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熱門】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熱門】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7W 次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熱門】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

《大禹治水》是語文A版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是古代的傳說故事,生動地描寫了大禹帶領老百姓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感人的故事,讚頌了她一心一意爲公、爲民造福、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抒發了人民大衆對他的感激之情、緬懷之意,使人深受教育。

全篇課文緊緊扣住“治水”這一中心進行展開,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寫治水前老百姓因水患而無家可歸。課文先寫了洪水的水勢,“滔滔”形容洪水洶涌,波濤滾滾;其次寫危害,洪水氾濫,淹沒農田,衝倒房屋;結果是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洪水給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災難,不治不行。這樣就引出了第二部分—治水。課文首先寫了大禹下決心治理洪水,然後寫大禹仔細觀察,挖河劈山,疏導洪水。

“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仔細地察看水流和地形。他帶領老百姓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這兩句話寫了大禹治水的過程。從幾個關鍵詞裏進行理解:“走遍”、“吃盡”,一個“遍”、一個“盡”表明了大禹爲調查水情走了很多路,吃了許許多多的苦。“千”、“萬”都表示很多很多,“九”並不是指數字九,古人以九爲數之最大,這裏形容大河、大山的多,還要“挖通”“劈開”,可見治水的工程是多麼浩大;大禹“仔細”察看水情,“帶領”老百姓治水,身先士卒;通過“引導”的方法,使洪水流入大海,不再危害老百姓。從思想到行動上,把大禹治水的過程寫得清楚明白。課文還列舉了典型事例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的感人故事,使人更加深入地瞭解了大禹爲大家,舍小家的可貴精神。“禹在外治水13年,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進去看一看。禹的兒子十多歲了,還不知道父親是個什麼樣子。”“13年”強調了大禹治水的時間很長,“三次”和“一次”形成了對比,“十多歲”應大於“13”,說明大禹離開家的時間太長,孩子都不知道父親的樣子,由此可見,大禹無私奉獻的'精神多麼可貴啊!第三部分寫治水後,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生活。洪水得到治理,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生活,所以人們非常感激這位治水英雄,大禹的名字也代代相傳。

課文的篇幅適中脈絡清晰,大禹的形象也更加生動、感人。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2

你的教學設計綻放出美麗之花了嗎?

前幾天參加了區閱讀教學賽課。一天半的時間準備對賽者來說是緊張而有公平的。對教案的設計經過了“四議修改”終於在賽課前的那一刻塵埃落定。這幾日我似乎還沉浸其中,也許這就是反思吧!對於教學的設計一直是我們教師努力追尋出新的而又時刻離不開的話題,現就這次教學設計的反思表達出來也算是我賽課後留下的點滴痕跡吧!

每一篇文章都有特定的主題,教師圍繞主題設計教學,幫助孩子們領悟文章主旨。全國小學語文理事會會長崔巒先生在全國第五屆青年教師教學觀摩活動中這樣講,“我們欣賞並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的迴歸常態的語文教學。”但作爲教師怎樣的設計才能便於孩子們紮紮實實的發展的目的了?話說簡簡單單,實在是不簡單!

在設計《少年王勃》這課時,在初步研究了王勃坎坷的一生後,先是設計這樣的問題來研讀文本的“你從那些地方感受少年王勃是個很有才華的人?”,但在學校試上和平時的教學實踐告訴我,這樣似乎圓滿的課堂,給學生帶來的是什麼?在學生沒有懸念的前提下再去咬文嚼字,學生樂意嗎?孩子的`天性告訴我,他們沒有興趣是老師們一廂情願在那所謂的咬文嚼字。反其道而行之,想想假如我們是學生難道不也是這樣嗎?有誰知道了答案還有心思去追根溯源了?在瞭解了這篇課文的精髓後,就圍繞“你從那些地方感受少年王勃是個很有才華的人?”上作橫向發展的糾纏,似乎沒有什麼深度的價值。

於是,我從題目出發,設計“少年王勃是個怎樣的人?”這開放式的問題來研讀文章,讓不同起點的學生能有自己的收穫。讓縱向和橫向都有自己發展的空間。使教學浸入佳境。在層層思考和問題的揭示下,學生自己真正主動的探究出文章要表達的深刻主題來。學生讀出自己的精神來大部分學生認爲少年王勃是個奇才。奇在年少,奇在寫的速度快,奇在勇敢,奇在博學多才……除此而外還讀出了他是個孝順的人,是個謙虛的人,是善於觀察和思考的人!學生在享受學習的過程中實現了學習的目的!在自己探險的過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悅。

也許對於教師來說沒有風平浪靜來的有保障,但是教學的主旨爲了學生。不是爲了教學而教學。也許前面的設計我們教師試圖尋求一個有解的答案,“提供一個歷史確定性”。從理論角度來說,這明顯是傳統解釋學的觀念。在接受理論看來,文學沒有“惟一正確的解釋”,任何解釋也就不是惟一的、最後的解釋。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全國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楊再隋先生說,“語文教學是一種生活;語文教學是一種過程;語文教學是一種文化。” 於是我就在想,作爲我們在教學的設計中,必須要能確保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擁有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來凸顯自己的主體性。而不是爲了在沒有懸念中找尋答案而去答案,那所謂的在充分學生主體性中去探究、發現、思考就是水中望月了啊!千萬不能讓我們的過程和方法成了孩子們發展的桎梏!

也許這節課上還有許多的不如意,但是就我而言。已經盡力爲之。只求現在和今後的日子能更加的努力。首先爲了自己的責任,其次爲了孩子。這也讓我想起了前不久教師進修學校的校長張弛做的報告《有一種師德叫責任》。讓責任時刻提醒自己:你的教學設計成了學生的桎梏了嗎?它綻放出美麗之花了嗎?這也算是這次賽課的最大收穫之一吧!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3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篇幅較長,有不少對話語段。故事卻告訴人們:擁有智慧的人,纔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在教學本課時,我抓住兩個主要人物:魔鬼和漁夫,運用加定語的方法,填空“()的魔鬼”,“()的漁夫”。在課文中劃出有關語句,好好體會體會。學生很快就在課文中找到了答案:兇惡的魔鬼、狡猾的魔鬼、勇敢的漁夫、聰明的漁夫……

開拓想像,訓練思維。愛因斯坦認爲“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動着提高,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在賞析課文之後,要求學生表演《漁夫的故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本事。在課堂上學生分主角表演,扮演者表現出了魔鬼的兇惡,從語言、動作方面把魔鬼的形象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這樣一個兇惡強大的`魔和一個手無寸鐵、弱小的漁夫構成了強烈的比較,全體同學抱以熱烈的掌聲。這些都是出乎我的意料的。看來,只要教師肯大膽放手,學生的潛力會最大限度的發揮啊。

重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貧窮的漁夫,到還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了所羅門王封鎖魔鬼的瓶子。他打開瓶子,狡詐的魔鬼鑽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我的智慧克服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裏。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4

《小屋》是作者童年的家。那裏是一個物質生活貧乏,但精神生活異常豐富的地方。瘸腿的大門,方方的窗子,光光的火炕,木呆呆的箱子……都留下了童年美好的回憶;媽媽對兒的聲聲呼喚,兒依偎在媽媽的身邊,聽媽媽講書中好聽的故事……懷戀之情讓作者無法割捨。字裏行間表達了作者童年生活的無限樂趣和作者對童年生活的難忘之情。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本設計力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感知課文內容,品味優美詞句,感悟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眷戀之情,注重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通過朗讀、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使學生語文素養得到提高。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5、6自然段。

2.通過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體會作者對裝滿童年記憶的小屋的留戀和喜愛之情。

3.培養學生的自讀自悟能力,陶冶學生熱愛生活、珍惜時光的情操。

4.認識“秸、笆、沃”3個生字,會寫“巢、沃、蹈、勾”等10個生字。

教學重、難點:

1.通過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體會作者對裝滿童年記憶的小屋的留戀和喜愛之情。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5、6自然段。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1.創設情境。

(播放歌曲《童年》)同學們,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寶貴的時期,童年給我們每個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回憶。請說說你童年的快樂時光。

2.談話導入。

(多媒體出示畫面“小屋”圖片)在那綠油油的田野深處,有一間裝滿兒童作家王立春整個童年記憶的小屋,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走進那間小屋,去感受作者對快樂童年的美好回憶。(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用“——”標出易讀錯和不理解的詞語。

2.再讀課文,說說作者在文中主要寫了什麼?(寫了童年時在小屋生活的快樂時光,表達了對那段童年生活的難忘之情。)

三、細讀探究,品味感悟

(一)細讀探究,體會小屋的簡陋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3、4自然段),畫出描寫小屋的語句,想一想,小屋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學生彙報,概括出小屋的特點就是“簡陋”。

3.體會小屋的“簡陋”。

請找出關鍵詞語,說說作者是怎樣描寫小屋的。根據學生的回答,在以下幾處引導深入體會:

(1)門是“瘸瘸”的。

因爲門是由“幾根長短不齊的木棒結成的”,立不穩,所以是“瘸瘸”的,用“瘸”來形容這樣簡陋的門,擬人化的描寫,生動有情趣。

(2)窗口是一隻方方正正的大“眼睛”。

窗戶只有一個,可見小屋的小;把窗口說成“眼睛”,又讓人感覺到語言的生動,富有童趣。

(3)地上站立的兩個箱子,木呆呆的.,綠色的鼻子,總也不會笑。

用擬人的手法寫箱子的笨拙。一切簡陋陳設,在“我”的眼中,都是富有情感的,都是充滿情趣的,都像是“我”童年的夥伴。

(4)北牆上掛着一面擁滿半邊花的鏡子。

此處要向學生說明,鏡子用的時間長了,背面的水銀會脫落,留下許多斑塊,就像花一樣,把鏡子上的斑塊說是“擁滿半邊花兒”,可以看出在“我”的心裏,小屋的一切都是美的。

4.請再一次快速瀏覽3、4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進行描寫的?(由屋外到屋內的順序)

教師小結:文中作者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有序的描寫,小屋雖然簡陋,讀後卻感覺充滿了愉悅,處處流露着作者對小屋的喜愛之情。

過渡:這樣一間簡陋的小屋,爲什麼會讓“我”終身難忘呢?

(二)細讀探究,感受小屋帶給作者童年的快樂。

1.默讀課文,思考:作者回憶了童年的哪些快樂?從哪些語句中能體會到作者的快樂?把相應的詞句畫下來。

2.前後桌4人小組交流畫下的語句。

3.全班交流,感受作者童年的快樂。

預設:

(1)夥伴們在小屋裏玩耍的快樂。

從“震天動地地喊”“扭着荒誕不經的舞蹈”“莫名的喜悅”看出“我”和夥伴們玩得自由、盡興。小夥伴們在一起,不需要什麼好的遊戲形式,沒有像樣的玩具,就是放縱心情,就是釋放童真,就感到無比的快樂。這種快樂,讓“我”終身難忘。

(2)在大自然中找到的快樂。

在第6自然段中運用多個“ABB”式詞語,寫出了令“我”神往的小屋外的世界。語言生動,富有韻律。

第7自然段中連續幾個“拼命”,真切地展示出了“我”玩得是多麼的盡興。段尾的反問句,更是生動地寫出了我對外面世界的留戀。

(3)深入探究:寫難忘小屋,爲什麼又要寫小屋外面的世界給我帶來的快樂呢?

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讓學生明白,這是爲下文在小屋中讀書,體會書給“我”帶來快樂做的鋪墊。盡情玩耍的年齡,也是需要學習、讀書的年齡。先有了“心野野的撒在外面”,再有下文的媽媽要把“我”的心攏回來。既想着要在外面撒野,心中又放不下小屋,所以作者說“夢裏我變成小鳥要飛了,小屋卻系在翅膀上,好沉好沉”。

(4)在小屋裏聽書、讀書的快樂。

喜歡聽媽媽讀書,讓“我”瞭解到書中的故事,書中的世界;自己讀書,心被緊緊地栓在了小屋南角的那個裝滿書的箱子上。所以這時的小屋是滿滿的。

4.從5—9自然段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練習有感情朗讀。

(1)自由練讀。

(2)指名讀。師生共同評議朗讀情況,教師適時指導,要讀出愉悅、歡快的心情。

過渡:小屋,不僅僅養育了作者,也給了作者難忘的童年時光。當作者要離開這與他朝夕相伴12年,給了他無窮快樂的小屋時,心中又有着怎樣的深情呢?到文中親身感受一下吧。

(三)細讀探究,體會作者離開小屋時的感受。

1.學生自由讀文,想一想,從哪看出“我”不捨得離開小屋?

2.讀文後交流讀書收穫。

(1)從“車輪捲起一股煙兒,淚撲嚕嚕掉”看出對小屋的不捨,“我”是流着淚離開小屋的。

(2)從“小屋小了”“小屋遠了”看出對小屋的不捨,從“小了”“遠了”可以感受到“我”離去時,眼睛一直在望着小屋。

(3)從窗子“愣愣地望着我”和大門“傻傻地踮着腳”看出對小屋的不捨,這樣的表情描寫,表面是寫窗、門,實際是寫“我”離去的心情,自己不明白爲什麼要離開。讀了讓人感到離別的惆悵。

(4)“我”長大了,可念念不忘小屋,要揹着小屋去逛大海,更深切地表達了“我”對小屋,對童年時光的懷念。

3.朗讀指導。

請同學們選擇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讀。

四、拓展延伸,感情昇華

1.請你再一次瀏覽全文,此時作者筆下的“小屋”又讓你有了怎樣的感受?

(物質生活貧乏,但精神生活異常豐富)

2.談一談在你的家裏,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5、6自然段。

2.小練筆:寫寫你自己的小屋。

第2課時

一、回顧課文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背誦5、6自然段。

3、通過學習課文,你有什麼感悟?

二、積累內化

1.學習生字、

(1)先獨立認讀要求會認的字,同桌之間互相考一考,認一認。

(2)對要求會寫的字進行擴詞練習。

(3)指導書寫。

學生彙報生字的寫法,教師重點指導“巢”的字頭部分是3筆寫成,注意收筆,不要寫得太寬。

2.練習,比一比,再組詞。

蹈()躁()睬()蝸()

滔()噪()踩()鍋()

3.摘抄文中的好詞佳句。

三、實踐活動

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童年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或童年最有意義的事。舉辦“童年的記憶”交流會,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陶冶學生熱愛生活,珍惜時光的情操。

四、小結

本文寫了我的童年時代在小屋居住的一段生活經歷,通過寫自己對小屋情感的三個階段,寫出我成長曆程和對小屋眷戀感恩之情。

教學反思:

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常常會走入誤區: 要麼把語文課上成了語言文字訓練課,上成了純粹的技術課,這就使學生怕語文,不願意學習語文。教出來的學生呆板,沒有創新意識,不會運用,知識也成了死知識。要麼就是爲了開掘文本的人文價值,強化人文的感悟,置文章的語言文字於不顧,一味地去“感悟”“體驗”,忽略了詞句的積累、句式的訓練,丟失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使教學變得空洞而不夠踏實。

教學實踐證明,語文的工具性只有與人文性統一,它才能煥發強大的生命力。語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爲基礎,它才能成爲有源之水,源遠流長,發揮語文育人的作用。

本課在教學設計時,儘量尋找一個結合點,走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首先是改變了過去單一開掘人文價值的做法,在教學中儘量輔以對字、詞、句、段的訓練與品讀,同時在訓練中蘊涵對學生情感的教育,讓學生學會熱愛,學會珍惜,學會感恩。

本文寫作方法上始終以兒童視角、兒童語言、兒童心理敘述故事。同時,他賦予小屋以人的情感,把一個簡單的搬遷,寫得充滿了濃郁的感傷和牽掛。

但是在引導學生體悟作者對小屋的情感時,處理得比較簡單,不夠細膩,應該逐步分析每一個我對小屋的情感變化,從孩子的視角,體味“懷念”這種情感。

此外,在本課教學導入時,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導學生自由表達,較爲成功。但在後面的教學中沒有延續這種做法,教學效果就不夠圓滿。應該圍繞“我”對小屋的情感變化,繼續引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就會使對課文的理解,以及訓練達到雙贏的效果,更加圓滿地走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5

《卡羅納》選自《愛的教育》這本書。本文講述的是小男孩卡羅納遭遇失去母親的巨大不幸時,身邊的人真誠地理解他,熱情地安慰他,默默地關愛他。課文抓住卡羅納失去母親後第一天來上學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從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邊人對他的無限關愛這兩方面展開來寫。文章語言生動,描寫細膩,字裏行間透露出對卡羅納的愛,容易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教學時有兩條主線:一條是描寫卡羅納內心悲痛的句子;另一條是描寫老師,同學和家長關心卡羅納的句子,通過講讀卡羅納的傷心句子讓學生感受到此時身邊人的關懷對卡羅納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通過認真研讀文本,並分析本班學生具體學情,我將側重點放在指導學生通過卡羅納的神態、動作以及外貌描寫走進卡羅納內心世界,深刻感受卡羅納失去母親的巨大悲痛。

接下來的環節是讓學生圍繞“大家對卡羅納的關愛”展開交流,談談感悟。在組織教學時,我弱化了這一部分的教學,雖然學生也能找出相關的句子加以朗讀談感悟:如:A、“母親把我推開了,她目不轉睛地望着卡羅納。”B、我本想跟他說幾句話,但不知說什麼纔好,就把一隻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臉貼在他的耳朵邊,對他說:“卡羅納別哭了。”但是這一部分的拓展較少,展示不充分,受時間的限制,我只是引導學生抓住老師關愛卡羅納的句子體會,對於描寫其他人的內容關注較少,而且這部分內容沒能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點沒有達到預期教學目標。

由於課堂時間沒合理安排好,所以有些教學環節沒能充分展開,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我認爲本節課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如課堂讀書聲少了;學生積極性沒能充分調動起來;關注學生面小了,雖然也關注一些學困生,但是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機會展示。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6

一. 本週內學生在完成練習和作業的過程中,都能夠按時地完成任務,不過還是有一定的不足.也就是量還是不太夠,所以在以後的佈置和安排要多加強點

二.正確運用各種激發意志的手段,如自我暗示,自我鼓舞,自我誓約,自我禁止,自我監督等培養學生意志能力。要承認和允許學生行爲的反常,並認真分析行爲反常的原因,切記簡單粗暴,否則會影響學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導致破罐子破摔的局面。

三.我們不關要把學生的.缺點看成是一種正常的表現形式,還應該把他們的優點給激發出來.所以要正確評價一個學生必須要從多方面出發,這樣才全面.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7

新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教師要做好教學引導和服務。現代小學生思維活躍,個性特徵明顯,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如果教師墨守成規,課堂教學自然會陷入呆板難以自拔。教師要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手段,從課型創新開始,對課堂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方法、教學程序實施、教學語言運用等方面展開多元設計,努力創設適宜性更高的教學方案,以滿足學生的不同追求,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一、課型創新,體現現代教學思想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需要創新,特別是課型的創新,能夠給學生帶來全新的感覺,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重要作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自身特點和規律,教師在課型創新時,需要考慮多種制約因素,要對教材學習內容進行深入探討,對學生學習實際情況進行多方面分析,找到文本生本思維對接點,這樣才能順利實現課型創新設計。爲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需要更新教學思想,對課型進行大膽創新,爲全面激發教學活力做好充分鋪墊。課型創新需要遵循教學原則,要符合學生學習規律,不可陷入盲目窠臼之中。如自主閱讀課,教師需要對相關操作要求進行規範,對學生具體行動提出執行標準,自主學習不是自由活動,需要有一定章法規範約束。在學習《天安門廣場》時,教師先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然後詢問學生:誰到過北京?誰去過天安門廣場?學生中自然有很多人都去過北京。教師讓這些學生在學習小組內講一講天安門見聞,並展開大討論,看這些見聞和課文講述的內容有什麼不同。去過北京的學生不少,各個小組的講述活動開展得非常熱烈,學生講得起勁,討論也很積極,特別是沒有去過北京的,自然會對照課文找不同。這本來是一節講讀課,需要教師學生展開多元互動,共同探討教材內涵的,讓教師這樣一調整,自然而然成爲討論課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學習效果顯著提升。

二、教法創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教學方法包含衆多內容,創設良好教學情境、教學問題設計、教學實踐活動開展、課堂訓練設計、教學評價操作等等,都需要體現教學方法。教無定法,爲教法選擇應用給出科學註解,教師不能照搬照抄別人的方法。這是因爲教情和學情存在個體差異,別人好用的教法未必適合自己的教學,只有不斷總結課堂教學經驗和教訓,從具體實踐中理論聯繫實踐,才能總結提煉出對自己適合度更高的教法。教法創新有衆多切入點,教師要有敏銳觀察力。如多媒體介入語文教學之後,給教師教法改進帶來更多選擇。多媒體聲光電技術,具有強大沖擊力,這也是小學生特別受用的地方。多元信息衝擊,給學生創設別樣教學情境,學生學習興趣被點燃,學習自然進入佳境之中。在學習《九寨溝》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文本,先讓學生閱讀第一、二、三段,然後給出思考問題:九寨溝名稱是怎麼由來的?第二段最後一句起到什麼樣的作用?九寨溝有哪些神奇的景象?描寫九寨溝時,作者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你最喜歡哪一處景色描寫,說說喜歡的理由。學生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小組討論,由於思考問題難度不大,學生大都能夠順利完成。在最後兩段學習時,教師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設計思考題,讓教師來回答。學生聽說出題讓教師回答,學習興趣頓時大增,紛紛行動起來,都想給出含金量十足的思考問題。有學生提出:文本中爲什麼用了好幾個“也許”?這些珍貴動物難道不怕人嗎?老師你去過九寨溝嗎?能不能給我們講講經歷?從這些問題設計中不難看出,學生的求知慾望還是很強烈的。教師只是改變了設題方式,學生學習積極性就被激發出來,這說明教法改革勢在必行。

三、學法創新,尊重學生學習規律

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這是新課改的基本理念要求,也是現代課堂教學的普遍共識。教師在學法指導時,需要有創新意識。小學生學習能力基礎有差異,學習環境和學習悟性都有個性特徵,但很多學生並不自知,在學法選擇借鑑時,往往會一味模仿,導致效果不佳。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學法總結好習慣,對學習經驗進行優化昇華,形成嶄新學法應用,這對大幅度提升學習效率有重要意義。如合作學習,這是現代課堂教學最常見的學法應用,有些教師受限於模仿意識,在組織學生展開合作學習時,只會讓學生開展小組討論,這無疑是固化了合作學習方法。小組討論的確是一種學習方法,但合作學習並非等同於小組討論。其實,小組檢查、小組辯論、小組互助、小組操練、小組競賽、小組演繹等等,都屬於合作學習範疇,教師需要對合作學習進行鍼對性的.引導,幫助學生建立嶄新的合作學習意識,實現學習品質升級自然成爲可能。在學習《一路花香》時,教師讓學生朗讀文本,並提出具體要求:文中有兩個人物,一個挑水工,一個是破水桶。要讀出破水桶的歉疚感、自卑感,要讀出挑水工的滿足感、欣慰感。注意語氣要符合人物身份,語速要放緩一些。教師找了幾個學生來朗讀,但都不能達成基本要求。教師讓這幾個學生帶上水桶去打水,給班級裏的盆花澆水,然後再來朗讀課文。學生情感豐富了很多,教師給出肯定和表揚。也許並沒有這樣神奇,學生親自操作澆水就能讀好課文,但教師讓學生參與實踐獲得了一定感知,無疑會給學習帶來更多促生動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需要引入更多活力因素,教師要對課型、教法、學法和教學語言進行創新設計,激發學生求知慾,並通過多種學習手段,提升課堂學習效率。創新是課堂教學亙古不變的法則,創新能夠激發教師潛力,創新能夠培養學生學力,創新能夠給課堂教學注入不竭動力。從不同角度進行創新活動,已經成爲現代課堂教學的重要意識和思想。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8

1.小學二年級語文《民族小學》原文

早晨,美麗的彩霞染紅了天空。山花盛開的小路上,走來一羣小學生,有白族的、景頗族的、阿昌族的,還有漢族的。

他們雖然穿戴不同,語言不同,但一來到學校,很快就成了朋友。他們一起向高高飄揚的國旗敬禮,向老師問好,向樹上歡叫的小鳥問好!

上課了,大家坐在教室裏,跟着老師用普通話讀課文,清亮的聲音真好聽!

這時候,外邊十分安靜。樹枝不搖了,鳥兒不吵了,蝴蝶也停在花朵上,好像在聽讀書的聲音。幾隻頑皮的小猴趴在窗臺上,好奇地向教室裏張望。

下課了,小學生們蹦蹦跳跳來到大樹下,有的跳舞,有的摔跤,還有的做遊戲。孔雀、小鹿和小猴,都躲在一旁看熱鬧哩!

2.小學二年級語文《民族小學》教案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1、播放《愛我中華》歌曲的CD片,說說片中哪些少數民族你認識。

2、教師相機拿出傣族、景頗族、阿昌族、納西族、白族、漢族等各民族的圖片及出示相關詞語:

傣族、景頗族、阿昌族、納西族、白族、漢族

認識生字“傣”

3、順勢切入。

這麼多民族的小朋友同你們一樣揹着書包高高興興地來到學校上學了。(板書課題)想去看一看嗎?

二、初讀課文,趣味識字。

1、自學課文:

劃——要求輕聲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生字;

標——表出自然段的序號;

讀——不認識的生字藉助生字表中的拼音讀一讀,也可請教同桌。

薦——小組內組長組織讀一讀課文,互相正音,並做好推薦一位組員的工作。

2、交流反饋:

(1)出示生字:

①推薦組員互相比賽讀生字,其餘學生做評委。

②說說如何記住這些生字。

(2)認讀新詞:

①自由準備後同桌互讀。

②開火車讀。

③男女生比賽讀。

④在文中用自己喜歡的顏色把新詞圈出,圈好後站起來大聲讀一讀,再坐下。

(3)試讀課文:

①指名讀課文,正音。

②用一句話說說民族小學給你留下了什麼深刻的印象?你喜歡這所學校嗎?

三、再讀課文,欣賞朗讀。

1、民族學校那麼美,你從書上的哪些地方看出來?請你有感情地把這些句子讀一讀。

2、學生再讀課文,把認爲美的句子的用曲線畫出來,並讀一讀。

3、小組內交流自己喜歡的段落。

四、指導寫字。

1、指名讀生字,說說哪些字比較難寫。

2、教師着重指導“戴、舞、雀”。

3、學生練寫。教師巡迴指導。

第二課時

一、遊戲複習

1、“捉蝴蝶”:把蝴蝶狀的詞語卡片貼在黑板上,指名學生上臺摘卡片認讀詞語。

2、開火車讀:教師任意抽一詞語卡片,學生開火車讀,評出優勝小組。

二、朗讀感悟,美讀成誦。

1、全班交流美句。教師隨學生回答相機教學相關段落。

如:第一段:

(1)那鮮豔的民族服裝,把學校打扮得更加絢麗多彩。

可以展示學生課前收集的少數民族的服裝,來理解“鮮豔”。

(2)同學們向在校園裏歡唱的小鳥打招呼,向敬愛的老師問好,向高高飄揚的國旗敬禮。

可以進行想象說話,情境表演。同學們會跟小鳥說什麼?跟老師說些什麼呢?見到國旗同學們會想些什麼?說過之後讓學生演一演。

(3)早晨,從山坡上,……還有漢族。

你彷彿看到小朋友是怎樣上學的?用“有的……有的……還有的……”交流描述。

(4)你上學的第一天是怎麼想的?

學生暢所欲言。

(5)是啊!開學了,又可以見到朝夕相處的老師同學,有可以在美麗的學校學習新本領,是多麼激動高興事啊!你能用這樣的心情讀讀這段話嗎?

學生自讀自練,指名交流。

2、第三段:

(1)這時候,窗外十分安靜,樹枝……好象都在聽同學們讀課文。……是那樣好奇地聽着同學們讀課文。

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窗外很安靜?這些小動物爲什麼會如此安靜?用“因爲……所以……”的句式說一說。引導學生體會上課時民族小學的同學們非常專心聽講。

(2)下課了,大家在大青樹下……也趕來看熱鬧。

如果你是“小鳥、松鼠、山狸”看到同學們玩會怎麼想、怎麼說?

3、第四段

說說句中省略號的意思,你還彷彿看到了什麼?也可以看出小作者對字學校的'什麼樣的感情?

帶着這種喜愛之情讀讀這段話。

三、誦讀比賽

1、課文寫得那麼美你喜歡哪一部分?小組內有感情地讀一讀。

2、代表挑戰讀課文,評出小小朗誦家。

3、把喜歡的部分背下來。

四、綜合性學習:我們的課餘生活。

以小組爲單位整理,可以用文字敘述,也可以畫,也可以設計表格。

3.小學二年級語文《民族小學》教學反思

在教學《民族小學》時,我側重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來感悟語言、通過動手改畫來感受語言、通過動筆標畫詞句來學習語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根據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我在教學《民族小學》時,綜合運用以讀代講的教學方式,以老師講評和學生互評的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能更好的體會大畫家戴嵩在畫畫時的認真態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虛心精神以及小牧童的勇敢。

2、我引導學生在看圖時主動展開想象,充分體驗畫中人物的內心活動。師生在交流“還有什麼人在誇讚大畫家的畫?”時,讓學生領會到“紛紛誇讚”的意思。另外,教師又以讓學生對大畫家、小牧童說句話的交流形式,入情入境的體會他們的好品質。這樣既注意了學生養成善於觀察,敢於表述自己真實感受的習慣,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3、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動筆標畫出課文中的生字和由這些生字所組成的詞語,然後同桌之間交流標畫的詞語,合作學習。在學習第3、4自然段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誇讚、稱讚、讚揚”等近義詞標畫出來,並在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這三個詞語的意思。通過朗讀相關的語句來理解這些詞語。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9

《2 i u ü》及反思

【教學目標】

1、學會 i、u、ü 三個單韻母,讀準音,認清形,在四線格里正確書寫。

2、學會三個整體認讀音節 yi、wu、yu 和它們的四聲。

3、充分憑藉教材中的情境圖,通過看看、聽聽、讀讀、練練等生動活潑的形式學習拼音字母。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複習 a、o、e 的四個聲調。(可以用說話來練習/也可以用開火車的形式)

2、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一個美麗的小院子裏去看一看。請打開書本第8頁。(最好有幻燈片)你們喜歡這個地方嗎?

生:……

師:圖上有什麼呀?

生:……

師:這個小院子可真漂亮。今天在這個美麗的小元在裏我們還可以學到很多的東西,可豐富,可有趣啦!

師:我們先來看看“i、u、ü”這三個單韻母,在拼音裏啊住着很多人家,有聲母一家,韻母一家還有整體認讀音節一家。今天我們要學的“i、u、ü”和我們上次學的“i、u、ü”都是一家人,它們都是韻母家的。

師:現在我們先來學韻母“i”,小朋友們看,一根小木棍上面家一個小圓點,就是“i”了,是不是非常簡單啊?請小朋友們跟着老師一起念。“i”注意唸的時候嘴巴向兩邊展。

生:……

師:好的,下面我們要在四線格里把“i”寫漂亮。跟着老師一起寫。

生:……

師:好了,然後呢,我們給“i”來標聲調。該怎麼標呢,它頭上的小圓點要不要去掉呢?這個“i”啊可是個很有禮貌的紳士,別人要給它戴上聲調小帽子,它幾趕緊先把自己的帽子摘下來。所以標調的時候它的小圓點就沒有了。我們一起來把標好聲調的“i”分組來讀一讀,看看哪一組讀得最好。

生:……

師:接下來看看第二個韻母“u”小朋友們自己能不能學會讀,同桌可以互相讀讀看。

生:……

師:好,現在請幾位小朋友來讀一讀。

生:……

師:一邊糾正一邊帶小朋友們讀。這個“u”啊像什麼呢?我們可以在圖上找一找。

生:像烏鴉的巢

師:是的,小朋友們一下就看出來了。我們寫的時候可不是這樣圓圓的,先寫豎彎,然後再加上一個小豎。請小朋友們練一練。(老師巡視指導)

生:……

師:小朋友們這麼能幹,我想第三個韻母“ü”也一定能自己學會。好現在自己讀,自己寫。

生:……

師:好,我們看看哪些小朋友自己已經學會了,把你學的方法介紹給大家。

生:……

師:“ü”像個什麼啊,在我們的小院子裏能找到嗎?

生:像小魚在玩泡泡。

師:它還和誰很像啊,我們剛學的“u”很像是不是啊?只是在它的頭上還多了兩點,它唸作“ü”。

師:好,“u”、“ü”小朋友們自己都學會了,那麼它們標聲調該怎麼辦呢,又怎麼念呢?我們一起來學一學。

師:“u”標聲調的時候很簡單,在它的頭上標上就可以了,可是“ü”就麻煩了,它的頭上還有兩個小圓圈呢。

生:……

師:“ü”標聲調的時候兩點不去掉。現在我們一起來念(“u”的四聲和“ü”的四聲)

小結:今天我們又認識了幾個好朋友,它們是韻母家的“i、u、ü”。

〖反思

這節課最遺憾的`地方就是書本上的圖利用的不是很好,只在前面講故事的時候用到一下,還有在找像字母的東西的時候用到有下,整個圖的情境沒能用出來。

第二課時

小朋友們,上次我們學習了漢語拼音中的一個家庭,就是單韻母家,今天我們要來熟悉一下另外兩個家庭,聲母和整體認讀音節。

師:先來看兩個聲母 y、w(出示卡片)。y 的讀音和 i 是一樣的,但是我們要牢記,y 是聲母,我們把它叫做大 y。而是單韻母 i,叫做小 I,我們用一首兒歌來把它們記住:聲母 y,韻母 i,大 y 小 I 都念“衣”)

生:……

師:這兒還有一個聲母呢!(出示 w),它的讀音和(出示)的讀音又是一樣的,可是啊它們也是有不一樣的地方,小朋友們知道嗎?

生:……

師:小朋友們可真了不起,這個是聲母,叫大,而這個是韻母,叫小。現在小朋友們能像剛纔老師記大和小的時候一樣,把大和小編成兒歌嗎?(聲母,韻母,大小都念)

生:……

師:好了,現在小朋友們把這兩個聲母都認識了,那麼它們怎麼寫呢?你們能記住大和小是什麼樣子的嗎?你們有什麼好的方法呢,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分享。

生:……

師:小朋友們真聰明,有那麼多好辦法,一下子就記住了。然後在撕線格里寫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呢?(請小朋友來說說看)

生:……

師:跟着來勢一起寫,看看哪位小朋友最認真,學得最快又最好。(右斜,左斜)我們來看,大佔了兩格,是?大佔了?

生:……

師:大和大兩個聲母我們也學會了,現在我們要學一學整體認讀音節了。請大家看大帶着小來了(出示),它就是整體認讀音節了,也讀作。注意整體認讀音節直接就把它讀出來,我們一起來。

生:……

師:在寫整體認讀音節的時候,大帶小要捱得緊一點,可不要把小帶丟了。我們請小朋友上來寫一寫,能不能寫正確,寫漂亮。

生:……

師:好,小朋友很能幹,可是寫得不夠漂亮,跟着老師一起再寫一寫。(在四線格中寫)

師:給整體認讀音節標上四個聲調,小朋友們會嗎?

生:……

師:標在哪裏呢?標在單韻母小上,我們說過給小標調的時候要先把它自己頭上的帽子摘掉。我們把標上聲調的(出示)一起來讀一讀,注意讀的時候要直接把整個讀出來。

生:……

師:第二個整體認讀音節是大帶小,還是念作。大家一起來念。那麼帶聲調怎麼念呢?(出示)在寫的時候同樣要注意挨緊。

師:我們今天要學的最後一個整體認讀音節還有一個小故事呢!小有大帶,小有大帶,就聲下小沒人帶,於是它很傷心的哭了。大聽見了就走過來問小爲什麼哭,小說沒人帶它。大就對小說,別哭別哭,以後我來帶你吧!小聽了就不哭了,擦掉了兩滴眼淚,跟着大,就這樣組成了整體認讀音節。

師:小也有人掉了,大帶小讀作,那麼我們也給來標上聲調。大家一起來讀。

師:我們也會讀了,寫的時候還是要注意兩個要粘緊。請小朋友們自己練一練。

生:……

小結:小朋友們有沒有發現在給整體認讀音節標聲調的時候都是標在後面的韻母上的。請小朋友注意可不要標到聲母上面去哦!

〖反思

1、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多,在細節的指導上還不夠,比如寫法上,沒有仔細。

2、基礎好的小朋友學得很快,這樣整個把握就比較難,可能忽視了一寫基礎差一點的小朋友。

3、課堂上整體思路比較清晰,每一步都很清楚,學生基本也能跟上節奏。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0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 走進山林,探訪善終的“朋友”,與“朋友”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課題《山中訪友》既是全文立意之本,又是以聯想和想象構築情境這一獨特、詳明的表現手法之凝聚,是這篇作品中不可忽視的文眼。在教學中,我就緊緊抓住《山中訪友》這個題目展開,結合課後的思考練習題,鏈接起導讀文本的線索:

(1) 揭題後,我讓學生猜測作者去山中訪友的對象是誰呢?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

(2) 作者在山中拜訪了那些朋友?通過初讀課文,學生明白了拜訪的朋友原來是老橋、鳥兒、露珠、樹、山泉、溪流、瀑布、懸崖、白雲、雲雀、落花、落葉等,概括地說,這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3) 課文爲什麼以《山中訪友》爲題?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裏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然後讓學生細緻深入地讀文,找出描寫可以看出“我”和山裏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關語句,讀讀體會,再組織交流。

片段一:

師:下面,讓我們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訪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請大家一起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生齊讀)

師:一進山門,一眼就看到這座古橋,老朋友相見,作者是怎樣和他交流,心裏默默對他訴說些什麼呢?請同學們再默讀課文,在書上畫一畫。(學生交流)

生:作者非常敬重他,說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師:有道理。誰知道“德高望重”的意思?

生:德高望重就是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師:那你們從哪兒體會到他的德高望重?

生:他把很多人人馬渡過對岸,給大家帶來方便。

生:他在澗水上已經站了幾百年了,說明他爲大家服務的時間很長很長,從這兒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德高望重”。

師:說得好。隨着時間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舊,默默地站在這澗水上,爲大家服務。難怪作者一見到他,就由衷地讚美他,對他說:“老橋,你如……”(生齊讀)

師:這就是作者拜訪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橋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橋當作人來寫,把自己對老橋的深厚感情,生動地傳達給了我們。我們在讀課文時,要用心地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4) 在教學快結束時,我問學生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體驗?學生紛紛回憶到:春遊的時候,我們的心情愉快,看到小鳥和樹枝隨風擺動,我們覺得他們的心情和我們一樣高興,小鳥在快樂地唱歌,樹枝好象也在歡樂地舞蹈。我通過激發學生回憶類似的體驗,讓學生再一次體會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帶來的快樂和幸福。

總之,在教學時,我更多地考慮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收穫,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遷移。引導學生學會抓住主線理解全文,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1

《泉水》是一篇很美的課文,無論是文字還是內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灑下一路愛心。我在教學本課時,強調自瀆自悟,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儘量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在讀中品味,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體會到奉獻的幸福感。學生在讀和說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提高了語文素養。

一、讀中品味,理解感悟

本課語言優美,感情真摯,洋溢着對泉水的讚美之情,是一篇學習語言、情感薰陶的好材料。因此,本節課的教學做到以讀爲本,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去體味課文的語言美,感受泉水樂於助人、無私奉獻的精神。

二、自主學習、以學定教

教學本課的時候,根據語文教學的特點,先讓學生在充分自瀆課文、熟悉課文的基礎上感悟理解課文內容,然後以學定教,因勢利導,採用師生合作、自主學習等方式,結局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三、重視積累,靈活運用

本課所描繪的'畫面很美,課文的語言文字也而後內美。本節課的教學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積累課文中的優點語文,在次基礎上還通過說話、寫話練習,引導學生進行了形式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鼓勵學生靈活運用課文裏的語言,在運用中積累語言。從而,使學會僧體會到運用語言的方法和積累語言的樂趣。

總是,這節語文課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以讀代教,讀中有悟,讀中有想的教學理念,既上得紮紮實實,又有新意,讓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得。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2

古詩是我們祖國優秀文學遺產的瑰寶,兒童時期誦讀一些古詩的名篇,對他們的審美情趣、文學素養的培養,以及對祖國文字的熱愛是有益的。要讓小學生學好古詩,一般的講解是無法品嚐詩歌的精華所在。因此教好古詩,關鍵是把學生帶入詩的意境中,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別董大》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中的一首送別詩。在學習《別董大》這節課中,有一部分教學活動留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在教學這首古詩時,我的思想經歷了一次蛻變,我的教學思想有了很大的改變。

學完詩意後,同學們看插圖用喜歡的朗讀方式吟詩。當讀到“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時,發現書中只有青天碧山,沒有黃雲,沒有北風和白雪,便提出了質疑。我心中暗自高興,這不正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大好時機嗎!因此我說:“看來書中插圖和同學們想象的畫面有些不同,你們打算怎麼辦?”“我們改改吧!”學生異口同聲的.說。接下來,孩子們興高采烈地商量怎樣重創畫面。他們各抒己見,充分發揮想象力,每個小組都把插圖中沒體現的內容改畫出來了。但我並沒有就此停止。

在彙報後,我繼續質疑:應該畫孤雁還是羣雁?爲什麼?圖中哪個是高適,哪個是董大?他們在說些什麼?學生據理力爭,紛紛表達自己的理解。思維最活躍的秦佳明說應該畫孤雁,因爲已經雪紛紛了,一定是冬季了,這一定是一隻落隊的大雁。上課最愛溜號的劉天昊也搶着說,手指向前方的那個人是高適,他在告訴董大,不要發愁,天下哪個人不認識你董大呢,你的朋友遍天下!從不服輸的李宛津馬上反駁到:我倒認爲手指前方的是董大,他在說前路漫漫,哪裏還有我的知己呢?……由此,孩子創造的火花一發而不可收。從那一張張漲紅的小臉,一句句脫口而出的話語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學生不唯書、不唯師的批判意識,感受到了課堂中的創造帶給我們的喜悅。

記得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欄目中有一位學生在描繪他心目中理想的課堂時說:“讓課堂活起來,讓我們動起來。”我想在課堂改革已經碩果累累的今天,這已不是夢想。我們會加倍努力,讓學生深深感受到,因爲有我們的陪伴,他們的心靈的翅膀將得以放飛,他們的童年將充滿無限的幸福!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3

暑假前,三年外出交流回來了。回到學校感覺自己就像一個新兵。面對新的2-1-1教學模式、新的環境、新的班級,覺的自己該學習的東西太多了。這次教學設計及課堂教學比賽真的爲我們創造了學習、研究、提高的機會了。我很珍惜這次研究、學習、提高的過程:自己靜心地鑽研了教材,設計了適合自己學生的教案,評優課之前聽了低年級段兩位老師的試講,自己進行了一次試講,教案進行了反覆修改,評優課中又聽了兩節同段老師的課。在每節課之後,又聽取了主任、組長、的評課,針對教學環節進行了交流,感覺收穫很大,對新的教學模式有了初步的瞭解,對快樂閱讀處理到什麼程度、如何引導孩子說話寫話有了一定的認識。從別人的課中學到了一些好方法,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我想:雖然這次比賽結束了,但我的研究、思考、學習不會停止,我會用這次學到的經驗來豐富我的課堂,讓我的可更加鮮活、富有實效,學生更加喜歡。

下面,結合自己上的小彩筆一課進行反思:

記得在教第一個一年級時,宋木林老師就提出了一年級

教學研究的專題是:激發興趣、培養習慣、紮實訓練。再此說說我的這節課時如何體現的。

一、 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愛上讀書

課的伊始,我創設了這樣的談話情境:

1、同學們,這節課老師爲你們帶來了你們的好朋友,(出示小彩筆)看看,什麼呀?你喜歡小彩筆嗎?誰來說說都有什麼顏色呀?

2、師:有一位小朋友畫了一幅畫(出示黑白畫),看看她畫的是哪兒呀?(板書:校園)你覺得他畫的怎麼樣?(有什麼辦法讓它變得更漂亮?)

3、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4課,一起給這幅畫塗上色。

在輕鬆的談話中從學生喜愛的小彩筆引入,讓學生從對小彩筆親近感遷移到對課文的喜歡,興趣一下子就起來了。

爲了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向學生滲透畫畫的順序(表達順序)我在朗讀指導後設計了給校園塗色的環節,學生讀一句,教師點擊課件塗上一種顏色,這樣畫的層次、順序在學生的心裏就更加的深刻了,爲學生背誦課文打下基礎,同時,學生的興趣也會被帶動起來。

讀了、課件上塗了,受到鮮豔色彩的衝擊,學生想畫畫的心裏一定也在高漲,其實,這節課的課中休息我本想安排讓學生用小彩筆給書上的學校塗色(黑白圖),這樣,在學生喜愛的、親身經歷的實踐活動中對學文的興趣會更濃,理解會更深刻。試講中是這樣做的,正式上課時由於時間原因沒有按計劃走,也很是遺憾。

二、 培養習慣,抓細抓實

一年級孩子,尤其是有的沒有上過幼兒園,可以說習慣

的培養真要從“0” 抓起,你不說的孩子不知道,你說的孩子記不住,真的要不厭其煩的反覆講。其實重要的是認真傾聽這一關很難過。這節課我關注了學生讀書、傾聽、說話、閱讀等習慣。指名站起來讀書時,告訴其他學生要眼睛看、耳朵聽,教師及時作出評價;學生髮言時,引導孩子說完整話,聲音要洪亮;閱讀課外材料時,表面上關注表現好的進行獎勵,其實是給其他學生樹立榜樣,引導孩子用手指着、讀準字音、不會的一定要拼出來、擺好正確的讀書姿勢等。長期關注這些,會對學習很有益處的。

三、 紮實訓練,體現層次

課文的導入環節設計了讓學生說說小彩筆都有什麼顏

色,引導學生說完整話(用上有的'……有的……還有的),除了訓練表達,還爲理解課文中的“五顏六色”做鋪墊。

在正確讀文的環節中,訓練了學生標句子。先讓學生想想一句話的標誌有哪些,再讓他們去數去標,標後教師要在展臺上進行展示訂正,讓不會的學生看清楚正確的標法。句子都標對了,再讓學生分句去讀課文,學生就知道哪句是哪了(以後還有長的段落),不會找不到地方。

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自由讀、指名讀、同桌互讀、男女生讀、齊讀)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建立畫面,瞭解課文內容,激發對校園及彩筆的熱愛。雖然層次出來了,但由於學生基礎還比較薄弱,效果還不很理想。

最後的拓展寫話環節,在開始設計時,我就結合了班級學生的實際,先訓練說一說,再寫,降低寫時的難度。說時,先給學生一幅圖,引導用上“我用()畫()“的句式去說,然後結合課文滲透的順序讓學生想想先畫的什麼,再畫的什麼,按順序說,最後讓學生把說的幾句寫下來,提示孩子:“如果你想像課文那樣寫成小兒歌可以加上開頭和結尾”,給好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自己在反覆研究與反思中覺得設想是美好可行的,但在課堂實踐中也會出現偏差,有以下地方體現得還不夠好。

在讓學生說說小彩筆有哪些顏色時,學生對“有的……有的……還有的……”還不太理解(因爲前邊的3課還沒講,這個知識點學生還不會),有的孩子說成了“小彩筆有紅色、黃色、還有綠色、還有紫色、還有黑色。”我發現第一個後進行了引導:說最後一種顏色時再用“還有……”,可後邊的學生又出現了同樣的錯誤,因爲說的不好,我有些擔心時間浪費,就沒有再去細緻指導。還有一個學生這樣說:小彩筆有紅色、黃色、還有綠色,多美麗呀!我當時只關注了她說的句式,聽到他說的“多美麗呀!”,沒有及時去表揚激勵。今後還要在注意傾聽的同時做到及時評價。

訓練學生寫話前,因爲怕學生說不好,讓學生說的時間有些長,所以寫的時間有些緊,今後教師要敢於放手,合理設計,使一節課的效率更高。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4

一年一度的金碩杯開始了,我也有幸能夠聆聽區裏那些名家的課。我從那些課中也的確學到了實實在在的學問,也對自己語文教學也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

我在教語文課時不注意解決教材上所安排的任務,沒能夠很好地交給孩子們方法。如課後要求的複述課文,背誦課文的學習任務。在講課時我總是在根據文章內容,讓學生品詞析句,讓學生談感受。但是卻忽略的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學習方法的滲透。文中那些大家的名篇名段應該來細細的品讀語言,使學生深刻的體會作者感情思想的變化。但有些簡單的課文,就不能再來品詞析句,因爲課文內容已經比較簡單了,學生可以很好地體會作者的`感**彩和寫作意圖。這樣教學反而有些捨本逐末了。

聽了文一楊光老師的《開天闢地》。我深刻體會到了老師僅僅結合語文課程標準,把培養孩子學習的能力作爲教學的重點。楊老師在教學中,把盤古將自己的身體化作了世間萬物,將身體的各個部分和變化的事物做成了連線題。這樣就把背誦任務放在了教學之中,不僅充實了教學內容,完成了教學任務,也交給了孩子們背誦的方法。真的非常好。

作爲一個青年教師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的課要學習。所以自己以後一定要像那些優秀老師學習,多讀書,讀好書。爭取讓孩子們在我的課堂之中能夠得到知識和快樂的雙重收穫。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5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語言文字訓練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說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岩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敘,很有代表性。執教了這篇課文之後有這樣的幾點反思:

一、創設情境在我的開場白介紹的感染下,將學生帶到詹天佑的“畫像”面前,使學生對這個人物產生興趣,做到激發動機時入情。而且在整堂課中教師都很有激情,在語言上努力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

二、體現了多種形式的讀。例如對於“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這句話,我爲學生創設了三種情境進行情景體驗。對於“遇到困難,他總是想……失掉信心。”這句話又讓學生體會:你想強調那個詞?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理解的角度不一樣,朗讀的側重點也不一樣。

三、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貫徹課堂教學的始終來進行閱讀理解、感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越來越豐滿,受到其人格的薰陶。

四、在這樣的交流過程中充分體現了課標中強調的以學定教,通過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

五、對於教學難點的處理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這篇課文理解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我主要採取了直觀教學的手段,讓學生觀看課件解說,從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傑出與偉大。

但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是很深刻,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儘管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的時間和遍數還不是太充分。閱讀教學還是應該以讀爲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容易“見文生情”。

2、因爲我在這堂課中處理的內容是“直接寫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的那部分內容”沒有以理解“社會環境中的困難”作鋪墊,把任務放在了背景之外,那麼學生的情感當然很難調動,所以導致學生談起來蒼白無力,語言多是貼標籤式的詞語。

3、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我儘管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理解了設計的巧妙,但是對於詹天佑的設計並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讚歎之情。我想如果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水到渠成。同時這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即聯繫上下文。

4、中心問題“找出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爲什麼?”針對性不是很強,並不是任何一篇課文都適合。對這篇文章來說,既然是寫人的文章,就要從詹天佑這個人身上做文章,可以讓學生談談你認爲他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從而讓學生們在表達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同時又是抓住文章的靈魂,精髓之處,讓學生讀中悟情,品味語言和內容及情感融爲一體,也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