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文言實詞知識點

文言實詞知識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4W 次

文言實詞知識點1

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

文言實詞知識點

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在文言文中,實詞是大量的,掌握較多的文言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鍵。學習文言實詞,應特別注意它在語法上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一詞多義,二是詞義的古今變化,三是詞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

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見的實詞的含義有幾種方法。

(1)文本遷移法

這一方法需要學習好所學的文言文,能在適合的時候遷移

(2)事理檢驗法

通過常識或所學知識推斷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慮是否有通假現象

(3)語境推斷法

看實詞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語境,常見的。是實詞的褒貶異議。

(4)語法推斷法

藉助語法知識分析特殊實詞的含義。

(5)互文見義法

同義對應和反義對應

結構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對照來推斷

(6)成語推斷法

我們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語中推斷出文言文中實詞的含義,看遷入是否順暢。

總結:實詞指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的詞語。不能充當句子成分的詞叫虛詞。現在把功能作爲主要依據,認爲能夠單獨充當句法成分。

文言實詞知識點2

1.通假字

(1)北冥有魚(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辯也(通辨,區別)

(4)旬有五日而後反(通又;通返,往返)

(5)而徵一國(通耐,能)

(6)御六氣之辯(通變,變化)

2.古今異義

(1)腹猶果然

古義:食飽之狀今義:副詞,表示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2)衆人匹之

古義:一般人今義:多數人,大家

(3)雖然,猶有未樹也。

古義:雖然這樣今義:轉折連詞

(4)窮髮之北

古義:毛,草木今義:頭髮

(5)小年不及大年

古義:壽命長的今義:豐收年;春節

3.一詞多義

(1辯此小大之辯也(通辨,區別)

而御六氣之不辯(通變,變化)

(2)知之二蟲又何知(動詞,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詞,智慧)

(3)名北冥有魚,其名爲鯤(名詞,名稱)

聖人無名(名詞,聲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詞,氣息,這裏指風)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詞,氣息)

4.詞類活用

(1)名詞用作動詞。而後乃今將圖南(往南飛)/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爲(往南飛)

(2)使動用法。德合一君(使滿意)/彼於致福者(使到來)/而徵一國者(使信任)

文言實詞知識點3

  一、文言實詞歸納:(基本篇目)

  二、通假字歸納:

(1)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經。) ——《陳涉世家》

(2)苟富貴,無相忘。("無"通"毋":不要。) ——《陳涉世家》

(3)爲天下唱。("唱"通"倡":倡導,發起)——《陳涉世家》

(4)將軍身被堅執銳。("被"通"披":穿着)——《陳涉世家》

(5)對鏡帖花黃。("帖"通"貼":粘上)——《木蘭詩》

(6)出門看火伴。(“火”通“夥”:夥伴)——《木蘭詩》

(7)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詘"通"屈":彎曲). ——《核舟記》

(8)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通“又”:還有)——《核舟記》

(9)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簡”通“揀”:挑選)——《核舟記》

(10)虞山王毅叔遠甫。(“甫”通“父”:男子美稱)

(11)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橫”:橫放)——《核舟記》

(12)一厝朔東,一厝雍南。("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

(13)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

(14)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

(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聰明)——《愚公移山》

(16)湯熨之之所及也。(“湯”通“燙”:用熱水焐)——《扁鵲見蔡桓公》

(17)扁鵲望桓侯而還走。("還"通"旋":迴轉、掉轉)——《扁鵲見蔡桓公》

(18)火齊之所及也。("齊"通"劑":藥劑,湯藥)——《扁鵲見蔡桓公》

(19)必能裨補闕漏。("闕"通"缺":缺陷)——《出師表》

(20)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橫":橫)——《出師表》

(21)才美不外見。("見"通"現":顯露)——《馬說》

(22)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幹,本領)——《馬說》

(23)系向牛頭充炭直。("直"通"值":價值、價錢)——《賣炭翁》

(24)屬予作文以記之。("屬"通"囑":囑咐)——《岳陽樓記》

(25)百廢具興。("具"通"俱":都,全都)——《岳陽樓記》

(26)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抗拒)——《公輸》

(27)子墨子之守圉有餘。(“圉”通“御”:抵擋)——《公輸》

(28)公輸盤詘。(“詘”通“屈”:折服)——《公輸》

(29)自餘爲僇人。(“僇”通“戮”:遭到貶謫)——《始得西山宴遊記》

(30)而遊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曬)——《峽江寺飛泉亭記》

(31)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見”通“現”:出現)——《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32)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3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34)衡於慮。(“衡”通“橫”:梗塞,指不順)——《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35)入則無法家拂士。(“拂”通“弼”,輔佐)——《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36)滿坐寂然。("坐"通"座":座位)——《口技》

(37)持其貲去。(“貲”通“資”:資材)——《越巫》

(38)客問元方:“尊君在不?”(“不”通“否”:嗎)——《陳太丘與友期》

(39)略無闕處。(“闕”通“缺”:中斷)——《三峽》

(40)項爲之強。(“強”通“僵”:僵硬)——《閒情記趣》

(41)儐者更道。(“道”通“導”:引導)——《晏子故事兩篇》

(42)縛者曷爲者也?(“曷”通“何”:什麼)——《晏子故事兩篇》

(43)聖人非所熙也。(“熙”通“嬉”:開玩笑)——《晏子故事兩篇》

(44)輯以翡翠。(“輯”通“緝”:連綴)——《寓言四則之買櫝還珠》

(45)宣王說之。(“說”通“悅”:高興)——《寓言四則之濫竽充數》

(46)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扳”通“攀”:牽、引)——《傷仲永》

(47)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通“悅”:愉快)——《〈論語〉十則》

(48)屏棄而不用。(“屏”通“摒”:摒棄)——《爲學》

  (三)文言虛詞用法歸納:

(1)相對於實詞而言,文言虛詞沒有一定的實在意義,主要用來組詞成句,在句子中起語法作用。文言虛詞中可以包括代詞、動詞、副詞等類別,而這些詞類按現代漢語的劃分方式,應屬實詞。這是因爲文言虛詞的概念是沿用古代留存下來的傳統提法,古人的語言觀念不如今人明確,分類自然不夠仔細。文言虛詞大體可以分爲:代詞、介詞、助詞、嘆詞、副詞、連詞等候。一個虛詞在不同的語境中詞性並不相同,如“其”可以作代詞。也可以是助詞或副詞,應結合其在語句中的作用,具體辨析。

(2)確定虛詞的意義,首先要確定詞性。要確定詞性就得掌握每個虛詞的用法規律,要聯繫上下文作細緻辨析。除此之外,還要弄清虛詞在句中的結構作用。如“之”作主語、謂語賓語則是代詞或動詞,若在主謂之間,則是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可不翻譯。複習虛詞時要掌握虛詞的使用方法:一是在語言環境中辨別詞性和用法。如"公與之乘"這個"之"是涉及的對象,是曹劌,"之"是代詞。二是從語法角度分析它的作用。就是看是否充當句子成分,充當了什麼成分。如果沒有充當成分,只起組合作用或表語氣,就是助詞。

(3)在複習中,可以從虛詞功能的角度作分類,以便於系統歸納掌握。

A. 起指代作用的虛詞。包括

人稱代詞

第一人稱:予觀夫巴陵勝狀(《岳陽樓記》)中“予”是“我”的意思,除此之外還有"吾"、"餘"等詞。

第二人稱:若爲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中的“若”是“你”的意思,此外還有"汝"、"爾"、"乃"等詞。

第三人稱: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劌論戰》)中的“其”是“他們”的意思,此外還有"之"、"彼"、"伊"等詞。

指示代詞: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捕蛇者說》)中的“是”作“這個”講。此外還有"此"、"斯"、"夫"、"或"等詞。

疑問代詞: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中的“孰”作疑問代詞“誰”講,此外還有"何"、"安"、"藥"等詞也是疑問代詞。

B. 起限制或修飾作用的虛詞。包括

程度副詞:

餘聞而愈悲(《捕蛇者說》)中的“愈”作“更加”講。

途中兩狼,綴行甚遠(《狼》)中的“甚”作“很”講。

以爲妙絕(《口技》)中的“絕”作“極點”講。

此外還有"殊"、"稍"、"益"等詞均可充當表程度的副詞。

範圍副詞: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桃花源記》)中的“鹹”作“都”講。

衆妙畢備(《口技》)中的“畢”作“全”講。

陳勝佐之,並殺兩尉(《陳涉世家》)中的“並”作“一共”講。

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木蘭詩》)中的“但”作“只”講。

室中更無人,唯有乳下孫(《石壕吏》)中的“唯”作“只”講。

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中的“止”通“只”,表範圍。

此外還有"悉"、"俱"、"舉"等詞都可以作表範圍的副詞。

時間副詞:

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捕蛇者說》)中的“已”作“已經”講,表時間。

既克,公問其故(《曹劌論戰》)中的“既”作“已經”講,表時間。

向吾不爲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中的“向”作“從前”講,表時間。

囊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元一焉(《捕蛇者說》)中的“囊”作“從前”講,表時間。

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中的“會”作“適逢”講,表時間。

吳廣素愛人(《陳涉世家》)中的“素”作“平素,平常”講,表時間。

忽逢桃花林(《桃花源記》)中的“忽”作“忽然”講,表時間。

情態副詞: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中的“誠”作“實在”講,表示一種情態。

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口技》)中的“漸”作“漸漸”講,表示一個變化的過程。

尉果笞廣(《陳涉世家》)中的“果”作“果然”講,表示一種情態。

廣故數言欲亡(《陳涉世家》)中“故”作“故意”講,表情態。

今吾嗣爲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捕蛇者說》)中“幾”作“幾乎”講,表情態。

表謙敬、頻率、重複的副詞:

徒屬皆曰:"敬受命"(《陳涉世家》)中的“敬”表謙敬。

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出師表》)中的“猥”和“枉”表降低身份的謙詞。

扁鵲出,桓侯又不悅(《扁鵲見蔡桓公》)中的“又”作“再一次”講,表頻率。

表語氣或否定的副詞:

庶竭弩鈍,攘除奸兇,復興漢室,還於舊都(《出師表》)中的“庶”表陳述語氣。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中的“寧”表反問語氣。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主(《陳涉世家》)中的“不”表否定。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劌論戰》)中的“弗”表否定。

苟富貴,無相忘(《陳涉世家》)表否定。

C. 起關聯作用或組合結構作用的虛詞。

表時間、處所、對象、方式、原因、被動、比較的介詞:

試用於昔日(《出師表》)中的“於”是一個表時間的介詞,相當於“在”。

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捕蛇者說》)中的“於”作“到”講,表時間。

指通豫南,達於漢陰(《愚公移山》)中的“於”後面跟地點,表處所。

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說》)中的“乎”也是一個表地點的介詞,做“在”講。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中的“緣”作“沿着”講,表方式。

當窗理雲鬢(《木蘭詩》)中的“當”作“對着”講,表對象。

告之於帝(《愚公移山》)中的“於”表對象,作“向”講。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以”作“憑”講,表示對象。

而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中的“以”也是“憑”的意思,但表示方式。

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捕蛇者說》)中的“比”表比較關係。

表並列、遞進、選擇、因果、假設、條件、轉折、關聯作用的連詞:

若有作奸犯科及爲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中的“及”表並列作用。

下視其轍,登就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曹劌論戰》)中的“遂”表結果的連詞。

苟富貴,無相忘(《陳涉世家》)中的“苟”是表假設關係的連詞。當“如果”講。

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陳涉世家》)中的“藉第令”是一個表假設關係的'連詞。

非死則徙耳,而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中的“而”是一個錶轉折關係的連詞,當“但”講。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中的“而”表修飾關係。

D. 表結構的虛詞。

結構助詞: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岳陽樓記》)中的“之”相當於結構助詞,作“的”講;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陳涉世家〉)中的後一個“之”結構上起湊足音節的作用;“何陋之有”中的“之”在結構上充當賓語前置的標誌。此外還有"者"、"所"等詞可以作結構助詞。

語氣助詞:

蓋-歲之犯死者有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捕蛇者說》)中的“蓋”表陳述的語氣。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中的“者”表判斷語氣。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中的“焉”表肯定的語氣。

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愚公移山》)中“乎”表詢問語氣。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中的“耶”表疑問語氣。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中的“哉”表反問語氣。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矣”表強烈的感嘆語氣。

E. 表感嘆的虛詞一一嘆詞。.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何哉?(《岳陽樓記》)中“嗟夫”表示作者的感嘆。

嗟乎!燕雀安知鴻鵲之志哉?(《陳涉世家》)中的“嗟乎”表示陳涉對無人瞭解自己的感嘆。

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中的“嗚呼”表示作者無可奈何的感嘆。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中的“噫”表示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的感嘆。

  (四)文言虛詞舉例

①、之

(1)結構助詞

愚以爲宮中之事。(《出師表》)——的

悍吏之來吾鄉。(《捕蛇者說》)——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2)語氣助詞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補充音節,無實在意義。

②其

作副詞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難道、還是

○3以

作介詞

“太醫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說》)——用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憑藉

作連詞

“扶蘇以數諫故”(《陳涉世家》)——因爲

“而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由於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來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用來

4. 而

作連詞分別表順承關係、判斷關係和修飾關係。例如

|“爲壇而盟,祭以尉首。”(《陳涉世家》)——表順承關係,不譯

5. 乃

“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表承接關係的連詞,作“於是、就”講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表判斷關係的動詞,作“是”講

“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表人稱的代詞,作“你的”講

6. 於

作介詞用,根據語言環境不同,意義各不相同。

“告之於帝。”(《愚公移山》)——對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到

“苛政猛於虎。”(《捕蛇者說》)——比

“舜發於畎畝之中。”(《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從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給

7. 爲

作介詞

“爲天下唱。”(《陳涉世家》)——替、給

“不足爲外人道也。”(《桃花源記》)——向

“其印爲予羣從所得。”(《活板》)——被

作助詞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表句末語氣,不譯

⑨所

所與“以”結合表原因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表原因

作介詞結構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用來

⑩乎

作語氣助詞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嗎

作介詞

“吾嘗疑乎是。”(《捕蛇者說》)——相當於“於”,作“對”講

文言實詞知識點4

11.察(chá)

動詞。

①察看,觀察。如: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幼時記趣》)

②明察。如: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12.長(cháng)

(1)名詞。

①長度。如: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核舟記》)

②讀zhǎng,首領,頭目,長官。如:陳勝,吳廣皆此當行,爲屯長(《陳涉世家》)

③讀zhǎng,秦朝時,主管萬戶以上的縣的官員稱“令”,主管萬戶以下的縣的官員稱“長”。如: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陳涉世家》)

(2)形容詞。

①兩端之間的距離大,與“短”相對。如:南市買轡頭,背時買長鞭(《木蘭詩》)

②時間、空間的長久,遼遠。

如:a.溯洄從之,道阻且長(《詩經?蒹葭》)

b.北山愚公長息曰(《愚公移山》)

③廣闊。如: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岳陽樓記》)

④遠。如:清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出塞》)

⑤讀zhǎng,年歲大,輩分高的。如:木蘭無長兄(《木蘭詩》)

(3)副詞。

①永遠。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②經常,總是,時常。如: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水調歌頭》)

13.稱(chēng)

動詞

①讀chèn,適合,符合,相稱。如: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傷仲永》)

②稱道,稱讚。如:先帝稱之曰能(《出師表》)

③號稱。如:袒右,稱大楚(《陳涉世家》)

④著稱,聞名。如:駢死於槽裏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說》)

⑤聲稱,述說。如: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14.乘(chéng)

(1)動詞。

①乘座,駕馭。如: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②趁着,利用,憑藉。如:螣蛇乘霧,終爲土灰(《龜雖壽》)

(2)量詞。

讀shèng,古代稱四匹馬拉的車爲一乘,譯爲“輛”。如: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陳涉世家》)

15.出(chū)

(1)名詞。

①出產的東西。如: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人(《捕蛇者說》)

②國家外部或家族外部。如: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動詞。

①出現,顯露。如: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兩小兒辯日》)

②獻出,拿出。如: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記》)

③發出。如:不敢出一言以復(《送東陽馬生序》)

④與“入”相對,出,出去。如: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

⑤流出。如:汪然出一言以復(《送東陽馬生序》)

⑥從……生出。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16.傳(chuán)

動詞。

①傳送,傳遞。如: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木蘭詩》)

②傳授,傳給。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17.辭(cí)

(1)名詞。

文辭,言辭。

如:a.撰長書以爲贄,辭甚暢達(《送東陽馬生序》)

b.未嘗稍降辭色(《送東陽馬生序》)

(2)動詞。

①告別,離別,辭謝。

如:a.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木蘭詩》)

b.停數日,辭去(《桃花源記》)

②推辭,不接受。如:莫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羌村三首》之三)18.次(cì)

(1)名詞。

層次。如: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山市》)

(2)動詞

①編次,編排。如:陳涉、吳廣皆次當行,爲屯長(《陳涉世家》)

②駐紮,停留。如: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19.從(cóng)

(1)動詞。

①跟從,跟隨。如: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狼》)

②依從,依順。如: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劌論戰》)

③朝目標而去。如:溯洄從之,道阻且躋(《詩經?蒹葭》)

(2)介詞。

自,由。表示起點。

如:a.問所從來(《桃花源記》)

b.從此替爺徵(《木蘭詩》)

20.當(dāng)

(1)動詞。

①擔任,執掌。如: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孫權勸學》)

②讀dàng,頂替。如:募有能捕之者,當期租入(《捕蛇者說》)

(2)介詞。

①對着,向着。如: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木蘭詩》)

②在……時。如:當此時,諸君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陳涉世家》)

(3)副詞。

①應該,應當。如: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②將,將要。如: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師表》)

文言實詞知識點5

一、愛

“愛”在古代常有“吝嗇,捨不得”的意義,“捨不得”自然就會“喜歡”並加 以“愛護”嘍。由“喜歡”可推出“親愛的,心愛的”(如“愛女”)

■愛莫能助 愛屋及烏 節用愛民 愛不釋手 愛毛反裘

二、安

“安”的本義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會感到“舒服、安逸”;後又用於使動義“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養”“安撫、安慰”等義。

■居安思危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既來之,則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無恙 安土重遷 安居樂業 安身立命

三、被

“被”的本義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蓋”在身上取暖的嗎?由“覆蓋”義引申出“遭受”等義,“穿”不也是把衣服“覆蓋”在身上嗎?

■被堅執銳 澤被後世 被髮左衽 被褐懷珠 被甲枕戈 扇枕溫被

四、倍

“加倍”是後起常用義, “倍”的原義是“反”,即“背向、揹着”,故而又可 引申爲“違背”,這一義項意義與“背”同。

■事半功倍 鄉利倍義 倍道而行

五、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詞語“根本”)比喻爲“基礎、本原”之 義;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虛化而爲“本 來、原來”之義。

■追本溯源 捨本逐末 本性難移 變本加厲 英雄本色 無本之木

六、鄙

“鄙”原義爲“邊邑”,邊境自然環境“鄙陋”,故有“鄙陋”之義,“鄙陋”自然會受到“輕視”;後也常用作自謙之詞,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齷齪 貴遠鄙近

七、兵

“兵”的本義爲“兵器、武器”。引申爲“持兵器的人,士兵、軍隊”“軍事、戰爭”當然跟兵器武器有關。由“戰爭、軍事”義引申出“侵略”“戰略,戰術”等義。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厭詐 兵強馬壯 兵出無名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兵臨城下 兵戎相見 哀兵必勝 按兵不動 厲兵秣馬

八、病

“病”原義爲“重病”,取其比喻義爲“缺點、毛病”;得了重病就會感到“困苦”併爲之“擔心、憂慮”。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貧病交攻 無病呻吟 同病相憐 愁潘病沈

九、察

“察”本義爲“觀察、仔細觀看”,這樣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瞭解、理解”事物,使事物變得“清楚、明白”。

■察言觀色 明察秋毫 習焉不察 靜觀默察

十、朝

“朝”本義爲“早晨”,讀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見君主,故有“朝見”之義;由“朝見”而有“朝廷、朝代”之義;“朝見”其使動義即爲“使朝見”。

■朝三暮四 改朝換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毀 朝聞夕死 朝歌夜弦 朝發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爭朝夕 班師回朝 枵腹終朝

十一、曾

隔兩代的親屬叫“曾”;後借爲“增”義。虛化爲“曾經”(念céng)。

■似曾相識 曾經滄海 曾幾何時 曾母投杼 曾參殺人

十二、乘

“乘”本義是“駕車、乘車”;由這一意義引申出“乘船”之義;“乘車”必先“登”車,故有此義;上了車,人與車相接,故有“連接”義;人上了車,人便有了“憑藉”。做名詞時指“兵車”,後又作量詞以計算車馬,一“乘”計有一車四馬,故又有“四”之義。

■乘人之危 乘堅策肥 乘龍快婿 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衣輕乘肥 因利乘便 有機可乘

十三、誠

“誠”本義是指“真心,不詭詐”,故引申出“真實的”;進一步虛化爲副詞“實在,的確”“果真”等義。

■誠惶誠恐 開誠佈公 精誠所至,金石爲開 心悅誠服

十四、除

“除”本義爲“臺階”。又特指“宮殿上的臺階”;“任命、授職、不正是在“宮殿上的臺階”下進行的嗎?“臺階”要經常打掃,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義;歲月“去掉”,則是歲月“流逝、過去”了。

■除舊佈新 斬草除根 興利除弊 清宮除道 安良除暴

十五、辭

“辭”在古代有兩種基本義(寫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爲一般的“話、言辭”。既是“話”,一種可能成爲“藉口”,落下“口實”;一種則因爲“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辭”,也就自然成爲“一種文體”(如“楚辭”)

■不辭而別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辭不達意 辭微旨遠 卑辭厚幣 一辭莫贊 假人辭色 大放厥辭 萬死不辭 一面之辭 義不容辭 以文害辭 溢美之辭

十六、從

從”的本義是“跟隨”,引申出“歸順”、“參與”、“隨從”等義。“追趕”正是緊緊“跟隨”敵人的形象。“隨從”乃是較親密之人,引申出“次於最親的人”也是順理成章。

■從壁上觀 從長計議 從善如流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從一而終 過從甚密 合從連橫 三從四德 力不從心 棄筆從戎 何去何從 擇善而從

十七、殆

殆”本義是“危險”,它與“精神疲倦”、“懈怠”的意義有着因果關係,它們之間是一種因果引申。後又虛化爲表猜測的副詞。

■百戰不殆 殆無孑遺 車殆馬煩 知止不殆 殆無虛日

十八、當

當”原義是“面對、對着”。“阻擋”當然要“面對”,對着某個時候某個地方自然就是“處在某個地方和某個時候”。由互相“面對”引申出勢力“相當”。由“相當”引申出“適合、適當”等義。

■門當戶對 銳不可當 當仁不讓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獨當一面 當機立斷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當務之急 當之無愧 老當益壯首當其衝 安步當車長歌當哭 對酒當歌 豺狼當道 快意當前 螳臂當車 一馬當先 旗鼓相當 萬夫不當

十九、道

“道”本義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導”人到某地,故有“引導”之義(後寫作“導”);抽象意義即“途徑、方法”;又特指“正當手段”(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途徑和方法往往是一種“道理、規律”;道理和規律需要“述說”,而後成爲“思想、學說”。

■道聽途說 康莊大道 道不拾遺 道不同,不相爲謀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志同道合 道路以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東道主 分道揚鑣 安貧樂道 問道於盲 師道尊嚴 旁門左道 朝聞道,夕死可矣 指名道姓 築室道謀 津津樂道 裏經叛道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文以載道 頭頭是道 坐而論道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二十、得

“得”本義爲“得到”。“得到”就有“收穫”,也說明“能做到”“實現”目標,此外還可表達“事情做對了,正確”的意思。由“正確”的意義引申出“得當、合適”;進一步虛化爲“應該”。

■得過且過 得不償失 怡然自得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得寸進尺 得不償失 得隴望蜀 得其三昧 得心應手 得天獨厚 得魚忘筌 楚得楚弓 患得患失 難得糊塗 相得益彰 志得意滿 傲睨得志 情非得已 人人得而誅之 探驪得珠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百思不得其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 一無所得 智者千慮,必有一得

二一、度

“度”本義爲“量長短”,引申出“計算”和“量長短的標準”之義。心裏“計算”表達爲“推測,揣度”;由“標準”則引申出“尺度”,進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審時度勢 置之度外 度日如年 風度翩翩 普度衆生 金針度人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寬宏大度 揮霍無度 度長絜大 暗度陳倉

二二、非

“非”本義爲“不對的,不合理的”。作動詞時即“認爲不對”。詞義是否定的,故而虛化爲否定副詞。

■大是大非 非親非故 非我族類 今非昔比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文過飾非 物是人非 爲非作歹 習非成是 泥古非今 面目全非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二三、復

“復”的本義是“回來”“返回”。故又引申“回覆”(話回來)“報復”(行爲的回來)“還原”(返回不就是回到原處?)。虛化爲副詞即爲“再、又”。

■周而復始 髀肉復生 故態復萌 無以復加 無往不復 萬劫不復

二四、負

“負”的本義是“用背馱物”。故有“背、載”之義。抽象表達爲“承擔”(如“負債”);背上揹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爲“依仗、憑藉”;古代“敗”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敗”義。“失敗”了當然“對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忘恩負義 忍辱負重 負荊請罪 負屈含冤 負隅頑抗 久負盛名 披裘負薪 皇天不負有心人 決一勝負 負弩前驅 不負衆望

二五、蓋

蓋,原爲茅草編織物,用來蓋屋或遮蔽身體,引申出一般的器物的蓋子和車蓋。作動詞時即爲“遮蔽、掩蓋”之義。把別人“蓋”住自然就是“勝過、超過”別人嘍。

■蓋世奇功 蓋棺論定 官蓋如雲 欲蓋彌彰

二六、故

“故”有兩個基本義:一爲“緣故”;一爲“舊的”。由“緣故”虛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是無緣無故)等義。由“舊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時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義。由“衰老”進一步引申出“死亡”之義。

■一見如故 明知故犯 故步自封 故弄玄虛 革故鼎新 欲擒故縱 不經世故 非親非故 平白無故

二七、顧

推導提示:“顧”基本義:“照顧”。由“照顧”可以引申出“顧念、顧惜”“回頭看”等義。“只”“只是”是作爲副詞用。

成語助記:顧此失彼 顧名思義 顧盼生姿 顧全大局顧影自憐 顧左右而言他

二八、固

“固”本義指“城牆堅固”。城牆堅固自然就能“堅持”不敗,進一步引申出“頑固”之義。堅固有難以改變一直這樣的內涵,故又虛化成副詞“本來、原來、當然”等義。

■固若金湯 君子固窮 根深蒂固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二九、歸

“歸”的基本義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個家,故有“回家”“回國”之義,也即“歸附、附屬”於夫家了。出嫁含有把女兒送給別人之義,故又借作“饋”字而有“贈送”之義。

■之子于歸 歸心似箭 反璞歸真 殊途同歸 物歸原主 解甲歸田 完璧歸趙 賓至如歸 鎩羽而歸 衆望所歸

三十、國

古代的“國”本義是“國都、首都”的意思。“國都”是一個國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國家”的意義,併成爲後來的主要意義。

■安邦定國 國破家亡 國泰民安 經國之才 傾國傾城 共商國是

三一、過

推導提示:“過”的本義是“走過、經過”。“走過”別人自然就是“超過”了別人,做事“超過”太多會變成“過分”,物極必反,事情做得“過分”容易出現“過錯”,出錯當然就會被“責備”。

成語助記:過猶不及 聞過則喜 過江之鯽 文過飾非 白駒過隙 雁過拔毛有過之而無不及 矯枉過正 瞞天過海 秋風過耳 閉門思過

三二、何

推導提示:“何”本義爲“負戈而行”,故有“負荷”之義,是“荷”的初文。古人看見荷戈而行的士兵,第一個念頭就是“他們往何處去?去幹什麼?”所以又用作疑問代詞“什麼”,進一步引申出表示程度的副詞“多麼”之義。

成語助記:何去何從 何罪之有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何足掛齒 出何典記 相煎何急 於心何忍 相去幾何

三三、恨

推導提示:恨的本義是“感到遺憾”,程度加深即可引申出“怨恨、懷恨”之義。

成語助記:相見恨晚 吞聲飲恨 一失足成千古恨

三四、胡

推導提示:胡,原指“獸頸下垂的肉”,(月,即“肉”)匈奴等一帶少數民族多吃獸肉,故又稱匈奴、西北各民族爲“胡”。後又借爲疑問代詞“什麼,爲什麼”。

成語助記:胡服騎射 伊于胡底

三五、患

推導提示:患的本義是“擔心、發愁”(患,由“串”和“心”組成,一串串的“心”,說明心事重重。自然是有發愁的事。)引申出“憂患、麻煩”。

成語助記:患得患失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內憂外患 患難之交 防患未然 採薪之患 肘腋之患

三六、或

推導提示:或有兩個基本義:有人,有的人;或許,也許。由“有的人”引申出表示只有一部分的“有的”意義。

成語助記:多言或中 智者千慮,或有一失

三七、疾

推導提示:“疾”甲骨文字形,象一個人腋下中箭之形,故本義爲“中箭受傷”(此義消失)。後引申爲一般的疾病。疾病自然會使人“痛苦”,因而令人“痛恨、厭惡”。由於弓箭速度很快,故“疾”又引申出“快速、急速”之義。

成語助記:疾惡如仇 積勞成疾 大聲疾呼 痛心疾首 疾首蹙額 眼疾手快諱疾忌醫 奮筆疾書 憤世疾俗 銜枚疾走

三八、及

推導提示:“及”的本義是“趕上”。由此引申出“比得上”“達到”等義。由“達到”引申出“趁着(那個時候)”“涉及”等義,再虛化爲連詞“與”。

成語助記:望塵莫及 觸手可及 鞭長莫及 及時行樂 愛屋及烏 迫不及待駟不及舌 言不及義 過猶不及 噬臍何及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風馬牛不相及可望不可及 有過之而無不及

三九、即

推導提示:即的本義是“走近、靠近”,(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故引申爲“立即、馬上、就”等義。“走近”高處就是“登上”之義了。

成語助記:可望不可即 若即若離 即事窮理 稍縱即逝 一拍即合 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四○、既

推導提示:“既”的本義是“盡、完”(甲骨文字形是“吃完側身”之形)。由此引申出“已經、既然”“全”等義。

成語助記:既來之,則安之 既往不咎 一如既往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文言實詞知識點6

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愚公移山》) 古:山崗高地。今:把持和獨佔。[注:隴同壟]

然而不能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古:這樣卻。今:轉折連詞。

人恆過,然後能改。(出處同上) 古:這樣以後。今:副詞,表接着某種動作或情況之後。

肉食者鄙。(《曹劌論戰》) 古:淺陋。今:粗俗,低下。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出處同上) (1)犧牲。古:祭祀用的豬、牛、羊等。今:爲正義而獻出生命。 (2)加。古:虛誇,以少報多。今:增加。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出處同上) 古:案件。今:監獄。

然後嘆借者用心專,而少年之歲月爲可惜也。(袁枚《黃生借書說》) 古:值得珍惜。今:值得惋惜。

先帝不以臣卑鄙。(諸葛亮《出師表》) 古:地位低微,見識淺陋。今:言行惡劣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出處同上) 古:眼淚。今:鼻涕(古用“泗”)

未嘗不嘆惜痛恨於桓靈也。(出處同上) 古:遺憾。今:仇恨,怨恨。

若毒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說》) 若。古:你。今:像。(2)毒。古:怨恨。今:毒害,有毒的物質或事物。

則久已病矣。(出處同上) 古:困苦不堪。今:疾病。

可憐白髮生。(辛棄疾《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古:可惜,可嘆。今:值得憐憫。

親戚:今義:旁系親屬;古義:指父母兄弟,統指家裏親人。例如: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妻子:今義:愛人(女方);古義:妻和子女。例如: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 (《赤壁之戰》)

中國:今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古義:中原地區。例如:若能以吳越之衆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 (《赤壁之戰》)

非常:今義:很、大(副詞);古義:意外事故(名詞);例如: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鴻門宴》)

所以:今義:表示因果關係的關聯詞;古義:①緣故(名詞);例如:餘叩所以。(《獄中雜記》)②表原因的虛詞。例如: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③用來,靠它來。例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師說》)

不過:今義:轉折連詞,古義:不超過。例如: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 (《赤壁之戰》)

用心:今義:讀書用功或對事肯動腦筋(褒義);古義:思想意識的活動(中性)。例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勸學》)

無論:今義:表條件關係的關聯詞;古義:更不必說。例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記》)

稍稍:今義:稍微;古義:漸漸地、慢慢地。例如: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

無日:今義:不知還有多少時候,很久;古義:不久。例如: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赤壁之戰》)

其實:今義:實際上(副詞);古義:①它的果實。例如: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晏子使楚》)②那實際情況。例如: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李固與黃瓊書》)

文言實詞知識點7

要,讀音一:yo

(1)形容詞

①主要,重要

增減要語,奉行者莫辨也。(《獄中雜記》)

增減重要的語句,奉命執行的官員無法辨認出來。

②險要

築石寨土堡於要隘,樹幟曰謝莊團練馮。(《馮婉貞》)

在險要的地方用土石修築寨牆,樹立一個大旗上寫着謝莊團練馮。

③簡要,切要

可謂要言不煩也。(《世說新語言語》)

可以說是語言簡要不繁瑣。

(2)動詞

①符合,適合

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時也。(《察今》)

一切先王的法令制度,都是適合當時的情況的。

②總括,概括

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治平篇》)

總之,社會長期安定,天下就不能不增加人口。

③想要,希望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石灰吟》)

粉身碎骨全不怕,只想要在人間留下清白的名聲。

讀音二:yāo

(1)名詞,通腰

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墨子兼愛中》)

過去,楚靈王喜歡細腰的人。

(2)動詞

①通邀,邀請

張良出,要項伯。(《鴻門宴》)

張良出來,邀請項伯。

②要挾

惟大辟無可要,然猶質其首。(《獄中雜記》)

只有砍頭沒有什麼可要挾的,可是還要拿死者的人頭作抵押。

③相約

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孔雀東南飛》)

雖然曾與府吏相約,但和他見面的機會永遠沒有了。

文言實詞知識點8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邊界地方)

2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庸俗,淺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諱。(鄙人,複合詞,自稱的謙辭)

4孔子鄙其小器(輕視)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兵器,軍械)

2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士兵,軍隊)

3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戰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殺人)

5贏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兵符,複合詞,古代調兵用的憑證)

1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疾病)

2向吾不爲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睏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點)

4範宣子爲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擔心,憂慮)

5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損害)

6今人乃以儉相詬病 (責備、羞辱)

1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仔細看,觀察)

2向察衆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詳審)

3雖不能察 ,必以情(瞭解,弄清楚)

4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潔白的樣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則無魚(精明)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時,常稱病(朝見,朝拜)

3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朝見,朝拜)

4於是入朝見威王(朝廷)

5兩朝開濟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聽朝(朝政)

7坐南朝北(對、向)

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

2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喜歡,愛好)

3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愛惜,吝惜)

4向使三國各愛其地(愛惜,吝惜)

5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慕,欣賞)

6古之遺愛也(恩惠)

7愛而不見,搔首躑躅(隱蔽,躲藏)

1風雨不動安如山(安穩)

2何故置某於安閒之地。(安全)

3然後得一夕安寢(安逸)

4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安撫,撫慰)

5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安置、安放)

6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哪裏)

7衣食所安(養生)

8既來之,則安之(使---安)

1禹,湯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表示被動)

3將軍身被堅執銳,(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髮行吟澤畔(通披披散)

5一日晝寢帳中,落被於地(被子)

6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覆蓋)

1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違背)

2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鄰以倍鄭(增加)

4每逢佳節倍思親(越發、更加)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莖幹)

2蓋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礎)

3本在冀州之南(本來,原來)

4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鈔錄(版本,稿本)

5是無難,別具本間章(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詞,書冊的計量單位)

7此之謂失其本心(天賦的善心)

8本未倒置(樹根,樹梢,引申爲主次,先後等)

9抑本其成敗之跡(推究本源、考查)

1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事,事故)

2以故法爲其國與此同(舊,與新相對)

3暮去朝來顏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與項伯有故(老朋友,引申爲交情)

6既克,公問其故(原因,緣故)

7故遣將守關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產(原來 ,本來)

9故臣復取璧(所以,因此)

10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故事:舊事,前例)

11病故,物故(死亡)

1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堅固) 8秦孝公據崤函之固(險要的地勢)

2固請,召有司案圖(堅持,堅決)

3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頑固,固執)

4至於顛覆,理固宜然(本來,原來)

5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讓步,固然,誠然)

6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安定)

7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堅守、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