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2016小學生精選元宵節黑板報資料

2016小學生精選元宵節黑板報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5W 次

  元宵節掀起春節後的又一娛樂高潮

2016小學生精選元宵節黑板報資料

民俗專家稱,傳承了兩千多年的“鬧”元宵掀起春節後的娛樂高潮,人們張燈結綵,耍獅舞龍,大放焰火,徹夜狂歡。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俗話說,“正月十五鬧元宵”。作爲春節過後的又一盛大的民間傳統節日,一個“鬧”字,把元宵節的氣氛凸現得淋漓盡致。“小初一,大十五”,起於西漢,盛於唐宋,流傳至今,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爲一天,到唐朝已爲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農曆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清代節慶時間雖然有所縮短,但活動內容更加豐富。

元宵節與春節相接,人們賞月觀燈,競猜燈謎,吃元宵,耍“百戲”,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是掀起春節後的娛樂活動高潮。有詩描寫唐朝長安鬧元宵的畫面:“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詩把長安城裏元宵之夜的盛況和遊人的興致表達無遺。

宋代元宵夜花燈的裝飾造型也很精美,給人們更多歡樂,更多光明。蘇東坡詩云:“燈光家之有,笙歌處之樓。”宋代詞人辛棄疾也曾作詞曰:“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可見當時元宵佳節滿城花燈齊放,通宵達旦歌舞笙樂的壯觀場面。

及至明清兩代,鬧元宵的形式更加發展了。是日夜,放燈之時,還有舞獅、踩高蹺、走旱船、耍龍燈、擊太平鼓以及唱戲、雜技表演等,簡直就像西方的狂歡節。同時,元宵燈節盛況空前,謎家如雲。

王來華表示,今天,正月十五鬧元宵的習俗代代相傳,經久不衰。這個傳承了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海峽兩岸,在海外華人的聚集區也是年年歡慶不衰。

  觀賞花燈“鬧” 燈節

農曆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民俗專家表示,這一天的主要活動,就是放燈、觀燈,人們稱爲“鬧花燈”。

關於觀燈還要從漢明帝說起。據天津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羅澍偉研究員介紹,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中國,朝廷號召百姓於上元夜放燈,以示對佛的尊重。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天津市社會科學院教授王來華進一步介紹說,漢明帝時只是燈節的起源,要說發展成空前的盛世,那就是唐代了。唐代時社會穩定,人們生活富庶,人口衆多。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爲全民性的燈節。

宋代,隨着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達,元宵燈會無論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爲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

到了明代,燈節活動更爲發展,還增設了戲曲表演。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裏取消了燈會,但是民間的燈會卻仍然盛行。

隨着歷代元宵燈會的發展,燈節時間也越來越長。漢代一天,唐代爲三天,宋代爲五天,明代則長達十天,到了清代,日期縮短爲三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民俗專家認爲,元宵節的燈火繁盛,且歷代相沿,熱鬧非凡,和歷代皇帝的倡導、參與有很大關係。帝王們常借節日之光追求享受,討民間“富足”的口彩。

民俗專家表示,如今的燈節,油燈已成爲歷史,除手提燈尚用蠟燭外,一般多用電燈取光。我國各地的花燈品種也越來越多,從而令元宵燈節變得更加五光十色,絢麗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