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趙州橋》教學反思三篇大綱

《趙州橋》教學反思三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1W 次

【導語】《趙州橋》是一篇說明性的課文,思路很清晰,主要講了趙州橋的三方面內容:雄偉、堅固、美觀。短短的幾百字,不但寫明瞭趙州橋的位置,設計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把趙州橋的外形特點清楚地展現在了人們的眼前;然後講這樣設計的好處,並對其設計的美觀加以描繪,使人們彷彿身臨其境,感受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趙州橋》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趙州橋》教學反思三篇

  《趙州橋》教學反思一

《趙州橋》是一篇說明性的課文,向我們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和美觀三個特點,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這篇課文在三校聯合體的集體備課中是討論過的,我的教案也是在那個基礎上修改的。當時沒覺得這樣上課有什麼不好,反而覺得很實在的一節語文課。可是當我上完這節課,我覺得有很大的問題了。

這節課在教學過程中我以“世界聞名”一詞爲線索,引導學生思考:趙州橋這樣一座古老的石拱橋,它爲什麼能聞名於世呢?然後希望學生能找出趙州橋的三個特點。可是這樣做效果並不好,學生對這個問題似乎無從下手。而我這時又不懂的怎樣去引導,所以造成課堂氣氛沉悶。開始設置了這麼難的問題給學生,導致後來學生都有點不願意去思考了,也就造成整節課的沉悶氣氛。後來的教學中,我仍然沒有改變原來的教學設計,以老師的講來進行教學,所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不高了。

新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要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我的這節課最失敗的地方就在這裏了。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想如果可以,我會重新設計教案:第一,不用“爲什麼趙州橋能聞名於世”作爲第一個問題了,我會問“你覺得趙州橋是一座什麼橋?在文中找一找依據。”這樣學生就不至於無從下手了。第二,在講第二自然段時,可以讓學生畫一畫趙州橋,通過畫橋,檢查學生是否瞭解了橋的設計特點,通過訂正畫,糾正了學生對課文錯誤的理解。第三,在理解寫趙州橋美觀的第三段時,讓學生表演課文中講的龍的姿態,幫助學生理解一些難懂的詞語,然後用“有的……有的.……還有的……”造句,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應該能得到提高,課堂氣氛就不會這麼沉悶了。

又或者在教學時直接採用讓學生來當導遊的形式貫穿全文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己到課文中去獲得信息,自己去學習、領悟其中的特點和優點。在自己質疑、思考的基礎上,老師適時地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問題,使他們對課文有更深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蒐集一些相關的資料圖片,讓學生從各個不同的方面展示出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讓學生在當導遊介紹的時候能更好的找出趙州橋的三個特點和設計的優點。但這樣的教學就給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在課堂的設計上要頗費一番心思,而且這樣一來對老師的綜合素質要求也更高了。這就勢必要求老師不斷給自己充電,成爲一名全面發展的老師,來適應如今的課堂。

雖然這是一篇傳統課文,但是並不代表就要以老師的講代替學生的學,傳統課文也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爲學生纔是學習的主人。這樣的課文上起來是有一定的難度,但是隻要能把握住課文的重難點,想一想怎樣能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這就是我的這節課給我的深深的教訓。

  《趙州橋》教學反思二

《趙州橋》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讚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在教學過程中,我以“趙州橋不但雄偉堅固,而且美觀”這句過渡句爲切入口,引導學生思考:從哪看出趙州橋雄偉,從哪看出堅固?又從哪看出它美觀?

在感受趙州橋十分雄偉時,我以教室爲例,趙州橋長50多米,相當於7間教室連在一起;寬9米多,相當於一間半教室的寬度,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體會雄偉,比較形象。

分析趙州橋的堅固時,我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本體會李春如何設計趙州橋,他爲什麼這樣設計,來體會李春的聰明才智。在課堂上,我做了個試驗,用一張紙做成橋面,兩岸用詞典代替,橋面平直時,紙無法撐住書;橋面呈拱形時,紙則可穩穩地將較重的書撐起。問:這個實驗說明什麼?學生通過觀察體會到:拱形承受的力比平直的狀態承受的力大,趙州橋共有五個拱形,使得趙州橋更爲堅固。這個實驗幫助學生理解了拱形的作用,我還引入了一些資料:1300多年來,趙州橋曾經歷過10次洪水,8次地震和多年的戰爭,但至今,它依然穩穩地屹立在洨河上,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趙州橋實在是太堅固了,引導學生體會趙州橋的的美觀時,我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想象欄板上精美的圖案,讓學生將想象的內容用自己的話來描述,然後出示了圖片幫助學生再現畫面,讀出體會。讀的形式多樣,先引讀,然後比賽朗讀,最後背誦。

通過分析,學生明白了趙州橋的確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

  《趙州橋》教學反思三

《趙州橋》是一篇說明性的課文,它向我們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和美觀。課文語言準確、簡練又不乏生動。這是一篇老課文,怎樣將老課文講出新意來,這一直是我在課前苦苦思索的。在參考了衆多教案之後,我將着眼點放在了課文的第四自然段上。這一段雖不是課文的重點段,但我可以用它把整篇課文貫穿起來,這樣既學習了課文又感悟了文意。同時,我還試着準備將探究式學習引入到本課中以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並且在課前我還與學生一起收集了許多有關趙州橋的資料,精心製作了課件,認真備好課,設計了許多優美的課堂語言。我堅信我這節課一定會取得成功。懷着這樣的一個美好的願望我走進了課堂。

然而,事與願違,這節課我失敗了。可究竟敗在那兒呢?在聽取了校長與年組教師的意見後,我深刻地反思了一下自己的這節課。可設計的不可謂不精,語言不可謂不美,可就在這精美處我忘了語文教學的根本所在---讀。語文的根本在於閱讀。讀是一節課的根本,一節課的關鍵。只有多讀纔能有收穫。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而我恰恰欠缺了這一點。回顧整節課,讀的環節少之又少。正因爲讀的少,所以本該成爲本課設計幾處亮點的地方卻成了敗興之筆。如:爲了幫助學生理解趙州橋的設計特點而設計了一個“畫一畫”的環節,讓學生根據課文畫一畫趙州橋的結構圖,孩子們興趣盎然的畫了起來。

可這畫缺少對文本的閱讀爲基礎,結果多數孩子們都將注意力放在了表現橋的精美上,對於其他人畫的正確的圖不但不予以認可,還大發意見:沒畫出龍來,當時我很尷尬,只好草草收場,試想如果當時我在讓學生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將這一環節放到課文學習之後結果還會這樣嗎?又如:爲激起學生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敬佩之情我設計了一項說話練習;如你遇見了這位橋樑專家。你會對他說些什麼?這本是一個很簡單的練習,可有的學生說:“我要對李春說:如果你把橋中間的龍頭的嘴也設計上可以噴水的就好了。”顯而易見,學生沒有理解課文,所以纔會有此一說,而同樣在講中美觀一部分時,我去讓學生初讀感知橋的美,然後又播放課件欣賞,之後又讓學生試着美讀,然後又接着指名讀、展示讀。在這一充分解讀的基礎上學生融入了課文之中,接下來的說話練習也容易了許多。《趙州橋》一課讓我意識到語文教學離不開文本的閱讀,離開了文本閱讀,語文教學只能成爲無水之源、無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