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教學反思[熱門]

語文教學反思[熱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教學反思[熱門]

語文教學反思1

有時下去聽課,經常會聽到“你讀懂了什麼?”這句話。高年級的老師在說,低年級的老師也在問,似乎這話成了當前閱讀教學課堂語言的經典。那麼,這句話到底包含了什麼呢?是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體現了讓學生自主實踐、探究,還是教師也在“趕時興”?

說實話,本人對這句話並不特別欣賞,尤其是在聽了幾次課以後。我看到曾有老師在學生連課文都沒讀通順的情況下就急於拋出這麼一個大問題“你讀懂了什麼?”於是學生一時僵在那裏,似乎在冥思苦想、搜腸刮肚……老師見學生實在太安靜,心急地又問:“你們到底讀懂了什麼呢?來,先同桌討論交流一下。”於是學生中才開始有些嘀嘀咕咕的聲音……到了全班交流的時間了,小手陸陸續續舉了起來,你說,我說,他說,經過一番“轟轟烈烈”的回答後,老師的神情也顯得挺滿意,似乎讓學生自主探究這一目標已達成了。其實,作爲旁聽者,只要你仔細去聽,再把學生說的內容連起來整理一下,就會發現,學生剛纔回答的內容重複很多,浮在字面表層理解的很多,而真正體現學生個體思維,有獨特見地,較深刻內涵的精彩回答卻是“難以尋覓”。我不知別的老師們怎麼想,至少我覺得這樣的語文閱讀教學顯得太單調,太蒼白,如果語文閱讀教學真是問那麼幾個“你讀懂了什麼?”的問題就能完成任務的話,那豈不是太容易了。

我時常在反思,語文閱讀教學搞得熱熱鬧鬧,但有一個基本的問題是隻否被一些老師搞錯了,那就是閱讀教學最主要教什麼?我們在不斷地問學生“你讀懂了什麼?”的時候是否也應該好好問自己“我教給你什麼”。是啊!教師,教師,首先要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明明白白———“我教給你什麼”,幾度深思後,我覺得以下幾方面是相當重要的。(下面結合幾個典型教學片斷進行反思)

片斷一:

師:今天我們學習兩首古詩,一首李白的,一首杜甫的。通過課外查閱資料,你們對這兩位詩人有了哪些瞭解(注意了課內外結合,教師的着眼點不僅僅是學會這兩首古詩。)

生:杜甫被人們稱爲“詩聖”。

師:李白呢

生:李白被稱爲“詩仙”。

師:人們對他們的詩篇喜愛之極,所以給他們這樣的稱號。還知道別的嗎?

生:我知道李白多少歲死的……(衆人笑)

師:應該說病逝。

生:李白是61歲病逝的。

師:雖然只活了六十多歲,卻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還了解些什麼?

生:我知道李白寫了九百多首詩。

師:流傳至今的大約有九百九十多首。知道杜甫嗎?

生:杜甫一生不得意。

……

反思一:教活經典

古詩是中華文學的經典。所謂的經典,應該是能經得住時間和空間變化,經得住意識形態變換考驗的,是人類與本民族文化的精華、人類精神文明的凝聚點。引導學生從經典閱讀入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審美情趣,從人生一開始就佔據精神的制高點。經典閱讀會影響學生終身的學習和精神的發展,但經典的閱讀對學生或許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的扶助,其實這也正是閱讀教學的意義所在。從本片斷中反映出執教者已打破了傳統的古詩教學模式,他不再是一味強化學生對詩意囫圇吞棗的掌握,而是注意了課內外結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初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如,課前,讓學生查閱有關李白、杜甫兩位詩人的資料;課後,收集兩位詩人的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侷限於一節課、一本書,從而擴大學生信息量的交流。這樣做,可充分發揮語文課本爲工具書的作用,不僅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現階段,小學語文的選文不夠精美,即使選擇一些名家作品也多有簡化和改動,改動的原因是爲了小學生更好理解。但是許多改變的文章失去了原文的靈韻,所以教師一定要抓住那些精美的經典文章,引導學生在課外積極利用網絡、書籍等途徑走近名家作品,體味原汁原味,蒐集精美句段,然後在課堂上結合教材深入探討,交流體會各自的思維成果,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片斷二:

師:駱駝和羊都不認輸,此時,如果你在場,你會怎樣想,怎樣做呢?

生:假如我在場,我會勸他們不要因爲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要互相謙讓。

生:我覺得這不是什麼互相謙讓的事,應想辦法弄清楚到底誰輸誰贏。

師:噢!看來要平息這場爭論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呢。誰還有什麼妙計嗎?

生:我認爲駱駝和羊都有一種不認輸的精神,遇到對手,不甘落後,所以我會誇獎他們。

生:我會先表揚他們,再幫他們找到各自的錯誤。

師:你們想法都不錯,都能先看到別人的身上的閃光點,這是珍貴的。可是駱駝和羊卻只看到的自己身上的優點,你能不能幫他們找一找缺點呢?

反思二:教會辯正

這一教學片斷重視對課文重點句子的理解的同時,又注重了對育人道理的滲透。教師積極創設教學情境,讓孩子們真正走進課堂,把自己化作課文內容的一分子,想象自己處於現場談感想。這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他們在理解課文所蘊涵的道理時,各抒己見,課堂氣氛活躍、民主,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師在其間適時引導、適時點撥,通過師生的積極交往互動既促進了教學的發展,又避免了教師空洞直白的講述,使學生從自主參與學習中主動感悟了文章蘊含的道理,培養了學生運用正確的道德觀分析課文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從小學會辯正看問題的能力。

片斷三:

師:出示句子:“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同人民的心—齊歡躍起來。”大家細細讀讀《開國大典》裏的這段話,休會體會句子意思,想一想: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現了什麼樣的情景? (生自讀、體會、想象)

師:誰把這句話讀—讀,其他人一邊聽一邊閉目想象,在你眼前出現了什麼樣的畫面? (指名朗讀句子,其他人閉目想象)

師:誰說說,這宣告、這聲音傳到了什麼地方?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生:這聲音傳到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飛揚,男女老少歡天喜地,大家敲着鑼,打着鼓,歡呼新中國的誕生,歡慶人民的解放。

生:這聲音傳到農村,田間地頭,村前村後,到處鑼鼓喧天,人們都擁出家門,歡呼着,高喊着,一個個激動萬分,不少人高興得熱淚盈眶。

生:這聲音傳到學校,大家拿着鮮花,揮着綵帶,放着鞭炮,唱啊,跳啊,喊啊好像要讓這個消息傳遍全世界。

生:這聲音傳到了劉胡蘭的家鄉,大家一下子擁到了劉胡蘭的家裏,把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告訴了她的爸爸、媽媽。她爸爸、媽媽來到了劉胡蘭的遺像前,喃喃地說:“胡蘭子啊,你聽到了嗎?你盼望的一天終於來到了,我們終於有了出頭的日了啦!”

(其他學生髮言略)

反思三:教會聯想

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終於盼來了解放,迎來了新生,此時此刻,人們臉上的興奮,人們心中的激動,是再怎樣描述也不過分的。但是學生僅僅從作者提供的句子,還是難以深切感受的`。

但從上述片斷可以清楚地看到,學生對人們無比激動、無比高興的感悟是深刻的、形象的、真切的。這是爲什麼呢?主要原因就是教者抓住了課文中集中表達人物情感的重點句子,藉助想象,顯化形象,物化情感,從而使學生藉助形象的畫面,深刻地感受了蘊涵在語言文字中的豐富情感。想象是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想象的過程用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藝術的語言說,就是“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的功夫。語言描述的形象本身沒有直接可感性,必須藉助想象和聯想來實現,因此從這一意義上來講、沒有想象與聯想、也就沒有語言的感悟。兒童認識長於感性,側重於形象思維。小學生閱讀最感興趣的是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那美妙的景色、豐滿的人物、真切的事物,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各種感官。可見,在閱讀教學中,可引導憑藉聯想,藉助想象、還原語言描述的形象,補充語言潛在的形象,延伸語言相關的形象,使學生產生豐富而真切的心理視像,通過對語言的感受,體驗,形成對語言的感性認識,並進入語言的形象中去觀察,去傾聽,去觸摸,去感知,去領悟,以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客的“直觀”感知。

“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國人民的心一齊歡躍起來。”是《開國大典》中的重點句子,它集中表現了獲得了新生的中國人民無比激動、無比歡樂的思想感情。這句話蘊涵着極其豐富的形象,但其形象是隱含的、潛藏的,如果不引導透過語言文字去展開想象,創造形象,那蘊涵於其中的思想感情學生就難以得到具體的感知和深切的感受,正因爲如此,教者要求學生一邊聽讀,一邊閉目想象,睜大靈動的眼睛,到語言文字中去看。這樣,在學生眼前,語言文字就不是簡單的語言符號,而是豐富的語言形象:城市裏“大街小巷彩旗飛揚,男女老少歡天喜地”;農村中,“田間地頭,村前村後,到處鑼鼓喧天”,“個個激動萬分”;學校裏,人們“揮着綵帶,放着鞭炮”;劉胡蘭的爸爸媽媽“淚流滿面。激動萬分”……這些形象,包含看學生對語言意義的溶解,對語言情感的感悟,語言內涵的體悟。這樣引導,能充分調動學生知識和形象的原始積累,並在與新的知識進行重構、重組及與學生語言、學生情感產生碰撞中促使學生進行新的探索,創造新的形象,從而使句子的內涵變成具體的形象在眼前顯現,化作了真切的情感在心中涌動。

可見,對一些蘊涵豐富形象的詞句,可設法激活學生頭腦中儲存的與語言文字有關的表象。使語言與活性的形象建立起聯繫,使語言在鮮活的形象嫁接中獲得生命活力。這樣,當學生憑着作品語言,跨越廣袤空間去神遊時,作品就成了學生心中美麗的畫卷了。

語文教學反思2

本學期,我們語文教研組認真地學習了《語文課程標準》。學完以後,我們一致感言:今後中學語文課怎麼上?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活潑,真正激發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形成文化積澱,爲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課程標準》提出,漢語知識學習不求系統,而是讓學生學習有用的語言知識,重在提高語言運用能力。語言積累,需要認識、記誦一定數量語言材料。因此,中學語文新教材中課文篇數比老教材增加50%以上;但學生不必像以前那樣對衆多知識點“細嚼慢嚥”,機械記憶,而是在粗線條學習中感受和領悟。課文增加了,中學語文教師就不必對課文作瑣碎的、微言大義式的分析,而是讓學生沉浸到語言環境中,以自己經驗與作者對話、與同學老師交流。

古文學習在現代社會中是否可以削弱?這是語文教育中一個爭論點。《課程標準》給出了明確答案:適度強化古詩文閱讀,使學生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瞭解,充實文化底蘊,提升文化品位。

《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訓練突破原來“一課一練”的模式,對大部分內容採取“多課一練”,只對少數重要內容進行密集思考、訓練,重在引導學生活學活用。語文考試也將“變臉”。《課程標準》倡導語文考試不侷限於一張試卷和標準化試題,拓展多元評價。教師可採用面談、課堂問答、座談、案例分析、辯論、演講、展示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充分展示語言表達、運用能力,從多種途徑來評價和考查學生。學生也可從中形成自我激勵。

綜上所述,今後老師將不再僅僅是教學工作的實施者,和學生一樣,也要遵守一定的“規矩”,如定期閱讀報刊、寫作文、認真批改作業,甚至是練書法。

1.課標要求:老師一年閱讀百萬字

任教一至五年級的教師,每學年的閱讀量不少於100萬字,記誦量不少於5000字,寫作量不少於5000字;任教六年級至九年級的教師,每學年閱讀量不少於150萬字,記誦量不少於5000字,寫作量不少於1萬字。

“教體育的老師肯定會打籃球,教音樂的老師肯定會唱歌,但教語文的老師未必會寫作。”有的語文老師存在一種錯誤的意識:老師嘛,能改作文就行,寫不寫無所謂。其實這種想法有很大弊端:老師本身的作文水平很難提高,從而限制了他們的批閱能力,學生的作文水平自然難有很大進步。老師長期不動筆,批閱學生作文時會缺乏真切感受,只從概念上改作文,難以給學生有效的指導。

至於閱讀量,現在不少學校裏,由於班主任多爲語文老師擔任,他們工作繁重,導致課外閱讀量最少。而閱讀量和寫作能力、教學水平息息相關。有些語文老師之所以“課上得不好”,原因並不在於缺乏技巧,而在於缺乏閱讀量。20年前有語文教學專家提出:語文老師起碼要背誦80篇古文,但現在很多老師都做不到。

2.課標要求:認真處理學生作業

作業批改不僅要指出學生問題,更要發現學生的創新意識,並以展示、思路介紹、討論等形式組織學生交流。作文的批改要有針對性,注重實效。要創造條件讓學生談自己的作文體會。

一些語文老師批改學生作文相當隨意,往往只給出基本分數,而缺乏相應評語。從上世紀末至今,作文批改有兩種傾向,由“精批細改”到“不批不改”,雖然這也可視爲教學理念遷移,或是老師教學負擔增加所致,但也反映了一些老師教學態度的變化。

3.課標要求:書寫給學生作示範

語文教師要在寫字上花功夫,做到書寫規範,字跡端正,能爲學生起到示範作用。

隨着電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有些教師放鬆了對課堂板書的要求,在很多情況下往往直接用電腦打出板書,上課時用投影儀放映。一些學校上公開課時,老師們都是直接地用多媒體放映方式來代替黑板上的粉筆板書。這種情況的`存在,不僅影響教學效果,也不利於學生的寫字練習。其實,教師隨着教學的進行隨手寫下的板書是帶有感情,具有藝術品位的;而用電腦打出的板書則整齊劃一,缺乏靈氣。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比起電腦設計的板書,學生更願意親近教師的粉筆字板書,面對老師的當堂板書,學生的注意力也會更加集中。

語文教學反思3

斷想之一:如何理解反思?

一個術語被頻繁使用之後,人們往往容易忘卻對這個術語原義的追問。“教學反思”在不同的場合,從不同的角度,說話人往往賦予它個性化的理解。這就造成對“教學反思”這一詞語理解的歧義。善意一點理解,也可稱之爲內涵的豐富。

在一般的印象中,“反思”似乎與“反省”或“內省”意思最近,都含有自我省察之意。《論語·學而第一》中有曾子的話,“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大概就是中國知識分子骨子裏的“反思”精神的發端。

“反思”通過內心活動指向自己的言行,反思的主體和對象在這兒合二爲一了。換句話說,就是作爲統一體的“我”,一方面在做事,另一方面又扮演了一個旁觀者的角色,冷靜地觀察、分析、批判、總結。黑格爾認爲,反思是統一體分裂爲對立面的二重性活動。

教學反思的主體和對象就是從事教學活動的“我”。在活動中,“我”把自己所處的環境和所做的事情,作爲觀照對象予以關注,時時感到“我”在從事教學工作,又時時感到“我”在看着“我”工作。

斷想之二:反思要不要講真實的故事?

在反思的過程中,我們會擺事實、講道理,要用說故事的方式來講道理。故事的真僞,與我們反思中要講的道理有沒有關係?這個問題,我們在一些研討會上經常爭論。我認爲,可以分兩種情況來看待:

其一,講別人的故事。引用故事,轉述故事,把這些故事當作教育寓言來看,其真實與否,就是無關緊要的。我們僅僅是要借這個故事,引申或佐證我們的觀點。而且,此類故事往往無法、也無須考證。試想,有誰會傻到去考證“刻舟求劍”和“掩耳盜鈴”的真僞呢?

其二,講自己的故事。寓言故事能提供的,僅是概念化的啓示。但我們自己的故事,卻凝聚着我們自己內心真實而隱祕的想法、複雜而微妙的情感,乃至我們經歷的生活場景,我們的信念、價值觀,等等。它所能給自己和他人的.啓發之豐富,遠非寓言故事可比。而且,有時講自己的故事,還不一定非得總結出一些道理,有句話叫做“擺事實,就是講道理”。在這種情況下,故事的真實性就是至關重要的,是一個應當堅守的道德底線。

虛假的、美化的、僞飾的故事,自己讀了會臉紅,別人讀了會誤解。當然,如果你就是想製造“霧裏看花”和“水中望月”的朦朧境界,誤以爲這就是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藝術境界,是一種創作,像寫教育小說,那就是另當別論的了。

我總覺得,爲了預設的結論,虛構或者文飾自己的故事,有點像某些射箭高手。爲了表示他的百發百中,射箭時不是瞄準靶心,而是胡亂放幾箭,再圍繞胡亂放出的箭,畫出一些圈圈,以示都射中了……這其實就是掩耳盜鈴而已。

斷想之三:爲什麼牴觸“反思”?

“你需要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當幾乎所有的人,都在說“反思”這個詞的時候,我試着問自己。我想想,是啊?大家都在反思,我也應當反思。受“趨利避害”的從衆心理所驅使,我開始反思了。

可是我反思的第一個問題,不是別的,而是“我究竟需要不需要反思?”想了幾天幾夜,又添了些白髮,也沒個答案。我終於明白了,沒有答案實際上意味着,回答是否定的。

語文教學反思4

1.在教學詩句時,我首先找出詩句中關鍵和難理解的字詞,掃平障礙,繼而再理解詩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詩朗讀同樣也要讀出感情和抑揚頓挫。除了老師示範,我還利用本課現成的朗讀磁帶讓學生連聽幾遍,示範效果挺好。再讓學生進行朗讀,朗讀的效果的確好多了,真還有些古人吟詩的味道呢!其次老師還在古詩釋義的基礎上再加以聯想和想象,另配上悅耳的輕音樂朗讀給學生聽,讓學生邊聽邊體會詩中的意境,這樣既能把學生帶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爲學生後面能順利改寫古詩作了良好的鋪墊,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學古詩大多采用串講形式,這裏且不談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爲採用啓發式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思維活動,自主合作,帶着問題,由淺入深地學習理解詩句,更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還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不能直接釋題,還得逐詞理解後才能釋題。這是四年級的第一首古詩教學,也算是學習古詩的起步,學生理解詩句的方法還要加強。應以解詞串句法作爲理解古詩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課堂部分在以學生爲主體這一點做得還不夠,不自覺地以教師爲主,應讓“教師爲導,學生爲主體”成爲習慣。

語文教學反思5

《望月》是著名作家趙麗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寫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麗的,介紹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愛的。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是深遠的,語言是雋永的。在教學中,如何指導學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同時,激發他們熱愛文學的興趣,萌生探求文學殿堂的慾望是一大難點。在具體的教學中,我採取了三條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學過程。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課上我指導學生弄清事情的情節——“我”在江輪的甲板上望月,與小外甥交談(對背頌月古詩、討論月亮像什麼)、“我”一人在甲板上展開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學生閱讀的規律。指導他們先理解內容,再理解內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章當中“我”與小外甥“交談”什麼,再考慮:可看出小外甥是一個怎麼樣的孩子。三是遵循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由易到難,先理解一般內容,再提出更較高的學習要求。

2.努力地創設文章情境。“我”在甲板上賞月時的情境,是恬靜的,他的心情是愉悅的。小外甥與“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對背頌月古詩的情境,是緊張而生動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敘述“月亮像什麼”時的情境,是生動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變爲“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遠的.。我上課時正確地把握了文章中的一個個情境,並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分角色大聲讀、想象和語言描繪等手段,生動地再現了這幾個情境,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耐心地指導品讀體會。在教學中耐心地指導學生品讀小外甥與“我”對的詩句時,理解小外甥的“機靈”。在誦讀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時,理解他的膽識——把天空當作人,把月亮當作他的眼睛。在品讀我“展開幻想的翅膀……”時,啓發學生想象、討論。

語文教學反思6

教學是一個不斷總結,不斷進步的過程,這幾天來,我對本週的語文教學工作做了一個簡要的分析,深有感觸。感到有一條原則較重要,即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可以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愛學語文。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在教學中重新擺正師生的關係,開展民主教學。

在民主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學生纔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纔有可能被激活,纔可能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質疑。這樣,就爲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鬆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願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藉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讓他們認爲自己很重要。

根據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爲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三、讓學生身心真正的投入到語文閱讀上來,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讓學生髮展自己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質量。

語文教學反思7

一.人磨課

《太陽》既是小學語文人教版第六冊第六單元中的第一篇課文,又是一篇科普說明文,還是小學生第一次接觸到說明文與說明方法。說明文、說明方法的教學是比較枯燥的。科普文本教學如何突破重點難點、如何激趣、如何拓展是我在磨課過程不斷地進行着思考與改進的難題。

本課的教學內容很多:太陽的知識、太陽和人類的關係、說明方法的運用、句段中的語用等,在最初的上課時,我力求面面俱,結果導致課堂太滿、滿堂學、但學生沒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重難點——說明方法的學習也沒有很好地突破。因此,我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進——

1.講解的順序爲重難點讓路:由最開始的從總結段(第8自然段)的講解,總結出“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世界”——進而講解到太陽和我們的密切關係體現在哪些方面(4—7自然段)——最後到因爲太陽有如下哪些特點才能與我們關係密切(1--3自然段)的倒敘講解,變爲現在的順敘講解。現在的教學主線更突出、明確,教學目標更好地落實。

2.講解詳略合理安排:詳細講解的是太陽的特點(1—3自然段)。課前收集好預習單,整理好預習效果數據後,我就發現了學生對於對於文本的重點部分——說明方法的運用,只看預習單上的說明方法介紹、還是不太能理解什麼樣的`句子用了什麼樣的說明方法。於是我以學定教,在教學中必須巧妙的設計了圖文並茂的課件,以文本爲基礎、一個說明方法一個說明方法地落實教學,在教學“太陽的特點”這一部分時、我讓四人小組選擇一個喜歡的特點聲情並茂地朗讀,並以學生喜歡的順序進行教學。本節課中,學生順序是從太陽的“大”到“遠”再到“熱”,在講解“大”這一特點時順勢學習“作比較、打比方”兩種說明方法;從爲什麼太陽“我們看上去只有一個盤子那麼大”、因爲太陽離我們很遠,過渡到講解太陽“遠”這一特點,在這段的教學中學習“列數字、舉例子”兩種說明方法,讓學生用“——”劃出“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這一句話、並寫上“舉例子”三個字、以這一句爲例子學習作批註的方法;從“就算太陽離我們不遠箭也不能射到它,因爲太陽很熱”,自然過渡到講“熱”,有了“大”和“遠”的學習基礎,學生已經掌握了四種說明方法,在講解“熱”這一段中讓學生給用了說明方法的句子作批註,教學過程環環相扣,從易到難,從扶到放的教學過程,紮紮實實的、一步一個腳印的地進行重難點突破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起來更有趣、更輕鬆,更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導作用與老師的主體作用。非重點部分太陽和人類的關係(4—7自然段)告訴學生這是說明方法“舉例子”的運用,大膽放手讓學生說說這一部分列舉了哪些例子說明了太陽和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進行充分的說的訓練,教師相機進行概括——太陽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體現在:萬物生存、自然現象、殺菌能力方面。繼而從用關聯詞語“有了……才……”、“如果……就……”說明太陽和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過渡到“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世界”。總結全文。

3.有效拓展

葉聖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藉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太陽》這篇課文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對某一事物進行說明的很好的例子。因此,在學生學習完《太陽》這篇課文後,嘗試做運用說明方法的練習題。

再設計小練筆:用上本文中學到的四種說明方法來寫一段介紹仙人球的話。教師設計的小練筆讓學生將在閱讀中學到的知識——四種說明方法自然地遷移到“寫”中去,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得到寫的訓練和提高,紮紮實實的寫能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簡而言之,教學過程實行“一課一得”的策略,巧抓文本的軸心問題重點——說明方法進行高效學習,其他語用、語法不作詳細講解,

二.課磨人

經過了本次精品課的磨課,我有不少的感觸:

1.教學要落到實處,

2.語言要乾脆,不要囉嗦,

3.不管什麼文體的文本教學都要有激情,有趣,教師要熱情高漲,學生才能學得興趣盎然。

語文教學反思8

本學期即將尾聲,現結合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反思如下:

一、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

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作爲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反思,古語云:“學起于思,思起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而大進”。可見“質疑”的重要性,在教學中,它更是培養學生洞察能力,啓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起點。

二、目前我們學生的問題意識非常薄弱,學生課堂發現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隨着年級的升高,變得越來越低,這種現象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首先要求我們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變革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促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但隨之也有一系列的問題出現,那就是課堂上組織教學出現了相應的難度,往往是易放難收,遇此情況是讓其發展下去,還是把他們的熱情消滅在此,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三、以探究、實踐爲核心組織教學。

脫離探究、實踐的生物教學不能適應將來新課標的要求,只有經過認真探究、親身實踐,學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實提高。以探究、實踐爲核心組織教學的基本策略,以探究、實踐爲核心,完全擯棄了老師的講解與分析,將學生推到了課堂主人的地位,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開發學生學習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多樣性的活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高效完成的學習任務,達成課堂課程目標。活動方式如探究活動、創新活動、實踐活動等。

語文教學反思9

《暮江吟》《題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詩有共同之處,又有不同的側重點,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寫不同的事物。而古詩教學更重要的是在瞭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並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學效果(思效)。

古詩教學一直以來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詩學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對於其中的寓意學生又是極難掌握的,把握不好便會將課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試着用創設情境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如何指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這也是古詩教學的重難點。

古詩中有些語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在含義。我告訴學生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討論,懂得今後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還有“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導學生聯繫實際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

 2.教學收穫(思得)。

(1)古詩詞學習以“讀”爲本。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能夠做到放手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啓發學生領讀,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驗,注重了資源開發。在理解重點詞句的基礎上,抓住“讀”的根本,結合古詩情境美的特點,積極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感悟。然後讓學生反覆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培養讀書能力,激發閱讀興趣。寫字環節中若是能夠到學生身邊單獨指導的話會更好。

(2)抓住關鍵詞語加深古詩的理解。比如啓發學生抓住“鋪”“瑟瑟”等關鍵詞,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澗、瑟”的字形和字義的理解;比如“可憐”一詞的理解;比如“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的巧妙之處,以點帶面“牽一髮而動全身”,從而保留了古詩的整體美,放手給學生自讀感悟的.個性空間。

(3)尊重學生的誦讀意願。課上我給足學生時間,放開手腳盡是讓學生獨立練讀,而不是課堂上那種整齊劃一的齊讀,達到熟讀成誦,培養他們對古詩句的語感,把古詩的語言納入自己的語言中來。

3.不足之處(思失)。

古詩教學說起來簡單,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例如,很多的問題可能並沒有符合年級學生的領悟水平。最大的不足就是課堂侷限於三首古詩的學習,沒有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古詩的理解不能僅僅侷限於這一首詩,而應該聯繫相關資料,拓展大量相關古詩詞,橫向縱向聯繫起來體會“處處皆學問”的道理。

4.改進措施(思改)。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以後再學習古詩,要引導學生藉助想象,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的作用,還原再現詩中描繪的場景,使學生進入詩境,解決因古詩時空跨越度大而給小學生帶來的學習困難。

語文教學反思10

《語文園地》的教學,既能落實語言文字訓練點,夯實基礎,同時又能幫助學生揭示規律,拓展學習途徑,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讓語文園地成爲學生學習的“樂園”。

《語文園地四》緊扣動物主線,安排了我的發現、日積月累、趣味語文,讓學生在充分的感知、體驗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的同時,體驗到其中的樂趣。在“我的發現”板塊,編者都以“對話”的形式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啓發。在日積月累板塊,將課內外的語文學習資源整合起來,因日積月累板塊的存在,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被調動起來,課內的知識向課外拓展延伸,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將會發揮得淋漓盡致。教師要做的就是大膽放手,引導學生去自己理解、運用。趣味語文板塊是個趣味盎然的小故事,故事通俗易懂,教學時重點抓住有趣的對聯,引導學生理解短文的趣味所在。教師鼓勵學生練習講述,課後講給別人聽,進行語言積累。

在這節課中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上好課:

一、回憶所學課文,歸納閱讀方法

首先,讓學生回憶本單元學過的課文,想一想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有哪些發現(說說爲了能使身邊的動物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大家面前,作者用了什麼方法。)並把自己的.發現說出來與大家分享。再看看小林和小東同學的發現,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他們的發現。然後,讓師生歸納小結閱讀方法。如:採用明貶實褒的方法能使句子變得更生動形象。最後,讓學生從自己的習作實例中總結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在學習中做有心人,多發現,多收穫。

二、積累關於動物的成語,激勵學生成長

在學習日積月累時,我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詞典等方式理解詞語的意思,並讓學生收集更多的關於動物的成語。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小組裏自由讀,然後

讓學生說說這些成語有什麼共同的特點,使學生意識到這些成語中都含有動物名稱,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再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已對成語的理解,並從中選擇一些說說自己的理解,並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說話練習。

爲了使內容更加的豐富,在語文活動課時,我還設計了考考你環節,繼續交流自己平時積累的包含動物名稱的其他成語,以豐富學生的詞語積累,激發主動積累成語的興趣。

在“我的發現”、“日積月累”和“趣味語文”這三大板塊內容的教學中,是否注意了訓練方式的新穎和鮮活,是否注意了“由此及彼”的適度拓展,因爲這類型的教材,在傳統教學中,一直被定位於“基礎訓練”的層面,教學的主要策略亦長期沒有跳出“熟讀強記”、“爛熟於胸”的怪圈,枯燥乏味之極;而今,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的教學應賦予這些“死”的教材以“活”的情趣,讓它深深的吸引學生。

總之,《語文園地》的教學過程是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學的運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因此有一定的封閉性。如何在《語文園地》的教學過程中,實現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如何開發整合,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如何情境互動,實現教學方法生活化;如何拓展延伸,實現教學時空生活化;如何多元評價,實現教學評價生活化。這是值得我進一步去實踐並不斷提升自己的。

語文教學反思11

教師談話,創設情境

師: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新朋友,它叫智多星。(出示小免子的圖片)你想對他說句什麼話?

學生自由地與智多星打招呼。

師:智多星還有許多好朋友,它們是——

教師邊說邊呈現小動物圖片:小松鼠、大象、長頸鹿、小獅子。並把它們凌亂地擺在黑板上。

呈現材料,引導探究

師:今天,智多星邀請這幾位好朋友一起去參加森林音樂會。大夥兒可高興啦!一大早他們就來到了智多星的家裏。可是出發前,他們爲怎樣排隊吵了起來,誰都想排在最前面。小朋友,你幫他們排排隊好嗎?

學生交流後,反饋:

生1:我想把智多星排在最前面,小松鼠排在他的後面,再後面是長頸鹿,後面是小獅子,最後是大象。

教師按照學生的說法排在黑板上:

智多星小松鼠長頸鹿小獅子大象

師:你爲什麼要這麼排?

生1:因爲大象最笨重。

師:你這是把智多星排在了——

生1:第1個。

師:那麼小松鼠排在了——

生1:第2個。

……

師:還有不同排法嗎?

生2:我想把智多星排在最前面,小松鼠排在第2個,大象排在第3個,小獅子排在第4個,長頸鹿排在最後面。

師:你這樣排有什麼理由?

生2:智多星是請他們來的.,所以排在第1個;小松鼠第1個到智多星的家,所以排在第2個;大象比較晚一些到,所以排在第3個;小獅子排在第4個;長頸鹿最晚到,所以排在最後一個。

師(小結):智多星是主人所以排第1(板書:第1),小松鼠排在他的後面是第2(板書:第2)……

智多星小松鼠長頸鹿小獅子大象

第1第2第3第4第5

師:其他小朋友還有不同排法嗎?請你告訴你的同桌。

學生自由交流後,指名全班交流。

在教學中,我們清晰的看到,師生通過談話完成了主題情境的導入以後,便由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呈現了學習材料:排序一,智多星、小松鼠、長頸鹿、小獅子、大象;排序二,智多星、小松鼠、大象、小獅子、長頸鹿等。這兩種情況既是原有教材主題圖內涵的體現,又是學生已有認知經驗的展現,更是學生原有思維現實的呈現。教師如此處理教材主題圖,是真正把握了《教學課程標準》指出的“課堂教學中學習材料的提供途徑應該是多樣的,可以是教師提供,也可以是學生提供;學習材料應該是豐富的,便於學生進行探索與研究的”意圖。教學中,學生成了學習材料的呈現者、數學問題的發現者、數學活動的體驗者,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語文教學反思12

一、對教學目標的反思

先進的教學理念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教師在教學實施前,應該對自己的教學活動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因爲教學目標具有導向和控制功能,如果目標定得過高或任意擴展而偏離學生的實際,往往會降低教學效率,不利於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我在教學《荷塘月色》時,根據高中階段的三個層次的能力要求,設置了三個目標:(1)學習並積累課文中優美生動的語言;(2)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體會並把握作者的感情脈絡及傾向;(3)在整體感受的基礎上,進行力所能及的鑑賞、評價。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反饋,我發現前兩個目標基本上能達到,但第三個目標,卻只有四分之一的學生能達到。第三個教學目標不能面向全體學生,顯然超出了教學要求,於是我及時進行了調整:(1)知識目標:學習並積累本文優美生動的語言(修飾語、修辭的巧妙運用等);(2)情感目標:反覆誦讀,體會作者的“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之情;(3)技能目標:初步學會鑑賞散文的方法技巧(如抓文眼等)。通過“反思一調整”,教學目標基本上體現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

二、對教學內容的反思

過去,教師因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往往着眼於“精英”的培養,而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公民的意識不強,對教學內容常常喜歡面面俱到,一味地求深。如我在教學《秋水》時,課堂上用了相當的篇幅分析莊子哲學中的“萬物齊於一(事物沒有差別)”的思想,儘管引經據典補充了相當豐富的材料,學生仍是雲裏霧裏。通過反思,我發現問題出在教育理念上,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仍着眼於“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而這恰恰是拓展型課程追求的目標。於是,在另一個教學班我及時作了調整,降低了難度,突出了“基礎性”,從而順利地落實了教學目標。

三、對教學方法的反思

最近幾年,我基本上是採用問題的形式來組織課堂教學的,在備課時精心設計問題,課堂上隨機應變地補充一些問題,實際上就是“滿堂問”。經過反思,我發現這種方法與傳統的“滿堂灌”是異體同質的。第一,這些問題不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生髮出來的問題,而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問題,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第二,教師仍然享受着話語的“霸權”,這是對學生主體的漠視。於是在教學實踐中,我開始着力強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變教師問爲學生問。

我的基本做法是:首先,營造良好的氛圍。如公開備課資料,鼓勵質疑權威,提倡師生、生生合作等。其次,提供對話空間。課前和課堂上要給學生閱讀文本留足時間,課堂上要給學生提問搭建平臺,課後鼓勵學生對問題的質量進行反思。再次,運用多元化評價。學生提出的問題或深或淺、或難或易,我都視提問者本身的情況而作出不同的評價。如對優秀學生儘可能客觀評價,對後進學生則多采用肯定評價,使學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當然這些做法還有待於進一步“反思一調整”,在不斷的反思中逐步完善。

四、對“反思性教學”的反思

“反思性教學”要求教師勤於調整反思,即觀察、反思新的教學方法或改進措施後的實際效果。可以說,調整反思是嘗試改進的延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研究原有的問題是否已經較好地解決,如果已解決,教師則應針對嘗試改進的成功方法,主動尋求進一步強化的方式和手段,以鞏固自己已經形成的好的教學行爲,防止原有問題再次出現。若發現又出現了新問題,則應謹慎地追問新問題的實質,針對新問題再次嘗試另外的教學方法或其他的改進措施。

語文“反思性教學”的有效運用,還要求教師對教學有自覺的意識,在不斷嘗試“反思性教學”過程中培養自己對教學活動的自我評價的習慣和能力。由於個體的自我意識和教學活動豐富且複雜,加上其知識、觀念、動機、情緒、情感等個人因素以及環境因素的影響,所以教師的反思能力也具有多方面的內容和多樣化的表現。

此外,教師反思能力結構中的自我監控能力與教學監控能力是相互影響、彼此促進的,以教學監控能力的培養爲切入口,可以進而提高教師的自我監控能力,提高對教學過程進行修正和控制的技能,同時養成對學生的敏感性。這樣,面對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就可以應付自如。

語文教學反思13

亮點:

1、本課教學打破以往師帶生逐一學習的教學思路。

2、注重從學生已有認知點出發,採用筆畫作爲第一人稱的教學方式,由筆畫“一”帶領大家學習,對於簡單的“一、二、三”則採用猜字謎的方式完成,對於較難一些得“四”,採用筆畫組合表演方式完成,既形象地突破了筆順、筆畫的難點,又從整體上把握了字形特點。

3、在教學“五”字的筆順及書寫時,重點是藉助書後筆順跟隨學習筆順,教會學生學會利用筆順跟隨記憶筆順,以“五”的教學爲例引出筆順跟隨表,並比較詳盡的介紹筆順跟隨表的作用及讀法。爲提高學生自學生字的能力作好鋪墊。

4、整節課重點較爲突出,教學方法多元,每個字的出示不雷同且側重點也不同,將所給知識巧妙分散,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不足之處:

1、學生書寫能力還有待提高,學生觀察字的能力有待提高。

2、學生記憶字的方式方法比較單一,思路還不是很廣。

改進措施:

1、打算着眼於學生讀貼能力的培養,循序漸進,使學生在教師示範指導和自己細心觀察、認真書寫的基礎上逐步提高書寫能力,並在成功的體驗中逐步激發書寫興趣,形成“我要學好,我要一次成功”的良好風氣以及“動筆即是練字時”的良好書寫習慣。

2、老師多提供給孩子一些範例,並及時幫助學生總結歸納,使學生在大量的範例中感受記字方法的多樣性及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記字的興趣。

語文教學反思14

《語文園地四》有四個內容:發現漢字中形聲字形旁表意,聲旁表音的特點和一字多音的有趣現象;積累詞語和學習一篇短文;口語交際續講故事;展示學生課外所認識的招牌字。本節課教學的是第一和第四個內容。教學目標有以下三個:1、領悟形聲字的構字規律並運用其規律自主識字,認識“擦、攔”等7個生字。2、會讀“長、樂、着”這三個多音字。3、培養學生在生活中識字的興趣。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領悟形聲字形旁表意的`特點,並運用形聲字的規律自主識字。教學準備有兩方面1、課前佈置孩子們在生活中認識招牌字,並將其收集在課外識字本中。2、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一個美麗的學習園地,帶領孩子們在發現樂園和展示樂園中游玩,其間會遇到一道道難關,學生想辦法解決,最終順利過關。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瞭解學習漢字的方法,陶冶戰勝困難的情操。

設計理念:根據一年級學生特點和語文園地新穎性、綜合性強的特點,巧妙創設活動情景,通過遊戲激勵兒童進行語文實踐活動,激發學生主動發現語文漢字的特點,主動探究規律,並動用規律自主識字。藉助學習夥伴的引領,爲學生課外識字提供舞臺。

語文教學反思15

這次的期中考試語文試卷,我個人認爲考察全面,難易適中,是一份非常不錯的測試卷,考察內容都是平時講過、練過、甚至要求原題背過的,可是考試成績依然不是很理想。剛看到成績時心裏很不舒服,但過了幾天,心情平靜下來,就不再發牢騷,開始從學生和自身來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工作。

做過的原題學生卻錯了許多,原因有兩個,一是學生傾聽能力差,部分學生根本就沒有學會,課上的應答只是中等以上的學生在做,中下的學生濫竽充數,矇混過關了。二是學生學習上的懶惰。作爲文科,背誦默寫是必須的,但因背誦的枯燥無味,好多孩子不願意背,或者即使背過,也寫不對字,得不上分。細細想想,這也是學情,孩子們剛上初中,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人在課堂,心思卻不知跑哪裏去了,講了多遍的問題還是一問三不知。課下不能主動學習,寫作業只是爲了應付,能蒙就蒙,把寫完作業作爲終極目標。三是學生基礎差,有個別學生不會寫拼音,不會寫字。也正是這些學生拉了班裏的平均分。

作爲教師,也有很多自己的原因,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太相信學生了,沒有天天檢查學生的家庭作業,沒有課課檢查學生的背誦,沒有字字落實學生的.默寫。有講授,有佈置,但沒有檢查和落實,即使檢查也只是抽查部分學生,學生就會鑽空子,不做,少做,或者不認真做,應付了事。

針對以上問題,我也想了以下的辦法來改進。

一、每天上課前先檢查學生前一天學得知識是否鞏固了,這樣學生就不會再偷懶,他有了心理上的意識,明天老師要查的,今天我要認真做作業,認真背誦。作爲教師也可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二、要求學生天天反思,寫出自己今天學會了什麼,這樣不僅使學生學會了反思,學會了每天整理自己的所得,而且學生通過回憶一天的學習,也是一種複習的方法。

三、採用小組互助,一個小組只查一人,他對了全組人得分,他錯了全組人不得分,爲了全組人的成績,他也不好意思不完成作業,不完成背誦。組員之間也會養成互相幫助、互相監督、共同進步的好習慣。

四、真心地去愛學生。愛是偉大的力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生是很敏感的,他可以感覺到你是否是真心的愛他們。讓學生在心情愉快中,在鼓勵激勵賞識中,去愛上學習,去學會學習。

希望我的想法能堅持下去,能有一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