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名人故事 > 有關名人故事(15篇)

有關名人故事(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2W 次

有關名人故事1

著名成功學家拿破崙·希爾從小曾經被認定是一個壞孩子。母牛走失了,樹莫名其妙被砍倒了,每個人都認定是他做的。甚至父親和哥哥都認爲他很壞。人們都認爲母親死了,沒有人管教是拿破崙·希爾變壞的主要原因。既然大家都這麼認爲,他也就無所謂了。有一天,父親說要再婚,大家都擔心新媽媽不知道是什麼樣的。希爾也打定主意,根本不把新媽媽放在眼裏。陌生的女人終於走進家門,她走到每個房間,愉快地向每個人打招呼。當走到希爾面前時,希爾像槍桿——樣站得筆直,雙手交叉在胸前,冷漠地瞪着她,一絲歡迎的意思也沒有,“這就是拿破崙,”父親介紹說,“全家最壞的孩子。” 令希爾永生難忘的是繼母當時所說的話。她把手放在希爾肩上,看着他,眼裏閃爍着光芒。“最壞的孩子?”她說,“一點也不,他是全家最聰明

有關名人故事(15篇)

的孩子,我們要把他的本性誘導出來。”繼母造就了拿破崙·希爾,她相信他是個好孩子。對一個人有這種信心,他就會成功。

總結:不是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壞。家長怎樣對待孩子,將決定孩子不同的命運。可是,當孩子表現不好時,許多家長卻往往一味地指責,抱怨孩子這也不好,那也不行,而很少想過自己的責任,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結果,很多父母把原本活潑可愛、朝氣蓬勃的孩子,變成了沒有志氣、沒有理想、自暴自棄、平平庸庸地度過一生的人。

有關名人故事2

有這麼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農民的孩子,家裏窮,從小就跟着父親下地種田。每次休息時,他都望着遠方出神。父親問他想什麼,他說,將來長大了,不要種田,也不要上班,天天呆在家裏,有人往家裏郵錢。父親笑着說,別做夢了。後來他上了學,從課本上知道有個金字塔,他就對父親說,長大了想去看金字塔。父親又笑着說,別做夢了。十幾年以後,這個孩子當上了作家,寫文章,出書,每天坐在家裏寫作,出版社、報社就往他家裏郵錢。有了錢,就去看了金字塔。站在金字塔下,他默默的說,爸爸,人生沒有什麼不可能。這個孩子就是後來臺灣最受歡迎的作家林清玄。

有關名人故事3

科學家們的謙虛故事

古希臘的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不但才華橫溢著作等身,而且廣招門生獎掖後進,運用著名的啓發談話啓迪青年智慧。每當人們讚歎他的學識淵博,智慧超羣的時候,他總謙遜地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無知。"

被人們稱頌爲"力學之父"的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在熱學上,他確定了冷卻定律。在數學上,他提出了"流數法",建立了二項定理和萊布尼茲幾乎同時創立了微積分學,開闢了數學上的一個新紀元。他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偉大科學家,然而他非常謙遜。對於自己的成功,他謙虛地說:"如果我見的比笛卡爾要遠一點,那是因爲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緣故。"他還對人說:"我只像一個海濱玩耍的小孩子,有時很高興地拾着一顆光滑美麗的石子兒,真理的大海還是沒有發現。"

揚名於世的音樂大師貝多芬,謙虛地說自己"只學會了幾個音符"。

科學巨匠愛因斯坦說自己"真像小孩一樣的幼稚"。

法國化學家安德烈取得了化學成就時,他對慕基人之一。他當選爲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歐文斯學院專門爲他設立了有機化學的新教授職位,格拉斯大學選他爲名譽博士,這許多榮譽絲毫沒有改變他的謙虛爲人。

肖萊馬逝世後,恩格斯在悼文中稱他:"是世界上最謙虛的人。"

關於謙虛的名人故事:唐伯虎潛心學畫的故事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讚。

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讚,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裏,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有關名人故事4

美國“建國之父”華盛頓

華盛頓出生於一個擁有五千英畝土地的大地主家庭,但在他11歲時,年僅49歲的父親去世了,這給他留下終生不能忘懷的悲痛,他暗暗發誓,要開闢自己的道路。在他20歲時,年僅34歲的哥哥去世了,把照顧妻子兒女和打理公司擔子都交給了年僅20歲的華盛頓,他憑着不屈不撓的剛毅精神,撐起一個崩潰的家庭。

在獨立戰爭的歲月裏,他率領的軍隊簡直就是烏合之衆,但他經過八年苦鬥,迎來了勝利。被推舉爲第一任大總統後,他以自己的坦率真誠,深獲人心;以他的知人善用,贏得優秀政治家的輔助,以他的超強判斷力和高超的統御力,化解了各種分歧,成就了一個暫新的美國!

丘吉爾與弗萊明的故事

20世紀初,英國出了兩個傑出的人物一個是英首相溫斯頓﹒丘吉爾,二戰中極大地推進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勝利,其超凡的智慧和人品受到人們普遍的崇敬。一個是英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他發明了青黴素,被列爲二戰時期三大發明之一,爲人類的健康帶來福音。

有趣的是,這兩個人小時候都面臨厄運。丘吉爾小時候不幸掉入糞池,幸虧有一農夫聞聲趕來,跳入糞池將其救起,農夫就是弗萊明的父親。而弗萊明家境窮苦,無法上學。丘吉爾的父親爲了報答農夫對他兒子的救命之恩,作爲英國議員的他把弗萊明帶去上學,一直讀到醫學院畢業。

沒有弗萊明父親的奮不顧身,世界就少了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國家領袖;沒有丘吉爾父親的感恩之舉,人類就少了一位卓越的醫學家和發明家。

英國政壇女霸撒切爾夫人

她出生在英國一座小城,父親是雜貨商,母親做過裁縫。在父親的影響下,她萌發了對政治的熱情。

進入中學後,她成了校辯論俱樂部成員,其口才和膽量令同齡姑娘望塵莫及。後來,爲了有機會從政,她跳級報考牛津大學,因沒有拉丁語及格證而被阻止。可她並沒有放棄,從沒學過這門語言的她,在幾個月的時間裏,以死記硬背的方式,學完了別人需要5年來完成的課程,終於拿到打開牛津大門的鑰匙。

在牛津大學裏,她學業非常突出,而且積極投身於各種社會政治活動。由於她的獻身精神,出色的工作和非凡的組織才能與雄辯口才,她成爲牛津歷史上第一位女保守黨協會主席。至此,她才20歲出頭。有了這一身份的她抓住一切機會,出席各種社交、演講場合,名聲大振,爲她後來的從政打下堅實的基矗

美國勞工部長趙小蘭

趙小蘭八歲隨父母移民美國,以優異的成績獲哈佛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碩士。2001年出任美國勞工部部長,是美國曆史上第一位進入內閣的華裔,同時也是內閣中的第一位亞裔婦女。

趙小蘭姐妹六人人稱“六朵金花”,其中有4 位畢業於哈佛大學。老布什總統曾在白宮接見過她們。老布什甚至對夫人芭芭拉說:“你可不可以向趙小蘭的母親朱木蘭請教一下,看看她究竟是如何教育孩子們的?”在成長的過程中,趙小蘭六姐妹總會聽見旁人議論:“看,趙家怎麼有這麼多女兒?”在華裔文化中,一個家庭裏都是女兒不是件好事,面對冷言冷語,母親朱木蘭鼓勵孩子們要用行動證明他們是錯的。長女趙小蘭給自己設立了一個目標——長大以後一定要讓父母爲我們驕傲。

當有人問怎樣獲得成功時,趙小蘭說:“擁有一個積極樂觀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擁有了這樣的生活態度,你可以得到所有你想要得到的東西,別人怎麼說你並不重要。”趙小蘭進入美國社會時,亞洲人在美國只佔1% 的比例,白宮沒有出現過亞裔美國人的身影,她是唯一一個亞裔,那是一段非常艱難的時期,但積極樂觀的態度和父母親及家人的支持和鼓勵讓她堅持下來並獲得了成功。

傳奇港太陳馮富珍

2006年,世衛總幹事選舉揭曉,陳馮富珍高票當選,成爲第一位當選聯合國組織最高領導人的中國人。

陳馮富珍是香港屢建奇功的鐵娘子。1994年,她擔任香港衛生署署長,面對香港暴發的霍亂,她辛勤工作,掌握了第一手資料,發現了霍亂病原,疫情很快被撲滅。1997年,香港第一次暴發禽流感,她力排衆議,提出對疫區活雞全面撲殺,及時控制住了疫情。此舉也成爲日後世界各國控制禽流感的重要手段。2003年的非典期間,她果敢堅決,提出對於疫情集中暴發的社區實行隔離等一系列措施。爲樹立戰勝非典的信心,她帶頭吃雞肉。

擔任香港衛生署署長,她先後成功應對了霍亂、禽流感和非典疫情的暴發,她的才幹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賞識。

屢建奇功的陳馮富珍,她的第一份職業是教師,與醫生或公共衛生領域毫不沾邊,爲了愛情,她棄文從醫。當選世衛總幹事後,她的丈夫決定提前退休,到日內瓦陪伴她,在工作和生活上支持她。

生活中,陳馮富珍優雅溫婉,她非常注重自己的儀表,每次會見客人,從衣着到儀態,都會精心設計。平時待人親切,無論工作多累,她總是面帶笑容,給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有關名人故事5

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爲新法。爲了取信於民,商鞅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門的,給予十金。百姓對這種做法感到奇怪,沒有敢搬這塊木頭的。然後,商鞅又佈告國人,能搬者給予五十金。有個大膽的人終於扛走了這塊木頭,商鞅馬上就給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誠信不欺。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終於使老百姓確信新法是可信的,從而使新法順利地推行實施。

分析:“人無信不立。”一個人、一個團體,一個國家都是一樣的,言而無信則自取滅亡。

話題:“人無信不立”“誠信”“證明”

有關名人故事6

交響樂指揮家小澤征爾勝於自信

小澤征爾是世界著名的交響樂指揮家。在一次世界優秀指揮家大賽的決賽中,他按照評委會給的樂譜指揮演奏,敏銳地發現了不和諧的聲音。起初,他以爲是樂隊演奏出了錯誤,就停下來重新演奏,但還是不對。他覺得是樂譜有問題。

這時,在場的'作曲家和評委會的權威人士堅持說樂譜絕對沒有問題,是他錯了。應對一大批音樂大師和權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終斬釘截鐵地大聲說:"不!必須是樂譜錯了!"話音剛落,評委席上的評委們立即站起來,報以熱烈的掌聲,祝賀他大賽奪魁。

原先,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圈套",以此來檢驗指揮家在發現樂譜錯誤並遭到權威人士"否定"的情景下,能否堅持自我的正確主張。前兩位參加決賽的指揮家雖然也發現了錯誤,但終因隨聲附和權威們的意見而被淘汰。小澤征爾卻因充滿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揮家大賽的桂冠。

有關名人故事7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練書法。他每次寫完字,都到自家門前池塘裏洗毛筆,時間長了,一池清水變成了一池墨水。後來,人們就把這個池塘稱爲“墨池”。王羲之通過勤學苦練,終於成爲著名書法家,被人們稱爲“書聖”。

有關名人故事8

伽利略是意大利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在力學上的貢獻是建立了落體定律,發現了物體的慣性定律、擺振動的等時性、拋物運動規律,確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薩大學讀書期間,就十分好奇,也經常提出一些問題,比如“行星爲什麼不沿着直線前進”一類的問題。有的教師嫌他問題太多了,可他從不在乎,該問還問。

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數學家利奇來比薩遊歷,他就準備了許多問題去請教利奇。這一次可好了,教師誨人不倦,學生就沒完沒了地問。伽利略很快就學會了關於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等方面的知識,並且深入地掌握阿基米德的關於槓桿、浮體比重等理論。

美籍中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說得好:“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疑問是問號。”所以,要想在學業上有所建樹,必須有好奇之心,善問之意。

有關名人故事9

天才從未來發出波段,

常人接收不到,但時間知道。

看見她自己帶來的醫療轉介單時,這位醫師並沒有太大的興奮或注意,只是例行地安排應有的住院檢查和同定會談罷了。

會談是固定時間的,每星期二的下午3點到3點50分。她走進醫師的辦公室,羞怯地低下了頭。就像她的醫療記錄上描述的:極端內向、交談困難,有嚴重自閉傾向,懷疑有防衛掩飾的幻想或妄想。

活着,其實有很多方式後來的日子裏,這位醫師才發現對她而言,原來書寫的表達遠比交談容易許多。他開始要求她隨意寫寫,隨意在任何方便的紙上寫下任何她想到的文字。

她的筆畫很纖細,偎縮地擠在一起。尤其她的用字,十分敏銳,可以說表達能力太抽象了,也可以說是十分詩意。

後來醫師慢慢了解了她的成長。原來她是在一個道德嚴謹的村落長大,在那裏,也許是生活艱苦的緣故,每一個人都顯得十分的強悍而有生命力。

她卻恰恰相反,從小在家裏就是極端畏縮,寧可被嘲笑也不敢輕易出門。父親經常在她面前嘆氣,說這個孩子怎麼會這麼不正常。

不正常?她從小聽着,也漸漸相信自己是不正常了。在小學的校園裏,同學們很容易地就成爲可以聊天的朋友了,她也很想打成一片,可就不知道怎麼開口。以前沒上學時,家人是很少和她交談的,似乎認定了她的語言或發音之類的有着嚴重的問題。入學年齡到了,她又被送去一個更陌生的環境,和同學相比,幾乎還是牙牙學語的程度。她想,她真的是不正常了。

最年幼時,醫生給她的診斷是自閉症;後來到了學校,也有診斷爲憂鬱症的;再後來,脆弱的神經終於崩潰,她長期住進了療養院,又多了一個精神分裂症的診斷。

而她也一樣惶恐,沒減輕,也不曾增加,默默地接受各種奇奇怪怪的治療。

從家裏到學校,從上學到上班,她都獨立於圈子之外。直到一次沮喪,自殺的念頭又盤踞心頭而糾纏不去了。她寫了一封信給自己最崇拜的老師。

既然大家覺得她是個奇怪的人,總是用一些奇怪的字眼兒來描述一些極其瑣碎不堪的情緒,也就被認定是不知所云了。家人聽不懂她的想法,同學也搞不清楚,即使是自己最崇拜的老師也先入爲主地認爲只是一堆囈語與妄想,就好心地召來自己的醫生朋友來探望她。這就是她住進精神病院的原因。

醫院裏擺設着一些過期的雜誌,有的是寫一些深奧的詩詞或小說。她自己有些喜歡,索性就提筆投稿了。沒想到那些在家裏、在學校或在醫院裏,總是被視爲不知所云的文字,竟然在一流的文學雜誌刊出了。

原來醫院的醫師有些尷尬,趕快取消了一些較有侵犯性的治療方法,開始豎起耳朵聽她的談話,仔細分辨是否錯過了任何的暗喻或象徵。家人覺得有些得意,也忽然才發現自己家裏原來還有這樣一位女兒。甚至舊日小鎮的鄰居都難以置信地問:難道得了這個偉大的文學獎的作家,就是當年那個古怪的小女孩?

她出院了,並且依憑着獎學金出國了。

她來到英國,帶着自己的醫療病歷主動到精神醫學最著名的Maudsly醫院報到。就這樣,在固定的會談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過了兩年,英國精神科醫師才慎重地開了一張證明沒病的診斷書。

那一年,她已經34歲了。

只因爲從童年開始,她的模樣就不符合社會對一個人的規範要求,所謂“不正常”的烙印也就深深地標示在了她身上。

而人們的社會從來都沒有想象中的理性或科學,反而是自以爲是地要求一致的標準。任何逸出常態的,電就被斥爲異常而遭驅逐。只有少數的幸運者,雖然遲遲延到中年之際,但終於被接納和肯定了。

這是新西蘭女作家簡奈特·弗蘭的真實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故事。她現在還活着,還孜孜不倦地創作,是衆所公認當今新西蘭最偉大的作家。

有關名人故事10

錢鍾書是我國著名的大作家,也是一位學貫中西的大學者。

1929年夏,錢鍾書高中畢業,報考當時的全國最高學府----清華大學,就在入學考試時,錢鍾書拿到數學試卷,一道道數學題看起來像天書一樣,他幾乎都不會做,但迫不得已,就硬着頭皮做了幾道題,也不知對錯。

發榜的時候,錢鍾書看到自己的數學只考了15分。而按照清華大學的招生規定,只要有一門課程不及格,就不予錄取。他的數學考得這麼差,應當說是一點兒希望都沒有了。可是他的國文和英文成績都是滿分,當時的校長羅家倫看到錢鍾書的英文、中文成績俱佳,高出一般考生一大截,就決定打破常規,破格錄取。

正是羅家倫的這一次破例,成就了學貫中西的一代學者。

有關名人故事11

牛頓是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生於1642年英國林肯郡的一個農民家庭.

幼年時,牛頓身體較弱,學習成績也不好,還經常受到別的同學的欺侮.有一次,幾個同學逼他太甚,他忽然鼓起勇氣反抗起來.從此,再沒有人敢欺侮他,他也暗暗下決心,在學習上要超過別的同學,不再讓人瞧不起.由於發奮讀書,他的各門功課,尤其是數學,都成爲班上最優秀的.

少年時期的牛頓,非常喜歡動手做玩具、小器械,他做的燈籠、風箏十分精巧,他的風箏比商店賣的飛得還高.據說,他曾經做過一個“水鍾”,他在水桶壁上劃上均勻的橫線,讓桶裏的水從桶底往外滴,水面不斷下降,根據刻度線讀出時間,水滴盡了,正好是中午時刻.這個鍾類似於我國古代的漏壺.牛頓做的“太陽鍾”,據說是在木板上劃上線,中間釘一枚鐵釘,在陽光下,看釘子的影子與哪條線重合,就能讀出時間.這個“太陽鍾”類似於我國古代的日晷.

1661年牛頓中學畢業,考入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在大學期間,由於他中學的數學基礎好,再加上自己刻苦鑽研,他的學習突飛猛進,深受導師的喜愛,導師將自己的專長,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

1665年牛頓大學畢業,獲得學士學位,留校做研究工作.從此開始了他的科學生涯.

1665年秋,倫敦發生了可怕的瘟疫,劍橋大學關門,牛頓回到了家鄉.在家鄉的十八個月,可以說是牛頓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幾乎他所有最重要的成就都在這個時期奠定了基礎.牛頓研究蘋果落地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期間.

瘟疫過後,牛頓回到劍橋大學.1668年他取得碩士學位.1669年,他的導師巴羅博士辭職,並積極推薦他接替了數學教授的職位.他從這年開始,就成爲全劍橋大學公認的大數學家,還被選爲三一學院管理委員會成員.

牛頓在劍橋大學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長達三十年之久.這三十年是他刻苦鑽研的三十年,爲了科學研究,他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實驗室裏度過的,有時爲了檢驗一個設想,他嘔心瀝血、通宵達旦,直到有了結果才罷休.牛頓的淵博學識和輝煌的科學成就,都是在劍橋取得的.

1672年牛頓當選爲英國倫敦皇家學會會員.1689年當選爲英國國會議員.1696年因病離開劍橋大學,到皇家造幣廠當監督,1699年出任造幣廠廠長,同時被選爲法國科學院八個外國委員之一.1703年他當選爲皇家學會會長,以後每年都連任,直到去世.1705年英國女皇授予他爵士稱號.

1727年3月20日,牛頓因病在倫敦逝世,終年85歲.因爲他一生對國家的貢獻,逝世後被葬於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墓地.

牛頓是十七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巨匠,他所取得的科學成就是無與倫比的.同時,他又十分謙虛,他臨終這樣評論自己:“我不知道世界上的人對我是怎樣看待的.但在我自己看來,卻只覺得我好像是一個小孩子,在海灘上玩耍,不時尋找比平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是美麗的貝殼;可是,在那汪洋大海之中,卻充滿着無窮的真理,在我面前都未發現.”“如果說我比笛卡兒(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1596~1650)看得遠一點兒,那是因爲我是站在前輩巨人的肩上.”

有關名人故事12

吳玉章維護國家尊嚴

老革命家吳玉章,年輕時東渡日本留學。1904年元旦,因清朝末年中國貧弱,日本帝國看不起中國,在懸掛的萬國旗中,故意不掛中國國旗。爲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尊嚴,吳玉章挺身而出,代表留日學生向學校當局嚴正提出:必須立即向中國學生道歉並糾正錯誤,否則,就要舉行和絕食以示抗議。學校當局在中國愛國留學生的強大壓力下,只得認錯道歉。

有氣節的外交官楊儒

楊儒是清朝駐俄國公使。1901年,他到任後不久,就開始和俄國政府談判我國東北問題。當時,俄國政府藉口鎮壓義和團,派兵佔領了東北大部分土地,又想在談判桌上逼迫中國代表承認他們在東北的特權,永遠霸佔東北。楊儒堅決不同意,拒絕在俄國人擬定的條約文本上簽字。俄國人威脅他:條約文本已由沙皇批准,一字不能改。你不簽字,就不必談判了。俄中兩國也就無“友好”可談了。楊儒不怕對方的威脅,回答說:“我寧願與你們決裂,寧願被我國政府治罪,也決不簽字!我不能出賣祖國的權益。”

俄國代表又假意安慰說:“你們政府已授權給你,出了問題責任也不在你呀!如果你簽了字,貴國政府要治你的罪,我們俄國會出面保護你的。”楊儒感到受了莫大的污辱,氣憤地說:“你何出此言!我是中國的官員,怎麼會尋求你們的保護呢?那不就太無顏面了嗎?我難道會那樣做嗎?”

楊儒因爲擔憂國事,心情沉重,加上年事已高,一次談判歸來,不慎被雪地滑倒,摔成重傷,一病不起。可是他依然堅持自己的主張,不肯向俄國人屈服。

後來,清朝政府在全國人民的壓力下,同意了楊儒的意見,拒絕簽約。楊儒的鬥爭勝利了,他不愧是一位有氣節的外交官。

鄧世昌的北洋艦隊

鄧世昌是我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國和日本之間爆發了甲午戰爭。鄧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艦相遇,遇到危險,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這年9月的一天,日本艦隊突然襲擊中國艦隊關於愛國的名人故事關於愛國的名人故事。一場海戰打響了。中國擔任指揮的旗艦被擊傷,大旗被擊落。鄧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艦上升起旗幟,吸引住敵艦。他指揮的致遠號在戰鬥中最英勇,前後火炮一齊開火,連連擊中日艦。日艦包圍過來,致遠號受了重傷,開始傾斜,炮彈也打光了。鄧世昌感到最後時刻到了,對部下說:“我們就是死,也要壯出中國海軍的威風。報國的時刻到了!”他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號衝過去,要和它同歸於盡。這大無畏的氣概把日本人嚇呆了。

不幸,致遠號中了魚雷,船體爆炸,沉入海底。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犧牲。鄧世昌曾被部下用救生圈救起,可他見部下都沒有生還,毅然退出救生圈,沉入大海,獻出了生命。

清末抗英名將關天培

關天培(1781~1841.2.26),戰爭中抗英名將。字仲因,號滋圃。江蘇山陽(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慶八年)中武秀才,授把總。後累升至參將。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辦漕糧海運,關天培押糧船千餘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將。次年,擢總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調任廣東水師提督。赴任後,踏勘地理形勢,將虎門口的沙角、大角炮臺改爲信炮臺;在上橫檔島一線,重建南山炮臺(改名威遠),改建橫檔、鎮遠炮臺,增建永安、鞏固炮臺,控制東西水道;在虎門底,改建大虎山炮臺。

董存瑞捨身炸暗堡

1948年5月25日,我軍攻打隆化城的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守軍防禦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燬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連隊隨即發起衝鋒,突然遭敵一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部隊受阻於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准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藥包,衝向暗堡,前進中左腿負傷,頑強堅持衝至橋下。由於橋型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頭橋臺又無法放置炸藥包。危急關頭,他毫不猶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藥包,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爲了新中國,衝啊!”碉堡被炸燬,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爲部隊開闢了前進的道路,年僅19歲。

楊靖宇獻身抗日

民族抗日英雄楊靖宇曾擔任“南滿抗日聯軍”司令,從1934年一直到1940年沙場獻身爲止。在艱苦征戰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裏打擊日寇。面對敵人的重兵圍剿,楊靖宇率部頑強戰鬥,使敵人坐臥不安,惶惶不可終日。日酋對他又怕又恨,調集重兵圍困關於愛國的名人故事故事。有人勸楊靖宇投降,他斬釘截鐵地說:“不,我有我的信念。”最後,彈盡糧絕,楊靖宇在打完最後一顆子彈後壯烈犧牲。敵人殘忍地用刺刀剖開他的肚子,楊靖宇肚裏沒有一粒米,有的只是樹皮、草根和棉絮。

抗日將領佟麟閣

1937年7月28日,北平大戰開始。北京城外的南苑,佟麟閣所在的第二十九軍司令部遭受40餘架敵機的輪番轟炸,並有3000人的機械化部隊從地面發動猛烈攻擊

佟麟閣與132師師長趙登禹誓死堅守陣地,指揮二十九軍拼死抗擊。戰鬥進行得十分激烈。後奉命向大紅門轉移,途中再遭致日軍包圍,在組織部隊突擊時,被機槍射中腿部,頭部再受重傷,流血過多,壯烈殉國。

有關名人故事13

他讀起書來,對周圍一切就理會不到了。有一次,他幾個姐妹惡作劇,用6把椅子在他身後搭了一個不穩定三角塔,只要列寧一動,塔就會傾倒。然而,正專心讀書列寧毫未察覺,紋絲不動。直到半小時後,他讀完了預定要讀一章書,才擡起頭來,木塔轟然倒塌……

有關名人故事14

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華正統文化精神的根基。《論語·顏淵》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說文解字》中說:“仁,親也,從人二。”也就是說,“仁”是人與人間相互親愛的一種關係。

在孔子看來,仁愛分爲幾個層次。仁愛的根本是孝悌,因爲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兄長,仁愛才能由家庭推廣到社會,才能“泛愛衆”,愛君忠君。如何做到“仁愛”呢?孔子曰:“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於天下,爲仁矣。”而身爲統治者,也要“愛民”,即要實行仁政、德政,因爲“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孔子認爲,如果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愛之心,上下、長幼、尊卑有序的禮治社會便不難實現。

孔子之後的孟子繼承了其“仁愛”的思想,在“親親”基礎上提出了“人民愛物”思想。孟子認爲人天性中都帶有“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是以仁愛要推己及人,即要“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古人,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士人百姓,亦身體力行地實踐着仁愛思想。

比如中國歷史上的有道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以仁愛治國。貞觀初年,唐太宗對大臣們說,將婦女幽禁在深宮中是浪費百姓的財力,因此他先後將3,000多宮女遣送回家,任由其選擇丈夫結婚。

貞觀二年,關中一帶乾旱,發生了大饑荒。太宗又對大臣們說:“水旱不調,都是國君的罪過。我德行不好,上天應該責罰我,百姓有什麼罪過,要遭受如此的艱難窘迫?聽說有人賣兒賣女,我很可憐他們。”於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還拿出皇家府庫的錢財贖回那些被賣的兒女,送還他們的父母。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麗,駐紮在定州。太宗駕臨城北門樓安撫慰勞將士。有一個士兵生病,不能進見,太宗下詔派人到他牀前,詢問他的病痛,又敕令州縣爲他治療。因此將士都高興地願意隨從太宗出征。等大軍回師,駐紮在柳城時,太宗又詔令收集陣亡將士的骸骨,設置牛、羊、豬三牲爲他們祭祀。太宗親自駕臨,爲死者哭泣盡哀,軍中將士無不灑淚哭泣。觀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裏說起這件事,他們的父母說:“我們的兒子戰死,天子爲他哭泣,死而無憾了。”

正是因爲唐太宗以仁愛治國,示範官吏,所以深得民心,這無疑爲唐朝的繁榮富強奠定了基礎。

同樣以仁愛治理國家聞名的君王還有漢代的文王、三國時的劉備、宋朝的太祖、清朝的康熙帝等。他們施行的仁愛不僅使自身贏得了百姓的敬重,而且國泰民安,人民安居樂業。

而帝王之外施行仁愛之人代不乏出。東漢末年的淳于恭就是一個仁愛之人。他的家有山田,也有果樹。當時鬧饑荒,經常有人去他家的田地偷摘果樹和偷割稻禾。對於這些偷盜之人,淳于恭反而採取寬容善待的態度。當看到有人偷採果實時,他就去安慰、幫助他們採摘,並讓偷果實的人把果子帶走;當他看到有人偷偷到他家田裏割莊稼,擔心小偷遇見他會感到羞愧,就趴伏在草叢中,等到割莊稼的人從容離去再站起來。由於淳于恭的高尚行爲,使村落裏的人深受感化,後來,偷盜的事情也就很少見了。

同時,在他的引導下,村民們也拋棄了在戰亂中,生命難保,不願意耕種的情緒。因爲當時村民認爲戰亂不止,什麼時候死都不知道,所以也就放棄了耕種。淳于恭對鄉人說:“縱我不得,它人何傷!”意思是:就是到時自己死了,得不到,那留給別人享用,又有什麼關係呢!

淳于恭病逝後,朝廷在他的家鄉刻碑,以表彰他的作爲。

三國時,有仁愛之名的吳國名醫董奉治病不收診費,只要求被治癒者在他住所周圍種植幾株杏樹。數年後杏樹蔚然成林,收穫之後,又將所得用以救治貧民或流亡路過者。後人便以“杏林”作爲醫界或診所的代名詞,現在還常見以“杏林春暖”的匾額或錦旗來讚頌有成就的醫生。

晉朝官員郗公(郗鑑)在永嘉喪亂時,避居鄉下,很窮困,甚至要捱餓。鄉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輪流給他做飯吃。郗公帶着侄子郗邁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飯,鄉人告訴他,現在大家都很窮困,如果加上兩個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養活了。此後,郗公就一個人去吃飯,並把飯含在兩頰旁,回來後吐給倆孩子吃,兩個孩子因此活了下來。這就是著名的“郗公含哺”。郗公去世時,周翼任剡縣令,他辭職回家,在郗公靈牀前鋪了草墊,爲郗公守喪三年。

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在廣西柳州當政時,施行了仁政。他首先禁止買賣奴婢,又帶領百姓挖井開荒,製造船隻,整修城牆街道,廣種林木;並親手在城郊種下黃柑二百株,在柳江邊栽植大量柳樹;還採取了其它一些安定民生,發展生產的措施。經過三年努力,柳州終於出現了一番新氣象:“民業有經,公無負擔,流逋四歸,樂生興事……豬牛雞鴨,肥大蕃息。”

宋朝大文豪蘇軾晚年居於常州,他花掉了最後一點積蓄,買了一所房子,正準備擇日遷入住,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一老婦哭得十分傷心。他問老婦痛哭原因,老婦說,她有一處房子,相傳了百年,剛剛被不肖子孫所賣,因此痛心啼哭。細問之下,原來蘇軾買的房子,就是老婦所說的祖傳老屋。於是蘇軾當即告訴老婦,自己乃是買房人。他還焚燒了房契,並讓老婦的兒子將母親迎回舊居居住,而且沒有將購房款要回。這年7月,蘇軾客死於租住的房子之內。

南宋會稽郡山陰縣人嚴世期生性樂善好施。根據《宋書》記載,張邁等三人與嚴世期是同村,他們每人的妻子都生了一個兒子。當時正遇上災荒,他們害怕孩子養不活,便打算將兒子丟棄。嚴世期聽說後,趕緊前去幫助他們,並把自己的衣服食物分給他們。在他的幫助下,這三個小孩最終得以長大成人。同縣人俞陽的妻子莊氏90歲了,她的女兒俞蘭也70歲了,嚴世期細心照顧了這兩位無依無靠的老人20多年,她們去世後還將她們安葬了。還有在災荒中,同鄉潘伯等15人都餓死了,無人給他們安葬。嚴世期便買來棺材安葬死者,並且收養照顧他們的孩子。元嘉四年,朝廷賜匾給嚴世期,上書“義行嚴氏之閭”,並且免掉了他本人的徭役和十年的租稅,以此來表彰他樂善好施的德行。

還有宋朝趙抃越州賑災、葉夢得許昌救民,明朝徐久思活民,清朝阮元拯嬰、吳璟救人……都是流傳千古的仁愛故事。

孫中山先生曾在《三民主義》中說:“古時在政治一方面所講愛的道理,憂所謂愛民如子,有所謂‘仁民愛物’,無論對於什麼事,都是用愛字去包括。所以古人對於仁愛,究竟是怎樣實行,便可以知道……把仁愛恢復起來,再發揚光大,便是中國固有的精神。”此言對於今日早已不知仁愛爲何物的中國人來說,不是再恰當不過了嗎?

有關名人故事15

伽利略是意大利偉大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在力學上貢獻是建立了落體定律,發現了物體慣性定律、擺振動等時性、拋物運動規律,確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薩大學讀書期間,就非常好奇,也經常提出一些問題,比如“行星爲什麼不沿着直線前進?”一類問題,有老師嫌他問題太多了,可他從不在乎,該問還問。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數學家利奇來比薩遊歷,他就準備了許多問題去請教利奇。這一次可好了,老師誨人不倦,學生就沒完沒了地問。伽利略非常快就學會了關於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等方面知識,並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關於槓桿、浮體比重等理論。

美籍中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說得好:“打開一切科學鑰匙毫無疑義是問號。”因此,要想在學業上有所建樹,必須有好奇之心,善問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