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名人故事 > 周素園:長征隊伍中的傳奇一員

周素園:長征隊伍中的傳奇一員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5W 次

周素園(1879—1958),貴州省畢節縣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周素園:長征隊伍中的傳奇一員,希望對你有幫助!

周素園:長征隊伍中的傳奇一員

今年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因爲工作原因,我較多地研究了紅軍長征隊伍中的傳奇人物——周素園先生的事蹟。

“我覺得馬克思講得對,我相信馬克思主義”

周素園,1879年生於貴州省畢節縣城,他幼年生活在封建書香門第的環境中,長於辭章之學、思辨之理。1894年爆發的中日戰爭,使周素園人生旅途開始了第一個轉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早早地植根在他的心裏;他是烏蒙深山中頗有才華的封建末世的秀才,卻成了“貴州睜眼看世界的先知先覺者,黔省第一報人和新思想的播火者”;他在辛亥革命中成爲貴州革命黨人的智囊文膽,他的姓名曾被列入貴州巡撫祕密誅殺的黑名單;他參與領導了辛亥革命貴州起義,手寫了許多革命施政措施,封建頑固勢力曾險些將他槍殺;他是民國初年軍閥割據下尋找光明的苦苦求索者,漂泊無定、貧病交加,險些轉死溝壑;他在失意和彷徨的困惑中無意間接觸到馬列主義,而在着意的研究中初步認識了共產黨。

1936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六軍團快到黔西北重鎮畢節時,紅軍戰士一度將他當作“土豪劣紳”。國民黨專員莫雄叫他走,他說:“我沒有多少家當,不必走。”到他家後,發現有許多馬列主義的書,翻開一看,圈圈點點。政工人員立即把這種情況告訴王震和夏曦同志,他們馬上去找周素園,問過他的經歷後,又問他爲什麼看馬克思主義的書籍,周素園向王震、夏曦坦然地講述了他的思想,他說:“我研究馬克思主義10年了,我覺得馬克思講得對,我相信馬克思主義。你們共產黨、紅軍,是講馬克思主義的',所以我用不着走。”王震、夏曦又說:“你研究馬克思主義好。現在我們共產黨的政策要抗日反蔣,你贊不贊成?”周素園連聲說:“贊成,完全贊成。”此後,王震、夏曦經常到他家裏同他交談,宣傳和解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和紅軍北上抗日的必要性。二、六軍團領導決定以中共貴州地下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川滇黔邊區遊擊縱隊以及反蔣地方武裝席大明部和周質夫部,組建貴州抗日救國軍,請周素園出任貴州抗日救國軍司令員,周素園欣然允諾。中共貴州省工委的軍運委員鄧止戈任政委,改編席大明部爲貴州抗日救國軍第一支隊,周質夫部爲第二支隊,阮俊臣部爲第三支隊,並從紅軍政工幹部中抽調三人擔任三個支隊的政治委員。1936年2月14日,貴州抗日救國軍成立大會在畢節城關小學操場上隆重召開,周素園正式就任貴州抗日救國軍司令員。

此後,在短短的10多天時間裏,周素園與紅軍指戰員和貴州抗日救國軍的領導們一道,不僅對抗日救國軍在組織上、思想上進行充實、提高,還協助紅軍發動羣衆、組織羣衆,在畢節農村建立了鄉農會30多個,動員5000多名青年報名參加了紅軍。

“今天參加了紅軍,正是我一生中最光榮的時刻,死也要死在紅軍裏”

1936年3月10日,周素園告別故鄉、親友,隨紅六軍團一道離開畢節,開始了艱險而光榮的長征。長征前後,周素園充分利用自己的影響及與滇軍上層人士的故舊關係,開展統戰工作,給龍雲、孫渡等滇軍上層人物寫信,這些信件,對於利用敵人之間的矛盾,實行分化瓦解起了積極的作用。正如紅六軍團軍團長肖克所說:周素園的信“打中了他的要害。所以孫渡就在威寧、昭通,按兵不動。國民黨追擊軍主力從東面向我進攻,但孫渡縱隊在西面按兵不動的態勢,就利於我們集中主力對付東面來的敵人,能在畢節停留近20天,休整補充”。紅二、六軍團順利通過雲南,渡過了金沙江。

周素園由於一生坎坷,體弱多病,參加長征時只得乘坐滑竿隨紅軍轉戰烏蒙山中。黔西北、滇東北一帶氣候惡劣、山高林密、人煙稀少,部隊經常在雨雪紛飛中行軍。3月11日,周素園隨紅軍到達雲南鎮雄縣境之牛場時,他的身體更顯衰弱。任弼時、賀龍、王震等領導人擔心他不能經受長途跋涉的勞苦,在給養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準備撥出一筆黃金送他到香港,一方面治病,一方面做統戰工作,並派鄧止戈去做周素園的工作。周素園聽後,激動地說:“我今年快60歲了,以前都沒有找到光明。今天參加了紅軍,正是我一生中最光榮的時刻,死也要死在紅軍裏。我不願離開紅軍。”

周素園堅持與紅軍指戰員一起,歷時9月,行程近萬里,於10月9日在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會師以後的情形令周素園十分感動。他在《中國共產黨30週年紀念——我所認識的一個環節》中說:“我們從飢寒絕境中走出,一方面軍的部隊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有房子讓我們住紮,有敵人給我們掩護。一種階級友愛,令人感到十二分的興奮。”12月2日,周素園到達陝北保安(今志丹縣)。在保安,他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的多次接見。在參加長征年長的人中,周素園僅比徐特立小兩歲,比謝覺哉大5歲,比董必武大7歲,而他並非共產黨員,僅是一位民主人士。他爲了實現自己追求光明的理想,爲了抗日救國,“行其心之所安”,以極大的勇氣和毅力,終於由貴州到達陝北,在完成長征的同時,也實現了自己人生道路的轉折。

“期待着光明,等候着光明,光明到來了”

周素園在延安時期,黨組織和同志們給予了他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賀龍夫人和肖剋夫人經常去看望他,幫助他縫補洗涮;組織上在物資奇缺的情況下,給予他生活上的各種優待。但由於他年事已高,體質很弱,從1937年8月起,兩足紅腫,流血流水,不能着地,生活亦不能自理。雖然醫護人員悉心護理治療,但卻久不見好。周素園感到自己不唯不能工作,反而“坐享優待”,成了組織上的累贅,於是產生了回貴州繼續爲黨工作的念頭。他把自己的想法寫信告訴了毛澤東。

1937年10月6日,毛澤東給他回了信。

素園老先生:

示敬悉。我們覺得你是我們的一個十分親切而又可敬的朋友與革命的同志,並不覺得你是“坐享優待”。先生的行止與工作,完全依照先生的健康、興趣來決定,因爲先生是老年人了,不比年輕人。這一點,不但我們應顧到,先生自己也應顧到的。只有在比較更適當的條件與環境之中,康健更有保證些,工作纔會更好些。

先生所提回黔並工作的計劃,如果已下了決心並認爲這樣更好些的話,我是全部同意的。路費擬贈300元,不知夠不夠,請你自己計算一下告我。將來我們經費較充裕的時候,可以每月幫助先生一點生活費,大體上等於在延安生活一樣。這完全因爲先生是一個奮鬥的人,絲毫也不是爲了別的。臨走時請留下通訊處,並告我。何時走,我來看你。

敬禮!

  毛澤東

  十月六日

臨離開延安之前,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設宴爲周素園餞行。毛澤東說:“周先生,你雖然沒有入黨,總算紅軍的一員,交情如此,不可以不知道歷史,行前你可否簡單的寫一點留給我。”次日,周素園將自己的自傳送給毛澤東。周素園還應毛澤東之請,寫下臨別贈言:“政權一定是你們的。共產黨是吃苦耐勞,國民黨是貪污享樂,醉生夢死。共產黨是命令貫徹;國民黨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就拿這兩點作一個比較,稍有常識的人,都能判斷最終勝利屬於誰。但我希望取得政權之後,共產黨不要變質。”

1937年10月23日,周素園帶着毛澤東給國民黨西南各省軍政要員的信離開延安。他以八路軍高級參議的身份,帶着毛澤東、朱德的親筆函,走訪西南各省當局,要求履行第二次國共合作條件,釋放政治犯,團結抗日,開始了他的抗日統戰工作。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艱難歲月裏,周素園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社會影響,爲宣傳我黨的政治主張默默地作出了奉獻。

1949年11月,畢節解放。周素園立刻致電給毛澤東。他曾擔任畢節縣和畢節地區支前委員會主任,抱病組織羣衆支援解放軍進軍四川和肅清敵特土匪,建立人民政權。1950年1月,他在自己命名的《光明日記》的扉頁上題詞:“期待着光明,等候着光明,光明到來了!”

同時,爲了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論素養,從1950年到1958年,他認真研讀過的馬列主義、毛澤東著作多達30餘種。閱讀時,每有心得體會,就記錄下來,並結合自身經歷撰文在報刊上發表。一生中留下的著作達300多萬字,部分代表性著述輯錄在1994年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周素園文集》中。

正是由於在歷史和人生的重要節點上,選擇了正確的信仰,樹立了遠大的理想,周素園才得以走出一條非凡的人生道路。周素園在長征中的表現以及他作爲中國共產黨人忠誠朋友的令人敬仰的事蹟,恰恰反映了愛國救國、奮鬥犧牲、堅韌不拔、一往無前的長征精神,他身上所表現的長征精神,正是我們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所不可缺少的精神。