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4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語文課堂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複雜性活動。在我校倡導的高效課堂的改革下,作爲語文老師,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高效課堂並真正實現高效課堂呢?通過學習與實踐,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高效課堂的幾點淺薄的認識。

一、課堂導語設計的'有效性。

在我校的高效課堂模式裏,導入是一個重要步驟,而我也覺得導語的設計是否有效,往往關係到教學效果的好壞。成功的導誤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激發興趣,設置懸念孔子曾說過:“不憤不啓,不悱不發。”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內容很豐富,在設計導語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拓展學生的思維時空,使學生處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憤”“悱”之中2、突破重點,切忌生硬導語設計切忌“作者生平”、“時代背景”、“中心思想”等內容的簡單羅列,過於冗長機械的導語,除了有喧賓奪主之嫌外,還容易使學生疲勞、厭惡甚至注意力不集中。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2

實施新課改之後,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感覺——孩子的膽子大了,敢於表現,敢想、敢說、敢問、敢做;孩子活了,樂於提出問題、善於解決問題、敢於評價是非、勇於挑戰權威;他們表達清楚,思維清晰,合作有秩序,學習有興趣,能力有了發展,個性得到張揚。然而,由於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不全面、急功近利等方面原因,語文課堂教學又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這些新情況新問題正在阻礙着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向前推進。我認爲,對新課程改革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深刻的反思,有利於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少走彎路,使語文課堂教學步入健康發展的良性軌道,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有着現實意義。

反思一:重視學生主體,輕視教師主導

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的主體參與教學,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話語權利。但一些教師對這一教學理念理解上不全面,把學生自主學習理解爲“自己學習”,整堂課全部讓學生自己活動。過去是“什麼都管”,而現在是“什麼都不管”。在新課改的課堂中有的教師怕被說成“滿堂灌”,不敢多講了。有的語文教師在讓學生讀課文時常對學生說“用你自己的方式讀”,“你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表面上似乎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然而學生還遠遠沒有達到對語言的欣賞水平,“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能夠處理好文章的節奏、停頓、語氣和情感嗎?能夠領悟語言之美、文字之美嗎?顯然是不可能的。教學是一個雙向活動、教和學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缺少任何一方就沒有對話、互動和交流,也就沒有教學。因此,教學中仍然需要教師的引導、示範,需要教師栩栩如生、聲情並茂的講解、示範,將學生帶人那種妙不可言的體驗中,使他們愉悅地感受、快樂地暢想,從而獲得知識,陶冶情操。

“自主學習”是相對於“被動學習”而言的,它強調學生的主體,但並不與教師的“主導”地位相對立。“主導”不是牽着學生的鼻子,讓學生亦步亦趨,不能越雷池半步,而是起着提升教學品質、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的潛力得到向善、求真與致美的釋放,從而獲得真正自由、自主的發展。教師的“主導”作用還在於,中學生正處在認知、情感、世界觀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段,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全面的,需要以教師的情感體驗去感染、喚醒和引導學生的體驗,既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又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反思二:注重形式,輕視實效

1、合作學習形式化。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但在很多人眼裏就是新課改的標誌,似乎無之便不是新課程。新課程改變了教師的許多做法,尤其是在設計學生活動這個環節中,很多教師都動了不少腦筋,確實對活躍課堂氣氛也有一定的作用,於是,分組、交流、討論,“學生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喜歡說哪個就說哪個。”等形式充斥着整個課堂,貫穿始終,課堂異常地“活躍”,學生能獨立完成時也讓學生合作。合作究竟給學生帶來了什麼?教師的作用在哪裏?我們也得冷靜想想,能每節課都這樣活動嗎?活動是課堂的主要學習方式嗎?

過去有段時間在教學中,尤其是在教研活動或公開課中,爲了課堂出彩,我常常看到教師設計一些有一定難度的問題留給優秀的`學生,如全班最善朗讀的去朗讀,最善表演的去表演,最善畫畫的去畫畫……實際上只有一些學生在課堂上“跟龍套”,支撐整堂課框架的只是爲數很少的學生,大部分學生沉默不語,課堂上沒有他們的一席之地。久而久之,他們就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所以總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剛進校是活蹦亂跳,暢所欲言的孩子在學校呆了兩三年後居然連手都不敢舉了。“隨着年級的遞增,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遞減。”

2、盲目追求教學手段“現代化”。不少示範課、研討課,開闊了眼界,學到了知識。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充斥其間,猶如一場高科技產品展示會,一節課下來聲色並茂,熱鬧非凡,大有越俎代庖之勢;授課者心滿意足,聽課者大飽眼福,其效果如何?還值得商榷。

多媒體確可以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可讓學生學到更多知識,這是不容置疑的。但並不是採用多媒體教學的課就是優質課,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代替傳統的教學工具就有課改新精神。有些學校多媒體進教室以後,甚至把黑板都撤了,用多媒體代替了原來傳統的板書。多媒體的運用不是爲多媒體而多媒體,應是爲達成教學目標而用。一節課中補充材料過多,學生能“消化”得了嗎?放映速度過快,一張一張地閃過,學生能記住和理解嗎?請記住,多媒體只能是“輔助”而已。

反思三:只表揚,不批評

新課程倡導多鼓勵學生,正是基於這種考慮、出於這種理解。“哪怕學生只有一點成績,就要表揚;只要一小點進步,也要鼓勵。”對學生一些很小的閃光點,也給予最隆重的獎勵:寫對一個詞,“行、行,你真行!”;背誦一首古詩,“嗨、嗨,你真棒!”如此,學生初時會對這樣的表揚感到激動,得到激勵。久而久之,他們對錶揚的功利性產生依賴。沒有鼓勵,缺了表揚,學習不再是他們自願的活動。這樣一味地獎勵過分重視形式,反而缺乏激勵性,甚至會誤導學生,使他們自滿、自大,聽不進不同意見,這對學生的成長是十分有害的。而且這種一味表揚已經偏離了新課程目標,失去了激勵的意義。在新課改中,不少教師一提到“懲戒教育”就諱莫如深,唯恐被扣上“傷害學生自尊”的帽子。”於是面對學生的錯誤不敢說,即使說了,也只是蜻蜓點水式地說一兩句。其實新課改並不是只倡導賞識教育,懲戒教育也是不可缺的。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說得好:“教育就是十八般武藝,表揚批評獎勵懲罰。什麼都應該有。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虛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因此,我們必須辯證地對待獎懲這一對矛盾關係,對學生的優點和長處要鼓勵表揚,對其過失和錯誤也要及時批評指正。獎勵和懲戒是天平上的兩個托盤,缺少任何一方,教育的天平就會失衡。教育實踐表明,懲戒教育有時比賞識教育顯得更爲重要,學生犯錯誤的時候恰恰是教育的良好時機。懲戒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心,現代人的一個重要品質就是敢於承擔責任,教育就是教會學生爲自己的行爲和過失承擔責任。學生在學校就養成對自己的行爲過失負起責任,日後纔可能爲社會承擔責任。未成年的學生一般不能清醒地認識自己身上存在的毛病和錯誤。懲戒教育有利於學生髮現自己的錯誤,進而改進錯誤。

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面對學生的過失和錯誤,教師不能迴避,必須採取有效的措施對其進行引導。當然,懲戒教育要依人、依事、依情而定,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只對其行爲不對其人身,不傷害學生的身心健康。重要的是,孩子稍微長大後有了最起碼的理性判斷能力,就會對這樣膚淺的表揚、毫無針對性的激勵,感到漠然,覺得乏味,無動於衷,這時表揚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後,課堂確實有許多新變化。然而,熱鬧之後,也許我們應該冷靜地反思一下:新課程的課堂到底該新在什麼地方?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好嗎?老師上完一堂課,也應該問一問自己:在這堂課上,學生學到了什麼?反思纔會明理,反省纔會明智。多一點冷靜,少一點急燥;多一點實在,少一點花招;多一點主見,少一點盲從。

教師只有反思才能真正理解新課改的內涵,課堂課堂教學纔會更開放、才更有活力。潛心探求新課程的精髓,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展示纔會更積極,從容體味成功的樂趣。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3

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一節節撞擊着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在各級教研室的組織實施中,我們許多教師已經開始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萬州教研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以真的精彩。我謹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反思,與各位同仁共勉!反思: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瞭解宇宙了!我扣之心絃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麼呢?你還想說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爲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纔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爲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爲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墨梅》後,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竹石》、《馬》、《青松》等十餘首古詩,使學生們瞭解到了更多有關於借物言志方面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裏……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裏有資源,心裏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4

這一學期在緊張匆忙中結束了,期間在工作中也發現了不少問題。爲使今後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現將學生與教材方面的問題做出總結,並反思。

一、學生方面:

1、學生基礎差,錯別字多,拼音錯誤多,一些知識點沒有掌握。所以在教學中仍應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在新課程中,生字拼音的教學仍是必須的。雖然在新課程教材中,並沒有將拼音和錯別字作爲一個專門的知識點,但教師仍需重視其教學。另外在練習中出現一些老知識點(如成語積累等),學生不懂,教師也要適當講解。

2、學生的口頭、文字表達能力較差。在上課過程中,有些學生對問題答案心知肚明,卻不知該用如何的詞語來表達,往往表達出來的意思並不是很確切,與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過程中也是這樣,學生很難找到好詞好句來美化自己的文章,結果寫出來的文章乾巴巴的,不夠生動形象。由此可見,學生的詞彙存儲量是很小的,課外閱讀明顯偏少。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多閱讀美文,多摘錄好詞佳句,以提高詞彙存儲量,並多開展一些口頭和書面表達訓練,最終提高口頭、文字表達能力。

3、學生的閱讀能力差,閱讀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時連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如《愛心》一文中提問到: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有許多學生答道:是一位媽媽讓孩子體驗沒有水的感受,而沒抓住愛心這個重點。古文閱讀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義都不瞭解,無法對語句進行正確的翻譯,根本不瞭解古文所寫內容,答題自然是一蹋糊塗了。因此教師要多開展一些閱讀練習,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4、學生的兩極分化嚴重,形成了活躍和沉默兩派。活躍的經常是這幾個,活躍人數較少,大多數學生甘於沉默,不願發言。因此教師要想辦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發言,參與課堂討論,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5、學生在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時,特別是在進行討論時,有時討論會偏離中心,提出一些無關課文內容的問題。因此教師有時要事前框定討論的範圍,對於討論的進程作一些適當的調整,對於學生新生髮的問題要有所準備。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6、新課程教材基本上沒有框定統一的答案,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但並不是說學生的`答案是漫無邊際的,最起碼要言之有理。教師在這方面也要做好引導工作,對有些問題的答案要指導學生做好筆記。

二、教材方面:

1、教材中有的課文難度太大,八年級學生無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解決,教師這時要適當講解,以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對於一些難的地方,教師也不必挖掘得太深,問題要設計得淺顯些,儘量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知識基礎相貼近,以利於學生的理解。

2、教材中有的研討與練習題難度太大,教師也要靈活處理,要有選擇性的做題,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

3、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人文性加強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對學生加強人文性教育,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讓學生學以致用。

4、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涉及的知識面廣了,所以作爲語文教師要不斷給自己充電,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做好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工作,加強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聯繫。

衆所周知,八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在教學過程中識字教學已經不是教學重點,閱讀應該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又成爲難題。所以,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5

本學期執教《觀潮》一課,這是一篇傳統課文,作爲公開課,執教的次數很多,我自己過去也曾經教過,是循着三條主線:人物線、聲音線、以及潮來線來設計教學教法的,但是這次再教這一課,在新的教學理念的要求下,如何做到老文新教,成了我認真思考的問題,在教學中有一些收穫,也有一些啓示,值得深思和總結。

通過教學,我覺得比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方面,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以學生爲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教師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通過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習得”,不是老師教會的,所以語文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願學、樂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習的時效。整堂課中,我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麼問題,主要是通過學生自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我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上,並且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教學中我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爲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比如朗讀課文“潮來時”一段,我設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讀給大家聽,努力讀得精彩些。這樣處理朗讀,學生就會讀的更加主動,更加投入,也更有興趣。再比如:學習新詞,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天經地義。可是教學中,我讓學生領讀,我來跟讀,這種角色的轉換,所得到的效果可能遠遠勝過學生跟讀的被動做法。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

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思想還體現在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的基礎上。語文課上的訓練不能只面向個別尖子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是課堂的主人。這堂課中教師設計了一道填空題:

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 )。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潮水聲猶如( ),海堤上儘管( ),但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麼。漸漸地,潮過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這道題我是經過精心準備的,它既不是課文內容的簡單重複,又能讓全體學生共同參與,填出不同的答案,學習了知識,培養了能力,體現出面向全體的思想。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的指導

以讀爲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課堂中教師就是應該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請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課文語言的形象性與直觀性,並且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的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一背,強化一下記憶,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我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運用各種形式的讀,課堂上書聲朗朗,體現了語文教學的特點,是一節名副其實的語言文字訓練課。我覺得這是我執教這一課作爲一個語文老師比較成功的一點。

三、在理解文章的同時,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注意創設情境,給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運用,學過的詞語、句子讓學生用一用,這樣有利於學生內化課文的語言,對小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言極有益處。我在這堂課的最後,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一個綜合運用本堂課學過的部分詞語、句子的練習,因爲難度不高,所以每個學生都能參與,體現了面向全體的教學原則。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6

10月8日參加了延邊州汪清縣舉辦的語文課堂教學研討會,聽了汪清三位教師的課堂教學,也聽了和我一同參加的吉大附中崔巍老師的課堂教學,下午我和老師們交流了當前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走向的專題。

四位老師精心準備,上課效果都很好。普遍的優點是:

第一、理念比較先進,體現了現代課堂。比如,老師提出任務後,問學生:“要不要先準備一下?”學生回答:“要!”老師立刻給學生時間準備。有的老師要求學生爲其它畫面擬一個標題,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體現綜合性學習。學用一致的意識明確。老師們下課前爲學生推薦閱讀篇目,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很強。

第二、老師們上課的基本功不錯。課堂語言表達比較好(誰願意爲他讀一下原文,精緻了我們的成長);範寫板書都不錯;範讀也不錯(配樂、在音樂中老師範讀,聲情並茂,把我們帶入了詩人的生命世界,這實現學生與作家與作品對話提供基礎);現代教育技術水平不錯(班德瑞寂靜的山林)。

第三、教學效果不錯。老師講完,學生當堂背誦。吟讀——譯讀——賞讀——背讀——說讀,相信學生都有所得。

第四、多樣化教學做的不錯。

下午,在延邊州汪清縣實驗小學多功能教室,在我講座之前也對上午聽到的四節課堂教學進行了一個簡單的評課議課,同時也給出了一些教學建議:

第一、語文知識應當更加明確隨文學習的意義。教師在教學杜甫詩兩首時,在學生未讀詩前即給出屏幕交待寫作背景,學生沒看內容之前,對作者背景的瞭解需求不強烈,建議從泰山文化講起,引出這首詩,體現學用結合。學記雲:“當其可時謂之時”,當學生沒有主動需求時,給的東西未必給力。課堂教學就像講故事,什麼時候交待要吊足胃口。

第二、第二首詩可以請學生先讀,尊重學生已有經驗,在一定理解的基礎請學生提問。當問題由學生提出的時候,課堂教學爲誰服務的問題就解決了。學生會的老師不教,學生能做的老師做。

第三、老師有疑問,誰來幫幫我。教師理念先進,關注學生情況。要不要準備一下,學生說要,好,給時間。但要請學生回答時也要徵求學生意見,準備怎麼樣了。

第四、“學——賞——用”相結合,很好,但是缺一個“想”字。

第五、第二節課老師預先播放班德瑞的寂靜的山林,資源意識非常強。可否放在後面播放,把重點先放在文本的語言描述和表達上,相機播放,學生練習表達。培育想像力。

第六、老師在發放的學習材料上標註了自然段的序號,我建議先不給學生標自然段,這是學生能做的。如果標註的話,要用起來,比如,別的排列行不行。讓學生開始理解什麼叫做條理,寫作的順序是怎麼來的。邏輯地表達對人在秩序社會裏生存是提高效益的作法。

第七、老師提出要求:“找出你認爲對聲音的描寫最精彩的段落或句子,說說美在哪裏。”並且要求從“選用人稱、句式特點、修辭方法、詞語運用、描摹意境”的角度分析。我覺得這裏有些包辦代替,不如請同學直接說,在學生表達時相機歸納,使規律來源於學生髮現的現象。歸納出的規律性認識是從學生的發現中來的。這樣可以使學生感覺到更多的成就感,從而收穫學習的幸福。相信這是學生持續學習的保障。

第八、《再別康橋》教學中老師範讀時配了背景音樂,建議所有的學生朗讀時也都給配背景音樂,這樣學生會把文字、聲音、畫面結合起來,實現與作家同位同步的境界。

汪清縣十里坪學校老師苑廣豔上的這節《再別康橋》非常成功,這是一個從教僅半年的老師,畢業於長春師範學院,每天面對的只有5名學生。讓人不禁想要向這位年輕的小老師致意。她的範讀極有味道。最後學生讀課文時她給配了背景音樂,讓我差一點掉下眼累。

第九、老師提問的問題還要進一步提煉。講《再別康橋》時老師問:“離別的是哪兒?”學生想不到問這樣簡單的問題,一下子懵住了,再問,才反過味來答“康橋”,要注意問題的思考價值。

第十、這次送教我帶去的老師是吉大附中崔巍,這是一位畢業十年的年輕老師。對語文教育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他講的是一個綜合課,題目是《趣談戲曲》。這節課在我們承辦的國培計劃—示範性國家級骨幹教師培訓班上已爲來自11個省的骨幹教師們交流過了。這次到汪清再爲老師們上一次。我認爲,這節課首先爲語文教育的`內涵和外延提出了一個問題:什麼纔是真正的語文教育,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什麼?讓我們考慮語文教育的語言教育、文學教育、文化教育以及素質教育內容和形式問題。同時也爲語文課堂教學大容量的有效教學效果做了一個說明。課堂中出現了好幾種戲曲樣式,作爲國粹的京劇、蘇三起解、二人轉小冒等都走進了課堂,學生們依據已有的經驗參與,一會兒說,一會兒唱,老師還有質量很高的京劇範唱,學生參與度極高。而且不忘語文教育的功能,在教學環節中重視了唱詞的分析和鑑賞,落在了唱詞的分析上,努力做到語文教育的任務不偏失。相信學生都有所得,聽課的老師們也有所得。爲語文教學實現素質教育提供了一種樣態。也讓我們考慮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讓人欣慰的是,在課上體現了尊重學生的理念。比如在大屏幕上爲學生提供清晰的唱詞。課件爲學生服務,沒有就唱不了,課件具有必要性。課件使用的時機也比較準確。爲學生提出的學習任務也不強求一致,可以唱幾句,哎喲喲也行。學生已開始喜歡戲曲了,爲學生的內心注入了吸納多元文化豐富自身綜合素養的種子。

這裏我的主要建議不是大的方面,是一個細節,對於一名優秀的教師而言,課堂語言也是需要提純的。比如,老師幾次提出“我想讓你分析的是——”,我建議改爲“我想請您分析的是——”。老師的課堂語言最後要影響到學生未來的生活。話語方式也是老師素質的一部分。作爲教育專家,要推敲教學用語。

課堂教學是基礎教育的基本單元,要精研細磨,我們纔會不斷地走向科學與正確。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7

這課的三個韻母是複韻母的最後一課了(嚴格的說,er不是複韻母,而是特殊韻母)。教學時相對第9、10兩課要輕鬆一些。但er的發音確實又是最難的,兩個課時下來,真正掌握的並不多。不過,孩子們還是學的很認真。

在教學中“ie”的過程中,我請大家拼讀dié,”你們會疊什麼?以此引出句子“課後,大家一起疊飛機、做貼畫、捏泥娃娃,有趣極了。”在這裏我覺得把拼音、句子還有生字教學整合起來效果還是比較好的。我由疊飛機引出了飛機這兩個生字的教學,我先問學生“你看見過飛機嗎?

飛機是什麼樣子的?”這個問題學生很感興趣,大家的注意力立刻集中起來,有時候,教師一個有啓發性的問題不但可以使教學環節出彩,更有助於維持課堂秩序。學生聽見感興趣的問題,立刻會回過神聽老師同學講課,這也是教師備課特別要備的提問問題之一。接着我請大家自己到課本上找,小朋友除了疊飛機,還做了什麼?

在找的過程中其實在培養孩子自己閱讀句子的能力,這裏我只是請大家自己讀,其實可以大家合作討論一下再讀。接着我們做了猜一猜的遊戲,學生拼老師出示的音節,然後把動作做出來,在做動作時,其實就是結合了課中操,滿足了孩子動一動的願望。我提示的這些活動也爲後面做了鋪墊。後面我設計的是句子的.改寫,“課後,大家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趣極了。”這個想法是好的,但是一下子請學生說,他們不能說出三個活動那麼多,有的句子也不能說完整。

這就是教學要拔高學生就要設計有剃度的過程,可以讓孩子先自己說說課後還有哪些活動,然後四人小組說說,來填填這個句子。這樣事先分層次的學習了,後面再請大家說句子效果會理想得多。由於前面的時間太長了,er的教學雖然引入的不錯,但學生已經沒有精神來學習了,感覺學習er比較匆忙,學生寫得不怎麼紮實。我還引入了兒話等的說法,請孩子自己說兒話音,這對於孩子來說太難了!

今天總體我覺得過度銜接比較自然,但是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可以再作適當調整,不能忽視任何一個新拼音的教學。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8

本節課是一節識字課。《新課標》指出: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主要是教給學生識字方法,培養學生識字興趣。在本節課中,成功的地方在於:響應《新課標》的要求,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生字學習中。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本節課中,教師利用7個笑臉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出示兩個笑臉的內容讓學生猜字,讓學生感到猜出字時成功的喜悅,同時又激起學生要送知識給笑臉,讓別人也來猜猜自己所出的題目的興趣,從而達到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目的。

教師在教學生字讀音時,並沒有親自教學生拼讀,而是抓住了小學生愛表現的心理,讓學生當小老師,把自己會讀的生字詞教給身邊的同學,比比誰教會得多。教師還通過檢查被教的同學的拼讀情況,來表揚教的和被教的`同學。如此不僅增強了被教同學要學好的決心,同時也提高了教的同學的學習情緒。真正體現了《新課標》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新理念,從而也體現了識字教學中在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創新學習的新理念。

本節課還存在不足的地方:知識來源於生活,用於生活。識字教學要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從生活中學習的習慣。在這一點上,教師做的還不夠。在學生學完生字時,教師沒有及時引導學生把這些字詞運用於生活中,致使學生的學習的不到更好的鞏固。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9

隨着新教改的實施,素質教育的不斷貫徹落實,語文教學也在發生着不斷的變化,我們在教學研究過程中,更應向向課堂40分鐘要效率,教師在課堂上的更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老師做好充分準備,老師不打無準備之仗,即要注意知識點,又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注意學生對學習情況的反饋,給不聽講的人“當頭棒喝”。

老師講的再好,學生在課堂上不注意聽,講了等於白講。在課堂上,我非常注意觀察學生,從他們的眼神和精神狀態,我能瞭解他們對教學是否感興趣。我會及時靈活的調整教學,同時也能促使我更努力、認真地備課。

對於上課愛走神的孩子,我在課堂上注意觀察他們的表情和眼神,感覺他們又走了神,我會請他們重複上一個問題,或立刻點名說出來。在課堂上我常使用這個動作,一跺腳或一拍手點某人的名字,讓他專心聽講。

三、給學生時間,讓他們做主人 。

六年級的學生,愛當小老師,也能當好小老師。在課堂上我注意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對於有人懂得問題,就請他來講,這樣同學們聽得更認真,也更樂於接受,同時也促進了他們的求知慾和進取心。

四、面對全體學生,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注重重難點點撥。

課堂上學生是主人,六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尤其是字詞等基礎知識,同時教師對重難點的點撥也是非常中要的。

五、課堂上的問題要設計精彩,吸引人,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

課堂提問是教與學相互溝通的一座橋樑,是教師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的一個途徑,也是教學效果優劣的一個側影。這就需要教師課堂上提問學生必須從實際出發,以科學的、藝術的方式、方法處理好學生回答教師所提問題。

1、教師提問要有可知性

古語云: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教師所提問題必須是學生應該知道的,那些超出學生應知範圍的問題,教師課堂上最好不要提問、否則,學生回答不上來,當衆出“醜”,教師尷尬,課堂氣氛受到影響。對於那些課堂上不專心聽講的學生,教師有意“亮相”,最好也不要採取這種方法。教師應該提學生需要掌握的或是所學知識的拓寬和發展這方面的問題,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把教學引向深入。

2、教師提問要有誘導性

教師提問的'語氣要有誘導性。有些提問,教師對象明確,時間處理得適當,但學生還是回答不上來。有的教師認爲,學生回答不上所提問題,就是沒掌握知識。其實不然。有些學生對教師所提問題,一時理解不夠,不能正確回答,又不敢回答,故而回答不出來。這時教師要用一定的語言加以誘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的思維,能在教師的誘導下,發揮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學生定會從迷霧中解脫出來,一展風姿回答出教師所提問題。

3、教師提問要有明確性

教師提問的明確性很重要。教師是讓全體學生齊答,還是讓部分學生回答;是讓張三回答,還是李四回答,一定要對象明確,方式明確,否則學生不能同教師相互配合,課堂氣氛活躍不起來。小學生回答對象不明確這種形式的問題時,比較容易同教師配合,但方式不明確,回答也是七嘴八舌,教學秩序混亂。

隨着教改的不斷深化,相信語文教學也會隨之更上層樓。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0

以往的語文教學,把學生禁錮在小小教室裏,與世隔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這樣做肯定不對,要破“課堂爲中心”。自然、社會、沸騰的現實生活,也是學習語文的課堂。這次課程改革,要建設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其中重要一點,就是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進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不應僅限於讀書、寫字、答問,而應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小課堂連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寬語文教學的途徑、形式。教學內容、形式、途徑要向自然、社會、現實生活開放,也就是說,必要時語文教學要走出去。還要重視課外閱讀、課外習作的指導,使學生把課內學習所得遷移到課外學習中去。課內閱讀教學中決定了語文課文的經典性、基礎性和示範性。課文應當是精品,文質兼美,在思想內容上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在用詞、造句、佈局、謀篇、文風等方面有一定的典範性。因而課文也就成了知識、能力、思想教育和審美情趣的載體,爲重要的是課文能夠使學生掌握帶有普遍性和規律性的知識和能力,使學生學會從特殊到一般,舉一反三,更好地在課外進行其它類似文章的學習閱讀。閱讀教學離不開課外閱讀,二者必須相互結合,互補互助。課文閱讀教學是基礎,對課外閱讀起着指導作用;課外閱讀是課內的延續和補充,反過來豐富並深化課文的閱讀學習。真正做到 “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當前應當重視的是,課堂上,特別是低年級課堂上,過於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樂樂、熱熱鬧鬧,用大量的非語文活動擠佔了學語文的時間,結果快樂有餘,收效不大,沒能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學習的基礎,這是與課程改革的目標背道而馳的。至於課外語文活動,有的`目的不明,組織不利,時間花了不少,學生在學語文、用語文上收穫不大。這就需要加強目的性,減少盲目性;加強計劃性,減少隨意性;要切實可行,講求實效。

語文課程改革,要致力於每個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的核心是什麼?是語文能力。因此,我們必須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較強的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等能力,基本的學習方法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的基礎不僅是紮實的,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是以往的語文教學比較忽視的。培養創新能力,核心是獨立思考能力,還有豐富的想象力。怎樣培養呢?比如,在識字教學中培養獨立分析、識記字形的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讀文章想畫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勵學生髮表獨特感受和個人見解,說真實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學中引導觀察,鼓勵發現,提倡寫個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練習。

當前我們教師應當警惕的是,在閱讀和作文教學中存在盲目追求新異的現象。特別是在閱讀教學中,要處理好培養求異思維與培養求同思維的關係。不是想法、說法越新越好,越與衆不同越好。關鍵是要說真話,說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推進初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和諧發展。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於教學的主體地位。於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爲重要。 通過兩年多的課改教學實踐,我總結出點撥教學的三個方面。

一、適量點撥

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

因爲這些詞句“不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說《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可以把學生引到深處的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 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覆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髮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二、適度點撥

課堂點撥力求點撥出語文味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語文審美閱讀的軌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師推敲那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來:春天來了,春日融融,春水渙渙,山也變得明朗潤澤了。還有的老師緊扣“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一句設疑點析:春天來了,太陽給人什麼感覺?“紅”字變動詞有何含義?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什麼?由生活經驗入手,啓動學生的審美想象,比較自如地把學聯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賞了桃杏豔紅、百花爭妍的美,產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種溫暖、欣悅的感受。

三、適時點撥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採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爲簡,化難爲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爲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總之,實施點撥教學的經驗告訴我: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化點撥,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1

我們的課堂應該怎樣教呢?我思索着自己的課堂,存在這着很多問題。

一問:我的課堂究竟讓學生學到了什麼

這應該是一堂課結束後的首要問題。新課程理念應當首先關注學生學得如何、收穫怎樣。今天,我的思維中心必須轉移到學生上來,而不是教材、教參、教學內容,只有從學生的角度思考,課堂的40分鐘纔有效啊!

二問:這樣的堂課學生收穫了沒有

我應該學會從具體可感知的視角來檢驗學生的收穫。要從學生的學習狀態入手,一看學生的課堂參與狀態,是積極主動的,還是被動應付的?是全體參與的,還是幾名尖子生的活動?二看學生課堂答題狀態,答題能直接反映學生知識掌握、能力形成等情況,學生答題的正確率如何?思路是否清晰?基本知識的掌握是否準確、熟練?能不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三看學生課堂思維狀態,有沒有提出富有見解的問題?

三問:我要通過什麼方式讓學生得到的

學生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培養感情,達到了預設的學習目標,但是,實現目標的方式是有區別的。倡導學生自主學習,疑難處相互討論、師生互動,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同時形成能力,在探究過程中

也培養了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個問題實際上反映的是教師的教學理念。

課後反思這一問題便是強化課改理念的自覺實施、有效實施。通過反思,肯定會發現傳統的影子,甚至課堂教學是新鞋舊路兜圈子,這就需要執教者具備自我解剖的勇氣和膽量。要看到自己的發展,敢於肯定自己,但同時更要大膽剖析落後的教學方式、方法,認識其弊端,並嘗試用新的方式組織教學。經常堅持這樣的反思,先進的教學理念纔會逐步代替陳舊的觀念,有效教學的實施便會更自覺、更富於成效。

四問:有沒有比這堂課更有效的教學方法

這應該是一個更高層的反思,也是一個更具挑戰性的反思。這一問題是建立在自我對這堂課教學效果基本認可的基礎上的,是對自我的再提升。有時,執教者經過三思而選擇的教學方法,實施後自我感覺還比較滿意,自己認爲教學是有效的,對課堂採用的方法會倍加珍惜,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教無定法,教無止境,我們應追求教學方法的精緻、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更何況,學生羣體不同、教學背景各異,都可能制約方法的選擇。所以,我們要善於向自己質疑,要挑剔每一個教學細節,要敢於否定自我。善於比較是教學方法再提升的重要途徑,一個有思想的教師,最善於揣摩同行的教學方法,善於借鑑名師、特級教師的教法。教師應該學會這一技巧,敢於與名師比,與特級教師比,取長補短,爲我所用。新課程在推進的過程中,各地經常舉辦同題教研活動,這是不同教學方法展示的平臺,是不同教學

個性展示的平臺,是教學思想碰撞的平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平臺更新觀念,挑戰自我,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成爲更成熟的有效教學、高效教學。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2

《陌上桑》這篇課文我上過兩次,每次教學都是循着羅敷的“美”史君的“惡”的路子教學這篇課文,效果不錯。這次語文教研活動,我接觸到一個新名詞------“-同課異構”,它激起我心中的很多疑問。“同課異構”究竟指什麼?“同課異構”的目的是什麼?這種教學方式好在哪?在大礦中學兩位老師的示範下,我稍稍理解,但總覺得,課還是一般的課,“同課異構”對課堂教學究竟起什麼作用?怎樣做能使老師丟掉“灌輸”,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閱讀的積極性?

怎樣來看一堂課,什麼樣的語文課纔是好的語文課?作爲教學第一線的教師,我們每天都不可能地觸摸到這一敏感而又極具現實意義的話題。新課程要求教師觀念轉變,語文教學又要實實在在,這種“放手”與“收手”的矛盾時時困惑着我。輾轉不眠,幾經思考,我個人認爲:適合、變化、和諧應是好課的標準。

一、適合。——我們經常聽課、評課,外出學習。在教師個人素養提高的前提下,有許多內容、方法的選擇和運用要靠老師的思辯,選出適合自己學習的東西教學。適合纔是最好的“鞋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讓學生在適合中慢慢提升,切不可照抄照搬,切不可急功近利。

二、變化。—一堂好課的前提是教師在課前精心備課。一堂課融入了許多教師思想和智慧。教師在深入挖掘教材,精心備課設計課的前提下,要重在課堂生成。給學生充分發揮的時間和空間,教師要隨時做出機智的應變。不同的學生,課的深度、教學方式也不同,每一位一線教師都要時時變,刻刻新。在適合中求生存,在變化中求發展。

三、和諧。——和諧的東西總是美好的。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特別是人與人之間更需要和諧。和諧使人輕鬆、愉悅。和諧更有助於人的教育,人的發展。因此老師怎樣創造良好的和諧的課堂氣氛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更是新課改的方向。

無論“同課異構”的創新教學,還是循規蹈矩的實實在在的說教,我們都要選擇適合學生的、善於變化的方式,創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氣氛,養成語文學習的習慣,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當然,課程改革是漫長和艱鉅的。“路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學習新課標,不能形而上學,不能斷章取義,更不能歪曲曲解。對於傳統的一套,我們要懷疑,要創新,但又不能完全摒棄。畢竟教有法,而又無定法。不然,我們又會陷入某種教學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這當不是新課程改革的初衷

一、以學生爲主

把學生看作語文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爲主。比如,在教學課文之前,我經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學目標展示給學生,然後讓學生在讀課文後根據我制定的學習目標再討論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作業也可自主確定。這樣,就使全體學生都能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還參與了目標的制定和作業的佈置,從而,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已的學習目標,可以在自學階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並取得成就感。

二、師生互動

從新課程的角度來看,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而不只是被動的執行者。因此,教師、學生都是語文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主體,也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教學相長才真正成爲可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發揮出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要讓學生成爲課堂教學的主動參與者,成爲問題的發現者和解決者。學生通過提出疑問、自行釋疑,會深入理解課文,豐富了課外知識的。由此,我就啓發學生:文選內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侷限性,需要大量的課外閱讀來充實、完善,健全中學語文知識結構是課內課外等綜合因素建構而成的。

三、語文課堂教學要突出重點,營造亮點。

突出重點就是要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輕重主次,在整體感知上對課文重點進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識的遷移,最後再歸結到整體上來,深化對文章的認識。而課堂教學中的`亮點應該是疑問的聚焦點,思維的交匯點,教學的創新點。學生的興奮點如果被激活了,那麼他們對課文會進行再創造的。如果每天都是輕鬆愉悅的上課,那麼學生的靈感和情感會得到激發的。此外還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挖掘出學生的創新潛能。

四、變教學思路

由教師教的思路轉向學生學的思路,由文章學的思路轉向閱讀學的思路。教師應注意重視學生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尊重學生的認識規律和獨特體驗。只有遵循學生學的思路和閱讀學的思路,才能真正激發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五、培養學生擁有較爲完整的閱讀體系是寫作能力提高的關鍵

“向閱讀要寫作能力。”學生涉獵廣泛的課外知識領域,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和適時關心。我參考新課標課外讀物,指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學會自主積累,幫助他們建立寫作素材庫,引導他們從中汲取精華,“博衆人之長於已身”。

六、重視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情感是教學藝術之魂,沒有情感的融入,教學藝術之花就不能開放。而語文教學就是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情來溝通與學生的聯繫,以情來陶冶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既是教學的目標,又是教學的手段。

在課改過程中,我不斷地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轉變觀念、轉變角色、轉變行爲,豐富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在培養學生優化發展、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中,也實現了自己在專業上發展和人生的成長。

爲識廬山真面目,勸君要做有心人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3

一年級拼音教現在已告一段落了,最近一直在反思其中值得總結的經驗和教訓。

低年級的語文教學,要力求做到有情有趣,尤其是拼音的教學,因爲拼音教學一直是重點,也是難點。爲了避免學習的枯燥,我千方百計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爲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拼音王國裏快樂地遨遊,以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1、巧設教學遊戲,在遊戲中學拼音。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仍保留着學前兒童遊戲的興趣,甚至企盼遊戲活動。作爲教者要巧計遊戲,吸引學生。如:“開火車”、“對口令”、“摘蘋果”、“點名排隊”、“悄悄話闖關”等。

2、組織兩人合作,在合作中學拼音。如讓同桌兩人互當"小老師"的活動,一個讀拼音,一個當小老師,互考互問,學生們在小老師和學生的角色互換中興趣不減,體驗着當老師的成就感和學習的樂趣。在拼音的拼讀教學中兩人合作學習更能激發興趣。如:“找朋友”遊戲,同桌兩人一個拿聲母卡片一個拿韻母卡片,老師說一個音節,學生們在《找朋友》的音樂中找出聲母和韻母,再一起拼讀。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興趣濃、勁頭足,並且參與面廣、效果好。還有很多合作學習的方式,如:學習小組合作、大組合作等。

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關於拼音教學,無論是《教參》還是《課標》,都一致要求學生只要能準確認讀聲韻母和音節,因爲拼音只是學習漢字的柺杖。對於聲韻母也只要抄寫能準確認讀就行了。如此看來,拼音的教學應該是愉快而單一的。既是單一,對於剛入學的孩子來說負擔應該就輕一些了——每天練讀,抄寫幾個聲韻母總是能承受的。可事實上,翻開《語練》,再看看試卷,要求就更高了:學生首先要分清聲母和韻母、整體認讀音節、三拼音節;學會正確標調;能按順序寫出所有的聲母;能正確地把聲韻母合成音節;能根據圖補充完整音節(包含補充聲母、韻母、聲調);能把圖和音節連線;能看圖完整地寫出整個音節……這樣的知識含量豈是光熟讀音節就能解決的?豈是光抄寫聲韻母就行的?分析以上的知識類型,大多數的知識是跟“音節”有關係的,如果不熟悉所有的聲母,不熟悉所有的韻母,不熟悉所有的整體認讀音節。那麼最基本的聲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的單項練習就完成不了,所以,所有的聲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就要會背會默。而填音節、連音節、寫音節這樣的練習不僅跟聲韻母的掌握有直接的關係,還涉及到音節組成的規則(如標調規則和ü上兩點處理規則),更需要學生能運用正確的音節來表達所需要表達的內容。那麼,熟練拼讀音節是否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儘管我們在教學中滲透了一些音節組成的規則,學生也見識了大量的音節,但要正確書寫出完整的音節,哪怕只要填一些聲母或韻母,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成功地完成的,這樣的情況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的.?我覺得對於音節掌握要求可能要調整。這種調整不是因爲作業上有這樣的練習、考試中有這樣的題目,而是我們從長遠的目標來看——一年級學完拼音後,馬上就要學會運用拼音來寫詞或寫一句話,二、三年級在寫話和習作中也會比較頻繁地使用拼音,也就是說,其實音節的全面掌握是學生實際的需要,既是如此,光要求會認讀音節恐怕是不夠的,眼睛看與手來寫畢竟是不一樣的。基於此,我覺得在拼音教學中,聲母、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一定要抄寫並會背會默,每一課在書上出現的帶調拼音詞要抄寫。爲了減輕學生的負擔,聲母、韻母只要在習字冊上抄寫就行,不需要再在拼音本

書寫。音節的抄寫能加深學生對正確音節的正確感知程度,對標調和一些拼寫規則也有鞏固的作用。相信如果平時在教學中能加強這一塊的教學,現在的練習中也不至於頻頻出現學生抄錯字母、漏抄聲調、標錯聲調、填錯音節的錯誤了。現在。拼音集中教學的時間已過,反思是爲了以後更好的教學和彌補。現在進入漢字、課文教學階段,在教學生字朗讀課文的同時也是鞏固拼音教學的良好時機。藉着抄生字組詞的機會,把音節也抄一抄,好好加強一下。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4

而今,隨着信息業的發展,現在的孩子與以前相比是無法比擬。只要教師引導得當,以前覺得可望而不可及的東西,現在就可以變成現實。現在是隻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的。

幸虧我一時的靈感,讓學生討論:假如小壁虎媽媽在身邊,結果會是怎樣?我這一舉動更讓我吃驚,不少學生說媽媽在身邊,也許,小壁虎的尾巴就不會斷了,但是他就得不到這麼多知識了。

我趕緊追問,從這裏你體會到什麼道理?孩子們沉思了片刻,有幾個忽然舉起了走,說:“我們也要向小壁虎一樣,自己去做自己能做的'事,這樣,即使受點傷害,但可以得到經驗,增長見識。

上此可見,教育孩子,你不要怕孩子不能理解,只要你引導得當,孩子們都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例如:在學該課時,我問孩子們,這課屬於什麼童話?告訴我們什麼?同學們的反映之快,當上我感到驚奇。我原本想,這一課是沒有注音,學生讀起來,肯定有難度,對內容的理解就更難了。通過上課,我引導學生看圖後,不少同學都能猜讀,實在不會讀地,就主動地翻看生字表,主動地向老師請教。用一課時的時間,學生竟把課文內容了入指掌。這是我第二課時學課文內容。瞭解相關動物尾巴的作用時才發現的。學生們這一舉動,竟把我的第二課時計劃打亂了,而變成了被動。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5

《葡萄溝》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新疆吐魯番的葡萄溝,那裏出產水果,尤其是葡萄最受人們的喜愛,那裏的葡萄乾也很有名。

新疆對於學生們來說是既遙遠又陌生,同時又充滿着好奇和嚮往。對於諸如“葡萄溝在哪裏?”,“梯田是什麼樣的?”, “葡萄乾是怎樣製成的?”等問題不是僅僅依靠教師的解說就能解決的。在讓學生讀懂課文的過程中,如果能抓住關鍵詞句,對幫助學生理解整篇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幫助,是一種耗時少、收效大的做法。本節課中,我主要抓的重點詞句有:

1、品讀美句,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讓學生自學課文,從課文描寫的語句中瞭解葡萄溝好在什麼地方?然後再學習葡萄溝好在哪些方面。我引導學生試着抓住重點的詞句,來深入思考、理解課文內容。如:(1)“葡萄溝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九十月份人們最喜愛的葡萄成熟了。”一句,出示葡萄溝水果圖片,充分體會“盛產”的意思並想象出葡萄溝水果真是又多又好。(2)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掛在綠葉底下,有(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3)收下來的葡萄有的運到城市去,有的運到(陰房)裏製成(葡萄乾)。這裏生產的葡萄乾顏色鮮,味道甜,非常有名。

2、在語境中識字,聯繫生活識字。如:

(1)葡萄種在山坡的梯田上。認識“梯田”的“梯”。(啓發學生編字謎:如,弟弟站在木頭邊。你見過哪些 “梯”?如電梯、木梯、階梯、梯田等。)什麼是梯田呢?一起來看圖片。(出示圖片,同時講解)梯田是在山坡上開闢的`農田,樣子像樓梯,一級一級的,邊緣築有田埂,以防止水土流失。

(3)學習“蜜桃”的“蜜”時,通過課件啓發學生識記,幫助認識“蜜”與“密”。 出示蜜蜂採蜜,人們釀的蜂蜜等,讓學生知道“蜜”與蟲有關,表示“甜”的意思。“密”表示多而攏,像山上的樹林一樣多。組詞比較,讀一讀。指導書寫:“蜜”與“密”。

3、藉助相關知識理解詞語的妙用。如:課文中爲什麼用“五光十色” ,不用“五顏六色”呢?在比較中悟出有什麼不同。出示課件感悟“五光十色”。(看圖上的瑪瑙與珍珠,你發現了什麼?) 這一個“光”字,讓我們彷彿看到了葡萄長的顏色多,質量好,一個一個顆粒大,水靈靈的,陽光一照,像珍珠、瑪瑙那樣晶瑩剔透,閃閃發亮。(添上“質量好”“有光澤”)學生大多知道爲什麼用“五光十色”來形容葡萄的顏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