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精選8篇)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精選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W 次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課堂教學反思(精選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精選8篇)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

新課程理念下,常常提及“興趣”,把激發孩子的“興趣”擺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興趣是的老師”,“興趣”也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條件。事實確實如此。課程改革兩年來,我也在自己的課堂上不斷地摸索着、嘗試着。我常常會捧着教材思索着,“怎樣才能讓孩子更加喜歡學這篇課文?”“怎樣的處理才能使孩子學得更快樂、更輕鬆?”“怎樣才能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懂得道理?”

《金色的草地》這篇文章講述了俄羅斯鄉下的兄弟倆在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快樂成長的情景,他們所做的遊戲就是趁對方不備,將蒲公英的絨毛吹到對方的臉上,這種帶有調皮和玩笑性質的遊戲雖然簡單,卻充滿了童真童趣,使兄弟兩個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帶給他們的快樂。接着他們無意中發現了草地顏色變化的原因,從而真正喜愛上了蒲公英這種平凡的植物。文章表現了兄弟倆對這片草地樸實的愛,以及這片草地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快樂,體現了人與大自然之間和諧親密的關係。文章情節生動真實,情感真摯、語言平實,貼近學生生活,是一篇適合初中學生閱讀的好材料。

低段的孩子生性好動,很難在課堂四十分裏做到始終如一地專心聽講。這就要求我們老師有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讓孩子在平和、輕鬆的氛圍中學習。故意在課堂上創設一個玩的時機,給孩子一次玩的機會,也不失爲一項好的舉措。當然,我們教師要把握好分寸,要讓孩子玩得其所,玩得有價值。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2

從教將近二十年,從事語文教學也有十五六年了,但我一直感覺到語文課堂受到了束縛:每個老師都是按部就班地工作,一課一課的講析,基礎檢測,閱讀練習,單元檢測,階段考試。我們語文老師做的工作好像跟賣肉的差不多:把整個課文分成許多塊,“精肉”要多講多練,“肥肉”就便宜處理,最後剩下沒用的就扔掉。語文課都這個樣子了,還有什麼美感?

說實話,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也已經有十四五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自己總是與現實不夠合拍,跟不上形勢。有同行問我,你是怎麼樣上語文課的?其實語文課就是要瞎扯。

十幾年來,我的語文課總能給學生以不同的感覺,我的課對傳統的課來說其實不能說是課,因爲課堂上我喜歡瞎扯,說這說那,東拉四扯,海闊天空,信馬無疆,扯到哪兒算哪兒,評課者是很感冒的,諄諄教導我,不能腳踩西瓜皮,溜到哪裏算哪裏,放開教學,就是要放得開,爲什麼要收回來呢?其實收不回來是也沒有關係的,學生其實在我瞎扯時是最認真的時候,也就是教學效果最佳的時候,他們聽着聽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課了。讓自己那充滿智慧的語言、靈動的語言、個性的語言、幽默的語言、甚至是勇敢的語言,更甚至那些語驚人倒的語言,全都猶如釘子般一個一個地釘進學生的心裏,一翻學生作文,寫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氣勢,看到這樣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還有什麼理由不給高分呢?所以學生總是對我的課充滿着期待,希望我帶他們到處神遊,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飽飽的,並富有全面的營養,然後,“大腹便便”地走上課堂。一番神聊海侃,學生就得要領,就得新知,就解學生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就通通變成亮點,真是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悅色。

我常常不把課本當回事,一本語文課本說不定我一個學期只上其中幾篇自認爲美文的文章,而對自己喜歡的文章說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個個把星期。我上過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過離別詩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對那些自己不感興趣的文章堅決不上,對那些說教意味甚濃的文章堅決不上,對自己認爲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堅決不上的。現行課改課本,每單元都是同一題材的文章,教學目標基本相同,我就上一節課就差不多了,關鍵是要讓學生舉一反三自學。語文課每課不一定要有教學目標,我們的教學目標爲什麼不可以是一單元的教學目標呢?如第八冊第六整個單元都是講愛的教育這個主題,主題雷同不說,文章題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課後,還真想不出來上後面三個課文的理由。有人說讓他們閱讀,看書,其實在小學語文課中,知識和情感儲備都還不豐富的學生對單純的誦讀以及大量閱讀並不是很感興趣。所以接下來,不神聊,不瞎扯還能玩什麼呢?

語文一節課能達到多少教學目標?特別是高段,一節課下來,他們就有了愛的衝動了?有愛的感覺了?絕對是瞎扯,其實語文的教學目標決不是一節課,幾節課所能達成的,就算字詞目標,也是不可能在一節課中達成的,學生通過不停的運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時雖然你在上課時講過一下,帶過一下,難道學生就可以初步達成思想目標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標一個學期,幾個學期,甚至幾年,也是達不成的,有些目標根本就是虛的。一種價值觀,一種情感,一種能力,不是靠某一課堂上的某一環節來完成,但我們必須在潛意識裏不斷的滲透,而後才能達到一種自然而然的效果.一節課不過四十分鐘,根本就來不及講幾個笑話,根本就講不了一個精彩故事,根本就來不急一次精彩的辯論,根本就來不及一次朗讀比賽,也根本就來不及一次口語比賽.所以以每節課爲單位備課上課,是不太科學的。真搞不清楚大語文到底是什麼?

課本上自認美文的幾篇文章上完以後,其餘的時間都用來給學生講些課外的東西,比如向學生推薦一些美文,一起來學,學生興趣昂然,羣情激奮,人人陶醉。或和學生談談國內外的大事啊等等,開闊開闊眼界,課堂內外到處都是語文,講着講着,常常會發現正講在興頭上,學生聽的正高興,下課時間卻到了……

我認爲這纔算語文課。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3

魯迅的文章素來以長見多,學生的閱讀能力非常弱,如果把過多的時間浪費在閱讀上,既浪費了課時,同時學生漫無目的閱讀反倒讓學生厭煩!

如何上好這篇長度、深度、難度均非同一般的課文?我決定從“小說三要素”入手,圍繞小說中的人物展開對文章的研究,從尋找人物入手,跟隨人物深入課文,但是課文中關於閏土的描寫文字要多於楊二嫂的描寫文字,雖然學生對閏土比較熟悉,但是對於閱讀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來說,要在一節課內尋找並閱讀完關於閏土的描寫,時間就會相對倉促,因此採用“迂迴”戰術,先來了解描寫文字比較少的楊二嫂,有利於學生形成完整的印象。

上課開始,我首先從小說三要素的人物開始說起:小說總共出現了兩個人物,一個人物時大家在小學課本中已經和他有一面之交的閏土,其實還有另外一個人物是楊二嫂,楊二嫂這個人物我們大家不熟悉,但是這個人物的出場描寫很傳神,和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關於王熙鳳的出場描寫方式都是一樣的,正所謂“未成曲調先有情”,大家找找看,楊二嫂是如何出場的?

學生開始很快在文章中尋找楊二嫂的出場——“嚇,鬍子這麼長了!”

我馬上引導學生:楊二嫂是用她特有的聲音出場的,正所謂“不見其人,先聞其聲”,同時這也是人物描寫方法中的語言描寫,那麼,這種寫法並不是魯迅首創的,其實告訴大家,這種寫法就是曹雪芹寫《紅樓夢》中王熙鳳的寫法,王熙鳳在《紅樓夢》中,當她聽說了林黛玉也就是賈寶玉的表妹,賈母的外孫女來了後,遠遠地喊了聲:“我來晚了,不曾遠迎!”這一句話,將王熙鳳在賈府的位置凸現出來,賈母跟前衆姐妹屏聲靜氣,唯有王熙鳳敢這樣出場,其實就是通過語言描寫體現王熙鳳的性格以及她在賈府裏“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風雲人物,大家可以去看看——(學生們聽的很認真),看來,魯迅老人家用的這個手法不是首創喲!這其實在提醒大家,魯迅的方法是學來的,大家可以試試的。

學生們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我繼續引導學生:俗話說“言爲心聲”,那楊二嫂發出這樣的性格又體現了楊二嫂怎樣的性格特點呢?

學生們圍繞着這句語言描寫開始討論楊二嫂的性格特點……

很快,學生得出了自己的結論:

楊二嫂說話大驚小怪;

楊二嫂說話大大咧咧;

楊二嫂說話隨隨便便;

楊二嫂說話尖酸刻薄……

我又繼續引導學生,課文中關於楊二嫂的描寫還有,只不過是採用了不同的描寫方法,同時課文中關於楊二嫂的描寫還有她人生其他階段,大家試着找找。

很快學生將課文中關於楊二嫂描寫的段落全部都找到了。

當把所有關於楊二嫂的描寫包括不同時期和不同描寫方法的段落和文字整理到一起的時候,學生通過不同描寫方法的對比,更加了解了一個全面的楊二嫂,通過不同時期的楊二嫂的.描寫,大家發現了楊二嫂的變化……

我引導學生:當“我”回憶起楊二嫂年輕的時候,知道她是賣豆腐的,後來“我”要走的時候處理家裏什物時,她拿走了狗氣殺,這幾十年楊二嫂到底經歷了什麼?每一個人的性格和命運都帶有這個時代的烙印,楊二嫂的命運軌跡體現了那個時代的哪些烙印呢?

很快學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很快一節課時間過去了,當學生討論到楊二嫂的變化和那個時代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時,這篇文章的主題也就顯得比較容易理解了——故鄉,往往是一個人靈魂的棲息地,但當現實中的故鄉和理想中的故鄉背離的越遠時,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對故鄉的情感和情緒就會糾纏於赤子的內心,這是一種憂鬱的美,它會繼續在赤子的內心醞釀,發酵,會外化成另一篇更美的文章!

4.《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曾有一位哲人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是要向學生“灌水”,而是要“點火”,只有這樣教育才有意義。

《愚公移山》一文我共上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翻譯課文內容,第二課時分析文章的主題。上第二課時時,我想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愚公“移山”的創舉的感想。當時,學生髮言很積極,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愚公移山是爲了給子孫後代造福”,有的說“從愚公移山的壯舉看出他老人家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學生認爲“愚公移山不理智,應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

還有學生說“愚公有點強人所難的,他的子孫也許根本就不想這樣做,他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了子孫的身上,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公平的”……這充分說明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則經典寓言故事的實質精神和故事所弘揚的蘊意還不理解。在讀解《愚公移山》這一文本時,教師又不應該帶有太多的情緒與結論,要讓學生讀解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這也是新課程的要求。

爲了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我讓學生朗讀寓言的最後一部分,然後提出愚公的行爲爲什麼會“帝感其誠”的問題,讓學生再帶着問題“回爐”全文,進行思考。學生從文中找到了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難,進而思考到愚公如此做的決心之大,具有堅忍不拔、鍥而不捨的精神,而這些正是感動上帝的原因所在。然後我又順勢問他們“智叟爲什麼要反對他的這種做法呢?”學生們踊躍發言,有的說他比較自私,有的說他目光短淺,只注重眼前利益,沒有長遠打算……

就在這時,我針對他們的觀點請出一位學生作出總結:愚公移山不僅僅是爲了自己,爲了家人,更重要的是爲子孫後代造福,他的這種利他主義、堅忍不拔的毅力、鍥而不捨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而這也正是這則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

課上到這裏,學生們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諦,而這些是他們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時也深刻體會到了給學生頭腦中“點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4

《周亞夫軍細柳》是一篇自讀課文,這篇課文本來是兩課時上完的,放在一節課上完有很大的難度。可以說上《周亞夫軍細柳》這一課時,我的心情是非常忐忑不安的。回顧這一課的教學,我覺得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激趣導入

我用王維的詩歌《觀獵》導入,“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風勁馬蹄輕。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作爲初三的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這種導入增加了孩子學習的興趣,把孩子引領到課堂的學習中。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告訴我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堂課我很注重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設計巧妙,板書新穎。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我整堂課教學抓住一個“真”來進行教學設計,周亞夫是“真將軍”!他的“真”表現在哪些方面?作者是如何塑造他“真將軍”的形象的?文中的漢文帝是怎樣的一位天子呢?學生回答之後,我總結:漢文帝是一位“真天子”。這個“真”貫穿了整個課堂教學,也是我設計的主問題。這樣進行教學設計,牽一髮而動全身,避免了課堂上碎問碎答,加強了課堂的時效性。這就是全國著名語文專家餘映潮老師強調的,在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時要有主問題意識。

三、品讀到位,方法多樣。

“誦讀”的要義,是“得他滋味”(朱熹語)。“誦讀”重在“味(動詞用法)”、重在“玩”(劉勰語),“須是沉潛諷詠,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朱熹語)。

“非讀無以成課堂”,我很好地做到了文言文要在朗讀中教學這一要求,剛開始讀了三遍,後面在品讀的時候又增加了個別讀,全班讀,最後再讓學生讀作品《史記》的介紹。可以說,讀是貫穿了這節課的始終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四、教學環節層層推進,環環相扣,重點突出。

我這節課設計科學合理,容量適當,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這節課分爲六大塊:導入新課——文言文知識檢查——自由朗讀,整體感知——品味朗讀,感受形象——作家作品介紹——佈置作業。這六大塊中,又把“品味朗讀,感受形象”作爲重點,讓學生品讀了周亞夫真將軍的形象並明確了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作爲一名教師,我覺得我很好地把握了教材,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做到重點突出,各流程推進非常自然。

五、教授文言文知識紮實。

我先詢問學生在預習過程中不會解釋的詞或者不會翻譯的句子,並給予解答。之後,我又用檢測的方式檢測了學生一詞多義和難句翻譯的掌握情況。這樣學生基本上就可以掌握文章大意了,這也爲後面品讀課文做好了準備。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5

其實每一次備課都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對於說明文而言,卻是簡單而不失複雜,似淺而深的一種文體。所以就使備課人有時難於適度把握這種文體。我的教學過程基本上是按照導入——檢查預習 ——走進課文尋找結構美——細讀文段尋找畫意美——揣摩語言探究語句美——拓展訓練——總結反思——佈置作業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步驟安排的。在各個環節之間我又設置了一些過渡的語句,這樣會使整堂課顯得緊湊。一開始,我就用關於建築的對稱的語句導入,並且加上了關於蘇州園林的幾幅圖片,這就緊緊抓住了教學主體的心,儘快加入到學習中去。在其間爲了解決問題的需要,我充分挖掘了課本資源,讓教學主體閱讀了課本99頁的“學習閱讀說明文”,學習其中的一些知識;

又讓他們回顧了習題三中的說明方法以探究本文的語言。教學主體在“細讀文段尋找畫意美”這一環節表現的還可以,我對他們的激勵的話如“我相信同學們的每一次表達都是一朵朵美麗的浪花,點綴在老師心靈的海洋中,所以,請不要吝嗇你的表達;

同學們的每一句話都像是一個個生動的音符,撥動着老師心靈的琴絃,請讓我們奏出和諧的音樂吧”也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學生不能自主解決的問題,就讓他們合作探討,再不能解決的就點撥,幫助其解決。由於不僅僅是教學知識,還以情感化他們,一堂課下來,我已經與他們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友誼了。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6

優點:

一、情景劇營造氛圍,注重了濃郁的情感體驗。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問題一直是一個“霧裏看花,水中望月”的教學目標,對一些人來說可能還是一個塊尚未開墾的處女地,本人在這一節課中驚喜地發現,這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千呼萬喚之後終於跚跚而來,我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去感受這道風景的美麗,不論是情景劇的表演、分角色朗讀,還是集體辯論。豐富的情感、明朗的態度、令人深思的價值觀,伴隨着一個個有鮮明個性的發言,匯成一股清泉汩汩流淌,流進學生的心田,也流進我的心田。整堂課,感受到的是心在跳動,情感在流淌。

二、加強互動,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到培養

在整堂課中,教師一直是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現,爲師生互動、生生交流搭建了一個很好的互動平臺。在這些互動中,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真正讓學生在互動中說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鍛鍊。情景劇、分角色朗讀、辯論、和家長的對話讓學生的情緒高漲,參與性和互動性被充分激發起來。

例如學生表演和分角色朗讀夠化無聲的文字爲有聲的語言,能夠幫助學生深刻體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從而打動學生的情感。還可以進行語言訓練。作品讀得越好,學生就越能理解文學形象理解文學形象並受到感染,由學生結合文本點評,把聽、說、讀、寫的能力的培養融合其中。

辯論的引入激發學生深入思考,點燃了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辯論過程中雙方引經據典,妙語連珠,使整個活動高潮迭起,不時引來陣陣喝彩。講到人物的特點,引導學生學習其寫法;談到友誼,讓學生說出有關友誼的名言警句;說道理解、溝通,讓學生圍繞理解、溝通說一句最美的話或富有哲理性的話。這些都能很好的鍛鍊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 形式創新,課堂開放,寓教於樂

在教學形式上,突破了以課本爲中心,以教師爲中心。把文本內容融入人生AB劇的節目形式中,不僅使文本內容富有時代氣息,也爲學生營造了真實具體、富有情趣的情境。家長的參與,讓教學過程向家長開放;辯論的引入,讓教學問題開放。在這種情景裏,學生不但樂於表達,勇於表達,而且個性和創造思維能力得到了較爲充分的發揮。

這使我深深認識到,課堂應該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天堂,學生永遠是課堂的主人,讓他們充分地展示自我吧!只有這樣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才能擁有一方明淨的天空,只有這樣新課標才能在語文教學中成爲一面鮮紅的旗幟,只有這樣新的教學理念才能在學生的心田生根發芽,只有這樣素質教育的春風才能吹綠祖國各地,我們才能用雙手去托起明天的太陽,當然,這也爲我以後的語文教學注入一股新鮮的活力,我堅信,在我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這股清泉一定會源源不斷地奔涌而出!

不足:

總的來說,這堂課達到了我預定的教學效果。但這節課遺憾的地方也有很多。比如,過於重視過程的水到渠成,使得課堂結構不夠緊湊,有些文本內容給忽視了;有時後,不能從學生的發言中及時發現問題,還欠一定的教學機智。在學生點評表演情況後,讓表演的學生談談自己對文本的情感處理會更好些。在讓學生作出選擇換好座位後應該給學生一定的討論交流的時間。這些都有待於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提高。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7

這次我上的課文《頤和園》是小學語文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個單元是以“我國世界遺產”爲主題,訓練的重點是:能夠引導學生想像課文描寫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達方法。爲了體現新課標精神,針對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我緊緊抓住遊記的特點,創設遊覽的情境,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賞讀、美讀和趣讀。邊讀邊想像畫面。抓關鍵詞,體會語言文字表達的精妙,從中感受到頤和園景色的優美。激發學生探究“世界遺產”文化的興趣。在這節課上我力圖讓學生遊得有趣,讀得有味,學得有法。中年級時既不能讓學生對遊記概念化,又要讓學生形成對遊記的初步正確的印象。

因此針對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整堂課我是以帶着學生去遊覽頤和園爲線索,拉近了文本和學生的距離,激發學生走進文本,欣賞頤和園美景的閱讀慾望,情境創設貫穿整節課,讓學生在快樂的遊玩中感受遊記的特點。欣賞和表達頤和園的景色美。堅持以讀爲主,讀說相結合。在整堂課中注重了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我採用各種方法引導學生各種形式的讀,比如:邊讀邊找句子、創設情境朗讀、邊朗讀邊展開想像、邊朗讀邊體會關鍵詞的精妙。學生說的也比較充分,說自己對文字的感受,說腦海中浮現的畫面,說獅子的千姿百態還巧妙地把寫作指導穿插在其中。同時在整堂課中,我力圖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經常出現“你感受到什麼?”“你想說點什麼?”

“把你的感受讀出來”這些引導的話。

不足之處:

因爲對時間的把握還不夠準,最後設計的小導遊環節沒有來得及進行,這是一大遺憾。另外感覺讀的還是少,只爲了分析課文段落中長廊的美、長;站在萬壽山腳下看到了佛香閣、排雲殿的壯觀和美;登上萬壽山頂看到昆明湖的靜、美;十七孔橋小獅子可愛和多。我只抓住了重點語句讀,忽視了段落間的讀,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後對文本進行了重組,利用師生合作讀來再次進入文本,雖然做到了整體感知到局部重點朗讀再到師引讀再次整體讀,但總的來說還很不到位,離語文以讀爲主,讀中感悟還有一段距離。今後逐步改正。

不過,總的來說,感覺孩子們還是學得比較輕鬆,讀得也還算有滋有味吧。對遊記也有了不少的認識。 “賞識性教學診斷”,因爲有了賞識,所以每一個老師都能在同行的肯定中獲得自信。而診斷則是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爲出發點,抱着幫助、指導、探討的目的,所以每一個上課的老師都能坦然而輕鬆地接受同行們的指教。我想每一個參與這次活動的老師都會在這次活動中受益匪淺。非常慶幸自己也能是其中的一員。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8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作爲教師務必思索的現實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好教材內容,教材結構,教材重難點,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合作、探究意識,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認爲學生應該養成自學的習慣,內心擁有學習的興趣。

語文學科的博雜更決定了興趣、愛好及習慣,擺在面前的即是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有時毫無興趣可言,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己去想,去學,去用,這樣纔能有所長進。

第一,對話是一種好的教學方式,便於培養和諧師生的關係。

《語文課程標準》引進了“對話理論”,認爲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

1、創設對話的良好氛圍。

(1)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青與課文相關的自然風景,引領學生親歷課文意境;

(2)還可以利用課文配樂朗讀,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意韻之美。

2、創設對話的主導問題。運用巧妙的設問,便於學生有精彩的回答。

3、設置有趣的對話的話題。包括:

(1)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利用課文設置相關的問題

(2)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如:課文語言生動優美,試找出幾處,品味其夢幻般的意境。

(3)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如:文你有什麼看法?

(4)師生與作品的對話。如:教師簡單的評論。

第二,語文要突出人文性,注重工具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爲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纔有可能實現。

第三,語文要強調自主性,不能放任自流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後馬上接受下來並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烘烘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說有創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己說了算。

如在文本的誦讀與理解中,在沒有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與思考。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昇華1認識,學會學習。課堂上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在探究性閱讀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開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閱讀活動。語文的探究學習不同於科學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講究科學性,隨意探究只會浪費時間。但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發散思維,不注重整合和優化,開放無度,天馬行空。閱讀是富有個性化的行爲,閱讀過程充滿了創造。閱讀教學應該依據教材內容設計開放性的話題,培養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個性閱讀能力。教師在進行開放性教學時要把握一個度:開放要有利於師生在閱讀實踐中與文本發生深層的有價值的對話,有利於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有利於進行科學方法、健康情趣、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滲透,有利於學生體驗母語的優美和運用母語的實踐。

“真理向前邁一小步,就會變成謬誤。”傳統語文教學的弊端必須革除,但我們不能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地深入學習,冷靜地思考,不斷的反思,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的走進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