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二年級語文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7W 次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說,大禹的精神是可貴的,作爲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也是極具典型性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二年級語文大禹治水教學反思,歡迎查看。

二年級語文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大禹治水教學反思1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爲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在教學《大禹治水》時,我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大禹這個古代的偉大英雄,並通過朗讀、表演、想象、體會,感受到孩子對大禹的敬敬。

優點之處:

1、在教學中,我緊扣“千辛萬苦”一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首先通過看圖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難,以及“走遍千山萬水”的艱辛,在此基礎上啓發學生想象大禹可能會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險,通過訓練孩子的說話,使他們對“千辛萬苦”有了形象的認識。

2、抓住“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通過反覆朗讀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難以言說的辛勞,從而加深對“千辛萬苦”的理解。

3、爲了讓學生近距離地瞭解大禹,認真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動人的故事,既而談談自己對大禹的看法。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這一環節學生在各抒己見的同時,也就統攬了全文,理解了大禹這一英雄形象。這樣,大禹不怕吃苦,頑強治水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一段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然後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導學生想象:設計了“兒子會問媽媽什麼?”“媽媽會怎麼說?”這樣的問題,將學生帶進課文情境,學生不禁會結合生活經驗,將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以此來感受到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偉大,體會大禹公而忘私、心中只裝着百姓的崇高精神。

課文教學的結尾也相當精彩,在結尾點題:“爲什麼在禹的名字前面加個‘大’字,叫他‘大禹’呢?”這個問題點明瞭文章中心,點出了課文結尾“偉大”一詞,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歸納和昇華,起到了點題和總結。

不足之處:

1、語言文字訓練不足,在朗讀和說話的訓練中,沒有通過充分討論,落實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進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學生讀了青蛙認爲小鳥說“大話”那段文字後,我一帶而過。同學們解釋爲“吹牛”“做不到,就匆匆過去了,沒有進行紮實理解。

2、時間分配不均,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的情況下,生字和書寫練習時間不夠達標。

改進措施:

教師在備課時要備好每個環節的時間,並在上課的時候,隨時看時間,緊湊的掌握上課的節奏。同時要能夠把課備得更精練一些,對學生的放手更有操控一些。

  二年級語文大禹治水教學反思2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是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應該來說,關於他的教學設計也很多。不同的教材中都有這篇課文。我在建構我的教學設計之前,閱讀了其他教材中的《大禹治水》的課文。在教學設計中,我貫穿的是兩條主線:

一、使大禹這個人物鮮明而且立體、多維。

二、把對於二年級學生至關重要的說話訓練抓住,使課堂教學顯得紮實有效真正爲學生髮展使用漢語服務。同時第二條主線更可以推動第一條主線的明確。同時,文中的字詞教學又不能放棄,它是年段目標中的重點。

因此,開篇的關於水的成語的引導,洪水氣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導,讓學生走進了文本,走進了主人公,讓學生的脈搏和作者的脈搏一起跳動。“千辛萬苦”的拓展想象,數字的深究討論,幫助孩子提煉生活、豐富想象,重新構建原有的知識儲備,學生通過想象,可以進一步體會大禹的辛苦、無所畏懼和大公無私的精神。

通過兩次概括:大禹是一個英雄,爲後文“偉大英雄”的理解打下伏筆,理解文末稱他爲偉大的英雄,回扣課題也就水到渠成。同時“治、制”的區分運用,考驗着學生對漢字的字義理解。

雖然整堂課緊湊而且環環相扣,但上下來仍有超時,究其原因還是教師過渡語的精煉程度不夠,思考以課堂流程和大問題的把握爲主。同時在某些環節中,學生的回答呼之欲出時,還是不能急於給出簡明的答案,應由學生品悟。最大的收穫是,在有些教學環節中,教師做好兩手準備還是非常必要的,沒有充分的預設就沒有課堂的精彩。教學機智也來源於充分的預設。當你面對是未知數的學生時,還是解讀學生的思維入手,打好有準備的“仗”!

  二年級語文大禹治水教學反思3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課文講述了大禹十三年堅持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開通河道,治水成功,爲民造福的故事。全文語言精練,結構清晰。我們知道,部編版教材是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閱讀單元,這篇課文所在的第六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偉人”,意圖讓學生了解古代先賢的豐功偉績;隨單元安排的語文學習要素是藉助詞句,瞭解課文內容。因而在教學中,既要引領學生感受先賢心繫百姓的奉獻精神和疏導治水的智慧,也要藉助詞句,瞭解課文內容,練習講述故事。“藉助詞句,瞭解課文內容”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在前面的第一單元和孩子們正在學的第三單元中老師已經初步有所訓練,本篇課文中出現的“小泡泡”,提示用“聯繫下文”的方法瞭解詞語的意思;課後習題又建議採用“先根據生字構字特點及語境猜一猜,再查字典去驗證”的方法瞭解詞語的意思。

基於此,我本節課的教學首先竭力想緊扣語文要素:以藉助關鍵詞句,瞭解課文內容展開教學。對詞語的學習我想不僅引導孩子能夠理解,更希望能幫助孩子掌握理解的方法。本課的“氾濫”、“災難”、“擋水”、“到處奔走”、“疏導”、“安居樂業”等是關鍵詞,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遇到這些詞語,我鼓勵學生觀察字形、結合語境、大膽猜測,再嘗試通過聯繫上文、聯繫下文、查字典、藉助近義詞、拆分詞語再合併等方法讓孩子瞭解詞語的意思,掌握理解的方法,多角度、多層次地訓練,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運用詞語的能力。

其次,在領悟人文主題方面,我主要是指導學生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去朗讀故事、講述故事,例如:抓住“十三年”、“三次”、“一次”這組數字以及“到處奔走”等詞,引導學生先提取具體信息,再展開想象,接着通過朗讀表現課文內容,最後指導學生藉助提示講述故事。在語言實踐中逐步體會大禹心繫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

在朗讀教學中,我適當發揮教師範讀的作用,儘量想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朗讀練習,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朗讀。但是由於課堂容量過多過滿,這一點沒有能落實到位,非常遺憾。

此外,結合本冊教材出現的“快樂讀書吧”欄目,聯繫到本課故事選自於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讀本《山海經》,我在課前課後都進行了推薦閱讀,課前通過談話,提示學生讀一本書要關注到哪些基本信息,嘗試根據書名去猜測故事內容,激發閱讀興趣;課後結合本課訓練重點,提醒孩子閱讀不忘理解詞語的方法。以期讓孩子初步形成一個課內外緊密結合的閱讀體系,掌握讀書的策略和方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