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2篇)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6W 次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2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2篇)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

教完《草原》一課,我覺得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理想。課後進行如下的反思:

一、準備不足,考慮不周全

教學設計中,我有設計了學生部分的回答,但在孩子們別樣的思維中,別樣的回答中,我沒能及時反應並加以點評,這充分說明了我在備課時候考慮欠周,準備得不充分,在課堂上沒能變通,思維受到了限制,一味的按照設計的走,一步走錯,步步錯。

二、埋頭書本,未能及時讚賞

新課程強調: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以更多的發展和表達的機會,教學要發揚民主,提倡“羣言堂”,倡導多向信息交流。同時,要展開師生、生生之間的評議,面對學生精彩的發揚,我竟然忘記了“讚賞”這兩個字,甚至最基本的鼓勵話語和眼神也沒有。對學生的發言,又沒能及時地給予點評,從而讓學生對自己的回答都一頭霧水,挫傷了孩子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在課堂上,我死板的照着我的教學設計去走,整節課,我彷彿是用一個個的問題當稻穀引導鳥雀們進食,沒有給孩子們更多的選擇,但孩子們的想象力是豐富的,思維是活躍的。他們能在我心不在焉的情況下,做出一個又一個跌宕起伏而又精彩的回答,這着實讓人興奮,我沒能及時地引導,導致孩子們慢慢地沉悶。

三、文本細讀,未能有效

在課堂上,雖然我抓住了一些字詞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感情人物形象,但在有效上,未能表現出來,大多是點水蜻蜓,點到即止,因此學生跟着我的腳步,“飽食”了文本,卻食之無味,腹中無物。

此外,對文中要弄明白的“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一文眼,也沒能引導孩子們通過回顧全文來加以理解,在他們還在慒懂之中,我已經結束了全文的教學。

四、幾點啓示

1、多練語言基本功,讓自己的語言更加生動精彩,讓自己課堂上的過渡能夠水到渠成。點評學生時,多從小處着眼。

2、與學生交流時,應該更加平易近人,自然一些;要多關注學生,不要一味關注自己的教科書和課件,學生一旦發覺自己被忽略了,興趣自然不高。

3、學會及時指導學生,給予孩子以鼓勵性的語言或暗示,如果多給孩子一次機會,也許能改變孩子一生。

4、課堂上,多讓學生自主閱讀。新課程標準告訴我們,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感。學習母語尤其要重視對語文材料的積累、感悟。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

《葉公好龍》是一則寓言故事。故事主要寫了古代的春秋時期,陳國葉公非常喜歡龍,他在家裏的樑、柱、門、窗和日用擺設上都雕刻着龍,連衣服上被子上也繡着龍,屋裏牆壁上也畫着龍。天上的真龍知道了,很感動,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這條真龍的龍頭從窗戶探進來,龍尾拖到廳堂裏。葉公一見,嚇壞了,呼叫着逃走了。葉公好龍現在也是一則成語,形容人表面上喜歡某些事物,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愛好,我們常用它來形容那些口是心非的人。有了上學期的兩篇古文學習,古文對於孩子們來說並不陌生,但是這種文體離我們的孩子比較久遠,學起來還是有難度的。於是我在教學時儘量讓同學們感覺到它的故事性,具體是這樣教學的:先是揭題,通過題目,讓學生迅速掌握本則寓言要講述的大致內容,講的是一個叫“葉公”的人“喜歡(好)”“龍”的故事。這可以說是文章的脈路,讓學生沿着這條脈路自己去讀,自己想,最後歸納出寓意,這樣可以避免傳統教學中的不必要的分析和乏味的說教。學習寓言最重要的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寓意,還要讓學生深刻理解這則寓言的現實意義,學以致用,纔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因此,教學中要想讓學生理解寓言並對寓言產生濃厚興趣,並激發他們在課外自我學習的動力,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對現實生活的體驗,探索生活中有沒有“葉公好龍”的現象,都表現在哪些人的身上,又有哪些具體表現形式。聯繫生活談感受,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一方面不僅能讓學生讀懂寓言故事,體會寓意,受到教育,另一方面也可讓學生初步領略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從最後結束時學生們的發言中可以看出孩子們已經非常深刻的理解了這則寓言的含義,看來這節課基本是成功的。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3

在教學《水》這課時,我採用緊緊圍繞“水,成了村子裏最珍貴的東西。”這句話展開。課上下來,我對孩子們還是比較滿意的,不僅僅是他們在課上的表現,同時也因爲從孩子們行爲習慣上已經展現他們對水的珍惜。但也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一、教學重形式沒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個教學緊緊圍繞“水,成了村子裏最珍貴的東西。”這一開放性問題展開,但在教學過程中,這種開放沒能起到實質的效果,課堂始終是我拉着學生在走。課堂中生成的資源也有很多,但我還是迫不及待地把他們往前拉,生怕下面的內容來不及,所以很多地方感覺沒說透,學生也有點意猶未盡。

二、沒有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遷移指導

例如在教學第2自然段時爲了讓學生體會到久旱無雨的快樂時,我設計瞭如下問題:假如你就是這羣孩子中的一員,你會怎樣?同學們雖然能感受到孩子們的那份歡快,但卻無法明白他們爲何如此歡呼雀躍?因爲雨對他們而言,實在太平常。因此,他們在讀書時,雖然讀出了孩子的快樂,但那份快樂卻不夠獨特,不夠珍貴!事實上,如果我能對教材進行多一點地深入,就可以將這樣特殊的情境進行遷移,把學生平時對大海的渴望和這個山村孩子們對水的渴望進行類比,我相信課堂上他們的反應一定更真實,更強烈。

三、課堂氛圍還不夠活躍,指導學生的朗讀還有些流於形式,沒有將指導真正落到實處,孤立了教法與寫法的結合。

本課的最後一段是全文最感人的一段,作者把那一勺水帶給四兄弟的美妙體驗表現得淋漓盡致,細到每一個毛孔,每一根血管。品讀本段,不由得爲作者出色的細節描寫深深打動。作者抓住一個“滑”字把一勺水從臉到胸和背再到大腿和膝蓋最後到腳板的美妙體驗一一傳達,這份美妙激發了身體裏的每一個毛孔,每一根血管。這種感覺是越來越強烈的,因爲身體實在太需要水了。如果在朗讀時能通過分層朗讀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可以在讀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這份對水的強烈渴望,教學目的在朗讀中得到了強化,可謂一舉兩得。此外,在朗讀中教師應及時質疑:爲什麼“滑”這個動作會重複出現三次呢?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從而在課堂上,將教法與寫法巧妙融合,讓學生明白:在寫作時,我們一般是不重複用詞的,但有時爲了強調自己某種特別的情感時往往會進行重複用詞。而文中的作者,則是在強調這一勺水的珍貴所帶給他的難以描述的舒暢感受。寫法也在潛移默化得到強化。

看來好的教學設計必須經過反覆的推敲和思考才能出現更好的效果,在今後的教學設計中要下功夫。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4

讀了《愛如茉莉》這篇課文,一幅平淡無奇、潔白純淨、縷縷幽香的茉莉圖便出現在我眼前,讓我不由想起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句詩。我在想,如何將這篇清新自然的課文上好,如何在自然和諧中將主題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父母之間那種平淡又真切的愛情呢?於是我在認真鑽研教材的基礎上,精心設計了教案,又精心製作了第二課時的課件,配上了美妙的音樂。基本達到了預設的效果,但是還是有遺憾的。下面就這節課的整體設計、教學技能、教學策略的優缺點及改進措施做一反思。

一、整體設計

本節課主要抓住細節及作者的情感變化品味大愛無痕、真愛無聲的父母之愛。所以在整體設計上我利用板書“愛如茉莉?!…”這樣的形式設計整堂課,可以使兩條線索平行進行,突破重難點。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用三種不同的形式展開:“病中囑託”;圖片捕捉法;小小辯論“父母真的睡好了嗎”。在這三個板塊進行中,強調抓細節、抓關鍵體會人物情感,並配以圖片、音樂反覆朗讀,並且注重課文的補白,創造各種情景既讓學生讀懂文字背後的內容又鍛鍊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加深體會。最後利用一首配樂小詩和許許多多生活中的其他平淡之愛結課,學生就就從課本走進了生活,也體會到了自己父母的平淡之愛,並且懂得了要你做一個懂得愛並且樂於付出愛的人這樣一個情感價值。

二、教學技能

在課文感知過程中,適時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以及對於音、圖、文、誦等教學技能的和諧處理的要求是很重要的。在這節課上我通過讓學生配樂朗讀、寫批註、讀中感悟、觀察插圖、聯繫實際等,讓學生逐步感受語言文字的分量,感受到“愛如茉莉”的真正意義,循序漸進地學會語文學習。不過,讓我吸取的教訓是,像類似比較抒情的課文,要巧妙地安排好學法指導,不要讓過多的學法指導沖淡了花香。《愛如茉莉》這篇課文的,我既有圍繞文章的詞句來進行讀詞,用詞語說話,關鍵詞語的理解等。又有引導學生去思考文本以外的東西,所有的學習活動都是同時引入“於細微處見真情”等詞句促使學生感受語言,提升學生的語言境界。這樣的教學可以讓人感受到這是一節充滿文化氣息的語文課。

一個看似平靜的課堂,其實存在太多的思想。怎麼讓這些思想統一在一起,共同去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有用的信息傳遞給學生?這需要教師充分考慮。我在上課時就給學生留下空間,既是考慮到教學的需要,同樣是考慮到學生的需要,學生的學習水平。

三、教學策略

在教學策略上我以整體感知——逐個解讀——重點品讀——聯繫實際——小詩作結的流程展開,利用鮮明的板書理清文章脈絡。

在各環節的實施過程中注意每一個過渡語的精心設計,用三種不同的形式學習三個板塊。層層遞進,重點賞析、品悟。

在媒體的使用上,這節課可謂達到了“用了有用,不用不行”的效果,對於課文插圖的配樂朗誦非常好的突破了文章重難點,情感達到了一個高潮;對於最後的配樂詩朗誦更是起到了回顧全文和情感昇華的畫龍點睛的效果。

“教學是一中藝術”它的藝術性就在於每節課中的不完美。這節課也存在着不少問題。如關照文本中的詞句和文章整體的情感脈絡把握結合的不是那麼自然流暢,顯得生硬;還可以在課末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你覺得愛如什麼?”等等,這樣也許會聽到更動學生內心的想法,真正以學生爲主;學生讀書的感情還要加強指導,我想,在學生不熟悉的情況下,如果我能給學生一點時間,讓學生互相讀一讀,這樣可能比老師的講解效果更好。

讓語文課堂充滿花香,這是我們語文教師一直追求的'!然而在引導過程中,在問題與情境的把握上還不到位,還不巧妙,不能很好地做到問題與情境的交融,好不容易營造起來的溫暖氛圍差點因爲問題的思考與困難而破壞。所以,在以後的情境教學中,要更好地做到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交融。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5

《草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字裏行間浸潤着濃郁的草原風情。語句流暢、優美、動人,情景交融,令人情不自禁想美美地賞讀一番。本學期的第一課就是《草原》。課堂上,我覺得學生要麼讀得太空泛,要麼讀得放不開,壓着嗓子太過輕幽了,所以我便索性範讀了。由於我在範讀中聲情並茂,感染了學生,因此很多學生在朗讀中也像我那樣充滿深情,女孩子的個人朗讀也很成功,能打動人。滿意之餘,我又遺憾地發現,男生在帶動下也極力向老師、向讀得好的女生靠攏了,丟失了個性特色,一副“娘娘腔”,聽着很彆扭。此時,我立刻覺得這樣可不行,咋能讓我班的男孩子在我的教育下失去男孩的灑脫與豪爽呢?俗話說“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同一篇文章,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經歷的人的感悟肯定不一樣,讀法也肯定是不一樣的啊。於是,我立刻提示讓他用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來朗讀,而此時他反而顯得不知如何是好。因爲,他從最初的“耳濡目染”開始,已經形成了定勢,不知換個方式怎樣纔算好。我便出示遼闊的草原、蒙古族摔跤等圖片,並請感悟能力和朗讀水平比較好的男生作示範,讀出自己的個性理解來。並給予了他們自由個性練讀的時間,這纔有所好轉。

經歷這一事件後,我更深刻地體會到,範讀的確有其不可替代的示範作用,在指導學生讀正確、注意適當的停頓、恰當表達語言思想感情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6

《景陽岡》是五年級第五組課文的一篇閱讀課文。教學開始我就播放一段錄像,讓學生直觀感受水滸憨憨的高大形象。在授課時,我先讓學生理清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弄清楚這個問題以後,便向學生拋出一個問題:你覺得文中哪些內容寫得最精彩?學生異口同聲的說:武松打虎。

我順勢就開始了本課最重要的教學要點“武松打虎”,然後又讓學生邊默讀課文邊劃出武松打虎的動作,在旁邊寫感受。學生很快就找到了“閃”、“揪”、“按”等動詞。再通過換詞比較,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然後想象武松打虎的畫面,感情朗讀課文,體會武松的豪放、倔強、勇敢、機敏的英雄形象。當賞析完這段精彩內容後我又問學生:除了打虎,課文還寫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與打虎有什麼關係。其實解決這個問題的重點落在抓住關鍵語句感受武松人物形象上。我給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品讀課文,邊讀邊寫批註,體會人物性格。

學生找到了很多有關武松語言、心理、神態的句子,通過全班交流,集體講讀這些句子,學生對武松的性格特點有了較全面的瞭解。通過此次教學,我認爲,將激情地、設置懸疑的語言置於濃郁的情感氛圍之中,能喚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深切感受。學生的感情一旦進入精神層面,人物的形象就會在他們的心中就鮮活起來。學生只有理解了課文內容、領悟了思想情感纔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才能走進文本、感悟文本。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7

走進課文的情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悟課文,是學習語文的最重要的方式。在我的語文課堂上,許多同學大多數時間,只是用眼睛學習,而不是用心、用感情去學習,所以自身的思維和情感總是遊離課文之外,做了體驗和理解課文內容的局外人。情感是激發同學智慧靈感的動力。同學在學習課文時,沒有感情的投入就不會智慧火花的閃現。因此,激發學生學習中感情投入,是學習好一篇課文重要的條件。

在《龍的傳人》一文教學中,我首先利用多媒體聲情並茂的範讀,引起同學們情感的共鳴,讓學生講出此刻的心情。學生講出了“高興、興奮、自豪、驕傲、驚訝、羨慕……”心情,這些情緒的表示都是真實的感受,同時也是經過大腦思維活動對課文的初步的理解。然後,讓學生帶着這種真實的情感去讀課文,把自身的感情融入課文的語言情境之中。在學生讀文時,我讓大家邊讀邊想象一下自身腦海中的畫面,利用形象思維方式,進一步把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入更深的層次,學生讀文之後,有的說:“我好像變成了皇帝,衣着龍袍坐在龍椅上,看着下面的大臣。”有的說:“我腦海裏的畫面是,我騎着一條金光閃閃的龍在雲霧中飛行。”有的說:“我看見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上面雕刻着許多龍的圖案。”有的說:“我自身變成的一條龍,在天空中上下翻飛。”……總之同學們的想象力得到了極大的釋放,情感得到極大的抒發。這種抒發的方式是間接的,是把自身置換爲課文中的龍。不足之處就是在讓同學們想畫面的同時,又讓他們想心裏話,後一問題響應者比較少。

原因是兩個問題放在一起,孩子們操作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可以分開進行,後一個問題,可以讓學生在默讀文後進行,可能效果會好一些。說自身的內心話既是對課文的理解,也是學生對語言情境的感情體驗。

文章學習完之後,可以讓學生動手寫一寫,自身學習文章時的情感軌跡。方法是先說一說自己喜歡讀的課文內容,再說一說讀這些文段時,自身的心情,接着描繪一下自己讀文字時,腦海中出現的畫面,最後說說自己的心裏話。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8

《最後的常春藤葉》教學反思:《最後的常春藤葉》是歐亨利的一篇小說。

這篇文章採用文本探究的方式,用一連串的問題來和學生們一起來理清情節,分析人物,理解主題。教學思路是很清晰的,也便於學生對於文章的理解。問題的預設與探究能夠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就這個角度是成功的。儘管課前經過了充分的準備,由於缺乏實踐的原因,實際還是存在不少問題的。《最後的常春藤葉》所屬的專題是精神支柱,所在的板快是珍愛生命,所以同樣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義。瓊珊在這裏可以作爲不熱愛生命的反面典型。另外貝爾曼畫常春藤葉如何體現出他那種“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的。實際上作者在文章的前面都處作了鋪墊。

通過這樣一節公開課我受益匪淺,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積累了經驗,明白了作爲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9

《夢想的力量》一文是五年級人教版下冊第四組的最後一篇課文。本組課文要求“學生抓住感動我們的地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整組課文都是情感性很強的文章,具有深厚的人文內涵。《夢想的力量》讀起來令人心靈震撼和感動不已。一個6歲的孩子,爲了實現“給非洲孩子挖一口井,好讓他們有乾淨的水喝”這一夢想,而不懈的努力,終於使夢想成真的經過。體現了瑞恩的一顆善良、堅定執着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在備本節課時,我將教學的重點設計爲“深入體會瑞恩的精神品質,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難點設計爲“理解題目所蘊涵的深刻含意”。蘇格拉底曾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這節課我從以下幾個環節點燃了學生學習的火焰:巧設情境,激趣導入;初讀課文,感知夢想;尋找夢想之源;走進夢想之路;感受夢想的力量。在教學當中,爲了能夠突破重點,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以文章中富含深意的數字爲引線,讓學生領悟夢想實現的三個階梯:70元、2000元、購買鑽井機的錢。這個環節讓學生根據數字的具體意思,用通順的話將之串聯起來,完成對夢想實現過程的大體瞭解。此外,我在板書上有意呈現出階梯性,並在兩者之間留下空檔,目的是讓學生去發現這一步步的理想實現過程中出現了什麼“意想不到的事情”。並在此讓學生感悟夢想實現的艱難以及作者的堅韌意志、執着的愛心。這些環節都是爲難點服務的,從這個階梯性的板書,我想讓學生領悟理想的力量可以變大,而且學生根據文本中對瑞恩夢想變化的描述:“挖一口井”到“讓所有非洲的人喝上乾淨的水”感悟到了這點。這樣的板書設計,還使我把習作方法巧妙地滲透到教學中去。

此外,語文課堂還應該是書聲朗朗的課堂。在這個環節中,我通過採用學生自讀,小組齊讀、開火車讀、教師範讀等多種形式的美讀,從而水到渠成地使學生在讀中感悟瑞恩實現夢想的艱難歷程,深刻體會瑞恩的精神品質——善良、執著、有同情心。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亮點有:

1、重點突出,環節緊湊,創設多種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過渡語銜接自然,不僅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還能夠很好地啓發學生的思考。

3、讀寫結合,讓學生在讀中寫,在寫中悟,從而昇華自己的情感。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不僅鍛鍊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最終使每個學生達到想說、敢說、會說、能說的理想效果。但美中不足的是,我作爲本節課組織者,還沒有做到理想狀態中的完全放手,說的話還是有點多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改進,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早》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文中借梅花“開得早”,讚美的魯迅“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借梅花開在深冬,預示着春的到來,讚美魯迅敢於與敵人奮鬥一生,教育人們要做“東風第一枝”, 珍惜清晨,珍惜春天。

我認爲:只有讓學生體會到“物(梅花)”與“人(魯迅)”之間的關係,纔可能真正讀懂課文。一個“早”字,說到了兩事,是全文的靈魂所在。

上課伊始,我讓學生質疑,一個學生舉手:“老師,課文講的是三味書屋和魯迅的故事,爲什麼卻以‘早’字爲題呢?” 另一個學生也提問:“老師,這篇文章寫魯迅,爲什麼要寫梅花呢?”

我心中一喜:本文“梅花”聯繫了 “書屋”和“魯迅”,而“早”又是“梅花”與“魯迅”的共同之處。解決了這兩個問題,這篇課文就會被真正讀懂。

因此,第一課時,我抓住“書屋”進行教學,讓學生從方位,書屋的作用,書屋的陳設,通過圖文對照,在圖上找出魯迅的桌子位置。學生通過方位,都認定了左邊是魯迅的書桌。接着,再按照課文內容進行朗讀,學生就很容易瞭解三味書屋的具體位置與陳設了。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一、 注重學生的預習習慣的培養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故事性強,層次分明,除了一些詞句的含義較難外,其它內容比較簡單。因此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由於以前經常訓練,所以學生的預習結果還不錯。課堂上,學生還能針對自己的疑難問題去認真聽講、提出問題。以後還要經常加強此方面的訓練。

二、培養用事實說理的習慣。

在教學中,爲了讓學生學習舉實例、列數字的表達方法,並能逐步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我佈置了這樣一些題:

1、作者是怎樣證明海豚能救人的?然後引導學生說出下文的三個真實的故事。

2、咱們班的李鴻豔可真是一個拾金不昧的好同學,誰能說說爲什麼?接着有許多同學都說出了趙悅拾金不昧的事例,並且有一個學生還能按時間的先後順序去敘述。這樣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這種表達方法。省去了許多說教。

三、 培養學生有針對性蒐集資料的習慣

由於學生都有蒐集資料的習慣,所以在展示的時候,展示了許多有關海豚的資料,但其中有兩個孩子們問到兩個非核心問題“鯊魚爲什麼怕海豚?一海里是多少公里?”時,見他們興趣盎然,急須知道答案時,我賣了個關子,“這個艱鉅的任務,誰願完成,下午來開個新聞發佈會”下午我一到校門,有幾個就迎上來迫不及待地告訴我上網查來的結果。隨後我就教他們要根據自己的疑問、興趣去查閱、蒐集資料。

四、 注意滲透思想教育,注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及習慣。

在《海豚救人》一文的課堂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探尋了海豚救人的原因後,一名男同學忽然提出疑義:海豚救人只是它的一種本性,並談不上“見義勇爲”,並且海豚的做法很“傻”,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進而上當被捕捉。

針對這個課堂“意外”,我發動學生進行了討論,讓學生明確了“海豚救人”的這種行爲的內涵是對“子女”的照顧與愛護,海豚把對子女的這種關愛應用到了一切漂浮物,是善良的表現,不能說是傻。另外,人和動物應該和諧相處,我們不能爲了一己之利而利用動物的善良本性對它們進行捕殺,我們也要以一顆善良的心去關愛它們。還給學生講了非洲象在人類的“傷害”之下,“學會”了對人類的攻擊行爲的故事。

通過這一課堂小插曲,我再一次深深地體會到: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一定要注意滲透思想教育,注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當然,在課堂上也有不足之處,忽視了對學生仔細觀察、學會聯想習慣的培養。課文中有一幅插圖,畫的是課文第三自然段描述的海豚趕走鯊魚,救助姑娘伊瓦諾的情景。教學時候,我蜻蜓點水,一閃而過。現在回憶一下,此部分正是對學生進行仔細觀察、學會聯想習慣的培養的。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這篇關於克隆的說明文結構嚴謹,思路清晰。上課時,我採取讓學生先整體感知課文,抓住(定義-範圍-作用-前景)理清文章的結構。通過圈點勾畫的方式,學生們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理解了什麼是克隆,並就克隆對人類的意義進行了討論,學生明確了克隆是一把“雙刃劍”,對人類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知道了說明文的一些說明方法(如本文用到的下定義和舉例子)。

在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後,我開始引導學生思考課前提出的問題:克隆是怎麼一回事?請大家默讀一、二自然段,畫出能解釋這個問題的語句。片刻,有學生開始舉手了。幾位學生都說到了這樣兩句話,“孫悟空緊急關頭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氣,毫毛立刻變成了一羣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孫悟空。這就是克隆。”“不經過兩性細胞結合而直接繁衍後代,就叫無性繁殖,也稱克隆。”這兩句話都是在說明什麼是克隆。顯然,第一句是形象化的描述,而第二句則是科學定語,這是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說明文,不僅要知道文章寫了什麼,更要清楚是怎麼寫的,也就是說明方法的問題。於是,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對這兩句話的不同表達方式進行再辨析。“請大家讀一讀,比一比,這兩句話哪一句話更能說清楚克隆是怎麼回事?爲什麼?”結果,學生一致認定第一句形象一些,易於理解。第二句則更爲準確一點。通過比較,學生也明白了這是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 最後,我給學生來了個總結:“爲了幫助我們弄清楚克隆是怎麼回事,作者採用了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第一種較爲形象生動,一讀就明白,也容易記住。第二種是科學定義,更爲準確。兩種說明方法各有所長。至於哪一種好,可以根據寫作目的和讀者的不同靈活使用。說明文是兼知識傳輸與說明方法滲透於一體的文體。自我感覺,這類型的課文,說明方法的滲透應與知識傳輸並重,而不能僅僅把它當做一般的科學作品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