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望天門山古詩中的動詞

望天門山古詩中的動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9W 次

《望天門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於開元十三年(725年)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時所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描寫了詩人舟行江中順流而下遠望天門山的情景。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望天門山古詩中的動詞,歡迎閱讀!

望天門山古詩中的動詞

望天門山古詩中的動詞

『斷』、『開』兩字,下得利落有力,從而將而峙、相望如門之勢極其簡潔、準確地摹繪出來。

『流』、『回』兩字,表達出儘管江水能夠將大山衝開,但大山畢竟扼江,江流不得不迴旋轉向。

『出』字,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有了動態美,而且點出了詩人『望』的角度。

『來』字,使畫面頓顯活躍,具有不斷變幻的美感。

原文: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註釋:

1.天門山:位於安徽省和縣與當塗縣西南的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門戶,所以叫“天門”。

2.楚江:即長江。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長江東流至天門山附近迴旋向北流去。

4.回:迴旋。

5.出:突出。

6.日邊:天邊。

[教學反思]

本詩作者李白素有“浪漫主義詩仙”之稱。他的詩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語言大膽誇張。《望天門山》是詩人25歲時途經長江中下游(此段稱楚江)寫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學古詩時,有個常見的`毛病——難以共鳴。詩人所描繪的前景與學生的情感無法相通,有的只是乾巴巴的反覆誦讀。沒有動情的朗讀。即便動用聲、色、影像課件,也難以激發起學生與詩人的的情感碰撞。

爲了改變這樣的現象,我試圖先讓自己仔細研讀李白的詩歌,找到他的詩歌特色,然後引導學生對古詩“字斟句酌”。象詩人一般想象畫面,推敲品析。我們發現這首詩將天門山的峻拔,楚江的氣勢,及詩人的豪邁通過四個動詞——“開、回、出、來”體現出來。於是,教學初始,我便抓住四個動作詞,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動作的發起者”——“楚江、天門山、孤帆”。讓同學們發揮想象力,感悟詩人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面對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邁的氣勢。通過這樣的引導想象,再帶着體會和感悟誦讀,便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