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文章 > 2016年寫於秋分的文章

2016年寫於秋分的文章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4W 次

導語:又是一年秋分到,秋已深,涼意濃,下面是寫於秋分的文章,歡迎閱讀。

2016年寫於秋分的文章


篇一:寫於秋分的文章

秋分那天,天氣很好,從浦東到浦西,陽光溫暖,還有柳絮一樣的風,絲絲入扣,當我坐在地鐵裏,看不見天空。但我知道,雲一定在愜意地行走。雲行走的樣子很舒緩,我比它更悠閒,速度卻比它快很多,我聽不見風聲,但可以聞到雲的味道。雲吐納的空氣,是流淌在我心底很多年的積攢,像是家鄉的蘆葦蕩,又像是院子裏的茉莉,夾雜着最自然的鄉音,和故事裏點點滴滴的哀愁。

在我很年輕的時候,寫過很多秋天的故事,那時候雲淡風輕,音樂也總是和絃的樣子。我喜歡跳舞,喜歡在月光的草地上,喜歡在街燈伴奏下,只要跟着音樂的節拍,腳步就會慢慢移動,走出比夢更輕柔的痕跡。喜歡秋天,關於秋天的文字,多得像南京的雨花石,一捧一捧,漸漸就滿盆滿鉢地藏在屬於我的抽屜中。

很喜歡秋天,於是將所有的秋天都寫成愛情的模樣,畫了許許多多的小荷尖尖,詩行一串一串地在秋風中搖曳,思緒卻總是固執地安守着靜默。那副關於秋的主題畫,永遠是一幅楓葉林,滿滿的落葉,遠遠的背影,大提琴拉着音樂,小鹿一樣調皮的心在畫外輕輕地行走。想說是離別,可素白就那般與青春無緣,實在是溫暖的底色,一個眼神就點亮了整個畫面

如今,往後看的日子漸長了,就着這早晚漫不經心的涼意,只單說說節氣吧。

立秋那天,我站在菜場外猶豫,是折回身,去家裏翻一翻書,看看該吃些什麼,還是就在路邊找一個比我更年長的阿姐問一問。走走停停,終究還是沒有返身,也沒有遇到合適的人讓我去打聽。生存,有時候就像兩面鏡子之中的如履薄冰,朝前,往後似乎都能在鏡子中清清楚楚地看見,卻走不進去。似乎,往回走,一種平靜就會被打破,而往前走,另一種安寧又從此不再。那一刻,我在兩面鏡子的呵護下,圍着菜場轉了一大圈,到底買了什麼,已然記不清。

二零一二的秋啊,我一邊渴望,一邊又抗拒着。事實上,我在這種無法回頭,又不能前行的境遇之中,安睡了很多年。即使,從江的這一頭走到江的那一頭,也未曾改變所有的現狀。似乎每一天,都可以聽見自己的雙腳在奔波,像是聽着列車在鐵軌上滴滴答答地拍打,可列車行駛在夢中,人只在牀上。恍恍惚惚中要拍歷史大片,鐵馬冰河均可飄然入夢,角色卻只在劇本中定格,我像一個聲嘶力竭的啞巴導演,苦苦呼喊着演員。最後,連自己都沒有被叫醒。

夢靨,有時比現實還糾纏人心。不說夢了,只說日子吧。

翻翻撿撿地查看了幾次衣箱,天就真的涼了。彷彿穿着裙子,一個轉身就到了秋分。聽說南方是從這一天開始入秋,我的心突然就安靜起來。那些前世今生的阻隔,夢裏夢外的鴻溝,瞬間銷聲匿跡。原來,那些夢,只是入秋前的序曲。秋,還是美好的。

又見到蘇州河,想起去年秋天初見它時的心境,那時很悲涼,卻看見河牀裏滿滿的玫瑰,我站在河邊,像個忠誠的衛士,捍衛全世界的愛情。這一次見,蘇州河還是那樣浪漫,平靜的水面,牽着一衣帶水的溫柔,不偏不倚,不蔓不枝,卻堅定執着地打破所有的禁錮,從此地,再到遙遠的另一方。像是無可安放的靈魂,看到了可以相托的方向

自秋分過後,大露臺上的風更涼了,午時的陽光卻嫵媚得動人。大多數時候的中午,我只能坐在蘇州河另一側的寫字樓裏,看看近處的綠化,近處的高樓,遠處的風景只能透過天空,天空中大片大片的雲,去很遠很遠的地方採擷。

 篇二:寫於秋分的文章

夏日之後不是秋天。

並非所有的人和事都會似夏去秋來如此自然而然,太多時候只能看到表面,更多的是內心或內在發生着變化,但自己並非知曉。

薄暮時分的雨,總顯得很悽迷。百無聊賴的看着雨絲,只希望所有在石縫裏長出的雜草可以帶點綠色。沒有衰敗的如此之快,畢竟雨依舊很滋潤,一片落葉不至於覆蓋了整個季節。沉浸在漫無邊際的思緒裏面,喜愛如此似聽非聽地欣賞着持久的雨聲。銀杏或許真能一夜飄零,燦然的金黃似迷濛晨光裏閃耀着,掛在檐廊上如釋重負地心彷彿失而復得,重又回到了心裏。

心裏的自語,也同樣搖晃在秋日的晨風中。

每當空落地的心思無着落,又喜又哀又如此殷勤期待。夜是否也真似融進了水裏的月色,盪漾着把心藏在深深舊牆裏,獨自一個人時靜靜拿出來思念。何必讓閃亮的漣漪撥動歡樂的琴絃,又忘了現在的彼此隔得比月亮還遙遠,只將那句話留在長長的夢裏,當做一幅最美的畫溫馨芬芳在逐漸消失的良辰美景裏去。

“暮雨絲絲吹溼,倦柳愁荷風急。瘦骨不禁秋,總成愁。”

能有那麼一刻,感覺到了迤邐與黯黑可以同存,深淺起落都不過時順從的規律,才更體諒,更從容起來了吧。秋意漸濃的晨起,不再遙望更適合低頭收藏。斑駁的陽光浸在金光暈色裏,跟着生活緩緩老去的感覺不算憂傷。沿途的心思在天地裏浩渺滌盪,或該讓心靈在長風裏送別思念。該落腳的心卸下歸途後的疲倦,刻骨的等待換來幸福的醇厚回憶。如果實,單薄地落在相似的田地裏,卻有着不同的滋味,甘美亦酸澀。

中秋前,老屋前的那株又高又老的樹開滿了小花,風過處隱隱飄香。花香裏有的記憶,似會有新的顏色慢慢浮現,凝目看着當年的守候和如今明媚的收集,不變的直覺裏古趣盎然的靜美。經過的路人都像會沾染上了那香氣也都舒適溫馨了許多,昏黃燈影下的人多了一臉的文靜一身的優雅。

微醺的時候能細心讀上幾則入目的故事,總算是幸運的。嫌自己瞎操心的人總算看見了太過安靜的可怕。那些沉實的故事像點了燈的幽窗,需要用心去體諒或寬解。不免被怪責人少沾染到了舊時的遺絮,書堆裏撿拾出兇巴巴的惡理來修整當前不舒心的人來。永存着那麼一個距離,現實與不現實之間。

每年的雨都不一樣的落着,幾天看不到太陽就想念。鬱郁光陰裏聽着收音機的故事堵上幾頁小說也能睡着。一絲冷風吹醒,不管是半夜還是天明,都會朦朦朧朧地走去關窗。恍惚裏看到手機裏的晚安,像是喝醉的人酒醒後的告別。夠晚的,尋夢呢?坐起來回想起因,是固執還是不甘心?人回覆道:愛聽這話,所以記得迴音。記恨每一次天亮前的晚安!

秋夜風大,或太早有了寒意。

 篇三:寫於秋分的文章

又是一年秋分到,秋已深,涼意濃。“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爲“半”之意,“秋分”的意思是日夜時間均等,並由日長夜短逐步變爲日短夜長。再則就是氣候由熱轉涼。左河水詩曰:“暑退秋 澄轉爽涼,日光夜色兩均長。”即爲“轉秋涼”。

每一個秋分,總能讓我想起兒時在鄉下曾吃過的甘蔗粥,此時想想,那甘甜的感覺,似乎還在脣齒之間彌散。粥香,甘蔗甜,這種香甜的味道,遠非白糖所能替代,以至於吃在口中,竟絲毫不覺得膩。

每次煮粥,母親總會守在爐子邊,說這粥要煮好,就得有人在旁邊守着,幹了則不成粥,稀了吃在嘴裏沒有綿軟的感覺,只有恰到好處,這粥纔算是成了。那時的我,又怎能懂得母親的心,餓了,只知道守在母親身邊要粥吃。

母親首先會將甘蔗洗淨榨汁,而後再將高粱米淘洗乾淨,將甘蔗汁與高粱米一起放入鍋中後,再加入適量的清水,煮成薄粥即可。此粥具有補脾消食、清熱生津、養陰潤燥的功效,特別適合秋季食用。

母親曾說,秋分一過,天氣就轉涼了,是胃病的多發與復發季節。此時調理腸胃是最重要的,而粥則是調整腸胃的上好食物。同時,在這個時候,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適時增添衣服。

秋分在古代不僅只是一個節氣,朝廷會在這一天舉行祭月儀式,稱爲“夕月”。夕是黃昏,月亮在黃昏時出現,在黃昏時祭月,所以叫“夕月”,也就是“秋分”的意思。古人之所以會在秋分時祭月,是因爲日代表陽,月代表陰,秋分以後,陰氣加重,世界歸月神所主宰,故而要向月亮祈福。不過現在,秋分代表的只是秋天的一個節氣,這個節氣告訴人們,秋天漸已來臨,要從各方面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切不可因貪涼而致病。

如今,我會選擇在秋分這一天,給女兒煮些甘蔗水或是甘蔗粥,只因它有清熱生津的功效,特別適合在秋季食用。年年秋分,時間如流水,兒時的一切,註定隨着時間的年輪一步步前行,所能憶起的,只能是當年那些美好的片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