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最新高中語文教學設計3篇

最新高中語文教學設計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6W 次

最新高中語文教學設計3篇

作爲一名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最新高中語文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新高中語文教學設計3篇

  最新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聯繫生活實際認識“討論”這種口頭交際活動在學習、工作、生活中的意義及作用。

2.藉助情境理解“討論”這一語文活動中應培養的主要的語文能力。

3.通過討論演練體會“討論”中的角色任務,練習有效地討論。

4.在討論活動中,提升對生活的認識,促進德能共長。

教學重點

1.認識“討論”的意義在於交流、分享信息,達成共識,建構新意,提高認識。

2.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善於傾聽,敏捷應對”是語文學習的重點。

3.能否把握“討論”的基本要求,善於傾聽,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針對性地表達自己地觀點,提高合作意識,是“討論”學習的評價標準。

教學思路

“討論”的理性認識——“討論”的策略把握——“討論”的能力訓練。

主要教學方法

以實踐爲主,以動態的語文活動爲主,在討論中學會討論,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討論,讓學生通過一堂課的學習,提高對這一語言活動的理性認識和操作能力。

教學資源

教材“討論”專題短文

剪輯央視關於“讀書討論”的錄像片

設計討論話題:1)關於校園評比班花、班草的校園話題;2)關於語文教材大換血的社會話題。

教學過程預設(分課時寫)

課時環節

教師活動

(教學內容的呈現)

學生活動

(學習活動的設計)

設計意圖共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以名家語錄導入課題:

友以成德也,人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德不能成矣。

——《論語》

讀書使人充實,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富蘭克林

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得到兩種思想。

——蕭伯納

談談自己對“討論”的認識

1.引發對課題的興趣。

2.回顧對“討論”這一交流方式的已有認知。

二、“討論”的理性認知

提出問題,組織討論,明確答案:

1)“討論”的特點:共同話題——集中性;各自發表意見——多元性;平等交流——互動性。

閱讀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爲討論?其意義何在?

在原有的認知水平上,加強對“討論”的理性認識。

思考——

1)討論的意義

2)討論的特點

三、“討論”的策略把握

2)“討論”的規則:遵守話題——明確目的——履行職責——體現素養

3)作爲一名討論的“參與者”,應具備哪些素養?

歸納:事先準備,善於傾聽,積極發言,文明得體

4)其中應具備的語文核心能力是什麼?

歸納:“傾聽能抓住對方發言的要點”,“發言要觀點鮮明、條理清楚、論據充分”還要不離話題,有針對性,敏捷應對。

看央視錄像片段思考:

1)錄像中三人圍繞什麼討論?兩位嘉賓觀點、理由分別是什麼?

2)錄像中三人分擔怎樣不同的職責?共同表現出怎樣的素養?

3)作爲一名討論的“參與者”,應具備哪些素養?

瞭解——

3)討論的規則

4)討論應具備的素養

5)討論所應具備的語文能力

四、討論”的實戰演練(在討論中學會討論):

【演練一】

組織活動,評價學生表現。明確答案。

討論演練:在一些人氣較高的中學生網絡論壇,評選“班花”、“校花”的帖子頗爲熱鬧,尤其是在高一新生中,學生們樂此不疲地評選各自班級、學校的“花花草草”。你如何看待中學校園中的這種現象?

討論的職責:組織者——及時歸納,巧妙引導

參與者——用心傾聽,坦誠交流

記錄者——用心傾聽,記錄梗概

彙報者——歸納要點,擇要陳述

1)任選一小組展開討論,其餘同學觀看;

2)學生評價各成員體驗角色的表現。

理性地參與、評價“討論”活動,在討論中提高口頭交際能力和對事物的辨析能力。

【演練二】

組織討論活動,評價學生表現。

討論演練:以武俠取代經典,用現代作品替代文言作品。對於高中語文教材這樣的“大換血”,輿論一片譁然,支持者有,擔憂者有。你的意見呢?

1)全班學生分組討論;

2)小組陳述討論概況。

理性地參與、評價“討論”活動,在討論中提高口頭交際能力和對事物的辨析能力。

五、交流分享

小組討論時,如果發現自己的意見與前面的發言者基本一致怎麼辦?當對方提出一種觀點,而你不贊成時,該怎麼辦?小組討論氣氛沉悶,組員多保持沉默,主持者該怎麼辦?

小組討論中有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使別人沒有時間發表自己的見解,主持者該怎麼辦?

小組討論中遇到意見不統一時,彙報者該怎麼辦?大會交流時,某組彙報者發現本組意思和另一組彙報意思大致相同,請問這組彙報者該怎麼辦?大會交流時,某組的彙報者發現本組彙報的意思與前一組的彙報意思完全不同,請問該組彙報者該怎麼辦?

以抽籤的方式,選擇討論話題。

各小組向全班彙報討論結果。

交流分享學習成果

六、“討論”的總結評價

組織評獎,

依據本堂討論課同學們的表現設立一個獎項,提出獲獎者並說明理由。

通過設立獎項的方式,實現學習的自我評價。

  最新高中語文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司馬遷和《史記》的知識,瞭解相關背景。

2、瞭解和掌握文言實詞活用的一些規律和有關特殊句式

的知識。

3、學習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並通過個性

化的語言和動作予以刻畫的寫作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反覆誦讀,探討研究,賞析人物性格特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客觀評價項羽,探究其悲劇結局的原因。

[教學重點]

1.分析“項羽”這個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誦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學難點]

1、瞭解和掌握文言實詞活用的一些規律和有關特殊句 式的知識。

2、學習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並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和動作予以刻畫的寫作方法。

[教學方法]

誦讀、提問、講解、質疑、討論、探究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預習要求:

1、通讀課文,讀準字音,注意點讀。

2、藉助工具書,結合註釋,翻譯課文,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並提出疑問。

3、瞭解故事情節,整體把握,注意刻畫人物形象的語言。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誦讀課文,範讀正音。

三、疏通文意,落實實詞、虛詞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以學生解讀爲主,教師點撥爲輔,掌握以下文言知識

(一)通假字、異體字

1.距─拒: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2.內─納: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

3.要─邀:張良出,要項伯。

4.倍─背: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7.桮─杯:

8.杓─勺: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

9.坐─座:置之坐上。

(二)古今異義

1.山東 古:指崤山以東地區。今:指太行山東邊的一個省。

2.常 古:意外的變故。今:程度副詞,很不一般。

3.北 古:黃河以北地區。今:黃河北部的一個省。

4.河南 古:黃河以南地區。今:黃河南部的一個省。

5. 壽 古:敬酒。今:長壽。

6. 古:小人的讒言。今:詳細地講

(三)一詞多義

1.謝 謝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感謝:噲拜謝,起,立而飲之。辭謝、告別:乃令張良留謝。

2.辭 推辭: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辭!告別:今者出,未辭也,爲之奈何?

3. 故舊、交情:君安與項伯有故?固此:故聽之。特意: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4. 將:且爲之奈何?況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辭!

5.幸 寵幸、親近:婦女無所幸。幸虧、幸而:故幸來告良。

6.之 到: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代詞,這:爲之奈何?取消句子的獨立性: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結構助詞,的:今者有小人之言。助詞,襯字,無義:珍寶盡有之。

7.去 距離:相去四十里。離去,離開:脫身獨去。

8.於 向,對: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比:長於臣。在:復得見將軍於此。

9.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就、於是:項王即日固留沛公與飲。趁勢、趁機:固擊沛公於坐,殺之。

10.爲 任,做:使子嬰爲相。替,給:旦日饗士卒,爲擊破沛公軍!被: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作爲:軍中無以爲樂。是: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句末語氣詞:何 辭爲?

(四)詞類活用

1.名詞用如動詞:沛公軍(駐軍,動詞)霸上。沛公左司馬使人言(告訴,動詞)項羽曰:……沛公欲王(爲王、稱王,動詞)關中。不可不語(告訴,動詞)。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動詞)之。籍(登記,動詞)吏民。范增數目(使眼色,動詞)項王。刑(施加肉刑,動詞)人如恐不勝。道(取道,動詞)芷陽。

2.形容詞用如動詞:素善(友善、交好,動詞)留侯張良。

3.意動、使動: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以之爲王,稱王,意動)。項伯殺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動)。沛公旦日從(使……跟從,意即帶領,使動)百餘騎來見項王。交戟之衛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動)不內。

4。名詞作狀語:君爲我呼入,吾得兄(用對侍兄長的禮節)事之。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像鳥用翅膀)蔽沛公。

(五)句式

1.數詞作謂語: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賓語前置:客何爲者?(何爲─ 爲何)大王來何操?(何操─ 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3。判斷句: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

4.省略句:欲呼張良與(省略“之”)俱去。毋從(省略“之”)俱死也。奉厄酒爲(省略“之”)壽。旦日(省略主語“沛公”)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將軍戰(省略“於”)河北,臣戰(省略“於”)河南。加彘肩(省略“於其”)上。

(六)成語凝集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人爲刀俎,我爲魚肉)

四、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把握故事情節。完成“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2、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第二題。

3、找出有關人物描寫的文字。

第二課時

一、抽查部分學生,看文言知識掌握情況

二、分析鑑賞,合作探究

提問三個學生,讓他們梳理本文的結構,概況各部分的內容。

明確: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鴻門宴”的前後過程, 分爲宴前、宴會上與宴會後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寫宴會前劉、項兩軍駐地、力量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後活動。

第二部分(第3、4段)宴會上。寫鴻門宴上雙方的尖銳鬥爭。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情節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後。寫劉邦脫身逃走,張良入謝與劉邦誅殺內奸。這是情節的結束與尾聲。

三、能力提升(教師質疑,學生解答)

宴會上的鬥爭是故事的高潮,試作具體分析,表現何在?(分組討論,集思廣益,代表作答)

明確:這一部分是課文重點,情節高潮所在。名爲宴會,實爲一場變幻莫測的心智較量。宴會上的情節可概括爲“三起三落”。

三起:開始很和平,劉邦卑詞“謝罪”,項羽說出告密人,可見怒氣全消,有和解意,且設宴招待劉邦。但范增蓄意殺死劉邦,於是氣氛陡然緊張,“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項羽下決心除掉劉邦,這是一起;范增見項羽“默然不應”,怕失去時機,乃叫項莊以舞劍爲由,趁機刺殺劉邦,宴席間充滿殺機,形勢極爲嚴峻,這是 二起;樊噲持劍盾闖帳,怒視項羽,並予以斥責,情節發展到高潮,緊張氣氛達到了極點,這是三起。

三落:一落是項羽對樊噲闖帳,不僅不怒,反而稱爲“壯士”;二落是項羽讓樊噲喝酒,賜生彘肩,被樊斥責一頓後還賜坐;三落是劉邦以“如廁”爲名,脫身回本營,項羽並沒有追究。

這一部分共寫了四件事:劉邦謝罪,范增舉玦,項莊舞劍,樊噲闖帳。這些事既反映了劉項雙方的矛盾,又反映了劉邦集團能上下一心,共同應對危機。矛盾錯綜交織,有張有弛,波瀾起伏,驚心動魄,扣人心絃。

四、合作探究

從文中找出有關項羽和劉邦的描寫片段,先反覆朗讀,然後討論:兩人各有什麼樣的性格特點?並作具體分析。

項羽的性格特點是政治上無知,自大輕敵,剛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帶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聽到曹無傷密報與范增的勸說後,大怒,決心消滅劉邦。可是聽到項伯說的“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等話後,又改變了主意,答應項伯“善遇之”。等到劉邦到鴻門,說了一番謊話後,他聽了洋洋得意,不僅原諒了劉邦,請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報的來源也說了出來,以表明自己原來對劉邦並無成見。宴會上范增多次示意殺劉,他都置之不理;項莊舞劍,項伯護衛劉邦,他也熟視無睹。到了樊噲闖帳,怒目而視,將他訓斥了一番,他不僅不怒,反而稱之爲壯士,賜酒,賜彘肩,賜坐。其實樊噲的話是劉邦前邊說的話的重複與補充,只是換了一個角度來說而已。而他在這些虛僞的言辭面前,卻感到劉邦與樊噲的話全是對的,自己反而有內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劉邦脫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劉邦逃後,張良奉璧給他,他隨手置於座上,沒有什麼反應。文章寫他的細節與對話雖不多,卻很能表現他的性格特點。

劉邦的性格特點是善於用人,能言善辯,善於應變。他入關後即“籍吏民封府庫”“遣將守關”“欲王關中”。而當他聽到項羽要擊破他時,既驚呼“爲之奈何”,虛心向張良請教,又將自己的錯誤推到別人頭上。接着又低聲下氣地拉攏項伯,又是祝酒,又是“約爲婚姻”,使項伯爲他所用。到鴻門後,他抓住項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語來哄騙項羽,說自己和項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又說自己“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項羽,以滿足項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着又把項羽要“擊破”他的事,轉到“小人之言”上去。他既稱臣謝罪,又把欲王關中的野心否認得乾乾淨淨,從而得到了項羽的好感,於是在危機四伏的鴻門宴上躲過殺身之禍,趁機逃脫了。

五、佈置作業

板書設計

一、宴前 1、曹無傷告密,項羽大怒(范增說項羽)

2、(1)項伯告密,劉邦大驚(張良出主意)

(2)項伯許諾

項羽坐失良機

二、宴中 3、(1)劉邦謝罪,項羽說出內線

(2)范增舉玉,項羽默然不應

(3)項莊舞劍,項伯翼蔽沛公

4、範噲闖帳,項羽邀樊入宴

項羽再失良機(解除思想戒備,內部矛盾產生)

(項羽:主動——被動;劉邦:被動——主動)

三、宴後 5、劉邦逃歸漢營

6、項羽糊塗受禮 范增指桑罵槐

7、曹無傷被殺

項羽縱虎歸山

第三課時

一、抽查學生的背誦情況

二、分析鑑賞

1、具體對比分析張良和范增、項伯和項莊的性格特點

張良和范增都是眼光銳利的謀臣,但性格也有差別。張良深知劉邦肺腑,提出見解,能夠剖析利害,啓發劉邦醒悟而予以採納。范增急躁易怒,不能針對項羽心理狀態爲之出謀劃策,因而即使有正確的主張,也難以實現。一旦計謀不成,徒作憤激譏誚之言,不但於事無補,反而觸犯了項羽的忌諱。樊噲粗獷而又機智,宴會上的一番慷慨陳辭,似乎義正辭嚴,實際上是隱瞞真相,巧言善辯。表面上聲色俱厲,嚴加指責,暗中卻把項羽擡舉到了至尊的高位,迎合了項羽驕橫自大的心理,所以能爲項羽所賞識,從而緩和了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又如項伯、項莊,都是項羽的部將,一個徇私情泄露機密,保護劉邦,反以爲是在成全項羽有度量的美名;一個執行任務時,遇到干擾就放棄鬥爭,毫不覺察問題的嚴重性。

2、具體分析樊噲的性格特點。

忠誠。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勇武。“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一個威風凜凜的武士。難怪項王都得“按劍而跽”,驚呼:“壯士!”大斗飲酒,大塊吃肉,粗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辯,慷慨陳詞,痛責項王,說來頭頭是道。有勇有智。罵得項羽,“未有以應”,只好賜坐。

三、拓展探究

分組討論:本文人物描寫生動形象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討論,代表發言,或教師作結)

明確:

(1)作者善於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動作來表現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例如對樊噲的刻畫,他在危急關頭,不顧衛士阻攔,闖入中軍帳,表現了極大的勇氣。但入帳後的種種行爲都是有理有節的。“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以引起項羽注意;項羽賜酒,他先拜謝,然後站着喝下,隨後連生彘肩也吃了;他藉機譏諷項羽,卻又替劉邦求賞,暗寓尊崇項王之意,很投項羽居功自傲的脾氣。在極緊張的矛盾衝突中刻畫了樊噲勇猛、豪爽、粗中有細的性格。

(2)善於運用對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點更加鮮明、突出。例如項羽在優勢下恃勇驕橫,毫無遠慮;劉邦則在劣勢下能忍辱負重,善於保存自己。項羽剛愎自用,粗疏麻痹,拙於應變;劉邦則善於採納意見,心眼很多,能隨機應變。項羽任人惟親,致使謀臣不能施其謀,將士不能效其力;劉邦則知人善任,謀臣能從容定計,將士能見危受命。項羽養奸貽患,又自絕敵營內應;劉邦則有奸必肅,又能爭取敵營的人爲自己效勞。這樣的對比、映襯,使人物性格更加鮮明,並揭示了劉勝、項敗的必然趨勢。

四、課堂小結

作者善於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通過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動作來表現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語言精練生動,寥寥數語就能突出地刻畫人物個性,我們應認真學習。

五、作業設計

我心目中的項羽(角度自選,字數300字左右)。

板書設計

性格對比:

[主要人物]

項羽:直率,自大輕敵,剛愎自用,不善用人

劉邦:謹慎,慮事周密,虛心下問,多謀機詐

[次要人物]

范增:老練而兇狠 張良:圓滑而多智

項伯:忠厚而老實 項莊:粗直而笨拙

樊噲:魯莽而能言

  最新高中語文教學設計3

【課程目標】

1、瞭解姚鼐的生平及創作,瞭解其主要文學主張。

2、瞭解記的文體特徵。

3、掌握文中出的重點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文基礎知識;積累文中相關的古代文化常識。

【學法指導】

1、通過反覆朗讀體會這篇“記”語言精煉、用詞生動、修辭巧妙等藝術特色。2、背誦全文,熟記文言句式,總結文言規律。

【知識儲備】

1、文題解讀: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之稱。泰山是一座政治色彩濃厚的文化之山,被古人視爲“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爲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同時,泰山也是一座風光奇秀的自然之山,吸引着無數文人墨客前來觀光登臨。“記”,古代一種散文題材,可以敘事、寫景、狀物,抒發情懷,抱負,闡述思想觀點。

2、桐城派:

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始於方苞,經劉大櫆、姚鼐的發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並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爲領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容和形式的關係。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桐城派在清代文壇上影響極大,對矯正明末清初的文風,促進散文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記和遊記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通過記人、記事、記物、記景,來抒發作者的感情和主張。“記”在唐代進入文苑,宋代其內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穩固,明清時主體性色彩更加濃厚,逐漸成熟穩固。

“遊記”是“記”的一種。它是通過敘述遊覽過程、描寫遊覽見聞來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表達對社會、人生的感悟的一種散文體裁,形式靈活自由。

【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

2、指導學生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3、指導學生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美的語言,學習寫作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文人名士,似乎有種與生俱來、無法排解的泰山情結,泰山至於他們,是一種至關重要的精神具象。曹植宣稱“我本泰山人”,“俯觀五嶽間,人生忽如寄”,把泰山看作精神寄託與生命歸宿。李白狂吟“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創造了奇麗壯美的神奇意境,體現了縱橫天地的放逸精神。杜甫高歌“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給人以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鼓舞。蘇軾、蘇轍兄弟以未登泰山爲憾:“恨君不上東封頂,夜看金輪出九幽。”今天我們就跟着姚鼐一起登泰山。

二、作者介紹(投影)

《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作者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傑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爲“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

三、提問文言文知識要點

要求:

1、加點的解釋。

2、加橫線的翻譯,並說出句式特點。

登泰山記

姚鼐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峯,在長城南十五里。

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爲磴,其級七千有餘。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餘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餘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稍見雲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峯,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鬆,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裏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四、指導學生畫思維導圖

(一)思維導圖比較簡單的做法:

理解現代文一般解讀三個方面:第一寫了什麼(內容、結構);第二怎樣寫的(手法);第三表達什麼(感受、情感等)可以這三個方面都包括,可以寫一個點。

示範:

(二)學生自由發揮製作思維導圖(20分鐘)

(三)學生交流,推薦展示(10分鐘)

例如:1、

(四)

五、教師總結

1、總結本文特點:

首先,寫景記遊,始終圍繞作者的活動進行,從自京師“乘風雪”而來到“觀道中石刻”而歸,作者對整個流程的記述有條不紊,循序漸進,同時又剪裁得當,有主有從,一線貫穿。

其次,記述整個活動又緊緊圍繞一箇中心進行,即以日觀峯爲中心貫穿全篇文章,結構嚴謹。

第三,語言簡潔明快,描述鮮明生動,描繪極富特徵性。

文章以時間爲經,以泰山景爲緯,採用移步換景的寫法層層深入地描寫景物,結構完整嚴謹,語言簡潔,生動形象,體現了姚鼐散文的風格。

2、獲得的人生感悟:

(1)、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

(2)、不經風雨,怎麼能見彩虹。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艱辛的代價不可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