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7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課堂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優美清新的兒童詩,表達了孩子們對老師純真美好的愛。課堂上我努力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詩句,體會詩中紫丁香一樣芳香美麗的情感。

讀第一節時先讓學生表演“踮起腳尖”,引導他們體會孩子們恐怕驚動老師的心情和學生對老師深深的愛,學生讀得入情入境。

讀第二、三、四節時引導學生回憶、想象:老師爲什麼會疲倦,老師掛牽什麼?學生一邊聽着《我愛米蘭》這首歌,一邊情不自禁地回憶起老師爲了學生的快樂成長而付出的艱辛勞動。有的`學生說:老師講一節課要準備許多資料,要費很多時間,夜深了,還不休息;有的學生說,那次我感冒了,是老師帶我到醫院看病拿藥,晚上還幫我蓋被子;有的說:從剛開學到現在,老師嗓子一直不好,但是仍然精神飽滿地給我們講課……學生將生活與詩文相結合,更好地感悟了詩情詩意。在此基礎上採用各種不同的朗讀方式讓學生多讀:個人讀、合作讀、分小組讀、比賽讀等等。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學生在朗讀中充分感悟到了師生之間的深情。課上完了,但紫丁香散發出的濃香深情,仍縈繞在我與學生之間。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2

1、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與文本直接進行對話。

在上現代文新課之前,我們會佈置前置作業,如“讀了本文你有什麼疑問?有何感想?文章哪些內容打動了你?你從中聯想到了什麼?”學生只有認真地解讀文本,才能回答這些問題,才能使課堂上的討論不流於形式,避免課堂表面的熱鬧。這樣可以充分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初次感受,不干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可以從多角度和多層面地解讀文本。課堂有太多的生成,這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用心點評學生的發言,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課堂上學生的發言一般有三種情況

第一,明顯的`知識點錯誤;

第二,觀點正確;

第三,觀點片面,不能全面地看待問題,只點到了問題的某一個方面。

這些都需要教師給予正確的評價。

第一種情況,是糾正學生明顯知識性的錯誤。

第二種情況,不是片面地給學生戴高帽子,一味地說“好”“很好”等詞,要說出學生髮言好在哪裏?好的本質。

對第三種情況,不能模棱兩可,讓其他學生找不到方向,霧裏看花。而應該從尊重學生和知識的角度出發,對學生的發言給予中肯的評價,學生會因老師的點評,在識見上有所提升,產生新的認識,從而對文本有深入的思考。所以,在課堂上,老師用心傾聽學生的發言並做出中肯的點評,也是生本教育的一個體現。

3、開發家長資源,拓展延伸語文課堂。

我們一直強調教學與生活聯繫起來,任何一門科學都源自於生活,而我們現在的語文課堂也可以還原生活。生活處處有語文,而開發家長資源恰好可以拓展延伸語文課堂。學生平時與社會接觸少,我們邀請家長來講課,家長可以向學生介紹他們所從事的行業和工作,或講述自己奮鬥經歷、人生感悟等等。學生可以通過家長的講課瞭解社會,開闊視野,豐富知識結構。同時,家長上課,也是孩子與父母溝通的一種方式。孩子可以從別人的父母所講授的內容中,聯想到自己的父母在做什麼,在想什麼,在期待什麼。這樣可以促使孩子更愛他們的父母。教師和學生家長三者在活動中也增進了瞭解,關係變得更加融洽。無論是語文教學方面,還是德育方面,都大有裨益。

生本教育,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快樂學習,快樂成長。即郭教授提到的,生本教育就是建立一個爲而不爭的教育成長世界。希望在我的課堂上我能儘量爲孩子們創造快樂的成長環境。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3

主要有如下幾個點:

一、創設情境,使拼音教學情境化、生活化。

1、一開始,我與學生邊歌邊舞,在美妙的歌聲中走進拼音王國。

2、我充分利用情境圖,把學習內容有效地整合起來,既有利於學習拼音,幫助記憶字母的音和形,又增強了學習興趣。

3、我通過遊戲和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協調參與,如:用火柴棒和紅線擺一擺字母,記憶字形。做遊戲“摘蘋果”,蘋果背面注有音節或字,讀對了蘋果就是他的。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情感都得到了昇華。

二、使用激勵手段,使課堂氣氛輕鬆、和諧、愉悅。

教師要想得到兒童方面的生動活潑的反響,歸根到底取決於他對兒童的態度(柴可夫斯基語)。課堂上,我熱情的語言不離口,如:“你真棒!太厲害了!哇,你真行!”等,加上一個向他們豎起的大拇指,一個個鼓勵、讚賞的近乎誇張的表情,時時撞擊着學生無拘無束的心靈。

此外,音節的拼讀比較枯燥,我就採用奪紅旗比賽,比一比哪一小組奪的紅旗比較多。學生的競爭意識立刻得到了張揚。

三、注重引導自主學習,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得到發展。

1、讓學生自編順口溜,學生會編“像個2字Z、Z、Z,像個半圓C、C、C……”

2、在教學第一組音節的拼讀之後,我讓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我課前發下去的'音節卡片,一起學着拼讀第二組音節。雖然,他們的合作探究能力不是很強,但他們的合作意識開始了萌芽。

當然,本節課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

一、常規培養需強化。

學生年齡小、自制力查,需要時時刻刻做出有效的引導、調控。特別是對於一、兩個比較好動或特別內向的學生,還需多費苦心。合作小組的構建、強化也有待於提高。

二、難點的突破還不夠。

三拼法一直是拼音教學的難點。雖然前幾節課一直學習三拼法,但學生很容易忘記。本節課中,我的示範不夠多,學生的練讀還不到位。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4

新課程改革爲初中語文教學帶來了春筍拔節般的生機!在生動,活潑,充滿活力的課堂中,孩子們可以盡情抒發自己的情感,揮灑獨到的見解,暢想美好的未來!語文教學讓孩子們感受到了祖國語言文字的無限魅力,體會到了語文深遠的內涵,品味着語文課本散發着清新而悠長的馨香!新課改讓更多的人愛上了語文課堂及語文學科!但是隨着教學改革的深入,語文課堂出現了一些令人尷尬的教學局面:既不像傳統教學中那樣紮實地講授基礎,又沒有落實新課程的精神實質!課堂教學在以下一些方面迷失了……

一、小組合作討論

新課程在學生的學習方式上,極爲關注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合作能力,小組學習爲這種合作學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渠道。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實現了信息與資源的交流整合,完善和擴展自己的認識,還學會了參與、傾聽、尊重他人……但是在美好的願望下伴隨而來的是小組討論運用的不當,導致討論形式化,爲討論而討論,爲做課而討論,爲了課改而討論……主要表現爲:

討論內容不合理。討論的內容沒有什麼含金量,沒有思維的價值。學生一聽即會,但是爲了老師的要求,在不值得討論的地方開始了討論,造成時間的浪費。討論時間不合理。一種情況是討論時間過少,學生沒有充分展開,只是蜻蜓點水,討論只是成了擺設。另外一種情況是討論時間過多,造成時間過剩,學生無事可做,課堂鬆散,討論成了學生的休閒時間。

討論分工不明確。小組成員之內沒有具體的分工,討論沒有組織,沒有紀律,小組成了開小會的場所。或是,小組內成了優秀者的一言堂,落後者永遠是聽衆。老師成了旁觀者。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老師的指導作用必不可少,或是一句話的點撥,或是一個眼神的讚許,或是一個微笑,需要老師在小組討論中相機有道,科學組織,在幫助學生向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進行探索的同時,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小組討論如果沒有老師的有效的組織和引導,其討論必定是無序和低效的。

討論的形式單一。不管是任何課堂,任何時候,只要是老師一宣佈討論,學生便湊在一塊,嘰嘰喳喳說個不停。時間長了,學生產生厭倦情緒,降低了興趣與參與熱情。每到討論時候,便會看見一些學生我行我素,對討論的情況置若罔聞。老師應當結合現實的教學情景,研究並選用最爲有效的合作方式。例如:人物分工式討論、書寫式討論、案例式討論、辯論式討論等。

二、課堂活動體驗

滲透在新課程中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強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建構,在活動中發展”。用“以活動促學生髮展”的指導思想來設計與組織活動,使活動真正具有教育價值並適合於學生,使活動真正爲學生的發展服務。但如果使用不當,就會起到喧賓奪主、不知所云、畫蛇添足的反作用。主要表現有:

表演不適合中學生的身份。比如讓學生表演見到羅敷的神情,讓學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沒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課堂中的不是思維的火花,而是滑稽的醜態,無益於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

活動無目的。有些課堂教學活動不知活動爲了什麼服務,形式上熱熱鬧鬧,內容上亂七八糟,該講的沒講清,該聽的沒聽懂,課堂秩序失控,是“爲活動而活動”。

活動脫離語文本身。有些語文課堂中,非語文化現象突出,形式上是活動的特徵,但是內容上偏離了目標。上成了思品課、自然課、法律課等。可謂是荒了自家的地,種了別人的田。

三、課堂教學評價

對學生回答問題或對其課堂表現進行評價時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評價是否科學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效果。新課改提倡多鼓勵、多表揚和多肯定學生,幫助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樹立深入學習和研究語文的信心。當表揚鼓勵在課堂中發揮了它的重要作用的時候,不當的現象又隨之誕生了:

語言蒼白。教師的評價語言要豐富,體態語言也要適當,要富有真情實感,讓學生感到親切,可信,從而備受鼓舞。但是在課堂中經常出現這樣一種狀況,老師評價語言單一,蒼白。經常是你答的“太對了”、“真棒”“好”“了不起”……老師沒有根據學生的回答給予合適、恰當的評價,讓人感覺老師的語言空洞。

濫用表揚。課堂中,不管問題價值大小,不管學生回答的含金量多少,老師都是一個口吻:對、不錯、好、太棒了……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賞識,並不意味着課堂上教師脫口而出的隨意表揚。表揚過多是評價中出現的一個普遍現象。過多的表揚會讓學生習以爲常,導致學生隨意應付。一個人人都能輕而易舉回答出的問題如果給予過度的讚賞,會使學生懷疑老師的真誠。

評價不客觀。我們倡導讚賞,但不是無原則的讚賞。要勤於讚賞,哪怕是學生出現了錯誤,對其中的點滴創新思維也要肯定。但對於錯誤,老師要真誠地糾正學生的錯誤,使學生明辨是非。尤其是知識上的認知對錯要有明確的`評價,千萬不能含糊其詞。課堂上老師對學生的回答,不能準確抓住要害,對其精彩處給予讚揚,對其不當處給予點評,總是以“不錯”“很有想法”等一概而論。

評價形式單一。老師和學生都是評價的一員,學生的自評和互評能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爲,改正自己的缺點,學生的這一過程是他們不斷認識自我、發展自我的過程。但是在課堂中多數老師包辦了對學生的評價,忽略了學生的自評和互評。

四、課堂老師地位

教學就其本質而言,是交往的過程,是對話的活動。師生之間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諧的師生關係。但我們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新課改的實施過程中,老師們忽視了自己應有的地位,從而產生了一種“自主”變“自由”的不正常現象:

老師不敢提出問題。課堂上:學生自由提出問題,學生想學哪段就學哪段,想怎麼學就怎麼學,不管問題是否有價值,老師也和學生進行着無意義的討論。討論更多的停留在表象、缺乏理性的、深層次的思考。老師不敢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生怕一提問題就會違背了新課程的精神。新課程強調教師引導者、參與者的身份,並不是意味着教師就只能袖手旁觀。老師作爲學生學習的參與者,當學生無法深入研究時,教師不妨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研究。

老師不敢講授。課堂上,老師全由學生髮表看法,不管學生髮表看法是否全面,是否清晰,到最後老師來個模糊結束,讓學生不知所云。新課程將教學本質定位於交往,打破了傳統教學中的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形式。課堂上是不是講,並不一定是教學觀念落後與先進的標誌,真正的問題在於講什麼,怎麼講,什麼時候講。

作爲一名新課程下的初中語文老師,我在學習和實踐中前進着,問題曾出現在自

己的教學中、曾在聽課學習中發現到,讓我不得不反思一些傳統教學和新課程教學之間的繼承與破除的問題,更要讓我們澄清一些問題。新課程改革讓我們一些人走了形式化和絕對化的路子。我們有的太急噪冒進、有的不懂要旨、有的走了極端,提倡了新的,便否定了舊的這些現象影響了我們教學的有效性,違背了新課改的初衷,這就需要我們重新領會新課改的本質思想,重新審視新課改指導的課堂教學,重新思考傳統教學和新課改教學的關係。

新課改,讓我們不再“戴着鐐銬跳舞”,新課改,讓我們感受到了語文課堂上應有的活力!我們既要大膽創新,又要繼承和發揚多年來積累的成功經驗。在實踐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找回迷失的語文課堂,讓語文課堂成爲師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的共同成長樂園!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5

“以學生髮展爲本,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爲主”的研究性學習因其致力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而日益受到師生的歡迎。而將其作爲一種學習方法引入到自己的教學中輔助教學,應該說還是挺有成效的。首先學生上語文課的興趣濃厚了,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其次學生學會了查尋資料的方法,加強了小組之間的凝聚力,小組內交流和在全班交流,增強了表達能力;再次在全班交流時對學生儀表、表達的高要求,加強了她們自我發展的意識;小論文的寫作使學生鍛鍊了寫作能力等。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許多問題,現把它和自己對它的思考一併提出來,以期待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去探索、研究。

問題一:學生停留於資料收集層面,不善分析、提煉。

在進行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教學過程中,收集和分析、處理信息是實施過程中的必要環節。收集信息是指學生能夠從不同渠道獲得信息,並且能夠熟練掌握各種獲取信息的工具,對所需信息的指向比較明確。而分析、處理信息則是指學生能對所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概括並運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去,能根據所佔有的信息提煉出別人所沒有的觀點,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互相促進的。但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收集信息比較容易,因此積極性也較高,收穫也較大;但一旦進入分析、處理信息階段,學生就顯得相對低沉,不善於發現問題,因爲,這一階段比較困難,屬於高層次的思維能力。

問題二:學生真正的參與面不廣,旁觀者較多。

一般來說,真正對語文有興趣,認爲語文對自己將來的發展很重要的學生對學習內容較爲熱心,她們積極查找資料,深入鑽研,廣泛地和學習組成員進行討論,在個人鑽研和討論中,不斷獲得新知識,發現新問題,她們承擔了學習內容的大部分任務,甚至包攬了全部研究任務,成爲學習小組的頂樑柱。應該說,她們的能力在語文研究性學習中得到了充分的鍛鍊和提高。但是,組內那些或者性格內向,或者對語文興趣不濃的.同學對學習內容研究的參與度不大,頂多是查尋一些資料,至於其它的比如進行分析比較,形成自己的觀點等就不太積極,可以說成了學習內容研究的旁觀者,故出現了“一些人忙而勞累,一些人閒而無聊”的局面。

問題三:課堂交流平乏,被動接聽者多。

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最後程序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將取得的收穫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材料,爲了鍛鍊她們的口頭表達能力,要求學生在形成書面材料之前進行口頭彙報,將自己的收穫和同學進行交流研討,以便加深對所研究內容的理解並繼續修改。但是由於大部分學生只是將收集的內容剪貼、拼湊,沒能融入到自己的知識中,且採用的形式比較單調(只是單純地將所收集的資料一股腦兒地讀給大家聽),再加上她們表述時不講策略,沒有老師講得生動,同時各組只注重本組的內容,對其他組的內容一般不太感興趣,因此形成了彙報組的同學在上面講得很累,而其他組的同學卻只是被動地接受、傾聽,形成了死氣沉沉的狀態,課堂上成了變相的滿堂灌,沒有了思維的碰撞。久而久之,本該充滿活力的研究性學習變得單調、枯燥、乏味。

針對以上問題,在今後的語文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可採用以下策略,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1、加強師生“對話”

從問題一中可以看出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必須加強。這就使得教師和學生“對話”顯得非常重要。因爲學生正處於心智成長階段,知識結構也並不完善,親切的交流對於情感或思想易於激發,它可推動學生思維的發展,幫助她們深入思考。有的老師認爲採用研究性學習方法可以讓自己省力,一旦將任務分配給學生,和她們講清楚怎樣做,就無須再多過問,在學生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幾乎和學生沒有交流。這一種做法是不對的。在語文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比平時更需要和老師進行交流,她們認爲,在她們這一層次,所學的知識不是很紮實,閱讀面不廣、量不大,碰到問題有時是束手無策,不知該從何下手,思路堵塞,這時和老師的交流就可以幫助開拓思路,加大思維深度。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引導作用。

2、強化羣體參與意識。

首先在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前,教師就要做好宣傳工作,指出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強調共同參與。其次,及時聯繫,做好協調、指導、激勵工作,增強她們的參與意識。教師要勤於與各學習小組聯繫,瞭解各小組的任務分配狀況,研究進展狀況,產生的疑點等等,並督促小組成員輪流將每次討論分析情況記錄下來,以便將來成文時使用。這樣,有助於教師及時瞭解學生的疑難,從而及時幫助、指導、協調,也有利於教師在學生碰到困難時及時激勵她們,以免學生被困難嚇倒,打退堂鼓,出現旁觀者。

3、學會寬容,注重思維碰撞。

思維的碰撞在語文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時時、處處存在,這也是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應特別注重的地方。而在班內的交流,既可以讓其他小組的同學分享自己小組的勞動成果,又可以聽取她們的意見,使自己組的研究能更進一步,是一個思維碰撞的大好機會。爲了很好地利用這個交流的機會,激起學生思維的碰撞,筆者針對學生交流中出現的狀況,從兩個方面着手:首先,參與學生的討論,給學生一點建議,讓各組學生明確,交流並不僅僅是完成任務,重要的是讓其他組的同學能從自己的講解中獲得東西,並從中激起思維的火花,從她們那兒獲得啓迪;其次讓學生學會理解、寬容,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辨證地思考,讓學生共同分享收穫的喜悅。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6

十二三歲的年齡,本就是玩的時候,如果非要讓七年級新生向高中生那般老成、穩重的坐在教室裏靜靜的聽老師講課,對於他們來說確實有一點嚴酷。可以說,任何一種過於長久單調的活動對學生而言都是枯燥乏味的。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想充分吸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生調動起來,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努力營造一種愉快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主動發揮他們自身的能動性,成爲學習的主人。這就是寓教於樂。什麼是寓教於樂?就是在教師引導下,從情感教育入手,給學生愛與美,激發其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創造性,使學生能愉快、主動地接受知識,成爲學習的主人,由苦學變爲樂學。

一、寓教於樂,將音樂引入語文課

要想寓教於樂必須豐富教學內容,必須採用生動的教學方法才能得以體現。教師的“樂”教具有決定性作用,因爲它是樂學的前提。爲達到樂學,可將音樂引進課堂,創設輕鬆愉悅的氛圍,使學

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通過學習從而得到精神上的.滿足。 比如說,學習初中語文第一冊第11課《綠》時,教師可以進行配樂朗讀,讓學生邊聽音樂,邊看相關的幻燈圖片,邊感受朗誦時的情感起伏,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從感性角度認識朱自清筆下那醉人的綠,這樣學生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也可以使學生了解到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課,用音樂配合,就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輕柔抒情的音樂使學生感受到影子的善良、可愛;柔媚的音樂更能調動出盲孩子孤苦無一時學生的同情。音樂使學生感知到了什麼是美,什麼是關愛。在進行美育和熱愛自然的教育時,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開展角色表演,創設不同情境,使學生樂中學習興趣是人們工作和學習的驅動力,有興趣才能引起大腦的興奮、觀察、思維、記憶等活動,才能最有成效,爲幫助初一學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內容,體會字裏行間洋溢出的情感,可開展各種生動有趣的表演活動,進行樂中學習。如《羚羊木雕》一課,可請學生分別扮演“我”,父母,奶奶,萬方及萬方媽媽。在表演時,每個人都要注意自己扮演角色的身份,說話時的語氣動作等。通過這樣直接的演示,同學們可以更直觀的瞭解人物的性格特點,既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鍛鍊了學生的表演能力和朗誦能力。

三、美化板書,圖文並茂

板書是反映課文內容的鏡子,展示文章結構的屏幕,是教師教學使引人入勝的導遊圖,是每一堂課的眼睛,對啓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智力有很大作用。一幅精彩的板書設計,往往會使學生興趣盎然,它集直觀、形象、生動爲一體,既將課文內容直觀展示,又別具一格。如《看雲識天氣》一課,在教學時,用課件將板書和圖片結合起來,圖文兼備,學生一目瞭然。這就體現了初一語文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教學特點。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7

隨着課改的深入開展,人們越來越關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學習的地位。各種因爲關注學生活動而使課堂精彩的教學案例,在各大教學刊物上可謂“比比皆是”,似乎課堂上只要有了學生活動,只要關注了學生活動,課堂就必然精彩。然而事實上有些課堂並沒有因學生熱鬧的活動而“錦上添花”;相反,常常因教師課前的設計存在問題或預設不足,而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例如:

《項羽之死》教學片段:

教師:本篇散文分哪幾個場面塑造了項羽的形象?用四字短語概括每一場面的內容。

學生:(異口同聲)三個,“霸王別姬”“東城快戰”“烏江自刎”。

教師:這三個場面分別塑造了怎樣的形象?

學生:(踊躍發言)多情、英勇善戰、重義。

教師:好的,下面我們就逐一分析作者在每個場面中是如何塑造項羽的。

在這一教學片段中,學生的回答積極主動而且準確無誤(就教學參考書的答案而言),所以教師說好。但是我卻認爲這一片段教學是失敗的。第一個問題中的三個概括內容的短語思維角度不一樣:第一個短語的思考角度是“什麼人,什麼事”,第二和第三個短語的思考角度是“什麼地方,什麼事”。人們在思考同類問題的時候,思維方式一般應該是一樣的。學生的回答之所以和教師參考書的答案一致,是因爲現在學生手裏的參考書不比教師少,有很多學生在上課時課桌上攤開的是兩本書——課本與教參。很明顯教師在課前設計這一問題的時候,準備並不充分,教師沒有了解學生。如果教師課前充分了解了學生這一情況,那麼在設計這些問題的時候,就應該對教參上的問題進行再創造,創設一些培養解答問題的思維的問題。但是,遺憾的是,這樣的現象在我們課堂中普遍存在,長此下去,教師教學的確輕鬆了很多,可學生大腦中的彎兒是不是少了些?

再如《邊城》教學片段:

教師:祖父不但“把錢強迫塞到那人手心裏,並且搭了一大束菸草到那商人的擔子上去”,寫出了祖父的哪些美好品質?

學生:淳樸,把錢看得很輕,對錢財淡薄吧!

教師:很好!還有嗎?

學生:老師,我認爲他沒有經濟頭腦,他載人渡船,就是爲了生活,收下渡船人的錢是理所應當。祖父如果收下這些錢,將來他或許可以用積攢的錢在河上建造一座橋,他或許可以過上富裕的生活。

教師:你確實有經濟頭腦。

現代課堂是開放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的課堂,這一理念已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並已逐漸應用到課堂教學之中。因此,現代課堂中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了。在這一教學片段中,第二名學生勇敢的說出了自己的價值觀,可以說這一現象較傳統課堂已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很顯然他沒有讀出《邊城》的明淨、淳樸的民風之美,沒有悟出作者對傳統文化中流傳至今的美德的謳歌。但是教師卻肯定了他的發言,將鼓勵學生髮言,肯定學生髮散性思維放在了教學的第一位,忽略了學生髮言應該放在文本這一大環境中的前提。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固然重要,但是我們不能忽略文本,不能忽略語文課的美育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前的設計中將教師的價值引領明確下來。價值的引領應該在教學設計或問題預設中體現出來。

動態生成的課堂應是以促進學生生命發展爲根本的課堂,以學生髮展爲本,其核心成分應該是通過最優化的、創造性的教學設計和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使每個學生的潛能得到有效的發展,每個學生都獲得最充分的發展,實現教學與發展的真正統一。所以,事物發展的動態性決定了教學的生成性,決定了創造性設計和彈性預設的必要性。是創造性設計孕育了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

爲了使每一堂課真正做到既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又充分體現教師在教學中的價值引領作用,教師就必須在教學前對學生情況、文本情況做充分的彈性預設,創造性的設計每一堂課。大教學論認爲,課堂教學過程,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應是教師向學生提供學習環境和經驗,組織、參與和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現代的課堂教育,不僅重視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而且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意志、交往與合作能力和創新精神等全面素質的發展。真正的教學,是讓學生有機會從事各種方式的學習活動,“是學習者、教師和教學內容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我們設計教案時,必須時刻銘記“學習首先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學習必須靠學生自己來完成”。爲了在教學中促進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發揮自己的卓越才智,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設計。

對策一:整體創造性設計目標明確,要有彈性,局部預設要細緻深入。

作爲一名教師要時刻在心中牢記每單元、每節課的教學重點。這樣有助於教師解決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意外情況。例如:

在借學生講課的作文授課大賽中,我講了一節寫景狀物的作文課。這節課分四步:

1、多角度真實描述看到的景物。(注意時令、地域)

2、結合景物特徵展開聯想,運用各種修辭形象描摹景物。

3、注意描寫順序。

4、表明自己的情感。這既是我的教學設計又是我的全部教案,這一教學設計的彈性應該說很大,它的內容完全要靠學生去填充。當課講到真實描述自己看到的景物的時候,一名學生面對着一朵美麗的荷花的時候這樣描述:“我看見碩大的花苞向我探過頭來,它彷彿總是在窺視着我,讓我厭惡。”對於美麗的荷花,學生居然厭惡,這是在我的預設之外的,但是由於我牢記着本節課的整體設計目標,“厭惡”是學生的主觀情緒,屬於教學設計的最後一步,於是我說:“這位同學描述了荷花的外觀‘碩大’,他抓到了事物的真實的特徵,不過他說他厭惡這荷花,那麼他一定有關於荷花的不同經歷,一會我們再和他一起來分享他的故事好嗎?”這樣既爲我考慮學生的問題贏得了時間,又將學生逼到了不得不考慮怎麼寫文章上來。這完全得益於我在課前對這節課的整體設計的.目標明確。

整體設計如果說是一條主線,那麼局部預設就是這線上穿的珍珠。珍珠是否閃光,要看教師預設的是否細緻深入。

還是這節作文課,在講到藉助修辭描述所見景物的時候,我爲學生設計了一道題:請同學在橫線之處填出貼切的比喻。

左右兩旁,嫩草綠油油的,亮晶晶的,蒙着金色的塵埃。蒲公英的朵朵黃花開得絢麗爛漫——小巧,嬌嫩,好像顯得那麼親切可愛……

[蘇]革拉特珂夫《水泥》

同學:像嬰兒。

教師:可以,同學們看一看她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徵?有沒有哪些特徵她的比喻中沒有顯現?

同學:抓住了“小巧、嬌嫩”“親切可愛”,但是沒有體現黃色。我感覺像剛出殼的黃鶯。

教師:好!同學們的比喻更貼切了。還有同學要補充嗎?

同學:我覺得還有“朵朵”“絢麗爛漫”沒體現出來,但是我沒有想出來像什麼。

教師:非常好!以上幾名同學基本將蒲公英花兒的特徵抓住了,同學們想一想“朵朵”體現了蒲公英花——

學生:多,前面加“一羣”。

(答案:是一些雞雛,它們撲動着,歡笑着,)

在這一教學片段中,如果教師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不細緻不深入,那麼學生恐怕只會想到嬰兒這一答案了,一羣剛出殼的黃鶯這一靈動的景觀恐怕就不會出現了。

對策二:進行創造性設計、彈性預設,要求教師要善於捕捉學生問題中對教學有意義的因素,調整教學思路。

創造性設計和彈性預設要求教師真正吃透教學目標,掌握消解教學任務的策略,明確教學目標及其要求是創造性設計、彈性預設的前提。教學中不確定性的客觀存在要求教學活動突破既定計劃的限制而走向生成的天地。一般可採取兩個維度的策略,通過迂迴完成教學任務。

(1)學生維度:從“先讓學生開口”中找到生成——找準起點;從“巧用學生的話”中生成——由此及彼;從“妙用學生的錯”中生成——因勢利導(將錯就錯);從“善用學生的問”中生成——順勢延伸;從“活用學生的題”中生成——趁熱打鐵。

(2)任務維度:一旦課堂出現“預設意外”,教師不僅要沉着冷靜,還要牢記圍繞教學目標這個內核。調整預設,持續“生成”;一是伺“機”而動,價值引導;二是隨“機”應變,順應學情;三是借“機”施教,放大生成。從而實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例如:在講景物描寫寫作課的時候,還是那名描述荷花的學生爲我又出了一個難題,他說景物描寫就像一首小提琴曲,然後又說了一些專業術語。音樂我哪裏懂,但是又不能迴避,突然我想到任何一首曲子都會有主旋律,於是我隨“機”應變:“音樂我不懂,但是我想每一首曲子,都會有主旋律,我們描寫景物也是這樣,它也有自己的主旋律,這就是文章中的情感。”我這樣一解釋,一部分懂得音樂的同學,對寫景狀物文章中的情感的作用,有了更深的瞭解。

對策三:及時反思教學中學生出現的在教學設計之外的問題。

課堂教學是動態的,無論教師多有經驗,設計得多麼巧妙,預設的問題多麼全面,課堂中總會偶爾出現一些意外情況。這就要求教師要切實反思學生出現問題的根源所在,考慮今後遇到類似的文章、類似的問題應該怎樣設計,怎樣預設,怎樣引導學生自己剖析問題的根源,進而避免今後教學出現類似情況。作爲教師只有不斷的反思不足,才能不斷進步。

在教學中創造性設計、預設充分體現了教師的匠心,展現了師生智慧碰撞的火花。它孕育着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8

魯迅的文章素來以長見多,學生的閱讀能力非常弱,如果把過多的時間浪費在閱讀上,既浪費了課時,同時學生漫無目的閱讀反倒讓學生厭煩!

如何上好這篇長度、深度、難度均非同一般的課文?我決定從“小說三要素”入手,圍繞小說中的人物展開對文章的研究,從尋找人物入手,跟隨人物深入課文,但是課文中關於閏土的描寫文字要多於楊二嫂的描寫文字,雖然學生對閏土比較熟悉,但是對於閱讀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來說,要在一節課內尋找並閱讀完關於閏土的描寫,時間就會相對倉促,因此採用“迂迴”戰術,先來了解描寫文字比較少的楊二嫂,有利於學生形成完整的印象。

上課開始,我首先從小說三要素的人物開始說起:小說總共出現了兩個人物,一個人物時大家在小學課本中已經和他有一面之交的閏土,其實還有另外一個人物是楊二嫂,楊二嫂這個人物我們大家不熟悉,但是這個人物的出場描寫很傳神,和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關於王熙鳳的出場描寫方式都是一樣的,正所謂“未成曲調先有情”,大家找找看,楊二嫂是如何出場的?

學生開始很快在文章中尋找楊二嫂的出場——“嚇,鬍子這麼長了!”

我馬上引導學生:楊二嫂是用她特有的聲音出場的,正所謂“不見其人,先聞其聲”,同時這也是人物描寫方法中的語言描寫,那麼,這種寫法並不是魯迅首創的,其實告訴大家,這種寫法就是曹雪芹寫《紅樓夢》中王熙鳳的寫法,王熙鳳在《紅樓夢》中,當她聽說了林黛玉也就是賈寶玉的表妹,賈母的外孫女來了後,遠遠地喊了聲:“我來晚了,不曾遠迎!”這一句話,將王熙鳳在賈府的位置凸現出來,賈母跟前衆姐妹屏聲靜氣,唯有王熙鳳敢這樣出場,其實就是通過語言描寫體現王熙鳳的性格以及她在賈府裏“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風雲人物,大家可以去看看——(學生們聽的很認真),看來,魯迅老人家用的這個手法不是首創喲!這其實在提醒大家,魯迅的方法是學來的,大家可以試試的。

學生們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我繼續引導學生:俗話說“言爲心聲”,那楊二嫂發出這樣的性格又體現了楊二嫂怎樣的性格特點呢?

學生們圍繞着這句語言描寫開始討論楊二嫂的性格特點……

很快,學生得出了自己的結論:

楊二嫂說話大驚小怪;

楊二嫂說話大大咧咧;

楊二嫂說話隨隨便便;

楊二嫂說話尖酸刻薄……

我又繼續引導學生,課文中關於楊二嫂的描寫還有,只不過是採用了不同的描寫方法,同時課文中關於楊二嫂的描寫還有她人生其他階段,大家試着找找。

很快學生將課文中關於楊二嫂描寫的段落全部都找到了。

當把所有關於楊二嫂的'描寫包括不同時期和不同描寫方法的段落和文字整理到一起的時候,學生通過不同描寫方法的對比,更加了解了一個全面的楊二嫂,通過不同時期的楊二嫂的描寫,大家發現了楊二嫂的變化……

我引導學生:當“我”回憶起楊二嫂年輕的時候,知道她是賣豆腐的,後來“我”要走的時候處理家裏什物時,她拿走了狗氣殺,這幾十年楊二嫂到底經歷了什麼?每一個人的性格和命運都帶有這個時代的烙印,楊二嫂的命運軌跡體現了那個時代的哪些烙印呢?

很快學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很快一節課時間過去了,當學生討論到楊二嫂的變化和那個時代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時,這篇文章的主題也就顯得比較容易理解了——故鄉,往往是一個人靈魂的棲息地,但當現實中的故鄉和理想中的故鄉背離的越遠時,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對故鄉的情感和情緒就會糾纏於赤子的內心,這是一種憂鬱的美,它會繼續在赤子的內心醞釀,發酵,會外化成另一篇更美的文章!

4.《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曾有一位哲人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是要向學生“灌水”,而是要“點火”,只有這樣教育才有意義。

《愚公移山》一文我共上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翻譯課文內容,第二課時分析文章的主題。上第二課時時,我想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愚公“移山”的創舉的感想。當時,學生髮言很積極,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愚公移山是爲了給子孫後代造福”,有的說“從愚公移山的壯舉看出他老人家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學生認爲“愚公移山不理智,應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

還有學生說“愚公有點強人所難的,他的子孫也許根本就不想這樣做,他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了子孫的身上,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公平的”……這充分說明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則經典寓言故事的實質精神和故事所弘揚的蘊意還不理解。在讀解《愚公移山》這一文本時,教師又不應該帶有太多的情緒與結論,要讓學生讀解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這也是新課程的要求。

爲了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我讓學生朗讀寓言的最後一部分,然後提出愚公的行爲爲什麼會“帝感其誠”的問題,讓學生再帶着問題“回爐”全文,進行思考。學生從文中找到了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難,進而思考到愚公如此做的決心之大,具有堅忍不拔、鍥而不捨的精神,而這些正是感動上帝的原因所在。然後我又順勢問他們“智叟爲什麼要反對他的這種做法呢?”學生們踊躍發言,有的說他比較自私,有的說他目光短淺,只注重眼前利益,沒有長遠打算……

就在這時,我針對他們的觀點請出一位學生作出總結:愚公移山不僅僅是爲了自己,爲了家人,更重要的是爲子孫後代造福,他的這種利他主義、堅忍不拔的毅力、鍥而不捨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而這也正是這則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

課上到這裏,學生們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諦,而這些是他們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時也深刻體會到了給學生頭腦中“點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9

《彩色的非洲》是第八單元“異域風情”的最後一課,是一篇描寫非洲色彩斑斕的自然景觀和多姿多彩人文景觀的略讀課文。

這篇課文有兩個特點非常明顯,一是表達。它在篇章佈局、語言表達上的特色十分鮮明。結構上採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後又概括總結全文的方法。開頭“非洲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啊!”和結尾“啊,非洲,好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既首尾照應,呼應課題,又直接抒發了作者對非洲的讚美之情。課文不僅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過渡也十分自然,如,過渡句“非洲不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動物世界也是彩色的”等,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使文章順暢自然。二是語言。課文的語言十分優美生動,作者聯想豐富,如,“金燦燦的陽光,映照得天空格外的藍,好似透明的藍寶石”,“……繁花似錦,綠海蕩波,滿眼是綠色,處處是花海”,無不體現着意境的色彩美和語言文字本身的美,讀來就像欣賞一幅幅五彩的畫卷,讓人回味無窮。

基於本文的特色以及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以下三點:

1.通過瀏覽全文,抓關鍵句瞭解主要內容,藉助課題含義,觸摸作者圍繞主題進行選材的寫作方法,理清文脈,並體會文章首尾呼應及過渡句承上啓下的妙處。

2.通過自讀自悟,反覆品讀,想像等方法,瞭解非洲彩色的'植物世界,並瞭解作者的寫作方法,並通過圖文迴旋等方法,感受非洲獨特的自然景觀與風土人情,體會作者對彩色非洲的讚美之情。

3.通過對非洲植物世界的學習,能遷移運用、舉一反三,自學非洲彩色動物世界、日常生活及藝術風采,積累好詞佳句。並能簡單複述非洲的彩色。

關於略讀教學,小語專家沈大安老師曾講過,可以分三步走:初讀知大意,再讀抓重點,三讀談感受。根據這一方法及略讀教學略教但不略學理念,我的課堂主要圍繞目標分兩個板塊來展開。第一板塊便是“列提綱,理文脈”,扶放結合,引領學生將全文進行梳理,讓學生真切地感受本文的表達特色。而後在粗獷的音樂聲中讓學生從大量圖片中走進非洲,感受非洲的多姿多彩。緊接着,進入第二板塊“讀悟結合,感受非洲風情”教學,主要讓學生走進非洲彩色的植物世界,從文字中細細品味,用作批註的方法,讓學生與文本進行親密接觸。並能遷移運用。從課堂的效果來看,學生對文章的表達方法還是掌握得比較好的,而且文中大量運用的修辭手法的優美詞句,他們都是通過自學、小組合作等方式找出來的。所以,略讀課文的教學要大膽放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0

在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圍繞“這是一隻怎樣的狼?怎樣的小羊?讀課文,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並且找出根據。”這一專題各自發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進行專題漫談。學生圍繞專題漫談,從句子本身的意思到聯繫上下文的句子,直至朗讀處理等方面談了自己的認識。他們的漫談既有專題,但又不受專題的限制,顯得寬鬆而又自在,有一定的深度。

1、漫談滿足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

改變單一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獨立自主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習是二期課改的改革要點。學生很想把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告訴別人,不善抑制自己,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對這節課的教學,我給予學生較多時間與空間,讓他們“自由漫談”。學生能圍繞某一專題暢談自己對這篇課文的認識,滿足了他們想說的願望。也不會對老師的提問顯得拘謹而不敢舉手。學生不那麼害怕,自然話也就多了。

2、通過漫談相互促進,相互啓發。

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的內因,外因只是起促進和催化作用。學生學習知識關鍵在自身,只有自己想學、要學、有興趣學,在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啓發下,才能真正學到知識,學會本領。本塘課教學,給學生安排較多的時間,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通過漫談式教學學生的“說”的能力有所提高。爲了要積極參與漫談,必須認真閱讀課文和課外讀物,專心傾聽同學的發言,因此,“讀”和“聽”的能力也有一定的進步。我想三方面的提高一定會促進“寫”的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3、通過漫談總結學法,讓學生學有所得。

二期課改的課程理念要求我們教師要精選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着力培養學生的思想力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

在漫談的過程中,學生總是先談自己的看法,再談這樣說的依據。體現了學生在語言表達上的突破。不再像剛入學時,回答問題表達簡單。而且學習的方式也有多樣化的趨勢,如:有的看圖來理解,有的動作來理解,有的讀句子的方法來理解,有的結合生活實際來理解,還有的讀句子,找關鍵詞來理解。通過上述方法,學生能夠運用的恰到好處,說明學生不僅理解了課文,真正掌握了學習課文的法寶----學習方法的運用。

4、不足之處:

本堂課,學生漫談談他們對課文某一方面的認識和看法,在相互交流、互相啓示、互相學習的過程中,達到了對課文內容的瞭解,從而有效地提高理解、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但是,學生由於再談的過程中,受到了課件製作的影響,不能很自由地把小羊和狼穿插在一塊兒談。作爲教師的我由於運用漫談式教學的嘗試剛剛起步,對於學生的能力有所低估。在課堂上怕他們講不出,有時接下話頭繼續幫學生講,沒能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以學生爲本的觀念還需進一步加強,相信學生的能力,做到對自己的學生有信心。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1

語文《an en in un ün》課堂教學反思

我班的孩子大部分是農村的孩子,正好上週學校又剛好組織全校師生秋遊了一天,所以,我抓住孩子們喜歡遊戲,愛聽故事的天性。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我將整個教學過程編成了一個故事:秋高氣爽,拼音朋友們排好隊伍去郊外秋遊。小朋友丁丁也很想去,於是就懇求媽媽。媽媽同意了,但是,媽媽提出了一個條件,要丁丁先整理好自己的書包。

丁丁平時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常常把學習用品隨地亂扔,但這回爲了能去秋遊,他趕緊整理好了書包。媽媽見丁丁今天表現這麼好,心裏很開心,於是高高興興地帶上丁丁到郊外去。在郊外,丁丁看到了美麗的田園風光。這個故事本身具有較強的情節性和趣味性,再加上繪聲繪色的描述,穿插其間的活動參與,深深地吸引了學生。整個課堂瀰漫着一種輕鬆、愉悅的氛圍。

一年級的學生好玩、好動,難以長時間的保持注意力,因此,在串講故事的過程中,我注意到了動靜的搭配,收放的調控。在拼音複習結束後,鞏固拼讀時,我讓學生以小小組爲單位拼讀音節,再離開位置到其他各組走走、看看、讀讀,然後小小組派代表上臺將手中的卡片貼到相應的圖片下。最後在突破生字“左”和“右”的`字形難點時,安排了一個根據老師的口令配樂做動作的遊戲。因此,這節課中學生始終保持着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這對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是不容易的。

本課設計中,有梯度地安排了複習以及句子教學。在複習時,先出現5個前鼻韻母,再出現3個整體認讀音節,然後拼讀與句子教學有關的部分音節,最後重點拼讀與ian相拼的形近音節。在句子教學中,從圖入手,說說展現在丁丁眼前的有什麼,先說一個個詞,再連起來說說句子,然後有順序的說說丁丁看到了什麼,最後朗讀句子。這樣,從學情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化解了難點。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2

有人這樣比喻:課堂不是產品,而是一個製作產品的過程,教育的真正產品是學生。又有人這樣說: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教學評價作爲一種活生生的教育力量,活躍在師生之間,使課堂充滿着生命的活力。鑄就了學生至真至純的情感理念,而這一切的關鍵恰恰在於教師教學評價的引導。

由此可見,我們教師一定要最大力度的發揮出自己課堂評價的藝術性,使之服務於我們的教學工作。當然,這也就要求我們教師務必要具備一雙敏銳的眼睛,善於捕捉最佳“評價點”從不同角度給予學生客觀的、真誠的、又是發展性的評價,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激勵和表揚上。因爲一個教師想讓自己的評價發揮出它對學生最大的效度,只有激勵和表揚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着眼於學生個體今後的發展需要,更要着眼於爲教師今後教育教學指明方向。

正如我在第二次的教學片斷中對學生所做的評價一樣,不是隻有鼓勵,而是有意識的通過捕捉學生回答時所反饋的信息,自己進行拓展後,再通過對學生的評價爲他們帶去更多的信息含量。如:“生1:我看到了一個圓圓的太陽。師:你看他說得多棒,不僅把話說的很完整,而且還把太陽的形狀也說出來了,是?生合:(響亮的回答)圓圓的。”太陽是圓圓的,孩子們都知道。但是從我的評價語中,孩子們更清楚的瞭解了“圓圓的,是寫出了太陽的形狀。”並且,通過教師這樣有針對性、目的性的評價語,孩子們也會隨着教師的'引導,自己有意識的從另外一個方面去觀察、去發現,“生3:我看到了一個很紅很紅的太陽。(角度:顏色)”只要教師堅持對學生進行這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培養,長期以往,孩子們必然能養成從多角度、多層面看待和觀察事物的習慣,而這無論是在以後的學習還是今後的生活當中,對於孩子們而言,它都將是一比豐厚的財富。又如:“生5:太陽像皮球。師:哦,你看到太陽它圓圓的,就能想出它像個皮球,真了不起。”這是教師在傳授學習方法,鼓勵孩子們從太陽“圓圓的”的特點聯想到“皮球”,因爲皮球也是圓圓的。所以,太陽像皮球。而教師真正的用意和期待是:“那麼,你還能從太陽的其他特點聯想到它還像什麼嗎?”聰明的孩子就馬上能夠領會到“生6:我看到了一個又大又紅的像蘋果一樣太陽。”

其實,同樣以激勵爲主,同是表揚性評價,只要教師能用心花點心思,就會很有意義,獲得意想不到的成效,不會顯得蒼白、膚淺。其中包括教師期間兩次對學生舉手回答和端正坐姿的提示也融合在優雅的評價當中,是那麼的巧妙,那麼的不露痕跡。然評價固然重要,但它對於整個課堂教學來說,也只能算一種滲透,它是爲優化課堂教學服務的,所以理想中,它應該是在教學過程中隨機、簡短、適時的給予,置於“見縫插針”的位置,鑑於我以上的教學片斷,不知我的評價是否有搶其位置而成爲主角之嫌?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3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爲表現及其行爲依據,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教學”與“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簡言之,教學反思是以探究和解決教學問題爲基本點,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爲動力,不斷提高教師素養和教育教學效能的過程,

隨着教學反思的功能日趨明顯,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注重對自己教學實踐的反思,那麼,教師應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呢?筆者認爲,要想讓教學反思取得預期的效果,教師應強化反思意識,明確反思內容,掌握反思方法,養成反思習慣,

一、強化反思意識

一個不懂得反思的教師,是一個不成熟的教師,是一個缺乏理智與創新發展的教師,考爾德希德說:“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師傾向於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他們事業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能力,”教學反思來自教師自我意識的覺醒,而自我意識的覺醒產生於在舊有理念導向下的實踐的困惑和迷茫,因此,教師要自覺增強教學反思的意識,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反思、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從而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爲,提升教學水平。

二、明確反思內容

教師應從哪裏入手進行教學反思呢?筆者認爲,教學反思的內容可以大致分爲教學理念的反思、教學行爲的反思和教學效果的反思三個方面;

1.教學理念的反思

首先,教師要敢於對原有的教學理念進行質疑,挖掘隱藏在教學行爲背後的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如,“我以這樣的理論爲指導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我從中學會什麼?”等,其次,教師要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教師要認真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爲是否貫穿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是否內化爲教學行爲,克服就操作論操作的錯誤做法,再次,教師要以開放的姿態接納新思想,積極學習和研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並通過不斷實踐,思考和構建新的教學理念,克服教學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教學創新能力,

2.教學行爲的反思

教師應以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爲基礎,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理性思考,不僅要對教學觀念、動機水平、情緒狀態等心理因素進行反思,還要從教學方法、教學材料、教學傳媒等方面去思考、質疑或評價自己教學的有效性,並自覺地根據反思的結果校正自己教學中的不良行爲,反思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一是對課堂教學行爲作出技術分析,如教學中教師控制學生參與課堂的程度、師生關係的處理是否符合主體性原則等;二是對課堂教學中採取的教學策略進行思考,小結精彩片段,思考失敗之處,如“教學中是否出現令自己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方面還做得不好,可以怎樣改進?”等;三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爲是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的發展等,

3.教學效果的反思

“課堂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再成功的教學也有缺憾之處,而科學、有效的反思可以幫助俺們減少缺憾,因此,教師課後要對自己的教學成敗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反思,小結成功的經驗,分析失敗的原因,尋找解決的法子,如“這堂課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這堂課的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行爲有哪些差距?該如何處理這些差距?”等,同時,教師要學會用缺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結果,用辯證的眼光看失誤的問題,這樣,通過“由教反思到學、由學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誤、由失誤反思到發展、由現象反思到本質”的多次循環,教師的教學實踐會更加合理,更加優化,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掌握反思方法

要提高教學反思的效果,必須講究科學的方法,教學反思的方法很多,但爲便於掌握和運用,俺們可以將教學反思分爲內省反思法和交流反思法,

1.內省反思法

內省反思法是指教師主動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的方法,根據反思對象及反思載體的不同,又可以分爲以下幾種具體的方法:

(1)日記反思法,主要是指教師在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後,通過寫反思日記對自己的教學實踐予以小結、反思的方法,反思小結的內容可以是自己教學中的經驗與教訓,也可以是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靈感、頓悟和教學活動中的關鍵事件,還可以是學生的反饋意見和獨特的見解等,

(2)錄像反思法,即通過錄像再現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師以旁觀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的方法,這種方法能讓教師客觀地評價自己的教學過程,達到“旁觀者清”的效果,具體操作可採用以下程序:上課和錄像——觀看錄像——反思評價——修改完善教學設計,如此循環反覆,能更好地強化教師已有的經驗,改造和彌補自己的不足,

(3)檔案袋反思法,即以專題的形式對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的方法,在運用這種方法時,首先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確定反思的專題,如“教學策略選擇的恰當程度”、“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繫的程度”、“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程度”等,然後由教師本人根據這一專題反思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爲,並記錄下自己過去的狀況、現在的狀況、自己的進步以及尚需努力之處等,檔案袋建立的過程,就是教師對已有經驗進行整理和系統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自我反思的過程,

2.交流反思法

交流反思法就是通過與其他教師研討交流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清楚地意識到隱藏在教學行爲背後的教學理念,進而提高自己教學監控能力的方法,實踐證明,教師專業發展不僅需要教師個人的學習與實踐反思,更需要在教師羣體中形成合作的專業發展文化與模式,因此,教師應經常與同事及時交流,與專家共同研討,教師可以就某一問題與其他教師和專家進行交流,也可以邀請其他教師和專家光臨自己的課堂聽課,課後一起研討,請他們指出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還可以在聽完其他教師的一堂課以後,針對這堂課進行討論交流,這樣不僅可以反觀自己的意識與行爲,還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在互助合作中進步,在互補共生中成長,

四、養成反思習慣

教師專業成長是建立在教師對自身教學實踐反思的基礎上,逐漸積累富有個性的教育經驗的過程,這是一個漫長的、持續的修煉過程,對於一位追求成功、善於反思的教師來說,每堂課都是一次全新的體驗,要設置不同的情境,要面對學生的不同反應,教學中的每次師生互動、教學衝突都會激發新的思考和創造,因此,教師要養成對每堂課進行反思的習慣,而且將反思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做到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後反思的有機結合,教學前反思新的課程理念、教材的編寫意圖、學生的學習狀況、課堂上可供挖掘和利用的課程資源以及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等,然後編寫出符合實際而又風格鮮明的教學設計。

第五篇:語文課堂教學反思範文

九年級語文教學與七八年級有明顯不同,它所有的指向都較勢利,那就是一切爲了中考,爲了中考的一切。所以它的教學導向旨在引導學生應對及操作中考試題的策略和方法上。

一、 知識點的梳理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

學生到了九年級,相應的知識點也到了一個可以歸納總結的時候,很多的閱讀文題目其實也都是在以各種形式在考知識點,可是我們的九年級學生,到了臨考前,諸如連人物描寫的幾種角度(語言描寫,動作描寫,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諸如修辭手法的幾種形式(比喻、排比、擬人)都還是模糊一片。雖然我臨時突擊,以結構圖的形式把知識點給予明確的概括,在閱讀文章中予以強化,可是張冠李戴的現象依然是相當多的。

單靠九年級的複習突擊,效果是肯定不好的。如果能在平時年級的教學過程中,就把知識點的梳理系統化,滲透進日常的教學,學生對知識點的瞭解有了至少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他們對知識點就有了一個消化到內化到運用的過程。考試中類似的題目對他們來講,就不會再具有如此的難度。

二、要訓練學生自己習得知識的能力。

基礎知識的學習可以很簡單,老師報答案,學生記答案,但是長期下來,學生一個養成了惰性,二來,對聽來的答案他們也難以真正掌握。如果,在更早的時候,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讓學生養成勤查工具書的習慣,養成藉助學習資料自己找答案的習慣,他們的自學能力會有更多的提高,他們的知識面和字詞的積累以及語感反應都會有更樂觀的表現,碰到這樣的選詞填空的題目,也會更有信心。

三、要讓學生有規律有技巧地進行答題

很多時候,學生在碰到類似的閱讀問題的時候,信手寫來,憑着感覺走是最常見的答題方法。其實,閱讀文章的答題也是有技巧有規律的。文章中關鍵句子的把握,答題時關鍵詞句的出現,常常就可以讓閱讀問題的回答變得又快又準確。

如果學生在答題前就有這樣的答題技巧:某段文字的作用常常表現在內容和結構兩方面上,從內容看,不外乎爲塑造人物服務,從結構看,或作鋪墊,或埋伏筆……那麼他們在答這道題時,答題的大方向是不會出錯的,同時,這樣的答題技巧也會自然地對他們的答題語言進行約束,出現更多的得分點。

這樣看來,我以爲在教學的過程中,不一定要搞閱讀文的題海戰術,但是,做一篇文章,卻應有做一篇文章的效果。要讓學生在做題目的時候,瞭解出題者的出題意圖,熟悉並掌握一些經常出現的`題型的答題技巧與規律,並能在閱讀文訓練中發覆運用。

四、文言文考查試題越來越具有強烈的背誦及遷移性質。中考文言文試題中解釋加點字意義的出題範圍內容基本上全是從學生課文下面的註釋中來的,另外翻譯句子的評卷方針是意譯不給分,直譯時關鍵的一個字漏譯也會被砍去一半分。這種嚴格到殘酷的評卷方式使我們的文言文教學變得相當嚴肅。總結以往的失敗教訓,九年級的文言文教學更應偏重於授課的細緻,細到每一個字的意義都不能馬虎。老師講課時絕不允許只串大意而不通詞素,必須引導學生養成一字一字的翻譯習慣。另外,要求學生課文下面的註釋除專有名詞外一率得會背,包括個別較難句子的整句翻譯也要張口就能背出來。背誦的實惠不僅能應對課內文言文的試題,課外文言文的好歹也全仰仗學生對課內文言文字詞的理解記憶。我學生一課一課背,教師一課一課落實,然後再讓學生見識課外文言文,引導學生把課內字詞意思遷移到課外。剛開始時學生不會遷移,一見到課外文言文就懵了,

五、就是學生最沒把握的現代文閱讀教學了。提高學生現代文閱讀成績的唯一方法當然是老套的做題戰術。但九年級上半期及下半期開端,不應該是學生的題海戰術,而應該把重點放在教師身上。其實我發現七八年級時,學生基本上不明白現代文閱讀得分技巧,問十個同學十個同學回答現代文閱讀答案是蒙的,甚至很多同學拿着筆不知道怎麼表達他蒙的那點可憐的答案。所以,現代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是學生提高閱讀分數的心鎖。教師把重點放在答題技巧上而不僅僅停留在對標準答案上,學生閱讀分數提高就有希望了。比如告訴學生議論文、說明文答案基本上可以在原文中找出來;寫景或寫物的散文大膽的往人身上靠,寫人或敘事的散文儘量地往情上靠;寫景的文章不看景只看議論和抒情答題就簡單化了,寫人的文章不往事上看只揣摹作者的情感就深刻了;所有問題不籠統回答而用條理分割的辦法慢慢回答等方式,讓學生最大限度的贏取得分機會。當然並非所有現代文閱讀題目的答題方式都有技巧,有的直接考查的是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如標點、字音字形、詞語意義理解;病句、仿句造句和語言的得體等就另當別論了。

六、最後說說作文,作文可分成四等:又華又實,華而不實、實而不華、不華不實。又華又實是任何時代任何人追求的最理想境界,這裏不做贅述。具說華而不實已不再時髦,實而不華反佔先機。對此我有不同理解,讓學生一本正經地下功夫寫實比讓學生耍筆桿子寫華更難,而且出力不討好,得分往往更底。華美的文字和華美的裝修一樣更容易引人眼球,它最起碼體現了學生運用文字的嫺熟性,如果不慎不實了,評卷老師也不忍心痛下殺手,得分往往比預想的高。這些學生已經在九年級以前訓練過了,九年級時要學生訓練在華麗語言掩蓋下儘量撩撥評卷老師的情,讓他在枯燥而雍長的評卷過程中怦然心動,或喜或悲或同情,最忌諱的是他不動情。所以在讓學生作文時一定要充滿感情的寫,要求學生先打動自己,然後纔有可能打動別人。二是儘量在作文裏出現帶感情色彩的詞,讓評卷老師不知不覺地受你蠱惑;三是儘量用短句子,避免病句和不流暢;四是感情強烈時可獨立成段,突出你的情感;五是下苦工夫在結尾處議論和抒情,讓擡筆打分的老師所看的最後一眼是你文章中最靚麗的地方。

總之,語文的教學還是應重在平時,所以,九年級的語文教學最根本的是抓住課堂,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效率,這也是以後努力的方向。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4

教師與學生要想發展,必須要將實踐與探究融爲一體,使之成爲促進師生髮展,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而反思則是將二者有效結合。那麼應從哪些方面實現師生互動的反思模式構建呢

1,要求做好課堂簡要摘記。

當前,老師講學生聽已成了教學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學生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反思,聽是遠遠不夠的。要反思,就要有內容。所以學生就要先進行課堂簡要摘記。課堂簡要摘記給學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據。學生也能從課堂簡要摘記中更好的'體驗課堂所學習的內容,學生的學習活動也成了有目標,有策略的主體行爲,可促使老師和學生進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動。有利於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個人體驗,提高個人的創造力,所以課堂簡要摘記是學生進行反思的重要環節。

2,指導學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課堂教學是開展反思性學習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反思性的學習。學生的實踐反思,可以是對自身的認識進行反思,如,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課堂中的內容,都可引導學生多問一些爲什麼;也可以是聯繫他人的實踐,引發對自己的行爲的比較反省,我們可以多引導學生進行同類比較,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對生活中的一種現象,或是周圍的一種思潮的分析評價,此外學生的反思還何以是階段性的,如:一節課尾聲時,讓學生進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這節課都有什麼收穫還有哪些疑問當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己的感受;或是一週反思一下自己的進步和不足等等。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5

從教將近二十年,從事語文教學也有十五六年了,但我一直感覺到語文課堂受到了束縛:每個老師都是按部就班地工作,一課一課的講析,基礎檢測,閱讀練習,單元檢測,階段考試。我們語文老師做的工作好像跟賣肉的差不多:把整個課文分成許多塊,“精肉”要多講多練,“肥肉”就便宜處理,最後剩下沒用的就扔掉。語文課都這個樣子了,還有什麼美感?

說實話,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也已經有十四五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自己總是與現實不夠合拍,跟不上形勢。有同行問我,你是怎麼樣上語文課的?其實語文課就是要瞎扯。

十幾年來,我的語文課總能給學生以不同的感覺,我的課對傳統的課來說其實不能說是課,因爲課堂上我喜歡瞎扯,說這說那,東拉四扯,海闊天空,信馬無疆,扯到哪兒算哪兒,評課者是很感冒的,諄諄教導我,不能腳踩西瓜皮,溜到哪裏算哪裏,放開教學,就是要放得開,爲什麼要收回來呢?其實收不回來是也沒有關係的.,學生其實在我瞎扯時是最認真的時候,也就是教學效果最佳的時候,他們聽着聽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課了。讓自己那充滿智慧的語言、靈動的語言、個性的語言、幽默的語言、甚至是勇敢的語言,更甚至那些語驚人倒的語言,全都猶如釘子般一個一個地釘進學生的心裏,一翻學生作文,寫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氣勢,看到這樣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還有什麼理由不給高分呢?所以學生總是對我的課充滿着期待,希望我帶他們到處神遊,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飽飽的,並富有全面的營養,然後,“大腹便便”地走上課堂。一番神聊海侃,學生就得要領,就得新知,就解學生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就通通變成亮點,真是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悅色。

我常常不把課本當回事,一本語文課本說不定我一個學期只上其中幾篇自認爲美文的文章,而對自己喜歡的文章說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個個把星期。我上過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過離別詩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對那些自己不感興趣的文章堅決不上,對那些說教意味甚濃的文章堅決不上,對自己認爲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堅決不上的。現行課改課本,每單元都是同一題材的文章,教學目標基本相同,我就上一節課就差不多了,關鍵是要讓學生舉一反三自學。語文課每課不一定要有教學目標,我們的教學目標爲什麼不可以是一單元的教學目標呢?如第八冊第六整個單元都是講愛的教育這個主題,主題雷同不說,文章題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課後,還真想不出來上後面三個課文的理由。有人說讓他們閱讀,看書,其實在小學語文課中,知識和情感儲備都還不豐富的學生對單純的誦讀以及大量閱讀並不是很感興趣。所以接下來,不神聊,不瞎扯還能玩什麼呢?

語文一節課能達到多少教學目標?特別是高段,一節課下來,他們就有了愛的衝動了?有愛的感覺了?絕對是瞎扯,其實語文的教學目標決不是一節課,幾節課所能達成的,就算字詞目標,也是不可能在一節課中達成的,學生通過不停的運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時雖然你在上課時講過一下,帶過一下,難道學生就可以初步達成思想目標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標一個學期,幾個學期,甚至幾年,也是達不成的,有些目標根本就是虛的。一種價值觀,一種情感,一種能力,不是靠某一課堂上的某一環節來完成,但我們必須在潛意識裏不斷的滲透,而後才能達到一種自然而然的效果.一節課不過四十分鐘,根本就來不及講幾個笑話,根本就講不了一個精彩故事,根本就來不急一次精彩的辯論,根本就來不及一次朗讀比賽,也根本就來不及一次口語比賽.所以以每節課爲單位備課上課,是不太科學的。真搞不清楚大語文到底是什麼?

課本上自認美文的幾篇文章上完以後,其餘的時間都用來給學生講些課外的東西,比如向學生推薦一些美文,一起來學,學生興趣昂然,羣情激奮,人人陶醉。或和學生談談國內外的大事啊等等,開闊開闊眼界,課堂內外到處都是語文,講着講着,常常會發現正講在興頭上,學生聽的正高興,下課時間卻到了……

我認爲這纔算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