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教學反思(熱門)

語文教學反思(熱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6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教學反思(熱門)

語文教學反思1

《我爲你驕傲》這篇課文記敘的是一件很生活化的小事,故事雖小,卻真實感人,貼近學生的生活。文中的孩子“我”一不小心,砸破了老奶奶家的玻璃,儘管當時沒敢承認,但愧疚的心理始終伴隨着“我”。內心的懊悔,擔心“做賊心虛”似的心理及自我解脫的辦法描寫得細緻而動人,而老奶奶回贈的那句包含着疼愛寬容和鼓勵的話更是出乎意料。

教學中,我以小男孩的心理變化爲線索,讓學生感悟語言,體會情感。在出示課題後,我採取的是從問題入手的方法。引導學生先整體朗讀課文,利用填空的形式讓學生先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小男孩的感情線索。這一環節,既符合二年級小學生的閱讀水平,同時也有意識地培養了學生抓主要內容的意識。然後再逐層深入研讀。抓住小男孩“開心——害怕、擔心——不自在——一陣輕鬆”的句子,再讓學生從句子中找出重點詞語進行理解和體會情感,並相機進行朗讀指導與訓練。

課堂上,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是引導者,引導學生按照理清的先後順序來自主交流,學生聯繫自己的實際說出自己的理解與感悟。通過學生髮言,抓住學生所說的關鍵語句,引導學生多元理解。如在理解小男孩擔心的內心世界時,我讓學生設身處地想:“此時你就是那位小男孩你會擔心些什麼?”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說:“我會擔心老奶奶批評我”,有的說:“我擔心老奶奶打我”,有的說:“我擔心老奶奶以後討厭我”,有的說:“我擔心老奶奶以後不讓我給她送報紙”,有的說:“我擔心老奶奶去我家告訴爸爸媽媽”,有的說:“我擔心老奶奶讓我陪錢”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真正做到了與文本對話交流。並啓發學生談“不自在是什麼感覺”“你遇到過像課文中的小男孩這樣的事嗎?你是怎麼做的?”,這樣也就把文中的人物情感轉移到學生自身上,表裏結合,自然宣泄。使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使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數星星的孩子》是新教材中的一篇傳統課文。是一篇融描寫人物、科學知識、思想品德教育爲一體的優秀教材。課文通過對小張衡與爺爺、奶奶一同觀察天上星星這一故事的記敘,突出表現了張衡從小就善於觀察和思考的好品質。

這篇課文語言生動、簡潔、優美,處處透着童趣,顯着童真,又蘊含着豐富的科學知識,對孩子們充滿着無窮的吸引力。因此在教學中應處理好科學知識介紹和學生語文能力培養之間的關係,注意抓住思想內容與語言文字的內在聯繫。要讓孩子們真正地走進文本,體會星空的美,感受張衡勤於觀察,樂於思考的品質,需要教師引導下的深入地閱讀,讓孩子們自讀、自悟、自得。在讀中獲得愉悅地享受,在讀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薰陶,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1、鼓勵多種方法識字,充滿情趣,體現識字效率。

新課程背景下,二年級的孩子的識字量已有近兩千字,他們有自己的識字方法,識字教學是重點,但已不是難點。故在課堂上要提高識字的效率,力求紮實有效。在初步感知課文時,要求讀準字音與讀通課文相結合,讓學生藉助拼音讀準字音。交流時讓學生充分觀察生字,談談是怎樣認識這些字的?有什麼好方法記住它?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生不但能談到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的識字方法,而且談到了在生活中是怎樣識字的':如:在象棋盤上有“楚河漢界”就認識了“楚”和“漢”,在冷飲包裝紙上認識了“傻”···還有通過查字典認識了“衡”···

2、圖文結合,多元感悟,感受星空的美。

“晚上,滿天的星星像無數珍珠灑在碧玉盤裏。”我讓學生自讀自悟,在句子教學時進行了紮紮實實的訓練。我先讓學生讀讀,談談你感受了什麼?讓學生理解“珍珠”是怎樣的?星星像珍珠,星星怎樣?“碧玉盤”是怎樣的,在文中“碧玉盤”指什麼?然後通過生動的描述,讓學生體會夜空的美。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受星空的美,星星的多,星星的亮。孩子們在朗讀中體驗,又將體驗融入朗讀中,將這句話讀美了,讀出感情了。接着我又請孩子們看圖自已感受星空的。美,融入孩子們自己的情感,引導學生觀察、說話,“滿天的星星像”。有的學生說像眼睛,有的說像螢火蟲。最後再來美美地讀一讀課文。將文本內化的同時,又引領學生們產生新的感受。讓學生對星空的美感受得更深刻,更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實際。

3、情境中體驗,讀讀悟悟,深化學生的感受。

一個孩子坐在院子裏,靠着奶奶,仰起頭,指着天空數星星。一顆,兩顆,一直數到了幾百顆。在教學時,我遵循“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體驗爲主線”的原則,組織課堂教學。如教學張衡怎樣數星星這幾個動詞時,沒有“紙上談兵”講意思,而是讓學生自己讀一讀、自己做一做、自己數一數,在情境中體驗。這樣,有動有靜,動靜搭配,既使學生學得快樂,又通過情境體驗代替了教師的千言萬語。學生們表演讀,數完星星之後對張衡數星星體會得更深刻了,他們不僅從“一顆,兩顆,一直數到了幾百顆。”中體會到了張衡的認真,耐心,甚至於還體會到了他對星星的喜歡,他數星星時的困難,星星不停地在動,眼都看花了,手都酸了……接着問孩子們想對張衡說些什麼?孩子們就有話可說了,因爲他們有了這樣一種情感的體驗。這種感受也就深了。

4、自讀、自悟、自得,在角色體驗中感受張衡數星星的決心和對星空的認識。

在進行二、三兩小節的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己去讀,去體會奶奶對小張衡的疼愛,學着奶奶的語氣笑着勸勸張衡。從中他們體會到了張衡不是第一次數星星,體會到奶奶認爲星星是數不清的。讀讀張衡的話問問學生感受到了什麼?讓學生在一遍遍的自讀中去感悟張衡數星星的決心之大。讀懂他已經知道了一些關於星空的知識,這與他不停地數星星,認真地數星星是分不開的。最後讓孩子們進行角色體驗,分別讀讀奶奶的話和張衡的話。

語文教學反思2

作爲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在學習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體。那麼,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養他們學習本事,我把重點放在改變課堂教學上。下頭就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談談自我的做法。

一、激發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實踐證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爲學生創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大膽地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交流,讚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歡樂的。這樣自主學習的勁頭就更足了。

1、創設情境,激發探究心理

一堂課上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但要讓學生自始自終處於積極的自主學習狀態,創設情境尤爲關鍵。在教學一年級識字課《自選商場》,我創設了情境。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的:“小朋友們,你們去過自選商場嗎?今日,、小明將帶我們到自選商場裏去逛一逛,他說要買好多東西,請小朋友們看仔細了,他買了哪些商品?”之後看圖觀察思考。不用我問,學生們都爭先恐後地回答。學生對文中的幾種商品名稱已有了初步感性認識。經過圖畫情境的創設,把學生帶入自選商場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選商場。無論是因好奇,還是因爲關注,都是他們構成一種努力探究的心理,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2、利用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動機是活動的原動力。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心理動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引入情境後被激起。如果教學還是那樣刻板,按老辦法、老觀念去教。教學手段單一,學生的學習動機定會下降。所以,在引入情境後,根據課文情節的不一樣、資料的不一樣,使情境得以持續。教師應不斷創設情境,開成連動的`整體情境。

二、引導探究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

要想使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能堅持下去,關鍵在於掌握語文學習方法,教師應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這就要求教師做好引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探究。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去領會、去發現,在自主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學習方法。

1、小組合作開闢自主空間

教師作爲引導者,應指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我從很早就提倡小組合作學習。如何使這一組織教學不流於形式我首先給學習小組確定一個明確的目標。如我在教學《比尾巴》時,我提出這樣的學習目標:

(1)我會讀: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可自由讀,也可小組合作讀;

(2)我會問:在學習小組裏提出不理解地方,讓小組夥伴共同交流解決;

(3)我會講:把你讀文後的感受說給小組夥伴聽。長此以往,學生經過這樣的訓練在以後的讀文中就會自覺的給自我小組提出學習要求。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本事,學生的學習本事提高了,那學習的興趣可想而知就會更濃了。

語文教學中,如能讓學生們自主選擇自我喜歡的段落學習,後在小組內交流,那學生的學習興趣定會大大提高。《比尾巴》這篇課文幾個自然段結構相似,所以我讓學生首先來表達自我完美的心願,然後再選擇相應的段落學習學生在交流中情緒高漲,全班交流時個個躍躍欲試。文章資料就在學生朗讀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師只是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參與其中起到引導的作用。

一個問題提下去,如果不給足時間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那將會給課堂帶來冷場。作爲教師不要讓小組合作流於形式。學生還未充足地去討論,更不可能產生創造性思維與真情流露,教師就草草收場,勢必起到反作用,長此以往學生自主學習的本事就得不到提高。對於小組學習的結果,教師要及時給予評價。評價可多方面,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反饋的評價,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評價,小組與小組之間的評價都要有詳細地分析。我認爲作爲教師只要精心付出,學生定會還你一個驚喜。

2、質疑問難,發現問題自主學習

創造性思維是人問題開始的。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本事,首先要鼓勵他們敢於和善於質疑問難。中國古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培養學生善於從無疑處生疑,從看似平常處見奇,這是發現問題的起點。

課堂教學是屬於學生的,教師僅有根據學生的需求,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質疑釋疑,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究知識的本事。

三、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點

語文教學應創設讓學生活動的機會,以實踐活動來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教師在語文學習中應多供給學生活動的機會,在語文學習中注重學生說的訓練。還可將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因爲愛表演是學生的天性,學生期望教師給予他們表演的機會,使他們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我的才華。例如我在教學《自我去吧》一課時,我就採用了表演的形式,以學習小組爲單位,小組合作進行故事情節表演。小組間再展開比賽。學生在表演中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自主學習。因爲要表演,學生得仔細揣摩小動物們的語言、動作、表情、心理活動等。從更深一層理解課文資料,到達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自主學習使新課程標準真正進入課堂。我們的課堂充滿樂趣,纔會使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去完成學習任務,使真正的創新思維火花常開不敗。

語文教學反思3

鳳山小學非吉紅在新課程教學中,我們教師的熱情都很高漲,個個都氣勢昂揚,有信心把語文工作做好,但經過幾年的探討,我們教師對語文課改還處於不適應階段,在這就談談我對語文新課改給我帶來的一些反思、困惑與相應的對策。

反思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說:“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係着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我以爲:“教師在乎什麼,學生就發展什麼。”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問銀河》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瞭解宇宙了!我扣之心絃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麼呢?你還想說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爲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纔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

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爲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爲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墨梅》後,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竹石》、《馬》、《青松》等十餘首古詩,使學生們瞭解到了更多有關於借物言志方面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裏

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裏有資源,心裏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三亞落日》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美麗三亞,而後,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着自豪感,飽含着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讚美着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繫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反思二:新課程需要什麼教學語言

1、教師語言之大忌:

一忌病語。教師使用不規範的語言,會導致學生用語混亂,思維混亂,遺害無窮。二忌冷語。有的教師對學生的一些言行舉止看不慣,覺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對學生諷刺、挖苦、嘲弄,什麼“小聰明”、“大美人”等。這樣會使學生受到不應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傷害。

三忌髒語。有的老師不能正確對待有缺點或缺欠的同學,對他們使用鄙視、侮辱性的語言,什麼“醜小丫”、“笨豬玀”、“榆木疙瘩”等。這樣會在學生的心裏播下自卑的種子,給學生造成相當嚴重的心理負擔。

四忌咒語。有的老師會對班裏的個別學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論式的語言,如“天生的壞”、“從小就熊”、“神經病”、“傻子”、“沒出息”、“沒救”等。這類語言會在學生心裏埋下仇恨的種子,有的學生會千方百計報復老師、報復同學、報復社會;有的則會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淪,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語。有的教師對學生喜歡用浮誇、吹噓和不切實際的語言。這會使學生愛虛榮、愛吹擂,不能踏踏實實地爲人、學習、做事。

六忌煩語。個別教師說話講課總是囉嗦重複,嘮嘮叨叨;或東山一犁,西溝一耙,廢話連篇,離題太遠。這樣會使學生滋生厭煩情緒、逆反心理。

2、新課程需要什麼樣的語言?

對學生所聽:

1、孩子們對這些問題這麼感興趣,真讓我高興。

2、我不知道我這樣說是否合適。

3、不知我說清了沒有,說明白了沒有。

4、“聽”也是會學習的表現。我希望大家認真聽好我下面要說的一段話。

對學生所言:

1、雖然你說的不完全正確,但我還是很佩服你的勇氣。

2、你說得還不完全,請哪一位幫幫他,再補充。

對學生所讀:

1、“讀”是我們學習語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讀書時應該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們今天達到了這個要求。

2、聽你們的朗讀是一種享受,你們不但讀出了聲,而且讀出了情。

3、默讀,要講究速度。現在我請大家在十分鐘內看完這段文字,並請思考

對學生所問:

1、你們的問題很有價值,看來你是個善於動腦筋的孩子。

2、有一個問題,是我要請教大家的,誰能幫我解決。

對學生所寫:

1、同學們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作業本很整潔,書寫也端正。我爲你們高興。

2、用自己的筆寫自己心裏的話,這一點很重要。我們班×同學做得比較好,他的作文雖然也有缺點,卻給人一種真誠的感受。

3、“沒有老底子,就沒有新文章”,有積累才能夠表達。我們有些同學作文中的詞語是豐富的,看得出他們課外有較大的閱讀量。

4、××同學從生活中積累寫作材料的本領很大,即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他也能留心觀察,作爲原始材料積累起來,他的寫作材料總是那麼新鮮、獨到。

三、反思三:課堂上需要學生提什麼樣的問題?

學生沒有問題,教師就有問題;學生提出問題,教師不積極理睬,教師有問題;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有問題。有效的問題:有一定的思維價值,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位置,用適宜的方式提出。讀應是語文教學的主幹,想象,思維,技能,

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都是附着在這一主幹上的,是融合於其中的。課堂是要放手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並順着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繫,而不應囿於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麼什麼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最後,教師要儘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的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麼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麼辦了?”

四、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有限的時間內提高課堂效率

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讓學生勇於探索,發覺裏面的新事物。爲了適應新課程教學,我們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必須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己找方法,那就會產生拖堂現象,那我們如何去完成教學計劃,識字能力又怎麼樣培養?那就必須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不能讓課堂的時間浪費掉,防止外界干擾,減少維持課堂紀律,要讓學生明白學習是重要的事情,提高課堂效率,時間不可以隨便浪費的。我們還可以嘗試引導學生將最感興趣文中的重點問題提出來討論,而其它的問題可放在課後與學生單獨交流,對於較爲精彩的話語可展覽在語文學習園地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2、培養適合學生自己的學習方法

要培養適合學生自己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研究解決其學習任務時,表現出來的`具有個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變傳統教學中的過於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但常常不好操作,流於形式,缺乏在個體獨立思考基礎上的真正合作,在課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學能參與,其他同學仍是被動,沒有表現的機會。有的學生合作學習時,不會傾聽,不會合作。在課堂活動前,先明確分工,再合作。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也可以先獨立思考,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後形成集體的意見。在合作學習的內容中,要考慮學生之間不同的認識,不同的發現,這些內容往往是教學的重點或難點,是學生靠個體自主學習很難解決的,把學生的個體差異變成一種教學資源,學生就會積極參與合作學習中去。教師要對合作學習進行指導,不能袖手旁觀,要真正關注學生,深入到合作學習中去,瞭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思考的疑難點。

3、老師要有自己的教學理念

作爲老師要有自己的教學理念,但把握不住語文課該教什麼理念的轉變,是適應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與不同學科的教師打交道,那語文課到底是什麼課?現代教師所面臨的挑戰,要求教師保持開放的心態,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進行多方位的學習,現在的語文教學,已經不是單一的語文知識,而是涉及多門學科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具有更開闊的教學視野;其次,就是學會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

協調一致;對學生的評價,不僅看學生成績,還要多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重視知識的運用、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不搞題海戰術,減輕學生負擔,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4、給學生營造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在課堂培養學生的“語感”

談到語文教學時,特別強調“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而不僅僅地掌握知識和籠統地提高能力。不少人感慨,“耗時多,收益少”。重視能力的培養,不重視基礎知識,那不學語法知識,“語感”又怎麼樣培養?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就突出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可以通過吟誦法,讓學生利用讀書的語氣感悟,主要通過學生,老師進行有感情的朗誦,進行對比,而產生共鳴;也可以進行教學情境法,來讓學生感悟,主要通過教學內容,精心佈置情境,讓學生們都能融洽到情景中;還可以利用傳授的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在思維裏產生感悟。

5、把教師的教學理念貫穿到行動中去

語文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爲必須根本轉變,這樣才能主動適應並投入新課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然而,以學生爲中心,意味着教師轉爲合作者,那麼一堂課,教師如何去備課,如何去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去主動尋找問題。教師教學行爲的轉變,教師由權威變成合作者,那麼教師跟學生是平等關係,在學習中,備課中,可以去參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根據學生的學習個性去發現問題,通過課堂的組織,並引導學生髮現並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產生興趣與個性,這樣大大加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化,運用多種教學模式,讓學生找問題,可以同學提,老師提,再一起解決;還可以通過利用學生最感興趣的字、詞、句、畫等入手,讓學生產生興趣,在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6、把學生帶到更廣闊的社會實踐中

新課改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要以教材帶領學生走向自然和社會,然而就在課堂中經常出現一句課堂口頭語“你們讀懂了什麼”,從這句話中,我們就知道還是不能走出“教教材”,新課程的教材,使我們在課堂提問下,學生無語。我們是想讓學生弄懂教材,並從教材中引發到現在生活中去,而往往教師們還是拘謹於教材,不敢突破。還由於學生在現在生活的閱歷和社會接觸較少,讀課外圖書也有限,也很難去領悟教材,甚至一些關鍵詞、句難以表現出來。真正樹立爲學生而教,根據學情而教,使學生讀有所感,思有所啓,練有所得,學有所獲,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爲思想交流、情感溝通、生命對話的場所。教學要沉下心來咀嚼教材,發現、選取典範語段、欣賞點評;要開掘出蘊涵於母語中優秀的民族文化;對課文的主體特點、語言特色應瞭然於胸,還要自己準備好課文的相關知識、背景資料,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生能自己收集信息最好。這樣,在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發揮信息調控的功能。

語文教學反思4

語文學科不僅要培養語言能力,還要培養情感。在教學中,教師要相信學生的潛能,努力挖掘學生的情感因素,爲學生創造有趣的學習情境,創造廣闊的學習體驗空間,開拓進取,挖掘和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引導學生獨立發展思維,激發想象力,表達個性化觀點。

一、點擊教學,激發學生髮散思維。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學生在教學中處於主體地位。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正確運用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爲重要。

撥號是激發學生思考的火焰。在課堂上,嚴格按照教學目標選擇有價值的單詞、句子和容易被忽略的關鍵段落。因爲這句話“ldquo;不僅具有顯示和隱藏主題的能力,還具有聚焦和集中的能力,可以限制全文的所有部分。學生理解這些單詞和句子,這對理解文章起着重要作用。比如我教小說《孔乙己》的時候,我從課文中找出了什麼可以引導學生深入,選擇了“孔乙己是唯一一個站着喝酒、穿着長襯衫的人”這句話,並設置了一段文字,讓學生們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憐、迂腐、謙遜的人,誠實善良的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此外,我將在每節課中選擇一個關鍵部分進行指導,引導學生反覆閱讀,多途徑訓練,並進行綜合分析。這意味着很多。抓住關鍵段落,就能抓住主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牽一髮全身,少贏多贏的效果。

推薦閱讀: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的關鍵在於教師能夠清晰地觀察到學生思維的火花,並及時添加一把火。適時教學,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困難時運用藝術教學,及時解決學生的難題。另一方面,當學生遇到困難,不能及時掌握時,教師及時指出思考和分析的方法,撥開知識理解的障礙,化繁爲簡,化難爲易,使學生的研究活動得以繼續。及時指導還包括,當學生的思維走入歧途時,教師迅速將其作爲新教材,並通過巧妙的指導將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

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指導,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髮現和創造,讓學生置身於動態、開放、生動、多樣的學習環境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情感,讓學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創造性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在各種活動中得到體現,並得到發展。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二、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主要情感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當人們的心理處於興奮狀態時,工作效率極高。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只有當學生感興趣時,他們纔會興奮、快樂地學習並有效地學習。創造一種情境就是創造一種氛圍,調動人們的激情。在教學中,我經常通過聯想和比較創造問題情境。當學生第一次接觸文本時,他們處理的信息是奇怪的。只有當我們把這些奇怪的信息與學生的一些熟悉的圖像和感性的事物聯繫起來並加以比較時,他們的心理才能相互兼容,易於理解。

例如,當我教授蘇軾的《赤壁懷舊》時,我想讓學生們瞭解這首詩中的英雄氣概和壯麗意境,以及蘇軾對英雄的崇拜。我首先介紹了學生們熟悉的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的開篇畫面:滾滾的長江東流,激起千波萬浪,這幅強有力的畫面和可感知的畫面突然抓住了他們的靈魂。然後我們介紹《三國演義》中電影片名的歌詞;長江東流,波濤沖走英雄,是非成敗,轉身,青山依舊,,太陽好幾次都是紅色的',“將其與“江河東流,波濤滾滾,千古不朽”相比較。在老基地的西部,人性是:《三國演義》的赤壁、周浪,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和相似之處?受《三國演義》開場白的影響,學生們感受到了《三國演義》的宏偉和廣度長江,他們的心中自然升起了豪情,他們的思想也飛了起來。通過自己對生活和社會知識的積累和理解,他們也可以體會到這些句子塑造了長江東流的開闊境界,從中他們也可以體會到大自然的永恆和生命的短暫。無論英雄們有多麼強大和功勳,他們都有着普通人無法抗拒的自然生活規律,註定會被歷史的巨浪衝走。但在仔細品味之後,他們還發現這些句子中包含的情感色彩略有不同。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掌握了英雄場景和英雄情懷的要素,然後通過聯想和比較,讓他們開拓進取,參與其中,讓他們有機會自由表達。一跳就能抓住的蘋果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

德斯托霍曾經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鼓勵和鼓勵。創設情境的目的是激發並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教育爲學生提供了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但僅僅讓學生掌握知識遠非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夢想是將孩子的知識轉化爲智慧,促使他們體驗生活,關注和理解社會,充分培養學生的主體情感。教師只有關注學生的實際生活,把握學生的主要情感和心脈,通過引導和引導創設情境,才能使學生的心靈振奮,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好奇心、探索精神、創造性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實現發展。在對真、善、美的理解中,我們可以解決思維結和心理障礙,從而優化教學效果。安全教育教學反思愛教育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反思5

低年段的教學從一開始就應當注意學生的心理特色和接受能力。

我的語速太快,雖然講了一大堆,卻只有十幾個好一點的學生明確了,其效果就是好的越差,難怪我總會教出兩極分化特殊嚴重的班級來,這一點上X老師就比我做得好,她很善於用孩子們能接受的方式和語速來講課,一步步很紮實。所以,永遠不要被幾個優秀學生的表現迷惑,充分考慮到全體學生的接受能力,用能使最差學生明確的話和語速來授課,纔是明智之舉。

象瞭解自己的右手一樣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然後安排你的教學。一個班幾十人,程度差異很大,但會有個平均植和共弱點,前者告訴你學生學習的狀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你的教學程度高低;後者則是你選擇教學方式的依據。例如:期中考試後,我發現班裏學生拼音鞏固都不是很好,同時形近字、同音字也難以精確區分,相反,寫話部分卻表現出了他們靈活的思維能力,因此,考後的教學中就要有意識的增強拼音和生字教學,而訓練學生寫說的教學相應的就減少了。

讓學生在讀文中學會抓重點詞,並接洽上下文理解乃至運用。雖然大綱中的低年級教學重點在生字詞,老教師們也以爲抓好生字是根本,但千萬別把這作爲放棄讓學生解詞的理由,否則吃虧的只能是學生和自己。藉助字典中的說明來解詞是比較傻的一種辦法,除非碰上諸如“地質”一類很抽象很專業的詞語,否則千萬別指望字典中的說明能輔助二年級的學生理解這個詞語,更別提記住和運用了。解詞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根據上下文的情境、接洽學生的實際生活,其次可以造句、找同義詞等。朗讀教學要在理解癥結詞的基礎上激發學生與主人公或者作者的情緒共識,切忌告訴學生或讓學生說出應當用什麼樣的語氣去讀這一段,只要把重點詞語理解到位,學生讀懂了,再加上你的.一點奇妙點撥和情緒感染,自然會水到渠成。閱讀教學中的問題設置要以能發展學生的思維爲目標,不要問一些一眼就看出是弱智的問題。

教學中,課本上能看到答案的問題不問,與課文毫無關聯的問題不問,有重複嫌疑的問題不問;相反,能作爲引起下文的問題要問,能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要問,能激發學生探討興趣的問題要問。

語文教學反思6

今學期開學初,學校決定由我們四年級組研發《語文園地四》精品課,說實話當時覺得壓力挺大的。

一、磨課,破繭成蝶收穫成功

歷時三個多月的磨課終於結束了,用上“終於”這個詞可以想見我此刻的心情。磨課,那真是一個痛苦而又充滿了希望的過程。在精品課研磨團隊各成員的悉心指導下,我進行了多次試教。試教的那種感覺,常常讓我聯想到數學中的無限循環小數——周而復始,無休無止。可誰知,這種循環遠沒有想象的那樣簡單,每一次試教都是對教學設計和教師課堂調控能力的一次檢驗,一串串問題如列清單似的被羅列出來,問題的指向由最初針對每個教學環節和每個情境的創設,到最後哪怕是一句過渡語、一個神態動作都進行精雕細琢,力求精益求精。經過多次的磨課,使這堂課的環節也漸漸成形,雖然改過的教案還要再推翻,再修改,我們團隊經歷了多次磨課過程,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堂堂課的記憶,或許更多的是一種種思想的碰撞,理念的洗禮,更多的是那些無形的浸潤。三個多月的時間,可謂是忙碌又充實。生活談不上有多麼精彩,卻處處溢滿激情與幸福。

曾經在《讀者》上看到一則“蝴蝶破繭而出”的故事:當蝴蝶還是一隻小小的蛹時,它被束縛在一個黑暗窄小的繭子裏。蛹爲了鑽出這個繭子,每日都要經受着巨大的磨難。爲了使自己的雙翼充血而更加有力,蛹用自己瘦小的身體努力的把繭子磨破。蛹鑽出了繭子,變成了美麗的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怡然自得。

磨課的過程就像蝴蝶破繭而出的痛苦磨難。經過反思、修改、理念上的衝擊,最終“破繭而出”看到天地間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一村”,快樂的感覺油然而生,成功的滋味回味無窮。

二、評課,讓我直視不足之處

我曾經看過的一個故事:一個著名的推銷員成功的祕訣就是經常花錢請別人吃飯,在飯席上讓別人指出自己的缺點,他把這些缺點一一記錄下來,然後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努力改正,一步步走向了完美。是的`,人要學會反思,要

勇敢地面對自己的不足,讓劣勢發展成優勢。除了自我反思,還要從別人身上得到反饋,常言道“當事者迷,旁觀者清”,上課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如果沒有別人指出來,是很難自己發現自己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的。

每次上完試教課後,團隊的所有老師坐到一起,坦誠相待,相互評議,交換心得體會,一方面挖掘課堂的亮點,促進我的信心和熱情,營造和諧的教研氛圍。另一方面,聽課老師都十分誠懇地指出我的不足之處:沒有依綱靠本,把學習的難度加大,學生學習熱情被難題抹殺了;四人小組合作沒有達到老師的目的;學生對“明褒實貶”的表達方式體會不深;故事的趣味性沒有很好地體現:老師引導不夠細緻,學生沒能很好體會到待客之道??大家還滿腔熱情地幫助我分析原因,找出對策,引導我改進教學行爲,可以使我有一個很大程度的提升和進步,而且毫不保留地亮出自己的觀點和招數,促使我開拓思路,誘發智慧,促進反思。在評課的過程中,我感受着大家切磋技藝、交流心得的快樂,感受着在不斷思維衝撞中所實現的點點滴滴的進步。

回想磨課的經歷,我是幸福的,回頭看看這條路,也許沿着這條路我們無法走到頂峯,但是沿途的風景已經夠我欣賞的了。更幸運得是在這條路上並不是我一個人,有好多擁有豐富經驗的老師和我一路同行,從他們身上我能感受到不同風格教學經驗,在他們裏我學到了不少教學思想的精華。我相信這種磨課的教學歷練最終會化作我人生的修煉,她必將啓迪我在教學路上奮鬥不息,耕耘不止??

語文教學反思7

《燕子》這篇課文語言清新明快,短小精悍,作者以優美的語言描繪燕子的特點和充滿生機的春天的美麗。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燕子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給早春增添了生氣,把春光點綴得更加美麗。教學中要讓學生感受春天的特徵,瞭解燕子的外形及活動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細緻觀察和具體生動地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想象力。

在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充分利用插圖範畫再現課文裏的春光美,增強教學的形象性。

教學開始播放學生熟悉的音樂《小燕子》將孩子們帶進美好的童年,帶進充滿生機的春天,並巧用課文插圖,使燕子的.形象和明媚的春光更具吸引力,激發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如: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譜出一支春天的歌”時,學生通過觀察範畫展示的燕子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再通過合理的想象,一下子就領悟到了作者爲什麼說像五線譜,爲什麼說它們就像唱着春天的歌。這樣,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分析,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讀懂了課文。

二、教學中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以讀爲主,以讀促感,做到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儘可能地創設條件,提供了各種吸引學生個體,學習、自主參與的機會。抓住每一個可以展示的機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聽、讀、說來表達自己的看法,並及時的給與鼓勵。在每一段的感情朗讀時,都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必要的指導,採取豐富多樣的形式練習,讓學生體驗到讀書的樂趣;在學習擬人句的時候鼓勵學生說出積累的或是自己創編的擬人句,並分析這句子的好處,讓他們在合作的基礎上集中彙報交流,不僅增強了合作意識。如:在觀賞了春天美景以後,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並通過自學的方式,從文中找到反映春天爛漫的詞句,通過朗讀來感悟到春天的美麗和充滿的勃勃生機。

不足之處:

一、聯繫生活實際,挖掘學生的潛能做得不夠。

人們常說,文學作品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這篇課文是有名的散文,要讀懂它,必須要與生活聯繫起來學,才能學得靈活,覺得透徹。

如:在理解“趕集”一詞時,我讓學生先說說自己去趕集時的感受,再想想課文中是說誰趕集?爲什麼這樣說呢?學生通過與生活聯繫,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開之多,給人以熱鬧的感覺。課堂中,教學春光美那一部分若能深入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談談還可以用哪些詞語來讚美春天;在讓學生感受春風、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潑可愛時,讓學生聯繫已學到的一些古詩詞來說說,會讓學生的思路得到打開。不僅拓展了課堂的教學,更進一步豐富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積累。

二、教學語言運用不夠精準。

教學語言是一種藝術,富有感召力、吸引力。課堂中,教學語言運用的好,能不斷豐富學生想象,促教學的形象性,激發了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熱愛。

語文教學反思8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轉眼間,從開學到現在已兩個月,期中考試也結束了,回首這一段的教學工作,結合考試中暴露出的不足,現反思如下:

一、存在的問題與原因

1、課外拓展延伸還不夠。由第四大題的第2小題中可以看出,因爲對於難檢字查字法沒有給學生滲透過,所以這道題沒有一個學生答上來。

2、課內知識掌握的不紮實。由第四大題的第3小題考查詩句中重點字的意思,雖然在課堂上及練習中多次講過,但還有一部分學生答不上來,爲什麼?究其原因,一是,學生聽講不認真。二是,老師沒有培養好學生良好的讀書做筆記習慣。

3、積累不得法。由第五大題可以看出,雖然學生平時常做讀書摘錄的作業,但大都抱着完成任務的態度讀讀、抄抄了事,沒有按類摘抄,記憶。這樣的結果就是見到熟悉的課文段落,因沒有背誦,到用時就一片混亂,不能及時提取所需信息。

4、通過本次試題,還反映出了學生中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審題的能力和習慣較差。在第五大題2小題中,要求寫出“從蘇格拉底和瘸蟬身上分別得到了哪些啓示”,有13名學生只答一個啓示。

5、閱讀短文題較難,學生失分較多,尤其是解釋成語中字的意思,少有全對的。這也恰恰反映出學生在平時學習中主動查字典理解詞語的習慣還有待培養與鼓勵。由這道題中還可以看出學生閱讀的能力還不強。對怎樣較好的理解文章,學習的方法還沒有掌握,還處在混沌狀態。

另外,錯別字也是造成大量丟分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整改策略

1、重視字詞教學和語言積累,夯實語文基礎

雖說高年級字詞的學習應該以學生的自學爲主,但字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從本次檢測中,我們很明顯地看到,有的學生字、詞不過關。試卷中考查的字、詞都是本冊教材學生必須掌握的,這些詞語在平時的練習中也常出現,學生應該有較多認識和鞏固的機會,可爲什麼學生還出錯呢?

所以,要提高學生的成績,首先要重視字、詞的過關。在教學中要重視詞語抄寫、聽寫和組詞、造句的`訓練和運用。其次,要增大課外閱讀量,背誦大量的古詩詞。利用好《採蜜集》分類摘抄、記憶詞語、段落,訓練學生在寫作和日常交流中活學活用。加強語文教學必須採取語言積累和語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使學生在積累中運用,在運用中積累。

2、提供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的核心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根據不同內容的課文歸納出一些閱讀方法提供給學生,引導學生怎樣理解課文內容,怎樣品位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怎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怎樣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等。另外,應該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閱讀時間,在閱讀教學中要還學生朗朗的讀書聲,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體驗,讀中感悟。

3、加大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力度。

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習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從本次檢測中可以看出,今後還應該着重培養學生下列好習慣:經常讀書的習慣;仔細讀書、背書,不加字,不減字,不讀錯字的習慣;仔細審題的習慣;作讀書筆記的習慣;勤動筆墨積累、運用好詞佳句的習慣等。

以上是我通過考試發現的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反省自己,改正錯的,汲取好的,期待着我與我的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都有較大的進步。

今天連續聽了兩節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二單元的整體教學課,接着根據自己的備課進行了實驗班級的同步教學。從教學整體情況來看並不理想,在匆匆中基本的教學任務還沒有完成。仔細分析有課的設計問題(課堂容量大以及教學重點的時間安排不合理),也有對學情分析和處理安排耽誤時間的原因,更重要的我想還是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習慣問題。

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投入狀態決定着課堂教學的效益高低。無論你設計教學再精心(原則上不現實的,常態的課堂教學是沒有完美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總有許多的問題。準備再全面,只要學生主體性學習不動起來,你的教學就是空。分析學生學習不主動,參與學習意識不強,原因是多元的。早期沒有培養起學生對語言學習的濃厚興趣,應該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學生對學語文沒有正確的認識,便沒有對語文學習正確的態度。

其實語文學習是富有魅力的。無關的幾個字、詞組合到一起去,就會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夠表達豐富的情感、展現多彩的畫面、演繹精彩的故事。從一年級起作爲每個語文教師就應該以此爲目標。善於挖掘教材中課程標準要求以及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爲重點,以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爲保障,積極引導學生品讀精彩語言(包括字詞句段),滲透文化教育、品德修養教育以及能力方法訓練。注重實施賞識教育,從點滴處學習閃光處入手,放大學生語文學習細微的優秀做法,使學生以愉悅的心情投入到看似枯燥的讀書生活中。多一些人文關懷,少一些功利的教學成績思考,更多關注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提升爲根本。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多一些學生學習體驗機會,多爲學生提供與課文對話交流的空間,少一些機械式分析講解,少一些嚴格按照教案教學的刻板,讓學生更多經歷語言學習的過程,體驗語言實踐的`快樂所帶來自身成長的快樂。

總之善於激發學生學習願望,激活學生學習熱情,努力讓每一個孩子真正徜徉於書海,沉醉於語言,此謂語文教學之大幸也,也是每位語文教師肩上神聖的歷史使命。

語文教學反思9

本節課,我採用了“篇末入手”的變序教學法,這種方法可以營造寬鬆的課堂氣氛,激勵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求知心切,積極性高,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大有好處,既解決難度較大的科學知識,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一、創設情境活動

精心設計了活動幻燈片、錄音等,創造情境,爲學生提供生動活潑的視聽形象,加強語文信息刺激,使學生眼、耳、口、手協調識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理解,提高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記憶效果。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並激發了學生愛自然、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感情。

二、不足之處

本節課中學生的朗讀訓練不夠,針對學生朗讀的情況,應多指導範讀、引讀、分角色讀、分小組讀等多種形式的讀。就一個自然段的朗讀到位,不應一帶而過,應當在理解的基礎上感悟讀得有情感,有滋味。課的.開始,我讓學生彙報關於琥珀相關資料,有的用文字介紹,有的根據圖片介紹,有的利用電腦視頻介紹,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這個互動環節他們更全面瞭解了琥珀的特點,進而導入課文:文中的琥珀什麼樣子?採用了“篇末入手”的變序教學法,激勵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求知心切,積極性高,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大有好處,既解決難度較大的科學知識,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語文教學反思10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是教師們在往年的小學二年級教學實踐過程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尤其是處在二年級的孩子們,他們經過一年級一年的啓蒙教育,對數學上一些簡單的運算有了一定的認識。而且這個年紀的孩子對數學也最容易培養出興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及時根據反饋信息,對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我們提供的小學二年級上全套教材視頻,相信會給您在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上一定的幫助。

一直以來,小學二年級求平均數就是一個難點,對此,特級教師進行如下反思:

一、合理並充分地創設情境,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首先通過創設老猴子給小猴子分桃子讓學生讓學生看到平均分和求平均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接着接着是對主題圖的觀察、討論,在學生說出“移多補少”方法的時候,我緊接着提出:13是他們實際收集的結果麼?進一步強化求平均數和平均分的區別與聯繫。讓學生清楚的看到並得出平均每人收集的3個相當於把我們組收集的礦泉水平均份,在用計算的方法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在教學中適當的情境教學是特級教師對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之一。

二、口算、估算、筆算相結合教學例1時,我忽略了“估算"這一部分,因此我認爲在學生從統計圖中獲得信息後,我直接引入了新的教學,應該在這裏要學生們想一想:平均數會大於15嗎?會小於11嗎?那應該在什麼範圍內呢?先確定平均數的範圍,再計算,更突出了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這樣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就可以自己算完後進行簡單的檢驗,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在後面的練習中雖然也讓學生先估一估,但重視不夠,因此在後來的作業中學生出現了求出的平均數計算超出所給的數和最小數時也不知道是錯了。因此強化估算能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可以自己算完後進行簡單的檢查。現在《課標》越來越注重口算、估算、筆算三者的結合,口算能力時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估算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是學生應當具備的一種重要的計算技能。口算和估算活動對於學生的思維發展具有促進發展。所以我們教學時,要重視學生口算和估算技能的發展。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或選擇學生身邊的實際例子,給學生創設運用口算和估算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讓學生多次經歷口算和估算的過程,形成相關的技能。所以注重培養學生口算、估算的習慣和意識是特級教師對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之二。

三、在生活中體驗平均數,並從平均數的數量中得到信息讓學生經歷求平均體重的活動,經歷測量數據————收集數據————處理數據————獲得信息這個過程。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數據求3人平均體重,求2人平均體重,再求5人平均體重,這樣可以在活動中加強鞏固練習。我十分注意在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概念的基礎上,正確理解求平均數的.方法,練習的設計注意了現實性,聯繫了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體現了數學的工具性。根據求出的各項平均數和標準體重進行比較,既強化了本課的新知和統計的知識,再現了"求平均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又使師生的關係更加融洽,同時又使老師得到真實的信息反映。所以真正理解數學就在來源於生活,數學問題就在身邊,讓學生在課下蒐集了很多關於平均數的信息,使學生感受到平均數的大用途,是特級教師對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之三。

總之,瞭解小學二年級學生年齡及理解能力的特點,理論聯繫實際,實時調整教學方法,定時對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才能幫助孩子對數學感興趣,才能真正教好這門課。

語文教學反思11

武松打虎這個故事學生們都非常熟悉,在教學本文時,我讓學生先自由讀課文,再在相關語句旁寫上批註,感知武松是一位怎樣的人,經過幾分鐘的默讀,學生紛紛寫下“勇敢、不聽勸告、好面子、豪爽、愛喝酒”等詞語,可見通過幾遍朗讀,武松的形象便能很快浮現出來,《景陽岡》教學反思。我讓學生寫好詞語後告訴我相關語句,學生也能很迅速地找出來。除了打虎,課文還寫了喝酒、上岡、下岡,這四個板塊內容學生也能很容易地感知。我希望在本堂課上讓學生自主感知武松的形象特點,通過探究武松的優點和缺點來豐滿武松的形象。

我的教學設計:明確各自的學習方法。

(1)“優點”部分學法提示:①圈畫動詞:選擇第9~11自然段中一個自然段,圈畫出最能看出武松優點的動詞。②朗讀段落:朗讀所選自然段至少一遍,注意讀好圈出來的動詞。③組內交流:說說這些動詞的運用好在哪裏。

(2)“缺點”部分學法提示:①分角色朗讀找出武松與店家的“對話”,進行分角色朗讀,從中體會武松的缺點。②自讀自悟自己讀讀描寫武松“心理活動”的句子,從中體會武松的缺點。

打虎中的精彩動詞是一大特色,既善於變化,又貼切自然。將武松的人物形象根植於動詞中,是作者的精妙所在。文章的第 9自然段寫人虎相遇時,作者在文中並沒有賦予英雄人物武松以任何英雄行爲,卻是這樣寫道:“武松見了,叫聲‘啊呀!’從青石上翻身下來,把哨棒拿在手裏,閃在青石旁邊。”對於老虎的出場,作者極力渲染,不遺餘力,先是環境描寫“狂風大作”,再是“撲地一聲響,跳出……”;而武松的反應則與常人無異,“叫聲‘啊呀’!……”看似長了老虎的志氣,滅了英雄的威風,實則是先抑後揚的寫法。先極言老虎之兇猛,後頌揚武松之氣概。從“按、撲、躥、搭、掀、剪”等動詞,可知這隻大蟲動作多變敏捷,力大無窮,兇猛異常。特別是它那“一撲”、“一掀”、“一的狀態。而武松此時唯一的對策就是“躲閃”:“閃在青石邊”、“閃在大蟲背後”、“閃在一邊”……這段話裏連用了許多個“閃”字,爲什麼不用“躲”字呢?從表面看,“躲”和“閃”的意思是相近的。但只要我們細細品玩一下,就會發現“閃”和“躲”的內涵是不同的:一是“閃”字表現了動作的敏捷,武藝之高強,異乎常人之膽識。可見武松在遭到大蟲的突然襲擊,毫無戒備的情況下,“閃”既是本能的反應,又是防禦的有效手段;二是刻畫了鮮明的人物形象。“閃”這個動作,具有針對性,用在這裏很能表現人物的機警敏捷;三是這“閃”字體現了武松有智謀地、主動地躲過。

學生們在尋找相關語句時找得很準確。特別是“閃”字,一些學生能說出“閃”寫出了武松的靈敏,但還是有很多學生不甚明瞭。課文中,作者並沒有描寫武松毫不怕虎,作者具體描寫了武松怕虎的言行和心理活動。武松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面對老虎毫不畏懼,而是和常人一樣對虎充滿着恐懼,課文多處進行了描寫。特別是武松在廟前看見榜文時,才知道真的有虎。武松想∶“轉身回酒店吧,一定會叫店家恥笑,算不得好漢,不能回去。”細想了一回,說道∶“怕什麼,只管上去,看看怎麼樣。“”細想”和“一回”說明他方方面面想得很多,由於猶豫不決逗留時間也長。“看看”一詞準確地反映出了武松當時懼怕老虎、信心不足又不願意就此返回的矛盾心理。

再從武松在半路上自言自語道“哪兒有什麼大蟲!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可以看出,他雖然醉意朦朧了,但心裏最擔心的還是那隻大老虎。當老虎突然出現在他面前時,武松嚇得叫出聲,酒瞬間都變成了冷汗,更可以看出他對虎的`懼怕。課文最後寫他打死老虎後,雖然疲憊不堪,卻不敢在岡上多歇息,唯恐再有虎出來。這些描寫,都真實地反映出了武松怕虎的心理。關於喝酒,我沒有講,此處也可體現武松的性格特點。故事以酒店招旗上寫着“三碗不過岡”五個大字開場,並由武松一句“主人家,快拿酒來吃”衍生出“連吃十八碗酒的豪飲”,與文本和人物的對話活動中,限於“‘三碗不過岡’的韻味”,“半醉半醒上岡的逸趣”,“醉態折棒的波折”……真是一句話生出多少文章,一碗酒引出多少曲折之情節,又陡增了些許韻味情趣。難怪金聖嘆批道:“好酒是武二生平,只此開場第一句,便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粗看,似乎文章“主次不分”,輕重倒置。然而這正是施耐庵高明之處,寫酒就是寫武松,,寫吃酒就是寫打虎。英雄贊好酒,好酒襯英雄,酒壯英雄膽,酒添英雄力。

如果刪去吃酒的描寫,武松打虎就要大爲減色,甚至簡直不可思議,人物形象也絕不可能像現在這樣血肉豐滿、真實動人。由此可言,不管以何方式呈現《景陽岡》教學,還原“武松痛飲”的場景應是品味故事,感受人物,讓學生在語言實踐的基礎上充分感悟古典文學的魅力,體驗閱讀名著樂趣的關鍵所在。

語文教學反思12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初三語文的教學工作,在工作中,我感覺到,興趣和智力是嫡親姐妹,蘇霍姆林斯基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興趣”。如果一個人對認識事物缺乏濃厚的興趣,那他的智力的培養和發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話。因而培養興趣是培養智力和能力的必要前提和條件,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興趣的培養對於初中學生和語文教學更具有特殊的意義。

初中學生的身心發展正處於一個由幼稚到成熟的過渡時期,單純熱情但自制能力、意志能力較差,他們做事大多憑興趣去做,對那些自己不感興趣而又必須要學習的功課缺乏高中學生那樣清醒的認識、理智的把握和持久的精神。

一、以感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感具有感染的功能,能提高課堂情緒的興奮性和對教學內容的接受性,是學生智力的催化劑。語文教材大多數都充滿了深厚的感情,更有不少抒情名篇,教師如果能夠飽含激情進行課堂教學,那麼,教材的情感、教師的情感都可以感染學生,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讓學生在積極健康的情感驅使下真正進入課文的意境,品嚐學習語文的樂趣。

情感教育首先要引發情感。精心設計導語,爲課堂創設濃郁的感情氛圍,是引發情感的重要藝術手段。好的導語可以導引和控制學生課堂學習活動的順向心理定勢和和諧的課堂氣氛,形成良好的教學準備狀態,使學生迅速進入預定的教學軌道,可以說是教學成功的基石。語文教學中,有許多情景交融的佳作,它們或激昂、或深沉、或喜悅、或悲憤,在開講時,先適當導控一下學生的情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應。例如《沁園春·雪》,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先反覆誦讀體會詩人的思想,在此基礎上全班賽讀,激發學生誦讀的積極性,以帶動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最後教師進行範讀,使學生情趣激昂,體驗詩人博大的胸襟和偉大的英雄氣概,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有的學生就因此對我的課感興趣,喜歡上了語文。

以感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情緒的感染上,還應該使學生從本質上深刻理解、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把文章的情與理相互聯繫在一起。例如在學習《孔乙己》的時候,學生們感到孔乙己既可笑、又可憐,值得同情。這樣的認識顯然還是停留在課文的表層。於是我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造成孔乙己悲劇的根源,認識到封建科學制度和冷漠的舊社會的罪惡。

二、不斷變化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讓學生常聽常新。

好奇好勝是初中學生的特點之一,新異的刺激能引起他們的定向探究活動,因此初中學生學語文的興趣往往來自於新。一個老師的教學如果形式程式化,老是一成不變的模式,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感。反之,如果能不斷更新和變化,就可有效地激發學生新的控求活動,保持與發展旺盛的求知慾。因此,我總是要求自己不斷“求新”、“求異”,爭取每節課都能給學生新的刺激。例如分析課文時,我擯棄了從頭到尾分析講解的模式,經常變換切入的角度,有時從開頭切入(例《背景》),有時從結尾切入(例《看戲》),有時從標題講起(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時從學生最喜歡的語段入手,有時從學生的疑點入手。在閱讀課的設計上,我也經常變換花樣,採取的形式有討論型、競賽型、摘記型、列提綱型、比較型、質疑型等等。

讀書的方法有淘汰朗讀法、學生互相指定朗讀法,分角色朗讀法、競賽朗讀法、配樂朗讀法等等。課堂教學小結有概括式、評儀式、歸納式、理序式、抒情式、承上啓下式、檢測式。由於經常變換各種方法,學生聽課常聽常新,從而有效地保持、鞏固了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教法的變化更主要的應該體現在單元教學的整體設計上。教學單元是由互相作用和依賴的幾篇課文結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單元教學應從單元整體出發。

對處理課文所使用的力量、教法以及整個單元的節奏作統籌安排,經過累積、整合、提升、遷移的基本途徑完成單元教學目標。我在安排單元教學方面,一般是這樣處理的:講讀課以老師講授爲主,學生讀、析爲輔,準確地傳授知識,自讀課以學生讀練爲主,教師點撥爲輔,達到學生鞏固新授知識、提高讀說能力的目的;課外自讀課,以學生讀用爲主,教師檢查爲輔,使學生能正確的遷移新授知識與能力。在節奏上通常是慢——快——慢。講讀課用慢板,讓同學們反覆朗讀,細心品味,用盡可能多的教學手段講透講足。有了這個基礎,在上自讀課時學生很容易進入定向思維,理解比較到位,所以使放快節奏,抓住重點,展開比較、討論。課外自讀是完成知識的遷移,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是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教學目標系統中的最高層級,所以我往往留給學生比較充裕的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分析,並對學生的遷移能力進行認真的檢查,對所出現的問題進行認真的糾正。這樣,一個單元教下來,學生感既充實又輕鬆。

三、作文下水,思路與學生同步,而且對作文踏實評改,拒絕形式,提高學生寫作興趣

好些教師自己教學生寫作文,其實自己並不見得會寫作文,教師不下水,那是隔靴搔癢,對學生的評批也不能對症下藥。

長期以來,許多學生對作文不感興趣,對老師發還的作文本連看一眼也覺多餘。爲什麼?排除一部分同學確實無心向學這一原因不考慮之後,我們發現,這種令我們老師深感傷心的現象,其實跟我們的作文批閱習慣有極大關係。

以前,我也認爲在作文本上寫上“中心(不)突出、選材(不)準確、形象(不)鮮明、語言(不)流暢”之類的眉批、總批,是批閱作文的最好做法,但我現在必須承認,這種做法,恰是最不可取的辦法,因爲它已變成了一種形式。說得不好聽,它只是寫給學校領導檢查教學工作時看的,不是寫給學生看的。學生需要老師的具體意見,例如文章開頭如何吸引讀者,中間如何波瀾起伏,結尾如何出人意表,心理描寫怎樣顯示性格,環境描寫怎樣襯托心情,外貌描寫怎樣凸顯個性,語言簡練該是什麼樣,活學活用(指襲用別人的'結構甚或句子)該如何學,等等?

根據一年來的實踐,我們以爲作文的評、批要注意下面幾點:

(1)“評、批”少用或不用套話、空話,要明明白白地指出該文的優缺點。例如學生寫“我的老師”之類的文章,運用了典型事例表現了一個老師的盡責、有愛心、淵博等優秀品質,我們評他寫得好,就不必說“中心突出、選材恰當”等套話,我們應在文中每一個事例旁註明該事反映了老師的什麼品質,並在文末寫下這樣的總評:“文中的老師很使我感動,我希望也能像他一樣。”假如文中有個別事例是多餘的,甚至是有礙中心的表達的,就要把它圈出來,在旁邊註明“此處應刪(改)”,並寫出具體理由。

(2)“評、批”用語儘量使用商量、談話的語氣。學生認認真真寫下一篇文章,是學生的一項勞動成果,我們通過批改,目的是提高他的水平,不是如報刊編輯那樣只需決定取捨。我們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學生也會因此而受感染,反過來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也就不會冷漠地對待我們的“評、批”。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我們的“評、批”採取了商談的語氣,學生的主體地位受到極大的尊重,必然會從心理上非常自覺地接受老師的指導。只有做到這一點,我們的“評、批”才能真正起到應有的作用。

(3)“評、批”的形式要靈活,要做到個別輔導與全面提高相結合。“評、批”不一定在作文簿上寫,也可以在課堂上講;不一定只有老師評,也可以在老師指導下進行小組討論;不一定只有老師評學生的習作,也可以讓同學評老師寫的同題的文章。總之,不管哪一種形式,只要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和寫作水平,我們都可以去嘗試採用。

(4)“評、批”重點在表揚優秀,評語的導向重在指導和鼓勵,拒絕批評式說教。因爲我們要讓其他同學有一個學習的對象,前進的方向,而不是嚇唬他們誰寫得差。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最見成效的方法。

我認爲初中語文老師要保證教學質量,必須下大功夫培養和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興趣培養起來了,一切事都迎刃而解。

語文教學反思13

《蜜蜂》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課文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過程大體是在自家花園蜂窩裏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記號,叫小女兒守在窩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飛蜜蜂。隨後寫“我”途中的觀察和猜測以及試驗的結果。結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沒有迷失方向,先後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最後得出結論:“我”尚無法解釋蜜蜂爲什麼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爲了讓學生了解觀察的方法,我在教學中做了以下嘗試:從“聽說”一詞,讓學生體會觀察不僅是知道,還得要親自動手做才能得出結論。作者在試驗準備中,做了好幾個準備工作,分別是做記號,讓小女兒在蜂窩旁等着,走了兩裏多路纔開始做試驗,問學生,能不能不做這些準備,讓學生體會,觀察前要設計周全。在回家路上,作者推測蜜蜂可能找不到家,問,爲什麼會這樣推測,從而讓學生了解在觀察中要思考,要有探索精神。最後,蜜蜂只有十七隻沒有迷失方向,我問學生,能不能爲了讓讀者喜歡,而完善數據,寫成全部飛回。從而得出觀察必須要實事求是的結論。

以這篇文章爲基點,教導學生觀察的要素和方法,讓孩子們運用這種方法去觀察綠豆芽的生長情況,去觀察身邊周圍的事情,並以小練筆的形式來呈現,結果還是讓人挺滿意的,這樣的教學嘗試,我還會再繼續。

語文教學反思14

首先,從教學目標的實施看,我基本上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即,1、通過對漢語拼音的認讀,是學生鞏固了漢語拼音,區別了聲母、韻母,能讀準音,認清形;2、通過舉例,使學生初步認識了反義詞,通過遊戲,使學生基本上掌握了反義詞知識,加強了語言積累;

3、通過對日常生活用品的認讀,把認字、學詞和認識事物聯繫起來,激發了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興趣。

其次,從教學重點難點的教授來看,我基本上在這節課中解決了重點和難點,使學生掌握漢語拼音分類,同時通過與生活聯繫,把認字、學詞和認識事物聯繫起來,激發了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興趣.另外,通過舉例說明,使學生掌握了反義詞。

第三,從教學過程的實施看,既有“微笑”,也有“眼淚”。導入方面,我採用激情導入法。通過“一起去語文樂園中玩幾個有趣的遊戲吧”的談話,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這從學生的回答——我最喜歡玩遊戲了——可以得到體現。然後導入學習內容。第一個內容是“我會寫”,通過邊認讀邊擺拼音卡片的方式,將卡片擺成S形狀,然後在黑板上出示兩座房子,讓學生將玩累的拼音寶寶送回家。這個環節的實施,學生基本能區分聲母和韻母,也能準確地將聲母和韻母進行分類。第二個內容是反義詞的學習。我通過一句“送完拼音寶寶回家,我們去看望一下生字寶寶吧”導入這個環節。然後邊出示課本上已有的反義詞卡片,邊讓學生認讀生字。接着通過“出”和“入”的舉例對比,使學生明白什麼是反義詞;進而再配以口頭練習進行鞏固;最後通過“對字”遊戲和一張練習卷,讓學生基本掌握反義詞。但由於我的考慮不夠周全,使練習卷出現了不符合學生實際程度的難認字,致使學生個別不會做;另外由於調控課堂不夠穩當,使得學生與家長交流過多。第三個內容是“我會連”。在這一環節中,我從問話“那我們可以從生活中的那些地方認識漢字呢”激發學生從生活中認字的興趣,導入第三環節的教學。然後出示課本已出現的詞條,讓學生認讀;接着出示圖片,請學生用剛讀過的詞條進行說名;最後通過“我點你讀”的遊戲,讓學生把認字、學詞和認識事物聯繫起來,在生活中認字。但這一環節同樣存在不足之處,比如,在學生讀完詞條後,本應該出示圖片,讓學生用詞說名的,但由於思維的短路,使得這個步驟與接下的課外延伸出現了交*現象,致使後面“我點你讀”的遊戲有些重複。

總體而言,這次的公開課對我來說又是一次重要的鍛鍊,也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從這節課中,我收穫了經驗,認識到了本身存在的問題,使自己的教學得到了改進,使自身得到了成長。因此,我懷着一顆感恩的心,感謝一切一切!

我着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進行識字方法的發現,並運用方法引導學生自主識字。這一部分的教學,我設計了“扶──輔──放”三步層次的教學,首先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減一減”識字方法,這是直接的方法的學習,滲透“發現”的意識,如觀察偏旁、主要部首、字音等。接着讓學生運用方法識字,達到鞏固識字方法的目的`。最後,放手讓學生自我發現方法,並運用方法,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這課堂超越了我預先的設計,這樣的課堂留給學生的印象,遠遠比我苦口婆心地講解到體會收效大。因此,我不得不相信課堂因學生而精彩,學生因老師而精彩。我們不要拘泥於課前預設,教師在課堂中善於捕捉這突如其來的課堂生成資源。這一臨時教學流程立足教課書,立足教學內容,向書外開放,有如下閃光點:

1、爲學生搭建了口語交際的平臺:

新課標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要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採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特級教師也曾說過:“口語交際的教學要重視創設情境,激發口語交際的動機:要抓住教學中隨機生成的資源,展開口語交際的活動。”說“見聞”──說“鞋子”──演“鞋子”這個過程,無不給學生搭建了一個能進行口語交際活動的平臺。在表演中很自然地提高了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是非常可喜的!

2、在情感體驗中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在表演說話中真情流露,情真意切,悟中讀,朗讀能力有了質的飛躍。

1、開放展示的舞臺,讓學生獲取成功的體驗:

如同桌間互讀詞語,每個學生能夠在交流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之後,在開火車讀詞、小老師帶讀、男女挑戰讀等多種競賽活動中,學生有了更高的學習積極性。在讀詞的過程中,學生有了很強的主體意識。學生A能準確地指出學生B出現的讀音錯誤,還能當小老師幫助糾正讀音的錯誤。學生當小老師的過程就是一次展現自我、體驗成功的過程。再如,老師鼓勵學生照樣子說說疊詞,說得好就能當小老師帶大家讀。這不僅給學生拓展思維的空間,也是一次再積累好詞的機會。

2、設置積累的平臺,構建運用的階梯:

在新課程中注重學生的積累感悟。改進的教材中,“日積月累”給學生積累好詞好句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但如何啓發學生在說話、寫話的過程中運用好詞好句也同樣重要。因此,讓學生用自己喜歡詞語說一句話,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好詞來說完整句。首先,學生圍繞自己喜歡的詞語說一句話,內容不受限制,有更廣闊的說話空間。其次,從詞到句是學習中的一個層次性的飛躍。如開始運用“冰涼”說一句話時,只說了一個短語“冰涼的雪碧”。在H的引導下,他把它擴充成了一個完整句“我喝了冰涼的雪碧,真舒服。”積累詞、句是語文學習的起步,學會運用是更高的一個層次。

積累不應侷限在課本的好詞好句,應把它延伸到廣闊的課外。對於低年級學生的積累,可以從好詞着眼,逐步提高到好句的摘錄。一方面激發學生積累的興趣,另一方面需要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積累的方法做具體的指導。

語文教學反思15

一、對教學目標的反思

先進的教學理念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教師在教學實施前,應該對自己的教學活動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因爲教學目標具有導向和控制功能,如果目標定得過高或任意擴展而偏離學生的實際,往往會降低教學效率,不利於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我在教學《荷塘月色》時,根據高中階段的三個層次的能力要求,設置了三個目標:(1)學習並積累課文中優美生動的語言;(2)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體會並把握作者的感情脈絡及傾向;(3)在整體感受的基礎上,進行力所能及的鑑賞、評價。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反饋,我發現前兩個目標基本上能達到,但第三個目標,卻只有四分之一的學生能達到。第三個教學目標不能面向全體學生,顯然超出了教學要求,於是我及時進行了調整:(1)知識目標:學習並積累本文優美生動的語言(修飾語、修辭的巧妙運用等);(2)情感目標:反覆誦讀,體會作者的“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之情;(3)技能目標:初步學會鑑賞散文的方法技巧(如抓文眼等)。通過“反思一調整”,教學目標基本上體現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

二、對教學內容的反思

過去,教師因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往往着眼於“精英”的培養,而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公民的意識不強,對教學內容常常喜歡面面俱到,一味地求深。如我在教學《秋水》時,課堂上用了相當的篇幅分析莊子哲學中的“萬物齊於一(事物沒有差別)”的思想,儘管引經據典補充了相當豐富的材料,學生仍是雲裏霧裏。通過反思,我發現問題出在教育理念上,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仍着眼於“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而這恰恰是拓展型課程追求的目標。於是,在另一個教學班我及時作了調整,降低了難度,突出了“基礎性”,從而順利地落實了教學目標。

三、對教學方法的反思

最近幾年,我基本上是採用問題的形式來組織課堂教學的,在備課時精心設計問題,課堂上隨機應變地補充一些問題,實際上就是“滿堂問”。經過反思,我發現這種方法與傳統的“滿堂灌”是異體同質的。第一,這些問題不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生髮出來的問題,而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問題,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第二,教師仍然享受着話語的“霸權”,這是對學生主體的漠視。於是在教學實踐中,我開始着力強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變教師問爲學生問。

我的基本做法是:首先,營造良好的氛圍。如公開備課資料,鼓勵質疑權威,提倡師生、生生合作等。其次,提供對話空間。課前和課堂上要給學生閱讀文本留足時間,課堂上要給學生提問搭建平臺,課後鼓勵學生對問題的質量進行反思。再次,運用多元化評價。學生提出的問題或深或淺、或難或易,我都視提問者本身的情況而作出不同的評價。如對優秀學生儘可能客觀評價,對後進學生則多采用肯定評價,使學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當然這些做法還有待於進一步“反思一調整”,在不斷的反思中逐步完善。

四、對“反思性教學”的反思

“反思性教學”要求教師勤於調整反思,即觀察、反思新的教學方法或改進措施後的實際效果。可以說,調整反思是嘗試改進的延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研究原有的問題是否已經較好地解決,如果已解決,教師則應針對嘗試改進的成功方法,主動尋求進一步強化的方式和手段,以鞏固自己已經形成的好的教學行爲,防止原有問題再次出現。若發現又出現了新問題,則應謹慎地追問新問題的實質,針對新問題再次嘗試另外的教學方法或其他的改進措施。

語文“反思性教學”的有效運用,還要求教師對教學有自覺的意識,在不斷嘗試“反思性教學”過程中培養自己對教學活動的自我評價的習慣和能力。由於個體的自我意識和教學活動豐富且複雜,加上其知識、觀念、動機、情緒、情感等個人因素以及環境因素的影響,所以教師的反思能力也具有多方面的內容和多樣化的表現。

此外,教師反思能力結構中的自我監控能力與教學監控能力是相互影響、彼此促進的,以教學監控能力的培養爲切入口,可以進而提高教師的自我監控能力,提高對教學過程進行修正和控制的技能,同時養成對學生的敏感性。這樣,面對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就可以應付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