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名人故事 > 名人讀書的小故事(精選21篇)

名人讀書的小故事(精選2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W 次

故事是人類對歷史的一種記憶行爲,通過多種故事形式,記憶和傳播着一定社會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引導着社會性格的形成。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名人讀書的小故事(精選21篇),希望大家喜歡。

名人讀書的小故事(精選21篇)

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1

餘秋雨是著名的文化學者,他的《文化苦旅》和《中國文脈》叢書,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書中對中國文化深刻的反思和認識,讓很多人追捧。可你們知道嗎,這與餘秋雨先生的幼年讀書時光有密切的關係。

餘秋雨的童年是在餘姚縣橋頭鎮度過的,鄉村的生活簡單、清貧而又快樂。從上海來的母親幾乎是村裏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裏開辦了一個免費的識字班。兒時的餘秋雨跟在母親身邊玩,竟然也認識了不少字。

4歲那年,餘秋雨背上書包走進了鄉村的小學。小學有一個圖書館,有幾十本童話和民間故事,十分誘人。但是幾十本書怎麼能夠滿足得了幾百名學生呢?老師想出了一個辦法,寫100個毛筆小楷字纔可借得一本書。餘秋雨的毛筆字,就是在那時打下的根基。他在回憶那段日子時,曾說:“我正是用晨昏的筆墨,換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伊索寓言》的權利。直到今天,我讀任何一本書都非常恭敬,那是從小養成的習慣。”

在餘秋雨11歲的時候,爲了能夠讓他有更好的前途,他們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區。餘秋雨在上海報考了中學。

中學的圖書館不小,但是每天借書都要排長隊,而且想借的書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後來,餘秋雨到處打聽,終於知道有一個叫“上海青年宮圖書館”的地方借書比較方便,就立即去申辦了一張借書證。青年宮在江西中路200號,快到外灘了。當時正值困難時期,人們每天都吃不飽。餘秋雨在晚飯後要步行一個多小時才能夠到達青年宮,走到一半就餓了。當他走到圖書館時,離人家關門已經不到一個小時了。從青年宮圖書館把書借出來也不容易,所以餘秋雨只能夠在那裏看。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等找到書,就只剩下半個多小時了,能讀幾頁?但就爲了這幾頁,一個十三四歲的男孩子,每天忍着飢餓走一個多小時,看完再走一個多小時回家。這種如飢似渴的閱讀精神怎能不讓人爲之感動?

正是少年時那段艱辛的閱讀時光,爲他今後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餘秋雨的《長者》一文中,我們還看到了餘秋雨在年輕時發憤讀書的情景。1975年世事紛擾,29歲的餘秋雨因肝炎回鄉下養病,在恩師盛鍾健先生的幫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間的一個蔣經國的圖書室,專心閱讀了當時很難找到的《古今圖書集成》《二十四史》《四部叢刊》等書。這簡直是上天的一個有意的成全,也使得餘秋雨好像金庸筆下的人物,僅有高人指點還不夠,還讓他在某山某洞中獲得某種“武功祕笈”。這次閱讀對餘秋雨無疑是重要的,因爲這正好和他在上海戲劇學院的老師張可的指導互爲補充,形成雙翼:張可指導他接觸西方文化,這次他卻走進了浩瀚的中國歷史。

關於讀書的方法,餘秋雨有一個著名的“畏友”論:“應該着力尋找高於自己的‘畏友,使閱讀成爲一種既親切又需花費不少腦力的進取性活動。儘量減少與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閱讀層面,樂於接受好書對自己的塑造。我們的書架裏可能有各種不同等級的書,適於選作精讀對象的,不應是那些我們可以俯視、平視的書,而應該是我們需要仰視的書。”

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2

車胤是晉代的名臣,以博學聞名。他從小勤奮好學,但家裏特別窮困,有時甚至連點燈的油都買不起。這樣一到晚上,車胤就不能讀書,爲此,他非常苦惱。

一個夏夜,車胤無聊地坐在屋外納涼。這時,在草叢裏飛來飛去的螢火蟲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蟲子身上一閃一閃的亮光多像燈光呀!他趕緊找來一個用白紗製成的小口袋,一口氣捉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口袋裏。這麼多蟲子發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盞小小的燈嗎?車胤拿着這盞“燈”,高興地進屋讀書去了。就這樣,車胤經歷長年累月的苦讀,終於成爲一個有學問的人。

【感悟】

晉朝一代名臣車胤,小時候家裏的條件並不好,甚至連點燈的油都買不起,但他爲了讀書學習,並不氣餒,用裝了幾十只螢火蟲的“燈”勤奮讀書,最後終於成爲一個有學問的人。古人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中尚且好學不厭,現在黨和政府爲我們提供一個如此良好的學習環境,對於青少年來說,就更應該努力學習,奮發向上,不要浪費了求知求學的好時光。

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3

呂蒙是三國時吳國的大將,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卻不愛讀書。於是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是大將軍了,肩上擔子很重,一定要多讀讀書,長點見識。”呂蒙便開始讀書。慢慢地,他發現書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東西。一次,他讀到孫臏用“減竈計”誘使龐涓輕敵,最後打敗龐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開。於是,呂蒙逐漸愛上了讀書。在軍務繁忙之餘,他便一頭鑽進書堆裏,如飢似渴地閱讀古代的兵法和史書。幾年下來,呂蒙的軍事才能大有長進。孫權大爲高興,就讓呂蒙擔任了大都督,統領全國兵馬。

【感悟】

不論什麼時候,學習都是不可缺少的。古人說:“生下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學習之後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經歷困苦才學習的人,又次一等;經歷了困苦還不知道學習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當前,青少年正在經歷困苦,在這種環境下,如果還不抓緊時間學習,可能就真的會成爲最下等的人了。所以,青少年要通過不斷地學習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增長自己的才幹,爲今後的就業謀生做好充分的準備。

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4

某大公司招聘人才,應者雲集。其中多爲高學歷、多證書、有相關工作經驗人。 經過三輪淘汰,還剩下11個應聘者,最終將留下6個。因此第四輪總裁親自面試,將會出現十分“殘酷”場面。 奇怪,面試考場出現了12個考生。總裁問:“誰不應聘者?”坐在最後一排右邊一個男子站起:“先生,我第一輪就被淘汰了,但我想參加一下面試。” 在場人都笑了,包括站在門口閒看老頭子。總裁饒有興趣問?“你第一關都過不了,來這裏還有什麼意義呢?” “我掌握了很多財富,我本人即財富。”男子道。 大家又一次笑得很開心,覺得此人不太狂妄,就腦子有毛病。男子說:“我只有一個本科學歷,一箇中級職稱,但我有11年工作經驗,曾在18家公司任過職……”總裁打斷他:“你學歷、職稱都不算高,工作11年倒很不錯,但先後跳槽18家公司,太令人吃驚。我不欣賞。”

男子站起身:“先生,我沒有跳槽,而那18家公司先後倒閉了。”在場人第三次笑了。一個考生說:“你真個倒黴蛋!”男子也笑了:“相反,我認爲這就我財富!我不倒黴,我只有31歲。” 這時,站在門口老頭子走進來,給總裁倒茶。男子繼續說:“我很瞭解那18家公司,我曾與同事努力挽救那些公司,雖然不成功,但我從那些公司錯誤與失敗中學到了很多東西,很多人只追求成功經驗,而我,更有經驗避免錯誤與失敗!” 男子離開座位,一邊轉身一邊說:“我深知,成功經驗大都相似,而失敗原因各有不同,與其用11年學習成功經驗,不如用同樣時間研究錯誤與失敗,別人成功經歷很難成爲我們財富,但別人失敗過程卻!” 男子就要出門了,忽然又回過頭:“這11年經歷18家公司,培養、鍛鍊了我對人、對事、對未來敏銳洞察力,舉個小例子吧——真正考官,不您,而這位倒茶老人。” 全場譁然,驚愕盯着倒茶老頭。那老頭笑了:“很好!你定一個被錄取了,因爲我急於知道——我表演爲何失敗。”

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5

蘇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時候很貪玩,直到二十七歲才認識到讀書很重要,從此開始發憤讀書,抓緊一切時間學習。有一年端午節,蘇洵從早晨起來就紮在書房裏讀書。他的妻子端了一盤糉子和一碟白糖送進了書房。將近中午時,夫人收拾盤碟時,發現糉子已經吃完了,碟裏的白糖卻原封未動,而旁邊硯臺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來,蘇洵只顧專心讀書,誤把硯臺當成了糖碟。正是憑着這種認真刻苦的精神,蘇洵成爲了文學大家。

【感悟】

從古至今,年老發奮學習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學習了嗎?當今知識爆炸的年代,現代科學文化迅猛發展,使知識的更新期大大縮短,活到老學到老是時代的要求,它要求人從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間斷地學習,不用說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堅持學習,否則趕不上時代的步伐。

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6

樑灝是五代時期的人,卻是宋太宗時期的狀元郎。他從五代後晉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斷地進京應試,歷經後漢和後周兩個短命朝代。雖然屢試不中,但他毫不在意,總是自我解嘲地說:“考一次,我就離狀元近了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進士,被欽點爲狀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參加會試四十場,中狀元時已經是滿頭白髮的老翁了。在大殿上,太宗問他的年歲,他自稱:“皓首窮經,少伏生八歲;青雲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歲了。短短兩句話,包含了多少考場上的艱苦和辛酸!

【感悟】

樑灝八十二歲中狀元是那個時代的悲哀,因爲他生逢五代亂世,人生坎坷在所難免。但他的那種堅忍不拔的精神卻是極爲可貴的。在求學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樑灝那樣孜孜不倦,爲達到目標不惜追求到鬚髮皆白,那麼,即便最後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滿腹經綸垂名後世。這種堅毅的求學精神值得每個人稱頌和學習。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訴青少年:學習不在於年齡,人的一生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完善的過程,只要正確對待,持之以恆,就能達到你的目標,實現自己的理想。

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7

讀書的意義是廣泛的,可以說,讀書的意義跟書的種類一樣,書有多少種,意義就有多少廣。這裏,筆者擇其要簡述之。讀書與認識水平讀書跟認識水平一點也分不開,要想有高的認識水平,就得讀書。

馬克思經常有針對性地閱讀。每逢書中他自認爲重要和有參考價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並做筆記。馬克思的一生雖然顛沛流離,經濟經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艱難。但他依然克服各種困難,堅持讀書和科研。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讀書的方法與衆不同。他拿到一本書,不是翻開從頭至尾地讀,而是對着書思考一會,然後閉目靜思。他猜想書的謀篇佈局,斟酌完畢再打開書,如果作者的思路與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讀了。華羅庚這種猜讀法不僅節省了讀書時間,而已培養了自己的思維力和想象力,不至於使自己淪爲書的奴隸。

相聲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於他勤奮好學,使他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爲有名的語言專家。有一次,他爲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願。後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就決定把書抄回來。適值冬日,他頂着狂風,冒着大雪,一連十八天都跑到圖書館裏去抄書,一部十多萬字的書,終於被他抄錄到手。

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於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覆閱讀。這篇論文共20多頁,他反反覆覆地念了半年多。因爲經常的反覆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他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哪叫唸書啊,簡直是吃書。

世界文豪高爾基對書感情獨深,愛書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間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書籍,其它的任何東西他都不考慮。爲了搶救書籍,他險些被燒死。他說:“書籍一面啓示着我的智慧和心靈,一面幫助我在一片爛泥塘裏站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沉沒在這片泥塘裏,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裏嚼着,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爲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董仲舒專心攻讀,孜孜不倦。他的書房後雖然有一個花園,但他專心致志讀書學習,三年時間沒有進園觀賞一眼,董仲舒如此專心致志地鑽研學問,使他成爲西漢著名的思想家。

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8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唸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爲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爲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複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爲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可是,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有一天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不知道重複朗讀了多少遍,還沒有背下來。這時候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家的屋檐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麼書?”然後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曾先生是一個平凡的人,卻依靠自己的勤奮成爲歷史上的偉人。

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9

有一天,柳公權和幾個小夥伴舉行“書會”。這時,一個賣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寫的幾個字“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誇”,覺得這孩子太驕傲了,便皺皺眉頭,說:“這字寫得並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樣,軟塌塌的,沒筋沒骨,還值得在人前誇嗎?”柳公權一聽,很不高興地說:“有本事,你寫幾個字讓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說:“不敢,不敢,我是一個粗人,寫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腳都寫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華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柳公權起了個五更,獨自去了華京城。一進華京城,他就看見一棵大槐樹下圍了許多人。他擠進人羣,只見一個沒有雙臂的黑瘦老頭赤着雙腳,坐在地上,左腳壓紙,右腳夾筆,正在揮灑自如地寫對聯,筆下的字跡似羣馬奔騰、龍飛鳳舞,博得圍觀的人們陣陣喝彩。

柳公權“撲通”一聲跪在老人面前,說:“我願意拜您爲師,請您告訴我寫字的祕訣……”老人慌忙用腳拉起小公權說:“我是個孤苦的人,生來沒手,只得靠腳巧混生活,怎麼能爲人師表呢?”柳公權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鋪了一張紙,用右腳寫了幾個字:

“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柳公權把老人的話牢記在心,從此發奮練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繭子,衣肘補了一層又一層。經過苦練,柳公權終於成爲我國著名書法家。

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10

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總結出的“一總、二分、三合”讀書法,可資借鑑。

一總:先瀏覽書的前言、後記、序等總述性部分,然後認真地讀目錄,以便概括地瞭解全書的結構、內容、要點和體系等,這樣便可對全書有個總體印象。

二分:在讀了目錄後,先略讀正文,這不需要逐字讀,要着重對那些大小標題、畫線、加點、黑體字或有特殊標記的句段進行閱讀,這些往往是每節的關鍵所在。你能根據這些來選擇自己所需的內容來細讀。

三合:就是在翻閱略讀全書的基礎上,對這本書已有個具體印象,這樣再回過頭來細讀一遍目錄和全書內容,並加以思考、綜合,使其條理化、系統化,以弄清其內在聯繫,達到深化、提高的目的,進一步深入領會初讀時所不能領會的許多東西。這一步很重要。人們往往在這一步不得要領時,看過書一扔,便算了事。

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11

陳毅幼年時,有一次,母親叫他到街上去買點綠豆,他提着籃子,一邊走路,一邊看書。買好了豆子以後,又是一路上看着書回到家。母親接過籃子一看:哎呀!叫你買綠豆,怎麼買了豌豆?原來,他一心看書入迷了,竟沒注意自己買的是什麼豆子。

陳毅同志從小就是這樣刻苦好學的,他五歲開始讀私塾,九歲以後在成都上小學。他每天雞叫就起牀,藉着微弱的油燈朗讀課文,在課堂上也認真聽講,放學後,不是溫課做作業,就是選讀家藏的《三國演義》、《水滸》、《紅樓夢》、《官場現形記》等古典名著。

除完成教師佈置的作業外,他還給自己規定,每天要寫一百個大字,兩百個小字。爲了節約紙張,他讓父親買來一疊草紙,用米湯寫字,寫了晾乾,幹了又寫,過了些時候,草紙都變成硬紙塊了。

陳毅對書特別感興趣,他常常把書帶在身邊,有空就看上幾眼,假如發現了一本好書,簡直比什麼都高興。

有一年,他到一位親戚家去歡度中秋節,一到就看見一本自己很想讀的書,於是忘記了步行盡十里路的疲勞,立即躲到一個空房間裏專心地讀起來,一邊讀,一邊作毛筆批註。親戚幾次來催他吃飯,他也捨不得將書放下。親戚就把餈粑和糖給他端去,誰知他嘴裏吃着餈粑,注意力卻還完全沉浸在書中。餈粑本該蘸糖吃,可他竟把餈粑伸到硯臺裏蘸上墨汁往嘴裏送。

過了一會兒,親戚又給他端面去,只見他滿嘴都是墨,便喊來了衆親友來看,大夥一瞧都忍不住捧腹大笑。

陳毅卻很風趣地說:“喝點墨水沒關係,我正覺得肚子裏墨水少哩!”

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12

恩格斯的讀書方法之一是重視讀原著,一般不輕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1884年8月6日,德國社會民主黨人格奧爾格·享利希·福爾馬爾給恩格斯寫了一封信,說有一位女士對社會主義感興趣並打算研究社會科學,但不知進哪一所高等學校纔好。恩格斯覆信道,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爲大學裏每一門科學尤其是經濟學被糟蹋得很厲害,關鍵是要自學,並掌握有效的自學方法。

恩格斯在信中說:“從真正古典的書籍學起,而不是從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國經濟學簡述讀物或這些讀物的作者的講稿學起。”“最主要的是,認真學習從重農學派到斯密和李嘉圖及其學派的古典經濟學,還有空想社會主義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的著作,以及馬克思著作,同時要不斷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見解。”也就是說,要系統地讀原著,因爲“研究原著本身,不會讓一些簡述讀物和別的第二手資料引入迷途。”

從其閱讀過的書目來看,他雖然也讀過大量的通俗小冊子,報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讀得最多的還是那些經典原著。他認爲,系統讀原著是從事研究的一種正確的讀書方法。這樣,可以瞭解一個理論的產生、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不僅可以全面系統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發展過程,瞭解這一理論的全貌。

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13

匡衡是西漢著名的大學者,他小時候刻苦讀書的故事世代流傳。

匡衡從小起就熱愛讀書,可那時候白天要幫大人幹農活,沒有空餘時間。晚上很想讀書,可家裏窮得連點燈的油燈買不起。

匡衡的鄰居是個屠夫,家裏雖然也不是很富裕,可有豬油點燈,而且這個鄰居每晚都要點燈殺豬。匡衡知道後,就想辦法,怎麼把光偷過來呢?

有一天,匡衡在牆上鑿了個小洞,燈光從小洞裏透了過來,射在書上。因此,匡衡每晚都能讀一兩個時辰的書。

可沒過多久,屠夫鄰居發現了這個洞,就跑過來責問。

小匡衡只好把真實情況告訴了屠夫,還向屠夫賠禮道歉。屠夫是個很通情達理的人,看到匡衡這麼用功,就借豬油給匡衡點燈看書。

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14

白巖鬆出生在內蒙古一個邊遠小城,8歲那年,父親不幸辭世,母親用堅強和隱忍挑起了這個風雨飄搖的家。平時給人印象總是不苟言笑的白巖鬆,小時候卻是個淘氣包,常常惹媽媽生氣,被媽媽打。白巖鬆每天至少要挨兩次打,要不然,連他自己都會感到奇怪。

由於太貪玩,白巖鬆小時候的學習成績很差。一次,白巖鬆的考試成績在全班倒數第二,他一生氣,竟偷偷把張貼的成績榜撕了。

隨着年齡的增長,貧寒的家庭環境磨礪了白巖鬆吃苦耐勞、敢於迎接挑戰的堅強性格。漸漸地,白巖鬆的成績跟了上來。高三那年,爲了讓成績提高得更快,他把所有學過的課本都找出來裝訂起來,歷史書一共有600多頁,地理書一共有700多頁,語文書一共有1000多頁等等。然後,白巖鬆一天看每科30頁書,另外還要做數學題。持之以恆,白巖鬆終於考上了大學。

現在回想這些,白巖鬆感慨地說:“青春最可愛的地方就在於有大把的時間可以去揮霍,你可以犯無數的錯誤,因爲你有改正錯誤的時間,但是當中年這杯下午茶端在你手裏的時候,你就知道要趕緊做正確事,因爲錯了就沒有改正的時間了。”

笑着說:“真是個書巢啊!”

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15

美國的愛迪生,是一個世界聞名的發明大王。

終其一生,發明的東西有白熾電燈、留聲機、活動電影、自動電報機、速寫機等一千三百二十八種,平均每十一天就有一項發明〔當然,這裏也包括他的助手的功勞)。一八八二年,是他發明最盛之年,平均每三天就發明一種東西。

人們不禁要問:這位發明大王,是怎樣走上成功之路的呢?

剛上小學時,他的老師很討厭他,因爲愛迪生不象別的孩子那樣乖乖地聽話,而是愛提一些怪問題難老師。有一天,老師被他惹火了,找到愛迪生的媽媽說,你的小孩真怪、老問我爲什麼二加二等於四。這麼一來,搞得課堂教學難以進行,如果再傳染上別的孩子,就更糟了。我教不了他,你另想辦法吧。

愛迪生的媽媽是理解孩子的。她把孩子領回家來,親自授課。就這樣,愛迪生通過刻苦自學,掌握了比在學校讀書的孩子還要多的知識。

爲了謀生,也爲了掙點錢做實驗,愛迪生開始賣報。早上六點出發,晚上九時半回家。稍有空暇,他就鑽圖書館,看書,想問題。這個圖書館座落在底特律,是愛迪生乘火車賣報的終點站。

一天,愛迪生在專心致志地看書,有位紳士向他走來:“我時常在這裏遇到先生,請問您讀了多少書了?”

“唔,我已經讀了十五英尺高的書了。”愛迪生看了看這位很有點古怪的紳士,認真地回答道。

“哈哈哈哈”,紳士大笑起來,有點使愛迪生感到驚異。過了一會兒,那紳士又認真起來:“噢,十五英尺,值得佩服,請問你讀書時,有個什麼確定的目的嗎?據我觀察所見,你以往讀的書與今天讀的書,性質就不一樣,你是不是隨便亂讀的呢?”

小愛迪生忽閃着明亮的眼睛。“不!我是按照次序讀的,我下了決心,要讀完這個圖書館裏的所有的藏書。”講完這番信心十足的話,愛迪生直盯着那紳士,盼望着他做出一句評判性——不,表彰性的話。不料,那紳士卻說:

“啊!你要讀完這圖書館所有的書,情神可嘉!但是,你這種讀法是會浪費精力的。經濟實效的讀書方法是,先應有一定的目的,之後再去選書讀。從今以後,你要定一個方針、計劃呀,有了方針、計劃,就可以循序漸進了!”

一番話,猶如一道陽光透過心扉,射入了愛迪生求知慾強盛的心田。他牢牢地記住了那位紳士的指點,開始更加自覺、更加有計劃地讀書學習了。

在研製改進打字機的一個部件的時候,他就把有關打字機的書全部借來,系統閱讀,並且很快解決了問題。在發明電燈的日子裏,他常常鑽進圖書館,把各種雜誌書報上的有關文章閱讀一遍,而後根據需要摘抄一些段落。有人統計說,爲了研究發明電燈,愛迪生在圖書館使用的筆記本達二百本,共計四萬多頁。這種帶着一定目的,有計劃積累知識的學習、讀書方法,給愛迪生帶來莫大的好處。

要說“讀書的妙訣”,這也應該算作重要的一條吧。

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16

我從電腦裏找來了一些名人讀書的故事來讀。我每讀一個故事就感受到一種讀書的感覺,但是,每一種感覺我都有一種相同的感覺,那就是非常的艱難。

因爲古代這些名人的家庭都不是很富裕,家裏買不起書,但是,這些名人還是愛看書。

一本書是什麼 ?列寧說:“書籍是巨大的力量”,高爾基說:“書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莎士比亞說:“書記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書是人世間必不可少的東西。”

每個人的生活中都缺不了書,書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書並不重要”,可是,對古代人來說:“書是千金萬兩”古代人是那麼看重每一本書,而我們不能現代人卻把書看的那麼渺小,難道我們不能多看一些書,幹出一番大事業嗎?我相信只要我們多看書,認真學習就能幹出一番大事業。

我們應該向那些愛讀書的人學習,愛上看書,珍惜每分每秒,就像話中說的一樣:“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17

王充是我國東漢初年具有唯物主義思想和批判精神的傑出的思想家。

王充的少年時代,父親就去世了。王充竭盡全力奉養母親,後來到了京城,進太學學習,拜當時著名的學者班彪做老師。他喜歡廣泛地閱讀,善於抓關鍵問題,因而進步很快。

王充讀書是非常專心,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又很強,所以只要讀上一遍,就能記住書的主要內容,甚至能夠背誦某些精彩的章節。但是,家庭窮困,買不起很多書,爲了滿足如飢似渴的求知慾,王充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當時的洛陽街上有不少書鋪,王充便決定把書鋪當做他的“圖書館”,每天吃過早飯後,他就帶上乾糧,到書鋪裏去閱讀出售的書籍。不分春夏秋冬,不論晴天雨天,他讀了一冊又一冊書,跑了一家又一家書家書鋪。就這樣,他終於讀遍了諸子百家的重要着作,掌握了書中的基本精神。

由於王充的出身貧苦,因而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認識,基本上是從勞苦人民實際生活的情況出發的。他在讀遍了諸子百家的主要着作之後,對於某些爲統治階級服務的唯心主義的說教深感不滿,下決心給予嚴厲的批判。於是便集中精力獨立思考,着手寫書。爲了不耽誤時間、不打斷思路,他在住宅的門上、窗上、爐子上、柱子上甚至廁所裏,都安放了筆、紙,想一點,寫一點,走到哪裏,寫到哪裏。經過長時期的努力,他終於寫成了充滿着批判精神、閃耀着唯物主義光輝的《論衡》。

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18

他的成功,與他從小就有刻苦自學的習慣是分不開的。11歲時,他就讀完了一套通俗科學讀物,並對科學開始發生興趣。12歲時,他又自學了歐幾里得幾何。此外,與現代的孩子們相比,他特別重視哲學的閱讀,13歲時就開始自學康德的哲學了。他還根據自身的特點、志向與興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學的學習上。結果他在物理學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愛因斯坦在讀書學習時不搞不必要的死記硬背,經常愛與同學在一起討論,使他感受到互補的樂趣。

名人讀書故事4:顧炎武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個家喻戶曉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愛國主義思想家、著名學者顧炎武最先提出的。顧炎武自幼勤學。他6歲啓蒙,10歲開始讀史書、文學名著。11歲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讀完《資治通鑑》,並告誡說:“現在有的人圖省事,只瀏覽一下《綱目》之類的書便以爲萬事皆了了,我認爲這是不足取的。”這番話使顧炎武領悟到,讀書做學問是件老老實實的事,必須認真忠實地對待它。顧炎武勤奮治學,他採取了“自督讀書”的措施:首先,他給自己規定每天必須讀完的卷數;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讀完後把所讀的書抄寫一遍。他讀完《資治通鑑》後,一部書就變成了兩部書;再次,要求自己每讀一本書都要做筆記,寫下心得體會。他的一部分讀書筆記,後來匯成了《日知錄》一書;最後,他在每年春秋兩季,都要溫習前半年讀過的書籍,邊默誦,邊請人朗讀,發現差異,立刻查對。他規定每天這樣溫課200頁,溫習不完,決不休息。

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19

王亞南睡三腳牀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

他在讀中學時,爲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牀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爲三腳牀。每天讀到深夜,疲勞的時候上牀去睡一覺後迷糊中一翻身,牀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牀,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

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爲班內的三傑之一。他由於在少年時的勤奮刻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爲我國傑出的經濟學家。

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20

語文課本中的《竊讀記》一文,我記憶深刻,讀完後我經常想,我們爲什麼讀書呢?

思考這個問題時,我想到從其他書上看到的名人讀書故事。

最記憶深刻的是高爾基"救書",書怎麼救呢?原來高爾基家着火了,高爾基什麼也不管,只把所有的書籍全都救了出來,爲了書,他險些被燒死,有人問起時,他說,書籍使我能夠站在這個爛泥潭裏,如果沒有書,我將會被淹沒,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原來讀書可以使我們變得聰慧,精神高尚,所以我們纔讀書呀!

還有一個我非常喜歡的故事,張廣厚"吃書",頭一回讀時,我還以爲是像吃飯一樣把書吃進去呢!其實是他找到一本對自己有很大幫助的書後,反覆研究,20多頁的書,他就看了半年!最後因手指在書頁上來回磨擦,書上泛起一道道黑印,妻子開玩笑說,這哪是讀書,明明是吃書!

這個故事也讓我受益無窮,張廣厚先生的認真以及毅力讓我欽佩,看來我的營養還不夠,得多"吃"些書能健康成長啊!

回過頭來想想,我們爲什麼讀書?我們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因爲讀書讓我們擁有高尚的品質,因爲讀書可以使我們聰明伶俐,因爲讀書可以幫助我們健康成長,醫治那些愚鈍下流。

書啓發了我很多,不止這些,跳出名人讀書故事,讀書可以使我們有更大的學習空間,讀書可以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讀書可以讓我們變得通達,不固陋

總之,只要我們多讀書,以書爲友,書是不會虧待你的。

讓我們一起讀書吧!

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21

那年,有三個人遠渡重洋,在日本相遇。由於志同道合,他們成爲朋友,租住在同一間房中。每日,三人一起讀書、寫文章,談論着時事。這三個人,後來成爲民國大家。他們是陳獨秀、章士釗和蘇曼殊。

三個人在一塊兒研究學問,得逢知已,可也有發愁的時候:他們經濟拮据。

一次,三個人斷了炊,肚子餓得咕咕叫,前胸貼住後背,到處翻找也沒找出吃的東西。三人互相望望,從各自身上看到經濟來源:天氣已漸漸變暖,外衣顯得多餘。陳獨秀認爲,可以拿外衣去當錢,換食物吃。

章士釗與蘇曼殊聽了,全力支持。

他們脫下外衣,一人穿着一套單衣。

誰去當衣服呢?三人商量後,最終一致認爲,蘇曼殊年齡最小,理應由他去當衣服。蘇曼殊答應了。陳獨秀和章士釗在屋裏又看起書來,肚子雖然咕咕叫,可也不感覺到餓,因爲有了希望啊。

兩人等啊等,太陽偏西,到了黃昏,也不見蘇曼殊回來。

月亮升起來,大地如水銀匝地,仍不見蘇曼殊回來。

陳獨秀認爲,蘇曼殊當了衣服,一定買了很多好吃的,帶起來很費事,所以回來得晚。章士釗搖着頭,他認爲,蘇曼殊很有可能是爲了購得很好吃的食物,到處尋找去了,才遲遲不回。

兩人越討論,肚子越餓,越盼望蘇曼殊早點回來。

半夜時分,外面響起咚咚的敲門聲。

陳獨秀聽了,忙跑過去開了門,看見蘇曼殊站在門外,手裏拿着一本書,一臉興奮,卻氣喘吁吁。原來,蘇曼殊當了衣服,拿了錢,經過一個書攤時看見一本自己一直想要看的書,馬上拿起書看了起來,一直到晚上,攤主要收攤,他急了,大叫一聲:“這本書我買了。”於是,放下錢拿起書就走。

章士釗急了,問他,剩餘的錢呢?蘇曼殊搖着頭說,錢全部給了攤主。而且,他還擔心錢不夠,怕攤主不賣,扔下錢就跑,一路逃回來的。他得意地對陳獨秀與章士釗顯擺說:“這本書我遍地尋不着,今天在市上翻着了。”

蘇曼殊進屋,依然坐下看書,十分癡迷。陳獨秀與章士釗也走過去,一邊蹲一個,伸着腦袋看起來。漸漸地,兩人也進入書中,忘記飢餓。

那一晚,三人租住的屋子裏,燈光亮了一夜。第二天,朋友送來錢,三個人才從書中醒來,發現已經餓得頭昏眼花、渾身發軟。

關於名人的讀書故事:魯迅——叫小偷無法下手

“我哪裏有什麼天才,我不過把別人聊天、喝咖啡的時間都用來工作罷了。”——這是偉大的革命文學家魯迅常說的一句話。

魯迅從小勤學,他曾在私塾的課桌上刻過一個在早”字,以勉勵自己珍借光陰。

長大工作以後,魯迅仍時時不忘節約時間。就拿吃飯爲例,他是喜歡吃魚的,可爲了少在剔吐魚骨上花時間,就少吃魚。魯迅有句名言:“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留學日本,在“老虎尾巴”居住的那些年月,他象戰士匍匐在戰壕裏一樣,常常通宵伏案工作。遊手好閒的人來找他,他會不容氣地問:“唉,你又來了,沒有別的事好做嗎?”

魯迅讀書非常專心,許廣平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晚上,一個小偷餾進了魯迅的家。做賊心虛,他想等魯迅入睡之後再行竊,哪知魯迅寫啊、寫啊,手中的筆一直不停地揮動。過了好久,魯迅累了,伸伸腰,點支菸,抽上幾口後,又開始埋頭寫。就這樣,燈光總是亮着,小偷一直下不得手。眼看時間過去很久了,魯迅還是不熄燈入睡,小偷熬不過魯迅,只好乘魯迅專心寫作之機,悄悄地將廚房裏的一件小東西拿走了事。

長期的勞累,魯迅身體變得清瘦了,好友們勸他多體息,注意身體。魯迅笑着說:“面向桌子提筆寫文章,是我工作的時候,靠在椅子裏看書,就是我休息的時候,若是連這一切都停止了,那在我是做不到的。”爲了維護身體,魯迅也吃魚肝油,戒酒,這些都是爲了贏得更多的戰鬥時間。

有人做過統計,在魯迅工作戰鬥的三十年中,他總共爲我們留下一千多萬字的著作,平均每年三十三萬,寫作從不間斷。除此之外,魯迅還做了大量教育工作、研究工作、社會工作。魯迅逝世後,人們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他存有大量的小紙條,紙條顏色不一,上面都是他從各種書籍上選抄下來的對寫作有用的文字資料。從這些紙條上,我們好象看到了魯迅“廢寢輟食,銳意窮搜”的身影。

魯迅正如自己所說,他的一生是“小跑步”度過的。他以他勤奮刻苦的勞動,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今天,我們紀念他,學習他,不要忘記他這樣一段意義深遠的話:

“偉大的成績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穫,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蹟就可以創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