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小學生關於元宵佳節黑板報的資料

小學生關於元宵佳節黑板報的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3W 次

元宵,原意爲“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觀燈賞月,後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爲“元宵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爲世代相沿的習俗。以下是本站網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元宵節黑板報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生關於元宵佳節黑板報的資料

  舞龍燈

傳說唐代有一年大旱,龍王錯行雲雨,淹死了長安不少百姓,玉帝降旨命魏徵監斬龍王,後龍王陰魄不散,夜夜擾鬧皇宮,嚇壞了唐王李世民,於是向羣臣問計,衆臣認爲應超度龍王,於是民間乃有元宵節耍龍燈之習。龍燈一般由竹木、彩紙、布等紮成,節數爲單數,長達數丈,節內能燃燭的稱“龍燈”,不能燃燭的稱“布龍”,舞龍時,領舞者手持龍頭,數十人舉起緊連龍身的木棍,隨於其後,整條龍在樂聲中沿着規定的路線和隊列奔跑。龍就象活了一樣,民間以此習俗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猜燈謎

又叫“打燈謎”,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各家各戶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衆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爲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賞花燈的習俗

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事物紀原》說:漢代兩都長安城有執金吾負責宵禁,“曉瞑傳呼,以禁夜行”,唯有正月十五日夜晚,皇帝特許執吾金馳禁,前後各一日,允許士民踏月觀燈。這就是元宵節時許多地方寫有“金吾不禁”的由來。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爲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爲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爲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