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大禹治水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6篇)

語文大禹治水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6W 次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大禹治水的教學反思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大禹治水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6篇)

語文大禹治水的教學反思 篇1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的難點是讓學生理解大禹是怎麼治水的?在教學中我多次通過創造情境,製造懸念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在激起學生思維活力方面,這節課上取得收穫很大。

其一:通過想象,感受洪水之猛。

第一自然段,我只要抓住“無家可歸”一詞。“爲什麼無家?家呢?”引導學生看圖,從圖上濁浪滔天的景象,想象“滔滔”“衝倒”“淹沒”的場面。“歸不了家生活會怎樣?”接着進一步體會老百姓的苦難。不能讓洪水再這樣肆虐了,必須治理他。在這緊要關頭,有一個人臨危受命。此時全班學生似乎迫不及待的呼喊出大禹的名字。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課文第二自然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敘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我先出示一組詞語:走遍挖通察看引導劈開,讓學生按順序排列一下,從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過程。大禹創造性的治水而不是防水當然也是突顯其功績的一個方面,但畢竟不是本課首重點,因此我沒有在這裏過多停留,而是緊扣“千辛萬苦”、“千山萬水”、“三過家門不入”等重點詞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從而理解和體會大禹治水的艱辛和他的吃苦精神。

因此,其二:從數量詞中,由學生質疑生髮,結合角色表演想象體會治水之難,付出之多。

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進去看一看,爲什麼他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想見呢?我決定以這個問題爲切入點,引導孩子利用文白指導學生想象的,根據教材有意識地創設具體形象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動情,積極地閱讀,挖掘課文所蘊涵的情感。

緊接着,組織學生討論,大禹爲什麼三次路過家門沒有回去。

“他要治水,很忙,沒有時間回來”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感覺多數學生都是泛泛而談。我就引導學生讀第二段,“你從哪看出大禹忙於治水,沒有時間回來?”學生細讀課文,有學生說“他走遍千山萬水,要察看水流地形等,長期在外邊走的,自然是沒有時間回來了。”鼓勵學生再讀課文,有的學生說“他們要挖通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吃盡千辛萬苦,所以沒有時間回家。“這個時候,學生已經明白治水的艱難和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道理了。

這一環節我還給孩子們創設了二次想象:

第二自然段寫“大禹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這裏我要學生結合插圖和實際經驗,想象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他們會遇到哪些困難。

第三自然段寫“禹在外治水13年,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進去看一看。”在教學時,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禹真的不想見家人嗎?孩子就此展開了充分的想象。還和同桌創造出角色,如同事,妻子表演對話。

三次想象不僅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促使學生加深了對大禹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在這堂課中,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做到位,比如說1.讀的形式單一,缺少變化。2.老師的話太多。雖然在課前設計時,我已經注意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然而,在這堂課的實際教學中,我還是牽着學生走的。

語文大禹治水的教學反思 篇2

部編版課文《大禹治水》。講述了大禹十三年堅持治理洪水,開通河道,治水成功,爲民造福的故事。本節課的教學,我竭力想緊扣語文要素:以藉助關鍵詞句,瞭解課文內容展開教學。

教學中,通過課件圖片,理解詞語沖毀、氾濫、淹沒,通過圖文結合、多形式的朗讀來體會洪水的大,體會老百姓的生活困苦,從而明確大禹治水的意義與迫切。學習“驅趕、恢復”等詞語時,我鼓勵學生觀察字形、結合語境、大膽猜測,再嘗試通過聯繫上文、聯繫下文、查字典、藉助近義詞、拆分詞語再合併等方法讓孩子瞭解詞語的意思,掌握理解的方法,多角度、多層次地訓練,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運用詞語的能力。

在領悟人文主題方面,我主要是指導學生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去朗讀故事,學習四處奔走時,讓孩子展開想象,大禹都到過哪些地方?學生通過聯繫生活實際、把抽象的詞語和具體的情境結合起來理解詞語,力求促使學生積極走向文本,真正體會到禹治水的艱辛與不易,感知他一心爲民的精神。接着,通過抓住“十三年”、“三次”、“一次”這組數字,學習大禹心繫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讓禹的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更加立體、豐滿、高大起來。最後通過引導學生先提取具體信息,再展開想象,指導學生藉助提示講述故事。以期讓孩子初步形成一個課內外緊密結合的閱讀體系,掌握讀書的策略和方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語文大禹治水的教學反思 篇3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中有很多數量詞,透過這些數字,我們從中感受到了大禹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和獻身精神。所以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關注了這些數量詞。

第二自然段中,大禹在察看水流和地形時,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我就讓學生展開想像:夏天,大禹();冬天,北風呼呼地颳着,鵝毛大雪紛紛揚揚,大禹();有時餓了,他就();渴了();累了()。這一自然段中,“九條大河”、“九座大山”我告訴孩子們這兩個“九”也不是實指,而是指“很多”。我再請孩子們想像大禹帶領百姓在開河劈山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通過想像,大禹不怕吃苦,大禹百折不撓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

第三自然段寫了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我讓學生圈出其中的數字,再讀讀這段話。這一連串的數字,讓大禹公而忘私、一心爲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現在孩子們的眼前。

我所上的內容是《大禹治水》的第二課時,是在解決了字詞之後,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大致瞭解的基礎上,帶領學生一起品讀,探究課文內容。

一、治水前

我通過詞語複習導入新課,讓學生通過洪水、氾濫、毒蛇、猛獸等詞語進行畫面聯想,從而引出第一自然段,同時圖文結合,展示出洪水氾濫的畫面,讓學生體會老百姓生活的痛苦,從而明確治水的迫切。

二、治水

首先是請學生自己默讀課文,並思考文中講了哪兩個人治水用了什麼樣的方法,用了多少時間,最後結果怎麼樣?接下來又拎出文章中分別講鯀和禹治水的自然段再次講解,同時還設計了練習環節,這樣雖然把治水過程講得非常清楚詳細,但由於內容上多有重複,顯得拖沓累贅,花去了很多時間。隨後請學生說一說這一連串的問題。之後,通過讓學生找出可以看出,大禹是怎樣一個人的關鍵詞句,並且說一說大禹是怎樣一個人,讓孩子們對大禹的做法進行思考,從而理解他心繫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對大禹產生敬佩之情。

三、治水後

學生說出大禹治水後的變化,並完成下面表格,同時思考洪水被治理好之後,百姓過上了怎樣的生活。讓學生知曉是大禹治好了水,讓百姓們過上了安居樂業,幸福的生活。隨後,我安排了一個複述課文的環節,這個環節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着實高估了孩子們對課文的掌握程度。應該放在下一個課時更爲合理。最後進行總結,梳理結構,讓學生對整節課的內容更加清晰明瞭。還安排了隨堂練習,讓學生對一些知識點進行鞏固。

這堂課我旨在把課堂還給學生,由教師引導拋出問題,讓學生自己找答案,說出答案,從而能夠更深刻理解課文內容,鍛鍊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但整節課讓學生讀得太少,導致很多同學無法流利地朗讀課文。在讓學生回答問題環節,儘管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後,老師都給予了及時的評價,但評價語單一,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通過這節公開課,我深刻體會到了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含義,要上一堂好的公開課,首先教師不僅要有紮實的基本功,還要關注到每一個學生;既要設計好這堂課的每一個環節,同時還要有應對課堂突發狀況的教學機智。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工作生活中要多學習,多思考,多鍛鍊,在關注學生的同時不斷提升自己,才能成爲一名優秀的老師,上出高質量的課。

語文大禹治水的教學反思 篇4

《大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這篇課文講的是大禹率領民衆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作鬥爭,最終獲得了勝利。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爲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感受體會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我在教學中以文本內容和有關大禹治水的資料相結合進行講解,拓展延伸。

教學導入時創設情境,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所以我先出示了一組洪災的圖片,讓學生來談談看了圖片以後的感受,然後體會洪水給老百姓帶來的災害,感受老百姓“無家可歸”,痛苦至極的生活,最後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講解大禹治水經過時,特別抓住“十三年、到處奔跑、多次經過家門卻沒有進去看一看”體現出治水工程的浩大、艱辛。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學習第四自然段,用“治水成功後,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會怎樣感激大禹?”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在小組之間相互說一說,再請小組代表來說一說,讓學生暢談自己情感。同時,我讓學生談談大禹名字中“大”的含義。結合板書與課文內容,使學生的體驗再次提升。

這節課讀的形式有自讀、品讀、齊讀、指名讀,我覺得在今後的教學中必須在品讀上更下功夫,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從而更加體現學生的學。

語文大禹治水的教學反思 篇5

11月24日,《大禹治水》第二教時在市語文學科帶頭人張建剛老師的教鞭下生動開演,圓滿結束。我聽的上檔次的公開課不多,只覺得張老師這節課確實體現了很多閃光的東西,給了我很多啓示。我想,當你真正悟透一位名師的教學長處時,如果自己能加以時日照此修煉,必定會取得成功。

這節課,重點、難點都得以清晰地突出,且在輕鬆巧妙中得以突破。在教師巧妙的引導下,學生得以充分讀,充分說,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交融,使整節課一直處於十分和諧的氣氛中,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諸方面都得到愉快地發展也提高,體現了教師高超的教學技藝,飽滿的精神面貌,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正確的道德意識。

在這節課中,教師富有啓發性的語言推動了教學預設也生成的和諧發展,富於鼓動性的評價激勵更是爲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求知慾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請看課堂上張老師運用的一些激勵引導的話:“真棒!”“多聰明的孩子!”“真會學習!我們要像他這樣會學習!”“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你真會讀書!”“越來越好了!”“嗯,老師聽你讀出了……”“他讀得真好!誰也能讀得這樣好!”“嗯,讀得更好了!”“誰能指導老師來寫這個字?”“你能告訴大家,你是怎麼知道的?”一句句都在學生幼小的心靈激起層層波浪,讓學生一次感受成功,激發了自信,看到了希望。

字詞教學是二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張老師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教學理念,充分利用媒體,並藉助圖片、示意圖來突破對詞語的理解。如一開始對“洪水”的理解,張老師就直接用錄像來使學生明白。而理解“千山萬水”這詞,光憑說是沒用的,張老師出示了一張示意圖和一張圖片,使學生比較輕鬆地就明白了“山”“水”及“千山萬水”的含義。

詞的內涵不僅在於理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有生活的體驗,這才能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並從中受到生活的啓發。爲了讓學生能體會“千辛萬苦”一詞,張老師沒有直接出示這個詞學生說,而是對文本內容作了適當的拓展。在學生理解“千山萬水”後,張老師即引導學生猜猜大禹會吃過哪些苦,然後老師講大禹治水中的一些故事來使學生明白“大禹了很多的苦”,然後讓學生找出能表現吃了很多苦的詞,學生就明白老師講的就是“千辛萬苦”一詞。這還不算,在接下來的理解“他帶領老百姓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一句時,又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在看、說、讀中繼續深入感受大禹吃的苦,再次讓學生認識到大禹吃的苦是“千辛萬苦”。如此,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理解了詞語,也加深了對大禹的瞭解,使大禹的人格魅力逐漸印在學生心裏。

再如“制服”“代代相傳”“吃盡”等詞語的理解,也是順手牽出,得心應手,學生學得輕鬆也記得牢。請使用站內搜索引擎查找本課全部資料。本站(課件)地址是:

張老師還善於抓住本課中重要的元素,好文中出現的幾個數量詞,開展十分巧妙的朗讀與教學。如“九條大河”“九座大山”,還有“13年”“三次”“一次”“十多歲”等的教學中,張老師或畫簡筆畫,或運用設計巧妙的課件,深入“巧”出,把枯燥的數字化爲動人的事、情、理,在不知不覺中,大禹的形象在學生心目中不斷昇華。

在引導學生朗讀方面,張老師也十分善於激發學生不斷讀,深入讀的慾望,並在教學中滲透學法指導。如“誰能把大禹的決心讀得更大些?”這樣的引導方式比比皆是,他的讀詞語要“正確、有感情”“讀書要動情”也在短短的一節課中深入人心,學生的朗讀越來越入情入境。

此外,張老師在引導學生說方面也是方法多樣。如一開始時用“淹沒、衝倒、無家可歸”三個詞語進行說話練習時,張老師首先讓學生選用一個詞語說,再兩個,最後三個。這種不斷提高要求的方式有梯度,學生不會感覺到太大困難。接着在介紹當時老百姓生活的悲慘情況後,引導學生想想:大禹看到這些情景會怎麼想呢?於是學生各抒己見,然後順利引出下文。再如“假如你是他兒子,你會怎樣想呢?”“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會對他說些什麼話呢?”等等,都體現了張老師的誘導工夫。

在寫字教學方面,張老師也把教學進行得生動有效,當一生說認得“衣字旁”時,他就問學生是怎麼知道的,學生說是向年級高的同學請教的,他當即肯定了這位學生,並說:“向別人請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聽完這課後,我也聽了中心校、我校其他老師的幾堂課,從比較中,我明白了要想把語文教好,除了要有紮實的基本功和引導技巧,還要有顆賞識學生的愛心,有此心,好辦法才能成爲有效的辦法。

語文大禹治水的教學反思 篇6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爲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設計教學目標時,寶莉老師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感受體會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我就在教學中以文本內容和有關大禹治水的資料相結合進行講解,拓展延伸。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中,讓學生觀看洪水氾濫的情景,讓他們直接感受當時的狀況。並在視頻情境的渲染下,讓學生感受洪水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災難。這主要是爲朗讀作好情感的鋪墊,再讓學生通過讀來釋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將畫面與音樂良種刺激融爲一體,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對語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並且通過讀來表現起內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課文第三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敘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緊扣大禹治水的過程,引領學生細細品讀,啓發學生想象大禹可能會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險,使學生對“千辛萬苦”有形象的認識。其次,抓住“開鑿了龍門,挖通九條河,壘起堤壩”,通過反覆朗讀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難以言說的辛勞,從而加深對“千辛萬苦”的理解。這樣大禹不怕吃苦,頑強治水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一段時,寶莉老師出示了一處補白,將學生帶進課文情境。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將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使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偉大。最後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過上了安定的日子。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歸納和昇華,起到了點題和總結。

在教學中,寶莉老師發現只有設計多種形式,才能激發學生的朗讀慾望,這與教師平時的教學是分不開的,要抓住字詞句對課文進行滲透,讓學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閱讀。只有多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才能讓學生“樂於表達、會表達。

在這裏,有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比如,在想象補白部分,教師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足,以致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沒有擺脫教案的束縛,遵照教案流程走,課堂顯得有些生硬、被動;教師給予得較多,總是把自己的感受過多地加給學生。其實,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自想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很多的啓示,也爲我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和歷練,希望我能從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語文大禹治水的教學反思 篇7

課文第二小節是文章的重點段落,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抓住關鍵詞“千辛萬苦”,引導學生想象大禹“走遍千山萬水,察看地形”,“挖通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引導洪水流入大海”時會吃哪些苦?會怎樣對待?

孩子們都能聯繫書本,電視中獲得的間接經驗,大談大禹的吃苦事蹟。有的說,他在爬山的時候,手不小心碰到帶刺的植物,會流血,但他咬咬牙,挺過去了;有的說他的鞋子穿破了一雙又一雙,甚至腳底也起泡,但他還是忍着痛繼續察看地形;有的說,到了夏天,火辣辣的太陽照在頭頂,熱得滿頭大汗,可是,大禹還是和老百姓一起幹着;還有的說,在劈山的時候,一塊大石頭滾下來,剛巧砸在大禹的腳上,受傷了,可是他只從衣服上撕下一塊布,包紮了一下,又和老百姓幹在了一起……我對他們說,大禹是吃盡了千辛萬苦,他所吃的苦我們說都說不完,你覺得大禹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於是大禹的.堅強,大禹的不怕吃苦,大禹百折不撓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

語文大禹治水的教學反思 篇8

5月,我在開了一節公開課,選擇的課文是《大禹治水》。爲什麼選擇這樣一篇課文呢?從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考慮是因爲《大禹治水》這個神話故事給我們塑造了一個一心爲公、爲民造福的頂天立地的古代英雄的形象。大禹的這種奉獻精神在當今社會很有必要發揚光大。此外,課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敘述,條理非常清晰,它回答了三個問題:。基於此,在上完課,我覺得:

一、我設計的教學環節非常清晰,重點突出,較好地體現了三維目標。例如: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問題後,按三個主要的問題我讓學生理清課文的思路,再按這一思路講解課文。但是,我沒有平均使用力氣,我把大禹治水的過程作爲重點部分,讓學生找出自己感動的句子,說說感動的理由,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感受能力。

二、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由於時間緊促,只有一週的時間準備,所以沒辦法找到更多的素材,這個用FLASH製作的課件做得較簡單,一篇課文,幾幅插圖、一個視頻。但交互功能好,不管在哪裏,都可以回到主頁,再點擊到任何一個地方。

其次,課件在教學環節中的運用恰到好處,如課文導入時,逐一出現雷鋒、丁潔、清潔工人、老師、同學,老師同步簡介他們的事蹟,最後歸結出兩個字:奉獻,主題鮮明。又如,在理清課文的條理後、感受課文內容前,我先讓學生看了有關大禹治水的視頻資料。磅礴的氣勢、豐富的畫面,再加上《大禹治水》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學生,從中他們看到了很多他們沒有關辦法找到的資料。再如,學生在說自己的感動的句子時,只要把鼠標移到相應的位置,句子就突出顯示,變成紅色,重點詞語變成深藍色。交互功能好,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爲主體。請使用站內搜索引擎查找本課全部資料。

三、資料的運用。在理解課文內容之前,我就告訴學生:這節課我們要通過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和課外查找到的資料來理解課文。雖只是一句話,但很明確地讓學生知道,查找資料,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課文內容。本課運用資料也較恰當。如前面提到的視頻資料。又如在講述三過家門而不入時,要討論一個問題:大禹爲什麼三過家而不入?爲避免以前出現過的個別太過現實的孩子說出“他不愛妻子和孩子”而誤導其他孩子。我先出示了三過家門而不過的有關資料,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大禹的奉獻精神。

四、本節課也有一點遺憾:快下課時,我誤以爲下課了,不願拖課,所以最後讀有關奉獻的名言這一個環節刪除了。按我的設計,整節課以有奉獻精神的人物入手,作爲前呼,以讀名人關於奉獻的名言結束,作爲後應,結果有前呼,沒有後應,非常遺憾。

語文大禹治水的教學反思 篇9

我們知道,朗讀中的感情,象在生活中一樣,只有朗讀考真正產生了這種情感時,才能從語調裏自然地露出來。指導朗讀,教師如果只是簡單地求讀得流暢,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學生不深入地瞭解課文的內容,不切實爲課文的內容所感染,那麼他根無真正做到有感情的朗讀。因而教師在朗讀前應啓發學生從各方面進步地反握全文的思想感情,這就需要教師運用啓發性,原則進一步進行指導。

1、學生講,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自己首先發言談自己思考後感受。通過他們的發言,既可以促進學生們的相互交流,鍛鍊他們“說”的能力,可以使教師從發言中瞭解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水平,從而便於進一步指導。同時,熱烈的課堂氣氛能激發全體學生對課文思想感情的共鳴。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爲進一步提高朗讀水平打下基礎。

2、教師講。學生髮言後,教師應給予肯定和鼓勵。引導學生繼續往深層發掘,詔發學生國境圍繞課文的重點難點展開聯想,這種聯想往往使學生增強課文內容所需要的感情,補充和豐富他們對中心思想的具體感受,激發他們的朗讀願望。

3、教師範讀。在朗讀教學中,教師的範讀十分重要,它不公可以給學生,提供模仿的樣板,而且可以給學生啓發,使他們從中領會準確表達中心思想的語言表達方式。當然,教師匯聚讀並不是讓學生簡單的機械模仿,而是給學生一個對比的對象,使他們更直觀感受課文思想感情。

語文大禹治水的教學反思 篇10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說。大禹的精神是可貴的,作爲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也是極具典型性的,可是,作爲二年級的學生,理解課文所要頌揚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達的特點,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由於學生缺乏對洪水感知的實際經驗,因此無法體會到百姓無家可歸的悲慘情景,情境創設從一開始就有障礙。爲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人們的生活痛苦極了”這一內容,我採用多種方式的讀讓學生在多次的讀中逐漸入境,再讓學生展開想象補充洪水氾濫的場,加深情感體驗。然後,再輔助以視頻加深、鞏固印象,讓學生從視覺上直觀的瞭解洪水的可怕與危害。最後通過抓住關鍵詞的方法,讓孩子複述第一自然的內容。

這篇文中的另一個教學重點在於理解詞語。本文中“氾濫”“築壩擋水”“疏導”都是難理解的詞語並且在理解全文特別是理解鯀禹兩種不同治水方法上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抓住本課中聯繫下文理解詞語及猜一猜再查字典驗證這兩種方法展開教學。通過一步步的引導,孩子們逐漸掌握了這兩種方法並且學會了運用。

禹在治理洪水中發生的感人故事,“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其中最廣爲流傳的一個。因爲課時容量的問題,這個只作爲一個簡單的環節出現了一下,並沒有深入探討。

反觀自己的教學,我深有感觸,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還需要不斷努力和改進:

第一,對教材分析還應更加深入地鑽研,這樣才能使教學設計合理有效,只有對文本反覆鑽研,才能體會文本的精華,從而生髮出屬於自己的東西。

第二,應該嚴格遵守“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這一要求進行,教師在教學中只扮演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能回答的,教師一定不能代爲回答,一定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做教學的主人。教師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必須要改進的。

第三,規範教師的語言。說話時應該儘量簡練,評價語應該儘量多元化。

第四,要關注課堂的生成。在課堂上,隨時會有學生靈光的閃現,如何抓住學生的這些語言,將它們與理解文本很好地結合,這也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仔細研究和學習的。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很多的啓示,也爲我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和歷練,希望我能從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語文大禹治水的教學反思 篇11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說。講的是古時候大禹爲了治理洪水,爲百姓造福,吃盡了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制服了洪水的事蹟。大禹一心一意爲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如何引導學生學習這一課呢?課文中寫到“滔滔的洪水淹沒了農田,衝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如此描寫洪水的兇猛,災難的巨大,也從側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決心。在這樣的情況下,禹會出來治水嗎?用了什麼樣的方法?全組成員召開了討論、研討會,制定出磨課計劃。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課文第二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敘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授課教師在教學中緊扣“千辛萬苦”一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首先通過看圖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難,以及“走遍千山萬水”的艱辛,在此基礎上啓發學生想象大禹可能會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險,使學生對“千辛萬苦”有形象的認識。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通過反覆朗讀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這是全文的關鍵句,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以及個人談感受等形式,從學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艱苦與不易。這樣,大禹不怕吃苦,頑強治水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課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讓人感動。他在外治水10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爲了讓學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讓學生想像並討論:大禹這位治水英雄,三次經過家門他分別是怎麼想?又是怎麼做的?帶着疑問讓學生再來討論,結合課文學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一段時,我們設計了“兒子會問媽媽什麼?”“媽媽會怎麼說?”這樣的問題,將學生帶進課文情境,學生不禁會結合生活經驗,將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偉大。最後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過上了安定的日子,最後提問: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對他說些什麼呢?學生們說:“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偉大!”這個問題點明瞭文章中心,點出了課文結尾“偉大”一詞,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歸納和昇華,起到了點題和總結,進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經過本次的磨課、上課,我們在很多方面還需要不斷努力和改進:第一,對教材分析還應更加深入地鑽研,這樣才能使教學設計合理有效。沒有深入的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只有對文本反覆鑽研,才能體會文本的精華,從而生髮出屬於自己的東西。

第二,應該嚴格遵守“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這一要求進行,教師在教學中只扮演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能回答的,教師一定

不能代爲回答,一定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做教學的主人。教師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在以後的教學中必須要改進的。

第三,規範教師的語言。說話時應該儘量簡煉,評價語應該儘量多元化。

第四,要關注課堂的生成。在課堂上,隨時會有學生靈光的閃現,如何抓住學生的這些語言,將它們與理解文本很好地結合,這也是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仔細研究和學習的。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們很多的啓示,也爲我們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和歷練,希望能從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語文大禹治水的教學反思 篇12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主要講述的就是爲了百姓們過上幸福的生活,大禹歷盡千辛萬苦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後成功制服洪水的故事。總體來說本節課的講授很完整,整個流程的銜接合理自然,教學目標基本上也都達成了,既讓學生們瞭解了治水的過程,理解了文章的重難點句子,也讓他們理解體會到了大禹舍小家爲大家的無私爲民的精神。

在講授課文之前,我先請同學們觀看了一則關於洪水爆發的短視頻,看過了滔滔的洪水淹沒了農田,衝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爲後邊理解課文中描寫洪水的兇猛,災難的巨大奠定了基礎,也幫助了學生從側面進一步體會禹治理洪水的決心,朗讀起來更加的動情。尤其是講授“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時,許多孩子們眼睛裏都含滿了淚水,讓我十分驚訝與欣慰,驚訝的是我的孩子們竟如此的感性,欣慰的是我的朗讀能夠吸引孩子們,使他們認真投入傾聽。

但是在課堂伊始,我讓孩子們自由朗讀課文,卻出現了齊讀的狀況讓我始料未及,針對這個情況,我及時着重進行了評價強調,引導孩子們區分齊讀和自由讀的區別,避免下次出現同樣的情況。另外就是,課堂上對孩子們回答的評價語還是不夠具體,我更多使用的是“理解的真到位”、“感悟的真深刻”這類話語,而沒有具體結合學生的回答去評價,在關注學生具體到個人的這一方面還需要加強。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需要多聆聽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多請教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吸取精華轉化爲適用於自己課堂的東西,不斷成長,不斷進步!

語文大禹治水的教學反思 篇13

《大禹治水》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是古代的傳說故事,講的是大禹爲了拯救百姓,在外治水13年,最後終於把洪水制服的故事。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第三自然段時,讓學生輕聲讀課文,然後說說自己的體會,接着出示課文中數字的填空,讓學生重點抓住“13、三、一、十”這些數字,然後問學生:“從這些數字中,你知道了什麼?”這本是一組平淡無奇的數字,但在課堂上,學生卻讀得特別響亮,並會抓住這些數字來說出大禹的偉大品質。通過填空,朗讀、討論,使學生很快從中悟出這些數字的深刻內涵。最後教學課文最後一自然段,我抓住了“治水的偉大英雄”這句話,讓學生積極討論:“大禹的偉大表現在哪裏?”學生們積極投入而且能抓住前面的數字來講,從而能說出大禹的偉大之處。

因此在教學中,我發現只有設計多種形式,才能激發學生的朗讀慾望,這與教師平時的教學是分不開的,只有多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樂於表達、會表達。”

語文大禹治水的教學反思 篇14

在進行本課教學時有三個環節給了我觸動。

一、識字教學。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將識字教學與遊戲、活動結合起來,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變枯燥爲有趣。所以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初讀課文後,認讀字詞時採用了“大轉盤”的遊戲,將學生的識字行爲寓於愉悅的遊戲之中,讓孩子們在玩中學,玩中識記,突破了識字難點;在學寫生字、識記字形時,把競爭機制引入到教學中,採用“爭當識字大王”的形式開展“識字擂臺賽”,讓學生互相交流記憶生字的好辦法,互相啓發,共同識字,這樣,識字在學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枯燥的讀和寫,他們在娛樂中掌握了字的音、形、意,從而提高了自主識字的能力。

二、寫字教學。在寫字教學中我讓學生分成小組,互相評價彼此的字。鼓勵學生多發現他人的優點,並鼓勵提出合理的改進建議。如:劉爽的字寫得非常工整,尤其是“撇”寫得特別舒展,如果能夠寫得稍微小些,讓佔格不那麼擠就更好了。因爲學生不只需要教師對自己的評價,那是一種師生間的交流,他們更需要同齡人的評價,即生生之間的溝通。這裏互評的設計,不但爲了使學生學會正面評價他人,更提高了課堂的參與度。

三、討論:大禹是一個怎樣的人。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是合理的,都應該給予鼓勵,讓學生從一年級起就敢於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鼓勵個性化發言。孩子們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說出了這些詞語:聰明(因爲他看小孩遊戲就想到了治水的辦法)、善良(幫助老百姓治水)、堅強(不放棄治水)等。然後我又讓學生各自帶着對人物的理解,再次通讀本組文章,讓他們在讀中體會文章所表達的

語文大禹治水的教學反思 篇15

《大禹治水》是一個古代傳說,講的是大禹爲了治理洪水,爲百姓造福,吃盡了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制服了洪水的事蹟。教學本文,我緊扣“治水”,瞻前顧後,逐步深入。

治水前——老百姓無家可歸

主要引導學生抓住“滔滔”、“淹沒、衝倒”、“無家可歸”等詞,通過圖文結合、多形式的朗讀來體會洪水的大,體會老百姓的生活困苦,從而明確大禹治水的意義與迫切。

治水——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

首先引導孩子們弄清治水過程,先拎出文章結構,通過朗讀、集體交流,歸納出過程:決心——調查——疏導。這樣有了清晰的過程結構,學生們頭腦中對於文本更清晰了,同時爲後面的學習奠定基礎。其次學習典型事例。在朗讀的基礎上,學習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經典故事,再輔以介紹大禹的其它故事,讓孩子們對大禹的做法進行思考,從而理解他的無私奉獻精神,對大禹產生敬佩之情。

治水後——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

洪水得到治理,不再危害人類,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這是故事情節的自然發展,合理歸宿。課文上到這兒,孩子們對大禹的敬佩之情不言而喻。我讓孩子們思考:是誰讓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生活?此時你想對大禹說些什麼?他們對大禹的敬意更深了。

語文大禹治水的教學反思 篇16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說。講的是古時候大禹爲了治理洪水,爲百姓造福,吃盡了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最後制服了洪水的事蹟。大禹一心一意爲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如何引導學生學習這一課呢?我想,可抓住“決心”一詞來展開教學。文章教學之初,我讓學生先提出問題,然後圍繞着問題學習課文。並透過了解鯀的故事,透過鯀的治水過程、方法和結果,吸引孩子瞭解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鯀辛苦治水,用堵的方法,十幾年下來,毫無效果,慘遭殺害。禹既爲失去父親而痛苦,更爲父親治水失敗所造成的更大的災難而感到愧疚。同時課文中寫到“滔滔的洪水淹沒了農田,衝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如此描述洪水的兇猛,災難的巨大,也從側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決心。在這樣的狀況下,禹會出來治水嗎?用了什麼樣的方法?在前面的鋪墊中,我們就能夠理解禹下決心治理洪水的決心之大。學生朗讀起來也動情多了。

課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讓人感動。他在外治水10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我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爲了讓學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我設計了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情景,然後讓學生想像並討論:大禹這位治水英雄,三次經過家門他分別是怎樣想?又是怎樣做的?帶着疑問讓學生再來討論,結合課文學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於是,他全心全意撲在治水上,“舍小家顧大家”。他不光帶領百姓治理洪水,還帶領百姓發展生產,他的心是屬於老百姓的。所以顧不上自我的家了。當我問到學生:古時候沒有挖土機,也沒有鐵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嗎?他會吃哪些苦?有的學生說:“他可能會被洪水沖走,有生命危險。”有的說:“可能要在野外過夜,有狼呀什麼的。”也有的學生說:“禹在外面可能連吃的東西都沒有。”在這個基礎上再讓學生來讀課文,效果很好。

第四自然段主要採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讓學生放聲朗讀,說說情緒如何,爲什麼。學生可能會說: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並分組與第一自然段作比較朗讀,這樣安排,與第一自然段的情景構成鮮明對照,加深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後出示大禹像,引讀最後一句話:從此,大禹成爲人們世世代代敬仰和愛戴的英雄。課堂氣氛調動起來了,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到達高潮。有意識地把思想教育融於語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隱而不晦,使學生受到崇高的人格薰陶和感染。最後提問: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對他說些什麼呢?學生們說:“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偉大!”言語的發源來之於具體而深刻的情境,在情動於中而形於外的境界裏,進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