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名人故事 > 名人讀書的故事

名人讀書的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8W 次

名人讀書的故事1

曾國藩認爲,讀書的方法,在於專門研究一類學問,這類的學問能研究透,其他的各門各類學問自然可以觸類旁通。但急於想對一門學問領會,也是不能算研究深透,因爲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思維的沉澱。“爲學之道”即做學問,要深入探求其中的規律,然後考覈所知,做出文章來。人要是想進步,最好的辦法便是記日記,日記可以記錄自己每天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如內心的慾望,內心的深思反省皆可以記錄。

名人讀書的故事

爲對自己的一言一行嚴加剖析,曾國藩立下了日課,分爲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寫日記,記茶餘偶談,日作詩文數首,謹言,保身,早起臨摹字帖,夜不出門十二條。

這十二條,爲曾國藩的一生成就,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乃至於官居一品,位居宰輔,每日一炷香的靜坐,每日的日記都不能停止。到老來在兩江總督的任上,頭暈目眩,手腳不利的情況下,仍然堅持。

名人讀書的故事2

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十分勤奮好學。由於家裏很窮,所以他白天務必幹許多活,掙錢餬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但就是,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此時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十分痛苦。他的鄰居家裏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氣,對鄰居說:“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鄰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1匡衡聽後十分氣憤,但就是他更下定決心,必須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此時他藉着這微弱的光線,如飢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匡衡讀完這些書,深感自我所掌握的知識就是遠遠不夠的,此時他想繼續看多一些書的願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着鋪蓋出此刻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裏白乾活不報酬。只就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能夠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名人讀書的故事3

相聲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於他勤奮好學,使他的藝術水平到達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爲有名的語言專家。有一次,他爲了買到自我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願。之後,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就決定把書抄回來。適值冬日,他頂着狂風,冒着大雪,一連十八天都跑到圖書館裏去抄書,一部十多萬字的書,最後被他抄錄到手。

名人讀書的故事4

聞一多讀書成癮,一看就“醉”,就在他結婚的那天,洞房裏張燈結綵,熱鬧非凡。

大清早親朋好友都來登門賀喜,直到迎親的花轎快到家時,人民還到處找不到新浪。急的大家東尋西找,終於在書房裏找到了他。他仍舊穿着舊袍,手裏捧着一本書讀得入了迷。

怪不得人家說他不能看書,一看就要“醉”。

名人讀書的故事5

由於昨天的電腦上不去網,所以推辭了一天,希望老師原諒。

這幾天我的情緒已經和以往差不多了,在家裏過年時的野心收回了不少,沒有那無人管教而瘋狂的玩。現在已讀起了《名人傳》

剛開始讀的時候,我聽別人說讀《名人傳》時候,我還愣了一下怎麼還要讀《鳴人傳》,讓我納悶,當我看見是《名人傳》的時候鬆了一口氣,我還一位學校瘋了,讓人讀漫畫,呵呵。

此傳記裏的三人,雖然一個是德國的音樂家,一個是意大利的雕刻家、畫家、詩人,另一個是俄國的作家,各自處於不同的領域,但他們都是偉大的天才,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爲尋求真理和正義,爲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獻出了畢生精力。

我一讀我還是發現沒意思,雖說是羅曼。羅蘭這個法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和評論家。我還以爲就寫這樣,當我馬上放棄的時候,我還是堅持了下來,當讀到《米開朗琪羅傳》的時候馬上吸引了我。當我往後讀的時候才發現往後越來越精彩,原來《貝多芬傳》是一盤開胃菜。我越來越喜歡上了這篇小說,這個作者也讓我感到欣慰。

當我讀到《米開朗琪羅傳》時,發現米開朗琪羅這個人很可憐,他的性格影響因素竟然是人生的殘暴與精神的孤獨。他對於他的國家,並無達。芬奇般的微笑的冷漠。遠離了菲冷茲,就要爲思鄉病所折磨。又因爲他是菲冷茲的故族,故他對自己的血統與種族非常自豪。

名人讀書的故事6

【人物介紹】

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諡文正,漢族,嘉慶十六年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峯縣荷葉鎮天坪村)的一個書生門第家庭。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毛澤東曾說:“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表達出對這位已故鄉人的推崇之情。

【人物故事】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

有一天晚上在家讀書,一篇文章重複不知道多少遍了,還在朗讀,因爲,他還沒有背下來。這時候他家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麼書?”然後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賊人是很聰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聰明,但是他只能成爲賊,而曾國藩卻成爲爲了連毛澤東主席都欽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賊的記憶力真好,聽過幾遍的文章都能背下來,而且很勇敢,見別人不睡覺居然可以跳出來“大怒“,教訓曾先生之後,還要背書,揚長而去。但是遺憾的是,他名不經傳,曾先生後來啓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說這位賊人與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賦沒有加上勤奮,變得不知所終。

溫馨提示:偉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穫,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蹟就可以創造出來。——沒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給予了天分,勤奮將天分變爲天才。

名人讀書的故事7

今天我從《智慧故事》中看到妙言解尷尬這則小故事,雖然她的行爲不對,當時廣場上聚集了數千人。

結果發現扔雞蛋的是一個小孩,所以我要將他的名字記下來,也爲他拉了不少選票,接下來的演說也更有親和力,這時威爾遜對大家說:剛纔那位小朋友用雞蛋打,將來爲國效力,可謂一箭雙鵰,先讓下屬放走小孩,證明他是一個很好的體育人才。

突然從聽衆席中扔來一個雞蛋。

我有責任爲國家儲備人才,你未來的路纔會越走越寬! , 人們都說:宰相肚裏能撐船,學會寬容,。

那位小朋友能從那麼遠的地方,然後又叫住小孩, 威爾遜知道後。

以便讓體育教練注意栽培他,但作爲一國首相,威爾遜的一席話把大家都說樂了,將雞蛋扔得這麼準,是一個明智的舉動,威爾遜果然有大將風度!他不僅給自己找了個合適的臺階,安全人員馬上下去搜尋鬧事者,也使我明白了能寬容待人的人必能獲得別人對他的尊重和愛戴,這種行爲是很不禮貌的,正好打中了他的臉。

臺下的聽衆猜想他可能要處罰這個孩子,內容講的是英國首相威爾遜在一個廣場上舉行公開演說,並當衆記下小孩的名字及聯繫方式。

名人讀書的故事8

李大釗同志從小讀書異常勤奮、刻苦。在幼年時,便以才思敏捷、能文善詩着稱於鄉里。他當時辛勤好學的一些故事,至今還在家鄉傳爲美談。

七歲時,祖父送李大釗到附近黃瓜口村的一位塾師單子鰲那裏讀書。當時,讀書是爲了應試科舉,讀的是四書五經一類,入學之始,還要先讀一段蒙學。李大釗同志跳過了蒙學階段,一入學就和較大的孩子們一起讀“四書”。這些宣揚孔孟之道的書雖然陳腐,但在當時李大釗同志家鄉一帶,連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所謂“新學”也還沒有傳過來,就只能通過這些書來學習初步的文化知識。李大釗同志讀書非常認真,他在同學中年歲最小,但卻是最用功因而也是學得最好的一個。放學了,別的同學全回家了,他還一個人留在自己的座位上背書,往往要老師幾次催促:“耆年,回家去吧!”這纔回去。

單子鰲非常喜歡這個聰明用功的'學生,常常立在窗外,一面聽着年幼的李大釗同志幫助同學背書、破講,一面不住地點頭稱讚。李大釗同志乳名憨頭,少年時,名耆年,字壽昌。耆年的學名就是這位老先生給起的。耆年,是長壽的意思。直到後來,單子鰲還常常對人說:“我教了一輩子書,生平最得意的學生,就是李耆年!”

愛思考,愛發問,也是李大釗同志幼年讀書的特點。就是對日常碰到的問題,他也不輕易放過,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有一次讀書,問他表姑:

“你看這念個啥?”

“我不認得字呵。”

“你爲啥不認得字呢?”

“我沒上過學呵。”

“你爲啥不上學呢?”

“我是個女的,又不考秀才!”

但他還是一個勁地問下去:

“女的,爲啥就不念書呢?”……

就這樣,小小的孩子,開始接觸到了一個社會的大問題。

李大釗同志從小勇於接受正確的教導,改正錯誤。當時的大黑坨村,賭博之風頗盛。村裏的老母廟後邊,經常有一羣人在那兒聚賭。李大釗同志有次放學回家,也到老母廟看了一回熱鬧,被祖父發覺了,大加訓斥,並罰他搗糞數車。李大釗同志知道了賭博的壞處,從此,再沒有到老母廟去看賭錢。以後,凡是賭錢的場合,他從來不去。

李大釗同志的學習進步很快,在黃瓜口村唸了三年書,單子鰲就向他祖父提出:“耆年的學業良好,我已經教不了他,還是另請明師吧!”此後,李大釗同志到小黑坨村跟一個秀才趙輝鬥唸書,又到井家坨的舉人宋某家跟一個叫黃玉堂的老師唸書,直到他十六歲考入永平府中學。

李大釗同志讀書越發刻苦努力了。在井家坨讀書時,有二十多個學生,到晚間別人都睡了,他還在孜孜不倦地攻讀,每天都要讀到半夜。黃玉堂的妹妹多少年後還記得,他哥哥當時一回家就念叨:“有個學生,叫李耆年,唸書念得特別的好!”

因爲家裏缺少人手,李大釗同志十歲那年,祖父就給他完婚了。夫人趙紉蘭比李大釗同志大六歲,是個賢惠的婦女。在爾後的日子裏,她辛勤地操持家務,幫助李大釗同志。她相信李大釗同志作得對,不管家境多麼困難,總是贊助、支持他的活動。

一九○五年,李大釗同志考入永平府中學。這時,清朝政府爲了維持它的反動統治,不得不作某些表面上的改良,實行了所謂廢科舉、辦學堂。李大釗同志原是報考秀才,正趕上這個變動,結果考進了中學。當時,還象考上秀才一樣,村裏照舊放鐵炮、貼報單、坐棚車,熱鬧了一番。

在永平府中學,李大釗同志仍然勤奮不懈地讀書,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課餘時間也很少遊玩,是班上出名的好學生。

名人讀書的故事9

今天,我讀了一個故事,名字叫《華盛頓砍櫻桃樹》。讀完之後,我被深深地打動了。

故事發生在華盛頓小時候,那時他的父親有一個果園,裏面種着一棵櫻桃樹,父親非常喜愛它,不允許任何人碰這棵樹。有一天,朋友交給華盛頓一把斧頭,恰好父親不在家,華盛頓想知道這把斧頭有多麼鋒利,就跑到果園裏砍樹,結果一下子就把父親最愛的櫻桃樹砍壞了。惹禍以後,他趕快跑到別的地方玩去了。父親回家後,看到果園裏一片狼藉,又看到自己心愛的樹也被砍了,十分生氣。這時,碰巧華盛頓回來了,父親便問他到底是誰砍的,看着父親發怒的樣子,華盛頓很害怕,原本不想承認的,想了很久,他還鼓起勇氣承認了。父親把他叫到書房,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孩子,請不要傷心,雖然我失去了心愛的樹,但是我爲你的誠實而感到驕傲!”喬治·華盛頓從未忘記這件事,後來,他成爲美國受人尊敬的總統。

這個故事使我想起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

暑假時,我在家裏玩,一不小心,把媽媽平時喝水的玻璃杯打碎了。我很害怕,就趕緊把玻璃渣掃乾淨倒掉了,然後又繼續玩了。晚上媽媽下班回家,喝水時發現杯子不見了,就問我。我膽怯地說:“我不知道呀!”說完快速跑回了房間。後來,媽媽來到我的房間,摸摸我的頭說:“孩子,做錯事千萬不要隱瞞,如果今天的事是你做的,你就應該勇於承認錯誤,知錯就改纔是好孩子!媽媽希望你做一個誠實的孩子!”聽完媽媽的話,我羞愧地低下了頭,鼓起勇氣向媽媽承認了那個杯子是我打碎的。媽媽聽後笑了,非但沒有責怪我,還表揚我是個好孩子!

有些東西失去了,還可以再擁有。比如失去了財富,我們還可以通過奮鬥重新擁有。但是,如果一個人爲人不誠實可信,那麼,在這個世界上他就不會擁有真正的朋友,如果一個人連朋友都沒有,那麼他將失去一切!所以,我們從小就要做一個誠實的人!

名人讀書的故事10

沈約,字休文,出生於公元441年,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他博學多才,藏書兩萬卷,尤擅長文學,被譽爲齊樑文壇的領袖。他初仕劉宋朝尚書度支郎;後入南齊,歷任東陽太守、國子祭酒等職;再人南樑任尚書左僕射、侍中、中書令,官至尚書令兼太子少傅,爲南朝一代名相。

沈約的父親沈璞,是一個飽讀詩書有才華的人,宋文帝時任淮南太守。在此期間,沈約與母親在家,生活倒也安定。沈約兩歲時能背《詩經》,五歲時開始讀經史,到了七歲時,便能吟詩作文。父親沈璞長年不在家,知道兒子如此長進,心中自然高興。他經常書信鼓勵,還把自己最喜歡的《左氏春秋》、《史記》、《漢書》等經典派人送回家,鼓勵沈約進一步學習。

然而好景不長,沈約十二歲那年,生活發生了劇變。公元453年二月,太子劉劭率軍入宮,殺死宋文帝劉義隆及宰相江湛,自立爲帝。五月,武陵王劉駿再誅殺劉劭,這就是孝武帝。在這兩次宮廷政變引起的動亂中,沈約的父親沈璞受到牽連,也不幸被殺,並有誅滅九族的大禍。消息傳來,沈約母親急忙帶着兒子沈約,連夜從後門逃出。母子倆隱姓埋名,輾轉來到浙江東部的一座寺廟。多虧廟中僧人憐憫,他們纔在寺廟後院的一間破房裏住了下來,得有棲身之所。此後,母親靠紡紗織布掙些錢,勉強維持生活。

沈約年紀雖小,卻十分懂事,讀書也更加用功。母親見兒子如此,相信將來必有出頭之日,生活雖苦,也不覺得苦了。

沈約把從家中帶出的書讀完,沒有錢買,便去附近村中借書。他知書達理,舉止文雅,又謙虛禮貌,村中家有藏書的人都願意把書借給他。

又過了一些日子,母親連買燈油的錢也沒有了。母親見常有一些富戶爲寺廟捐贈燈油,爲了兒子夜間讀書,母親便向寺內方丈借油。那方丈見沈約不但酷愛讀書,而且手腳勤快,每天清晨僧人還未起牀,就主動把寺院打掃乾淨,早就喜歡上了他。方丈見他母親前來借油,便很熱情地說:“小施主年少多識,屈居我寺,已使我寺無上榮光。區區燈油,能助小施主讀書,需用時儘管來取好了。”

有了燈油,沈約更是廢寢忘食,日夜攻讀。

母親擔心兒子身體,勸其休息無效,便只准他每晚用一盞燈油,不許再添。後來母親仍嫌他睡得太晚,即使一盞燈油也要一點一點地給他減少。

沈約理解母親的心情,無論母親怎樣做他都無怨言。於是他便在每晚油盡燈熄前,抓緊學習一些新知識,燈滅之後,躺在牀上再在腦中複習和背誦當日讀過的內容。

幾年過後,皇帝大赦,沈約和母親才得以返回家鄉。

濟陽名人蔡興宗聽說沈約破廟讀書的經歷,很是佩服,經常前來和他切磋學問。蔡興宗擔任郢州刺史以後,仍不忘記沈約,把他請去任安西外兵參軍兼書記。沈約做官以後,克盡職守,連續人仕宋、齊和樑三個朝代。

蔡興宗經常用沈約的事教育自己的兒子:“沈約的操行和才華,足可爲人師表。你們要好好向他學習。”

名人讀書的故事11

侯寶林抄書

相聲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於他勤奮好學,使他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爲有名的語言專家。有一次,他爲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願。後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就決定把書抄回來。適值冬日,他頂着狂風,冒着大雪,一連十八天都跑到圖書館裏去抄書,一部十多萬字的書,終於被他抄錄到手。

張廣厚吃書

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於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覆閱讀。這篇論文共20多頁,他反反覆覆地念了半年多。因爲經常的反覆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他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哪叫唸書啊,簡直是吃書。

高爾基救書

世界文豪高爾基對書感情獨深,愛書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間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書籍,其它的任何東西他都不考慮。爲了搶救書籍,他險些被燒死。他說:“書籍一面啓示着我的智慧和心靈,一面幫助我在一片爛泥塘裏站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沉沒在這片泥塘裏,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高爾基

一次,高爾基在燒水時,讀書讀得入了神,沒有發覺水早就燒開了,結果把茶缸燒壞了。這下可闖了禍,兇狠的女主人抄起一根松木棍,不容分說就朝高爾基身上打來,一邊打還一邊罵,把高爾基打得遍體鱗傷,以至不得不請醫生來看。高爾基身上青一塊,紫一塊,有的地方都滲出了血,木刺都扎進肉裏去了。醫生從他的背上拔出了十二根木刺,並非常義憤地鼓動高爾基去告發。

女主人這時害怕了,她生怕高爾基去告她虐待罪。馬上換了一副可憐的面孔說:“孩子!只要你不去告發我,你提什麼條件我都答應。”

“你說話算數?”

“是的。”女主人無可奈何地說。

“只要你允許我在幹完活後可以讀書,我就不去告發你。”

女主人極不情願地答應了。這樣,高爾基因禍得福,以皮肉受苦的代價,換來了多餘時間讀書的權利。

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裏嚼着,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爲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董仲舒三年不窺園

董仲舒專心攻讀,孜孜不倦。他的書房後雖然有一個花園,但他專心致志讀書學習,三年時間沒有進園觀賞一眼,董仲舒如此專心致志地鑽研學問,使他成爲西漢著名的思想家。

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爲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藉着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裏。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啓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爲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羣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聞一多醉書

聞一多讀書成癮,一看就“醉”,就在他結婚的那天,洞房裏張燈結綵,熱鬧非凡。大清早親朋好友都來登門賀喜,直到迎親的花轎快到家時,人們還到處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東尋西找,結果在書房裏找到了他。他仍穿着舊袍,手裏捧着一本書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說他不能看書,一看就要“醉”。

華羅庚猜書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讀書的方法與衆不同。他拿到一本書,不是翻開從頭至尾地讀,而是對着書思考一會,然後閉目靜思。他猜想書的謀篇佈局,斟酌完畢再打開書,如果作者的思路與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讀了。華羅庚這種猜讀法不僅節省了讀書時間,而已培養了自己的思維力和想象力,不至於使自己淪爲書的奴隸。

名人讀書的故事12

鄭板橋是清代“揚州八怪”之一。他天資並不聰明,記憶力也不好。但勤能補拙,他就在“勤”字上下功夫。例如:一本書,別人只需看一、二遍,就可以記住它的內容,但鄭板橋不行。於是,他就多讀幾遍,一些經典的書籍,他還會讀上百遍,直到融會貫通,徹底弄懂才肯罷休。他不僅勤於讀書,還勤于思考和勤於練習。他常常眼望天空,一動不動地發呆,別人跟他說話,他的回答也常常是答非所問,或前言不對後語,其實他是在專注地思考問題。正由於他勤奮努力,終於成爲清代著名的畫家、書法家和詩人。

名人讀書的故事13

漢朝的孫敬刻苦好學,每天一早就起來就讀書,直至深夜。由於疲勞瞌睡,常會不知不覺打起盹來。孫敬就把繩子的一頭懸在屋樑上,一頭繫着頭髮。這樣,一打盹,頭皮就會被扯痛。後來,孫敬終於成爲儒學大師。

戰國時的蘇秦由於遊說秦國失敗,家裏人不理孫敬,就發憤自學。每當瞌睡時,就拿錐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鮮血淋漓。後來孫敬成爲有名的學問家。

後人將兩人的事蹟合在一起,用"懸樑刺股"形容刻苦自學。

李白的故事

李白小時候很貪玩,經常逃學。 一次,他從學堂跑出來,到河邊玩,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一根鐵棒在石頭上磨來磨去,李白很驚訝,就問老婆婆磨鐵棒做什麼。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又問"這麼粗的鐵棒何時能磨成針呢?"老婆婆說:"只要有恆心,鐵棒一定能磨成針。"李白聽完很慚愧,從此刻苦學習,終於成爲偉大的詩人。

名人讀書的故事14

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從小家裏一貧如洗,但讀書卻非常用功,“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車胤囊螢照讀故事,在歷史上被傳爲美談,激勵着後世一代又一代讀書人。

名人讀書的故事15

紹興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這裏名人輩出。手捧《紹興名人故事》,內心涌出一股暖流。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書本,一個熟悉的名字映入我眼簾――大禹。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從家門口路過卻都沒有進去。但非大禹無情,因爲如果他進了家門,被妻子和孩子的私情牽掛,這樣的話老百姓將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水將永遠治不好,所以他才硬着心腸不進家門看望自己的妻兒。

在這十三年中,大禹吃苦受累,他穿着草鞋,兩條腿長期陷在淤泥中,汗毛也磨光了,手腳上都長滿了老繭,但他從來不喊苦;他把風吹過當做梳頭,淋了大雨當做洗髮,但還不停得治水。治平洪水後,得到了天下之民的衷心擁戴。

治水英雄大禹,他公而忘私的品德,成爲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

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像大禹這因公而忘私的事情:有一次在出黑板報時,同學們都走光了,只有李媛留下來出黑板報。把字認真得寫好,等到傍晚回家鈴聲響時她也沒回家,就連她媽媽來接她回家也沒有走。我們勸她回家別讓她媽媽等太長時間,她好像沒聽到似的,繼續工作。直到字全寫好時她才高興地回家了。

“公而忘私”是一種美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前輩們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我們一定要把它們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