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由木桶效應談反思幼兒園班級管理

由木桶效應談反思幼兒園班級管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5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由木桶效應談反思幼兒園班級管理,歡迎大家分享。

由木桶效應談反思幼兒園班級管理

  由木桶效應談反思幼兒園班級管理 篇1

“木桶效應”原本是一個經濟學術語,說對於一個沿口不齊的木桶來說,它盛水的多少,不在於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在於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在班集體建設中,“木桶效應”說經常被教育者引用,用來強調對班級薄弱環節的關注,強調孩子的全面發展。然而我對該理論在幼兒園班級治理中的適用性有所懷疑,原因有其三:

  一、對幼兒園班級治理對象的反思

幼兒教育的對象是一羣3-6歲的孩子,他們天真活潑、聰明可愛。而“木桶效應”說帶有工具色彩,從某種意義上講,把“木桶效應”說用於幼兒教育之中,似乎是把孩子作爲容器,視孩子爲工具,是對幼兒主體性的忽視。在傳統的幼兒園班級治理中,有些教師認爲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一味地進行“填鴨式”教育和班級制度的強制執行。而現在的班級治理,提倡的是民主治理,要尊重每一個孩子,人人都是班級小主人。同時,孩子的知識、能力也不是水,水放於桶中會有溢出效應;而知識、能力是無形的,並不具有溢出效應,一種知識、能力的短缺也不必然導致其他能力的不可增長。

  二、對幼兒園班級治理焦點的反思

“木桶效應”說的關注焦點在於“補缺”,而不在於“拔高”。在幼兒教育中,我們如用“木桶效應”說來說明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性,這無可厚非,但在幼兒教育實踐中,我們發現決定孩子發展的不應是他最薄弱的部分,而應是孩子最擅長的部分。當然,孩子假如是全面發展的,那是最好。倘若不是,教師也該明白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某一智能的欠缺並不一定成爲追求其他方面成功的障礙。孩子智能的發展沒有高低之分,只有優勢弱勢智能的差異,人的發展總是存在一些不平衡,教師應該承認並尊重這種不平衡。

在傳統的幼兒園班級治理中,教師的關注點更在於對孩子的“補短”,毫無疑問,關注薄弱環節對孩子是有所幫助的,但這種關注往往伴隨着對其優勢項目投入的減少。這樣一來,可能孩子會是平衡發展,但各方面又都無所長,實際上是一種“抑長補短”,不利於孩子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化發展。現在的班級治理中,教師意識到,孩子的全面發展只能是一種應然狀態,而不是實然狀態,我們可以把他作爲一種理想,而不是現實,教師應該創造條件鼓勵孩子個性的發展。假如有一個孩子,他的各方面能力一般,尤其是計算極差,但是他的繪畫能力卻很強,按照傳統的做法是花費大量精力去練習計算,可能他經過努力,計算能力跟上了,但也有可能是他從此對計算失去了愛好,越來越討厭計算,而且對學習喪失了信心;然而,假如我們發揮優勢,培養他的繪畫才能,幫助他找到成功的基點,提升對學習的信心,長大後他很可能會成爲一名出色的藝術家。

  三、對幼兒園班級治理者的反思

一隻好的木桶想盛更多的水,它的製作與維修須由木匠去完成。一個好的班級,離不開教師的精心治理。古語云:“親其師,信其道。”要想使一個班級有好的面貌,使孩子能得到主動的發展,作爲治理者的教師就必須把握孩子發展的腳步。因此,現在的班級治理呼喚充實型、鑽研型、反思型的教師。首先,治理者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之一是終身學習系統的構建、完善。治理者既是孩子的引路人,也是終身學習的主體之一。因爲,沒有教師的學習提高,教育工作不能正確地運作,教育質量也難以保證。想讓孩子有一瓶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教師要勤於向書本學習、勤於向孩子學習、勤於向專家和家長們學習;其次,治理者要善於觀察,向經驗學習。幼兒本身就是一本生動的書,天天呈現給我們一幅幅活潑的.畫。每個教師對這本書要認真地“看”,仔細地“讀”,深入地研究分析。

在實踐中,教師應善於運用多種手段進行觀察,及時記錄,碰到問題時能積極思考、分析應對,以積累更多更好的經驗。最後,治理者要善於總結,從反思中提升。在熟悉、觀念調整之後,治理行爲過程中的反思非常重要,教師應該對自己的工作不斷總結、不斷反思:“我是不是按新綱要的理念做的?”“我做得怎麼樣?”“班級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反思是教師提升自己的要害,在不斷的思考與實踐過程中,一點點積累自己,豐富自己,教師就會逐漸地充實和能幹起來。

  由木桶效應談反思幼兒園班級管理 篇2

對於一個班級來說,她需要教師精心地去治理。那麼,作爲一名教師如何有效地做好班級的各項管理,使班級各項工作開展有序呢?我最近看到了一篇文章《由“木桶效應”說反思幼兒園班級管理》一文,看後對我啓發很大,我認爲可以在今後自己的班級管理的實踐當中進行嘗試和借鑑。下面我將自己學習的一些體會分享如下:

  一、概念:什麼是“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是一個經濟學術語,說對於一個沿口不齊的木桶來說,它盛水的多少,不在於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在於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

  二、部分摘要。

本文講述了一個好的班級,離不開教師的精心治理。在實踐中,教師應善於運用多種手段進行觀察,及時記錄,碰到問題時能積極思考、分析應對,以積累更多更好的經驗。在班集體建設中,“木桶效應”說經常被教育者引用,用來強調對班級薄弱環節的關注,強調孩子的全面發展,才能使水裝的更多更滿。從某種意義上講,一隻好的木桶想盛更多的水,它的製作與維修須由木匠去完成。古語云:“親其師,信其道。”要想使一個班級有好的面貌,使孩子能得到主動的發展,作爲治理者的教師就必須把握孩子發展的腳步。因此,班級管理呼喚充實型、鑽研型、反思型的教師。

首先,教師要樹立終身的學習觀念。俗話說:想讓孩子有一瓶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我們每一位教師心中要有一條奔涌的知識河流,才能適應時代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才能掌握更多的教育技巧,教師要勤於向書本學習、勤於向孩子學習、勤於向專家和家長們學習。蘇霍姆林斯基說:“一些優秀教師教育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補充他們知識的大海。”其次,教師要善於觀察,向經驗學習。幼兒本身就是一本生動的書,天天呈現給我們一幅幅活潑的畫。每個教師對這本書要認真地“品”,仔細地“讀”,深入地研究分析。

最後,班級工作要善於總結,從反思中提升。教師應隨時對自己的班級工作進行總結和反思:“我是否按照新《綱要》的理念?”和結合《指南》?“班級工作哪些方面需要提高?”總之,反思是提升的基礎,在不斷的思考與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不斷積累經驗,使自己的班級工作更加完善。

  三、體會與感受。

隨着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師是一項刻不容緩的新舉措,只有成爲了一位學習者、研究者,就能根據對幼兒行爲的觀察和分析確定教育方法,促進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蘇霍姆林斯基說:對於兒童的天性來講,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發現者。對照教育理念,結合教學實踐的案例,提出自己的理解,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就拿班級的日常工作來說吧!教師要注重自身有良好的行爲習慣,從小事做起,給幼兒以榜樣的作用,讓幼兒在教師的行爲下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俗話說:幼兒就像一張白紙,這要就看每一位教師如何去描繪了。如:在幼兒的常規培養方面,1、教師在制定一項常規時,要把事情考慮清楚,不要今天這樣,明天那樣,幼兒會不知所措。2、班級物品的各種擺放,要讓幼兒知道放置的位置,特別是中、大班的教師,要更加的注重幼兒良好行爲規範的養成和習慣的培養,讓幼兒真正成爲做教室主人的目的。

總之,隨着新《綱要》、《指南》的頒佈和實施,我們教師必須重視自身的教育理念和行爲,使教師真正成爲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