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名人故事 > 關於名人誠信的小故事(精選20篇)

關於名人誠信的小故事(精選2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7W 次

故事是一種文體,它是通過敘述的方式講一個帶有寓意的事件,那你知道關於講述“小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名人誠信的小故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名人誠信的小故事(精選20篇)

名人誠信的小故事 篇1

秦末時期有一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着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有一次,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爲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名人誠信的小故事 篇2

30年前,他和她剛認識。當時,他們兩家都沒有裝電話,手機、尋呼機就更不用說了,那時候根本就沒有。

有一次他約了她晚上看電影,結果他臨時早上有事出差到臺北去,他認爲能夠很快地趕回高雄,後來發現來不及了。回高雄坐的是最後一班飛機,到家時快晚上11點了。她也差不多該睡覺了。他在臺北也沒打電話給她,回到家也沒法打電話,於是他騎着摩托車到了她家的門口,她家已經熄燈,他想他們休息了。於是他就立刻在電燈杆底下藉着路燈寫了一封簡單的信,裝進了事先準備好的信封,投到她家的信箱裏。

第二天一大早,她發現了信。她本來有些失望,覺得他這個人不守信用,但是看了這封信,她接受了他。她的父親其實並不認爲這個年輕人是最理想的候選人,比他條件好的人多得很。但是她對父親說:“就是他,我就這麼決定了,就嫁給他!”

這個年輕人就是臺灣着名培訓師餘世維博士,是他的誠信贏得了愛情。

名人誠信的小故事 篇3

門德爾鬆是德國著名的作曲家。

一次,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在白金漢宮爲正在英國訪問的門德爾鬆舉行盛大的招待會,歡迎這位著名的作曲家的到來。當門德爾鬆演奏完署有自己名字的《伊塔爾茲》這支曲子時,女王倍加讚賞,說:“單憑這一支曲子,就可證明你是天才。”

門德爾鬆並沒有喜形於色,而是安詳地對女王說:“不,那是我妹妹的作品。”

原來她妹妹芬妮亞也是個極有音樂造詣的作曲家,她寫了這首曲子,幾位兄弟不贊成署女人之名,一致商定用門德爾鬆的名字發表。儘管門德爾鬆譽滿國內外,藝術才華出類拔萃,但他並不相奪人之美,貪他人之功爲已有,表現出較高的素質和修養。

名人誠信的小故事 篇4

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晏殊,14歲被地方官作爲“神童”推薦給朝廷。他本來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便能得到官職,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毅然參加了考試。事情十分湊巧,那次的考試題目是他曾經做過的,得到過好幾位名師的指點。這樣,他不費力氣就從千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並得到了皇帝的讚賞。但晏殊並沒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複試時,把情況如實地告訴了皇帝,並要求另出題目,當堂考他。皇帝與大臣們商議後出了一道難度更大的題目,讓晏殊當堂作文。結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誇獎。

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裏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爲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爲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羣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

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羣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名人誠信的小故事 篇5

在清代乾隆年間,南昌城有一點心店主李沙庚。起初,以貨真價實贏得顧客滿門。但是他賺錢後便攙雜使假,對顧客也怠慢起來,生意日漸冷落。一天,書畫名家鄭板橋來店進餐,李沙庚驚喜萬分,恭請題寫店名。鄭板橋揮毫題定“李沙庚點心店”六字,墨寶蒼勁有力,引來衆人觀看,但還是無人進餐。原來“心”字少寫了一點,李沙庚請求補寫一點。但鄭板橋卻說:“沒有錯啊,你以前生意興隆,是因爲‘心’有了這一點,而今生意清淡,正因爲‘心’少了這一點。”李沙庚感悟,才知道經營人生的重要。從此以後,痛改前非,又一次贏得了人心,贏得了市場。

人心是一筆無形資產,是一筆不可忽視的巨大財富。對於企業、商家而言,經營人心是事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此事亦可看出鄭板橋的智慧與幽默。

名人誠信的小故事 篇6

有一次,李苦禪在家中正忙着作畫,一位相交多年的老友突然來訪,他趕緊放下畫筆,請老友入座,命家人端上一杯清茶,倆人天南海北地聊起了故人舊事,甚是歡娛。末了,老友將要起身告辭,纔不好意思地說:“不瞞你說,今天我是來求畫的,不過我看你作畫辛苦,想是相求的人太多,實在難以啓齒……”不待老友說完,李苦禪爽朗地笑了起來,“老兄何必這樣客氣呢?憑你我的交情,一幅畫算得了什麼?不日即可奉上,還請老兄多多指教!”老友高興得連聲道謝,揖手而別。可是隨着李苦禪名氣越來越大,他的應酬也越來越多,因爲事務纏身,老友所求之事也一拖再拖。有一天,老友的兒子突然登門,臂戴黑紗,淚流滿面地告之其父已於目前病故的噩耗。李苦禪驚得跌坐在椅中,想起老友所託之事尚未如願,悲傷之中又禁不住滿懷愧疚。應人之事未了,而所應之人已去,如何能讓自己心安呢?

夜深人靜之時,李苦禪在書房裏神情凝重,他緩緩地鋪展開一張潔白的宣紙,細細地研好墨,然後揮毫作畫,時而運筆如風,時而精雕細琢,整整畫了一百枝卓爾不俗的蓮花。畫罷,他又鄭重地題上了老友慧鑑的跋款,並蓋上了平時自己最喜愛的印章。之後,李苦禪攜畫來到後院中,滿上兩杯水酒,點燃一支高香,灑一杯酒在地,雙手舉畫。對天遙祭道:“吾友見諒,苦禪疏懶,未得一了心願卻驚聞老兄仙去,追悔莫及。今作《百蓮圖》,焚之以追償所願,老兄在天有知,苦禪豈敢無信?”拜完後,划着火柴,將精心製作的畫作,化作了一團鮮紅的火焰。

李苦禪的奇怪舉止驚動了他的兒子,他跑出來問父親發生了什麼事,李苦禪嘆了口氣,詳述了事情的經過。兒子聽後有些不解地問:“您這又何必呢?又不是故意不給他畫。再說,您的朋友已然亡故,你畫了畫給他,他也無從知曉了啊?”聽兒子這樣說,李苦禪擡起頭,正色道:“過去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應人之事,豈可食言?老友無知,而我心有知。”

事後,李苦禪一再囑咐兒子說:“今後再有老友要畫,及時催我,不可失信啊!”

在苦禪大師看來,“誠信”二字,之所以要在“信”字前加一“誠”字,就是強調對信的遵守關鍵在於自己的內心。這種誠信能夠超越時空與生死的界限,應之於心,遵之於心,不是做給別人看,而是追求自己內心的釋然。

誠信的最高境界,不是簡單地有信於人,更要有信於己。

名人誠信的小故事 篇7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着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

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

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爲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名人誠信的小故事 篇8

據《玉泉子》一書記載,呂元膺任東都留守時,有位處士常陪他下棋。有一次,兩人正對局,突然來了公文,呂元膺只好離開棋盤到公案前去批閱公文,那位棋友趁機偷偷挪動了一個棋子,最後勝了呂元膺。其實呂元膺已經看出他挪動棋子了,只是沒有說破。第二天,呂元膺就請那位棋友到別處去謀生。別人都不知道辭退他的原因,他自己也不知道爲什麼被辭退。臨走時,呂元膺還贈送了錢物。

呂元膺之所以要辭退這位棋友,是由於他從這位棋友挪動一個棋子、搞了一個奷詐的小動作中發現了他的不誠信。誠信者,真誠守信之謂也。誠信,是人生的無形資產,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無信不立”,不誠信的人,不可能做好人,也難處世。與沒有誠信的人交往,是十分危險可怕的。

挪動一個棋子,看起來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似乎不值得認真。但小事不小,小中可以見大。誠信,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可貴的善良;而不誠信,卻是一種惡德,世間的無數不幸和災禍的根源,無不是由惡德所滋生、引發的。小與大,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名人誠信的小故事 篇9

有一次母親帶着列寧到姑媽家中做客。小列寧把姑媽家的一隻花瓶打碎了。於是,姑媽問孩子們:“是誰打碎了花瓶?”小列寧因爲害怕受姑媽批評,便跟着其他孩子一起說:“不是我!“然而,母親猜到花瓶是淘氣的小列寧打碎的,因爲這孩子特別淘氣,在家裏經常發生類似的事情。

但是,小列寧向來是主動承認錯誤,從未撒過謊。她裝出相信兒子的樣子,一直沒有提起這件事,而是給兒子講誠實守信的美德故事,等待着兒子能主動承認。

有一天,小列寧突然在媽媽講故事時失聲大哭起來,痛苦地告訴媽媽:“我欺騙了姑媽,我說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其實是我乾的。”聽說孩子羞愧難受的述說,媽媽耐心地安慰他,告訴他只要向姑媽寫信承認錯誤,姑媽就會原諒他。

於是,小列寧馬上起牀,在媽媽的幫助下,向姑媽寫信承認了錯誤.從此以後,列寧沒有再說謊,長大以後,他也通過誠信這可貴的品質獲得了人民的支持。

名人誠信的小故事 篇10

強項令董宣執法的故事

漢光武帝時,京都洛陽表面浮華,暗地裏卻問題成堆。聚居在城內的皇親國戚、功臣顯貴常常縱容自家的子弟和奴僕橫行街市,無惡不作。朝廷接連換了幾任洛陽令,還是控制不住局面。最後,光武帝劉秀百般無奈,決定任命年已69歲的董宣做洛陽令。董宣到任後,遇到的第一件棘手的難題,就是處理湖陽公主的家奴行兇殺人的案件。

湖陽公主是光武帝劉秀的姐姐。這位公主仗着自己和皇帝的姐弟關係,圈養着一幫兇狠的家奴,在北京裏作威作福,爲非作歹,橫行無忌。有一天,公主的家奴在街上殺了人,董宣立即下令逮捕。可是,這個惡奴躲進湖陽公主的府第裏不出來,在街上殺了人,董宣立即下令逮捕。可是,這個惡奴躲進湖陽公主的府第裏不出來,地方官又不敢去禁地搜捕,董宣寢食不安。沒有別的好辦法,董宣就派人監視湖陽公主的住宅,下令只要那個殺人犯一出來,就設法抓住他。

過了幾天,湖陽公主以爲新來的洛陽令只不過是故作姿態、虛張聲勢而已,於是公然帶着惡奴出行。在大街上,派出去的小吏立即回來向董宣報告說,那個殺人犯陪乘公主的車馬隊伍,無法下手抓捕。董宣一聽,立即帶人趕到城內的夏門亭,攔住了公主的車馬。湖陽公主坐在車上,看到這個攔路的白鬍子老頭如此無禮,便傲嬌地問道:“你是什麼人?敢帶人攔住我的車駕?”董宣上前施禮,說:“我是洛陽縣令董宣,請公主交出殺人犯!”

那個惡奴在馬隊裏看到形勢不妙,就趕緊爬進公主的車子裏,躲在公主的身後。湖陽公主一聽董宣向她要人,仰起臉,滿不在乎地說:“你有幾個腦袋,敢攔住我的車馬抓人?你的膽子也太大了吧!”

可是,她萬萬沒有料到,眼前這位洛陽令竟怒氣沖天,雙目圓睜,猛地從腰中拔出利劍向地下一劃,厲聲責問:“身爲皇親,爲什麼不守國法?”湖陽公主一下子被這凜然的氣勢鎮住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這時,董宣又義正詞嚴地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何況是你的一個家奴呢?我身爲洛陽令,就要爲洛陽的衆百姓做主,決不允許任何罪犯逍遙法外!”董宣一聲喝令,洛陽府的吏卒一擁而上,把那個作惡多端、殺害無辜的兇犯從公主車上拖了下來,就地砍了腦袋。

湖陽公主感到自己蒙受了奇恥大辱,氣得臉色發紫,渾身打戰。丟了個奴僕,她倒並不十分痛心,可是在這洛陽城的大街上丟了這麼大的面子,怎麼能嚥下這口她倒並不十分痛心,可是在這洛陽城的大街上丟了這麼大的面子,怎麼能嚥下這口氣!她顧不得和董宣爭執,掉轉車頭,便直奔皇宮而去。

湖陽公主一見到劉秀,又是哭,又是鬧,非讓劉秀殺了董宣替她出這口惡氣不可。光武帝聽了姐姐的一番哭訴,不禁怒形於色。他感到董宣如此蔑視公主,這不等於也沒把他這個皇帝放在眼裏嗎!想到這裏,便喝道:“快把那個董宣捉來,我要當着公主的面把他亂棍打死!”

董宣被捉來帶上殿後,他對光武帝叩頭說:“請允許我先說一句話,然後再處死我吧!”光武帝十分惱怒,便說:“你死到臨頭了,還有什麼話說?”董宣這時十分嚴肅地說:“託陛下的聖明,才使漢室再次出現中興的喜人局面。沒想到今天卻聽任皇親的家奴濫殺無辜,殘害百姓!有人想使漢室江山長治久安,嚴肅法紀,抑制豪強,卻要落得個亂棍打死的下場。我真不明白,陛下口口聲聲說要用文教和法律來治理國家,現在陛下的親族在京城縱奴殺人,陛下不加管教,反而將按律執法的臣下置於死地,這樣的法律還有何用?陛下的江山還用什麼辦法治理?要我死容易,用不着棍棒捶打,我自尋一死就是了。”說着,便一頭向旁邊的殿柱上撞去,碰得滿頭滿臉都是血。

光武帝不是個糊塗的君主,董宣那一番理直氣壯的忠言,以及剛直不阿、嚴格執法的行爲,深深地打動了他。他又驚又悔,趕緊令衛士把董宣扶住,給他包紮好傷口,然後說:“念你爲國家着想,朕就不再治你的罪了。不過,你總得給公主一點面子,給她磕個頭,賠個不是!”董宣理直氣壯地說:“我沒有錯,也無禮可賠!因此,這個頭不能磕!”光武帝只好向兩個小太監使了個眼色,示意他們把董宣攙扶到公主面前磕頭謝罪。兩個小太監照辦。這時,年近七十的董宣用兩隻胳膊支撐着地,硬着脖子,怎麼也不肯磕頭認罪。兩個小黃門使勁往下按他的脖子,卻怎麼也按不動。

湖陽公主自知理虧,卻仍耿耿於懷,不出這口氣心裏憋得慌,便又冷笑着說:“嘿嘿!文叔(光武帝的字)當老百姓的時候,常常在家裏窩藏逃亡的罪犯,根本不把官府放在眼裏。現在當了皇帝,怎麼反而連個小小的洛陽令也管不住了呢?我真替你臉紅!”光武帝回答得也真妙。他笑着說:“正因爲我當了一國之君,才應該律己從嚴,嚴格執法,而不能像過去做平民時那樣辦事了。你說對不對?”

光武帝轉過臉又對董宣說:“你這個強項令,脖子可真夠硬的,還不快點退下去!”光武帝從心裏喜歡董宣那股子執法如山、寧折不彎的虎氣、牛勁兒。爲了對他嘉獎和鼓勵,他專門派人給董宣送去了三十萬賞錢。董宣把這一筆賞金全部分給了他手下的官吏和衙役。從此,“強項令”、“臥虎令”的威名傳遍了全國,整個洛陽城的.豪強、皇親,沒有一個不怯他的。

經過治理,洛陽的社會規則得到好轉。據史書記載,當時洛陽有一句民謠說:“枹鼓不鳴董少平。”枹鼓是官衙前的警鼓,少平是董宣的字。意思是說,董宣做洛陽令,沒有人敢違法胡來,也就沒有人去官府門前擊鼓鳴冤了。

董宣又做了五年洛陽令,當他74歲的時候,因積勞成疾病逝,有許多大臣前來弔唁,只看見白布覆蓋着遺體,連口像樣的棺木也沒有,妻子和兒子相對而哭,家中也只有幾斗大麥和一輛破車。光武帝知道後感到非常傷心,說:“董宣如此廉潔,但直到他死了朕才知道。”因爲董宣曾經當過二千石俸祿的官,所以賜予他有印紐但直到他死了朕才知道。”因爲董宣曾經當過二千石俸祿的官,所以賜予他有印紐的綠色絲帶,用葬大夫的禮儀把他埋葬了。

名人誠信的小故事 篇11

季布,漢朝人,他以真誠守信着稱於世。時人諺雲:“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意思是說,季布的一句話,比金子還要貴重。後來,季布跟隨項羽戰敗,爲劉邦通緝,不少人都出來保護他,使他安全地渡過了難關。最後,季布憑着誠信,還受到漢王朝的重用。分析:只有誠信待人者,才能被別人誠信相待。

故事三:李苦禪燒畫

李苦禪是我國當代著名畫家,他爲人爽直,凡答應給人作畫,從不食言。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請他作一幅畫,李苦禪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時完成。不久,當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訃告後,面有愧色,即趨作畫,畫了幅“百蓮圖”,並鄭重其事題上老友的名字,蓋上印章,隨即攜至後院,將畫燒燬。事後,對兒子說:“今後再有老友要畫,及時催我,不可失信啊!”

分析:真正的畫家、藝術家都是些感情真摯而豐富的人。他的不虛僞造作,講誠信,從不食言,真可謂畫品如人品。

名人誠信的小故事 篇12

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導,不但學問高,而且爲人非常誠實,從不欺騙別人,甚至是對於自己的孩子也是說到做到。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着叫着要和母親一塊兒去。於是母親騙他說:“乖孩子,待在家裏等娘,娘趕集回來給你殺豬吃。”孩子信以爲真,一邊歡天喜地地跑回家,一邊喊着:“有肉吃了,有肉吃了。”

孩子一整天都待在家裏等媽媽回來,村子裏的小夥伴來找他玩,他都拒絕了。他靠在牆根下一邊曬太陽一邊想像着豬肉的味道,心裏甭提多高興了。

傍晚,孩子遠遠地看見了媽媽回來了,他一邊三步作兩步的跑上前去迎接,一邊喊着:“娘,娘快殺豬,快殺豬,我都快要饞死了。”曾子的妻子說:“一頭豬頂咱家兩三個月的口糧呢,怎麼能隨隨便便殺豬呢?”孩子哇的一聲就哭了。

曾子聞聲而來,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後,二話沒說,轉身就回到屋子裏。過了一會兒,他舉着菜刀出來了。曾子的妻子嚇壞了,因爲曾子一向對孩子非常嚴厲,以爲他要教訓孩子,連忙把孩子摟在懷裏。哪知曾子卻徑直奔向豬圈。

妻子不解地問:“你舉着菜刀跑到豬圈裏幹啥?”曾子毫不思索地回答:“殺豬”。妻子聽了撲哧一聲笑了:“不過年不過節殺什麼豬呢?”曾子嚴肅地說:“你不是答應過孩子要殺豬給他吃的,既然答應了就應該做到。”

妻子說:“我只不過是騙騙孩子,和小孩子說話何必當真呢?”曾子說:“對孩子就更應該說到做到了。不然,這不是明擺着讓孩子學着家長撒謊嗎?大人都說話不算話,以後有什麼資格教育孩子呢?”妻子聽後慚愧地低下了頭,夫妻倆真的殺了豬給孩子吃,並且宴請了鄉親們,告訴鄉親們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則。

雖然曾子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卻教育出了誠實守信的孩子。曾子殺豬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他的人品一直爲後代人所尊敬。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明白,身爲父母應該學會以身作則,待人誠實守信,作爲孩子則應該從小養成誠實的品格。

名人誠信的小故事 篇13

司馬光從小就是被教導要做一個講誠信的孩子,其實這也有一個故事。司馬光的父親書房外,是司馬光和姐姐的樂團。一個秋天的下午,司馬光撿來很多核桃讓姐姐幫他把皮剝掉。核桃皮厚且非常堅硬,所以姐姐用指甲劃、手指掰都無濟於事。如果用石頭砸就容易連核桃仁一塊砸碎了。姐姐吃不上,就生氣地跑掉了。剩下小司馬光獨自在爲難。

恰好一個僕人走過來,看到發呆的司馬光,感到有些奇怪,就過來詢問。聽完原因後,她把司馬光帶進屋子裏,把核桃放進開水裏燙一燙,然後用小刀一刮。這樣,核桃殼一下就掉了,她把一個完整的核桃仁交給司馬光。司馬光拿着核桃仁,走到先前的核桃堆前,驚奇地欣賞着,正巧被走過來的姐姐看到。她奇怪地問司馬光:“你是怎麼剝掉核桃殼的?”司馬光晃了晃腦袋,得意地說:“是我自己用手弄掉的。”姐姐知道弟弟聰穎過人,前不久他還砸破水缸,救出落水的小朋友呢。於是就信以爲真,連連稱讚說:“好弟弟,你真聰明,但你究竟是怎樣弄掉的,教教我吧。”司馬光只是兜圈子,不願改口。

坐在書房讀書的父親將屋外發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他放下書本,走到屋外,看着司馬光的眼睛問:“這核桃仁是你剝的嗎?”父親一問,司馬光臉就紅了,低下頭去。父親要求司馬光把核桃仁是怎樣剝出來的真實情況講給姐姐聽。司馬光不得不老老實實地講了僕人是怎樣幫忙的。

父親看到司馬光沒有撒謊,很滿意,就告訴他說:“一個人聰明是好事,但如果仰仗聰明就說謊騙人,就不是好孩子。我希望我的兒子不僅聰明,還要永遠做一個誠實的人。”

父親的教育讓司馬光受益終生。他後來成長爲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和政治家,即使對皇帝權貴也不說自己違心的話,贊成就是贊成,反對就是反對。他對當朝宰相王安石提了很多尖銳的意見,但王安石也一直讚許司馬光是一位誠信無欺的人。

名人誠信的小故事 篇14

李國武,男,漢族,1969年12月生,民進會員,湖南省臨湘市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經理。

李國武常說:“做人要講良心、講誠信,我一輩子痛恨假冒僞劣、拒假反假。”他不惜花巨資收假購假再銷燬,他憑良心辦廠,用道德自律,始終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

1993年,剛下崗的李國武用借來的2000元,在臨湘市長安鎮開了一家不足10平方米的小食品店。開店不久,李國武發現,因爲採購員貪圖便宜,自己店裏出現了一些“三無”產品。他當即將採購員開除,並連夜將這批“三無”產品全部銷燬。第二天,他貼出公告,承諾凡在他店裏購買的不合格產品全部原價收回。不僅如此,他還花錢在電視臺打廣告,收購消費者從其他商店買來的假冒僞劣產品。廣告一出,送假貨的人蜂擁而至,僅一個上午,李國武就收購了數千元假貨。在衆人的見證下,他將收購來的3.5噸假貨用15輛三輪車送至垃圾場焚燬。

2005年,李國武從國營企業接過破產的十三村醬菜廠,開始涉足食品加工業。當時,有些食品企業使用假冒不合格原料和輔料加工牟取暴利,每天他都能接到數十個推銷電話,都被他斷然拒絕。爲降低成本,生產廠長和採購經理曾計劃改用價格便宜近一半的地溝油。當他們拿着新出的樣品找李國武試吃時,李國武沒吃出任何問題,卻在索要“三證一檢”時發現了貓膩。他二話沒說,將樣品和這批地溝油一同焚燬。一次,十三村研究新工藝出現菌類少量超標,李國武下令將大壇價值18萬元的豆瓣醬全部銷燬。

2011年,媒體曝出外地多個產品塑化劑超標。李國武主動將十三村所有產品抽樣報送省質監局檢測。在三項主要檢測指標都合格的情況下,他還是不放心,又對其餘18個指標也一併檢測,並要求將生產環節上所有塑料容器全部換成不鏽鋼。雖然增加了成本,但李國武認爲這樣才踏實。20年來,他主動焚燒銷燬假冒、不達標產品和原材料20多次,焚燬總價值超過85萬元,放棄潛在利潤高達600多萬元。

“做食品行當的,做的都是良心活,昧良心的錢,我不能賺!”不論是賣食品還是做食品,他始終自覺將質量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只要是與他的個人道德標準相違背的行業潛規則,他都會自覺抵制。李國武對誠信的堅守,換來的不僅是員工的敬重崇拜,還有事業的騰飛。他的誠信經營理念也隨着事業的發展不斷對外輻射擴散。“食品安全,既要有國家標準、國際標準,更應該有一個道德標準!”李國武說,“食品安全這條路還很長,但我願意一輩子去堅守。”

李國武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等榮譽稱號。

名人誠信的小故事 篇15

吳斌是杭州長運客運二公司的快客司機,跑杭州-無錫路線。5月29日中午,他駕駛大型客車從無錫返回杭州,車上有24名乘客。11時40分左右,車行駛至錫宜高速公路宜興方向陽山路段時,一塊大鐵片突然從天而降,在擊碎擋風玻璃後,砸向吳斌的腹部和手臂。面對突如其來的致命打擊和後面驚慌的乘客,作爲司機的吳斌會怎麼做?監控畫面記錄下他當時堅強的1分16秒:被擊中時的一瞬間,吳斌看上去很痛苦,本能地用右手捂了一下腹部,但他沒有緊急剎車或猛打方向盤,而是強忍着疼痛把車緩緩減速,停靠在路邊,打起雙閃燈,拉好手剎,最後他解開安全帶掙扎着站起來,回頭對受驚嚇的乘客說:“別亂跑,注意安全”。

車上一名周姓乘客回憶說,當時他正打瞌睡,聽到一聲巨響後就被驚醒了。“車子沒有失控,而是穩穩地停了下來。我立刻跑上前去看,司機表情很痛苦,已經說不出話來,腹部都是血……”周先生說,若不是吳斌的敬業,很可能發生車毀人亡的慘劇。

乘客們見狀,馬上報警。吳斌隨後被送往無錫解放軍101醫院救治。按醫生的說法,他的肝臟就像被掏空了,另外多根肋骨斷裂,肺腸也嚴重挫傷。6月1日凌晨,吳斌因傷勢過重去世。

“我弟弟這一生都很平凡,在最後一刻卻做出了最偉大的事。”吳斌的姐姐吳冰強忍着悲痛說。在父母眼裏,吳斌是一個十分孝順的孩子,平時住在一起,他出車之餘還會幫忙做些家務。他也是女兒眼中的好爸爸,平時會帶讀高二的女兒出去打打羽毛球,緩解她的學習壓力;他還是妻子眼中的好丈夫,很顧家……

吳斌的同事介紹說,他從2003年進入該公司擔任班車駕駛員起,就視手中的方向盤爲生命線。10年來他已經安全行駛100多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近30圈,卻從來沒有發生過一起交通事故和旅客投訴。同時,他還常助人爲樂、拾金不昧。

“吳斌看起來是一個非常平凡的駕駛員,但是對駕駛員來說,每天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特別是在關鍵時刻吳斌體現了一名職業駕駛員高尚的職業素養。”吳斌的同事孟聯建說。

吳斌在遇襲後靠毅力完成安全停車的1分16秒的視頻在網上流傳開來,數百萬網民表達了敬意,大家毫不吝嗇地稱他爲“最美司機”。同時在論壇、微博上,網民們還自發地爲他祈福、送行。

“剛看到堅強司機吳斌的新聞報道,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動,平時默默無聞,關鍵時刻堅守崗位的高貴品格讓人敬仰!英雄已逝,而您最後一刻的堅持撼動了所有平凡的心靈!”網民“傳家保”在微博上說。“這就是英雄!何謂敬業愛崗?這是最好的詮釋!吳大哥一路走好,我們會永遠記着你!”網民“永恆”說。

名人誠信的小故事 篇16

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的麻桿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帳了。他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嗎?”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後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慾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淦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商人淹死了。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

因爲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處於困境,便沒有人再願意出手相救。失信於人者,一旦遭難,只有坐以待斃。

名人誠信的小故事 篇17

曾子的妻子到市場上去,她的兒子要跟着一起去,一邊走,一邊哭。媽媽對他說:“你回去,等我回來以後,殺豬給你吃。”妻子從市場回來了,曾子要捉豬來殺,他的妻子攔住他說:“那不過是跟小孩子說着玩的。”曾子說:“決不可以跟小孩子說着玩。小孩本來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樣子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做媽媽的騙孩子,孩子不相信媽媽的話,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於是把豬給殺了。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道理:一定要言而有信。

名人誠信的小故事 篇18

秦末時期有一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着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有一次,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爲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名人誠信的小故事 篇19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爲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衆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而同樣在商鞅“立木爲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卻曾發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爲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爲博妻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一個“立木取信”,一諾千金;一個帝王無信,戲玩“狼來了”的遊戲。結果前者變法成功,國強勢壯;後者自取其辱,身死國亡。可見,“信”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名人誠信的小故事 篇20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着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