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正月十五元宵節黑板報資料

正月十五元宵節黑板報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5W 次

  元宵節迎紫姑習俗

正月十五元宵節黑板報資料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着她的手,跟她說着貼心話,流着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衆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南朝劉敬叔著的《異苑》說:“紫姑本來是一戶人家的小老婆,因被大老婆嫉妒,於正月十五日氣憤致死,所以人們(在正月十五日)做成紫姑的形象來迎接她。祝告說:‘子胥(說是紫姑的丈夫)不在家,曹夫人(說是大婦曹氏)已回孃家了,紫姑你可以出來。’在廁所或豬圈邊迎接,如果手中紫姑的形象重些了,那就是廁神來了。平昌縣一個姓孟的人曾經在正月十五日這一天迎到紫姑,紫姑穿過屋子走了。從那以後,在紫姑形象上就披了件舊的 衣巾,大概就是因爲這個緣故吧!

《洞覽》說:“高辛氏的女兒臨死的時候,說過:‘我一生愛好音樂,到正月可以用音樂來迎接我。’”這又是另一樁關於迎接紫姑的傳說。

習俗傳說:廁所和豬圈裏必須安靜,才能招致紫姑。《雜五行書》說:“廁神的名字叫后帝。”《異苑》講:“陶侃有一天夜晚上廁所,看見一個人自稱是后帝,穿一件單衣,戴平頭巾,對陶侃說:‘三年之內不說,將來貴不可言。’”(以後陶侃真的做了大官)莫不是后帝的神靈附託紫姑說了這話的吧!

俗稱請屙缸姑娘。舊時,正月十四夜當地有請屙缸姑娘的習俗。姑娘們把一隻四周綴以紅色皺紗的淘米筲箕,作爲轎子到屙缸邊去迎紫姑,屙缸要選使用時間久,且無破損,最好缸外生青苔的。姑娘們一到屙缸邊就焚香燃燭,虔誠讖念:“請姑娘到阿拉家裏去聊聊天”。

要占卜今年年景好壞,甚至問自己婚配恰當與否,可用一隻食指擡着筲箕,在筲箕的邊上插上一支簪子,當作“乩筆”,在撒滿松花的桌子上請屙缸姑娘寫字或畫花,任你猜度。要問小孩子今年幾歲了,“乩筆”就會上下顛動,顛了幾下,這個小孩就是幾歲了。由於紫姑乾的活都是倒屙缸、刷馬桶的髒活、粗活,有的地方就以請水缸姑娘、井頭姑娘代之,以示姑娘清白。如郭巨一帶請的就是井頭姑娘。

 山西元宵節風俗習慣

晉中一帶,以太原爲中心,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之夜,都要“鬧元宵”,熱鬧非凡。鑼、鼓鏗鏘入耳,鞭炮、焰火、禮花齊放,龍燈、旱船蜿蜒而行,高蹺、竹馬姍姍走動,紅火情景,美不勝收。老百姓親切地稱之爲“紅火”,並評論:“城南的獅子城北的龍,城內的高蹺技藝精”,“南莊的火,太谷的燈,徐溝 (清徐縣)鐵棍愛煞人”。

“紅火”節目大約有七十餘種,舞獅子、耍龍燈、踩高蹺、劃旱船、耍和尚(大頭娃娃)、撲蝴蝶、跑馬竹、找腰鼓、耍霸王鞭、扭秧歌、鐵棍、背棍、活棍、海蚌舞、跑驢、推車、八音會等薈萃一時,各顯神通元宵之夜,到處燈影搖,鞭炮齊鳴,樂聲嫋嫋一隊隊“紅火”,踏着緩急有致的鼓點婆娑起舞,人們扶老攜幼走上街頭,爭相觀看,真是“新風徐徐花燈美,舞隊翩翩迎春來”,呈現出一派“鬧春”景色倘若天公有意作美,瑞雪飄然而落,那就是“正月十五雪打燈”,預兆來年好收成這更使人感到“淳樸古風今猶在,社火聲中慶豐年”的味道是何等濃烈了。

元宵農曆元月十五日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宵節是中國最古老的夜的節日。相傳西漢平定“諸呂”,漢文帝元月十五日開基,定爲元宵節。舉國上下張燈結綵,歡度佳節。深宮皇室,大家閨秀也可上街看觀燈遊玩。

元宵節,家家戶戶自制元宵(今有專業戶專賣)。元宵古稱“浮元子”,是一種雅俗共嘗,甜而不膩,膾灸人口的民間小吃,全國流行。“星燦烏雲裏,珠浮濁水中”。“輕圓絕勝雞頭肉,涌膩偏宜蟹眼湯”。古詩人如此描摩元宵圓,難怪此物歷經千年,風行不衰。

掛花燈,是山西人民歡慶元宵節必備的一種形式。每逢元農宵節來臨之時,家家戶戶都掛起各式各樣的燈,從十四至十六,每晚都開,遠遠望去,樓房張燈結采五顏六色,將整個城市裝扮的富麗輝煌,各單位也爭相製作各種各樣的花燈,在街上掛起,供人們欣賞,花燈樣式之多,數不勝數,有動物的,有生肖,有謎語猜謎的,有宮燈的,有現代電器的,也是歌頌現代人新生活的,飛機,火箭,飛船的,有鼓燈、潤餅燈、魚蝦雞鴨鵝燈、柑桔香蕉菠蘿燈、宮燈、如意燈、料絲燈、玻璃燈、走馬燈……形形色色,異彩紛呈。。

放焰火,爲山西人民元宵節最爲喜人的活動。元宵節夜在廣場都要進行放煙火活動,到時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麗的煙火,煙火越來變得越美,越來越大,科技含量越來越高,顏色越來越美越來越豔麗。

文藝踩街,堪稱民間文化化妝大遊行。“裝扮故事,盛飾珠寶,鐘鼓喧天,一國若狂”。(明間喬元《閩書》)。從十四到十六,連續三天各縣區的都組織大大小小的各種文藝匯演到市裏來,有民間藝術,有現代藝術展示,有傳統文藝,有古老樂曲,有八音會,有古裝戲,花樣之多,數不勝數。辦大型燈展。各單位都想聲,光,色俱全的大型燈展在街上展出。有代表吉祥的,有代表幸福的,有代表古老傳說的,有帶有啓迪意義的。

晉中地區的太谷縣,歷史上大賈鉅商特多,商業活動

遍及全國各地。元宵節張燈,尤具特色。城內東、南、西三條大街,家家掛燈,成雙成對。十步左右、搭着一座綵樓。街心設特大神棚,五彩繽紛,琳琅滿目。彩燈原料有玻璃、紗、綢緞等等。燈架皆爲紫檀等硬木做成。因而我省俗語說:“太谷燈,愛煞人!”

與太谷等地布燈形式成明顯對比的是晉城市的燈棚。選擇空闊場地,用高杆彩布搭成大棚,長者可達五里。入口處是一座七彩牌樓,上面佈置宮燈,氣派大方。各機關、單位、團體、學校製作的彩燈,均在大棚內懸掛。老百姓個人製作的精品,也可以到棚內展示,一決雌雄。羣衆觀燈,皆來綵棚,人來人往,熱鬧非常。

山西人過燈節,喜歡轉“九曲黃河陣”(亦稱“九曲黃河燈”)。陣內埋有三百六十五根杆子,布成九個彎曲的小陣。杆與杆之間用繩子串起,每根杆頂張燈一盞。遊陣者必須不走重路,一根杆子也不剩,轉完全陣,方爲本事。如果誤入迷途陷入陣中,則爲失敗,須從頭再遊。九曲黃河陣,首數雁北地區的平魯一帶宏偉。

農村過燈節,家家門口懸掛燈籠。晉南地區氣候較暖,河流已開凍,習慣放河燈。將各色彩燈置放河中,順水漂流,很是壯觀。人們手提燈籠走路,碰到行人,講究擡起燈籠互相照一照,取意吉星高照。正月十五,婦女們習慣用面類製成燈盞,蒸熟後加油點燃,置放土地神、門神等處。盼望得子的新媳婦,講究正月十五偷燈。傳說偷回燃着的燈,必定會生孩子。偷燈時,主人明知而不攔,待到偷燈到手,起步返程時,主人卻要喊幾聲“誰偷燈了?”偷燈者則要跑幾步。跑動而面燈不滅,方爲成功。

旺火:山西盛產煤炭,號稱煤鄉。元宵節,各機關單位都要在門前壘旺火。一爲照明,二爲取暖,三爲興旺。旺火特色,又都各具情趣。

晉中地區以塔塔火聞名。晉東南地區旺火往往壘砌成老虎、獅子、天龍等獸形。全省大部分地區旺火呈寶塔形。晉北地區特別講究旺火高大,表現出一種粗獷、豪邁的氣勢。懷仁縣的大旺火,耗炭達近百噸,更高、更大。

鬧紅火:鄉村的秧歌、社火隊伍要集中在縣城或重要集鎮進行匯演。白天多在廣場進行,各隊輪流上場,帶有競賽性質。形式多爲龍燈、獅子、高蹺、擡閣、旱船、車隊、跑驢、大頭娃娃等等。晚上則要沿街進行表演,講究見旺火就舞。各家一見秧歌前來,就要大放鞭炮迎接。晉南的樂隊注重打擊樂。晉北的樂隊注重吹奏樂。在秧歌隊伍沿街表演的同時,工礦單位制作的彩車也要在大街上徐徐遊行。

元宵節,晉南民間習慣盪鞦韆,形式多種多樣。俗語有“鞦韆蕩空中,一年不生病”的說法。晉北習慣在旺火上烤花饃吃。俗語有“吃了烤饃饃,一年神來幫”的說法。晉東南地區廣大農民在歡度元宵節時,都喜歡叫耍獅子的把獅子臥在自家的炕上,再叫孩子騎一下,表示吉祥如意,全家安泰。元宵節,講究家家吃元宵。取其形圓音圓,意喻團團圓圓。在山區仍然盛行吃糕,取意步步高昇。去百病:正月十六民間均習慣外遊,稱爲“去百病”,婦女尤烈。傳說“正月十六遊了春,一年四季不害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