珠穆朗瑪峯山嶺間朦朧一片,只有頂峯還露出隱約的輪廓。夜色更深沉,山上山下到處都是一片漆黑,只有點點星光在空中閃耀等,這樣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二者相結合,起到一張一弛的閱讀效果。

教師歸納:交待了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場景等,渲染了惡劣的自然環境,烘托了氣氛,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六、聯想體驗,拓展延伸

師:劉連滿在整個攀登過程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還差點犧牲,同學們,你們說,劉連滿是不是英雄?

生:是。

師:你知道劉連滿後來的情況嗎?

學生的回答可能有:

當年登頂的隊員有的作了領導,有的當了記者,而劉連滿生活很困難,被分配到哈爾濱電機廠一車間作了一名普通工人,退休後還要給人打更以維持生活。三個孩子下崗,老伴沒工作。住的一套陳舊的小房子是省長批示後,廠裏照顧給他的。

師:劉連滿又是怎樣看待自己的遭遇的?他是否滿腹怨恨呢?

學生的回答可能有:沒有。他說,生活要從低水平看,工作向高水平看。還說,人不能都當官,都當官,就沒兵了。

師:英雄遭遇困頓卻無怨無悔,這是一個心胸多麼廣闊的人啊!劉連滿從小就沒有父親,靠母親要飯把他養大。當母親不能要飯了,他八九歲出去過流浪生活。所以劉連滿特能吃苦,

最容易滿足,處處替別人着想。這是普通勞動者身上所具有的優秀品質。(板書:英雄本色)

七、佈置作業,收束全文

同學們,當所有的華夏兒女爲自己的祖國的強盛感到驕傲時,我們更應該對那些默默無聞爲祖國做出貢獻的人們產生由衷的敬意。同學們,學習本文後,相信你還有很多話要說,參考我們蒐集的材料,請你以《我看劉連滿》爲題寫一寫自己的感受。要充分發表個人的見解,寫在週記本上。

同學們,有探險就會有犧牲,但是人類從沒有因此而停留下腳步。希望大家不斷挑戰自我,去探索一切未知的世界。戰勝學習生活中的一個個珠穆朗瑪。

教學板書:

登上地球之巔

堅毅品質

集體力量英雄本色

犧牲精神

愛國精神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4

一、設計思想

這是一首充滿革命激情的散文詩,教學中要抓好朗誦這一環,引導學生通過反覆誦讀理解作品的詩情、詩理和詩味,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領會作品的深刻的象徵內涵,理解象徵手法在文中的運用及其作用,引導學生學習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英勇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對革命鬥爭的艱鉅性和複雜性有一定的認識。

二、教材分析

《海燕》是無產階級文學的開山之作,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輝煌。《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詩,本文寫於 1901年,那時正是俄國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國工人運動不斷高漲,動搖着沙皇統治的根基。來自社會底層、深諳人民疾苦的高爾基,觸摸到剛剛開始跳動的新時代的脈搏,以敏銳的藝術感悟力創造出了“海燕”的藝術形象,來歡呼即將來臨的革命風暴,爲無產階級唱出了一曲充滿戰鬥激情的頌歌。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時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書。自它問世以來便以深刻的思想,銳利的鋒芒和激越的詩情贏得衆多讀者的喜愛,也是中學語文教材的必選篇目。據此,我以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內涵爲切入口,激發學生興趣,迅速深入文章內容。

《海燕》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是因爲它的文體特點(散文詩)適於單元要求:強調朗讀,注重聯想與想象,瞭解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的表達方式,學習抒情性語言。自然這也是順應新課程標準“閱讀”部分的要求。

三、學情分析

運用象徵手法是《海燕》最重要的寫作特色。引導學生理解象徵手法,體會象徵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是課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從作品整體上領會文中各種象徵體的象徵意義,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這是理解作品深刻含義的關鍵。

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極大地增強了《海燕》的藝術性,使之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教學中應着重啓發學生理解和體會比喻、擬人、反覆等修辭手法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挑出典型例句反覆體味、深入分析,鼓勵學生敢於發表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四、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在誦讀的過程中反覆品味語言中蘊含的感情。

2、引導學生把握散文詩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鑑賞詩歌的能力。(難點)

3、引導學生認識文中描寫的海燕、海鷗、企鵝海鷗、暴風雨、閃電等的象徵意義。(難點)

4、把握這篇文章的主題,感受作品濃烈的.革命激情,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

五、重點難點

1、通過有感情朗讀課文來感知課文,弄清文章深刻內涵,理解海燕這一藝術形象的典型意義;(重點)

2、理解象徵、對比、擬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難點)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誦讀法、研討點撥法、對比閱讀法

七、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字詞預習。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堂導入

(多媒體展示雷電天氣的音畫)在這樣一個天昏地暗、電閃雷鳴的天氣裏,你們喜歡呆在哪裏呢?爲什麼?(多媒體展示濁浪淘天的音畫)但是有一種鳥卻總是很勇敢的在這樣的天氣裏,在濁浪滔天的海面上穿梭、飛舞。這種鳥叫什麼名字呢?(多媒體展示海燕畫面及課題)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高爾基的《海燕》。

二、走進作者:

高爾基(1868—1936年),俄國作家,“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列寧語)、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生在木工家庭,當過學徒、碼頭工、麪包師傅等,曾流浪俄國各地,經歷豐富。1892年開始發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寫沙皇統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1906年發表了最著名的長篇小說《母親》,反映了俄國工人階級的革命鬥爭,被列寧稱爲是 “一本很及時的好書”。高爾基自傳性的三步曲有《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三、聽品文章,整體感知

1、學生聽讀課文;

2、學生有感情自讀課文;

3、師生朗讀點評和教師指導。

《海燕》兼有詩與散文特點的一種現代抒情文學體裁。它融合了詩的表現性和散文描寫性的某些特點,既是一首色彩鮮明的抒情詩,又是一幅富有音樂的節律和流動感的油畫。文筆粗獷,氣勢磅礴,感情激越,給人以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朗讀時候要注意體會,朗讀語速不可太快,隨感情起伏而定,要有激情。

四、感受形象,理解對比手法在文中的運用,深入理解“海燕”的精神內涵。

細節揣摩精讀:

1、小組討論圈點批註,仿句說話:“從————詩句中我讀到了海燕的高傲。”

“從————詩句中我讀到了海燕的勇敢。”

“從————詩句中我讀到了海燕的敏感。”

2、合作研討:對比手法的運用

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其它動物的語句,齊讀後說說它們的形象,並討論描寫這些動物的作用。

明確:文中通過對比的手法,反襯海燕的勇敢、樂觀、自信、堅強、高傲,表達作者對海燕的讚美之情。

3、思考:如果讓你在題目“海燕”前面加一個修飾性的詞語,你認爲應該是什麼?

(修改標題的方法有利於打開學生閱讀的思路。當學生找出合適的詞語詩句的時候,其實對課文細節的把握已經有了一定深度。)

明確:勇敢、樂觀、自信、堅強、高傲、敏感……的海燕

五、結合本文寫作背景探討象徵手法在文中的運用(難點)。

1、背景:高爾基的《海燕》寫於1901年3月,當時俄國正處於革命**到來的前夜,歐洲的工業危機波及俄國,大批工人失業,沙皇專制反動統治日趨黑暗,人民羣衆無法忍受,革命鬥爭蓬勃興起,一小部分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害怕革命要破壞他們的安樂窩,而許多英勇的革命先驅者,他們在廣大人民羣衆的支持下奮勇抗爭,雖遭到反動勢力的殘酷鎮壓,但他們毫無畏懼,堅信勝利一定會來臨。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暴發在即……

2、小組合作研討象徵手法的運用。提示學生:象徵是文學創作中的一種重要的表現方法,它是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繫,藉助某一具體事物的形象(象徵體),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徵的本體)。

明確:海燕—象徵——革命先驅者

暴風雨—象徵——革命**

海鷗、海鴨、企鵝—象徵——不革命者和假革命者

烏雲、閃電、雷聲、狂風—象徵——沙皇專制發動勢力

大海、波浪—— 象徵——人民羣衆

3、學生朗讀象徵詩《礁石》,分析礁石的象徵意義,進一步理解象徵手法。

礁石 艾青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象刀砍過的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裏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明確:礁石在與浪的搏鬥中,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的一樣”,“但它依然站在那裏/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經過巨大的磨難,礁石雖然傷痕累累,但它仍巍然屹立,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對勝利仍充滿信心,足見礁石是何等的自信與偉大。因此,我們不能僅僅把它當成一塊普通的石頭,也不能僅僅侷限於艾青的自我形象,我們還可以把它看成是那些敢於反抗壓迫、抵制逆流的英雄形象。他們不畏強權,勇於抗爭,用微笑面對困難和險阻,他們應是時代和社會的中流砥柱。

六、聯繫社會生活

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溫煦的愛的陽光照耀,也有各種各樣的“暴風雨”的考驗。結合自己實際,想一想,《海燕》給我們生活帶來什麼有益的啓示?

(把握形象,展開聯想、想象,然後作出有條理的分析。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大膽地發表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面對“暴風雨”,海燕不是畏懼,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戰。它勇猛堅強,樂觀自信,以大無畏的精神和必勝的信心搏擊“暴風雨”。它是“勝利的預言家”。那麼當我們有了“暴風雨”考驗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像海燕那樣勇敢地面對困難,充滿自信,堅強勇猛地和困難作鬥爭,這樣就一定能克服困難,取得最後的勝利。

七、結語

溫室裏長不出擎天大樹,暴雨裏才顯出雄鷹的羽翼。航海者雖然比觀望者要冒風險,卻有到達彼岸的希望。奮鬥吧,做勇敢的海燕!

八、板書設計

海燕

高爾基

正面描寫(海燕) 英勇無畏(飛翔、叫喊)

海燕

側面描寫(海鷗 樂觀豪邁(飛舞、號叫)

海鴨

企鵝)

九、作業設計

1、背誦課文

2、同步測試練習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理解修辭手法在文中的運用;品味文章的語言;引導學生把握散文詩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鑑賞詩歌的能力。

一、檢查背誦情況,教師指導學生背誦。

二、品味關鍵句子

1、請你從文章中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或語段,說說你的看法。

( 要求:準確指認修辭方法;反覆體味,深入分析;要從表情達意的效果及營造意境角度進行分析。)

① 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明確:比喻和擬人。“黑色的閃電”準確傳神地展現了海燕矯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賦予海燕以人的性格,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海燕藐視一切反動勢力的精神風貌。

② 風緊緊抱着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把它們甩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

明確: 擬人。連用“抱”“甩”“摔”幾個動詞,還有“惡狠狠”,賦予狂風人的性格和行爲,寫出了風的猖狂的氣焰。

③ 這個敏感的精靈,——它從雷聲的震怒裏,早就聽出了睏乏,它深信,烏雲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的!

明確:比喻、擬人和反覆。“敏感的精靈”,“從雷聲的震怒裏,早就聽出了睏乏”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顯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說明無產階級革命者的高度的預見性和敏銳的洞察力。“烏雲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的!”運用反覆,語氣肯定,表達了堅定不移的必勝信念。

三、總結這篇散文詩的主題思想。

明確:作者通過對海燕搏風擊浪,勇敢、樂觀、堅強的描寫,讚揚了像“海燕”一樣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鞭撻了“海鷗”“海鴨”“企鵝”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烏雲、狂風”爲代表的反革命勢力,表現了作者抑惡揚善、愛憎分明的情感態度。

四、語言技能、情感技能培養:

時光流逝,百年曆史已成爲過去,革命的風暴也已煙消雲散,但海燕的精神依然值得我們學習,因爲挑戰生活的暴風雨需要更大的勇氣。生活中的暴風雨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呢?請以“我們是勇敢的海燕”爲題寫幾句話,表達你的觀點。(學生同桌之間交流,全班交流)

五、作業設計:

對比閱讀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知識目標:品味排比句式的節奏、氣勢與激情。

2、能夠借鑑本文的寫作方法,並把它們運用到平常的寫作當中去。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二、學法引導:

安塞腰鼓是產生於北方黃土高原上的—種民間藝術,充滿原始的意味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對於生活在南方現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對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採用多媒體教學,效果會好些。教這樣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調動學生的情緒,調動學生的想象力,一旦學生進入角色,教起來就輕鬆多了。

三、教學重難點

本文用寫實的筆觸描繪了氣勢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觸可感的藝術形象,但文中更多的是重在寫意。如何引導學生藉助文字描繪再現形象領略意境是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品讀描繪形象、揭示內涵的排比句,從不同角度、側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並通過聯繫生活,加深對生命的思考認識即教學的重點。

四、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通過讀能感受到語言的節奏、氣勢與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動。

2、揣摩法:對描繪形象、揭示內涵的關鍵語句,應當仔細揣摩品味。

五、媒體設計

1、腰鼓表演片段。

2、課件。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七、教學流程

課前,我播放了一段關於安塞腰鼓的視頻,讓學生感受雄渾壯闊的場景。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剛纔大家所看到的就是壯闊的安塞腰鼓,請同學們端起書,齊讀課文,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那份激情吧!

1、學生齊讀課文。

2、請學生從字音、停頓等方面,對自己的朗讀進行點評。

探求新知

1、請同學們,用我感受到了——的安塞腰鼓,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2、課文中,作者多次運用相同的句子來反覆讚美安塞腰鼓,同學們找一找,看是哪一句?”

明確:

好一個安塞腰鼓!

好一個安塞腰鼓!

好一個黃土高原!好一個安塞腰鼓!

好一個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3、這些句子反覆出現,除了抒情的需要以外,還點示了課文的層次,使得課文結構清晰,請自由朗讀課文7—24節,用//劃分層次,並且在每一個層次中,尋找一個詞語,作爲這個層次描寫的主要內容。”並分男女兩組,派代表上黑板板書。

明確:舞蹈、響聲、後生、舞姿

3、品析文章中語言美。

作者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展示安塞腰鼓的美,試用美,你看。”句式來說。並說說這些句子爲什麼美?例句:蓄勢待發的後生美,你看,他們身後是一片高梁地。他們樸實得就像那片高梁。噝溜溜的南風吹動了高梁葉子,也吹動了他們的衣衫。他們的神情沉穩而安靜。

4、主旨探究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的資料表明:黃土高原是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

安塞腰鼓有什麼內涵?

安塞腰鼓是黃土高原上生命的激昂和宣泄,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小結:

1、排比反覆旋律美

文中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和反覆,形式上力求多樣,富有變化。排比又有句內的、句之間的、段之間的。

2、短句短語激昂美

3、節奏明快雄渾美

反思提升

我們要進行一個演讀活動,要求讀出氣勢,讀出節奏,讀出情感。

我給同學們發了一份演讀稿講義,大家推薦男領由於越同學擔任,女領由單昕哲同學擔任,花三分鐘左右熟悉了各自角色需要演讀的內容。

演讀開始:

看!——

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麼壯闊、多麼豪放、多麼火烈的舞蹈哇!好一個安塞腰鼓!

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後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

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四野長着酸棗樹的山崖上,只聽見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遺落了一切冗雜的觀衆的心上,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一個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變幻。每一個舞姿都使人顫慄在濃烈的藝術享受中,使人歎爲觀止。

好一個安塞腰鼓!

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衝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

它使你從來沒有如此鮮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那消化着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麼奇偉磅礴的能量!

好一個黃土高原!

好一個安塞腰鼓!

作業。

1、將精彩的語句抄在積累本上。

2、完成活頁和試題優化。

八、板書設計

1—4:的腰鼓

安塞鼓5—27:的腰鼓5—13:宏偉的場面14—17:雄壯的

18—22:擊鼓的

23—27:奇麗的

寂靜28—30:的腰鼓

九、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上,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我不去講,學生自己看書能回答的問題,我不回答。同時,我也十分注意情境的`創設,先在課前播放安塞腰鼓的視頻,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並讓學生在感性性對安塞腰鼓有所瞭解。此外,本節課,我還重視學生的讀。有全班齊讀,有男女生分角色讀,有領讀,更有對文本深入理解的回讀。

當然,任何一節課都不是完美的,在本節課上,還存在着不少缺點需要我今後改進的:

1、教學的目標的確立,還有不明確的地方,對教學內容的安排也有與教學目標不符的地方,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有待提高。

2、播放的視頻,沒有經過嚴格的篩選,視頻還不夠典型。而且播放的順序還可以更靈活一點。如放在品析語言後面。

3、學生的參與度還不夠,對個別學生的提問次數過少,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無論如何,這一次研究課,對我來說,都是一次寶貴的成長財富,我都會好好的總結,認真的反思,以便於我今後的教學之路能有更大的進步。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6

學習目標:

1、設身處地、展開想像,於不知不覺中進入文本對話與交流,感受積累文本的語言;

2、創設情境、積極體驗,於投入地朗讀中感受小露珠樂觀無私的品格,體味着對生命的感悟。

基本理念:

以童真引動,設身處地,展開想像;以童趣引導,和諧共生,感悟意境,於不知不覺中進入文本,積極的引導學生與文本、情境、思想對話,引發情感的共鳴和思維的共振,體現文本內涵理解的無痕;在朗讀指導上引導學生帶着生活的體驗去讀書、去感悟,不作生硬朗讀指導,體現朗讀指導的無痕;在詞語的教學上注重體味、感受,以反覆的呈現、使用中學習和掌握,體現教學的無痕,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文本和積累語言,培養學生語言的靈性,綻放語文的無窮魅力。

學習目標:

1、設身處地、展開想像,於不知不覺中進入文本對話與交流,感受積累文本的語言;

2、創設情境、積極體驗,於投入地朗讀中感受小露珠樂觀無私的品格,體味着對生命的感悟。

基本理念:

以童真引動,設身處地,展開想像;以童趣引導,和諧共生,感悟意境,於不知不覺中進入文本,積極的引導學生與文本、情境、思想對話,引發情感的`共鳴和思維的共振,體現文本內涵理解的無痕;在朗讀指導上引導學生帶着生活的體驗去讀書、去感悟,不作生硬朗讀指導,體現朗讀指導的無痕;在詞語的教學上注重體味、感受,以反覆的呈現、使用中學習和掌握,體現教學的無痕,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文本和積累語言,培養學生語言的靈性,綻放語文的無窮魅力。

學習過程:

一、激情引讀 感知文本

1、同學們,老師帶來了昨天認識的夥伴——出示課件:露珠和小露珠。有什麼不一樣?(引導體驗小露珠的可愛)親切地和它打招呼吧!(讀題)讓我們一起走近小露珠吧。打開課文,自由地讀課文,看看哪個小朋友把小露珠讀得最投入,讀得最生動。(生自由讀文)

2、同學們讀得多投入啊!讀了課文,你覺得這是一些怎樣的小露珠啊?(美麗、可愛、黃豆大的、閃亮、珍珠一樣、圓潤、透亮……)學生書寫四個最滿意的詞。

二、設身處地 進入文本

1、過渡(結合課件):夜幕降臨了,小露珠出現在草葉上、花朵上、禾苗上了。露珠就這樣爬呀,滾呀,越來越大,越來越亮,到黎明的時候,已經有黃豆粒那麼大了。

2、一度感受:這時候,小露珠遇到了哪些小動物啊?(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小動物們是怎樣向小露珠打招呼的?(指導讀好三句話)我現在就是一顆小露珠,哪個小動物主動和我打招呼。

“早哇,像鑽石那麼閃亮的小露珠。”

“早哇,像水晶那麼透亮的小露珠。”

“早哇,像珍珠那麼圓潤的小露珠。”

3、二度感受:這三個小動物在誇小露珠的什麼呀?板書:閃亮、透亮、圓潤

4、三度感受:還有哪些小動物和小露珠打招呼了?有創意地按句式說話。(拓展:小螞蟻、小兔子、小麻雀、蚯蚓……)所有的小動物都喜歡小露珠,這是爲什麼?

三、感性復現 深入文本

1、過渡:除了小動物們喜歡小露珠,植物們也喜歡小露珠呢!認真地充分地讀一讀,看看誰來了?(生自由讀文)

2、讓我們叫出它們的名字吧!(演示課件)金黃的向日葵。板書:金黃。有了小露珠,金黃的向日葵就更加金黃了。(抽生說)碧綠的白楊樹、紫紅的喇叭花……(指導讀:喜歡的語氣)

3、引:什麼叫光彩熠熠?還想到哪個詞語,比較和光彩熠的異同(結合圖片)是啊,你看這是白天的小花,它怎麼了?而小露珠來了,它又怎麼樣了?(感受:格外精神、生機勃勃)指導讀文:讀出植物們在小露珠的幫忙下格外精神、生機勃勃的景象。

4、金黃的向日葵、碧綠的白楊樹、紫紅的喇叭花們,你得到了露珠的滋潤,要感謝誰呀——小露珠。那我們就當一回花草樹木,給小露珠寫幾句感謝的話吧。(配樂書寫)小結。

四、拓展遷移 昇華文本

1、植物們都感謝了小露珠,但是太陽公公散發的熱量越來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來越輕了。她漸漸地變成了水蒸氣,向空中飄去了。你身上的小露珠不見了,是什麼樣的心情啊?(遺憾、可惜……)帶着這種感覺把心情讀出來。

2、金黃的向日葵你捨得小露珠去嗎?碧綠的白楊樹你捨得小露珠去嗎?各種各樣的植物們你們捨得小露珠去嗎?你來挽留吧!(感情朗讀:設身處地的挽留)

向日葵向它點點頭、白楊樹向它招招手、喇叭花吹奏着樂曲,大家多麼想把小露珠留住。

3、大家深情的挽留還是留不住小露珠的腳步啊。自由讀小露珠的話。拓展想像:小露珠在想什麼呢?

4、老師也寫了一首露珠贊:(配樂聽一聽)。

夜幕降臨,我靜悄悄地來了,

附在樹梢上,落在草叢裏,

躺在荷葉上,懸在風鈴中……

黑夜漫漫,我慢慢地長大了,

像鑽石那麼閃亮,像水晶那麼透明,

像珍珠那麼圓潤,像羣星那麼燦爛。

黎明時分,映着五彩的霞光,

我將悄悄地消逝。

你——不要悲傷,不要惋惜,

經過一個黑夜,我又會重新凝聚,

清清爽爽地出現在你的眼前,

一樣的光彩熠熠,

一樣的晶瑩透明,一樣的秀麗神奇!

5、積累練習:摘抄課文中的優美詞語和句子;自由選擇背誦你喜歡的課文段落。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將詩歌意象與生活情景的聯想相結合,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

2.抓住這首詩“真摯的感情、鮮明的形象和優美的韻律”這三個明顯特徵,初步培養學生分析現代詩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深入理解詩歌的內容,深切感受詩人的思鄉愛國之情。

2.培養學生分析現代詩歌的能力。

[教學難點]

感受並理解詩歌優美的韻律。

[教學方法]

以多媒體教學爲輔助手段,綜合運用反覆誦讀、師生互動和教師總結歸納的方法。

[教具]多媒體課件、flash動畫。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結合學生剛剛學過的《靜夜思》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兩首詩,指出“鄉愁”在中華兒女的身上代代相傳,而臺灣人民的思鄉之情更深切、更感人,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一、反覆誦讀,整體感知

先齊讀,再聽配樂朗誦,找出差別,然後請一兩位同學有感情地朗誦,聽後師生一起評價,特別注意朗誦時的語氣和節奏。

提問:作者通過哪些具體可感的形象來抒發鄉愁?(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

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比喻)

作者是如何安排這些形象的?(以時間爲順序)

二、師生互動,想象構圖

1.教師範讀詩歌的第一節。

(1)讓同學們聯繫自己在外上學、思念母親的實際情況理解詩歌內容。

(2)請同學說出自己的聯想。

2.請同學朗讀詩歌的.第二節,教師進行指導。

(1)構建生活場景理解內容。

(2)補充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加強同學們的語文知識積累。

3.請同學深情地朗讀詩歌的第三節,教師進行指導。

(1)讓同學們想象三五十年之後,母親去世後自己的內心感受,加深對詩歌第三節的內容理解和情感體味。

(2)回顧前三節意象選擇的典型性,加深學生對作文選材典型性的認識。

4.第四節是全文的點睛之筆,也是同學們在內容理解上的重難點。

(1)首先應對學生進行引導:作者思念故鄉、想念親人,那爲什麼不回到他們身

邊呢?僅僅是由於有一道臺灣海峽嗎?

(2)再從作者生世和寫作背景出發,結合生活中的事例,使同學們真切體會詩人

的思鄉之情和企盼祖國早日統一的強烈願望

三、指導朗讀,體會情感

[課堂練習]

結合自己的真情實感,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模仿造句。

鄉愁是一杯濃濃的酒

鄉愁是一輪圓圓的月

鄉愁是故鄉那條永遠流淌的小溪

鄉愁是別離時媽媽不斷的揮手

鄉愁是遠走時父親在車站久久的站立

[課堂小結]

正是由於具備了真摯的感情、鮮明的意象和優美的韻律,余光中的這首小詩才會成爲海峽兩岸廣泛傳頌的名篇,這也正是我們分析不少現代詩歌的重要途徑。

[課後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鄉愁》和《夜雨寄北》這兩首詩。

★板書設計

時間 空間鄉愁

小時候母子異地郵票

長大後夫妻分離船票真摯的感情

後來墳墓內外墳墓鮮明的意象

現在海峽兩岸海峽

鄉愁是…… 數量詞 疊詞

我在這頭  ……在那頭 優美的韻律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8

設計思想:

先練後講、先學後教,先試後導這是嘗試教學法的核心。我在講授《春》一課時,以這一思想爲指導,從學生的口頭訓練入手,分層設置思考題,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在景物描寫中抒發的感情,學習寫景狀物的一般方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各個學習環節中,我本着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原則,讓學生主動的想、主動的說、主動的學,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教師的精講點撥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在不斷嘗試中享受到成功的樂趣。同時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把重點放在了整體感知課文、語感的培養和讀寫結合上,加強對學生的綜合訓練,突出重點,鍛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使學生牢固的掌握所學知識,並把它們靈活的運用到自己的實際寫作中去,做到學爲所用。

教材分析:

它是傳統名篇,這是朱自清在解放前寫的,各套課本都會選的;它在情調、佈局謀篇、修辭方法、遣詞造句方面都堪稱典範,學生儘可模仿學習。

提示幾個主要問題:

(1)寫出了春天哪些景象?

(2)寫出了春的什麼特點?

(3)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

(4)熟讀、背誦。

本課遇到比喻和擬人兩種修辭方法的學習任務,這裏作兩點提示:

1、學習這課,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方法是一重點,課本里的知識嫌少,僅在練習裏附了一點,教師應該找參考書,作一點補充;

2、應該多結合課文語句消化知識,將修辭學習與揣摩語言結合起來,而不要單純地講知識。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掌握字詞,瞭解作者。

⑵瞭解散文的特點,體會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爲寫作對象抒發情感。

⑶理解把握文章細緻觀察景物,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繪的寫法。

2、能力目標:

⑴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學習本文清晰的脈絡結構。

⑵學習通過運用感官細緻描寫景物的寫法。

⑶體會用詞準確的語言特點,學習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描繪景物的寫法。

3、情感目標:領會作者用詩的筆調描繪了大地回春、萬物復甦、生機勃發、草木花卉競相爭榮的景象來抒發作者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的欣喜之情,學習作者熱愛自由、熱愛生活、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細緻觀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點,用優美語言和寫景物技巧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有感情的讀出春天的特點,表達美好的感受,體會用詞準確生動的語言美。

三、教法與學法

1、教法:指導學生反覆朗讀,讀順口,讀流暢,讀出感情。爲了使學生朗讀的有興趣、有效果,教師可採用多媒體教學,先展示“春天”的畫面,再伴隨音樂進行範讀,爲學生創造設教學情境,引起學生閱讀興趣。在“自主”朗讀的基礎上,師生“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內容,掌握本文的寫景方法和優美的語言,既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鑑賞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爲鞏固並理解課堂內容又設置了練筆這一環節,還留下了積累美句和推薦美文的課後作業。

2、學法:本文着眼於感受、欣賞、品味朱自清優美的語言和出色的寫作技巧,用聽讀、美讀、賽讀,畫面再現文字、圈點勾畫、旁批等多種形式,體味本文的語言美,學習本文描寫技巧,運用“朗讀——質疑——探究——解疑——練筆”這五個環節,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以讀爲主,通過讀來理解內容結構,感受文章的語言美。

一導語設計

春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古人對春天的吟詠和稱讚的詩句很多,如“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是剪刀”。你還能說出描寫春天的古詩句嗎?(多媒體展示詩句)

古人對春天的描繪可謂是細緻入微、形象生動,那麼我們來欣賞“春天”的幾幅畫面,在暢遊春景之後,我們來欣賞一下著名的文學家朱自清寫的散文《春》。

二檢查字詞、作者簡介的預習情況。(多媒體展示字詞、作者簡介)

三朗讀訓練

1、聽讀:跟隨多媒體播放的音樂《春江花月夜》,聽老師範讀來感受春天之美。

2、美讀:伴隨音樂的響起,學生用情品讀,感受文章的內容美和語言美。

3、賽讀:分四組,每組選出一人進行朗讀比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四聽着大家優美的朗讀,老師眼前出現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畫面,那麼本文分爲那三部分?每一部分用兩個字概括出來。再概括出文中的五幅畫面。(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多媒體展示板書)

說明:以讀促析,感受文章之美,對理解文章內容掌握結構有很大的幫助。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是學習本文的寫景技法和語言特點。

五學生自讀逐圖分析,用圈點勾畫、旁批註釋形式理解本分用詞準確生動的語言特點,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和感官技巧寫景的方法。(多媒體展示思考題)

1、春草圖

⑴本文寫小草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徵?

⑵“鑽”字用的好,好在哪裏?

⑶此圖運用了哪種感官技巧寫景?

2、春花圖

⑴作者從幾個方面描繪出一幅五彩繽紛的春花圖?

⑵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生動地寫出了花爭春的特點?

3、春風圖

⑴“‘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此句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⑵找出運用感官描寫春風的句子,並說明寫出了春風的哪些特點?

4、春雨圖

⑴作者從靜景寫到動景,從物寫到人,由近及遠,用比喻的修辭寫出了春雨哪些特點?

⑵“斜織”“薄霧”這兩個詞好在哪裏?

5、迎春圖

⑴由什麼景物引出人迎春?

⑵頌揚了一種什麼精神?

教師歸納總結:詞語的.準確生動和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爲本文增添了語言色彩。如:

“偷偷”、“鑽”把小草人格化了的同時,又寫出了小草頑強生命力。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文章的語言富有詩意和美感,使學生感受到文章的“形象美”“繪畫美”“音樂美”“含蓄美”。用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五種感官技巧,寫出了春風的溫柔、沉醉、和諧、動聽,把春風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有感。所以本文無論是從內容還是寫作方法上看,都是一篇美文佳作。

教師歸納總結:學習了寫景散文《春》,同學們學到了很多知識,首先了解到寫景要善於觀察,然後將零散的景物集中於一個特定的範圍內,以一定事物爲描寫對象,抓住景物的特徵,運用優美的語言、準確的詞語和恰當的描寫技巧來抒發感情,達到託物言志目的。七用多媒體展示朱自清的散文《綠》和《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找兩個朗讀比較好的學生伴隨着音樂朗讀,在優美的意境中結束本課節的教學任務。

說明:此項設計爲了陶冶情操,激發學生寫作慾望,爲下節課練筆創設情境。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學習春的寫景技巧和語言特點進行仿寫練筆。

八課內練筆

從下列問題中任選一項,仿寫《春》寫作手法寫一篇寫景散文。(多媒體展示“春、秋、冬”風景畫)

1、模仿《春》寫“夏”。

2、模仿《春》寫“秋”。

3、模仿《春》寫“冬”。

九佈置作業

1、積累摘抄優美句子。

2、推薦美文,在下一課節前朗讀,感受美的意蘊。

板書設計:

五、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教學朱自清先生的春,這篇詩意盎然、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老師滔滔不絕地講授,機械地、繁瑣地逐一分析五幅圖畫,學生在下面認真地作筆記,儘管學生把筆記寫得密密麻麻,我想,這也無疑是對新教材的一種背叛,是與新課標的要求背道而馳的,結果肯定收效甚微。這堂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整個一篇課文的教學時間共90分鐘,真正老師講授的只有20分鐘,學生“動”起來佔70分鐘(45分鐘朗讀,5分鐘討論,20分鐘發言。)這纔是真正把主動權還給學生。(1)班通過自主實踐,合作討論,探究疑難,可以說人人都在這節課中“動”了起來。這樣,既體現了新教材的理念,又鍛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他們對學習語文的興趣,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當然,也有不足之處,比如有個別同學趁討論之機說閒話等,今後,我要更大膽地嘗試教學改革新路,逐漸完善美中不足之處。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9

本期課程《初中語文提問的設計與生成》,主講教師楊美俊,北京西城教育研修學院教師。聽了楊老師的課後,我頗有收穫。

正如楊老師所講,教師在備課時,主問題的設計是不可少的,而課堂問題的設計首先要求老師正確解讀文本。教師把文本讀懂讀透,教師儘可能去揣摩學生在課堂裏可能會提出的疑難問題,做到胸中有“丘壑”,課堂就活了。

今年春天,縣教研室杜主任要求我去龍泉中學講示範課,我選擇講《那樹》。我當時特意把文章多讀了幾遍,力求讀懂讀透。之後,我設計了這樣的主問題:1。那是一棵什麼樣的.樹?

我還要求學生用“那是一棵的樹,因爲課文第段中說。”的句式回答。這是一個具有整體性閱讀的教學問題,學生不可能用“是”或“不是”來做簡單作答。

這樣,學生就必須在全文中搜索答案,要麼用原文回答,要麼簡單概括作答。我認爲,學生認真做完本題之後,會對大樹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事實也確是如此。

主問題:2。人們對不同時期的大樹態度如何?

要求學生用“我認爲人們××(感激……)大樹,因爲課文第段中說。”的句式作答。這也需要學生逐段看課文,學生認真回答本題之後,會把人們分成贊成砍伐、漠視(也就是無所謂)、不贊成砍伐三類。

在那次示範課上,這兩個主問題讓學生觀點得以表現、情感得以流露、表達能力得以鍛鍊。從這個意義上講,好的課堂提問對語文教學而言,真的是功不可沒。

是啊,教師富有針對性和啓發性的課堂提問,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啓迪學生的心扉,開拓學生的思維。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1. 運用所學散文閱讀的方法閱讀文章,進一步提高散文閱讀的能力、

2. 理解作者通過描寫一株失去了大樹的依託,但卻並不因此而喪失了生存意志的古藤,表達自己對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對堅強、獨立,歷盡苦難而不屈的生命的敬重之情。

3. 弄清文章由物及人地描寫、抒情、議論談感悟的思路,.體會作者以抒情爲主,融抒情、描寫、敘述、議論爲一體的鮮明特色。

4. 理解想象和聯想的表現手法以及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5. 品讀文章質樸、簡單的意象,自然、靈動的文字,增強語言的感悟能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

(1)領會文章主旨,體會作者感情。

(2)分析理解文章的寫作特色及其作用。

(3)揣摩詞句,品味語言。

2.難點

(1)想象與聯想的作用

(2)詞句揣摩,語言品味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與學互動設計

課件顯示:(一)創設情境,導入文章閱讀

同學們,我們自初一以來,學習了不少的優秀散文,大家回憶一下,舉例說說。

示例(1.)《紫藤蘿瀑布》:這是一篇狀物抒情的散文。文章通過對紫藤蘿花的精彩描繪,充分顯示了藤蘿花的外在形象美與內在意蘊美的和諧、統一。文章先着重刻畫紫藤蘿花的外在美。通過對花的精彩描繪,表現了它不可遏止的、旺盛、活躍的生命力。然後是抒寫作者對生命底蘊和意義的的深刻思考。說明在奔流不息的生命長河中,挫折、磨難不過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它是生命中,一段小小的插曲,增加了生命的美麗和充實,但不會阻礙生命長河不息的流動。紫藤蘿旺盛的生命力,使作者心中的焦慮和悲痛化爲寧靜和喜悅,並由此領悟了花和人雖各有各的不幸,但生命的長河無止境這一永恆的哲理,促使作者不由加快了生活的腳步。文章讚美了生命的永恆與美好,鼓勵人們要熱愛、珍愛生命。 示例(2.)《行道樹》:作者將目光投注到平凡而普通的物象——行道樹的身上,賦予它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讚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全文466個字,卻蘊涵了作者對生命價值的思索與感悟,引發了讀者對人生對生命的新鮮感受和深刻體驗。

示例3.《春》一文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書寫人們盼春的基礎上給我們描繪了春草,、春花、春風、春雨、人們迎春這一幅幅的畫面,最後唱起了對春的讚歌。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示例4.巴金的《日》,作者採用樸素無華的文字,借景喻人,以情點“睛”,將哲理的思索與詩意的描繪揉和在一起,既成功的塑造了“飛蛾”即抗日戰士的平凡而偉大的形象,又寄託和抒發了自己的崇高的美學理想。《月》則表現了作者細膩幽靜的一面,作者讚頌了嫦娥爲了一個不知名的理想而放棄了原有的一切,“妄想”改變“月”這個冰冷的星球,嫦娥就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日》和《月》是作者對生命、對人生的思考,它也啓發了我們思考如何生,如何死。

通過一篇篇散文的閱讀,我們獲得了一些散文閱讀的方法,歸納起來,主要有哪些方法呢?

學生思考,交流回答,老師補充小結:

課件顯示:總的說來要弄清楚四點: 一是寫了什麼(文章的主要內容),二是爲什麼寫(主旨,即要表達的情、理、觀點),三怎樣寫的(行文思路,即先寫什麼---再寫什麼---後寫什麼),四是寫得怎樣(運用了什麼藝術手法達到了什麼樣的效果)。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運用這些閱讀方法去閱讀王劍冰的一篇優秀散文《古藤》。

(二)、學生齊聲朗讀課文,思考:

1.文章的抒情對象是什麼?它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

點撥:文章的抒情對象的是古藤,它是貫穿全文的.線索,文章就是圍繞着它來描寫、抒情、議論談感悟的。

2.通讀全文,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古藤的特點。(注意抓關鍵詞語,抓文眼:集中表達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詞句,這就是“文眼”)

點撥:外在特點-----外形彎曲、枯老,是一棵獨立的藤

內在特點-----堅毅,不屈,頑強,倔強、孤獨。

3.對於“古藤”,作者的情感態度發生了哪些變化?請用四個詞語來概括。

點撥:驚奇,敬慕,擔心,敬仰。

4.縱觀全文,作者主要寫了什麼內容?表現了什麼樣的主題?

點撥::作者通過描寫一株失去了大樹的依託,但卻並不因此而喪失了生存意志的古藤,表達自己對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對堅強、獨立,歷盡苦難而不屈的生命的敬重之情。

5.文章的行文思路怎樣?

點撥:文章開頭運用描寫,交代出文章的抒情對象古藤,在描寫之中,融入了作者對古藤的驚奇感受。爲了更好揭示出古藤神奇的特徵,作者又插入敘述古藤由來的美好神話,在敘述之中巧妙地融入作者的喜愛之情。爲了更好的抒發作者的敬慕之情,作者圍繞古藤的艱難命運展開想象議論,同時聯想到與古藤有着類似遭遇的人事展開敘述和議論。由物及人,昇華主題

(三)品讀鑑賞

請同學們細讀品讀課文,從文中找出自己認爲寫得精妙的地方,給大家賞析一下。(下例示例根據學生交流情況和是否需要補充的情況,有選擇的展示)

示例1.文章開篇第一段對古藤的描寫,作者採用了反覆、比喻、擬人三種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古藤”外形的怪異,渲染了“古藤”生命中遭遇的磨難,也爲下文的敘述和議論做了鋪墊。

示例2.第9段裏“.一千三百年風霜雨雪,把它變成根,變成樹,變成精。”這句話這句話顯示了古藤生命昇華的過程。

“變成根”是指藤無所依傍後開始獨立,自己爲自己坐樁。

“變成樹”指變成了獨立的個體,“自己爲自己相繞,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

“變成精”指藤有自己的靈魂、個性、和精神特質。“藤留下了堅毅、痛苦、掙扎的過程”

示例3.第10段:“藤,木的典範,水土的凝鑄,生命的闡述。像不羈的狂草,有重筆有輕染,有淋漓的汁點。”

這裏運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辭手法。排比形式工整,感情強烈,層層深入地讚頌了古藤是木的範例,凝聚了天地間水土的精華,闡釋了生命的內涵;比喻生動、形象,謳歌了古藤生命的頑強與不屈,表達了作者對古藤的敬仰和讚美之情

示例4.文中最後一段(第16段)呼應第14段,點明瞭文章的主旨。揭示古藤的生命奧祕,進一步突出古藤堅守者的形象,一個引人思考,被人敬仰的形象。這裏有一個關鍵詞語“倔強”,這個詞語揭示了古藤面對命運的變故,失去依靠後的那種頑強的生存意志,堅強不屈服的獨立個性。儘管掙扎過,痛苦過,只要生命在體內一息尚存,就以藤的個性,滋生、蔓延、上升、翻騰。這個詞就是全文的“文眼”。”是作者的點睛之筆,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示例5.文章敘述何仙姑與呂洞賓的傳說

爲古藤罩上了一層神祕色彩,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同時引出下文古藤失去依傍的命運變故,爲表達作者對古藤的敬慕之情作了鋪墊。

示例6

第12段“人其實同藤一樣,從一點點爬起,活的不知有多麼艱難。要依靠親人,依靠師長,依靠領導,依靠社會。要學着做人,學着生活,學着應付,學着面對。”在結構上承上啓下,內容上由藤及人,揭示了古藤的象徵意義 。(寓意)

示例7.第13敘述老態女子生孩子的故事,第14段寫古藤的“起點與終點”、“根與頭”、“存活與伸展”,的敘述議論。有着內在聯繫:

老態女子與古藤相互映襯,闡述了生命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孕育新生的哲理,突出了古藤的形象,探求古藤的生命奧祕,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四)總結歸納散文閱讀的具體方法

通過大家的閱讀賞析,現在我們進一步歸納一下散文閱讀的具體方法。

學生交流,老師補充總結:

1.緊扣文眼明散聚。

散文的最大特點是“形散神聚”雖然取材範圍廣泛,內容博雜,所謂“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裏”,但都統一在“神”這個靈魂之下。若能很快找到統領全文的這一“神”,就能迅速而準確的把握文章,提高閱讀效率。在散文中,總有集中表達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詞句,這就是“文眼”。倘若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抓住這點睛之筆,就能透視文章的“心靈”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明確廣博、紛繁的題材是怎樣被有機地組織起來的。

2.找準線索結構清。

線索就是竄連文章內容的的一根紅線,它在文章結構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找準它的線索就理清文章的結構。寫景散文一般以遊蹤或某一景物爲線索。

3..融情於景見立意

“一切景語即情語”,大凡寫景狀物的散文都要採用借景抒情,寄情於物,託物言志或象徵等手法來含蓄、形象而具體地表情達意。

4.咀嚼精妙品詞句

散文的精妙或體現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體現在其謀篇佈局的匠心獨運,或體現在表現手法的多姿多彩,或體現在遣詞造句的精煉生動。在對文章內容與思想情感有了宏觀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揣摩咀嚼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處,纔算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鑑賞。揣摩咀嚼需結合全文內容,結合具體語言環境,根據上下文品讀感悟,理解才更準確。

(五)、作業:運用散文閱讀的方法閱讀課文《談生命》

(六)、結束語

同學們,今天學習者篇文章給了我們很大人生啓迪:人生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必然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挫折和失敗,當在這個時候,希望你們能像這棵古藤那樣,以頑強的精神,堅毅的性格,承受痛苦,經歷磨練,戰勝困難,勇往直前。只有經歷了磨練的生命纔會更燦爛,只有笑到最後的生命纔會更精彩!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夠結合註釋解釋全詩大意,並能說出作者創作的觀察順序。

【過程與方法】通過師生互動和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提高對詩歌的審美和鑑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詩的學習,學生能夠增強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激發用語言描述所見美景。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通過師生互動和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提高對詩歌的審美和鑑賞能力。

三、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談話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用多媒體出示西湖十景的圖片,請學生試着用語言描述圖片上的美景。

進過幾輪互動,教師點出學生可能會犯的錯誤:1語句囉嗦,用詞不講究;2敘述缺乏邏輯性和條理性;描述沒有情感滲透。然後教師引題:“美景之所以美,是因爲有好的詩句清晰細緻地描述。那我們今天就來看看中唐的偉大詩人白居易是如何描述美景的。”

2.用多媒體出示白居易個人信息如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太原(今屬山西)人。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詞不多,但影響後世甚大。有《白氏長慶集》。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3.用多媒體出示“律詩”的.相關知識:律詩是一種中國詩歌體裁,體詩的一種,興盛於唐。律詩對格律要求非常嚴格,每句有幾個字就稱幾言,常見的類型有五律和七律。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詩,每兩句稱一聯,共四聯。分別稱爲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每首的頷聯、頸聯的兩句是對仗句。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律詩通常押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二)整體感知

老師設置如下問題,請學生帶着問題閱讀課文:

請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解釋全文,並找出詩中所描繪景物的地點。

從孤山寺的北面來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白雲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幾處早出的黃鶯爭着飛向向陽的樹木,誰家新來的燕子銜着春泥在築巢。繁多而多彩繽紛的春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我最喜愛西湖東邊的美景,遊覽不夠,尤其是綠色楊柳蔭下的白沙堤。第一句作者即點明地點,即孤山寺北賈亭西。

(三)深入研讀

教師繼續設置如下任務,請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後回答:

1.本詩的前兩句中出現了哪些景物?這些觀察景物是按照怎樣的順序?

通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描寫了水、雲、鶯、樹、燕、泥、花、草。這些景物大致可分爲如下兩組:

水、雲、花、草______________遠景,靜景

鶯、樹、燕、泥______________近景,動景

則,此處的觀察順序是由遠及近再到遠,由靜及動再到靜。

此處教師須着重解釋頸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兩句是寫願景。因爲近看看不到太多的花和草,只有遠看,才能看到繁多而多彩繽紛,讓人目不暇接的花,才能看到綠蔭連綿猶如水一般的草。

2.這樣寫有何好處?

通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從距離上講,由遠及近再到遠,突出了景觀優美而豐富,遠近四處都是美好的景色,也側面寫出了景色太美讓人目不暇接的感受;從動靜上講,由靜到動再到靜,體現了觀察的真實性,遠處的景觀體現靜態的美感,近處的景觀鮮活生動,符合真實生活的邏輯;遠近結合,動靜交叉,使整首詩既富有整體上的畫面美感,局部又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既描述了美景,又寫實地體現了客觀存在,呈獻給讀者一副非常真實,具體的西湖春景圖。

3.頷聯中的“爭”和頸聯中的“沒”兩字可否“啼”“遮”?爲什麼?

通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不可以。此兩處都是在運用比擬的手法形象地突出了景觀的特點:首先,“幾處早鶯爭暖樹”是將“鶯”擬人,用人爭先恐後的樣子描述早春的鶯鳥成羣結隊地在樹上鳴叫的場景,若將“爭”換成“啼”,使“羣鶯鳴樹”的樣子不夠形象生動,也缺乏動態的活潑感;其次,“淺草才能沒馬蹄”是將“草”擬物成水,只有水才能“沒”,而春天的綠草還不是很茂盛,被風吹也不會顯現出劇烈的搖動,就像是剛剛沒過馬蹄的水灣一般,清淺而柔順。此處若是將“沒”換成“遮”,讀者就失去了將草和水相關聯的想象空間,語言表達就會略顯平淡,不夠真實生動。

4.本詩中除了比擬,作者還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通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除了比擬,還有對仗,每聯上下句之間不但字詞對偶,平仄和押韻也都達到了律詩的要求;另外首聯下句還使用了誇張,用雲水同低誇張地表現了春水初生,白雲低垂,水天一色的場景。

(四)拓展延伸

教師再次用多媒體出示“西湖十景”的圖片,請學生任選一張再次進行口頭描述,注意描述的順序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是否可使用一些修辭增加畫面的真實感,遣詞造句是否有美感又富邏輯。

(五)小結作業

總結文章內容,請同學將上述口頭描述寫成一篇200-300字的習作。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標

1.積累常見的文言基礎知識,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通過反覆誦讀本文,瞭解文章大意,分析刻畫形象的方法,培養學生多元化理解文章寓意的能力。

3.認識狼的本性,懂得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取得勝利。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積累常見的文言基礎知識。分析刻畫形象的方法。

教學難點:認識狼的本性,懂得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取得勝利。

三、教學方法

朗誦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學過程

(一)介紹背景,導入新課

郭沫若曾寫了一副對聯稱讚一位文學家,對聯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這位文學家是蒲松齡。寫出了赫赫有名的《聊齋志異》,裏面的很多故事寓意深刻,引人深思,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狼》,看看一個跟狼有關的故事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啓示。

(二)初讀課文,理解文章大意

1.根據課前預習,出聲誦讀課文(注意:朗讀的停頓、語調等),糾正讀音。

2.多媒體出示本課的文言基礎知識,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積累常見的文言文常識。

(比如:止:通“只”,僅有。顧:回頭看,這裏指往旁邊看。乃:副詞,於是,就。)

3.再讀課文,疏通文意,概括文章大意。

(明確:描寫了一個屠夫在回家的路上遇到兩狼的追趕,投骨不成,只能殺死兩隻狼的故事。)

(三)小組合作,深入研讀。

分小組對下列問題進行討論:

1.屠夫,是一個怎樣的人?作者運用了什麼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的?

明確:(1)屠夫:是一個有勇有謀,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人。(2)運用了心理與動作描寫的方法。“懼——投骨避狼”;“大窘——骨盡狼仍從”;“恐——前後受其敵”;“悟——刀劈兩狼”。

2.狼,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作者怎麼塑造的`?

明確:(1)貪婪、兇惡、狡詐陰險、十分愚蠢的形象。(2)運用了神態與動作描寫的方法。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將狼饞涎欲滴想吃人的綠眼睛刻畫出來;寫狼的“假寐”,運用“犬坐於前”的生動比喻,並進行了“目似瞑,意暇甚”的形象描繪,把狼的狡猾神態刻畫得活靈活現。

3.“狼”很明顯運用了比喻的手法,你覺得比喻的是什麼?

明確:根據對《聊齋志異》的瞭解,狼諷喻的是當時社會像狼一樣的惡人、惡勢力。

(四)拓展延伸

1.分段朗讀課文,想一想本文的寓意是什麼?

衝刺:對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縮,只能勇敢機智地把它們殺死.

對付野獸必須如此,對付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困難也必須如此。要敢於鬥爭和堅持,取得勝利。

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要勇敢地面對,勇敢機智地進行鬥爭;因爲退縮,忍讓是沒有出路的。

一切像狼一樣的惡人,都是以害人始害己終,自取滅亡。

諷喻像狼一樣的惡人,無論怎樣狡猾奸詐,最終都會失敗。

2.角色扮演。

(五)小結作業

小結:這節課,我們學了《狼》,進一步瞭解了蒲松齡作品風格。從中知道了:對豺狼一樣的惡人,我們不能心存幻想,應該善於應對,勇敢鬥爭。

作業:寫一篇關於動物的故事,寫出其中的寓意或者你的感受。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文言文,篇幅雖短,知識點卻十分密集,故事性強,思想深刻。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積累常見文言基礎知識。在深入研讀中,解讀刻畫人物的方法,理解文章深刻的內涵。在角色扮演中,進一步揣摩人物內心的想法。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3

首先,我們應該弄清楚“初步鑑賞淺易的古代詩詞”這一要求的具體內涵:“初步”意味着難度不會太大;“鑑賞”意味着不同於一般的閱讀,即:要在理解古詩詞內容的基礎上,能從詩詞鑑賞的角度,對主題、形象、情感、語言等進行賞析;“淺易的”意味着所選篇目會比較短小、易懂,如五絕、七絕等。基於這樣理解,我們在平時的學習和複習階段可重點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掌握課本內容,打實基礎

要培養起自己的古詩詞鑑賞能力,首先必須學好課內的古詩詞。與過去的古詩詞學習相比,我們不僅要能多讀成誦,準確無誤地理解作品內容,還要能有意識的用鑑賞的眼光去品賞作品,並把有關鑑賞的知識在課本中點劃圈鉤,以便日後複習。

學好課內的古詩詞,絕對是形成鑑賞能力的基礎,特別是對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定要做到重點把握。比方類似下面的這些古詩詞,就很值得我們在學習時細細地品讀,並認真記錄、積累相關鑑賞古詩詞的方法和文化。

古詩分類:

古體詩(古風):古詩、楚辭體、樂府詩、歌行體。《長歌行》

詩絕句《江南春》《泊秦淮》

近體詩(格律詩)起承轉合

(五言、七言)律詩(首聯、頷聯、頸聯、尾聯)《黃鶴樓》

1、按音律形式分婉約派:代表李清照《醉花陰》

詞:有單雙調之分,都有詞牌。

豪放派:代表蘇軾《江城子》“蘇辛”

曲:《天淨沙秋思》(小令)

敘事詩《石壕吏》

2、按表達方式分抒情詩《春望》《月夜》《泊秦淮》《江城子》

哲理詩《長歌行》《論詩》

山水田園詩《過故人莊》《滁洲西澗》

戰爭邊塞詩《使至塞上》《涼州詞》

懷古詠史詩《赤壁》

3、按題材內容分寫景抒情詩《浣溪沙山下蘭牙短浸溪》

詠物言志詩《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即事感懷詩《泊秦淮》

贈友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送友人》

它們的特點分別是:

①山水田園詩: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這類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②戰爭邊塞詩: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抒發們樂觀豪邁或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壯宏渾,筆勢豪放。

③懷古詠史詩:懷古詠史詩往往以歷史典故爲題材,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借古諷今,或抒發滄桑變化的感慨。

④寫景抒情詩:歌詠山水名勝、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歌。古代有些詩人由於不滿現實,常寄情于山水,通過描繪江湖風光、自然風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類詩常將要抒發的情感寄寓在後描寫的景物之中,就是人們常說的寓情於景。其風格清新自然。

⑤詠物言志詩:以某一物爲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徵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託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徵、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

⑥即事感懷詩:因一事由而引發詩人的感慨,如懷親、思鄉、念友等。

⑦贈友送別詩:有的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有的藉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寫離愁別恨,有的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例如:七年級上冊

過鬆源晨炊漆公店

宋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裏,一山放過一山攔。

(1)末句的“放過”和“攔”用得精彩,爲什麼?請簡要分析。

(2)本詩表達了怎樣的人生哲理?概括回答。

(3)整首詩是怎樣來表現這個深刻哲理的?請做具體分析。

這是一首哲理詩,寫得通俗易懂,很有特色。圍繞詩後的三個習題,我們可以瞭解這一類詩歌的鑑賞特點。第一題是品味特別有表現力的字詞——“放過”和“攔”,這兩個詞用擬人的修辭方法形象地寫出了山山相連的特點,寫得生動,富有情趣。第二題側重對全詩內容的把握,即人生哲理——人生就是這樣:一個問題解決了,又一個問題出現在眼前,周而復始,永無止境。第三題則從整首詩的表現特點來設問,即用“行山路”這個意象來隱喻“人生充滿矛盾”的這一哲理,這是哲理詩常用的表現手法。

再如,八年級上冊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宋陸游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爲國戌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1)詩中“僵”與“孤”,寫出了詩人當時怎樣的處境?它們在詩中有什麼作用?

(2)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願望?簡要回答。

(3)作者的這個願望可以從哪些字詞見出?又是通過什麼方法來表現的?

以上第一、二題跟前一首詩類似,側重語言的品味和主題理解。第一題“僵”、“孤”意爲臥病在牀,孤苦無助,其作用是以“僵臥孤村”來反襯“不自哀”,更顯其志堅定不移,

第二題,本詩表達了作者要爲收復失地、統一祖國而獻身的強烈願望。

第三題則涉及古詩詞鑑賞的其他一些特點。前一問需要我們平時有意識地積累一些古詩詞中,常被用來暗示、象徵某種含義的有代表性的詞語,如詩中的“戌”“輪臺”“鐵馬”“冰河”就往往被用來暗示邊塞、戰爭等含義,這些典型詞語的積累很益於我們去把握這一類詩詞的內涵。第二問則涉及古詩詞寫作中另一種常用的方法,即作者通過夢境曲折地來表達自己的願望。

再如八年級下冊

無題

唐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爲探看。

1.對這首詩內容及意境分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A.詩人起筆不落俗套,從相見之難落筆來襯托別離時的痛苦。

B.詩人借窗外百花凋零的景象抒發相思的悽惻之情。

C.詩中尾聯運用了典故,這是詩人藉以安慰自己,表達希望能夠再與親人相見的情感。

D.作者寫此詩其實不在寫情,而是爲表達被貶謫的痛苦與鬱悶。

2.詩中第二聯用了比喻的手法,其中有一字還運用了諧音,是哪一字?諧什麼音?結合全詩可以看出作者要表達怎樣的情感?

李商隱的《無題》是一首詠歎忠貞愛情的經典之作。結合提問,我們也能從本詩中瞭解許多詩歌鑑賞的角度、技巧及應注意的問題。如,第一題的A項中就涉及到古詩詞中襯托手法,B項中的借景抒情的手法,C項的典故運用和第二題中諧音使用,無不是古詩詞寫作時經常使用的方法、技巧。D項則體現爲對詩歌內容的整體把握,其中的“表達被貶謫……”還需要欣賞者對作者的生平有一個大致的瞭解——因爲李商隱雖然終身潦倒,但無被貶謫的經歷。這就告訴我們瞭解作者的生平情況對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是我們在鑑賞古詩詞時應引起重視的一個問題。

以上三首詩叢不同角度給了我們鑑賞古詩詞的啓示,所以,我們確實只有先學好課本中的古詩詞,並在學習過程中做一個“有心”人,纔能有助於我們打下一個古詩詞鑑賞的`堅實的基礎。

二、整理積累規律,學會方法

除了學習階段打下良好基礎外,複習階段的整理提煉也是至關重要的。通過整理提煉,有意識地重溫並積累一些古詩詞鑑賞方面規律,乃是培養古詩詞鑑賞能力的關鍵。

7----9年級全六冊課本中共有古詩詞89首,1----6冊中分別有15、10、17、20、15、12首。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分類整理。如:

三、主題歸納

內容/情感題目作者朝代

送別詩,表達依依不捨之情,或勸勉友人樂觀開朗的感情。《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

離別之詩,抒發對家鄉的思念。《渡荊門送別》李白唐

《次北固山下》王灣唐

別後對家人,對朋友的思念。《夜雨寄北》李商隱唐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唐

《水調歌頭》蘇軾宋

《武陵春》李清照宋

《望江南》溫庭筠宋

《蒹葭》《詩經》春秋

《無題》李商隱唐

表達思歸之心,羈旅之愁。《天淨沙秋思》馬致遠元

表達對古人的緬懷之情,抒發歷史興亡之感。《赤壁》杜牧唐

《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元

表達對戰爭的厭惡,對和平生活的嚮往。《石壕吏》杜甫唐

《春望》

對統治者的批判,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觀刈麥》白居易唐

《泊秦淮》杜牧唐

對田園生活的嚮往,表達閒適恬淡的心情。《歸園田居(其三)》陶淵明東晉

《飲酒(其五)》

《遊山西村》陸游宋

《西江月》辛棄疾宋

表達憂國之思、報國之志、憂民之心。《過零丁洋》文天祥宋

《已亥雜詩》龔自珍清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杜甫唐

《漁家傲》范仲淹宋

《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宋

《雁門太守行》李賀唐

《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宋

即景抒情/言志《登飛來峯》王安石宋

《望嶽》杜甫唐

《使至塞上》王維唐

《觀滄海》曹操三國

抒發對自身遭遇的感慨《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唐

《行路難》李白唐

《相見歡》李煜唐

抒發對春天等美好景物的喜愛之情。《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唐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表現對年華已逝,好景不長的感傷。《浣溪沙》晏殊宋

對國事的關心,代父從軍的敘事詩《木蘭詩》《樂府民歌》南北朝

表達對愛情、理想的追求。《關雎》《詩經》春秋

四、典故歸納

古詩詞很講究用典,因爲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詩詞的容量增大,表達更生動、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簡意豐的效果。古詩詞中的典故和所要表達的思想常常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所以,熟記典故是我們理解古詩詞的重要途徑之一。現將七――九年級含典故的詩句歸納如下:

1、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典故:聞笛賦——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司馬氏集團而被殺,向秀經過嵇康故居時,聽見有人吹笛,不禁悲從中來,於是作《思舊賦》。爛柯人——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把已經朽爛。回到村裏,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了。在詩中的意思和作用:詩人是借這兩個典故說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來,許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誦“聞笛賦”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日的光景了。後一句用王質爛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貶謫時間的長久,又表現了世態的變遷,以及迴歸之後生疏而悵惘的心情,涵義十分豐富。

2、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漁家傲秋思》范仲淹)

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後漢書竇融列傳》中的典故,東漢時竇憲率兵打敗匈奴,一直追擊到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詞中意思和作用:詞人在這裏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徵人們的一種心理矛盾:他們思念相距萬里的家鄉,但卻沒有辦法回去,因爲還沒有達到建立軍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詞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鄉與憂國、報國之情交織在一起。

3、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典故:親射虎,看孫郎——孫郎即孫權,《三國志》記載孫權在一次出行中,坐騎爲虎所傷,他鎮定地在馬前擊斃了老虎。在詞中的意思和作用:詞人的意思是他要像當年的孫權那樣挽弓馬前射虎,這突出地展現了作者雖年紀已經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氣。

4、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典故:遣馮唐——據《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爲雲中太守,抵禦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後來,文帝採納了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到雲中去赦免魏尚。

在詞中的意思和作用:這裏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達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馮唐赦魏尚那樣重用自己。

5、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典故:射天狼——天狼星,據《晉書天文志》說是“主侵略”的。在詞中的意思和作用:這裏用以代指從西北來進擾的西夏軍隊。詞人在這句中表達了自己要報效國家,抵禦入侵者,建功立業的決心。

6、八百里分麾下炙,……馬作的盧飛快(《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

典故:八百里——指牛。《世說新語汰侈》載:晉王愷有良牛,名“八百里駮”後世詩詞多以“八百里”指牛。

的盧——良馬名。據《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載,劉備在荊州遇險,他所騎的的盧馬“一踊三丈”馱他脫險。在詞中的意思和作用:形象的描寫了軍旅的生活和表現了抗金將士的英雄氣概。

五、意象歸納

意象是詩歌藝術的精靈。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寄託了詩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事物或獨特的藝術形象)。

意象情感/思想例句及出處

飲酒多表達豪情、悲愁、苦悶和鬱郁不得志的情感。

1、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

2、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醉花陰》李清照)

3、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行路難》李白)

4、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漁家傲》范仲淹)

5、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6、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浣溪沙》晏殊)

羌笛多傳達離別之苦、相思之情和內心的孤寂。唐代邊塞詩中經常提到。

1.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2.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漁家傲》范仲淹)

3.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王之渙)

折柳“柳”與“留”諧音,因此“柳”帶有傷離別的意味。而“折柳”就有相留之意。

1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2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殘月、明月、新月、玉盤在許多詩人筆下都是思鄉、念親的標誌,多傳達離愁別恨、寂寞思歸之情。

1、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2、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3、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楓橋夜泊》張繼)

4、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渡荊門送別》李白)

5、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無題》李商隱)

流水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

1、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

2、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短歌行》曹操)

斜陽、夕陽、落日多傳達淒涼失落、蒼茫沉鬱、懷古幽情。

1.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王維)

2.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漁家傲》范仲淹)

3.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望江南》溫庭筠)

4.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浮雲比喻在外漂泊的遊子。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李白)

風、霜、煙多傳達哀怨、惆悵、悽苦、蒼涼等情思。

1.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黃鶴樓》崔顥)

2.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雁門太守行》李賀)

3.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武陵春》李清照)

4.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落花

落紅殘紅多傳達青春易逝、人生無常的深沉喟嘆和哀愁。

1.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武陵春》李清照)

2.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浣溪沙》晏殊)

3.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己亥雜詩》龔自珍)

鬆堅貞高潔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贈從弟》劉楨)

梅傲霜鬥雪,不怕打擊挫折,純淨潔白。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卜算子詠梅》陸游)

菊堅貞高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陶淵明)

萍多傳達惆悵和哀愁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過零丁洋》文天祥)

梧桐淒涼悲傷的象徵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相見歡》李煜)

草木多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

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杜甫)

2、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觀滄海》曹操)

杜鵑

子規淒涼哀傷的象徵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鴻雁青鳥多傳達相思相愛、離愁、孤寂的情思。

1、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爲探看。(《無題》李商隱)

2、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次北固山下》王灣)

舟表達離情別緒、思鄉、愁苦之情。

1.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李清照)

2.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渡荊門送別》李白)

3.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次北固山下》王灣)

五、蘊含人生哲理的詩句歸納

1)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新事物孕育於舊事物解體之時。王灣《次北固山下》

2)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說明站得高望得遠的道理。說明要有藐視和壓倒一切困難的雄心和氣概,纔能有所作爲的人生哲理。杜甫《望嶽》陸游《遊山西村》

3)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常用來形容進入一個別有天地的境界,或比喻絕處逢生的情景。

4)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說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表達了任何腐朽勢力都不可逆轉歷史潮流,新生力量必將茁壯成長的思想。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事情錯綜複雜,不易辨清真相。《木蘭詩》

(6)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抒發歷史興亡之感,蘊含機遇造人的哲理。杜牧《赤壁》

(7)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蘇軾《水調歌頭》

(8)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站得高看得遠。王安石《登飛來峯》

三、適當課外操練,強化能力

當以上兩方面都完成了,我們可以通過做一定量的課外古詩詞練習來檢驗和強化能力。做這些練習時還要注意幾點:

1、知人論世。人:作者。瞭解作者的經歷、境遇、創作風格、文學素養等。世: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包括整個社會大背景,以及詩人當時的個人處境(境遇)。注意作者的不同風格:李白:清新飄逸;杜甫:沉鬱頓挫。

2、分析主題,把握主旨——內容美、情感美

3、整體把握詩歌的意境——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和諧統一的結果(情景交融)。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描繪出一種清新自然安逸美好的農村生活圖景,使讀者感受到詩人超脫塵世、淡泊寧靜的心境。

4、品味語言、注意錘鍊字句——語言美注意詩歌的語言特點,分析修辭手法的運用,欣賞用得精練的字。

5、理解詩歌的表現手法。託物言志,借物抒情,借古諷今,直抒胸臆,烘托,對比,比興,象徵,以靜寫動,虛實想映,修辭手法的運用等。

以上對中考古詩文複習的一點初淺看法,僅供各位同仁參考,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爲主,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索精神,注重質疑問難與互相切磋;

2.在薰陶感染中培養學生頑強樂觀的人生態度;

3.閱讀方法上,以抓要點精讀爲重點:內容理解上,以深人人物內心世界爲主;寫作學習上,以人物外貌描寫訓練爲主。

教學重點:

一是體會偉大音樂家的人格魅力,二是學習文章描寫人物外貌的技法。

教學難點:難句的理解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具準備: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學生靜聽。)同學們,你們聽了有什麼感觸呢?要知道這是世間最偉大的作品之一;更要知道這是貝多芬全聾後的作品,是超越靈感的產物,也是有超越人生的大苦悶的精神的英雄,才能夠創造出來。(再次聆聽,感受)生活中的貝多芬是怎樣的形象呢?請看課文《音樂巨人貝多芬》。

二、整體感知

1.理清客人訪問貝多芬的全過程,說說其間寫了哪幾件事。(客人訪問貝多芬的過程:女傭開門女傭介紹貝多芬的情況參觀貝多芬的工作室貝多芬下樓並開始和客人談話貝多芬和客人共進晚餐貝多芬回憶往事。主要事件:客人蔘觀貝多芬的工作室,貝多芬和客人會面,貝多芬回憶他最後一次指揮音樂會的情形。)

2.用幾句話概括一下作者筆下的`貝多芬的形象。(貝多芬的形象:獨立而驕傲,沉鬱而堅強,嚴肅而善良,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獻身音樂。)

3.文中貝多芬的哪些話深深觸動了你?你對這些話是怎樣理解的?(學生回答)

三、研討學習本課要點一:體會大音樂家的人格魅力

1.要求學生:默讀全文,篩出生字。

小組討論;梳理文章主要內容,並以女傭的口吻概括那天發生的事。

教師:出示需加以注意的生字。選幾組代表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同學生一起完成板書。

2.要求學生;精讀課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來。

小組討論:

①互相幫助,理解句子含義。

(此時屏幕顯示相關背景資料以幫助學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義。如:貝多芬名曲創作時間與雙耳失聰時間;其侄兒情況;其演奏會盛

②各組之間互相質疑,提問組有權指定某組作答。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合作探究,掌握作者的論點及論證方法。

3.體會作者捨生取義的觀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孟子捨生取義的觀點的內涵。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朗讀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人生在世不過短短百年,但是在這短暫的一生中,我們會遇到無數需要做出選擇的事情,小到選擇今天吃什麼,去哪裏玩,大到可能會面臨生與義的選擇,當你們面臨這樣的選擇時,又會把自己心中的天平傾向哪一邊呢?有同學說了文天祥的一句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還有的同學說到夏明翰曾經說過“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看來大家在生與義之間都選擇了後者,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孟子的《魚我所欲也》,看看在生與義之間孟子是如何進行選擇的。(板書:魚我所欲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注意字音、停頓、節奏等。

明確:字音規範,語氣適中,節奏準確,重音恰當。

2.學生自讀,解決重點字詞。

明確:①得:通“德”,恩惠,感激。

②爲:今爲(介詞,爲了)宮室之美而爲(接受)之;

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爲(動詞,做)也。

(三)品析語句,合作交流

1.同桌交流,藉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疏通文意,找出文章中的中心論點。

明確: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板書:生、義)

2.文章的論點是怎樣提出來的?爲什麼不直接提出來?

明確: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因爲“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味的。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更美味的,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3.小組討論,孟子爲了闡明自己的論點,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逐層展開?

明確:①比喻論證。

“舍魚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提出“魚”和“熊掌”都是好吃的東西,但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那就舍魚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義”兩樣都很貴重,在兩件事不能同時並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而取。

②正反對比論證。

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與事實做對比,讚揚了捨生取義的人。最後用“不食嗟來之食”與“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做對比,讚揚了捨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③道理論證。第一段主要採用的論證方法。

④舉例論證。第二、三段主要採用的論證方法,舉“窮人不食嗟來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強調了要講“義”,不能忍受羞辱,“蹴爾而與之”連乞丐都不接受,何況是把“義”看得很重的人了;舉“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板書:比喻、道理、對比、舉例;捨生取義)

4.結合本篇文章及以前學過的文章,思考總結孟子文章的語言特點。

明確: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於鼓動性,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四)拓展延伸,小結作業

1.學完本篇文章,在現在這個社會,面對愈來愈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2.師生互動總結。

3.作業:現實生活中,面對着義和利,你一定也作過許多次選擇,其中哪一次對你的影響最大,給你的印象最深?請以“選擇”爲話題寫一篇小作文,字數不限,要有自己的真情實感。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文言文的特點,進行反覆地誦讀,讓學生讀通、讀懂、讀出韻味。學生能夠在讀中明確孟子的性善論的思想,通過教師的引導,能夠學會辯證地分析與認識作者“捨生取義”的觀點,使文化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傳承與發展。注重了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使三維目標得以很好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