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1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大禹治水》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1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說。講的是古時候大禹爲了治理洪水,爲百姓造福,吃盡了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最後制服了洪水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我們能夠通過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感受到他“舍小家爲大家”的精神。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中,讓學生觀看洪水氾濫的情景,讓他們直接感受當時的狀況。並在動畫情境的渲染下提問:在這滔滔的洪水中,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讓學生在想象中,再現故事發生時的生活場景,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潛力。繼續播放洪水氾濫的情景,讓學生說說看了以後的情緒如何。通過觀看洪水視頻,學生了解了洪水的兇猛和對百姓生活造成的危害。從而能夠得知大禹治水的原因。

課文第三自然段中,出事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提出問題:難道大禹不關心他的家人嗎?讓學生討論,讓學生感受大禹爲了治理洪水,爲了拯救天下困難百姓,多次路過姐們而不入、舍小家顧大家的崇高品質。在讓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大部分學生都能說出大禹不入家門的原因。我們班的學生的回答說:“他心裏裝着困難。”我連忙追問,裝着誰的困難,他自己的嗎?學生答:“是百姓的困難,百姓遇到洪水,沒有家了。”接着帶領學生對禹的個人形象進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撲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顧大家,是個無私奉獻的人。

在這堂課中,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做到位:

1、時間把握不好。在觀看洪水的視頻時,視頻播放的時光太長了,有的學生都有點坐不住了,也浪費了一點時間,以至於之後練習來不及了。對這生字的描紅也沒來得及反饋,還拖課了。

2、形式單一,缺少變化。這堂課以讀貫穿全過程,雖然在讀的形式上有自讀、互讀、齊讀、指名讀,但從整體的過程來看,教學顯得很枯燥,學生僅是反覆地讀,基本侷限在課文資料的朗讀理解上,課堂上沒有創設更多的情境引導學生自我去思考問題,缺少讓學生質疑,自主學習的時光。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2

這節課,重點、難點都得以清晰地突出,且在輕鬆巧妙中得以突破。在教師巧妙的引導下,學生得以充分讀,充分說,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交融,使整節課一直處於十分和諧的氣氛中,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諸方面都得到愉快地發展也提高,體現了教師高超的教學技藝,飽滿的精神面貌,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正確的道德意識。

在這節課中,教師富有啓發性的語言推動了教學預設也生成的和諧發展,富於鼓動性的評價激勵更是爲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求知慾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請看課堂上張老師運用的一些激勵引導的話:“真棒!”“多聰明的孩子!”“真會學習!我們要像他這樣會學習!”“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你真會讀書!”“越來越好了!”“嗯,老師聽你讀出了……”“他讀得真好!誰也能讀得這樣好!”“嗯,讀得更好了!”“誰能指導老師來寫這個字?”“你能告訴大家,你是怎麼知道的?”一句句都在學生幼小的心靈激起層層波浪,讓學生一次感受成功,激發了自信,看到了希望。

字詞教學是二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張老師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教學理念,充分利用媒體,並藉助圖片、示意圖來突破對詞語的理解。如一開始對“洪水”的理解,張老師就直接用錄像來使學生明白。而理解“千山萬水”這詞,光憑說是沒用的,張老師出示了一張示意圖和一張圖片,使學生比較輕鬆地就明白了“山”“水”及“千山萬水”的含義。

詞的內涵不僅在於理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有生活的體驗,這才能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並從中受到生活的啓發。爲了讓學生能體會“千辛萬苦”一詞,張老師沒有直接出示這個詞學生說,而是對文本內容作了適當的拓展。在學生理解“千山萬水”後,張老師即引導學生猜猜大禹會吃過哪些苦,然後老師講大禹治水中的一些故事來使學生明白“大禹了很多的苦”,然後讓學生找出能表現吃了很多苦的詞,學生就明白老師講的就是“千辛萬苦”一詞。這還不算,在接下來的理解“他帶領老百姓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一句時,又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在看、說、讀中繼續深入感受大禹吃的苦,再次讓學生認識到大禹吃的苦是“千辛萬苦”。如此,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理解了詞語,也加深了對大禹的瞭解,使大禹的人格魅力逐漸印在學生心裏。

再如“制服”“代代相傳”“吃盡”等詞語的理解,也是順手牽出,得心應手,學生學得輕鬆也記得牢。請使用站內搜索引擎查找本課全部資料。

張老師還善於抓住本課中重要的元素,好文中出現的幾個數量詞,開展十分巧妙的朗讀與教學。如“九條大河”“九座大山”,還有“13年”“三次”“一次”“十多歲”等的教學中,張老師或畫簡筆畫,或運用設計巧妙的課件,深入“巧”出,把枯燥的數字化爲動人的事、情、理,在不知不覺中,大禹的形象在學生心目中不斷昇華。

在引導學生朗讀方面,張老師也十分善於激發學生不斷讀,深入讀的慾望,並在教學中滲透學法指導。如“誰能把大禹的決心讀得更大些?”這樣的引導方式比比皆是,他的讀詞語要“正確、有感情”“讀書要動情”也在短短的一節課中深入人心,學生的朗讀越來越入情入境。

此外,張老師在引導學生說方面也是方法多樣。如一開始時用“淹沒、衝倒、無家可歸”三個詞語進行說話練習時,張老師首先讓學生選用一個詞語說,再兩個,最後三個。這種不斷提高要求的方式有梯度,學生不會感覺到太大困難。接着在介紹當時老百姓生活的悲慘情況後,引導學生想想:大禹看到這些情景會怎麼想呢?於是學生各抒己見,然後順利引出下文。再如“假如你是他兒子,你會怎樣想呢?”“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會對他說些什麼話呢?”等等,都體現了張老師的誘導工夫。

在寫字教學方面,張老師也把教學進行得生動有效,當一生說認得“衣字旁”時,他就問學生是怎麼知道的,學生說是向年級高的同學請教的,他當即肯定了這位學生,並說:“向別人請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聽完這課後,我也聽了中心校、我校其他老師的幾堂課,從比較中,我明白了要想把語文教好,除了要有紮實的基本功和引導技巧,還要有顆賞識學生的愛心,有此心,好辦法才能成爲有效的辦法。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3

《大禹治水》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傳說故事。大禹治水的精神是可貴的,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但我們孩子只是二年級的學生,要讓他們理解課文所要頌揚的大禹精神和文章中文字表達的特點,想要有感情的朗誦課文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指導有感情朗讀時,我通過讓學生點重音、劃停頓的方法進行指導。我堅信只要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加上一些朗讀指導,他的感情一定會到位的。

在講第一課時的時候,就有很多學生提出一些不懂的詞彙,比如洪水氾濫是什麼樣的?由於缺乏對洪水感知的實際經驗,所以他們無法體會到百姓無家可歸的悲慘情景,情境創設從一開始就有障礙。所以爲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人們的生活痛苦極了”這一內容,我在範讀時就着重加強了“痛苦極了”這幾個字音,然後再輔助以視頻加深、鞏固印象,讓學生從視覺上直觀的瞭解洪水的可怕與危害。如此學生再讀的時候感情就到位的多了。

在禹治理洪水的過程中,教通過“他和千千萬萬的人一起,開通了很多河道,最後流到大海里去。”說明大禹爲治水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這是全文的關鍵句,我緊緊抓住“千千萬萬、很多”等關鍵詞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以及個人談感受等形式,從學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艱苦與不易。

第三自然段中禹在治理洪水中“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是非常有名的,爲了讓學生簡單體會,採用“共情”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如果你的爸爸出去工作三天不回家你就會非常想他了,或者你在外面天一黑,你也會非常想家。可是大禹卻能十二年裏爲了治水都沒有回家一趟。”經過交流之後,學生們對禹的個人形象進行了提升,是個無私奉獻的人,爲了幫助大家治理好洪水,三過家門都不入。

第四自然段中介紹了禹帶領大家用疏導的方法治理洪水,後來洪水退了之後,百姓重新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在指導朗讀時,先讓學生體會洪水退了之後的生活,感受大家的喜悅之情,隨後指導學生們在讀到洪水退了之後的情景時,應該把聲音上揚,以突顯喜悅的心情。

反觀自己的教學,我覺得我需要隨時充實自己,以免課堂上接不住學生拋出的問題。在課堂上,隨時會有學生靈光的閃現,在這堂課中,有個孩子就問:“老師,他叫禹,爲什麼題目是大禹治水呢?”一下把我問住了,是啊,我以前怎麼沒有發現這個問題呢。一直回答不上來的'我,用了一句“下去我們都查查”草草結束。後來查過之後才知道,原來是大家尊重禹,認爲他是個了不起的人,所以在他的名字前加了“大”。學生們的想法千奇百怪,課堂更是瞬息萬變,如果上課時我能抓住這個學生的這個問題,將它們與理解文本很好地結合,相信孩子們就更能理解大禹治水的精神了。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很多的啓示,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會繼續發揮優勢,彌補不足。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4

在進行本課教學時有三個環節給了我觸動。

一、識字教學。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將識字教學與遊戲、活動結合起來,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變枯燥爲有趣。所以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初讀課文後,認讀字詞時採用了“大轉盤”的遊戲,將學生的識字行爲寓於愉悅的遊戲之中,讓孩子們在玩中學,玩中識記,突破了識字難點;在學寫生字、識記字形時,把競爭機制引入到教學中,採用“爭當識字大王”的形式開展“識字擂臺賽”,讓學生互相交流記憶生字的好辦法,互相啓發,共同識字,這樣,識字在學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枯燥的讀和寫,他們在娛樂中掌握了字的音、形、意,從而提高了自主識字的能力。

二、寫字教學。在寫字教學中我讓學生分成小組,互相評價彼此的字。鼓勵學生多發現他人的優點,並鼓勵提出合理的改進建議。如:劉爽的字寫得非常工整,尤其是“撇”寫得特別舒展,如果能夠寫得稍微小些,讓佔格不那麼擠就更好了。因爲學生不只需要教師對自己的評價,那是一種師生間的交流,他們更需要同齡人的評價,即生生之間的溝通。這裏互評的設計,不但爲了使學生學會正面評價他人,更提高了課堂的參與度。

三、討論:大禹是一個怎樣的人。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是合理的,都應該給予鼓勵,讓學生從一年級起就敢於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鼓勵個性化發言。孩子們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說出了這些詞語:聰明(因爲他看小孩遊戲就想到了治水的辦法)、善良(幫助老百姓治水)、堅強(不放棄治水)等。然後我又讓學生各自帶着對人物的理解,再次通讀本組文章,讓他們在讀中體會文章所表達的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5

我今天執教的是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大禹治水》。這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課文講述了大禹十三年堅持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開通河道,治水成功,爲民造福的故事。全文語言精練,結構清晰。我們知道,部編版教材是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閱讀單元,這篇課文所在的第六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偉人”,意圖讓學生了解古代先賢的豐功偉績;隨單元安排的語文學習要素是藉助詞句,瞭解課文內容。因而在教學中,既要引領學生感受先賢心繫百姓的奉獻精神和疏導治水的智慧,也要藉助詞句,瞭解課文內容,練習講述故事。“藉助詞句,瞭解課文內容”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在前面的第一單元和孩子們正在學的第三單元中老師已經初步有所訓練,本篇課文中出現的“小泡泡”,提示用“聯繫下文”的方法瞭解詞語的意思;課後習題又建議採用“先根據生字構字特點及語境猜一猜,再查字典去驗證”的方法瞭解詞語的意思。

基於此,我本節課的教學首先竭力想緊扣語文要素:以藉助關鍵詞句,瞭解課文內容展開教學。對詞語的學習我想不僅引導孩子能夠理解,更希望能幫助孩子掌握理解的方法。本課的“氾濫”、“災難”、“擋水”、“到處奔走”、“疏導”、“安居樂業”等是關鍵詞,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遇到這些詞語,我鼓勵學生觀察字形、結合語境、大膽猜測,再嘗試通過聯繫上文、聯繫下文、查字典、藉助近義詞、拆分詞語再合併等方法讓孩子瞭解詞語的意思,掌握理解的方法,多角度、多層次地訓練,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運用詞語的能力。

其次,在領悟人文主題方面,我主要是指導學生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去朗讀故事、講述故事,例如:抓住“十三年”、“三次”、“一次”這組數字以及“到處奔走”等詞,引導學生先提取具體信息,再展開想象,接着通過朗讀表現課文內容,最後指導學生藉助提示講述故事。在語言實踐中逐步體會大禹心繫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

在朗讀教學中,我適當發揮教師範讀的作用,儘量想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朗讀練習,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朗讀。但是由於課堂容量過多過滿,這一點沒有能落實到位,非常遺憾。

此外,結合本冊教材出現的“快樂讀書吧”欄目,聯繫到本課故事選自於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讀本《山海經》,我在課前課後都進行了推薦閱讀,課前通過談話,提示學生讀一本書要關注到哪些基本信息,嘗試根據書名去猜測故事內容,激發閱讀興趣;課後結合本課訓練重點,提醒孩子閱讀不忘理解詞語的方法。以期讓孩子初步形成一個課內外緊密結合的閱讀體系,掌握讀書的策略和方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