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文言文》知識點14篇

《文言文》知識點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7W 次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語言,而不是日常語言寫的文章。還記得以前背過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文言文》知識點,歡迎大家分享。

《文言文》知識點14篇

《文言文》知識點 篇1

案:同按;審察,察看。動詞。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板:同版;字版。名詞。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爲之。 暴:同曝曬。動詞。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案:同按審察,察看。動詞。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板:同版字版。名詞。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爲之。

暴:同曝曬。動詞。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顯露。動詞。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記。動詞。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蓋在肩背上,動詞。廉頗爲之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

不:同否不。副詞。或師焉,或不焉。

不:同否嗎。疑問語氣詞。察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讎:同仇仇敵,仇人。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

從:同縱合縱,聯合抗秦。動詞。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

從:同縱與橫相對,合從締交,相與爲一。

從:同縱與橫相對,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

當:通擋抵擋。動詞。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操者。

度:同渡渡過,越過。動詞。一夜飛度鏡湖月

而:通爾你。人稱代詞。某所,而母立於茲。

反:同返返回。動詞。人窮則反本。

奉:同捧兩手託着。動詞。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漿的瓦器。名詞。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

拂:同弼輔弼。動詞。入則無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稱。名詞。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幹: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詞。南聲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麼。疑問代詞。蹈死不顧,亦易故哉?

衡:通橫與縱相對,外連橫而鬥諸侯。

華: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詞。混黃華葉衰。

皇:通惶恐俱,驚慌。形容詞。贏得倉皇北顧。

皇:通惶恐懼,驚慌。形容詞。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

火:同夥古代軍隊的`組織,十個爲一火出門看火伴。

簡:同揀挑選。動詞。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

《文言文》知識點 篇2

 《師說》(韓愈)原文和譯文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爲疑難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爲老師;出生在我之後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爲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爲代詞);現在的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聖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爲恥。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成爲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爲愚人,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爲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並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面學習了大的卻丟了[2]。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爲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他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當做老師,就足以感到恥辱;把官大的人當做老師,就被認爲近於諂媚。哎!求師的風尚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爲師。郯子這些人,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歲,喜歡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沒有被時代的風氣所影響,向我學習。我讚賞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寫《師說》送給他。

《師說》知識點歸納

一、通假字

1、傳道受業解惑(受通授,傳授)

2、或不焉,或師焉(不通否)

二、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古)泛指求學的人;讀書人。(今)指有專門學問的人。

2、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結合,譯爲㈠用來辦法(方式、工具、依據等);㈡的原因(或緣由)。(今)表因果關係的連詞。

3、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古)無論,不論。(今)沒有。

4、小學而大遺:(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訓詁、音韻的學問。(今)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

5、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的地方。(今)看字發出聲音。

6、今之衆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許多的人。

7、吾從而師之:(古)跟隨。(今)連詞,表目的和結果。

8、師不必賢於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三、一詞多義

(1)師

1、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2、吾師道也(動詞,學習)

3、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爲師)4、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

5、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有專門技藝的人)6、十年春,齊師伐我(名詞,軍隊)(2)傳

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2、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3、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名詞,古代解釋經書的書)4、朔氣傳金柝(動詞,傳遞,傳送)5、舍相如廣成傳舍(名詞,客舍)

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代詞,表領屬關係,他(它)的,他(它)們的)

2、其聞道也亦先乎吾(代詞,他,他們)

3、其爲惑也終不解矣(代詞,表遠指,那)

4、其皆出於此乎(副詞,表推測、估計語氣,大概,或許)

5、其可怪也歟(副詞,表反詰語氣,難道,真的)

6、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詞,前指老師的;後指學生的)

7、其出人也遠矣(代詞,指聖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代詞,指聞道先乎吾的人)

(5)於

1、其皆出於此乎(介詞,表動作行爲的處所,從)

2、拜送書於庭(介詞,表動作行爲的處所,在)

3、學於餘(恥學於師)(介詞,表動作行爲的趨向,向)

4、於其身也(介詞,表動作行爲的對象,對,對於)

5、師不必賢於弟子(介詞,表比較,比)

6、不拘於時(介詞,表被動,被)

(6)之

1、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助詞,的)2、擇師而教之(代詞,他)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4、句讀之不知(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5、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類,這些)

6、輟耕之壟上(動詞,到,往)7、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代詞,他)

8、師道之不復,可知矣(結構助詞。取消獨立性)

9、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代詞,代六藝經傳)10、君將哀而生之乎(代詞,我)

11、蚓無爪牙之利(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12、吾欲之南海(動詞,到、往)

四、詞類活用

1、其下聖人也亦遠矣(方位名詞作動詞,低於)2、而恥學於師(意動用法,以爲恥)

3、小學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或大的方面)4、位卑則足羞(意動用法,以爲羞)

5、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爲師)6、吾師道也(名詞作動

五、文言句式

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賓語前置句)

2、不拘於時,學於餘。(介賓短語後置句、被動句)

《文言文》知識點 篇3

《文言文二則》課文原文

學弈(yì)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爲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hú)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fú)若之矣(yǐ)。爲是其智弗若與[yú]?曰:非然也。

註釋

1、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題目爲後人所加。弈,下棋。

2、[弈秋]“秋"是人名,因善於下棋,所以稱爲弈秋。

3、[通國]全國。

4、[惟弈秋之爲聽]只聽弈秋的教誨。

5、[鴻鵠]指天鵝大雁一類的鳥。

6、[繳]古時指帶有絲繩的箭,射出後可以將箭收回。這裏讀zhuó。

7、[之]他,指專心致志的那個人。

8、[弗若]不如。

9、[爲]因爲。

10、[與]同“歟",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這裏讀yú。

11、[然]這樣。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yú),此不爲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cāng)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爲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shú)爲汝(rǔ)多知乎?”

註釋

1、本文選自《列子·湯問》,題目爲後人所加。

2、辯鬥:辯論,爭論。

3、以:認爲。

4、日中:正午。

5、[車蓋]古時車上的圓形篷蓋,像雨傘一樣。

6、[及]到,到了。

7、[盤盂]盛物的器皿。圓的爲盤,方的爲盂。

8、[滄滄涼涼]寒涼。

9、[探湯]把手伸到熱水裏去。這裏指天氣很熱。

10、[孰]誰。

11、[爲]同“謂",說。

12、[汝]你。

《文言文二則》知識點

一、文學常識:

體裁:文言文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

《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

孟子,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學弈》說明了學習應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兩小兒辯日》說明兩小兒善於觀察,說話有理有據;孔子實事求是。告訴我們學無止境的道理。

二、重難點

重點:朗讀和背誦

難點:參考註釋讀懂每句話的意思。

三、重點詞句

(1)對句子的理解。

1、思援弓繳而射之

這一句是寫後一個人學弈時的表現,他雖然看上去在聽弈秋教導,心裏卻在想拉弓箭射天鵝。用對比的方法進行敘述,使結論水到渠成,具有說服力。

2、爲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這是《學弈》一文的結語,對文中所講的'事情作了結論而未論證,但論證已包含於敘事之中。抓住前面一句“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讀懂“弗若之”的原因,明白專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結果是完全不相同的。爲了加深對這句話的理解,可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一談。

3、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這是一小孩在爭辯時的觀點,他是憑自己所觀察到不同時間太陽大小的變化所做出的判斷。

4、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

這是另一小孩在爭辯中的觀點,是根據不同時間太陽照在身上的涼熱感覺得出結論的。

5、孰爲汝多知乎?

這是兩個小孩見孔聖人不能裁決,笑着說的話──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本句採用反問的句式,表現出兩個小孩的天真可愛。

《文言文二則》原文翻譯

學弈

弈秋是全國的下棋高手。他教導兩個學生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學生雖然也在聽弈秋講課,心裏卻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鵝要飛過來,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來。雖然他倆在一塊兒學習,但是後一個同學不如前一個學得好。難道是因爲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說:不是這樣的。

兩小兒辯日

有一天,孔子到東方遊學,看到兩個小孩爲什麼事情爭辯不已,便問是什麼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爲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

另一個小孩卻認爲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些,而中午時要近些。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的時候看起來小而近的時候看起來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裏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感覺熱而遠的時候感覺涼的道理嗎?

孔子也不能判斷是怎麼回事。

兩個小孩笑着說:“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

《文言文》知識點 篇4

1.固

①據崤函之固(險固,堅固,特指地勢險要,城郭堅固,形容詞用作名詞)

②君臣固守以窺周室(牢固,頑強,形容詞)

③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爲固(固守的據點,屏障,名詞)

2.因

①因遺策(沿襲,動詞)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詞)

③因河爲池(憑藉,依據,介 詞)

3.亡

①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丟失,損失,動詞)

②追亡逐北(逃亡,動詞;此用作名詞,指逃亡的軍隊)

③吞二週而亡諸侯(滅亡, 動詞;這裏是使動用法,使……滅亡)

4.制

①吳起……趙奢之倫制其兵(統率,動詞)

②秦有餘力而制其弊(制服,動詞)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統治、控制,動詞)

5.兵

①趙奢之倫制其兵 / 行軍用兵之道(軍隊,名詞)

②收天下之兵 / 信臣信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 斬木爲兵(兵器,名詞)

6.策

①蒙故業,因遺策(策略、計策,名詞)

②振長策而御宇內(馬鞭子,名詞)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納,動詞)

②致萬乘之勢(達到、獲得,動詞)

8.之

①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的,結構助詞)

②趙奢之倫制其兵(這,指示代詞)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詞)

④聚之咸陽(代“天下之兵”,代詞)

9.及

①非及向時之士(比得上,動詞)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詞)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築長城而守藩籬(在北方,方位名詞作狀語)

②追亡逐北(敗北的.軍隊,動詞作名詞)

11.度

①內立法度(制度,名詞)

②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量長短)

12.遺

①因遺策(遺留下來,動詞)

②秦無亡矢遺鏃之費(遺失,丟失,動詞)

13.愛

①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吝惜,動詞)

②寬厚而愛人(愛護,尊重,動詞。)

追亡逐北,伏屍百萬 ( 逃跑的軍隊 )

吞二週而亡諸侯 ( 使動,使…滅亡 )

14.區區

①然秦以區區之地( 小小的 )

②何乃太區區( 見識淺薄 )

③感君區區懷 ( 誠懇 )

指出句式特徵

(1)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判斷

(2)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判斷

(3)爲天下笑者,何也?——被動

(4)威振(於)四海——省略

(5)而倔起(於)阡——省略

(6)鑄以(之)爲金人十二,臨不測之淵以(之)爲固——省略

(7)身死(於)人手——省略

(8)委命(於)下吏——省略

(9)非銛於鉤戟長鎩也——介後

(10)鑄以爲金人十二——介後

(11)非抗於九國之師也——介後

(12)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賓前

《文言文》知識點 篇5

在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現象比較多:同一個詞,在這個句子中是一個義項,在另一個句子裏又是一個義項。一般說來,一詞多義的各個義項之間均有一定的聯繫。

一詞多義是由本義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應該由本義入手,來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詞的本義有兩種理解:A.就詞的來源說,即該詞的最初意義。如“去”的最初意義是“離開”,“兵”的最初意義是“兵器”。B.就詞的應用來說,把常用的那個意義算作詞的本義,也叫基本意義。如“兵”的常用意義是“士兵”等。

引申義是從基本義發展而來的,同基本義有相似的、相對的或相關聯的意義。如“刑”,本義是“刑法”,基本義還包含對犯人的.處罰,後來這個意義發展出“懲罰”的意義(皆刑其長吏《陳涉世家》)。

比喻義是詞的比喻用法固定下來的意義,有的比喻義是從詞的本義、基本義產生的。如“窩”的本義、基本義都是“鳥獸昆蟲居住的地方”,從這個意義產生出的比喻義,即“壞人居住的地方”。

常見多義詞例釋

按照多義詞、義項、例句及篇目順序整理:

①跟從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狼》)

②順從,聽從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劌論戰》)

③順着,隨着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與朱元思書》)

④依從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⑤介詞,由 便舍船,從口入(《桃花源記》)

⑥介詞,向 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送東陽馬生序》)

①名詞,泛指馬鞭子 執策而臨之(《馬說》)

②動詞,用鞭子打 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③記載(名詞用作動詞) 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木蘭詩》)

①舊的,原來的(知識) 溫故而知新(《論語?爲政》)

②原因,緣故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兩小兒辯日》)

③特意 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見蔡桓公》)

④所以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①詳細,詳盡 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②具有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核舟記》)

③工具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傷仲永》)

④備,置辦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過故人莊》)

⑤同“俱”,全,都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

《文言文》知識點 篇6

1.孔子語錄(論語)

2.魚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

4.曹劌論戰(《左傳》)

5.《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6.出師表(諸葛亮)

7.桃花源記(陶淵明)

8.三峽(酈道元)

9.馬說(韓愈)

10.小石潭記(柳宗元)

11.陋室銘(劉禹錫)

12.岳陽樓記(范仲淹)

13.醉翁亭記(歐陽修)

14.記承天寺夜遊(蘇軾)

15.愛蓮說(周敦頤)

高考語文必背古詩

屈原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餘雖好修姱(kuā)以鞿(jī)羈兮,謇(jiǎn)朝誶(suì)而夕替。既替餘以蕙纕(huìxiāng)兮,又申之以攬茞(chǎi)。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衆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zhuó)謂餘以善淫。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爲度。忳鬱邑餘侘傺(chàchì)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寧溘(kè)死以兮,餘不忍爲此態也。鷙鳥之不羣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yuán)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ɡòu)。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zhù)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步餘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制芰(jì)荷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cháng)。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高餘冠之岌岌(jíjí)兮,長餘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爲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文言文》知識點 篇7

(1)敘述。敘述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作者對人物的經歷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以及場景、空間的轉換所作的敘說和交代。

1、順敘——按時間發生的先後順序所作的敘述。順敘型的結構模式是:總敘+分敘(分敘1+分敘2+分敘3+分敘n)+結尾。作用:條理清楚地進行記敘。

2、倒敘——把事件的結局或其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重要斷面提到文章前面,寫完結局或斷面,然後才按時間順序寫。作用:這種筆法能造成懸念,吸引讀者。

3、插敘(補敘屬於插敘一種)——對全文來說,插敘僅是一個片斷,插敘完後,文章仍回到原來的事件敘述上來。這種插敘不是敘述的主體部分,一般不發生在主流的時間範圍內。若把這種插敘刪去,雖會削弱主體的深刻性,但不明顯影響主要情節的完整性。

作用: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充實豐滿。補敘作用:對上文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文做某些交代。

(2)描寫。描寫是把描寫對象的狀貌、情態描繪出來,再現給讀者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記敘文,特別是文學創作中的主要表達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議論、說明文中,有時也把它作爲一種輔助手段。描寫的手法運用得好,能逼真傳神、生動形象,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中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

總體來說,描寫有以下一些作用:再現自然風光。描繪人物的外貌及內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動的自然及社會環境。

1、五種人物的描寫方法:肖像(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

作用:更好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徵。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等等。具體回答的時候要說明白是什麼性格、什麼心理等。

2、二種環境描寫:

自然環境描寫——具體描寫自然風光,營造一種氣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氣氛等。

社會環境描寫——交代人物活動的(時代)背景,寫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渲染氣氛,更好地表現人物。

3、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正面直接表現人物、事物;側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4、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語態,收到一種特殊的效果。

(3)抒情。抒情就是抒發和表現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體中的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的文學作品和記敘文中,也常常把它作爲重要的輔助表達手段。

(4)議論。議論就是作者對某個議論對象發表見解,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它的作用在於使文章鮮明、深刻,具有較強的哲理性和理論深度。在議論文中,它是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記敘文、說明文或文學作品中,也常被當作輔助表達手段。

(5)說明。說明是用簡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狀、性質、特徵、成因、關係、功用等解說清楚的表達方式。這種被解說的對象,有的是實體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樹木、建築、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識、修養、觀點、概念、原理、技術等。

《文言文》知識點 篇8

一.重點掌握以下詞、句

1.一詞多義:

(1)“卒”:①死。“卒葬之”。②終於。“卒相與歡”。(《廉頗商相如列傳》)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戰》)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滅。”②文字。“獨其爲文”。、③華美、有彩飾。“舍其文軒”。(《公輸》)

(3)“道”:①道路。“有碑僕道”。②說、講。“何可勝道也哉”。③道理。“傳道受業”(《師說》)④正確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4)“極”:①盡,-盡情享受。“極夫遊之樂”。②至多,最多。“亦極七八萬耳”。(《赤壁之戰》)

(5)“觀”:①觀察、看。“古人之觀於天地……”②景象。“非常之觀”。③建築物的一種,讀 ,“大王見臣列觀”。(《廉頗簡相如列傳》)

(6)“得”:①能夠。“不得極夫遊之樂”。②心得、收穫。“往往有得”。③融洽。“與公甚相得”。④得到,獲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肅公翱事》)

(7)“夷”:①平坦。“夷以近”。②剷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難”(《赤壁之戰》)。③我國古代對少數民族及外國的一種蔑稱。“南撫夷越”。(《隆中對》)

(8)“相”:①幫助、輔佐,讀 。“無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讀。“操雖託名漢相”(《赤壁之戰》)③互相,讀 。“卒相與歡。“(《廉頗商相如列傳》)。

(9)“悲”:①感嘆、嘆惜。“餘於僕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③哀憐。“餘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說》)

(10)“勝”:①盡 。“何可勝道也哉”。②能承擔,禁得起, 。“沛公不勝杯構”(《鴻門宴》)。③優美的, 。“予觀夫巴陵勝狀”(《岳陽樓記》)。④勝利, 。“終不能加勝於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2.詞性活用:

(1)“舍”:築舍定居。名詞活用爲動詞。“始舍於其址”。

(2)“名”:①命名,稱呼。名詞活用爲動詞。“名之曰褒禪”。②說清楚,說明白。名詞活用爲動詞。“而莫能名者”。

(3)“窮”:窮盡,走到頭。形容詞活用爲動詞。“好遊者亦不能窮也”。

(4)“謬”:弄錯,形容詞活用爲動詞。“後世之謬其傳……”

(5)“傳”:流傳下來的文字,動詞活用爲名詞。“後世之謬其傳……”……

一、古文化常識:

1、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詩文書畫皆精,寫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三篇關於赤壁的詩文。

2、望:農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二、通假字:

1、舉酒屬客:屬通囑,勸酒

2、山川相繆: 繆通繚,縈繞

三、古今異義:

1、望:古——農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今——希望、渴望

2、如:古——往,去 今——如同、像

3、是:古——代詞,這 今——判斷詞

4、美人:古——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作聖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徵

今——容貌漂亮的女子

5、鬥牛:古——星宿名 今——一種體育活動或遊戲

四、 一詞多義:

1、而:①錶轉折 例:雖一毫而莫取

②表承接 例: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

③表修飾 例:客喜而笑

2、下:①名詞,下面 例: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②動詞,攻佔 例:下江陵

3、方:①名詞,地方 例:望美人兮天一方

②副詞,正當 例:方其破荊州

4、然:①仿聲詞詞尾,……的樣子 例:其聲嗚嗚然

②代詞,這樣 例:何爲其然也

5、乎:①介詞,相當“於” 例:鬱乎蒼蒼

②語氣助詞 例:困於周郎者乎

6、之:①助詞“的” 例: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②代詞,大自然 例: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③結構助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例:不知東方之既白

7、如:①介詞,像 例:浩浩乎如憑虛御風

②動詞,往 例:縱一葦之所如

8、望:①農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例:七月既望

②動詞,眺望,遠望 例:望美人兮天一方

五、詞類活用:

1、羽化而登仙:羽——名作狀,像長了翅膀一樣

2、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動,唱歌

3、桂棹兮蘭槳:桂、蘭——名作狀,用桂樹,用木蘭

4、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舞、泣——使動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5、烏鵲南飛:南——名作狀,向南

6、西望夏口,東望武昌:西、東——名作狀,向西,向東

7、下江陵:下——名作動,佔領、攻下

8、順流而東也:東——名作動,向東進發

9、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漁樵——名作動,打魚砍柴……

《文言文》知識點 篇9

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1、 徒: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類,屬)

2、 出:其出人也遠矣(超出)

二、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感也(受:通"授")

2、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

三、一詞多義

1、傳: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②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名詞,解釋經書的著作)

2、師:

①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老師)

②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名作動,從師)

3、從:

①惑而不從師(動詞,跟隨)

②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介詞,自)

4、也: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用於句中,舒緩語氣,可不譯)

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句末語氣詞,輕微感嘆,可譯爲"啊")

③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句末語氣詞,"呢")

5、則:

①於其身也,則恥師焉(轉折連詞,卻)

②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條件連詞,就)

③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副詞,表判斷,譯爲"就是")

6、於:

①師不必賢於弟子(介詞,比)

②而恥學於師(介詞,向)

③不拘於時(介詞,被)

④其皆出於此乎(介詞,在)

7、乎:

①其聞道也亦先乎吾(介詞,相當於"於",譯爲"比")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句末語氣詞,反詰語氣)

8、所以:

①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所用來,"以"作"用"講,表憑藉、手段)

②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的原因,表原因)

四、詞類活用

1、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意動用法,以……爲恥)

2、吾從而師之(師:名作動,學習)

3、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形作名,聖人;愚:形作名,愚人)

4、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師:名作動,學習)

5、孔子師郯子(師:名作動,拜師學習)

五、古今異義的詞

1、古之學者必有師(古義:求學的人;今義: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古義:所用來……;今義:因此,因果連詞)

3、吾從而師之(古義:跟隨並且,今義:目的連詞)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古義:不一定;今義:不需要)

5.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古義:小的方面學習;今義:接受初等教育的地方)

六、句式

1、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判斷句)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

3、不拘於時,學於餘(被動句)

4、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介賓短語後置)

5、而恥學於師(介賓短語後置)

七、難句翻譯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譯:老師,就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

2、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所以無論高貴還是低賤,不分年紀大還是年齡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在的地方。

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譯:不知道文章的停頓,有的人就去求師學習,不能解決疑難問題,有的'人卻不求師學習,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看不出他們有什麼高明啊。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譯:所以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賢能,知道道理有先有後,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象這樣罷了。

《文言文》知識點 篇10

知識盤點:

異讀字是一種特有的讀音現象,它是指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而表示的意義相同的字。文言文異讀字有三種情況:破音異讀、通假異讀和古音異讀。

破音異讀,又叫“讀破”。它是採用改變漢字通常讀音的方法來表示該字詞性和意義的改變。如:天雨牆壞。(《智子疑鄰》)句中沒有謂語動詞,因此“雨”轉化爲動詞。所以,在習慣上把它讀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詞的“雨”(yǔ)的區別。

所謂通假異讀,是指在通假現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讀音去讀。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這裏的“說”是“悅”的通假字,因此,就應該讀成它的本字“悅”(yuè),而不能再讀shuō音了。

所謂古音異讀,是指古代的一些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稱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專有,就有了固定性,從而保留髮古音。如: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木蘭詩》)此句中“可汗”是對我國古代北方部族首領的稱呼,應讀爲“kèhán”,而不能讀爲“kěhàn”。

積累卡片:

本義是表示“誠實”“信任”“的確”“任意”“使者”等意,讀xìn。例:

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出師表》)

有時假借爲“伸展”“伸張”之意,即與“伸”同義,讀爲shēn。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隆中對》)

食、其

在用於人名時,“食”讀yì,“其”讀jī。例:

信引兵東,未渡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已說下齊,韓信欲止。(《史記·淮陰侯列傳》)

古同“旁”,讀páng,用於“阿房宮”。例:

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葫蘆僧判斷葫蘆案》)

作名詞,表示“帝王”“諸侯王”等意時,讀wáng。例:

胡不見我於王?(《公輸》)

當其用作動詞,表示“成就王業”等意時,讀wàng。例:

大楚興,陳勝王。(《陳涉世家》)

作名詞,表示“計量長短的標準”“限度”“法制”“氣度”“度過”等意時,讀dù。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在作動詞,並表示“計量”“揣測考慮”等意思時,讀duó。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隆中對》)

很多小朋友都有這樣的苦惱:語文學習效率不高、語文成績提不上去、老是被父母和老師責備,準備了從軍行,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高效地學習!

從軍行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註釋]

1.從軍行: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多寫軍隊務旅征戰之事。王昌齡作的《從軍行》共七首,這裏選入第四首。

2.青海:即今青海湖。長雲:多雲,漫天皆雲。雪山:終年積雪的山,指祁連山。

3.孤城:指玉門關,因地廣人稀,給人以孤城之感。這句詞序倒裝,意思是“遙望孤城玉門關”。

4.穿:磨破。金甲:戰衣,是金屬製成的盔甲。

5.破樓蘭:借指徹底消滅敵人。樓蘭:漢時對西域鄯善的稱呼,詩中泛指當時侵擾西北邊區的敵人。

[今譯]

青海湖連綿不斷的大片烏雲,

遮暗了終年積雪的祁連山;

遠遠眺望只看見孤獨的城池,

那正是春風都吹不到的玉門雄關。

在黃沙莽莽的疆場上,

將士們身經百戰磨穿了鐵甲衣裳衫,

但是不徹底消滅入侵的邊賊,

他們將誓死不把家園回還!

【賞析】唐代邊塞詩的讀者,往往因爲詩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雜舉、空間懸隔而感到困惑。懷疑作者不諳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爲之解者亦有之。這首詩就有這種情形。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關東西相距數千裏,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於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說。有的說,上句是向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關在後,則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鄉該是玉門關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遙望”之倒文,而遙望的對象則是“青海長雲暗雪山”,這裏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遙望”解爲“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區的概括描寫誤解爲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一種誤解即因後一種誤解而生。一、二兩句,不妨設想成次第展現的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雲彌溫;湖的北面,橫亙着綿廷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裏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鬥的典型環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爲什麼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呢?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爭的態勢有關。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禦吐蕃,守護河西走廊。“青海”地區,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範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繫,宜乎在畫面上出現青海與玉關。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複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色裏。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爲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於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徵,令人宛見“日暮雲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鬥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儘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鬥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黃沙”句儘管寫出了戰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因此末句並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並不迴避戰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可以說,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

《文言文》知識點 篇11

8.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裏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9.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樂,自由自在。

10.寒暑易節,始一返焉: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呢。

1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青苔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中。

12.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

13.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污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污染,在清水裏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

14.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唉!對於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對於蓮花的愛好,像我一樣的`人還有什麼人呢?對於牡丹的愛好,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文言文》知識點 篇12

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1、率: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全都,一概)

2、以:不賂者以賂者喪(因爲)

3、蓋: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因爲)

4、固:固不在戰矣(當然)

5、舉:舉以予人(拿)

6、然則: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麼……)

7、判: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確定,斷定)

8、固:至於顛覆,理固宜然(本來)

9、得:此言得之(對)

10、遷:終繼五國遷滅(改變)

11、與:與嬴而不助五國也(結交)

12、既: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已經)

13、以、爲、速:至丹以荊卿爲計,始速禍焉(用,作爲,招致)

14、再:後秦擊趙者再(兩次)

15、洎、以:洎牧以讒誅(及,等到;因爲)

16、誠: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實在)

17、向使: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假如)

18、數、理: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天數,命運)

19、爲、爲:爲國者無使爲積威之所劫哉(治理,被)

20、苟、從: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隨)

二、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

2、暴秦之慾無厭(通"饜",滿足)

3、當與秦相較(通"倘",如果)

三、一詞多義

1、非:

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不是)

②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不對)

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沒)

④謫戍之衆,非抗於九國之師也(不能)

2、或:

①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有人)

②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有時)

③或以爲死,或以爲亡(有人)

④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或許)

3、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得到)

②此得之(正確)

③誠不得已(辦法)

④君爲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須,應該)

《文言文》知識點 篇13

一、字音

縵回màn不霽何虹jì焚椒蘭jiāo

妃嬪媵嬙pínyìngqiáng轆轆lù

剽掠piāo杳不知yǎo盡態極妍yán

鼎鐺chēng迤邐yǐlǐ錙銖zīzhū

架樑之椽chuán在庾之粟粒yúsù橫檻jiàn

嘔啞ōuyā參差cēncī鬟huán囷囷qūn

 二、重點實詞:

1、蜀山兀,阿房出(山禿)

2、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趨向)

3、各抱地勢,鉤心鬥角(隨着,適合)

4、盤盤焉,囷囷焉(縈繞曲折的樣子)

5、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雨或雪停止,此處是雨停止)

6、杳不知其所之也(見不到蹤影)

7、一肌一容,盡態極妍(每,即全部)

8、縵立遠視,而望幸焉(寵幸)

9、摽掠其人(通“剽”,piāo,掠奪、奪取)

9、奈何取之盡錙銖(古代計量單位,言極其細小)

10、使六國各愛其人(假使,表假設的連詞)

三、文言現象

1、隔離

古義:遮斷,遮蔽今義:不讓聚在一起,避免接觸

2、直走直走咸陽

古義:趨向今義:行走

3、鉤心鬥角各抱地勢,鉤心鬥角

古:指宮室結構的參差錯落,精巧工緻;今:比喻用盡心機,明爭暗鬥。

4、落矗不知乎幾千萬落

古義:所、座;今義:下降、衰落。

5、氣候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古義:文中是指情緒氣氛之意今義:是指一個地區的氣象概況

6、明星明星熒熒,開妝鏡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業中做出成績,出了名的人。

7、經營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

古:指金玉珠寶等物;今:指籌劃管理或組織(企業、活動)。

8、精英

古:指金玉珠寶等物;今:指優秀人才。

9、可憐可憐焦土

古:可惜;今:憐憫,同情。

高一語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識點:《赤壁賦》

一、通假字

1、屬:舉酒屬客(通“囑”,勸酒)

2、馮:浩浩乎如馮(píng)虛御風(通“憑”,乘)

3、泝:擊空明兮泝流光(通“溯”,逆水而上)

4、繆:山川相繆(通“繚”,環繞,盤繞)

5、舉匏尊以相屬樽酒杯

二、一詞多義

1、望:

①七月既望(農曆每月十五,名詞)

②西望夏口(向遠處看,眺望,動詞)

2、長:

①抱明月而長終(永遠,副詞)

②而卒莫消長也(增長,動詞)

3、然:

①其聲嗚嗚然(擬聲詞詞尾,表狀態)

②何爲其然也(這樣,代詞)

4、於:

①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在,代詞)

②月出於東山之上(從,介詞)

③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被,介詞)

5、白:

①白露橫江(白色的,形容詞)

②不知東方之既白(亮,形容詞)

6、歌:

①歌窈窕之章(唱,動詞)

②歌曰(歌詞,名詞)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聲調或節拍)

7、如:①縱一葦之所如(動詞,往)

②如怨如慕(副詞,像)

《文言文》知識點 篇14

《觸龍說趙太后》

一、重點詞語解釋

1、趙太后新用事(新:剛剛)

2、老婦必唾其面(唾:吐唾沫)

3、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謝:道歉)

4、老婦恃輦而行(恃:依靠,依賴)

5、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殊:很)

6、爲長安君約車百乘(約:置辦,配備)

二、通假字

1、必勿使反(反:返)

2、少益耆食(耆:嗜)

三、多義詞

1、質:

文質彬彬(本質)

質疑問難(詢問)

於是爲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作抵押,……做人質)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質地)

2、及:

夫人之力不及此(到)

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趁)

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和,以及)

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失此利也,雖悔之,亦無及也(用 )

3、甚:

若長安君主甚(厲害)

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嚴重)

目似瞑,意暇甚(很)

好讀書不求甚解(仔細,深入)

4、異:

永州之野產異蛇(奇異)

太后笑曰:"婦人異甚"(特別)

漁人甚異之(以……爲異,對……感到詫異)

曰:"姑俟異日觀"云爾(另外的)

5、少:

少時,一狼徑去(短時間)

太后之色少解(稍微,略微)

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年齡小)

6、爲:

必以長安君爲質,兵乃出(作爲)

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替)

願爲市鞍馬,從此替爺徵(做,準備)

人之爲學有難易乎(做,治)

四、詞類活用

1、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侯:名作動,封侯;繼:動作名,繼承人)

2、日食飲得無衰乎(日:名作狀,每日)

3、沒死以聞(聞:使動,使……聽聞)

4、今媼尊長安君之位(尊:使動,使……尊)

五、古今異義詞

1、至於:至於趙之爲趙

古義:到,上推到;今義:多作副詞,表示另提到一事

六、文言句式

1、趙氏求救於齊(狀語後置)

2、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賓語前置)

七、重點翻譯句

1、 日食飲得無衰乎?

譯: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

2、老臣竊以爲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

譯:我私下認爲您喜歡燕後超過喜愛長安君。

3、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爲王也哉?

譯:難道這不是爲他作長遠的打算,希望他生育子孫一代一代做國君嗎?

4、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爲趙,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

譯:從這一代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推算到趙氏建立趙國的時候,趙王被封侯的子孫,他的繼承人有在的嗎?

5、微獨趙,諸侯有在者平?

譯:不僅僅是趙王,其他諸侯的子孫繼承人有在的嗎?

6、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譯:這樣他們當中禍患來得早的就會降臨到他們身上,禍患來得晚的就降臨到他們的'子孫身上。

7、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

譯:父母愛惜自己的子女,就替他們作長遠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