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被譽爲詩史的詩人是誰

被譽爲詩史的詩人是誰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9W 次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詩仙,但是想必也有很多朋友不知道誰是被譽爲詩史吧,那麼,下面就由小編給大家介紹介紹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被譽爲詩史的詩人是誰

 被譽爲詩史的詩人是誰:杜甫

詩史:是指杜甫面對着血跡斑斑的土地來去苦吟的,所以杜甫的詩歌是沉鬱頓挫,人家形容他的詩的風格是沉鬱頓挫,從他的詩中可以瞭解當時的慘景、因而他的詩有“詩史”之稱。

  詩史杜甫

1、常被人提到的重要歷史事件,在他的詩中都有反映。至德元年(756)唐軍陳陶斜大敗,繼而敗於青阪,杜甫有《悲陳陶》、《悲青阪》;收復兩京,杜甫有《收京三首》、《喜聞官軍已臨賊境二十韻》;九節度兵圍鄴城,看來勝利在即,杜甫寫了《洗兵馬》,其中提到勝利消息接踵而至,提到回紇軍助戰、在長安受到優待的事,提到平叛諸將的功業。“三吏”、“三別”則是在九節度兵敗鄴城,爲補充兵源而沿途徵兵時所作。

2、杜甫的有些詩,還可補史之失載,如《三絕句》中寫道渝州、開州殺刺史的事,未見史書記載。從杜詩中可見安史亂後蜀中的混亂情形。而《憶昔》則描述了開元盛世的繁榮景象。他的詩,提供了史的事實,可以證史,刻可以補史之不足。

3、杜詩提供了比事件更爲廣闊、更爲具體也更爲生動的生活畫面。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他的有些詩,雖不是直接寫時事,只寫一己的感慨,但由於他是在顛沛戰亂之中,與這場災難息息相關,心之所向,情之所繫,未離時局,因此從他的感愴裏,我們可以感受到其時社會的某些心理狀態。從認識歷史的真實面貌說,這一類詩,也具有詩史的意義。

  其他詩人

除了杜甫,還有一些詩人所寫的詩也被稱爲“詩史”。

“借樂府寫時事,始於曹公。”漢末曹操善於向民歌學習,第一個借樂府舊題來寫時事。如《蒿里行》和《薤露行》本來是一種雜言體的輓歌,他改爲五言體,用來“傷時憫亂”,表現了當時軍閥混戰給老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蒿里行》中所寫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完全是實有其事。明人評這些詩:“漢末實錄,直詩史也。”(明鍾惺《古詩歸》)

宋代大詩人陸游,自稱“六十年間萬首詩”。他從事創作時間長,詩歌數量多,內容豐富,其中最爲突出的是反映時代的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像一條紅線貫穿在全部詩歌之中。同時,陸詩的風格也接近杜甫,因而也獲得一代“詩史”的美稱。名篇有《關山月》、《書憤》、《示兒》等。

南宋末年的文天祥,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又是傑出的愛國詩人。他的詩後期學習杜甫,多記述民族的苦難和自己戰鬥的歷程,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如《正氣歌》、《過零丁洋》、《金陵驛》等,歷來有“詩史”之譽。

與文天祥同時的汪元量,原是宮廷樂師,他以親身體驗,寫下很多紀實的詩篇。如《醉歌》十首,記錄南宋朝廷投降元軍的經過及降後情況;《湖州歌》九十八首,則頗爲具體地敘述他隨南宋六宮被押北上去燕京的種種經歷;《越州歌》二十首,則記述元兵南下蹂躪南宋半壁河山的慘狀。當時詩人劉辰翁就稱汪元量的詩是宋亡的“詩史”。

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吳偉業,不少作品寫明清易代之際的時事,其中寄寓着身世興亡之感,也被稱爲“詩史”。如《圓圓曲》通過陳圓圓的有關事蹟來反映明朝滅亡的部分史實,《蘆洲行》等六首詩是仿杜甫的`“三吏”、“三別”的,較爲真實地表現了人民的苦難。

清朝末年的黃遵憲,字公度,是資產階級改良派最傑出的詩人。他的詩“多記時事”(陳衍《石遺室詩話》),反映了當時中法戰爭、中日戰爭、八國聯軍進北京等史實,有強烈的時代精神。如《悲平壤》、《哀旅順》、《哭威海》、《度遼將軍歌》等詩,及時而全面地反映地了甲午戰爭的過程,鞭撻了清王朝腐敗無能、不戰而敗的可恥行徑,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面目,表現了詩人的愛國主義激情。梁啓超曾對黃遵憲的詩作了高度評價,說:“公度之詩,詩史也。”(《飲冰室詩話》)

《詩史》·十五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舊本題明顧正誼撰。正誼,松江人。萬曆中官中書舍人。考錢希言《戲瑕》曰:“昔嘗於太原齋頭見雲間刻顧氏《詩史》,閱之乃中翰正誼名也。餘與王先生相顧驚歎,王先生曰:‘此豈虎頭公所能辦哉!’後餘過雲間,乃知華亭有詞人唐汝詢仲言者,目雙瞽,著成是書,顧氏以三十金詭得之。嗟乎!唐生之文誠賤,何至此甚也。千古不白之冤,俟異世子云者起,故當有定論耳”云云。據此,則是書爲唐汝詢作,正誼乃買其稿而刻之耳。然是書以列朝紀傳編爲韻語,各爲之注,以便記誦,不過《蒙求》之類,不知正誼何取而竊據之也。

  相關知識

1、前人的詩作。《宋書·謝靈運傳論》:“至於先士茂制,諷高歷賞, 子建 函京 之作, 仲宣 霸 岸之篇, 子荊 零雨之章, 正長 朔風之句,並直舉胸情,非傍詩史,正以音律調韻,取高前式。” 南朝 齊 王融 《議給虜疏》:“今經典遠被,詩史北流, 馮 李 之徒,必欲遵尚。”

2、指能反映某一時期重大社會事件有歷史意義的詩歌。 唐 孟棨 《本事詩·高逸》:“ 杜 ( 杜甫 )所贈二十韻,備敘其事,讀其文,盡得其故跡。 杜 逢 祿山 之難,流離 隴 蜀 ,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爲詩史。”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五:“﹝ 王弘祚 ﹞爲戶部尚書時,嘗屬餘選 張含 《禺山集》。餘尤喜集中《潁川侯祠》一篇,足稱詩史。”

3、泛指能反映社會現實的其他樣式的文學作品。 魯迅 《序言》:“這一本集子和《花邊文學》,是我在去年一年中,在官民的明明暗暗,軟軟硬硬的圍剿‘雜文’的筆和刀下的結集,凡是寫下來的,全在這裏面。當然不敢說是詩史。”

4、詩歌的發展歷史。《羊城晚報》1984、9、5:“翻開 華夏 詩史,即可看到,每當歷史處於重大轉折的關頭,都有一批‘以詩魂壯國魂’的嘔心瀝血之作問世。”

5、“詩史”之說,最早見於唐代孟棨的《本事詩》:“杜(甫)逢(安)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爲‘詩史’。”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用詩筆寫出自己在安史之亂中的見聞和感受,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這一段時期的社會現實,被稱之爲“詩史”。如著名的敘事組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以飽蘸着深切同情的筆調,揭示了這一場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現了憂國憂民的深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